建筑结构抗震设计01

合集下载

建筑结构强度与抗震设计

建筑结构强度与抗震设计
优缺点
能够更准确地模拟结构的实际受力情况,但计算复杂、耗时较长,需要专业的软件和技术支持。
基本原理
通过输入地震波或其他动力荷载,对结构进行动力响应分析,得到结构在各个时刻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响应。
应用场景
适用于需要进行地震反应分析或风振响应分析的结构,如核电站、大型桥梁等重要工程结构。
优缺点
能够考虑结构的动力特性和非线性因素,得到更准确的结果,但计算量大、复杂度高,需要专业的软件和技术支持。同时,对于输入荷载的选取和模拟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数据处理与分析
根据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对结构物的安全状态进行预警和决策,如发出警报、启动应急预案等。
预警与决策
通过智能控制算法和执行机构,对结构物进行主动控制或被动控制,以减小其振动反应或避免其发生破坏。
智能控制与执行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05
CHAPTER
结构加固改造与损伤评估技术
根据结构类型、损伤程度和加固目的,可分为增大截面法、粘贴钢板法、体外预应力法、改变结构传力途径法等。
加固改造方法分类
包括结构可靠性鉴定、加固方案制定、施工图设计、施工准备、现场施工及验收等阶段。
加固改造实施步骤
损伤评估指标
包括结构变形、裂缝宽度、材料强度、刚度退化等直接指标,以及基于结构动力特性的间接指标。
损伤评估方法
根据损伤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神经网络法等数学方法,对结构损伤程度进行定量评估。
工程概况
介绍某实际工程的结构类型、损伤情况、加固改造方法等。
加固效果评价
通过对比加固前后的结构性能检测结果,评价加固改造效果,包括结构承载力、变形能力、抗震性能等方面的提升情况。同时,分析加固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

01(04)SG519修改说明

01(04)SG519修改说明

图集号 03(04)SG519页校对 设计 审核 的应力强度比大于83.0时,就必须要在梁端采取加强措施(如在梁端上、下翼缘加焊盖板或局部加宽翼缘板等),来增大焊缝的抗弯承载力。

2 )当梁的应力强度比小于83.0时,在梁端只需全焊接连接(即截面的抗弯等强连接)就可满足式(1.2)的要求。

3 )当梁的应力强度比在67.0以下时, 在梁端还可以采用连接的抗弯承载力只有梁截面抗弯承载力%80左右的栓焊连接。

(即梁腹板与柱之间采用只传递剪力的螺栓连接,梁翼缘与柱之间采用只传递弯矩的全熔透坡口对接焊)。

同样也能满足式(1.2)的要求。

但是,当地震烈度高于多遇地震、进入基本烈度时的过程中,凡是应力强度比较小的抗侧力构件,由于其还处于弹性阶段,其内力都将随地震作用的加大而加大,应力强度比也必然随之增大到1。

同样,也需在梁端局部加大截面,并使加大截面后的焊缝抗弯承载力设计值不应小于梁截面抗弯承载力设计值的2.1倍才能确保框架梁在大震时进入塑性使延性得到充分发挥。

这就是为什么在抗震结构中,梁柱刚性节点的连接不能按组合内力来设计,而只能按1.3.1条的规定来进行连接设计的原因所在。

1.3.3 在梁与柱的栓焊连接或梁与柱的全焊接连接中,当梁端翼缘未作任何加强时,根据1.3.1条的规定,都是不能满足梁端连接的抗弯承载力设计值不应小于框架梁抗弯承载力设计值2.1倍要求的。

只有在梁端采用局部加大截面后才能增大焊缝的抗弯能力。

但局部加大梁端截面后,就必然使塑性铰外移,而产生如原图集页19节点①②和页20节点①②所示的增强式连接;或在离梁端不远处,将梁的上下翼缘进行削弱,形成如原图集页20节点③所示的犬骨式连接,才能满足1.3.1条抗震结构节点连接的设计要求。

1.3.4 在抗震设防结构中,梁腹板与柱的连接只考虑承受剪力不承受弯矩的这一假定,只能在梁端经过局部加强使塑性铰外移后的情况下才能采用。

因为只有此时才有条件使梁腹板在塑性铰处的弯曲应力通过一定长度的、局部加宽的梁端翼缘板(或盖板)传递给梁端的对接焊缝。

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

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
○ 房屋较长时,纵向抗震墙不 易设置在端开间。
3、抗震墙布置的具体要求
(1)楼(电)梯间、竖井等使楼面开洞的竖向通道,不 宜设在结构单元端部角区及凹角处; 这种竖向通道不宜独立设在柱网之外的中间位置。
(2)纵横向抗震墙成组 布置
纵横向抗震墙宜合并布置为L 形、T形和口字形。
两片墙组成联肢墙
(3)合理调整抗震墙的长度
结构
6、7度
8度
9度
现浇、叠合梁扳 装配式楼盖
4 3
3 2.5
2
不宜采用
抗震墙之间的楼、屋盖有较大开洞时,长宽比还应减小。 当超过上述要求时,应计入楼盖平面内的变形影响。
4、抗震墙的 边框梁、柱
01
添加标题
抗震墙的端部钢筋配置在柱截面内。
02
添加标题
框架梁应保留,当无法设置明梁时应设置暗梁。
03
为了保证抗震墙具有足够的的延性,不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 每一道抗震墙(包括单片墙、小开口墙和联肢墙)不应过 长,总高度与总长度之比宜大于2。
较长的单片墙可以留出 结构洞口,划分成联肢 墙的两个墙肢。
(4)抗震墙的最大间距 抗震墙间距不应过大。
抗震墙之间无大洞口的楼、屋盖的长宽比宜满足下表 要求:
抗震墙之间楼、屋盖的长宽比
并按低的房屋高度计算
缝宽。
t h
2、抗撞墙
8、9度设防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防震 缝两侧的结构,当结构高度、刚度或层高相 差较大时,可在防震缝两侧房屋的尽端设垂 直于防震缝的抗撞墙。
高度、刚度相差较大
层高不同
每一侧的数量不应少于两道。宜分别对称布置,墙肢的长
度可不大于一个柱距。
内力应按考虑和不考虑抗撞墙两种情况进行分析,按不利

(2024年)《高层结构与抗震设计》优秀课程介绍

(2024年)《高层结构与抗震设计》优秀课程介绍
8
地震波传播原理
地震波的产生
介绍地震的成因、震源机制和地震波的产生原理 。
地震波的类型
阐述地震波的类型,包括体波(纵波和横波)和 面波(勒夫波和瑞利波)等。
地震波的传播
介绍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和地表的传播规律,以及 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衰减、散射和干涉等现象。
2024/3/26
9
抗震设计基本原则
结构抗震设计目标
17
时程分析法
01
时程分析法的基本 原理
直接输入地震动加速度时程,通 过数值积分方法求解结构的地震 反应。
02
时程分析法的应用
03
时程分析法的优势
用于重要结构、复杂结构或需要 考虑非线性行为的结构的抗震设 计。
能够考虑地震动的持时效应、非 线性行为等因素,提供更准确的 抗震设计依据。
2024/3/26
地震灾害频发
地震是常见的自然灾害之 一,对高层建筑造成严重 威胁,抗震设计至关重要 。
2024/3/26
生命财产安全
高层建筑容纳大量人员和 财产,抗震设计直接关系 生命财产安全。
社会经济影响
地震对高层建筑破坏会导 致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 抗震设计有助于减轻灾害 影响。
5
课程目标与要求
掌握高层结构设计基本理论
详细阐述了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地震动的特性、结构动力 反应分析、抗震设计方法和措施等。
高层结构抗震设计
结合实例,深入探讨了高层结构抗震设计的要点和难点,包括结构选 型、抗震性能评估、减震隔震技术等。
新型抗震技术与方法
介绍了当前最新的抗震设计技术与方法,如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结 构健康监测与损伤识别等。
静力弹塑性分析法
通过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对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 该方法适用于结构初步设计阶段。

工程结构的抗震和抗风设计(1)

工程结构的抗震和抗风设计(1)
滚动隔震技术
通过在地基上设置滚轮或球体等滚动元件,使建筑物在地震时发生滚动,从而减轻地震力 对结构的作用。
消能减震技术及应用
金属耗能器
利用金属的塑性变形能力,吸收和消耗地震或风振产 生的能量。
摩擦耗能器
通过摩擦产生热量来消耗振动能量,降低结构的动力 反应。
粘弹性阻尼器
利用粘弹性材料的耗能特性,减轻结构在地震或风荷 载作用下的振动。
结构体系选择
采用刚度大、阻尼比高的结构体系,如框架-核心筒结构 、钢框架-支撑结构等,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风能力。
加强构件设计
对关键构件如柱子、梁、楼板等进行加强设计,提高其承 载力和变形能力。
大跨度桥梁抗风措施
桥塔设计
采用合理的桥塔形状和截面形式,提高桥塔的稳 定性和抗风能力。
主梁设计
通过优化主梁截面形状和气动布局,减小风致振 动和涡激振动对桥梁的影响。
耗能装置
在桥梁关键部位设置耗能装置,如金属屈服耗能器、摩擦耗能器等 ,通过耗能来减轻地震对桥梁的破坏。
结构冗余度设计
通过增加桥梁结构的冗余度,如设置多余墩柱、加强横梁联系等,提 高桥梁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
地下结构抗震措施
土体加固
对地下结构周围的土体进行加固处理,如注浆、高压旋喷桩等, 提高土体的承载力和抗震性能。
的能量。
消能减震技术
利用阻尼器、耗能支撑等装置吸收 和消耗地震能量,降低结构的地震 反应。
结构优化
通过改进结构形式、增强构件刚度 、提高连接性能等手段,提升结构 的整体抗震能力。
桥梁结构抗震措施
减隔震支座
在桥梁墩台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减隔震支座,实现地震时桥梁上部 结构的相对位移,减小地震力对桥梁的影响。

桥梁结构抗震计算-1

桥梁结构抗震计算-1

1桥梁结构抗震Seismic Design for Bridge Structures土木工程学院2010.8第三章地震作用计算Seismic Action Calculation3. 1 概述3.2 静力法3.3 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反应3.4 单自由度体系的水平地震作用-反应谱法3.5 多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反应3.6 多自由度体系的水平地震作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3.7 竖向地震作用计算3.8 地震反应时程分析法的概念3.9 结构自振频率的近似计算3.1 概述一、地震作用二、结构地震反应结构地震反应:三、结构动力计算简图及体系自由度a、水塔建筑d、多、高层建筑3.2 静力法静力法明显的优点是简单,其缺点是完全没有反映地基和结构的动力特征。

静力法只对刚度较大,且较低矮的结构才是合适的。

一般认为对于自振周期小于0.5秒的结构按静力法计算地震作用时,误差不会很大。

日本从20世纪20年代起始用静力法以来,为了表示场地、结构动力特性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对静力法作过多次修正,乘以多个系数,称之为震度法,并沿用至今。

我国鉴于当前路基和挡土墙、坝体等土木工程结构的动力观测资料和自振特性的试验研究尚少,故对它们的抗震验算,仍采用静力法计算地震作用。

3.3 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反应-----------------------单自由度体系的振动f cv cx=−=− f =−I f ma mx=−=−单自由度体系无阻尼自由振动:mxA:振幅单自由度体系无阻尼自由振动:2ξωωξ特征方程:(3)若一、运动方程二、运动方程的解初始条件:初始位移例题3-12.方程的特解II——冲击强迫振动图地面冲击运动地面冲击运动:⎩⎨⎧>≤≤=dtdt x xg g τττ00)(对质点冲击力:⎩⎨⎧>≤≤−=dtdtx m P g ττ0质点加速度(0~dt):自由振动初速度为t x)(图体系自由振动3.方程的特解III ——动⎪⎩⎪⎨⎧≥−−<=−−ττωωττττξωt t d x e t t dx D D g t )(sin )(0)()( 地面运动脉冲引起的反应tdte xt x D Dtg ωωξωsin )(−−=叠加:体系在t 时刻的地震反应为:⎪⎨≥−−=−−ττωωτξωt t e t dx Dt )(sin )()(单自由度体系的水平地震作用一、水平地震作用的定义二、地震反应谱地震(加速度)反应谱可理解为一个确定的地面运动,通过一组相同但自振周期t地震动的影响频谱:地面运动各种频率(周期)成分与加速度幅值的对应关系不同场地条件下的平均反应谱不同震中距条件下的平均反应谱地震反应谱峰值对应的周期也越长场地越软震中距越大地震动主要频率成份越小(或主要周期成份越长)G —体系的重量;—地震系数;—动力系数。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强制性条文2010-05-31发布 2010-12-01实施1.0.2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1.0.4 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

3.1.1 抗震设防的所有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及其抗震设防标准。

3.3.1 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地段做出综合评价。

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

对危险地段,严禁建造甲、乙类的建筑,不应建造丙类的建筑。

3.4.1 建筑设计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建筑形体的规则性。

不规则的建筑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严重不规则的建筑不应采用。

注:形体指建筑平面形状和立面、竖向剖面的变化。

3.5.2 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 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2 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3 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4 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

3.7.1 非结构构件,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自身及其与结构主体的连接,应进行抗震设计。

3.7.4 框架结构的围护墙和隔墙,应估计其设置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避免不合理设置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

3.9.1抗震结构对材料和施工质量的特别要求,应在设计文件上注明。

3.9.2 结构材料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最低要求:1 砌体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普通砖和多孔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0,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2)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7.5,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b7.5。

高层建筑地下室结构的抗震设计

高层建筑地下室结构的抗震设计

高层建筑地下室结构的抗震设计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重视高层建筑地下室结构的抗震设计对于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高层建筑地下室结构的抗震设计的有关内容。

关键词: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地下室;结构;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引言高层建筑物本身又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在遭受地震作用后其破坏机理和破坏过程十分复杂。

且在结构分析方面,由于未能充分考虑结构的空间作用、非弹性性质、材料时效、阻尼变化等多种因素,也存在着不确定性。

因此,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有关抗震设计的若干概念为了保证结构的抗震安全,根据具体情况,结构单元之间应遵守牢固连接或有效分离的方法。

高层建筑的结构单元宜采取加强连接的方法。

尽可能设置多道抗震防线,强烈地震之后往往伴随多次余震,如只有一道防线,在首次破坏后在遭受余震,结构将会因损伤积累而导致倒塌。

适当处理结构构件的强弱关系,使其在强震作用下形成多道防线,并考虑某一防线被突破后,引起内力重分布的影响,是提高结构抗震性能,避免大震倒塌的有效措施。

合理布置抗侧力构件,减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

结构刚度、承载力沿房屋高度宜均匀、连续分布、避免造成结构的软弱或薄弱部位。

结构构件应具有必要的承载力、刚度、稳定性、延性及耗能等方面的性能。

主要耗能构件应有较高的延性和适当的刚度,承受竖向荷载的主要构件不宜作为主要耗能构件。

合理控制结构的非弹性(塑性铰区),掌握结构的屈服过程,实现合理的屈服机制。

框架抗震设计应遵守“强柱、弱梁、结点更强”的原则,当构件屈服、刚度退化时,结点应能保持承载力和刚度不变。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钢筋滑移、混凝土过早的剪切破坏和压碎等脆性破坏。

考虑上部结构嵌固于基础结构或地下室结构之上时,基础结构或地下室机构应保持弹性工作。

高层建筑的地基主要受力范围内存在较厚的软弱黏性土层时,不宜采用天然地基。

采用天然地基的高层建筑应考虑地震作用下地基变形对上部结构的影响。

建筑抗震设计新规范简介

建筑抗震设计新规范简介

建筑抗震设计新规范简介湖南大学沈蒲生2011年7月一概一、概述(一)我国地震分布情况()我国地震分布情况由由于地面运动引起房屋的结构反应称为地震。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灾害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

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半以上。

我国的地震分布情况1976年唐山大地震情况2008年汶川地震情况(二)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总的原则:小震不裂,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结构布置:均匀、对称,整体性好,具结构布置均匀对称,整体性好,具有多道抗震设防体系。

结构设计:强柱弱梁,强剪弱弯,节点更强。

二规范的发展过程二、规范的发展过程《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规范》TJ 11-7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118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 11-8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三主要修订之处三、主要修订之处从以下几方面介绍:●基本规定●场地、地基和基础●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多、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多层砌体房屋和底框砌体房屋多高钢结构房●多、高层钢结构房屋(一)基本规定上调了0001、上调了1000多个城市设计地震分组设计地震分组反映设计考虑近震中震远震设计地震分组反映设计考虑近震、中震、远震的影响。

新规范对全国2500个抗震设防城镇中的1000多个城镇的设计地震分组进行了上调。

如天津、多个城镇的计震分行了调如天津石家庄、福州、郑州、银川、乌鲁木齐、大埔由设计一组升为设计二组;济南、昆明、兰州、为;南州西宁、拉萨、台北由设计二组升为设计三组,成都由设计一组升为设计三组。

s) 设计地震分组场地类别ⅠⅠⅡⅢⅣ特征周期值()表101第一组0.200.250.350.450.65第二组0.250.300.400.550.75第三组0.300.350.450.650.90设计地震分组上升表明对应的场地特征周期加大地震作用相应增加期加大,地震作用相应增加。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课件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课件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PPT课件
目录
引言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概述建筑抗震设计的原则建筑抗震设计的实践建筑抗震设计的案例分析结论与展望
01
CHAPTER
引言
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的损失。
规范建筑抗震设计,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保持结构安全和功能完整。
促进抗震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提高建筑行业的抗震设计水平。
计算要点
构造措施
采取必要的抗震构造措施,如设置抗震缝、加强节点连接等。
细部设计
对关键部位进行细部设计,如梁柱节点、楼板开洞等,确保其满足抗震要求。
05
CHAPTER
建筑抗震设计的案例分析
总结词
复杂结构、先进技术
详细描述
该高层建筑采用复杂的结构形式,如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等,以满足抗震要求。设计过程中运用了现代抗震技术,如隔震、消能减震等,以确保建筑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能。
02
推广减震隔震技术
积极推广减震隔震技术,通过设置减震隔震支座、阻尼器等措施,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维护社会稳定
选择地质条件稳定、地震烈度较低的场地进行建设。
场地选择
采用合理的结构体系,提高整体抗震能力。
结构体系
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如设置圈梁、构造柱等。
抗震构造措施
选用符合抗震要求的建筑材料,采用合适的施工方法,确保施工质量。
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
04
CHAPTER
建筑抗震设计的实践
优先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地段,避免在不利地段进行建设。
大跨度、多功能
总结词
该大型公共建筑如商场、剧院等,具有大跨度、多功能的空间需求。在抗震设计中,需充分考虑建筑的结构特点和使用功能,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如加强结构整体性、设置抗震支撑等,以确保建筑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能。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全文)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全文)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全文)范本一: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一:引言1.1 背景介绍1.2 目的和范围1.3 参考文献二:建筑设计概述2.1 建筑物特点2.2 结构形式选择2.3 抗震设计目标三:荷载计算3.1 建筑物自重计算3.2 预测地震作用3.3 设计地震动参数3.4 水平荷载计算3.5 竖向荷载计算4.1 设计方法选择4.2 结构材料选择4.3 基础设计4.4 框架结构设计4.5 剪力墙结构设计4.6 钢结构设计4.7 防护与加固五:结构分析5.1 静力分析5.2 动力分析5.3 稳定性分析六:局部构件设计6.1 梁柱设计6.2 墙体设计6.3 地板设计6.4 楼梯设计7.1 焊接连接设计7.2 螺栓连接设计7.3 锚固设计八:施工措施8.1 浇筑顺序8.2 材料验收8.3 施工工艺九:结构监测与维护9.1 测量方法9.2 监测周期9.3 维护注意事项十: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10.1 结构风险评估10.2 应急预案制定附件:结构设计图纸、计算表格等相关文件法律名词及注释:1. 抗震设计:根据地震动力学理论和规范要求,对建筑物进行设计,使其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能够在地震作用下保持稳定和安全。

2. 结构形式:建筑物的结构类型,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等。

3. 基础设计:建筑物的基础结构设计,包括承台、承台桩、基础柱等。

4. 静力分析:根据建筑物的几何和材料特性,通过静力学原理进行的结构分析。

5. 动力分析:根据地震动力学理论,通过模拟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反应,进行的结构分析。

6. 锚固设计:对结构中的锚固件进行设计,保证其连接强度和稳定性。

范本二: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一:序言1.1 文档背景1.2 文档目的和范围1.3 参考文献二:建筑设计概况2.1 建筑特点介绍2.2 结构形式选择说明2.3 抗震设计目标确定三:荷载计算3.1 建筑物自重计算方法3.2 预测地震作用3.3 设计地震动参数选取3.4 水平荷载计算过程3.5 竖向荷载计算分析四:结构设计4.1 结构设计方法选择 4.1.1 弹性设计方法 4.1.2 塑性设计方法4.2 结构材料选择与说明 4.2.1 混凝土的选用 4.2.2 钢材的选用4.3 基础设计与优化4.4 框架结构设计要点4.5 剪力墙结构设计方法4.6 钢结构设计与优化4.7 防护与加固策略五:结构分析5.1 静力分析方法与结果5.2 动力分析方法与结果5.3 稳定性分析方法与结果六:局部构件设计6.1 梁柱设计6.2 墙体设计6.3 地板设计6.4 楼梯设计七:连接件设计7.1 焊接连接件设计要点7.2 螺栓连接件设计要点7.3 锚固设计要点八:施工措施8.1 施工工艺流程8.2 建筑材料验收规范8.3 浇筑顺序与技术要求九:结构监测与维护9.1 结构监测方法及频率9.2 维护注意事项及要求十: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制定10.1 结构风险评估要点10.2 应急预案制定规则与流程附件:结构设计图纸、计算表格等相关文件法律名词及注释:1. 抗震设计:根据地震动力学理论和规范要求,对建筑物进行设计,使其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能够在地震作用下保持稳定和安全。

建筑结构抗震复习重点

建筑结构抗震复习重点

建筑结构抗震复习重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总复习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地震动和近场地震动?P3答:由地震波传播所引发的地面振动,叫地震动。

其中,在震中区附近的地震动称为近场地震动。

2.什么是地震动的三要素?P3答:地震动的峰值(振幅)、频谱和持续时间称作地震动的三要素。

3.地震按其成因分为哪几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哪一类?答: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等几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构造地震。

4.什么是构造地震、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P1答:由于地壳构造运动使深部岩石的应变超过容许值,岩层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地面震动,这种地震称为构造地震,一般简称地震。

地壳深处发生岩层断裂、错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震源至地面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一般震源深度小于60km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60~300km的称为中源地震;大于300km的称为深源地震;我国绝大部分发生的地震属于浅源地震,一般深度为5~40km。

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震中邻近地区称为震中区,地面上某点至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5.地震波分哪几类?各引起地面什么方向的振动?P1-3答:地震波按其在地壳传播的位置不同可分为体波和面波。

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称为体波,体波又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

纵波引起地面垂直方向的震动,横波引起地面水平方向震动。

在地球表面传播的波称为面波。

地震曲线图中,纵波首先到达,横波次之,面波最后到达。

分析纵波和横波到达的时间差,可以确定震源的深度。

6.什么是震级和地震烈度?几级以上是破坏性地震?我国地震烈度表分多少度?答:震级:指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是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

(1)m=2~4的地震为有感地震。

(2)m>5的地震,对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3)m>7的地震,称为强烈地震或大地震。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区域内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

M(地震震级)大于5的地震,对建筑物就要引起不同程度的破坏,统称为破坏性地震。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徐培福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徐培福

长期性能监测与维护
长期监测
利用传感器和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结构的性能和状态,及时发现潜 在问题。
预防性维护
根据监测数据,预测结构的性能退化和损伤趋势,采取预防性措施 进行维护。
修复加固
对于已经出现损伤的结构,采用先进的修复加固技术,恢复其抗震性 能和承载能力。
感谢观看
THANKS
抗震设防要求高
由于超限高层建筑的高度和不 规则性,抗震设防要求更为严 格。
02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念
性能目标设定
建筑物重要性分类
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设定不同的抗震性能目标, 如生命安全、正常使用等。
地震动参数
根据地震动参数,如地震烈度、震级等,设定不 同的抗震性能目标。
结构类型
针对不同结构类型,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 设定不同的抗震性能目标。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基 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徐 培福
• 超限高层建筑的定义与特点 •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念 • 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的关键
问题 • 徐培福教授的贡献与研究成果 • 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未来发
展方向
目录
01
超限高层建筑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高度超过规范限制的 高层建筑。
所在地区地震烈度较 高,地震作用复杂。
04
徐培福教授的贡献与研究成

理论框架建立
徐培福教授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框架的建立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深入研究了地震作用下的 结构行为,提出了基于性能的设计理念,为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徐培福教授提出了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论框架,该框架将结构抗震设计分为三个水准:小震不坏、中 震可修、大震不倒,为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提供了明确的性能目标。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局部修改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局部修改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局部修改一总则1. 1.0.1条增加“使用功能或其他方面有专门要求的建筑,当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时,具有更具体或更高的抗震设防目标”,即增加关于中震、大震的定量的抗震性能目标的设计原则。

2. 1.0.5条删去“对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城市,可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防”即删去对抗震设防区划的相关规定。

二术语和符号1. 2.1.1条对抗震设防烈度增加说明“一般情况取50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

2.增加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注释。

三基本规定1.将01规范中的3.1.1条和3.1.3条合并为3.1.1条:抗震设防类别及抗震设防标准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

2. 3.3.4条2项补充了同一结构单元采用不同基础类型或基础埋深显著不同时,应根据地震时两部分地基基础的沉降差异,在基础、上部结构的相关部位采取相应措施。

3. 3.3.5条2项增加边坡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的要求;其稳定性验算时,有关的摩擦角应按照设防烈度的高低相应修正。

4. 3.3.5条2项补充了边坡附近的建筑基础应进行抗震稳定性设计。

5. 3.4.1条提出建筑形体的概念:形体指建筑平面形状和立面、竖向剖面的变化。

6. 3.4.2条强调了建筑设计应重视其平面、立面和竖向剖面的规则性对抗震性能及经济合理性的影响。

7.明确规定表3.4.3 所列的不规则类型是主要的而不是全部不规则,所列的指标是概念设计的参考性数值而不是严格的数值,使用时需要综合判断。

8.对于扭转不规则计算,需注意以下几点:1)刚性楼盖,按国外的规定,指楼盖周边两端位移不超过平均位移2 倍的情况,并不是刚度无限大;因此,计算扭转位移比时楼盖刚度按实际情况确定而不限于刚度无限大假定;2)给定的水平力,一般采用振型组合后的楼层地震剪力换算的水平作用力,并考虑偶然偏心;3)偶然偏心大小的取值,应考虑具体的平面形状和抗侧力构件的布置,可不笼统采用该方向最大尺寸的5%。

建筑抗震标准

建筑抗震标准

1总则1.0.1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并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减轻地震破坏,减少损失,对现有建筑的抗震能力进行鉴定,并为抗震加固或采取其他抗震减灾对策提供依据,制定本标准。

符合本标准要求的现有建筑,在遭受预估的第一级水准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预估的第二级水准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预估的第三级水准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说明】GB 50023-95标准是在1977年唐山大地震后发布的77版鉴定标准基础上修订而成的,针对建造于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建筑,在震前进行抗震鉴定和加固的要求编制的。

按照国家的技术政策,考虑当时的经济、技术条件和需要加固工程量很大的具体情况,鉴定和加固的设防目标略低于GBJ 11-89设计标准的设防目标。

近年来的研究说明,从设计使用年限内具有相同概率的角度,在全国范围内平均,30、40、50年地震作用的相比照例大致是0.75、0.88和1.00;抗震构造综合影响系数的相比照例,6度为0.76、0.90、1.0,7度为0.71、0.87、1.0,8度为0.63、0.84、1.0,9度为0.57、0.81、1.0。

据此,考虑到95鉴定标准的抗力调整系数取0.85,89设计标准系列的场地设计特征周期比01标准约减少10%且材料强度大致为01标准系列的1.05~1.15,于是可以认为:95鉴定标准、89设计标准和01设计标准大体上分别在设计使用年限30年、40年和50年具有相同的抗震安全概率。

震害经验也说明,按照77版鉴定标准进行鉴定加固的房屋,在80年代和90年代我国的多次地震中,如1981年邢台M6级地震、1981年道孚M6.9级地震、1985年自贡M4.8级地震、1989年澜沧耿马M7.6级地震、1996年丽江M7级地震,均经受了考验。

2008年汶川地震中,除震中区外,不仅严格按89标准、01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的房屋没有倒塌,经加固的房屋也没有倒塌,再一次证明按照95系列鉴定标准执行对于减轻建筑的地震破坏是有效的。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地震烈度区划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地震烈度区划

施工图设计:根据抗震设计结果, 绘制建筑结构的施工图,包括平面 图、立面图、剖面图等,并标注抗 震构造要求和施工注意事项。
Part Three
烈度区划图是建筑结构抗震设 计的依据
烈度区划图能够反映地震动参 数的变化
烈度区划图能够指导建筑结构 的选型和布局
烈度区划图能够评估建筑结构 的抗震性能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需要考虑 地震烈度区划的风险评估
智能化技术应用:利用大数据、人 工智能等技术提高抗震设计的精准 度和可靠性
跨学科融合:结合土木工程、计算 机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推动抗 震设计的创新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精细化设计:注重细节,提高建筑 结构的整体性能和抗震能力
标准化和规范化:制定更加严格的 抗震设计标准和规范,确保建筑结 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点:针对不同烈度区划下的建筑结构,采取不同的抗震设计方法和技术 措施,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实际应用案例:介绍不同烈度区划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实际应用案例,包括高层建筑、桥 梁、隧道等。
Part Four
地震灾害的不可预测性
地震烈度区划的局限性
地震烈度区划更新与完善 的重要性
X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X
01 02 03 04
05
Part One
烈度区划的定义:根据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将全国划分为不同地震烈度等级的区域。
目的:为抗震设防提供依据,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承受相应的地震作用。
区划的依据:地震活动性、地质构造、地表地质等因素。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需与城市规划相 融合,以实现更高效、可持续的抗 震减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内容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绪论 场地、地基与基础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验算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 高层及多层钢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 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的抗震计 隔震与耗能减震房屋设计
1.2.3 地震成因和分类
一、地震成因 地震是地球下溶洞、矿坑、矿井 的崩塌)
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地震(水库,城市、油 田的抽水、注水,人工爆破、爆炸等)
1.2.3 地震成因和分类——续
构造地震的成因 板块构造运动假说 地壳由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幔对流等因素产 生的巨大能量作用下产生运动,使板块之间相互挤压和错 动,致使其边缘附近的岩石层脆性破裂而引发地震。 断层假说 在地幔对流等因素产生的巨大能量作用下,使地壳和 地幔上部的岩石层发生皱褶变形,当积聚的地应力超过岩 石的极限强度时,岩石层便发生脆性断裂,猛烈回弹错动, 从而引起振动,以波的形式向地面传播,形成地震。
1.1.2
我国的地震情况——续
3.我国的地震活动地区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 条地震带上。 这五个地区是: 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 北麓; 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 一带、 山东中部和渤海湾; 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
1.2.1
地球内部构造——续
3、地核 地球最里面的一层,半径约为3500km,是地球的核 心部分。可分为外核(厚2100km)和内核(厚1400Km), 其主要构成物质是镍和铁。 根据推测,外核可能处于液 态,内核可能处于固态。 地震观测发现:地震横波 不能通过外核(即不能通过 液体)。
1.2.2 地震的基本概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主讲:张美霞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土木系
课程简介
• 地震是一种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破坏性极大的 突发性自然灾害,地震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直接 原因是建筑物的剧烈震动、破坏倒塌。目前预测工 作没有发展到准确预报的程度。随着我国城市化的 发展,人口和财富向城市高度集中,基础设施高度 发达,地震造成的后果将日益严重。我国是一个地 震多发、震害严重的国家,抗震防灾是一项特殊的 社会公益事业,它关系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建 筑结构抗震设防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途径。
课程性质和目的
•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一 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学习本课程的主要 目的是通过介绍地震作用计算的基本原理 及结构抗震的设计方法,培养学习者掌握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 设计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课程,从而能 贯彻执行我国的相关法律、规范,对地震 区作抗震减灾规划,掌握防止或减少建 (构)筑物由于地震而造成的破坏的技能, 使建筑经抗震设防后,能尽可能地减轻震 害,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
1.1.1
地震是群灾之首——续
三、全世界地震带 主要分布于以下两个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2)欧亚地震带 这两个地震带 释放的能量, 约占全球所有 地震释放能量 的98%。
欧亚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
1.1.2
我国的地震情况
1.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 据统计,我国大陆地震约占世界大陆地震的三分 之一。原因是:我国正好介于地球的两大地震带 之间。 2.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 我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 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 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20 世纪全球两次死亡20万人以上的大地震均发生于我国。 • 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8.5级)死亡23.4万人。 • 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7.8级)死亡24.2万人,伤 20余万。
1.1.2
我国的地震情况——续
4.目前的地震形势 地震的发生有间歇性。一段时间内发生较频繁,一段时 间内较平静。世界以及我国目前均处于地震活跃期,抗震 任务不容忽视。
1.2
1.2.1
地震基本知识
地球内部构造
地球平均半径约6400km,内部由三个圈层组成。 1、地壳 地球最表面的一层,很薄,厚度各处不一,约5-40km, 一般厚度为5-40 km,平均厚度约为30km。主要由各种不 均匀的岩石组成:沉积岩→花岗岩→玄武岩等。 绝大部分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内。 2、地幔 中间一层,很厚,平均厚度约为2900km。主要由具有 粘弹性性质的质地比较坚硬的橄榄岩组成。其上部存在一 个约几百公里厚的软流层。 地幔内部的物质在热状态和不 均衡压力作用下缓慢运动,可能是造成地壳运动的根源。
1.1.1
地震是群灾之首——续
地震又是一种突发的自然灾害。 • 现代科技的发展,虽能对地震的发生进行预测,但准确 地预报何时、何地将发生何种强度的地震一般是很困难 的。这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以及现代科学技 术水平的局限性。 • 因此,破坏性地震常常是突然发生的。 • 目前,科学技术上还无法控制地震的发生。每次地震都 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
1.2.3 地震成因和分类——续
二、地震的分类 1、按成因分类: 1)构造地震:由于地壳构造运动使深部岩石薄弱部位的 应变超过容许值,岩层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地面振 动。 破坏性地震主要属于构造地震。据统计,构造地 震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猛烈冲出地面、气 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 界地震的7%左右,在我国很少见。 3)诱发地震: 因人为因素如由于水库蓄水或深井注水等 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 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 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1.2.3 地震成因和分类——续
震群型或多发型地震:在一个地震序列中,若主震震级 不突出,主要地震能量是由多个震级相近地震释放出来 的。 孤立型或单发型地震:在一个地震序列中,若前震和余 震都很少,甚至没有,绝大部分地震能量都是通过主震 一次释放出来的。 三种类型地震中:主震型地震约占60%,多发型地震约 占30%,单发型地震约占10%。 地震序列的认识和判别对预报地震和预防地震都很重要。
课程简介续
• 科学界多年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门学科——地 震工程学。它包含工程地震和结构抗震两方面 内容。 • 工程地震主要研究: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区 划、潜在震源区地震活动规律、地震动工程参 数的选择及估计等。 • 结构抗震主要研究:建筑场地动力性能与抗震 设计关系、构件与结构动力特性、结构动力破 坏机制、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理论与抗震设计方 法等。
第1章
1.1 1.2 1.3 1.4
绪 论
地震灾害概述(了解内容) 地震基本知识(重点掌握) 地震的震害(了解内容) 结构的抗震设防(重点掌握)
1.1
1.1.1
地震灾害概述
地震是群灾之首
一、灾害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 人为灾害:火灾、污染(大气、水、海洋)、核 泄漏、战争等。 • 自然灾害: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突发性 和不可预测性,以及频度较高,并产生严重次生 灾害,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等特点。 • 地震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 地震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产物,是一种普遍的自 然现象。全世界每年发生约500万次地震。其中: 破坏性的大地震平均每年约18~20次。
课程简介续
•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综合了地震成因,强烈地 面运动,结构物的动力特性和地震反应等方面 的研究成果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多科性的学科, 它涉及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地震学、工程力 学(结构动力学、材料力学、结构静力学)、 工程结构学(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地基 与基础)、施工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
1.1.1
地震是群灾之首——续
二、近代历史上大地震 • 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在河北省唐山一带发 生了7.8级强烈地震,震中区烈度11度。150万人口 中死亡24万,伤16万;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震后 重建费用100亿元。 • 集集大地震:1999年9月21日台湾发生7.3级地震, 死亡24人,经济损失94亿美元。 • 印度大地震:当地时间2001年1月26日上午,在印度 西北部古吉拉特邦发生里氏7.9级的强烈地震。死亡 人数达16000多人,受伤人数达55800多人,经济损 失45亿美元。
1.2.3 地震成因和分类——续
3、按地震序列分类: 地震时弹性应变能,以波的形式释放扩散,经多次反 射、折射形成持续过程,加之断裂错位不是瞬间完成的, 故在一定时间内(几十天或数月)相继发生在相邻地区的 一系列大小地震称为地震序列。 在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大的一次地震称为主震。 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称为前震。 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称为余震。 主震型地震:在一个地震序列中,若主震震级很突出, 其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中的绝大部分,叫主震型地震。 这是一种常见的破坏性地震类型。
1.2.2 地震的基本概念——续
2、什么叫震源、震中、震中距? 震源:地壳岩层发生断裂破坏、错动,产生剧烈振动的地 方,称为震源。 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称为震中。 极震区:在震中附近,振动最剧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 叫极震区。 震中距:地面某点至震中的距 离称为震中距。 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距离 或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 震源深度。
1、什么是地震?
地震是指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 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
年约有500万次。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 坏的约有1000次; 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 目前记录到的世界上最大地震是8.9级,发生于1960 年5月22日的智利地震。
1.2.3 地震成因和分类——续
1962年3月19日在广东河源新丰江水库坝区发生了迄今 我国最大的水库诱发地震,震级为6.1级。 4)陷落地震 :由于地表或地下岩层突然大规模陷落或崩 塌而造成的地震,如地下溶洞或旧坑崩塌引起。这类地 震的震级很小,造成的破坏很少,次数也很少,约占 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