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课程大集合
2024年版最新最全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件
2024年版最新最全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件一、教学内容第一章:物质的世界第一节:物体的运动第二节:力的作用第二章:力的运动第三节:牛顿第一定律第四节:摩擦力第三章:简单机械第五节:杠杆原理第六节:滑轮与轮轴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力的作用及效果。
2. 使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理解摩擦力的产生及其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简单机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1. 力的运动规律的掌握。
2. 摩擦力的计算。
3. 简单机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
2. 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 杠杆原理与滑轮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滑轮、杠杆等)。
2. 学具:物理实验报告册、计算器、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物体运动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
2. 新课导入:讲解第一章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第二章牛顿第一定律、摩擦力;第三章杠杆原理、滑轮与轮轴等内容。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探究摩擦力的产生及影响。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提纲: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难点与重点、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
2. 板书细节:用图示、公式、关键词等形式展示教学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题: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两个力,其中一个力为10N,方向向东,另一个力为15N,方向向北,求物体的合力。
论述题:简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实践题:观察家中或学校的简单机械,说明其原理及作用。
答案:1. 合力为约18.03N,方向为东北方向。
2. 略。
3.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物体运动、力的作用、简单机械等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024年八年级物理人教版
2024年八年级物理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人教版)2024年学习资料。
一、声学部分。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例如,我们说话时,喉咙里的声带振动发出声音;敲鼓时,鼓面振动产生声音。
-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
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2. 声音的特性。
- 音调。
- 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频率是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例如,女高音歌唱家的声音音调高,是因为其声带振动频率高。
- 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
弦越短、越细、越紧,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 响度。
- 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振幅是指物体振动的幅度。
例如,用力敲鼓,鼓面振幅大,声音响度大。
- 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
- 音色。
- 音色是声音的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我们能区分不同乐器演奏同一首曲子,就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例如,钢琴和小提琴演奏同一旋律,我们能轻易分辨出来。
3.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 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 噪声的等级用分贝(dB)来划分。
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 - 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70dB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对听力造成严重损害。
- 控制噪声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在声源处减弱(如给汽车发动机安装消声器)、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在道路两旁植树造林)、在人耳处减弱(如戴耳塞)。
二、光学部分。
1. 光的直线传播。
-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例如,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现象都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
2024版最新最全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件
2024版最新最全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件一、教学内容1. 简介物理与物理学2. 物理量的测量3. 物质的性质4. 力与运动5. 热现象6. 光现象7. 电流与电路8. 电磁现象详细内容涉及物理量的基本概念、测量方法、物质的三态变化、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热量传递、光的传播与反射、电路的组成及电磁感应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理基本概念,理解物理现象的本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科学思维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理量的测量、力的合成与分解、电路分析等。
2. 教学重点:物理基本概念、定律、实验操作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天平、刻度尺、电流表、电压表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出本章物理概念。
2. 例题讲解: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解析解题思路。
3.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分组实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具有代表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左侧:列出本章重点概念、定律。
2. 板书右侧:展示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
3. 板书中间:详细解析例题,展示解题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物质的性质及三态变化。
(2)已知物体质量为2kg,受到一个水平方向的力F=10N,求物体的加速度。
(3)分析电路图,求出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
答案:(1)物质性质包括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三态变化包括固态、液态、气态。
(2)物体的加速度a=F/m=10N/2kg=5m/s²。
(3)电流表读数:I=U/R=10V/5Ω=2A;电压表读数:U=IR=2A×5Ω=10V。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拓展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维能力。
8年级物理课程
以下是八年级物理课程的大致内容:
1. 运动学: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和运动规律。
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内容。
2. 力学: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与力之间的关系,包括牛顿三定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功和能量等内容。
3. 热学:研究物体的热量和温度,并探讨热力学定律。
包括比热容、热传导、热膨胀和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等内容。
4. 光学:描述光的传播和反射、折射等现象,并探讨光的波动和粒子性质。
包括几何光学、光的波动性、光电效应等内容。
5. 电学:描述电荷和电场,以及电路中电流、电压和电阻等基本概念。
包括库仑定律、欧姆定律、基本电路元件等内容。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和解决问题等方式来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也需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最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课时教案(全册_共54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时教案(全册共54页)目录6.1物体的质量6.2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6.3物质的密度6.4密度知识的应用6.5物质的物理属性7.1走进分子世界7.2静电现象7.3探索更小微粒7.4 宇宙探秘8.1力弹力8.2重力力的示意图8.3摩擦力8.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9.1 二力平衡9.2牛顿第一定律9.3 力与运动的关系10.1压强(课时1)10.1压强(课时2)10.2液体的压强10.3大气压强10.4浮力10.5物体的浮与沉《6.1物体的质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物体的质量.知道质量的主单位和常用单位,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2.知道实验室测量质量的仪器是天平;知道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3.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二、教学重难点1.质量单位及单位间换算,天平使用方法.2.质量的概念,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三、教学资源牙膏、药品的包装盒、小金属块、托盘天平四、教学设计1.导入:从教室内物品引入,针对P2图理解物体和物质的区别与联系.学生讨论后举例。
结论: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2.质量的单位要求学生根据拿出牙膏、药品的包装盒等,通过观察,寻找有关质量的标志.提问:我们平时所买的物品上是否都标有质量值?引出质量的单位.(1)国际单位:千克(kg)(2)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学生活动:回顾小学学的重量单位进行对比单位换算练习(学生展示):一头蓝鲸的质量约为150吨,合____千克;蜜蜂的翅膀的质量是0.1毫克,合___千克;红血球的质量为5.0×10-11千克,合___克.3.质量的测量和天平的使用学生阅读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明书以及注意事项.观察天平构造,对照书本,指出每一组成部分.(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案秤;杆秤;台秤;电子秤.(2)实验室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帮助学生了解天平的构造.(4)介绍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5)学生对照说明书演示测量小金属块的质量(学生讨论并操作).4.探究物体的形状、状态和地理位置的变化对质量大小的影响.指导学生讨论概括:物体的形状、状态和地理位置发生变化时,质量并不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5.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内容.6.完成巩固案五、教学反思《6.2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悉天平的构造,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2.知道怎样测量小于天平感量的细小物体质量.3.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误差分析.4.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教学重难点1.托盘天平的使用.2.正确使用游码,正确读出游码指示的质量数.三、教学资源托盘天平和砝码、烧杯两个,两盒大头针,水.四、教学设计1.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让学生说出天平的主要构成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天平的“铭牌”.明确:铭牌上标的:“称量”和“感量”是什么意思?(称量表示天平每次最多允许称的物体质量;感量表示天平能称出的最小质量,天平的感量越小,它的准确度就越高.)2.问题探究:怎样称出一枚大头针的质量?书中哪位同学说的可行?你的方法又是什么?阅读课本,分小组讨论探究的过程,得出实验方案.通过学生的实验得出: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用“测多求少”的方法,根数越多,误差越小.让学生明白:设计和填写表格是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重要环节.3.问题探究:怎样用托盘天平测量水的质量?合理的顺序应该是:(1)测空杯的质量(2)把水倒入杯中(3)再称杯和水的总质量(4)计算出杯中水的质量(M水=M总—M杯)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测量液体质量时,由于托盘上不可直接盛放液体,这就要先测容器的质量,即先测量空烧杯的质量,再测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最后把总质量减去空烧杯的质量即为水的质量.这种方法对于有腐蚀性的化学药品或牛奶、油等黏性液体同样实用.先测总质量,再将液体倒出后测空烧杯的质量,最后两者相减.说说这种方法的不妥之处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学生思考后回答.(容器内会留有少量液体,测量结果会偏小)4.指导学生归纳总结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的方法及注意事项.5.完成巩固案五、教学反思《6.3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2.尝试用密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3.培养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和生活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2.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换算以及密度的测量.三、教学资源体积不同的长方体铁块和铝块、刻度尺、托盘天平.四、教学设计1.明确密度是物质的特性.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学生思考并举例,提出各自的见解.如:颜色、质量、体积、气味等.教师手拿两个大小相同的铁块和铝块,问:能单凭体积来鉴别它们的种类吗?教师再拿出一个小铁块和一个较大铝块,问:你能单凭质量来鉴别它?那么我们能通过比较什么来鉴别金属块的种类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个方案来鉴别金属的种类,教师进行引导.学生设计出实验探究的主要步骤和实验表格:(1)用天平测出金属块的质量;(2)用刻度尺测出金属块的边长,并计算出它们的体积;(3)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寻找规律.质量(g)2.密度概念的建立从表格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如何建立密度的概念?联系对速度的定义方法(比值定义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1)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2)密度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 g/cm3=103kg/m3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其质量、体积等因素无关;同种物质的密度相同,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3)叙述密度的物理意义(结合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并能叙述其物理意义.3.例题(学生板演)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密度多大?4.课堂小结:密度的定义;密度单位及换算;密度的计算;5.完成巩固案五、教学反思《6.4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密度的概念,能熟练利用密度的公式进行计算.熟练掌握密度单位的换算.2.尝试用密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3. 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用量筒和天平测液体或固体的密度.2.密度知识的应用.三、教学资源小石块、盐水、烧杯、托盘天平.四、教学设计复习:什么是物质的密度?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要求出物质的密度要知道哪些量?出示一个小石块和一杯盐水,指出用天平可以称出石块与盐水的质量,但刻度尺却无法测出它的体积.本实验我们学习量筒的使用方法.学生阅读课本量筒(或量杯)的使用说明.1.量筒的使用方法介绍量筒和量杯,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那么1L=____mL=____dm3提问:量筒或量杯使用时怎样放?怎样读出液体的体积?(1)测量时量筒或量杯使用时应放平稳(2)读数时社,视线要与筒内或杯内液体液面相平,(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液面的底部齐平;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与凸液面的顶部齐平.)2.提问:测石块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教师巡视并与学生探讨.学生讨论得出实验步骤: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该先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学生实验3.提问:测液体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两种方案的比较:学生讨论方案并对比优劣4.密度知识的应用(例题讲解)有一体积为30厘米3的铜球,质量为89克,则该铜球为实心吗?空心部分体积有多大?若在空心部分装满水,则注入水后球的总质量是多少?组织学生阅读“密度知识的应用”内容(1)利用密度知识求物体质量公式:由ρ=m/v得m=ρv可算出质量.(2)用密度知识求物体的体积公式:由ρ=m/v得v=m/ρ可算出物体的体积.(3)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公式:ρ=m/v.5.组织学生归纳本节内容6.完成巩固案五、教学反思《6.5物质的物理属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质量、密度、硬度、弹性、导电性、磁性等都是物质的属性.2.会根据属性对物质进行分类.3.感受自然界中物质的多样性,激发探究自然界奥秘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物质的各种属性,并且知道各种不同的物质,它们的物理属性各不相同.2.了解物质的各种属性.三、教学资源铁钉、玻璃板、钢锯条、塑料尺、粉笔、铜钥匙、铅笔芯、金属勺子、塑料勺子、烧杯、热水.四、教学设计1.引入新课介绍已学过的物质的状态、密度都是物质的属性.2.组织学生探究物质的硬度.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铁钉、玻璃板、钢锯条、塑料尺、粉笔、铜钥匙、铅笔芯这七种物质的硬度,并将它们按顺序摆放好.组织学生分析并讨论、收集合理的实验方案.补充说明:用硬度小的物质在硬度大的物质上刻画时一般不会留下痕迹,根据这一规律可以辨别硬度相近的物质的硬度大小.要求学生将硬度和生活中物质的有关应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2、组织学生讨论物质的其他属性.3.组织学生探究“金属、塑料谁的导热性能好?”(1)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2)组织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3)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收集合理的实验方案.(4)组织学生进行实验.(5)引导学生由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集体讨论出实验方案:将金属勺子和塑料勺子的一端插入热水中,两手分别捏住另一端,哪一只手感到热就表明这把勺子的导热性能好.组织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检验猜想是否正确.4.阅读“生活·物理·社会”,谈谈体会.5.课内小结学生归纳出物质的物理属性有哪些?6.完成巩固案五、教学反思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过程与方法⑴能从课堂内外的活动中猜想出物质的结构模型,并从中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⑵知道分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区别;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液、气三态的性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教学难点:分子模型的建立和理解.三、教学资源炭笔、放大镜、高锰酸钾颗粒、烧杯、酒精、水、吸管、一端开口的玻璃管(长60cm、内径5mm)肥皂水、中间系有细线的圆形铁丝圈、水银、铅块.四、教学设计师:一支粉笔可以折成两段、四段、八段……甚至粉末,这些粉末是什么形状?生:回答.师:我国古代著名的学者庄子在他的《天下篇》提出一个命题,“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针对这句话,请同学来翻译一下,并说明庄子所表达的观点?在上面所列举的几个例子中,当这些微粒分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肉眼将不能看到,科学家是如何探索这些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到的领域的.介绍物理方法:建立模型法实验1用肉眼和放大镜分别观察炭笔在白纸上的划痕.师:通过观察得到什么结论?师:这些微小的颗粒是如何构成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的呢?猜想一下.实验2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个分组实验,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师:水怎么变成紫色的呢?能不能具体描述一下水变成紫色的过程. 师:再过段时间,烧杯中的水会怎样?实验3师: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一半是上了颜色的水,另一半是酒精,在液面的上端用橡皮筋做了记号(先把橡皮筋拨上去,让学生看清界面,再拨下来),将玻璃管反复翻转,让水和酒精充分混合,混合后与混合前有什么不一样呢?(气泡在缓缓的上升,界面不存在了,总体积比原来要小,绕着学生走一圈)师:以上是我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对物质微观结构提出的猜想,科学家在研究物质结构时,按照这样的研究方法提炼出了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三种模型,你认为哪种模型能够完善的解释上述活动中看到的现象呢?模型 1 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各个颗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模型2 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模型 3 固体是由微小颗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固体微粒可以挤进液体中.师:为什么不选模型1、模型3呢?生:各个颗粒之间有空隙,并不是紧靠在一起的,所以模型1不成立,而酒精与水的混合实验说明液体不是连成一片的,不仅是固体,液体之间也有空隙,所以模型3也不成立,应选模型2师:这样我们就从宏观现象入手,通过一次次的猜想和论证建立了物质的微观模型: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而这颗粒究竟可以分到怎样的程度?打个比方,学校可分为三个年级,每个年级由若干个班构成,每个班级由50多个学生组成,到这里我们再划分下去对学校的构成就没有意义了,因此学生个体是构成学校组织的最小单位.同样物质划分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再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这种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称为分子.一杯水分下去是小水滴,小水滴分下去是小水珠,一直分到水分子,如果再继续分下去,就不具备水的性质了.也就是说水分子还是水,再分就不是水了.内容:一些图片,包括现代显微镜和原子分子图片.师:放大镜、各种显微镜的发明和利用在科学家收集证据、认识物质微观世界性质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拓展了人们的视力范围,收集了更多证据,支持了科学家提出的模型.分子很小,一般分子的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而我们人眼所能分辨的最小距离仅为0.1mm,由此可见,分子不借助于高级的仪器仅凭肉眼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反之能被我们肉眼看到的显然也不是分子,而是小微粒.板书: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间隙.例1:下列现象中,能用分子无规则运动知识来解释的是()A. 春天,柳絮飞扬B. 夏天,槐花飘香C. 秋天,落叶飘零D. 冬天,雪花飘飘例2:下列诗词、歌词或俗语中不含有分子无规则运动这一物理知识的是()A.稻花香里说丰年 B.美酒飘香歌声飞C.墙里开花墙外香 D.亲戚远来香让学生再一次的回顾实验二师:请同学们观察面前的烧杯,看到整杯水都变成了紫红色,现在我们知道这是分子之间有空隙造成的,除此之外这个实验还能说明什么呢?教师可多联系生活实际多举些例子,同时让学生也展开思维,列举与相关的现象,共同说明分子是在不停的运动的.师:在手帕上洒些香水,问同学们能闻到吗?说明:实验时,特意离一些同学近一些,然后问近处和远处的同学闻到没有,这个时间差证明了分子运动到远处需要时间.介绍二氧化氮和空气,硫酸铜和水,铅片和金片的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扩散的速度与物质的状态有关.学生分析诗句: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所蕴含的物理意义.同时在教室的饮水机中取出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放入高锰酸钾颗粒,让学生比较哪杯水先红,进而找出原因.联系生活,让学生多举例,如:为什么炒菜比腌菜咸的快等.板书:分子一直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例3:通常把青菜腌成咸菜需要几天时间,而把青菜炒熟,使之具有咸味,仅需几分钟.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A.盐分子太小,很容易进入青菜中 B.盐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C.青菜分子间有空隙,易扩散 D.炒菜时温度高,分子运动加快回顾实验3设问:既然本实验说明分子间存在着空隙,为什么在没有混合之前这些分子没有紧密的连在一起,而任凭这些空隙存在呢?实验:肥皂泡实验、水银的聚合结论:分子间存在着引力,但是我们又不能无限地压缩任何物体,说明分子间还存在着斥力.板书: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存在排斥力.总结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例4:两滴水银接近时能自动结合为一滴较大的水银滴,这一现象说明A.分子间存在引力B.分子间存在斥力C.分子间有间隙D.物质间有扩散现象例5:对下列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打开香水瓶盖后,能闻到香味,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运动B.封闭在容器内的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C. 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D. 铅笔笔芯用了一段时间后会变短,说明分子间有斥力读一读生活物理社会师:仔细阅读短文《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教师再做总结.师:阅读生活物理社会部分回答如下问题.纳米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你所了解的纳米材料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在电视广告中你所了解的有哪些商品宣传中称自己为纳米材料制成的?五、教学反思7.2《静电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知道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知道原子的结构;知道摩擦起电是将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2.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解释静电现象、认识正负电荷三、教学资源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四、教学设计一、摩擦起电1.引入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如: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再如:用头发摩擦过的塑料尺靠近纸屑,纸屑会怎样?----纸屑被吸引了.纸屑为什么能被吸引呢?2.体验静电现象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即:经过摩擦的绝缘体能吸引轻的物体,用这种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还有哪些?二、认识电荷1.不一样的电荷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小组探究活动7.5: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结论:自然界仅有两种电荷,一类是正电荷,另一类是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活动: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气球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三、原子构成初步及对摩擦起电的解释1.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认识了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3.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只是将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四、小结1.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2.电子的发现及原子的构成;3.摩擦起电的实质.五、作业www 第一题五、教学反思7.3《探索更小微粒》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分子不是微观粒子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2.过程与方法知道模型法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体会人类在揭示微观世界奥秘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并知道这种探索还要继续进行下去.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子及原子的结构教学难点:原子行星模型的理解三、教学资源塑料尺、毛皮、纸屑、塑料绳四、教学设计师:由上节课可知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那么分子是不是最小的呢?可不可以再分呢?师生共同观察课本P31。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完整课件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完整课件一、教学内容1. 力与运动1.1 生活中的力1.2 运动的描述1.3 力的作用效果2. 摩擦力2.1 摩擦力的概念2.2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2.3 摩擦力的应用与减小3. 浮力3.1 浮力的概念3.2 阿基米德原理3.3 浮力的应用4. 压强4.1 压力的概念4.2 压强的计算4.3 压强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力与运动、摩擦力、浮力、压强等基本概念,理解相关物理规律。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探索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摩擦力、浮力、压强的计算与应用。
重点:力与运动的关系,摩擦力、浮力、压强的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浮力计、压力计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力与运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讲解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2)介绍摩擦力、浮力、压强的概念,分析影响它们大小的因素。
3. 例题讲解:结合实际例题,讲解摩擦力、浮力、压强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验证摩擦力、浮力、压强的相关规律。
六、板书设计1. 力与运动2. 摩擦力3. 浮力4. 压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摩擦力、浮力、压强的计算。
(2)应用题:分析生活中摩擦力、浮力、压强的实例。
2. 答案:课后附上详细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物理书籍,了解更多物理现象,提高物理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章节和详细内容;2. 教学目标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实验探究;6. 板书设计;7.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完整全套课件300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完整全套课件300页一、教学内容1. 力的基本概念2. 力的测量3. 物体的运动状态4. 摩擦力5. 杠杆原理6. 简单机械7. 动能和势能8. 机械能守恒定律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力的基本概念,能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及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测量、摩擦力、机械能守恒定律。
2. 教学重点:力的基本概念、物体的运动状态、杠杆原理、简单机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滑轮组、杠杆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
2. 新课导入:讲解力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3.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力的测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加深对力的理解。
4. 例题讲解:分析物体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力的基本概念、分类、作用效果2. 力的测量3. 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4. 摩擦力、杠杆原理、简单机械5. 动能、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力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2)某物体质量为2kg,受到一个水平方向上的力F=10N,求物体的加速度。
(3)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2. 答案:(1)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2)物体的加速度a=F/m=10N/2kg=5m/s²。
(3)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产生的阻力,受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等因素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2024年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物理全套精美课件全集
2024年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物理全套精美课件全集一、教学内容1. 力与运动力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效果常见力的产生及作用方式运动的概念、分类及描述方法2. 摩擦力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及影响因素摩擦力的计算与应用摩擦力的实际应用案例3. 浮力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及计算方法阿基米德原理及应用浮力的实际应用案例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力、摩擦力、浮力的基本概念、分类及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计算方法、浮力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摩擦力的产生与作用、阿基米德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摩擦力演示仪、浮力演示仪、多媒体课件。
2. 学具:弹簧测力计、细线、小球、木块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活中的摩擦力和浮力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 知识讲解:1) 力与运动:讲解力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效果,举例说明常见力的产生及作用方式。
2) 摩擦力: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及影响因素,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3) 浮力:讲解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及计算方法,演示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引导学生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分析解题思路。
4.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与运动:力的概念、分类常见力的产生及作用方式2. 摩擦力:摩擦力的概念、分类摩擦力的计算方法3. 浮力: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计算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解释力的作用效果,列举生活中的实例。
2) 计算给定情境下的摩擦力和浮力。
3) 分析浮力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2. 答案:1) 略2) 略3)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学生反馈等方面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改进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全国优质课评比获奖说课稿大集合
初中物理全国优质课评比获奖说课稿大集
合
简介
初中物理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推广全国初中物理教学水平,各地进行了多次全国初中物理优质课评比,本文汇总了评比获奖的优秀说课稿,供广大教师参考借鉴。
评比获奖说课稿
第一篇:《小球下斜面》
本课探究小球下斜面的物理规律,通过实验和探究,使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有更深入的理解。
课堂设置多媒体展示、实验演示和思考练等环节,使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科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二篇:《光的反射与折射》
本课通过教学反射与折射的基本概念及规律,展示光的性质,
使用“光箱实验”和“棱镜实验”两个教学设计,唤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并通过“材料探究”和“实验设计”两个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技能。
第三篇:《电路中的电源》
本课通过讲解电源在电路中的作用及基本电路原理,通过“实
验课设”、“自主研究”和“互动课堂”等环节,激活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表达能力和课堂互动能力。
结束语
以上几篇获奖说课稿,都是对初中物理教学中非常优秀的案例。
通过广泛的搜集和整理,不仅可以启示初中物理教学教师教学方法
与策略,也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的理解和探究物理知识。
八年级全册物理知识点全汇总
八年级全册物理知识点全汇总全文如下,包含了八年级全册物理知识点的全面汇总:在八年级物理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很多重要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不仅帮助我们认识了周围的世界,还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对八年级全册的物理知识点进行全面汇总。
一、物理学的基本概念1. 物理学的定义: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能量传播和物质结构、性质及相互关系的自然科学。
2. 物体的运动:物体的运动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三种基本形式。
3. 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形状的物理量,通常用N(牛顿)作单位。
二、机械运动1. 简单机械:包括杠杆、轮轴、斜面、滑轮、螺旋等六种简单机械。
2. 力的合成与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及合成与分解的方法。
3. 牛顿三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牛顿第二定律(物体运动状态与外力作用关系)、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三、热学1. 温度与热量:温度是物体冷热程度的度量,热量是能量传递的形式之一。
2. 热学常识:导热、热传导、热膨胀等基本概念。
3. 热能转化:热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电能、光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
4. 热量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是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四、光学1. 光传播的直线性:光在线性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 光的反射与折射:光线与材料表面交互作用产生反射和折射。
3. 光的成像:凸透镜、凹透镜成像规律。
4. 光的色散:白光经过三棱镜产生色散现象。
五、电学1. 电流与电路:电流是电荷在导体中流动的现象,电路包括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2. 电压与电阻:电压是电荷单位正电荷所具有的能量,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程度。
3. 电流的测量:电流计是用来测量电路中电流强度的仪器。
4. 电流的方向:根据电荷正负性和电阻情况,电流的方向可确定。
通过对八年级全册物理知识点的全面汇总,我们可以看到物理学对于我们了解自然规律、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物理八年级人教版课程
物理八年级人教版课程
八年级上册的物理人教版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单元:
1. 物理学科简介
-包括物理学的定义、物理学的发展历史、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方法等内容。
2. 前人的电学研究成果
-主要学习电荷和电流的基本概念,电流的大小和方向,电阻和电压的概念,欧姆定律,电功和电功率等内容。
3. 电流的瞬时值和平均值
-学习电流的瞬时值和平均值的概念,解析电路图,测量电流的仪器,安培表的使用和安装等内容。
4. 电流的分布情况
-学习串联和并联电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和应用,串并联电路的公式推导和计算方法等内容。
5. 电压的分布情况
-学习电压的分压和总压,电压与电阻的关系,电压分布规律的实验验证,电压与电功和电能的关系等内容。
6. 电阻对电流的影响
-学习温度对电阻的影响,电阻的量纲和单位,串联电阻和并联电阻的计算方法,电阻与电能损耗的关系等内容。
7. 电功率的计算
-学习电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串联电阻与并联电阻的功率计算,使用电能的问题等内容。
8. 瞬态使用电源
-学习稳定直流电源和调压直流电源,瞬态使用电源的概念,串并联电阻电路的瞬态分析,电路开关和保险丝的作用等内容。
以上是八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课程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够帮到你。
中考物理复习八年级上册 课件(161张)
·教育科学版
例2 五一节,爸爸驾车带楠楠去南滨路海洋公园游 玩,途经长江大桥,如图2-4所示,如果车以36 km/h的 速度匀速通过长为450 m的大桥,则过桥所需的时间为 ___4_5____s。车行驶到桥中央时,爸爸问楠楠:为什么我 们看到桥两边的路灯在不停地后退呢?楠楠告知爸爸: 这是因为我们选择了__车__(_或__车___中__的__人__ )为参照物。
·教育科学版
考点2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
长度 单位
测量 工具
主单位 常用单位 常用工具 精确测量
__米__( _m_)__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
(mm)、纳米(nm)等 __刻__度__尺__
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看
选择刻度尺要视察它的__零__刻__线__、量程和
__分__度__值__
测量
放
刻度尺要沿着所测的长度,紧靠被测物体
方法
读
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____垂,直在精确测量时, 要估读到____分__度__值的下一位
记
测量结果要由_数__字_和_单__位_组成
2024/10/15
·教育科学版
[易错点] “光年”是长度单位,不是时间单位, 指光传播一年所通过的距离。1光年=9.46×1015 m。
·教育科学版
[解析] t=vs=400.5k5mkm/h=0.01375 h=49.5 s [点评] 本题看得懂交通标志牌上数字的含义是解决问 题的关键。
·教育科学版
例4 某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电动小车做直线 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根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 间图像,如图2-6(a)、(b)所示。
八年级物理课教案(全共36课时)
八年级物理课教案(全共36课时)课时1-4:力和运动课时1:力的概念- 教学目标:- 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 掌握力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力的概念;- 力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力的概念;- 讲解力的计算方法;- 练力的计算;- 教学评价:- 针对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测试。
课时2:速度和加速度- 教学目标:- 理解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 掌握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 讲解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练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 教学评价:- 针对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测试。
课时3:牛顿第一定律与惯性- 教学目标:-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概念;- 能够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 惯性的概念;- 教学过程:- 引入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概念;-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 练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问题;- 教学评价:- 针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应用进行测试。
课时4:力的合成与分解- 教学目标:- 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 能够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力的合成;- 力的分解;- 教学过程:- 引入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 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 练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问题;- 教学评价:- 针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和应用进行测试。
课时5-8:声音和光学(以下内容省略...)课时33-36:能源与环境保护(以下内容省略...)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课件;- 实验设备及材料;- 题练及答案。
教学评价方式- 学生平时表现;- 课堂练以及测试;- 实验报告评分。
八年级物理课程大集合
八年级上暑期十讲专题一、常见的测量工具专题二、质量及其测量专题三、温度、物质的三态及转化(1)——识别现象专题四、物质的三态及转化(2)——各种物体变化的温度特点和吸放热特点专题五、机械运动(1)——描述运动,比较运动的快慢专题六、机械运动(2)——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专题七、机械运动(3)——相关速度计算专题八、声现象声音(产生的原因,传播需要介质、声速、三个特性);噪声(来源、强弱的等级及危害、危害与控制);超声波和次声波;声的利用(可以传递信息及能量、回声现象)专题九、光现象(1)生活中光的传播实例(影子、小孔成像等);光速(不同介质中光的传播速度)探究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专题十、光现象(2)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应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等效替代法的运用(通过相同大小的蜡烛确定蜡烛像的位置);八年级上同步十五讲专题一、机械运动(1)复习相关概念,加深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涉及相关联的多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判断利用速度公式计算(追击、相遇问题的较复杂计算、纯字母计算)平均速度的计算;专题二、声现象声现象(生活中的回声问题、土电话、声波、超声波碎石、超声波探伤);设计实验(验证声音的传播、声音的发生、声音的特性、噪声的防止),运用速度公式计算(声速,回声问题,海底深度)与回声有关的计算(敲击问题、测距离问题)专题三、物体变化温标(摄氏温标、华氏温标、开氏温标及换算),热现象(温度,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及吸放热)、根据物态变化类型能举出相应的例子(熔化——冰化成水),能对物态变化现象进行归类(白汽、露——液化)。
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
专题四、光现象影子(本影、半影)全反射(折射率、临界角)光的折射现象;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光现象作图(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平面镜成像光路图,成像特点作图;)专题五、光的折射、透镜生活中的折射现象(从岸上看水里,如河水变浅、渔夫插鱼;从水里看岸上,如潜水看岸上的人;空气中的折射现象,如海市蜃楼),光的折射规律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与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可见光和不可见光(七色光和红外线、紫外线)光现象(辨析光的直线、反射,折射,色散现象)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及三条特殊光线(过光心、平行于主光轴、过焦点),粗测凸透镜焦距(利用白纸、凸透镜会聚太阳光找焦点)专题六、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运用三条特殊光线画凸透镜成像图,粗测凸透镜焦距(利用白纸和凸透镜会聚太阳光、利用光具座粗测焦距)凸透镜的放大率,运用不等式判断凸透镜焦距范围,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照相机、幻灯机和放大镜的原理,近视眼和远视眼及其矫正,眼镜的度数,显微镜和望远镜)专题七、期中复习测量(长度、时间、温度、体积)运动的描述(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的分类、速度、相关的图像)声现象(产生的原因、声速、三个特性、与回声有关的计算)物态变化(热现象、对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进行简单的辨析)光现象(光的传播、反射、折射、透镜及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专题八、密度(一)密度(概念、单位及物理意义、单位换算),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相关计算(冰化水,空实心)专题九、测量物质的密度转换法测密度(不规则固体),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密度(沉体、漂浮体、液体),测量中如何减少误差(液体挂壁问题等)利用空瓶、水等用品间接求金属块密度问题专题十、密度与社会生活(一)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相关计算(鉴别物质、样品问题),密度比例关系的相关计算(图像、由已知比例关系求未知比例关系)专题十一、密度与社会生活(二)密度综合计算(体积不变质量变化问题“等体积问题、氧气瓶问题”等,平均密度、字母计算:溶液的混合问题,合金问题)专题十二、基本概念及规律复习基本概念及规律复习(八上第一至六章),建构知识网络(声现象、热学、光现象、运动)专题十三、基本操作类实验复习基本操作(刻度尺测量长度、量筒测量体积、钟表测量时间、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液体温度计测量温度)测定性实验(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专题十四、实验与探究复习实验与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特点、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与探究设计(证明固体可以传声、证明光沿直线传播等)专题十五、八上涉及到的有关计算基本计算及提高(速度、密度、比例计算、图像分析与计算)八年级下寒假十讲专题一、力力的作用效果(设计探究实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几种常见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压力、浮力)专题二、弹力与重力弹力(产生原因),弹簧测力计(原理及劲度系数、使用)。
2024年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完整课件
2024年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完整课件一、教学内容1. 章节一:机械运动与力1.1 速度与速率1.2 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1.3 重力与质量2. 章节二:牛顿运动定律2.1 牛顿第一定律2.2 牛顿第二定律2.3 牛顿第三定律3. 章节三:能量与能源3.1 动能与势能3.2 机械能守恒定律3.3 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运动、力、能量等基本概念,理解物理现象背后的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对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基本概念的掌握、物理规律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滑轮、小车、砝码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机械运动、力、能量等概念。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教材章节内容,结合实验进行演示。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复习巩固。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2. 板书内容:各章节、重要概念、定律、公式、典型例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机械运动的速度与速率的计算。
(2)力的作用效果及其计算。
(3)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4)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2. 答案:见课后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科学的发展,了解前沿科技动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实施5. 作业设计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1. 知识点的连贯性:确保各章节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 实践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入生活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二物理课程
初二物理课程导言:初二物理是中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承接初一物理的基础知识,进一步深入了解物理世界的基本原理和现象。
通过初二物理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科学思维和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为高中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初二物理课程的内容和主要学习目标。
一、初二物理课程内容初二物理课程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1. 运动的描述与测量:介绍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平均速度、速度的变化率、加速度等,以及利用运动图象描述运动状态。
2. 力及其作用:学习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测量,重点介绍重力、摩擦力、弹簧力等各种力的作用原理和计算方法。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学习多个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平衡和不平衡状态,理解多个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以及应用。
4. 力的平衡和力的作用点:探究物体在平衡状态下各力的合力为零的条件,以及力矩的概念和作用。
5. 压力和密度:介绍压力和密度的概念,重点学习液体和气体的压力原理以及浮力的概念。
6. 动量与能量:学习动量、动能和势能等基本概念,以及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的原理。
7. 机械振动和波:介绍简谐振动的特征和规律,学习机械波和电磁波的传播性质。
8. 电和磁:学习电的基本概念,包括电荷、电流、电压、电阻等,以及磁场的基本特性和磁现象的原理。
9. 光的传播和反射:了解光的传播特性,学习光的反射定律,以及平面镜和弯曲镜的成像原理。
二、初二物理课程的学习目标初二物理课程的学习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学生通过初二物理课程的学习,要能够熟练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如速度、力、压力、密度等,并能够正确运用这些概念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
2. 培养科学思维:初二物理课程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性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
学生要能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并在实际操作中熟练运用科学方法。
3. 培养物理实践能力:通过初二物理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能够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和仪器使用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测量和实验,并能够正确记录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
(2024年)最新最全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件pptx
平面镜成像特点
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是虚像;像物大 小相等,它们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它 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平面镜的应用
水中的倒影、平面镜成像、潜望镜等 。
19
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规律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 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
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海市蜃楼、池水变浅、水中筷子变弯等。
2024/3/26
20
光的色散
2024/3/26
光的色散现象
白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 。
色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 。因此把红、绿、蓝三种色光叫色光的三原色。
21
05 透镜及其应用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包括物距、像距和焦距之间的关系,以及 成像的特点和规律。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实例
列举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实例,如照相机、投影仪等,并分析其工作 原理。
25
眼睛和眼镜
01
眼睛的结构和成像原理
详细介绍眼睛的结构和成像原理,包括角膜、晶状体和视网膜等部分的
作用。
02
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2024/3/26
17
光的反射
2024/3/26
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 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镜面反射表面光滑,平行光线入射,反射光线还是平行的。漫反射表面粗糙,平 行光线入射,反射光线向四面八方发射。
18
平面镜成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暑期十讲专题一、常见的测量工具专题二、质量及其测量专题三、温度、物质的三态及转化(1)——识别现象专题四、物质的三态及转化(2)——各种物体变化的温度特点和吸放热特点专题五、机械运动(1)——描述运动,比较运动的快慢专题六、机械运动(2)——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专题七、机械运动(3)——相关速度计算专题八、声现象声音(产生的原因,传播需要介质、声速、三个特性);噪声(来源、强弱的等级及危害、危害与控制);超声波和次声波;声的利用(可以传递信息及能量、回声现象)专题九、光现象(1)生活中光的传播实例(影子、小孔成像等);光速(不同介质中光的传播速度)探究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专题十、光现象(2)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应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等效替代法的运用(通过相同大小的蜡烛确定蜡烛像的位置);八年级上同步十五讲专题一、机械运动(1)复习相关概念,加深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涉及相关联的多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判断利用速度公式计算(追击、相遇问题的较复杂计算、纯字母计算)平均速度的计算;专题二、声现象声现象(生活中的回声问题、土电话、声波、超声波碎石、超声波探伤);设计实验(验证声音的传播、声音的发生、声音的特性、噪声的防止),运用速度公式计算(声速,回声问题,海底深度)与回声有关的计算(敲击问题、测距离问题)专题三、物体变化温标(摄氏温标、华氏温标、开氏温标及换算),热现象(温度,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及吸放热)、根据物态变化类型能举出相应的例子(熔化——冰化成水),能对物态变化现象进行归类(白汽、露——液化)。
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
专题四、光现象影子(本影、半影)全反射(折射率、临界角)光的折射现象;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光现象作图(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平面镜成像光路图,成像特点作图;)专题五、光的折射、透镜生活中的折射现象(从岸上看水里,如河水变浅、渔夫插鱼;从水里看岸上,如潜水看岸上的人;空气中的折射现象,如海市蜃楼),光的折射规律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与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可见光和不可见光(七色光和红外线、紫外线)光现象(辨析光的直线、反射,折射,色散现象)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及三条特殊光线(过光心、平行于主光轴、过焦点),粗测凸透镜焦距(利用白纸、凸透镜会聚太阳光找焦点)专题六、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运用三条特殊光线画凸透镜成像图,粗测凸透镜焦距(利用白纸和凸透镜会聚太阳光、利用光具座粗测焦距)凸透镜的放大率,运用不等式判断凸透镜焦距范围,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照相机、幻灯机和放大镜的原理,近视眼和远视眼及其矫正,眼镜的度数,显微镜和望远镜)专题七、期中复习测量(长度、时间、温度、体积)运动的描述(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的分类、速度、相关的图像)声现象(产生的原因、声速、三个特性、与回声有关的计算)物态变化(热现象、对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进行简单的辨析)光现象(光的传播、反射、折射、透镜及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专题八、密度(一)密度(概念、单位及物理意义、单位换算),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相关计算(冰化水,空实心)专题九、测量物质的密度转换法测密度(不规则固体),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密度(沉体、漂浮体、液体),测量中如何减少误差(液体挂壁问题等)利用空瓶、水等用品间接求金属块密度问题专题十、密度与社会生活(一)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相关计算(鉴别物质、样品问题),密度比例关系的相关计算(图像、由已知比例关系求未知比例关系)专题十一、密度与社会生活(二)密度综合计算(体积不变质量变化问题“等体积问题、氧气瓶问题”等,平均密度、字母计算:溶液的混合问题,合金问题)专题十二、基本概念及规律复习基本概念及规律复习(八上第一至六章),建构知识网络(声现象、热学、光现象、运动)专题十三、基本操作类实验复习基本操作(刻度尺测量长度、量筒测量体积、钟表测量时间、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液体温度计测量温度)测定性实验(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专题十四、实验与探究复习实验与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特点、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与探究设计(证明固体可以传声、证明光沿直线传播等)专题十五、八上涉及到的有关计算基本计算及提高(速度、密度、比例计算、图像分析与计算)八年级下寒假十讲专题一、力力的作用效果(设计探究实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几种常见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压力、浮力)专题二、弹力与重力弹力(产生原因),弹簧测力计(原理及劲度系数、使用)。
重力(大小、方向、重心),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会根据测量数据作G-m 图像并分析实验数据);专题三、二力平衡和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的条件(探究实验),二力平衡及三力平衡,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判别物体所受的力);合力(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互成角度的二力合成)专题四、摩擦力摩擦(滑动、滚动,摩擦力及产生条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设计探究实验),摩擦的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专题五、牛顿第一定律及受力分析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理解实验操作过程),科学推理法(阻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牛顿第一定律(根据物体受力情况判断状态),惯性现象(分析人为什么会被绊倒等);专题六、固体压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探究实验),压强(概念,单位及物理意义),受力面积(和接触面积的区分),增大减小压强应用(载重问题,履带问题等),压强的相关计算(单一物体的压强计算、比较压强的大小)专题七、液体内部压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设计探究实验),液体内部压强的相关简单计算(水塔问题,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和压强与容器底对桌面的压力和压强问题)专题八、大气压强、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大气压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托里拆利实验),粗测大气压强(注射器法,真空吸盘法),大气压应用(真空吸盘、拔火罐等),气压相关知识(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气压对沸点的影响);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应用(飞机升力问题、列车进出站等)专题九、浮力浮力(概念及浮力产生的原因),阿基米德原理实验,求浮力的方法(压力差法,两次称量求差法、阿基米德原理公式法)专题十、物体的浮沉条件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潜艇、轮船、飞艇、热气球)八年级下春季十五讲专题一、运动和力复习(1)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压力、浮力),运动和力的关系(通过物体受力情况判断运动状态、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受力情况,惯性现象,平衡力和力的合成等。
专题二、运动和力复习(2)受力分析方法(隔离法和整体法)摩擦力的相关计算(多块砖之间的摩擦力问题、多个物体叠加时的摩擦力问题)专题三、压强复习压强(固体压强、液体内部压强和大气压强的相同点与区别),压强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固、液、气压强应用,连通器应用,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应用),压强的相关计算(固体叠加压强计算、液体压强深度的计算问题、)专题四、压强提高gh问题,固体压强提高训练(固体压强切、补问题,柱状固体压强p=F/s=ρ物固体压强叠加比例问题),液体压强提高训练大气压强相关计算(高压锅问题)专题五、浮力概念及浮沉条件的计算浮力的概念理解及浮力的相关计算(比例问题)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应用,密度计(密度计原理、通过密度计浸入液体深度比较液体密度,自制密度计问题)专题六、浮力计算浮力知识综合计算问题(弹簧测力计与沉体问题、漂浮体问题、利用平衡力列方程组解浮力问题、浮力与液面变化、简单水箱问题)专题七、期中复习几种常见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压力、浮力)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判别物体所受的力)牛顿第一定律(根据物体受力情况判断状态)压强(固体压强、液体内部压强和大气压强、连通器、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压强的相关计算)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实验,求浮力的方法、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浮力的相关计算)专题八、功和功率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是否做功),功的相关计算(运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比较做功快慢(比值定义法),功率(概念、单位及物理意义、单位换算),功率的相关计算(功率公式的简单计算、功率与力和速度的关系)专题九、功和能动势能和机械能(影响动势能大小的因素、动势能的转化)专题十、简单机械(一)杠杆(三点两力两力臂,画力臂,力矩),杠杆平衡条件(受两个力的杠杆平衡条件、受多个力的杠杆平衡条件),杠杆的分类(省力、费力、等臂),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相关问题(杠杆等值变化中的平衡问题、杠杆转动过程中的各量变化分析、杠杆的动态变化新问题)专题十一、简单机械(二)简单机械(滑轮“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轮轴,斜面和螺旋)滑轮组(根据要求组装滑轮组、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滑轮组的相关计算(求力、距离,竖直方向上提物体,水平方向拉动物体,滑轮轮重等问题)专题十二、机械效率(1)机械效率的概念(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相关简单计算(求机械效率、利用机械效率求拉力、利用机械效率求物重、利用机械效率求轮重专题十三、机械效率(2)基础问题综合,机械效率的相关计算(与压强、功、功率等相结合)专题十四、实验专题基本操作类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测定性实验(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摩擦力)探究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利用浮力测密度:多种方法测物质的密度(利用天平和浮力知识测密度,利用量筒、刻度尺和浮力知识测密度,利用弹簧测力计和浮力知识测密度,利用杠杆、刻度尺和浮力知识测密度)专题十五、力学复习基本概念及规律复习(八下全册),建构知识网络(力)力学综合题的分析与计算(压强与浮力综合,杠杆、滑轮与浮力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