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判断句

古代汉语:判断句
(1)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 (2)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霸》
(二)因果判断 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了因果关系复句的内容,主语说明事情的结果,谓语说明产生的原因。 翻译时应加上“是因为”。
(3)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4)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
判断句谓语前,出现的“即、皆、必、则、维、乃、素”等,都
是副词,用来修饰判断谓语,虽然可以按照“是”来翻译,但不能认
定为判断词。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身非木石。《报任安书》 (4)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乃”“即” 常用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是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与现代汉语 中的“就”完全相同。
汉语基础课题组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属性、情况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
定判断的句子,表示主语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从形式上看,判断句
的主语和谓语一般都是名词性成分。
(1)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2)是皆秦之罪也。《苏秦以连横说秦》 这里的:“是”为指示代词。
现代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判断动词“是”,例“我是中国人”。 古汉语判断句则不用判断动词“是”,靠判断句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 系进行判断。有时在主语后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在 谓语后加语气词“也”,表达判断语气,帮助判断。
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一是表示归类、等同是判断句中常见的语义关系,表示比喻也可以归入这种 类型。 二是还常用来解释原因,这样的判断句在翻译时,常要加进跟说明原因有关 的词语,而不能简单地翻译成“是”。 三是用来对有关的事实加以评议,这种句子的主语是评议的对象,谓语则是 评议的内容。

《古代汉语判断句》课件

《古代汉语判断句》课件

判断句的语气
肯定语气:表示肯定、确定、不 容置疑
疑问语气:表示疑问、询问、不 确定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Βιβλιοθήκη 否定语气:表示否定、拒绝、反 对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感叹语气:表示感叹、赞美、惊 讶
判断句的语调
否定句:语气否定,语调下 降
疑问句:语气疑问,语调上 扬
肯定句:语气肯定,语调平 稳
祈使句:语气强烈,语调下 降
古代汉语判断句 的翻译和运用
判断句的翻译技巧
理解句意:首 先要理解判断 句的意思,明 确其表达的观
点和态度。
翻译技巧:根 据句意,选择 合适的翻译技 巧,如直译、 意译、增译、
减译等。
词语选择:在 翻译过程中, 要注意词语的 选择,尽量选 择与原文意思 相近的词语。
句式调整:在翻 译过程中,要注 意句式的调整, 使翻译后的句子 符合目标语言的 语法和表达习惯。
《古代汉语判 断句》PPT课 件
PPT,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PPT
添加目录标题 课件介绍
古代汉语判断 句概述
古代汉语判断 句的类型
古代汉语判断 句的语气和语 调
古代汉语判断 句的翻译和运 用
古代汉语判断 句的特殊形式 和注意事项
总结与展望
添加章节标题
语气特点:肯定、否定、疑 问、祈使
用词特点:常用判断词、副 词、助词等
句式特点:陈述句、疑问句、 祈使句等
判断句的作用
描述事物的性质、状态或特 征
判断句是古代汉语的重要组成 部分,有助于理解古代汉语的
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表达肯定或否定的观点
判断句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广泛 的应用,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

古代汉语之判断句

古代汉语之判断句

古代汉语之 判断句
▪ 一、句子的分类 ▪ 句子的分类方法很多,用不同的标准,
分出的句子种类 是不同的。
▪ 根据语气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 句、感叹句;
▪ 根据语气还可以把句子分成肯定句和否 定句;
▪ 根据结构的繁简,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 ▪ 根据谓语的性质可以分为判断句(名词
谓语句)、描写句(形容词谓语句)、 叙述句(动词谓语句).
六、“是”字在判断句中 的使用
▪ 先秦汉语中,“是”字是指示代词,作用 和“此”一样,常作主语。如:
▪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 之过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 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
▪ 3、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
▪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四、“为”字在判断 句中的使用 p247
是个涵义非常广泛的实义动词,被称作古代汉语 的“万能动词”。甲骨文意为:役象劳作。一般 不看作判断词,只有极个别应看作判断词。
▪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算是 ▪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变为,成为 ▪ 至于赵之为赵,赵之子孙侯者:建立 ▪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治 ▪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做 ▪ 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作为 ▪ 大家请看教材p202《长沮桀溺耦而耕》
▪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庄子·养生主)
▪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 谖之计也。《冯谖客孟尝君》
3:表示较复杂内容
▪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刿论战) ▪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战国
策·冯谖客孟尝君》 ▪ 子野之言君子哉。《左传·昭公八年》 ▪
课堂作业
说明下列判断句的结构形式: 1、张骞,汉中人也。 2、秦,虎狼之国。 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4、南冥者,天池也。 5、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1.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1.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一、古代漢語的判斷句(12)
第六, 在“„„者,„„也”式及其省略形式的謂語前面加 上否定詞“非”,表示否定判斷。“非”的作用是否定整個謂語, 譯成“不是”,但“非”並不是判斷詞,而是副詞。例如: 《左傳·成公四年》:“楚雖大,非吾族也。” 《論語·憲問》:“管仲非仁者與?” 《戰國策·趙策》:“吾乃今然後知君非天下之賢公子也。” (表示否定判斷的主謂詞組“君非天下之賢公子”作動詞“知” 的賓語)
一、古代漢語的判斷句(5)
(三) “„„者,„„”式 這種形式也可以看成“„„者,„„也”式的省略。例如: 《老子》:“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是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 資。” 《史記·張儀列傳》:“陳軫者,遊說之士。”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天下者,高祖天下。” 《史記·項羽本紀》:“陳嬰者,故東陽令使。” 晁錯《論貴粟疏》:“粟者,民之所種。”
一、古代漢語的判斷句(6)
(四) “„„,„„”式 這種形式也可以看成“„„者,„„也”式的省略。例如: 《史記·孟軻荀卿列傳》:“荀卿,趙人。” 《史記·孝文本紀》:“農,天下之本。” 《漢書·文帝紀》:“朕,高皇帝側室之子。” 《詩·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詩·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Hale Waihona Puke 一、古代漢語的判斷句(3)
一、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基本形式及其變體 古代漢語典型的判斷句,是不用判斷詞的。 其表現形式主要有四種: (一)“„„者,„„也”式 這種格式中的“者”是輔助性代詞,它的作用是復指前面的名 詞主語;“也”是語氣詞,其作用是幫助判斷,“也”前是直接作 謂語的名詞、名詞性詞語或代詞。例如: 《莊子·逍遙遊》:“南冥者,天池也。” 《戰國策·趙策》:“彼秦者,棄禮義而尚首功之國也。” 《史記·陳涉世家》:“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 人也,字叔。” 《史記·項羽本紀》:“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韓愈《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有時,判斷句的主語是“者”字結構,如《孟子·離婁下》: “追我者,誰也?”

判断句(通论7)

判断句(通论7)
《古代漢語》
通論:(七)判斷句
2012.03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对主语 进行判断,说明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 不是什么的一种句子形式。现代汉语判断句,主 谓之间一般要有判断词“是”来联系,如“中华
民族 是传大的民族”,“我是教师”。古代汉语判断
句一 般不用判断词,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可以直接置于 主语后充当谓语。
“是”肯定是从上述指示代词“是”演变来的。
“是”用作判断词在战国末和两汉人的著作 中可以找到少量例句。例如:
①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魏策》) ②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③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④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史记·儒 林列传》) 这些例子中的“是”都已不是指示代词的用 法,可以看成是判断词用法的早期例证。但是在 基本上以先秦作品为蓝本的文言文中,这种以 “是”字作为判断词的句式,始终没有被普遍采 用,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基本上仍然采用先秦的形 式。
③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晋灵公不 君》)
④汝诚人邪?(《段太尉逸事状》) ⑤此宜禽兽夷狱所不忍为。(《柳子厚墓志 铭》) ⑥晋楚唯天所授。(《左传·成公十六年》) 这些例句中的“皆”、“必”、“非”、 “诚”、“宜”都是副词,不能看成判断词;“唯” 是语气语,也不要看成判断词。
古代汉语表示否定判断,是在谓语之前加上 “非”字。例如:
①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成公四 年》)
②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③为畔逆以忧太后,非长策也。(《史 记·吴王濞列传》) 这些例句中的“非”字,虽可以译成“不 是”,但它是副词而不是判断词。 在古汉语里,有些名词性谓语前用“是”的 句子,很容易误认为是省略了主语的判断句,从 而把“是”看成判断词。实际上,先秦时代的

10古汉通论 七 判断句 也字

10古汉通论 七 判断句 也字
2.有些判断句主语和谓语的关系,不能按照形式逻辑的要求来加以分析。如“夫战,勇气也”,照字面讲,这句话只能解作打仗就是勇气,这是不符合形式逻辑的,只能说作战是靠勇气的。
3.采用判断句的形式来解释原因,如: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也”字
一.煞句的“也”字一般用于判断句的句尾来帮助判断,这是“也”字的基本用法。引申用法:1.“也”字常用在因果句的句尾。例如: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2.说话人对所说的事情的真实性表示深信不疑,也用“也”字煞句。例如: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者,···也”句式:南冥者,天池也。
3.与“是”字有关的的判断句。“是”字 不是做系词,而是指示代词做判断句的主语或谓语。
(1)“是”做主语:是吾师也。
(2)“是”做谓语:汤之问棘也是已。
(3)“是”字复指:判断句中人们所判断的是一件事情时,这件事情在前面叙述过了,然后用指示代词“是”或“此”字复指,使意义更为明确。例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判断句
一.定义: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现代汉语中,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系词“是”来联系,如“我是中国人”。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而是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如“制,严邑也”。
二.常见类型:
1.谓语后面用“也”字表示判断,“····,····也”句式:董狐,古之良史也。
3.表示命令的句子也往往用“也”字煞句。例如: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也”字和“邪”字的区别在于:(1)“也”字本身不表示疑问,“耶”字本身表示疑问。(2)“也”字虽然用在疑问句里,但仍然带有一点确定语气,所以“也”字后面容许再用疑问语气词。

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

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

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古代汉语》王力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判断句,也字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

在现代汉语里,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系词(判断词)“是”字来联系,例如“我是中国人”。

但是在秦汉以前,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而是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断。

例如: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虢,虞之表也。

(左传僖公五年)董狐,古之良史也。

(左传宣公二年)而母,婢也。

(战国策·赵策)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左传隐公元年)有时候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字表示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

例如: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

(战国策·赵策)彼吾君者,天子也。

(战国策·赵策)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臣之所好者,道也。

(庄子·养生主)这种用“也”字煞句和用“者”“也”照应的句子,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在先秦时代,有些“是”字容易被人误解为系词,实际上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或谓语。

例如:是吾师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在这两个例子里,“是”字用作主语,“吾师”“社稷之臣”是谓语。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战国策·魏策)(今天就是这样。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孟子·梁惠王下)汤之问棘也是已[1]“是已”略等於“是也”,“已”字也是语气词。

①。

(庄子·逍遥游)在这三个例子里,“是”字用作谓语,“今日”“武王”“汤之问棘”是主语。

在判断句中,人们所判断的不限於人或物,有时候是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在前面叙述过了,然后用指示代词“是”字或“此”字复指,使意义更为明确。

例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古代汉语判断句,也字

古代汉语判断句,也字
▪ “爲”本義是做,涵義非常廣泛,上述例句中 的意思大約是“算作”“作爲”等,不是判斷 詞。
▪ 先秦時期只有在極少數情況下,“爲”才 與今天的判斷詞“是”相當,如:
▪ 余爲伯鯈(chóu),余,而祖也。(左宣2)
▪ 這個“爲”已經沒有作爲的意思了,但這 種用“爲”表判斷的句子在先秦是很罕見 的,而且“余而祖也”這樣的句型中也不 能加“爲”變成“余爲而祖也”。
傳)
▪ (4)……,……。 ▪ “者”和“也”字都不用,如: ▪ 夫魯,齊晉之唇。(左傳·哀公八年) ▪ 荀卿,趙人。(史記·孟軻荀卿列傳)
▪ 在以上的四種判斷句型中,第一種是古代 最典型的,也是用的對多的;第二種次之, 也比較常見;後兩種判斷句的判斷意味沒 有前兩種強。
▪ 值得注意的是,判斷句並不都是表示肯定的, 也可以表示否定。古代漢語要表示否定的判 斷時,一般是在判斷句謂語的前面加上副詞 “非”,如:
▪ 還有一種說法認爲“是”一開始就是繫詞, 不存在產生、發展的過程(參見任學良 《判斷詞“是”見於先秦說》,《杭州師 範學院學報》1980年第2期)
▪ 現在學界一般認爲:漢語繫詞“是”是由 複指前文的指示代詞“是”發展而來的, 同時,這種演變與“是”本身具有表示肯 定強調的意義也有密切的關係。
▪ 古時判斷句的主語如果較長,中間有所停 頓,往往用代詞“是”或“此”複指,充 當形式上的主語,如:
▪ 是非君子之言也。(禮記·檀弓上)
▪ 楚雖大,非吾族也。(左傳·成公四年)
▪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戰國策·魏 策)
▪ 管仲非仁者與?(論語·憲問)
▪ 故王之不王,非挾泰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孟子·梁惠王上)
▪ 這種“非”字雖然可以翻譯成現代漢語的 “不是”,但它本身並不是否定性的判斷 詞,不是“不”和“是”的結合體,而是 否定副詞。“非”的語法作用是對整個謂 語的判斷進行否定。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

如何判断古代汉语句型?
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和现代汉语存在巨大的差异。

要理解古人的意图,就需要精通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型。

以下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
1. 否定式:不、未、莫等否定副词前加上“非”字构成,表示否定。

2. 疑问式:以问句方式表达的句子。

3. 虚拟式:以“若”、“如”、“似”、“宁”、“愿”等词引出的虚拟语气。

4. 断定式:直陈或明示的陈述句,表达明确的判断或推论。

5. 命令式:表示命令、请求、劝告、建议等语气。

6. 祈使式:表示祈求、请求等语气。

要正确判断句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注意否定副词的使用,特别是“非”的位置要注意。

2. 注意疑问句的语气和语调,以及疑问词的使用。

3. 注意虚拟语气的使用,尤其是“愿”、“宁”等表示虚拟语气的词语。

4. 注意断定句的主语、谓语和宾语的位置和使用。

5. 注意命令句和祈使句的语气和语调,尽量使用礼貌用语。

掌握了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型,就能更加准确地理解古代文献的意思,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

《古代汉语判断句》课件

《古代汉语判断句》课件

宾语与动词
宾语
例如
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一般紧跟 在表语之后,由名词、代词等充当。
“刘备称帝。”其中,“帝”是宾语 ,“称”是动词。
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词语,通常出现在句 末,是对宾语的描述或说明。
04
判断句的语义关系
等同关系
同类关系
表示两个概念属于同一类别,如“此乃虎也”。
属性关系
表示某一事物具有某种属性,如“君子坦荡荡” 。
疑问句主要用来提出问题或询问信息,而判断句 则是用来回答问题或提供信息,其答案通常是肯 定或否定的。
03 与感叹句的区别
感叹句主要用来表达情感或评价事物,而判断句 则是客观地描述事物的性质和特征,不带有个人 情感色彩。
02
判断句的分类
肯定判断句
01 肯定判断句的定义
肯定判断句是用判断语气的助动词“乃、为、即 ”等词来强调肯定事实的句子。
形式差异
古代汉语判断句与现代汉语在形式上存在明显差异,如古 代汉语中常见的“者”和“也”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 。
语义差异
虽然现代汉语判断句在形式上更加简单明了,但在某些语 境下,古代汉语判断句所表达的语义更加深刻和丰富。
使用场合
古代汉语判断句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场合相对较少,但在 文学作品、学术论文等正式文体中仍有一定应用。
比喻能够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 ,增强读者的感知和理解。
比拟
比拟的定义
比拟是指将一个事物赋予人的情感、行为或特征 ,以形象地表达出该事物的特点或情感。
比拟的分类
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类型。
比拟的作用
比拟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读者的感 知和理解。
借代
借代的定义

(七)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七)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漢語的判斷句【教学目的】本章讲授古汉语判断句问题,要让学生了解古今汉语判断句的差异,掌握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理解“者”、“也”、“是”、“为”、“唯”、“乃”、“即”在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性质与作用,提高其理解、翻译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能力。

【基本概念】判断句【基本理论】古汉语判断句与现代汉语判断句有何不同?古汉语判断句有哪些形式?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是什么性质的词?起什么作用?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是”是从哪里来的?古汉语有专职的判断词吗?“为”、“唯”、“乃”、“即”在古汉语判断句中都起什么作用?古汉语判断句活用可以表示哪些内容?【重点难点】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者”、“也”、“是”、“为”、“唯”、“乃”、“即”在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性质与作用【教学内容】第1学时一、句子的分類句子的分類方法很多,用不同的標準,分出的句子種類是不同的。

①根據語氣可分為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歎句;根據語氣還可以把句子分成肯定句和否定句;②根據結構的繁簡,可以分為單句和複句;③根據謂語的性質可以分為判斷句(名詞謂語句)、描寫句(形容詞謂語句)、敘述句(動詞謂語句)。

描寫句——一般是用形容詞或形容詞性的片語作謂語的句子。

描寫事物是什麼樣子。

敘述句——一般是用動詞或動詞性的片語作謂語的句子,表示一種動作或敘述一件事情。

因此,同一個句子,從不同的角度,即按照不同的標準來考察它,可以有不同的名稱。

如: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后》——疑問句、否定句、敘述句、單句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論語·述而》——陳述句、肯定句、描寫句、複句在句子的多種分類方法中,按照謂語性質的分類是最基本的分類方法。

按照謂語的性質分類也有兩種不同的方法:①一種是著眼於謂語的組織形式,即使用什麼詞類作謂語,分成名詞謂語句(簡稱:名句)、形容詞謂語句(形容句)、動詞謂語句(動句)。

②另一種著眼於謂語所表示的語法意義,即偏重於從意義方面來分類,分成判斷句、描寫句、敘述句。

第十四课7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与被动句

第十四课7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与被动句

• 古汉语中的否定判断句一般是在谓语之前加 否定副词“非”表示。例如 • ①楚虽大,非吾族也。 《左传· 成公四年》 • ②管仲非仁者与? 《论语· 宪向》 •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 秋水》 • ④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 策· 魏策》 • ⑤公非长者。《史记· 淮阴侯列传》 • ⑥我非生而知之者。《论语· 述而》
• 介词“为”引进的行为施事者也可以不出现。只要有 “为”字在,同样可以构成被动句式,例如: • ①晋人,虎狼也。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 君,不可悔也。 《左传· 文公十三年》 • ②(逢丑父)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 此,将为戮乎?” 《左传· 成公二年》 • ③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战国策· 策燕三》 • ④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 《史记· 淮阴侯列传》 • ⑤城小而固,胜之不武,弗胜为笑。 《左传· 襄公十年》
被动句
• 主语是谓语受事者的句子称作被动句。例如: • ①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史记· 游侠列传》 • ②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 《左 传· 成公二年》 • 例①中的主语“窃钩者”、例②中的主语“郤克” 都不是其谓语动作“诛”和“伤”的发出者,而 是接受者,是被动的,所以此两例都属于被动句。 此两例在表现形式上有一定区别,其中例①没有 语法标志,“窃钩者”与“诛”的被动关系完全 是在意义的组合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例②则有语 法标志,即介词“于”。由“于”引出了谓语 “伤”这一动作的实际发出者“矢”。这种具有 语法标志的被动句式在古汉语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 古汉语中一些复句的内容也常用判断句的形式去表达, 例如: • ①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 之士也。 《战国策· 燕策二·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 国之兵而攻齐》 • ②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战国策· 齐策四· 冯谖客孟尝君》 •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史 记· 项羽本纪》 • 这几例中的“者”字都不是语气助词,而是结构助词, 它们分别与其前面的词组构成“者”字结构(例①②) 或“所”字结构(例③ ),相当于一个名词,分别表 示某种人(例①)、或表示某种原因(例③),作整个 句子的主语。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子·养生主)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争土橐,非下 也,权重也。(韩非子·五蠹)
小结
句式:

表达功能 1.主语+者,谓语+也。 1.类属关系 2.主语,谓语+也。 2.等同关系 3.比喻关系 3.主语+者,谓语。 4.因果关系 4.主语,谓语。 5.主语+副词+谓语+(也) 5.其他复杂语义关系
6.主语+为+宾语
7.主语+是+宾语
起源于先秦,发展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的口 语中已不可或缺。 文言中仍很少用,一直延续到白话文兴起的时 代。
三、古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1.类属关系:主语属于谓语的同类
成安君,儒者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滕,小国也。(孟子·梁惠王下)
2.等同关系:主语等于谓语
表示否定判断,则在判断句的谓语之 前加上“非”字。 楚虽大,非吾族也。
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基本类型 A. 用“者”、“也”帮助判断
1.主语+谓语+也。
董狐,古之良史也。(《左传· 宣公 二年》)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孟子)
2.主语+者,谓语+也。 南冥者,天池也。(《庄子· 逍遥游》) 夫积貯者,天下之大命也。
3.主语+者,谓语。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张仪列传)
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记)
4.主语,谓语。
荀卿,赵人。(史记·孟轲荀卿列传)
刘备,天下枭雄。(资治通鉴)
B.以副“乃”“即”“诚”“亦”、 “皆” “则”等帮助表判断。 主语+副词+谓语+(也)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1、 无“者”、“也”句: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最基 本形式,句中既不出现“者”,也不出现“也”,仅 靠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如: ➢ 荀卿,赵人。(《史记·孟轲荀卿列传》) ➢ 夫鲁,齐晋之唇也。(《左传·哀公八年》)
2、有“者”句:即在判断句主语的后面加代词“者”, 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如: ➢ 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张仪列传》) ➢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古汉语的判断句则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将 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直接联系在一起,靠判断 句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有时在主 语后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在 谓语后加语气词“也”,表达判断语气,帮助 判断。
现代汉语判断句的否定用“不”,古汉语判断 句的否定用“非”。
返回
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

贱即买,贵即卖。(《盐铁论·本议》)

枯体即是荣体。(范缜《神灭论》)
返回
第七章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一、古今汉语判断句的差异 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 三、古汉语判断句中“是”的词性与作用 四、古汉语判断句中“为”、“维(惟)”、
“乃”、“即”的词性与作用 五、古汉语判断句的活用问题
一、古今汉语判断句的差异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由判断词“是”构成, “是”用于联系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并帮表 Fra bibliotek判断。返回
五、古汉语判断句的活用问题
古今汉语中,都有一些句子采用判断句的形式, 但其主语与谓语之间并不是一般的判断关系,而是其 他关系,我们称之为“判断句的活用”。
判断句活用所表达的内容很多,如: 1、表达比喻内容
这种判断句实际上是一种比喻。如: ➢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古代汉语-判断句

古代汉语-判断句

❖ “为”字式:判断句or动词谓语句
▲古代汉语的“为”是一个意义十分广泛的及物
动词,对它的解释须根据文意而定。
❖ 王使人为冠。(战国策·齐策) ❖ 为国以礼。(论语·先进) ❖ 女为《周南》、《召南》矣乎?(论语·阳货) ❖ 杀鸡为黍而食之。(论语·微子) ❖ 固哉,高叟之为诗也。(孟子·告子) ❖ 不如早为之所。(左传·隐元)
❖ 演变的原因是这种复指代词“是”,具有判断意 味。
❖ 产生时间:
❖ 起源于先秦,发展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的口语 中已不可或缺。
❖ 文言中仍很少用,一直延续到白话文兴起的时代。
❖ 判断动词“是”的早期用例
汉代:
a小儿谣曰:“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 剖而食之美如蜜。”此楚之应也。(说苑·辨物)
❖ 语义上不表示判断的名词谓语句,不是判断句。
B.以副词“乃”、“即”、“诚”、“必”、“亦”、 “皆” 、“惟”、“维”、“伊”、“繄” 、 “诚”、“实”、“尽”、“素”、“固”、 “良”、“必”、“真”、“又”、“本”、 “盖”、“其”等帮助表判断。
❖ 主语+副词+谓语+(也)
❖ 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 ❖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 温衣美食者,必此家也。(韩非子·六反) ❖ 贵贤,仁也;贱不肖,亦仁也。(荀子·非十二子)
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 尔共苞茅不纳,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
寡人是问。(左·僖4) ❖ 判断词“是”的形成?
来源 产生时间
1.上古汉语判断句中,常以指示代词“是”作主语
❖ 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 故也?(墨子·非攻上)

王力《古代汉语》判断句

王力《古代汉语》判断句

王力《古代汉语》判断句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句子根据谓语表示的语法意义,分为描写句、叙述句、判断句。

描写句,一般指用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的词组作谓语的句子,描写事物是什么样子。

叙述句,一般指用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作谓语的句子,表示一种动作或叙述一件事情。

判断句,一般指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判断句,古今有明显的变化。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是”。

如:张骞,汉中人也.。

(《汉书·张骞传》)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齐桓公伐楚》)古代汉语常见的判断格式有:1. ……者,……也语气词“者”表停顿,语气词“也”加强肯定。

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吾所欲者.,土地也.。

(《韩非子〃五蠹》)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起义》)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 ……者,……语气词“者”表停顿,谓语后不加“也”。

虎者,戾虫。

(《战国策〃秦策二》)粟者,民之所种。

(晁错《论贵粟疏》)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第31章)3. ……,……也谓语后用语气词“也”加强肯定。

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董狐,古之良史也.。

(《战国策〃齐策一》)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齐桓公伐楚》)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张骞,汉中人也.。

(《汉书〃张骞传》)4. ……,……今秦,万乘之国。

(《战国策〃赵策》)荀卿,赵人。

(《史记〃孟轲荀卿列传》)农,天下之本。

(《史记〃孝文本纪》)刘备,天下枭雄。

(《资治通鉴〃汉纪》)注意:语义上不表示判断,即不能说明是什么、不是什么的句子,不是判断句。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柳宗元《捕蛇者说》》蟹六跪而二螯。

(《荀子·劝学》)二、判断句中帮助判断的词语古代汉语的判断句,还可以在谓语前加上副词“乃、即、则”和语气词“惟、维”等。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三、加强肯定与表示否定
1.用副词“乃”加强肯定 例:吾乃梁人也。(《战国策·赵策》) 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 副词“乃”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副词“就”。 2.用副词“非”表示否定 例:管仲非仁者与?(《论语·宪问》) 是非君子之言也。(《礼记·檀弓上》) 副词“非”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副词“不”。
3.主语+者,谓语 例: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 传》) 虎者,戾虫。(《战国策·赵策》) 4.主语,谓语 例: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 雎》) 荀卿,赵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5.变体:(主语),谓语 例:对曰:“翳桑之饿人也。”(《左传·宣公二 年》) 子曰:“隐者也。”(《论语·微子》)
六、古代汉语判பைடு நூலகம்句的系词
1.系词“是”产生于西汉 例:此是家人言耳。(《史记·儒林列传》) 此是螳螂也。(《韩诗外传》卷八) 2.似是而非的情形 例: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 语·为政》)
四、主语和谓语的性质
1.体词/体词性结构+体词/体词性结构 例:夫子,圣人也。(《庄子·德充符》) 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养生 主》) 虢,虞之表也。(《左传·僖公五 年》) 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战国 策·赵策》)
2.谓词性结构+体词性结构 例: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 公元年》)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 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3.谓词性结构+谓词/谓词性结构 例:战之者,杀之也。(《韩非子·外储说 右上》)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 也。(《庄子·养生主》)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

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
①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如: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汉纪五 十七)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 子王制)
②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较复杂的 内容。如:
“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 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 矣。” (战国策·齐策》: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 年》)
①用在因果句的句尾。例如: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 其远也。(战国策·赵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孟 子·梁惠王上)
②用在陈述句的句尾。例如:
蔓难图也。(左传隐公元年)
客无好也。(战国策·齐策)
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战 国策·齐策)
表示 说话人对所说的事情的真实性表 示深信不疑。
《庄子·齐物论》:“子知子之所不知 邪?”
(2) “也”字虽然用在疑问句里,但仍 然带有一点确定语气,所以“也”字后面 可再用疑问语气词。
《论语·先进》:“唯求则非邦也与?”
《庄子·齐物论》:“我果是也,而果 非也邪?”
(二)句中的“也”字
“也”字有时用在单句或复句中 作语气词,表示顿宕。
①用在单句中的主语之后。例如: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论语·季 氏)
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亚父者,范增也。(史记·项羽本 纪)
④“……,……”式 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 年) 贾生,洛阳之少年。(苏轼《贾 谊论》)
古代汉语要表示否定的判断时, 是在判断句谓语的前面加上否定副词 “非”。如:
是非君子之言也。(礼记·檀弓上)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战国策·魏策)
东汉以后稍多,魏晋后更多。虽 然用“是”作判断词的句式早已出现, 但在基本以先秦作品为准则的文言文 中,这种句式始终未被普遍采用。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教学片
吴 立 友
重庆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2010·09·17
1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2
判断句是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属于某一类
或不属于某一类的句子。
在现代汉语中,肯定性的判断句,必须在主语和
宾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表示。例如:‚北京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王老师是重庆人。‛
否定性的判断句,则必须在‚是‛前加上否定副词
26
判断句的活用,主要有三种类型:
(1) 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
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这既是 语法问题,也是修辞问题。在修辞上,
这叫暗喻(隐喻)。 例如:
27
《左传· 哀公八年》:‚夫鲁,齐晋之 唇。‛ 《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曹公,豺虎
也。‛
《荀子· 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 水也。‛
者,……也”式及其省略形式,在多
数情况下“是”仍作指示代词。
23
(2) 用判断词‚为‛的判断句 ‚为‛在古汉语中主要作动词用,很少作判断词 用。有时,‚为‛在句中的作用很像判断词,而且 似乎也可以译成‚是‛,例如: 《左传· 襄公二十六年》:‚晋为盟主,诸侯或 相侵也,则讨之。‛ 《论语· 子张》:‚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 夫子?” 《史记· 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 肉,何辞为?” 24
坠。‛
《战国策· 魏策》:‚此庸夫之怒也,非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士之怒也。‛
15
第四,有些判断句的主语后面用“也者”,
而在谓语后面则用“者也”或“耳”等。例如:
《国语· 鲁语上》:‚夫君也者,民之川泽 也。‛ 《韩非子· 外储说右上》:‚故吏者,民之木 纲者也。‛ 《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白起,小竖子 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教学目的】本章讲授古汉语判断句问题,要让学生了解古今汉语判断句的差异,掌握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理解“者”、“也”、“是”、“为”、“唯”、“乃”、“即”在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性质与作用,提高其理解、翻译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能力。

【基本概念】判断句【基本理论】古汉语判断句与现代汉语判断句有何不同?古汉语判断句有哪些形式?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是什么性质的词?起什么作用?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是”是从哪里来的?古汉语有专职的判断词吗?“为”、“唯”、“乃”、“即”、“非”在古汉语判断句中都起什么作用?古汉语判断句活用可以表示哪些内容?【重点难点】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者”、“也”、“是”、“为”、“唯”、“乃”、“即”在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性质与作用【教学方法】讨论总结法【所用课时】2学时【教学内容】第1学时判断:表示某类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

它表示的是逻辑学上所说的种属关系。

一般用陈述句表示,分为肯定和否定两种判断句。

任务一:根据下面的语句讨论古汉语判断句与现代汉语判断句有何不同。

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者”、“也”是否等于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

我们是中国人。

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他[不]是山东人。

楚虽大,[非]吾族也。

(《左传·成公四年》)提问后进行如下总结:一、古今汉语判断句的差异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由判断词“是”联系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表示判断。

古汉语的判断句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将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直接联系在一起,靠判断句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系表示断定。

有时在主语后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

在谓语后加语气词“也”,表达判断语气,帮助判断。

现代汉语判断句的否定用“不”,古汉语判断句的否定用“非”。

由于古汉语判断句不用系词,区别于其他陈述句的要点是:抓住主、谓语之间具有种属关系——主语和谓语都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比较:蔓,[难]图也。

(《郑伯克段于鄢》)制,巖邑也。

(《郑伯克段于鄢》)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1、无“者”、“也”句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最基本形式,句中既不出现“者”,也不出现“也”,仅靠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

如:荀卿,赵人。

(《史记·孟轲荀卿列传》)夫鲁,齐晋之唇。

(《左传·哀公八年》)2、有“者”句即在判断句主语的后面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

如:陈轸者,游说之士。

(《史记·张仪列传》)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3、有“也”句即在判断句谓语的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进行判断。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十分常见。

如:张骞,汉中人也。

(《汉书·张骞传》)王,人君也。

(《战国策·齐策四》)4、有“者”、“也”句即在判断句主语的后面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

在判断句谓语的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进行判断。

表达判断最明显。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任务二:根据下面的语句讨论古汉语判断句中“是”的词性与作用。

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是”与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有怎样的关系。

公曰:“是吾宝也。

”(《左传·僖公二年》)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

(《荀子·天论》)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刺客列传》)提问后进行如下总结:三、古汉语判断句中“是”的词性与作用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是指示代词,常用来作判断句的主语。

如: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是何也?(《荀子·天论》)“是”同“此”。

如: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也?(《墨子·非攻上》)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故也?(《墨子·非攻上》)可见,“是”在古汉语判断句中作主语,常是复指上文出现了的内容。

再如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日众。

是世之所以乱也。

(《韩非子·五蠹》)古汉语判断句中的这种复指代词“是”,后来演变为判断词“是”,演变的原因是这种复指代词“是”,具有判断意味。

如: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论语·里仁》)“是”作判断词来用,汉代的时候就有了。

如: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刺客列传》)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论衡·死伪》)1972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中出土的帛书彗星图,说明“是”在当时既用作代词,也用为判断词。

如:是是帚慧。

是是苦慧。

第2学时任务三:根据下面的语句讨论古汉语中有没有专职的判断词。

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为”、“维(惟)”、“乃”、“即”都是什么词性与作用。

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余为伯鯈(伯鯈,重耳与季隗所生。

鯈,直留反,今读chóu。

直,澄母),余而祖也。

(《左传·宣公三年》)尔惟旧人。

(《尚书·大诰》)是乃狼也。

(《左传·宣公四年》)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项羽本纪》)提问后进行如下总结:四、古汉语判断句中“为”、“维(惟)”、“乃”、“即”的词性与作用先秦时期,古汉语中尚无专职的判断词。

“为”、“维(惟)”、“乃”、“即”等经常出现在判断句中,但都不是专职的判断词。

阐述如下:1、为“为”是一个普通的动词,有“作为”、“成为”、“算是”等含义,不是判断词。

如:木直中绳,揉以为轮。

(《荀子·劝学》)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即使用在判断句中,可以按现代汉语中的“是”去理解,也是普通动词在判断句中的运用,不能算是判断词。

如:余为伯鯈,余而祖也。

(《左传·宣公三年》)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论语·微子》)2、维(惟)“维(惟)”在上古汉语中经常出现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很像是判断词,但实际上它是放在句子中间的语气词,起的是引出谓语的作用。

如:尔惟旧人。

(《尚书·大诰》)这种有“维”的语句,许多情况下主语与谓语之间也构不成判断关系。

如:百工维时。

(郑注:百官皆是,言政无非。

)(《尚书·皋陶谟》)蚩尤惟[始]作乱。

(《尚书·吕刑》)3、乃“乃”在古汉语中经常出现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很像是判断词,但实际上它是放在谓语之前的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其作用与现代汉语中的“就”完全相同。

如:是[乃]狼也。

(《左传·宣公四年》)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史记·陈涉世家》)古代汉语的非判断叙述句中也常出现“乃”,一些有了“是”的判断句在“是”前也用“乃”,这都说明“乃”不是判断词。

如:[乃]入见。

(《曹刿论战》)访之,[乃]是逸少。

(《世说新语》)4、即“即”在古汉语中经常出现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很像是判断词,但实际上它是放在谓语之前的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其作用与现代汉语中的“就”完全相同。

如: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项羽本纪》)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左传·襄公八年》)古代汉语的叙述句中也常出现“即”,一些有了“是”的判断句在“是”前也用“即”,这都说明“即”不是判断词。

如:贱[即]买,贵[即]卖。

(《盐铁论·本议》)枯体[即]是荣体。

(范缜《神灭论》)任务四:讨论下面的语句是不是判断句,它们都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荀子·王制》)曹公,豺虎也。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夫战,勇气也。

(《左传·庄公十年》)百乘,显使也。

(《战国策·齐策四》)良庖岁更刀,割也。

(《庄子·养生主》)提问后进行如下总结:五、古汉语判断句的活用问题古今汉语中,都有一些句子采用判断句的形式,但其主语与谓语之间并不是一般的判断关系(不是种属关系),而是其他关系,我们称之为“判断句的活用”。

判断句活用所表达的内容很多,如:1、表达比喻内容这种判断句实际上是一种比喻。

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荀子·王制》)曹公,豺虎也。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2、表达条件、目的等内容。

有的可以理解为判断句的省略。

如:夫战,勇气也。

(《左传·庄公十年》)百乘,显使也。

(《战国策·齐策四》)3、表达因果关系。

如: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庄子·养生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