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重金属对发光菌的急性毒性和联合毒性研究[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重金属对微生物毒性效应研究

重金属对微生物毒性效应研究

武汉工业学院毕业论文论文题目:重金属对微生物毒性效应研究姓名学号院系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专业环境工程指导教师2010年5月15日目录中文摘要 (Ⅰ)英文摘要 (Ⅱ)1.前言 (1)1.1 重金属对微生物毒性研究现状 (1)1.2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2.大肠杆菌、荧光假单胞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简介 (4)2.1 大肠杆菌的简介 (4)2.2 荧光假单胞菌的简介 (4)2.3 枯草芽孢杆菌的简介 (5)3.汞,铬,镉,铅对大肠杆菌,荧光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毒性的实验研究 (7)3.1 细菌在重金属污染下存活数量 (7)3.1.1 实验材料和仪器 (7)3.1.2 实验步骤 (7)3.1.3 结果与分析 (7)3.2 细菌在受到重金属污染后在细胞水平上的研究 (9)3.2.1实验材料和仪器 (9)3.2.2 实验步骤 (9)3.2.3 结果与分析 (10)3.3 单细胞凝胶实验 (12)3.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12)3.3.2 实验步骤 (12)3.3.3 结果与分析 (13)4.微生物和重金属相互作用的应用范围及发展前景 (15)4.1 微生物和重金属相互作用的应用范围 (15)4.1.1 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学评价 (15)4.1.2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15)4.2 重金属和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发展前景....................16 谢辞 (17)参考文献 (18)摘要微生物不仅种类繁多,数量极大,分布广泛,而且具有繁殖迅速,个体微小,比表面积大,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等特点,因而成为人类最宝贵、最具开发潜力的资源库之一。

作为分解者,微生物在地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起着“天然环境卫士”的作用。

众所周知,重金属不能被微生物降解并且对它们有毒害作用,本次实验是以四种常见的重金属离子+2H g、+6Cd、+2P b对大肠杆菌、荧光假单Cr、+2胞菌、枯草芽孢杆菌三种细菌生长过程的毒性研究。

重金属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对发光菌的毒性研究

重金属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对发光菌的毒性研究

银淑铮,刘刚,方俊.重金属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对发光菌的毒性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3,42(11):2422-2429.YIN S Z,LIU G,FANG J.Single and combined toxicity of heavy metals and tetracyclines to luminescent bacteria [J].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 ,2023,42(11):2422-2429.重金属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对发光菌的毒性研究银淑铮,刘刚,方俊*(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长沙410028)Single and combined toxicity of heavy metals and tetracyclines to luminescent bacteriaYIN Shuzheng,LIU Gang,FANG Jun *(College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28,China )Abstract :In this study,the acute single toxicity and combined toxicity of five heavy metals and tetracycline antibiotics on luminescent bacteria were studied by a luminescent test.The toxicity unit method was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combined toxicity,and the concentration addition model and independent action model were used to predict the combined acute toxicity of the binary mixed system to luminescentbacteri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xicity was in the order of Pb (NO 3)2>ZnSO 4·7H 2O>CdCl 2·2H 2O>oxytetracycline hydrochloride>chlortetracycline hydrochloride>doxycycline hydrochloride>tetracycline hydrochloride>CuSO 4·5H 2O>K 2Cr 2O 7.The combined toxicity of heavy metals was mainly manifested as a synergistic effect.The combined toxicity of heavy metals and tetracycline antibiotics was mainlymanifested as an additive and antagonistic effect,and the combined toxicity of tetracycline antibiotics was mainly manifested as an antagonistic effect.When heavy metals coexist with tetracycline antibiotics,they had different toxic effects on luminescent bacteria.Therefore,the combined toxic effects should be considered during the evaluation of combine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Keywords :heavy metal;tetracycline antibiotics;toxicity unit method;concentration addition model;independent action model收稿日期:2023-06-28录用日期:2023-08-29作者简介:银淑铮(1998—),女,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微生物研究。

镉、铜、锌对四种水生植物的毒性效应的开题报告

镉、铜、锌对四种水生植物的毒性效应的开题报告

镉、铜、锌对四种水生植物的毒性效应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水生植物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威胁。

其中,重金属污染是一种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高毒性、持久性和蓄积性等特点,会对水生生物造成严重危害。

镉、铜、锌是常见的重金属元素,在工业生产和人类活动中广泛使用,也是水环境中的常见污染物之一。

因此,深入研究镉、铜、锌对水生植物的毒性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镉、铜、锌对四种水生植物的毒性效应,并探究不同的处理浓度对其影响程度,为水生植物的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1. 确定研究对象:选取四种常见的水生植物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水葫芦、水藻、小杨花和水葱。

2. 确定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根据文献综述和实验条件,确定不同的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

3. 分析不同浓度下毒性效应的指标:使用不同的生物学指标,如形态指标、生长指标、光合作用等,分析不同浓度下毒性效应的指标。

4. 分析不同处理时间下毒性效应的指标:通过长期和短期的处理浓度,分析不同处理时间下毒性效应的指标。

5. 分析不同水生植物毒性效应的异同:通过对不同水生植物的处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毒性效应的异同。

四、研究意义通过研究水生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毒性效应,可以为水生植物的保护和修复提供参考和指导。

同时,该研究也可以为环境保护和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理论支撑。

五、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根据实验设计,建立包括对照组和处理组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收集,并借助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验证。

六、预期成果通过本次研究,预期可以获得镉、铜、锌对四种水生植物的毒性效应以及不同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对其影响的实验数据,并综合分析这些数据,形成科学、可靠的研究结论。

同时,本次研究也将形成一份较为完整的实验报告,对相关学科领域和环境保护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和参考价值。

重金属对几种微生物的胁迫生理毒性研究报告

重金属对几种微生物的胁迫生理毒性研究报告

重金属对几种微生物的胁迫生理毒性研究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微生物世界,人类就生活在微生物海洋里,其中土壤和水体是微生物种类和数量比较多的两个生活环境,随着社会的进步,工农业的发展,各种生产和生活废弃物的排放,人类生活的环境受到各种废弃物的严重污染,这些污染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环境中的各种生物,微生物也不例外,微生物以其独有的特征成为环境污染监测中一个重要指标,如水体中生物监测的对象就主要是细菌。

一般情况下,环境中重金属的存在会对动、植物和微生物造成一定的毒害作用, 但是各种生物对重金属的敏感性有很大的差别。

微生物作为一类低等的单细胞的生物,外界环境对它作用具有均一性特征,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微生物对各种污染物的敏感性是比较强的。

很多研究表明,微生物在受到重金属胁迫后,往往会在区系组成、生理生化、遗传等方面对重金属作出响应,根据以上指标的变化特点,分析不同重金属在不同浓度梯度下对几类典型微生物造成的影响,为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并为环境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提供理论指导。

外界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主要有三大类:细菌(根据革兰氏染色可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真菌和放线菌,它们在结构、组成、形态和大小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征:革兰氏阳性菌:有细胞壁,构成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肽聚糖层较厚,细胞壁的其他成分是磷壁酸;细胞膜的构成与高等生物一样,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分子;细胞内有一核区,其成分有DNA、RNA和支架蛋白。

革兰氏阴性菌:与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共有成分是肽聚糖,但是,革兰氏阴性菌肽聚糖层较薄,在其细胞壁外有有一层结构复杂的外膜,其主要成分是脂蛋白、脂多糖、孔蛋白等,其他结构成分与革兰氏阳性菌相同。

链霉菌:是放线菌中的一个大属,在土壤中分布广,种类多,属于原核微生物中的革兰氏阳性菌,结构为杆状或丝状。

酵母菌:是真核微生物中的一个大类群,它的特点是细胞中含有细胞核,细胞个体较大,细胞壁的成分多以几丁质为主。

部分除草剂与重金属混合物对发光菌的毒性

部分除草剂与重金属混合物对发光菌的毒性

部分除草剂与重金属混合物对发光菌的毒性宋晓青;刘树深;刘海玲;葛会林【期刊名称】《生态毒理学报》【年(卷),期】2008(003)003【摘要】以5种不同类型除草剂和4种重金属为混合物组分,探索混合物毒性变化规律.应用微板毒性分析方法,测定了百草敌、磺草灵、西草净、除草定、环嗪酮、CdCl2·2.5H2O、Ni(NO3)2·6H2O、CoSO4·7H2O和ZnSO4·7H2O对淡水发光菌一青海弧菌Q67(Vibrio qinghaiensis sp.-Q67)的发光抑制毒性.应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拟合技术模拟实验剂量-效应数据.结果表明,5种除草剂与4种重金属化合物的剂量-效应曲线(DRC)均可用Weibull函数有效表征.为了全面考察各种不同浓度组成的混合物对Q67的毒性,设计了9个组分同时存在的3个等效应浓度比(EECR)混合物和10个均匀设计浓度比(UDCR)混合物.同样应用微板毒性分析方法测定了各个混合物对Q67的抑制毒性,并应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拟合技术模拟了其剂量-效应曲线.通过剂量加和(DA)与独立作用(IA)模型综合分析了各个混合物对发光菌的毒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除草剂与多种重金属的各种浓度组合的混合物毒性均可用DA模型进行预测和评估.【总页数】7页(P237-243)【作者】宋晓青;刘树深;刘海玲;葛会林【作者单位】桂林工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系,桂林,541004;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92【相关文献】1.部分离子液体及其混合物对发光菌的毒性作用 [J], 刘芳;刘树深;刘海玲2.部分重金属化合物对淡水发光菌的毒性研究 [J], 邓辅财;刘树深;刘海玲;莫凌云3.应用淡水发光菌研究二元重金属混合物的联合毒性 [J], 高继军;张力平;马梅;王子健4.部分重金属与酚类混合物对淡水发光菌的毒性研究 [J], 邓辅财;窦容妮5.二元含Hg(Ⅱ)重金属混合物对发光细菌的联合毒性 [J], 吴淑杭;周德平;徐亚同;姜震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金属对水生生物的毒理作用

重金属对水生生物的毒理作用

重金属对水生生物的毒理作用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地发展,人类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致使我们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

尤其是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成了全世界各国家最关注的问题。

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物质、农业中杀虫剂、农药的大量使用、城市生活的废弃物等等,使我们的水环境受到各种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重金属离子和放射性物质的污染,致使水生生物生存受到威胁。

其中重金属作为一类主要的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毒害作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不为水生生物所必需如汞、镉、铅等不具备任何生理功能相反影响生物生长,以及如铜、锌、镍等在高离子浓度下,具有明显毒性。

水体中的过量重金属除直接对水生生物造成毒害外,还能经由生物体富集和食物链传递,通过海产品进入人体并造成危害。

世界八公害里的日本水俣病、痛痛病都是由重金属所引起的群体性疾病。

关键词:重金属,水污染,疾病随着工、农业的日益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干扰和破坏,各种环境污染问题凸显。

尤其是工、农业废水的排放,造成水体环境中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此外,大气尘粒的沉降和雨水对地面的冲刷,都使重金属进入江河湖泊中造成水体污染,毒害到水生生物乃至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相应水域的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面临极大隐患。

水生生物对重金属的富集和累积作用,超过它们的承受能力,从而给它们的繁殖、发育、生长、生理机能等方面带来毒性危害;同时还造成它们遗传基因发生变异和突变,面临生存、物种多样性、免疫抵抗力等方面的挑战,也会对水产养殖业造成很大损失;重金属在水生生物的富集和积累并通过食物链最终传递给人,给人们身体健康带来危害。

因此,研究重金属对水生生物的毒害作用已刻不容缓,研究重金属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和经济意义。

1 重金属的来源、形态和理化特征1.1 重金属的来源所谓重金属,就是指密度大于5g/Cm3的金属,对于生物体而言,有些对于它们是必须的,如铜、铁、锌、镁、锰等,有些是非必须的,如镉、汞、铬、铅、镉等。

发光细菌在环境毒性检测中的应用[文献综述]

发光细菌在环境毒性检测中的应用[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发光细菌在环境毒性检测中的应用前言目前对环境毒性的检测主要是用物理仪器和化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这类方法的优点是能准确定性和定量,但是其仪器设备往往价格昂贵,技术要求和使用成本很高,只能在实验室里使用毫无疑问,上述检测方法不能预测对人体的影响尤其是中长期的影响。

要回答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即对生物毒性大小的判断,必须用生物医学的方法对污染的生物毒性进行分析。

目前较常用的是检测污染物毒性的方法是从医学物理学的方法引用过来的小鼠,鱼,或藻类毒性实验,但其有不可克服的缺点,如时间长,要有专门的人员操作,成本高,个体存在差异等。

而应用发光细菌来检测污染物毒性则能克服这些缺点,具有快速,灵敏且容易进行等优点[1-2]。

在有毒物质的筛选和环境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3]就当前,对发光菌的研究已转向应用方面,尤其是在环境毒物的检测上,这方面的论文每年都发表很多,数量很多,最近也有将发光菌应用于食品安全方面。

正文随着工农业的发展,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质越来越多。

故在环境中各种污染物不是单独存在的,而往往是以组合形式存在的多种污染物混合在一起所造成的复合污染日益受。

到人们的重视,其往往表现出相加、拮抗和协同作用[45]。

因此促进了联合作用研究方法的发展。

混合污染物联合毒性研究始于1939[6]年,经过近70年的发展,已经成功发展了TU(毒性单位)法[7]、AI(加和指数)法[8]、MTI(混合毒性指数)法[9]及λ(相似参数)法[10]。

这些方法都能根据实验和相应公式的计算结果简单判别混合物的联合作用方式为拮抗、独立、相加及协同。

随着混合污染物联合毒性研究的不断深入,污染物联合毒性已经由最初的定性研究阶段向定量研究阶段过渡。

这些方法都能根据实验和相应公式的计算结果简单判别混合物的联合作用方式为拮抗、独立、相加及协同。

发光细菌在环境检测中的应用主要有检测水体污染毒性(主要包括海水污染的毒性检测,河流污染的水质检测,河流水质状况的检测,对排污口水质毒性的检测,城市污水毒性的评估,对工业废水的生物毒性检测,检测重金属污染的水质毒性,多种重金属存在时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等),检测河流,湖泊沉积物或底泥的毒性,检测大气污染,检测土壤污染,检测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毒性,还包括食品保鲜包装物毒性检测,和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4种喹诺酮类抗生素对发光菌毒性作用研究

4种喹诺酮类抗生素对发光菌毒性作用研究
ronment may induce the generation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and its spread.
Keywords: quinolones; 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 single toxicity; joint toxicity; toxicity analysis
tagonisms of various extents existed among the multi ̄mixture systems. Mechanisms of joint toxicity were prelimi ̄
nary analyzed by characteristics of quinolones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interaction of different substituent. The fur ̄
的拮抗作用ꎮ 结合分子结构特征和不同取代基相互作用ꎬ初步分析了联合毒性机理ꎬ进一步的毒性作用机制还需通过对生物
生理生化反应等进行深入研究ꎮ 本研究多种 QNs 混合体系呈现拮抗作用为主ꎬ揭示了此类医药品在环境中的联合使用可能
导致药效降低以及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ꎮ
关键词: 喹诺酮类抗生素ꎻ发光菌ꎻ单一毒性ꎻ联合毒性ꎻ毒性分析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477001)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DC201502070302)
4 种喹诺酮类抗生素对发光菌毒性作用研究
汪皓琦ꎬ 董玉瑛 *ꎬ 汪灵伟ꎬ 高玮岐ꎬ 邹学军
大连民族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ꎬ大连 116600
收稿日期:2017 ̄01 ̄03 录用日期:2017 ̄02 ̄20
摘要: 分析了 4 种常见的喹诺酮类抗生素(QNs)对发光菌(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的单一毒性和等毒性比例下的联合毒

基于发光细菌法的农产品中主要重金属的联合毒性评价

基于发光细菌法的农产品中主要重金属的联合毒性评价

基于发光细菌法的农产品中主要重金属的联合毒性评价刘霞;何早;胡雨欣;郑舒;罗芳【期刊名称】《食品与机械》【年(卷),期】2016(032)003【摘要】通过细菌发光抑制试验,研究pb2+、Cd2+和Hg2+的单一毒性,以及pb2+ +Cd2+、Cd2+ +Hg2+、pb2++ Hg2+、pb2++Cd2++ Hg2+的混合毒性,分别采用等毒性单位法与加和指数法,对其混合物的联合毒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3种重金属的毒性大小为Hg2+> Pb2+ >Cd2+.对于混合体系,两种评价方法结果一致,即pb2++ Cd2+为协同作用;Cd2++Hg2+、pb2++ Hg2+和pb2+ +Cd2++ Hg2+均为拮抗作用.【总页数】5页(P60-64)【作者】刘霞;何早;胡雨欣;郑舒;罗芳【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湖南长沙410128;食品科学与生物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湖南长沙410128;食品科学与生物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湖南长沙410128;食品科学与生物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湖南长沙410128;食品科学与生物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湖南长沙410128;食品科学与生物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128【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发光细菌法检测大米中的重金属 [J], 何早;吴卫国;胡雨欣;刘霞2.甲醛与重金属二元混合体系对发光细菌的联合毒性 [J], 钱骁;刘瑞志;王静;李捷;雷坤;李艺红3.二元含Hg(Ⅱ)重金属混合物对发光细菌的联合毒性 [J], 吴淑杭;周德平;徐亚同;姜震方4.用于环境污染物遗传毒性评价的重组发光细菌载体的构建 [J], 黄新新;何苗;施汉昌;蔡强5.发光细菌法在煤化工废污水急性毒性评价中的应用 [J], 宋张杨;韦昊;魏玥;孙晓懿;孙照东;焦瑞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发光细菌法检测量子点的毒性的开题报告

发光细菌法检测量子点的毒性的开题报告

发光细菌法检测量子点的毒性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纳米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纳米材料的毒性和生物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

量子点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荧光性质和应用价值,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如荧光标记、分子影像和生物传感等方面。

但是,量子点的毒性和生物安全问题也引起了深刻的关注。

目前,对于量子点毒性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细胞毒性测试、小鼠模型等,但这些方法存在着操作不便、费时费力等问题,且缺乏对量子点毒性的快速准确评估方法。

发光细菌法是一种新型的、敏感的毒性测试方法,通过测定细菌在一定浓度下的生长抑制率来评价物质或化学物质的毒性。

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捷、准确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污染物的检测和评价。

然而,目前对于发光细菌法在量子点毒性检测方面的应用研究还相对较少。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发光细菌法在量子点毒性检测方面的应用,为量子点的毒性评价提供新的检测方法和参考。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1)制备量子点样品选择不同种类和尺寸的量子点材料,采用特定的化学方法制备样品,并进行表征分析。

(2)发光细菌法检测量子点的毒性选取细菌菌株,将不同浓度的量子点样品加入培养基中,通过测定细菌生长抑制率,评价量子点的毒性。

(3)表征量子点的毒性通过观测量子点对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的影响,以及测定细胞膜通透性和蛋白质含量等指标,探究量子点毒性的原因和机制。

2.研究方法(1)制备量子点样品采用化学合成方法制备量子点样品,如热分解法、氧化钙法等。

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荧光光谱分析等多种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分析。

(2)发光细菌法检测量子点毒性选取生物毒性检测常用的大腺不动杆菌等细菌菌株,在不同浓度的量子点样品加入培养基中,通过测定细菌生长抑制率来评价量子点毒性。

(3)表征量子点毒性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量子点对细菌形态和结构的影响,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量子点进入细胞的情况,再通过测定细胞膜通透性和蛋白质含量等指标来分析量子点毒性的原因和机制。

3种新型污染物对发光菌的毒性作用研究

3种新型污染物对发光菌的毒性作用研究

3种新型污染物对发光菌的毒性作用研究汪皓琦;董玉瑛;汪灵伟【摘要】分析了3种常见的代表性新型污染物对发光菌的单一毒性和等毒性比例下的联合毒性,基于毒性单位法(TU)、相加指数法(AI)和混合毒性指数法(MTI)评价混合体系联合毒性作用类型.三氯生、五氯酚、双酚A对发光菌的半数效应浓度(EC50)分别为:0.045、0.035、0.74 mg?L-1.不同的评价方法对3种新型污染物的联合效应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多元混合体系呈现为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结合分子结构特征和不同取代基的相互作用,初步分析了联合毒性机理,进一步毒性作用机制还需要通过对生物生理生化响应等进行深入研究.新型污染物混合体系对发光菌的联合作用呈现以拮抗作用为主,表明此类污染物环境残留可导致相关化学品功效降低,引发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的风险.【期刊名称】《生态毒理学报》【年(卷),期】2018(013)004【总页数】6页(P179-184)【关键词】新型污染物;发光菌;毒性分析;风险评价【作者】汪皓琦;董玉瑛;汪灵伟【作者单位】大连民族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大连116605;大连民族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大连116605;大连民族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大连1166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03.2新型污染物是一种以低微浓度就能影响生物生存或抑制生物机能的化学物质,这类污染物来源广、排放量大,造成其在环境中长期存在。

随着新型污染物的大量使用,收纳水体已检出它们的活性成分,且检出浓度有逐年增大的趋势。

其环境残留可对土壤微生物、水生生物、植物生长发育等方面产生明显的危害或潜在的负面影响[1-3]。

环境中典型的新型污染物包括药品及个人护理品、内分泌干扰物、有机氯农药等,选取其代表作为研究对象(三氯生、五氯酚、双酚A)探究其对发光菌的毒性作用。

三氯生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抗菌剂和杀菌剂,主要添加于各种护理品等各类消费产品中。

在各种环境介质和生物体内都检测到其存在,因其具有亲脂性、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毒性,故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潜在危害[4]。

部分重金属与酚类混合物对淡水发光菌的毒性研究

部分重金属与酚类混合物对淡水发光菌的毒性研究

部分重金属与酚类混合物对淡水发光菌的毒性研究作者:邓辅财窦容妮来源:《科技资讯》2011年第26期随着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重金属对人类赖以生存的水源污染日益严重。

在美国环保署(EPA)公布的水环境中存在的129种优先污染物中,重金属类化合物就占12种。

另一方面,含酚废水危害大、污染范围广。

在许多工业领域诸如冶金、机械制造、玻璃、石油化工、化学有机合成工业、塑料、医药、农药、油漆等工业排出的废水中均含有酚(陈延君等)。

人们对重金属和酚的毒性展开了广泛的研究,然而现实环境中,生物往往更多地、也更普遍地暴露在多种组分污染物存在的复杂混合体系中,因此,研究两者的联合毒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材料与方法1.1 菌种及主要仪器、试剂青海弧菌Q67(Vibrio-qinghaiensis sp.─Q67),华东师范大学提供,培养基配方及培养方法参见文献(莫凌云,等,2006)。

VeritasTM微板光度计(美国TurnerBiosystems公司);LS-B50L型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上海医用核子仪器厂);Pipetman型移液器(P型移液器,P20,2μl~20μl;P100,20μl~100μl;PUM12×300,20μl~300μl)(法国吉尔森公司);LRH-150Z型恒温振荡培养箱(广东医疗器械厂)。

CdCl2·2.5H2O、CoSO4·5H2O、Cu(NO3)2·3H2O、Fe(NO3)3·3H2O、ZnSO4·7H2O、Ni(NO3)2·6H2O,苯酚,邻甲基苯酚,间甲基苯酚,邻硝基苯酚,间硝基苯酚(以上化合物均为分析纯)。

以上化合物均以0.05mol·l-1的硝酸钠溶液为溶剂,配制待测溶液后,保存于4℃冰箱中待用。

1.2 实验方法1.2.1 单个毒物对发光菌的毒性单个毒物及其混合物对发光菌发光抑制率的测定方法参见文献(邓辅财,等,2007)。

Cu、Zn与硝基苯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Cu、Zn与硝基苯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Cu、Zn与硝基苯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工业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许多有毒污染物质不断释放和累积,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其中,硝基苯类化合物、铜(Cu)和锌(Zn)等金属离子是一些常见的环境污染物,它们会进入土壤、水体和空气中。

这些物质不仅对微生物的生存和活动造成影响,还对人类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

发光菌被广泛用于评价环境中的毒性。

因为它们可以通过和毒性物质接触发出光反应,从而衡量环境中存在的毒性物质浓度。

然而,对于这些常见的环境污染物在发光菌中的毒性联合效应还存在知识空白。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硝基苯类化合物、Cu和Zn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作用,以期为环境毒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选取一种常用的发光菌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其在单独接触硝基苯类化合物、Cu和Zn时的毒性效应以及这三种物质的联合作用下的毒性效应。

研究内容和方法如下:1. 实验物质和设备(1)发光菌(2)硝基苯类化合物:对硝基苯酚、2,4-二硝基苯酚、2-硝基苯甲醛等;(3)金属离子:CuSO4、ZnSO4;(4)实验设备:发光菌试验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离心机、pH计等。

2. 实验步骤(1)实验分组:将发光菌分成单独接触硝基苯类化合物、Cu、Zn和接触这三种物质联合作用的四组,每组分为五个不同浓度的实验组。

(2)发光菌的培养:在含有必要营养物质的约束培养基上培养发光菌至合适的生长期。

(3)实验操作:将发光菌移至不同浓度的硝基苯类化合物、Cu和Zn溶液中,分别培养一定时间后测量其发光强度、活性、总蛋白含量、DNA含量等指标,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4)数据分析: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比较不同实验组之间生化指标的差异,分析硝基苯类化合物、Cu和Zn的单独和联合作用对发光菌的毒性效应。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将为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联合效应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有助于更好地评估环境中的毒性物质的危害程度,促进人类和环境的健康持续发展。

毒物对发光细菌发光率的影响

毒物对发光细菌发光率的影响

=作者简介>凌云(1962-),女,江苏南京人。

1988年毕业于南化职大化工工艺专业,助理工程师。

现从事环境监测与监测管理工作。

=收稿日期>1999-11-04毒物对发光细菌发光率的影响凌 云中石化南化公司安全环保处 南京 210048摘要 研究了苯胺等四种物质对发光细菌发光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环己酮和环己烷的影响较苯胺和硝基苯强;不同毒物混合后的影响较单一毒物的影响弱。

测定时水样的pH 值应调节至6.9~7.0范围内。

关键词 发光细菌 发光率 污染物 测定中图分类号O6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06(2000)01-0031-021 引 言发光细菌是一种特殊的细菌,它能在清洁的水中存活并发光,发光的强弱程度与该细菌的存活量有关。

当水质受到污染时,发光细菌就会死亡,发光量就减弱,污染越严重,发光细菌死亡量越多,发光量就越弱。

因此,利用发光细菌监测水源水质的污染程度是一种快速而又简便的方法,虽不能判断出污染物种类,但可判断出水质污染程度,毒性大小,以及该水质能否使用。

利用发光细菌监测水质,对应付突发性水污染事故能起到监控、预报的作用。

2 试验方法南化公司废水中特征污染物毒性较大的有苯胺、硝基苯、环己酮和环己烷等。

试验中,将这些污染物分别配成不同的浓度,观察其对发光细菌发光率的影响,再将这些污染物放在一起,观察其毒性的交互影响。

试验所用的发光细菌购自南京土壤研究所研制的发光细菌冻干粉,测定发光细菌发光率的仪器采用DXY-Z 型生物毒性测试仪。

发光细菌的发光率以相对发光度表示,即污染物的发光量与蒸馏水(3%的氯化钠)发光量比值的百分数。

毒性划分等级:相对发光度\100%为无毒性,99%~80%为微毒性,79%~60%为中毒性,<60%为重毒性。

3 试验结果3.1 不同毒物对发光率的影响将苯胺、硝基苯、环己酮和环己烷分别配制成不同浓度,在相同的条件下,加入等量的发光细菌,观察发光细菌发光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见图1。

发光菌的急性毒性试验以及对废弃物毒性的评价

发光菌的急性毒性试验以及对废弃物毒性的评价

发光菌的急性毒性试验以及对废弃物毒性的评价
张力军;于洪存
【期刊名称】《辽宁城乡环境科技》
【年(卷),期】1999(019)005
【摘要】用发光菌对废弃物浸出液体作急性毒性试验,操作简便,反应迅速,价格低廉,经济实用,仅30分钟就可以用EC50对废弃物浸出液的毒性作出准确评价。

【总页数】4页(P25-28)
【作者】张力军;于洪存
【作者单位】沈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沈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835
【相关文献】
1.余氯对发光菌法检测再生水生物急性毒性的影响及消除 [J], 宋莹
2.二苯甲酮类紫外防晒剂发光菌急性毒性及QSAR研究 [J], 魏东斌;赵慧敏;杜宇国
3.用发光菌急性毒性试验评价工业废水毒性初探 [J], 王景成;周晏敏;黄晶雯
4.利用96微孔板进行水质发光菌急性毒性的快速检验 [J], 唐哲兵;张会强
5.细菌发光试验及Ames试验检测工业废水急性毒性及致突变性的研究 [J], 黄正;王家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评价重金属污染毒性的重组发光细菌的研究

评价重金属污染毒性的重组发光细菌的研究
!星墨!!塑鱼△盥望垒塑垒垦兰曼坠检测分析
评价重金属污染毒性的重组发光细菌的研究
刘凡,李艳芳2
(1.河南省动物卫生监督所;2.河南广电计量检测有限公司)
摘要为探讨更为适用的环境重金属污染物急性毒性 的检测方法,实现重金属毒性控制,对用于重金属毒性评价
的重组发光细菌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
Lumineseent,BL)的生物发光是通过分子氧作用,细 胞内荧光素酶催化,将还原态的黄素单核苷酸及长 链脂肪醛氧化为FMN及长链脂肪酸,同时释放出 最大发光强度在波长为450—490 nm处的蓝绿金属特异型及其调节基因。
表1 重金属

重金属特异型及其调节基因 调节基因
arsH
质粒载体。其二是利用荧光酶基因(1u)【A、LuxB),
其需要在外源底物醛的提供下才能发光。
镉 铬酸盐 钴/镍
cadD,czcCBAD,smtA,znlA (・hrA cnr.czcCBAD
20世纪80年代初.国外科学家首次从海鱼体 表分离和筛选出对人体无害、对环境敏感的发光细 菌,用于检测水体的生物毒性,现已发展成为一种简 单、快速的生物毒性检测手段。目前国内外使用的大 多为天然海洋细菌,但是它在毒性响应灵敏性、测试 条件严格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而近年来研究 发现。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从发光细菌中克隆荧光素 酶基因(Lux),并将其转移到对污染物有特别敏感性 的受体菌中表达,或重组人对特定细菌群有专一感 染性的噬菌体基因组中,构建成基因工程菌或工程 噬菌体用于水质毒性监测,能极大地提高监测的效 率和灵敏性。发展起来的重组发光细菌比天然发光 细菌对有毒物质的响应更灵敏,而且可通过构建不 同的菌株实现不同要求的毒性评价(扩展其毒性广 谱响应性/强化其对特定物质的特异性响应);重组 发光细菌的测试条件更为温和。可与生物传感器技 术相结合。实现环境污染的现场连续、在线毒性监 测:重组发光细菌技术自创立至今.已示范性应用于 多种污染物的毒性评价。显示了较传统发光细菌监 测法的明显优势,迅速成为污染生物监测研究的热 点。本文综述了重组发光细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 其在重金属毒性监测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甲醛与重金属二元混合体系对发光细菌的联合毒性

甲醛与重金属二元混合体系对发光细菌的联合毒性

甲醛与重金属二元混合体系对发光细菌的联合毒性作者:钱骁,刘瑞志,王静,等来源:《湖北农业科学》 2014年第13期钱骁1,2,刘瑞志2,王静1,2,李捷1,雷坤2,李艺红2(1.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033;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12)摘要:以甲醛及4种重金属Cd(Ⅱ)、Cu(Ⅱ)、Pb(Ⅱ)、Zn(Ⅱ)为研究对象,以费氏弧菌为受试生物,分别测定5种物质的单一急性毒性及甲醛与重金属二元混合体系的联合毒性,并利用DA模型和IA模型对二元混合体系的联合毒性进行预测及验证。

结果表明,依据EC50大小判定5种物质的急性毒性大小顺序为Pb(Ⅱ)、Zn(Ⅱ)、Cu(Ⅱ)、甲醛、Cd (Ⅱ)。

DA模型和IA模型都可以较好地预测混合体系“甲醛+Cd(Ⅱ)”、“甲醛+Cu (Ⅱ)”、“甲醛+Pb(Ⅱ)”对发光细菌的联合毒性效应,IA模型预测效果比DA模型更好;对于混合体系“甲醛+Zn(Ⅱ)”的联合毒性,两种模型的预测都不准确。

关键词:发光细菌;甲醛;重金属;联合毒性;DA模型;IA模型中图分类号:X8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3-3034-05联合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质同时或先后与受试生物接触并发生作用时,各物质仍保留或改变各自毒性作用的现象,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质在联合作用条件下测定的毒性称为联合毒性[1]。

对于化学物质联合毒性的评价工作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传统的联合毒性评价方法有:毒性单位法、相加指数法、混合毒性指数法、相似性参数法、等效线图法等[2],这些方法只是考虑了混合体系浓度空间分布的一个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3]。

数学模型方法可以用来综合分析混合体系对发光细菌的毒性作用规律,在联合毒性的评价及预测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普遍应用的联合作用预测模型有加和作用(DoseAddition,DA)模型[4]和独立作用(IndependentAction,IA)模型[5,6]。

Cd,Pb和As对发光菌的急性毒性效应研究

Cd,Pb和As对发光菌的急性毒性效应研究

Cd,Pb和As对发光菌的急性毒性效应研究周秀艳;王恩德;韩桂春【期刊名称】《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8(029)011【摘要】发光菌为试验生物,在实验室条件下对Cd,Pb,As元素分别进行了单一元素毒性和等比混合法联合毒性试验,并比较预期EC50和实测EC50,由毒性加强指数来评价联合作用方式.结果表明,单一元素Cd,Pb,As的EC50值分别为2.411,1.668,0.463 mg/L.它们的毒性强弱顺序为As>Pb>Cd.当Cd,Pb两种元素联合作用时,其EC50值为0.293 mg/L,预期EC50和实测EC50比值为6.7,表现为协同作用.当Cd,Pb,As三种元素同时作用时,预期EC50和实测EC50比值为1.3,表现为相加作用.【总页数】3页(P1645-1647)【作者】周秀艳;王恩德;韩桂春【作者单位】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河北秦皇岛,066004;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004;辽宁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辽宁沈阳,11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1.5【相关文献】1.沉积物中重金属Pb和Cd对河蚬的毒性效应研究 [J], 韩雨薇;张彦峰;陈萌;钟文珏;祝凌燕2.Cd2、Hg2+、Cr6+和pb2对黑点青鳉(Oryzias melastigma)早期生活阶段的毒性效应研究 [J], 穆景利;王莹;王新红;王菊英3.Cd2+和Pb2+单一与复合污染对脊尾白虾的急性毒性效应研究 [J], 谢嘉;吴惠丰;丛明;赵建民;滕佳;刘永亮;杨顶珑;曹瑞文;陈丽竹;王清;李斐;吉成龙4.重金属Cu2+、Pb2+、Cd2+对太平洋牡蛎的急性毒性效应 [J], 刘伟;鞠青;刘星辰5.苯砜基乙酸酯类化合物发光菌毒性效应的CoMFA研究 [J], 刘新会;骆文茹;王连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环境工程4种重金属对发光菌的急性毒性和联合毒性研究一、选题的背景、意义随着工业农业的发展,大量污染物进入环境。

而重金属对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会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潜在的长远的危害[1],当然对重金属进行研究与毒性的测定也是刻不容缓的事。

并且,有环境危险因素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有害效应并不是单一污染物作用的结果,而是各种污染物混合作用的结果。

待测生物暴露在混合污染物中时,由于混合物中各组分相互影响,会产生联合毒性[2]作用,表现为加和作用、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3-4]。

(一)首先,要保护环境,其中第一步就是正确监测环境污染的情况。

目前主要是用物理仪器和化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这类方法的优点是能准确定性和定量,但是其仪器设备往往价格昂贵,技术要求和使用成本很高,只能在实验室里使用,即使不考虑这些仪器的昂贵价格及其他不便因素,仍然有一个重要问题:这样的毒物泄露到底对人类的健康有多大危害?尤其是中,远期危害,上述检验是无法直接回答这个问题的。

要回答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即对生物毒性大小的判断,必须用生物医学的方法对污染的生物毒性进行分析。

目前较常用的是检测污染物毒性的方法是从医学物理学的方法引用过来的小鼠,鱼,或藻类毒性实验,但其有不可克服的缺点,如时间长,要有专门的人员操作,成本大,个体存在差异等。

而应用发光细菌来检测污染物毒性则能克服这些缺点,具有方便、灵敏、高效进行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5-6],化合物对发光菌的毒性与对其它生物的毒性数据有一定的相关性[7]在有毒物质的筛选和环境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8]。

而淡水发光菌-青海弧菌[9],和海洋型发光菌不同,具有更优越的性质,其不要Na存在有能生长发光良好,并且,新鲜培养的青海弧菌能在蒸馏水里能良好发光,且稳定发光课持续30min以上,因此,在淡水样品的检测中可以用蒸馏水做空白对照。

而淡水样品也不需要做任何额外添加物,直接将青海弧菌加进去就行了。

此外,该细菌对环境的pH有较宽的适应范围,因而一般不需要对样品的pH做调整即可检验。

(二)其次,对于4种重金属[10]对发光菌的急性毒性和联合毒性研究在方法的选取上,使用单位毒性法,Tu法是以浓度相加为基础模式,判别方法简单,是最早研究联合毒性的方法,方法较为成熟。

在判别相加作用时具有较好的可靠性,曾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Tu 法还可判断有机混合物联合毒性的强弱。

(三)四种重金属的选择:水中金属毒物汞,镉,铜,锌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可以对人体造成急性中毒。

所以选择以上四种重金属做为研究对象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一)我国发光菌研究概况20世纪50时年代,在我国首次有人做了相关研究。

山东大学的薛庭耀教授对我国的发光菌做了报道,之后其又陆续对发光菌的生理做了相关研究,因此薛庭耀教授可能是我国最先对我国的发光菌做出研究的人。

之后20世纪70年代华东师范大学的生物系的杨颐康教授和叶履平副教授开展了对我国发光菌的研究,从海洋生物中分离了10个发光菌细菌菌株。

在20世纪80年代,华东师范大学发光菌研究组从我国海域上分离得到上千发光细菌,经分别鉴定有六个种。

值得一提的事,在青海省发现了发光细菌,经五年详细的坚定之后,发现了一个新的菌种,而且不需要NaCl就能生长和发光,是一种罕见的淡水型发光细菌,就是青海弧菌,还有相关很多学者对此进行研究,对发光菌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纵观近10年来关于发光菌的研究,国内大部分已转向应用方面,尤其是在环境毒物的检测上,这方面的论文每年都发表很多,数量很多,最近也有将发光菌应用于食品安全方面。

(二)发光菌检测法的应用由于L . B .T 技术具有应用范围广,灵敏度高、相关性好,反应速度快等优点,因而被广泛应用在环境监测中。

吴自荣等利用L.B.T技术快速分析大气污染,发现汽车尾气、香烟烟雾、氨气等对细菌发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时间效应、剂量效应明显。

Winger等对美国乔治亚州抓碱厂污染土坡进行L.B.T技术分析发现,其中主要毒性来自甲基汞和多抓联苯。

顾宗镰的研究表明随着离排污口距离不断增加,津杭运河水中污染物毒性下降,发光细菌的发光程度随之恢复。

Thomulk等对水源中20余种化合物进行毒性分析,表明明亮发光杆菌是水中低浓度有机毒物的有效指示生物。

L. B. T 技术除了在空气、土壤、水的监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外,还被用于其它污染物的分析。

Yates等利用L.B .T 技术对黄曲祥毒素B,、桔霉素等8种毒素测得的毒性次序与哺乳动物细胞毒性试验结果一致。

Mantel等应用Co及X射线照射明亮发光杆菌,发现细菌发光强度随照射时间的延长、照射强度的增加而下降,提出将发光细菌作为一种衡量放射性生物效应的指示生物。

(三)混合污染物联合毒性研究混合污染物联合毒性研究始于1939[11年,经过近70年的发展,已经成功发展了Tu[12] (毒性单位)法AI(加和指数)法[13]、MTI(混合毒性指数)法[14]及入(相似参数)法[15]。

这些方法都能根据实验和相应公式的计算结果简单判别混合物的联合作用方式为拮抗、独立、相加及协同。

然而,随着新化学品的不断问世及联合毒性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越来越多科学研究者发现这些方法只能定性判断污染物的联合作用方式,并不能判断其作用的程度,因此,他们呼吁联合毒性的研究必须进入到定量研究阶段。

从20世纪90年代始,混合污染物联合毒性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先后提出以Tu和入为参数的定量研究方法和混合化合物的定量结构一活性相关M—QSAR[15]法,初步建立了M—QSAR的理论框架,但如何建立一套能有效定量预测混合物的毒性目前还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焦点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难点及预期达到的目标(一)发光菌的发光机理细菌发光是在发光酶(Luciferase)的催化下由氧将长链脂肪醛氧化成脂肪酸,还原型黄素单核苷酸氧化成脱氢型黄素单核苷酸,同时将化学反应中的一部分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光辐射的强度与酶的含量及底物的浓度呈正比,可简单概述为以下模式FMN H2 + O2 + RCHO 细菌荧光酶RCOOH + FMN + H2O + hν(二)研究方法早在1939年,Bliss在“毒物联合使用的毒性”一文中最早提到化学毒物之间存在“拮抗、独立、相加和协同四类作用”。

这也是一直以来较为公认和普遍采用的术语。

目前,判别这四类联合作用的毒性指标主要有毒性单位(TU)、加和指数(AJ)、混合毒性指数(MTI)和相似参数(入)等。

本实验选取毒性单位法毒性单位法(Toxic Unit)毒性单位(TU)这一概念最早由Sprague和Ramsay于1965年提出,他们在研究铜锌混合物对大马哈幼鱼的联合毒性时首次用毒性单位来表示化合物的浓度。

1975年,Marking 和Dawson[10]将这一概念推广到混合物的相加作用。

规定:TU=Ci/IC 50i 其中: Ci 是混合物中i 组分的浓度,IC50i 是珠峰的IC50值。

对于一个n 组分的混合物来说n n ni i IC C IC C IC C TU M 50...502215011+++==∑= M0=M/(TUi)max 根据各组分毒性单位之和M 值来评价混合物的作用类型。

式(1)中,Ci 为化合物i 的浓度;IC 50i 为化合物i 的IC50或LC50埘。

运用此公式对混合物联合作用的判断标准为:若M =1(定义TU=ΣTUi),那么化学物之间呈相加作用;若M>Mo,学物之间呈拮抗作用;若M<I ,化学物之间呈协同作用;若M=Mo ,化学物之间为独立作用;若Mo>M>1,化学物之间呈部分加和作用。

(三)实验1.实验目的:利用淡水发光菌Q67发光值的测定方法,采用联合毒性单位法,在测定几种重金属单一毒性EC50的基础上,对重金属二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进行评价。

2.实验材料(1).菌种青海弧菌Q67(2.)培养液KH 2P04 13.6mg ,Na 2HP04·12H 2O 35.8mg ,MgS04·7H 20 0.25g ,MgCl 2·6H 2O 0.61g ,CaCl 2 33.0mg ,NaCl 1.5g ,酵母浸出液 5.0g ,胰蛋白胨 5.0g ,甘油 3.0g ,溶于1000mL 蒸馏水。

(3).培养基培养液(按上述配方) 1000mL琼酯粉 16gPH 7.0±0.5(4).菌种的培养将装有冻干粉的安培瓶先置于4℃冰箱内约10~15min ,在超净工作台中切开安培瓶,取已灭菌的蒸馏水100uL点在培养皿平板上,用接种针取一环菌种蘸去点的溶液在平板上划线,倒置放于恒温培养箱中于22℃培养24h;挑取单个菌落接种于斜面培养基上,于22℃培养24小时候后转接于斜面,将培养好的第3代斜面置4℃冰箱备用;将培养好的菌种接种到50mL液体培养基中,22℃振荡培养16~24h,待用。

重金属盐(盐酸盐),分析纯2.实验方案分单因子,双因子实验,双因子实验以二二自由组合,以及极差R来衡量他们在这一体系中共存时对发光细菌发光大小的影响。

3.测试方法(1)单一毒性的测定方法将待测金属的盐酸盐分别用蒸馏水配成0.1%~1%德溶液浓度备用,以重金属的重量计算溶液浓度。

用发光菌菌液4ml,加入1ml不同浓度的重金属离子溶液,对照以1ml蒸馏水水取代重金属离子溶液,充分混匀,每种不同浓度的重金属离子溶液设2组平行。

10min时用生物毒性测试仪测定发光强度。

用直线内插法求出相对发光率为50%时所对应的化合物质量浓度,即为该种化合物对发光菌半数发光抑制质量浓度EC50。

每组质量浓度梯度设2个平行实验,标准偏差低于10%。

(2)联合毒性测定根据单一毒性试验结果,将四种重金属按毒性比1∶1设置联合毒性试验的质量浓度梯度,各混合体系的EC50。

测定方法与单一体系相同。

每组质量浓度梯度设2个平行实验,标准偏差不超过10%。

溶液的配制采用等毒性混合的方法,即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毒性比(TR)等于l,每种混合物设置5个质量浓度组,l组空白对照(蒸馏水),每组2个平行样本。

四.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和安排2010.11.20—2010.12.10查找相关资料,写文献综述。

2010.12.10—2009.12,30写开题报告,翻译英文文献。

2011.2.15—2009.3.1开题报告答辩开题报告整改,最后定题;确定实验方案。

2011.3.2—2011.5.10完成实验,撰写毕业论文。

2011.5.11—2011.5.30指导教师修改,评阅,评阅教师评阅,并整改,定稿,并完成PPT 的制作,准备论文答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