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方艺术终结论

合集下载

对黑格尔艺术的终结的理解

对黑格尔艺术的终结的理解

对黑格尔艺术的终结的理解
黑格尔艺术的终结是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其著作《美学》中
提出的观点。

根据黑格尔的理论,艺术是表达人类思想和情感的一
种形式,它通过艺术品的创作和欣赏来实现。

然而,黑格尔认为,
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术逐渐失去了其在人类精神发展中的重要性,
并将被其他形式的表达方式所取代。

黑格尔认为,艺术的终结是由于人类精神的进步和发展。

在他
看来,艺术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和传达人类的思想和情感,而这种表
达方式在其他领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例如,哲学、宗教和科学等
领域提供了更深刻、更准确的思考和表达方式,取代了艺术在这方
面的角色。

此外,黑格尔还认为,艺术的终结也是由于艺术自身的局限性。

艺术是一种感性的表达方式,它无法达到理性的高度。

而随着人类
思维的进步,人们对于理性和科学的追求日益增加,艺术在这方面
的表现力逐渐受到限制。

然而,黑格尔并不是认为艺术完全消失了,而是指出艺术在人
类精神发展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艺术仍然存在,但它已经不再是
人类思想和情感表达的主要方式。

相反,哲学、科学和宗教等更理
性的领域成为了更为重要和深入的表达方式。

总结起来,黑格尔艺术的终结是指随着人类精神的进步和发展,艺术逐渐失去了其在表达人类思想和情感方面的重要性,被其他更
为深入和准确的表达方式所取代。

然而,艺术仍然存在,只是其地
位和作用发生了变化。

对艺术未来走向的探讨——基于丹托的艺术终结理论

对艺术未来走向的探讨——基于丹托的艺术终结理论

054《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通过丹托艺术终结理论的研究对艺术未来的走向进行探讨。

丹托吸收前人的理论,从艺术的哲学化进行分析,并根据现代杜尚的艺术作品,对艺术进行了阐释与解读,暗示着艺术品的使命被哲学完成了。

深入探索丹托的艺术终结理论,他认为艺术的终结,是艺术在历史性方面的终结。

从艺术的历史属性来看,由绘画到电影的发展,证明艺术是再现的事实,再探讨艺术由再现事实转为表现理论,证实艺术历史维度的终结。

最终,对艺术未来的走向分析与畅想,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功能性表现与其复归。

艺术始终如一地存在,但其内涵与意义却各异。

[关 键 词] 艺术的终结;艺术;阐释;丹托对艺术未来走向的探讨——基于丹托的艺术终结理论王金霖一、艺术的哲学化丹托首先从柏拉图和康德的理论对艺术本身进行分析。

柏拉图将艺术实践和创造现象视为同一实体,强调了哲学的真实性。

按照柏拉图的理论,艺术和哲学与工匠所掌握的实践知识是相对立的,艺术家只能模仿工匠们的制品。

柏拉图还论断:人只要知道想模仿的事物是什么样子,哪怕对此事物的其他方面毫无了解,他也能模仿它。

因而,如果人所模仿的就是知识,艺术彻底停留在一个模仿的现象范围内,艺术的本体概念消失。

在康德那里也有着相似的理论,康德对艺术品的态度是他所谓的无功利性,就是一种相对性的态度。

可以说艺术品不存在甚至消失,也不会对人以及社会造成影响。

艺术品离开功利性,它存在的价值就是它的无价值。

既然如此,艺术为何合法地存在着?丹托指出,自从哲学开始侵略艺术以来,哲学史就不断地试图抹杀艺术的存在,并将其视为一种合法的行为;然而,有时哲学又会试图将艺术视为与哲学本身一样,以此来让其获得某种程度的合法性。

换句话说,从艺术的角度来讲,美学可能会带来一些危险,从哲学的角度来讲,这种危险可能会被代替。

杜尚的《泉》为丹托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

众所周知,《泉》这个作品,整体就是一个男用小便器,它之所以成为一件艺术品,是因为杜尚给予它超越男用小便器这种单纯实物并具有更进一步的性质。

浅议黑格尔美学中的艺术终结论

浅议黑格尔美学中的艺术终结论

浅议黑格尔美学中的艺术终结论【摘要】黑格尔美学认为艺术是精神世界的最高形式,承载着普世真理和普遍理念。

黑格尔认为艺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达精神的真实本质。

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术逐渐走向终结,进入哲学和宗教的领域。

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指出,当代社会已经超越了艺术的方式表达,而转向其他形式。

这一观点引发了许多批评和争议,一些人认为艺术永无终结,而是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黑格尔的观点对当代艺术发展仍有启示,提醒人们思考艺术的本质和意义,以及如何在当今社会中找到新的表达方式。

通过对黑格尔美学中的艺术终结论的解读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并为当代艺术的创作和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黑格尔美学、艺术、终结论、哲学、定义、功能、艺术发展、观点、解读、批评、反对意见、启示、当代艺术、借鉴。

1. 引言1.1 介绍黑格尔美学黑格尔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他的美学理论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美学》中,这部作品被认为是现代美学的开山之作。

在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中,艺术被视为思维与物质的结合体,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表达形式。

艺术不仅是审美经验的载体,更是人类理性的表达途径。

通过艺术,人们能够超越现实世界的局限,进入理想之境,体验美的普世性和永恒性。

黑格尔认为,艺术具有超越性和绝对性,它能够引导人们认识真理、美感和道德。

在他看来,艺术是人类精神发展的必要阶段,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表达和实现。

黑格尔强调艺术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认为艺术应当受到尊重和重视。

黑格尔的美学理论深刻地揭示了艺术的内涵和作用,为后世的美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通过对黑格尔美学的深入学习和解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艺术的真谛和意义。

1.2 艺术在黑格尔哲学中的地位在黑格尔哲学中,艺术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扮演着连接个体与普遍精神的桥梁。

艺术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是思维和感性的结合体,能够通过具体形象和符号来表达普遍的观念和理念。

艺术的终结--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解读出发

艺术的终结--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解读出发

艺术的终结--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解读出发杜蔚雯【摘要】Arts are different in birth time and location, and concepts, but the terminated arts are the ones which are old-fashioned. Anyway, new arts appear with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Post-modernism art, for example, will sooner or later be replaced by other kind of art. In a way, the risk in anart's termination also serves as a kind of opportunity for a new life in that it will be reconstructed and renewed. In a word, an art will remain in our life for good.%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所诞生的艺术种类和相关的理念也会完全不同,被结束的也只会是已经成为历史的,变得不适应时代的艺术种类、观念等。

历史在向前推进,每一个时代之后都有新的思想家在批判的过程中形成新的主义和理念,就比如后现代主义之后必定也会出现新的主义和风格。

而现在所呈现出的危机,换角度而言也是生机,它终将会被历史解构和更新,从而诞生更加进步的思想。

所以,艺术终将永久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期刊名称】《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8)004【总页数】4页(P124-127)【关键词】艺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作者】杜蔚雯【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合肥 230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0-05早在德国古典主义时期,黑格尔就提出了“艺术终结论”。

艺术终结论名词解释

艺术终结论名词解释

艺术终结论名词解释英文:“ The End Of Art”译为“艺术的终结”。

美国著名文化批评家罗伯特·弗莱因伯格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提出了“艺术终结论”的观点。

所谓“艺术终结论”是指:以往的艺术发展是由人类大脑物质和生理上的机能来决定的;未来社会将发明新的技术手段,将对人类造成巨大的影响,进而改变现在人们所认识的这个社会;只有新的艺术才能摆脱现实生活的影响,反映出更深刻、更高尚的内容;艺术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总是与整个人类历史同步,并且最终将随着人类精神生活的灭亡而永远消失。

1。

不过,尽管我们可以借助科学或者其他手段来研究历史的必然性,但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事实就是,那些本身是纯粹的艺术,具有某种超越性的东西也同样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艺术的形式没有过时。

它在语言、文字、表演等方面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例如,作为叙事艺术基础的古典希腊艺术(包括悲剧和喜剧),即使到今天仍然很重要,它依然处于第一位置。

2。

3。

在某种意义上,这个问题已经被回答了。

有人说过,正是从有“艺术”这个概念开始,世界才开始变得更美好。

如果人类不再像从前那样靠着想象和幻觉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那么他们就不再需要艺术来抚慰自己的灵魂。

不过,每一个时代总是不断涌现出新的艺术,给予人类心灵上的鼓舞和力量。

例如,毕加索的绘画、莫迪利阿尼的雕塑,即使过去了两千多年,却仍然可以鼓舞我们的民族。

也许现代人无法欣赏过去伟大的艺术作品,但是他们能够体会到艺术的伟大之处。

当今社会存在一种普遍的错误认识,认为有些现代艺术的价值并不重要,因为它们很快就会过时,这是十分错误的。

艺术从来不会停止发展,这一点毫无疑问。

但是我们不应该拿“艺术”这个词汇和“艺术终结”这个事实来谈论事情。

4。

艺术家已经用他们的方式作出了回答,但是,对于未来的艺术,没有人知道该怎样做才算好。

我们必须看到,艺术正在发生改变。

作为一种具有连续性的系统,我们应该以这样的态度来面对艺术的改变:一种艺术可以是前卫的、现代的,但它应该是艺术的、有效的、适合目前的社会和时代的。

“艺术终结”问题及理论思考

“艺术终结”问题及理论思考

“艺术终结”问题及理论思考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艺术终结”问题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至少自黑格尔以来,这个问题就被不断讨论。

当代美学和艺术哲学面对20世纪艺术的新进程,尤其是面对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新情况时,这一问题则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引人瞩目。

“艺术的终结”、“艺术理论的终结”、“艺术世界的终结”,甚至“美学的终结”都得到了当代美学和艺术哲学的持续性争论和讨论。

本文旨在通过对黑格尔以来关于艺术终结问题的理论阐述,探讨“终结”问题的意义和理论实质。

一、黑格尔与艺术终结问题黑格尔之前就出现过关于艺术终结问题的片言只语。

有研究者观察到,在早期关于艺术的历史描述中,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认为,青铜艺术在第121次奥林匹克运动会之后就停止了。

G.瓦萨利1550年出版的《意大利杰出画家、雕塑家与建筑家的生平》描述米开朗琪罗的作品时说,米开朗琪罗的作品表现了“艺术的终结和完美”(theendandtheperfectionofart)。

画家普桑曾经抱怨卡拉瓦乔走到了毁灭绘画的世界;保罗•德拉罗奇在1839年观看银版照相法(daguerreotype)时说:“自今日起,绘画已经死亡(fromtodaypaintingisdead)。

,这些言论是就某一具体的艺术而言的,并不具有某种艺术史的基本哲学和美学意识,真正从哲学意识的高度提出艺术终结问题的是黑格尔,他在《艺术哲学讲演录》中谈到浪漫艺术时提出了“艺术终结”这个概念。

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既与他对艺术史发展进程的历史意识有关,也与他的理念学说的哲学目的论密切相关,并且哲学目的论支撑着他关于艺术史的历史意识。

黑格尔写道:“每个人在各种活动中,无论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还是科学的活动,都是他那个时代的儿子,他有一个任务,要把当时的基本内容意义极其必要的形象制造出来,所以艺术的使命就在于替一个民族的精神找到合适的艺术表现。

浅析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

浅析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

浅析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万佳娴无锡市侨谊实验中学摘要:黑格尔指出:艺术的终结所伴随的是哲学的产生。

时至今日,关于“艺术终结”的探讨仍然是当今美学研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随着跨学科的发展,艺术终结已不再是一个特定学科问题,而是当代艺术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黑格尔预言了艺术的终结,并将艺术与哲学的转换问题当作其论点的核心部分。

但在当代语言环境 中,“艺术终结论”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频繁,导致了这一理论假说存在被误读的风险。

因此,本篇论文就“艺术终结论”的概念进行阐释,并结合当代文化艺术发展的特点进行论证。

关键词:黑格尔 艺术终结 现代艺术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3-0186-03一、艺术终结论的提出及其本质18世纪初期,黑格尔在海德堡论述关于艺术本质的问题时,提出了一个具有历史创新意义的观点,即 “艺术终结论”。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艺术终结并不是存 在意义上的消亡,而必须要联系逻辑与历史两个角度 进行论证,只有这样才能将黑格尔所提出“艺术终结 论”进行科学合理的表达。

黑格尔的思想核心在于运动,即现实当中所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处于运动的状态,这种运动状态决定了事物的产生与发展是一种必 然阶段,而艺术的发展也同样如此。

艺术在人类社会 的产生中得以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更迭,艺术势必 会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实现自我的变化,这种变化的过程也是量变的过程,一旦艺术的发展不能再满足于 人类精神因素的需要,那么艺术便会终结,哲学便会取 而代之。

黑格尔所提倡的哲学体系主要以事物的运动作为 其核心内容,在黑格尔看来,世间的种种存在都是以运 动作为基础,包括艺术在内的一切创造物,都是绝对运 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因此,黑格尔指出“艺术只是哲学 之中的一个范畴,是一个特定的逻辑环节”。

这个特定 的环节随着社会的变革而进行螺旋式的上升,在这一过程当中,艺术的发展则会通过其内部要素的竞争而实现新的变革,这一阶段主要为量变表现形式,突出的 表现为精神,因素与物质因素的相互争斗过程。

浅谈对艺术终结的理解

浅谈对艺术终结的理解

浅谈对艺术终结的理解作者:王咪咪来源:《大观》2017年第09期摘要:这是一篇我在阅读关于艺术的终结的书后,就其做出自己的理解的文章。

本文从四个部分来分析艺术的终结,并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理解。

一是艺术的终结是一种纯粹性的幻象;二是技术对艺术终结的影响;三是艺术与文化息息相关;四是艺术或是艺术史的终结。

关键词:艺术的终结;纯粹性的幻象;技术;文化;艺术史的终结人们常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凡事只要有开始,就一定和结束产生了必然关联。

从这些简单的语言中,引出了“终结”两个字。

“终结”这个概念,很多书中常有提及,比如,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贝尔的“艺术形态的终结”、福山的“历史的终结”、比尔·麦克基本的“自然的终结”、福柯的“人的终结”,等等,都阐述了终结这个词所代表的深意。

笔者在阅读了关于汉斯·贝尔廷的艺术的终结之后,想抒发一些对其认识和理解。

首先,艺术的终结是一种纯粹性的幻象。

在艺术学的领域中,当我们以审美的眼光审视艺术的纯粹时,我们自以为干净地去看待每种艺术形式,其实这中间就已经带有了不纯粹的因素。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在观赏一件艺术品时,只有在了解它的整个背景、环境、观念、技法之下,才会了解它所带给我们的联想和趣味。

这些历史观念技法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具备一定知识技能,阅读无数名家名作之后的产物。

这种自主性的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我们接受这件艺术作品的活动。

就像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这种审美意识,这种意识又牵制着消费的双方。

艺术的纯粹性显然扑朔迷离。

再者,现代艺术形式看上去在经历了观念的洗礼后,显得不再那么单调,摆脱了外在卑微的处境,打破了各种原始,重获某种意义上的新生。

但实则却是一种审美的幻想。

那到底还存在这种纯粹性吗?我们一直在追寻一种艺术良好的审美趣味,从而达到小到引人行善,大到增强民智的目的。

公平地说,如果这种艺术形式摆脱了一套套理论,从文明的规范模式下跳出来,遵从本心,疏远现实,要么会成就万人瞩目的作品在各大博物馆美术馆收藏,要么就会失去它的社会影响力,从而变得没有审美价值。

对黑格尔艺术的终结的理解

对黑格尔艺术的终结的理解

对黑格尔艺术的终结的理解
黑格尔艺术的终结是指黑格尔在其著作《美学》中提出的一个观点,即艺术的作用在历史发展中将会逐渐减弱并最终结束。

根据黑格尔的观点,艺术是一种表现主体内心思想和情感的方式。

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感知。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黑格尔认为艺术逐渐失去其独特的地位和功能。

黑格尔认为,艺术是一种直观的表达方式,而哲学则是一种更为深刻和理性的思考方式。

在黑格尔看来,哲学可以通过推理和逻辑的方式来更全面地理解现实世界,并提供更准确和深入的思考。

相比之下,艺术只能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感知,无法达到理性和智慧的层次。

此外,黑格尔还认为,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将给艺术带来挑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改造现实世界。

这种科学方法和技术可能会取代艺术的地位,使艺术成为过时的表达方式。

因此,黑格尔认为艺术的终结并不意味着艺术的消失,而是指艺术逐渐失去其在社会和思想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性。

艺术将被哲学和科学所取代,成为历史上的一种表达方式而不再是社会和思想进步的主要动力。

尽管这一观点被广泛讨论和争议,但黑格尔对艺术的终结的理
解影响了后来的美学理论,也引发了人们对艺术的社会功能和意义的思考。

亚瑟·丹托艺术终结论面面观

亚瑟·丹托艺术终结论面面观

亚瑟·丹托艺术终结论面面观亚瑟·丹托(Arthur Danto)是20世纪后期最重要的美学家和艺术评论家之一。

他对于艺术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他提出的“艺术终结论”,这一观点对于当代艺术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着亚瑟·丹托的艺术终结论展开探讨,并从多个层面对此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艺术终结论的概述亚瑟·丹托的艺术终结论最初提出于1984年的《哲学与艺术》一书中。

艺术终结论的核心观点是:当代艺术已经达到了其终点,艺术的历史进程已经结束了。

按照丹托的说法,艺术终结并不意味着艺术的终结,而是指在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艺术已经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终点,再也没有更多的新的路径可供开拓。

丹托认为,艺术的发展历程自古至今都是在逐步寻找自身的本质:在西方哲学传统的影响下,艺术从最初的模仿现实,逐渐转化为对现实的解构和重构,然后进一步发展出了抽象艺术、极简主义、概念艺术等流派。

这种发展史在建立了“艺术是关于艺术的”的范式之后,已经走到了尽头,艺术的内在发展逻辑已经没有更多的可能性,它已经完成了自身的历史性任务。

丹托进一步解释道,艺术终结的原因并非在于艺术达到了某种绝对境界,而是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让艺术脱离了其早期的宗教、政治和社会功能,艺术已经成为了一种自由的个人表达和审美体验。

这种变化使得艺术从早期的“实用性”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向了真正纯粹的艺术本身。

亚瑟·丹托的艺术终结论对于当代艺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揭示了当代艺术已经走到了一个历史性的关键点,使得人们开始反思和审视过去的创作方式和美学观念,探讨新的创作方向和美学意义。

其次,艺术终结论引发了当代艺术的一场“后现代”浪潮,艺术家们开始探索一种新的视觉语言和艺术形式,以消解现代艺术的边界和框架,寻求新的表达方式。

此外,艺术终结论对于美学哲学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挑战了传统美学中的审美主体和客体的分割,启发了对于美学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反思和重新定义。

艺术终结

艺术终结

艺术“终结”最早由黑格尔就已经提出“艺术的终结”,他指出“艺术本身还有一种局限,因此要超越这局限达到更高的认识形式。

这种局限说明了我们在现代生活里经常所给艺术的地位。

”丹托何以再次提出“艺术的终结”呢?进入20 世纪以来,无论是文学还是美学都呈现出一种新的样态,这种文学艺术的存在方式打破了所谓西方经典理论范畴,从现代性、后现代性的角度重新对文学、美和艺术进行定义。

这种倾向甚至可以追溯至19 世纪后半叶的叔本华、尼采等人。

以此为契机,20 世纪西方艺术中呈现出一系列理论问题,如艺术的定义问题、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区别和界限问题、日常生活是否可以作为审美对象的问题等。

可以说,这些20 世纪脚前脚后产生的反经典理论“无疑对康德的传统美学思想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3]一方面,这种挑战颠覆了经典美学的诸多美学观,一方面使得多种艺术凡是和理论得以产生。

丹托“艺术终结论”的提出正是在这样一种理论环境下产生并发展的。

在当代社会和当代艺术的语境下,艺术理论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就是艺术边界的消失,对于受众来说,艺术往往被人看不懂,小便器、木炭粉笔、水电甚至大便都可以被看成所谓“艺术”。

在非精英或非艺术的人群,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引起了人们“什么是艺术”的哲学思考,对于这一问题的定义也不绝如缕,如20 世纪早期杜威提出“艺术即经验”,受其影响,舒斯特曼强调“生活即审美”[4],这些都反映出对“艺术”定义的多元思考。

丹托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提出自己的艺术观的,可以说,“什么是艺术”的问题是丹托思考“艺术终结”的逻辑起点。

值得说明的是,丹托心目中的艺术是一种高级的自律艺术,即自从18 世纪以来逐渐确立起来的那种美的艺术,这种艺术从始至终是一种人工制品,并且这种艺术始终遵循这样的原则,即艺术家的创作无时无刻不遵循艺术与美本身的规律,这种规律无论何时都不能被抛弃。

丹托的艺术理论正是建立在这样一种观念之上的,可以说,这是丹托最基本的对艺术内涵的定义,丹托的艺术终结论只能适用于这种艺术,因此,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有对“艺术的终结”进行阐释的可能。

关于艺术终结论的思考

关于艺术终结论的思考

关于艺术终结论的思考丹托在艺术哲学成为现实的基础上,作出了艺术愈加依赖于理论的判断,从而得出了艺术家正将工作移交给哲学家的结论。

黑格尔始终是在思想体系内推断出艺术衰亡的命运,认为艺术会逐渐丧失真理和生命而日渐式微,而丹托则在狂飙突进的现代艺术运动中反思,预言艺术发展的动力已经枯竭,我们终将进入一个后历史的艺术时期。

即使黑格尔和丹托对于艺术终结的命题有着不同的阐释,但他们的预言却昭示着相同的未来图景:艺术终将被哲学取而代之。

时至今日,艺术从来就没有真正终结过,不过自杜尚开启了观点至上的历史,艺术语言与观点表现出割裂的态势,科技理性在漠视生命个体性的同时也在消解艺术的功能,使我们意识到艺术终结论并不是虚妄的预言,而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命题。

理性主义与艺术的冲突18世纪的启蒙运动有一个非常典型的特征,那就是对理性的信仰。

启蒙思想家积极宣传“理性”与科学,高唱“理性”的赞歌,向往“理性的王国”,提倡用理性作为衡量一切、判断一切的尺度。

正是这种理性思想的锋芒,让黑格尔看到了艺术必将衰亡的命运。

在他看来,艺术的最高任务是用感性去显现理念,在一个“偏重理智”的时代,艺术会逐渐丧失它自身的水平———感性,所以,艺术已经不再是实现人类心灵的最高旨趣的必要方式,因而艺术会向宗教过渡,最终将被哲学取代。

他说:“从这个切方面看,就它的最高职能来说,艺术对于我们现代人已是过去的事情了。

所以,它也已丧失了真正的真实和生命,已不复能维持它从前的在现实中的必需和崇高地位,毋宁说,它已经转移到我们的观点世界里去了。

”[1](P15)在丹托看来,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包含着一个“理论氛围”,只有在艺术作品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中才能把握其特性。

丹托说:“授予《布瑞洛盒子》和《泉》以艺术地位,与其说是一种宣告,不如说是一种发现。

那些专家是真正的专家,就像天文学家是关于某个东西是否是星星的专家一样。

他们发现那些作品具有意义,而它们那难以识别的类似物却缺乏这些意义,而且他们还发现这些作品具有这些意义的方式。

“艺术终结论”批判

“艺术终结论”批判
美 学 界 的 最 新 成 果 变 成 适 合 中 国 水 土 的 话 题 ,并
不 是 件 容 易 的事 情 。 常 常 往 返 于 欧 洲 、北 美 和 亚
洲 的 德 国 汉 学 家 卜松 山 ( r Hen o 1 曾 Kal— iz P h ) 卜松 山 给 我 们 亚
经 说 ,一 个 话 题 从 北 美 到 欧 洲 需 要 5年 时 间 ,从
思想 战 线
‘‘
2 9 第4 簟 5 .2 9 03 0 年 期 3尝№4 O 15 O .0 v .
艺 术终 结论 ” 判 批



要 : “艺 术 终 结 ” 是 2 0世 纪 美 学 的 一 个 重 4 i 题 。 通 过 对 黑 格 尔 和 丹 托 的 “艺 术 终 eu . “ 术 已 经 死 亡 ” 这 个 为 大 多数 学 者 所 理 解 的 结 艺
欧 洲 到 亚 洲 又 需 要 5年 时 间 。 ①
是 从 他 的 理 论 体 系 中 推 导 出 艺 术 终 结 ,而 是 借 用 黑 格 尔 的 理 论 来 解 释 业 已发 生 的 艺 术 终 结 。 当丹
托 16 年 在 纽 约 见 到 沃 霍 尔 展 出 的 肥 皂 包 装 箱 94
学 》 出版 之 后 ,国 内学 者 对 黑 格 尔 的 思 想 已不
再 陌 生 ,但 他 的 “ 术 终 结 论 ” 并 没 有 引 人 注 艺 意 。 即使 当 时 有 人 注 意 到 黑 格 尔 的 这 种 学 说 ,也

地 谈 到 :千 万 不 要 将 艺 术 终 结 的 秘 密 告 诉 中 国 同 行 , 因 为 如 果 艺 术 终 结 了 , 以 艺 术 为 研 究 对 象 的 美 学 也 就 无 法 存 在 了 。令 卡 特 没 有 想 到 的 是 ,时 隔 几 年 之 后 ,“ 术 终 结 ” 成 了 中 国 美 学 界 讨 论 艺 的 热 门 话 题 。 当 卡 特 警 告 不 要 将 艺 术 终 结 的 秘 密 告 诉 中 国 同 行 的 时 候 ,他 已 经 以 一 种 特 殊 的 方 式

艺术的终结问题

艺术的终结问题

艺术的终结问题当看到这个问题时,我有些许疑惑,艺术终结了吗?似乎没有。

越来越多的艺术品和艺术形式以前所未有的数量产出。

艺术馆普及世界各地,在有些国家甚至可以免费参观。

重要的艺术奖项和艺术家也备受媒体和社会的关注。

在这样一片欣欣向荣中,“艺术终结论”这个说法似乎有些荒谬。

艺术是什么?艺术是一个汉语词汇。

意思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

艺术包括绘画、雕刻、建筑、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电影等。

艺术是语言重要补充方法,就像讲话中我们会用大声代表生气,用笑声代表开心,用手舞足蹈代表焦急或者其他的心情来传递给对方。

所以,每件艺术品都应该有它独特的诉求,这种诉求就是艺术的生命力。

同时,艺术也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

艺术可以是宏观概念也可以是个体现象,是通过捕捉与挖掘、感受与分析、整合与运用(形体的组合过程、生物的生命过程、故事的发展过程)等方式对客观或主观对象进行感知、意识、思维、操作、表达等活动的过程,或是通过感受(看、听、嗅、触碰)得到的形式展示出来的阶段性结果。

自黑格尔以来,艺术家和评论家们纷纷宣称艺术已经终结。

他们所说的艺术终结是不是和我们所理解的一样?其实人们对于“艺术终结”的理解长久以来存在着误读。

首先,“终结”(end 除“终结”之外,还有“目标”“目的”的含义),并不意味着死亡(death),艺术的终结,并不就是“艺术之死”。

从黑格尔直至当下的近两百年中,虽然宣告艺术或文学死亡的声音不绝于耳,但细察各家之说,无一表达的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死亡”。

与其说他们表达的是对艺术前途的悲观绝望,吴宁将其理解为仙村一束管你按音现实语境的转型,而对艺术发展所持的一种更加开放的理解。

他们所说的“艺术已经结束”,并不是说不会再有新的艺术作品了。

他们想说的是,艺术本身有某种目标,或者说某种发展的进程。

而这个目标已经达到,进程已经完结了。

以后还是会有艺术,但在艺术中已经没有更多可以去实现的目标了。

_消亡还是涅盘_论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本质

_消亡还是涅盘_论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本质

34一、“艺术终结论”实质1817年,黑格尔在海德堡开始了后来被誉为“西方历史上关于艺术之本质的最全面的沉思”[1]的演讲,同时在终结篇中,黑格尔提出了“艺术已经走向终结”的观点,即“艺术终结论”。

当然不能否认的是,他这种艺术终结论的提出是以他本身的哲学体系为大背景的,即艺术作为其哲学体系中的一个范畴,是以绝对精神运行的一个逻辑环节而存在的。

但是,今天的我们再来分析和讨论艺术终结的问题,我们也会发现,在某种层面上来讲,艺术的确已经失去了自诞生起其所赋有的本质,而逐渐地成为了今天特立独行的艺术。

在当代艺术发展遇到危机和问题的时候,重新审视这个问题,我们也将获得更大的收益和现实意义。

首先,我们要了解黑格尔提出这个观点的基本条件。

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艺术、宗教和哲学属于“绝对精神”的范畴,绝对精神是黑格尔全部哲学的基础和背景。

于此同时,黑格尔把艺术分为: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三个类型。

在黑格尔的艺术观点中,古典型艺术是最完美也是最理想的艺术形式,是精神和物质的完美统一体,也就是传统意义上艺术本身被赋予的真正含义。

但是这个定义本身已经发生了改变,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艺术也已经从过去精神和物质的高度统一逐渐转变为精神压倒物质的统一。

当精神占有主体地位的时候,浪漫型艺术就占据了艺术的外在表现,而这样的时候也意味着主体精神和客观物质的分离和解体。

这是一个不可逆的命题,也是黑格尔之所以提出艺术终结论的主要原因之一。

黑格尔从未说过艺术会消失或者被遗忘,他的意思只是说艺术不再成为我们的最高需要,即使在他的那个时代,艺术已经发展到不能继续像古埃及或者中世纪那样可以回应个人的精神期望了。

不可否认,艺术曾经是真理的一个组成部门,可现在,它不再是了。

二、艺术危机的产生众所周知,人们对于自然曾经是无比敬畏和希冀的,无数的未知让人们充满敬畏的同时也产生了无限的想象,在那样贫乏的年代,人类以无与伦比的想象力造就了无数的艺术形式,也成就了艺术作为真理的主观地位,那时的艺术是绝对的精神主导。

“艺术终结论与现代艺术走向

“艺术终结论与现代艺术走向

“艺术终结论与现代艺术走向潘勇摘要:20世纪的西方艺术异彩纷呈,各流派用各自的艺术实践不断扩展着艺术可能的发展空间。

1964年,美国波普艺术主将安迪·沃霍尔展出了一件“特殊”的艺术作品——《布里洛盒子》,这件作品在表达了对传统艺术定义与叙事方式的怀疑与否定的同时,也反映了艺术发生改变的现状:艺术品不再向我们展示它们是什么,相反,它们在要求我们思考它们是什么。

当感性体验失效后,艺术的哲学化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传统的艺术史叙事方式因此转变,艺术的历史与实践之间出现了一道断层。

这就是阿瑟·丹托著名的“艺术终结论”的真正内涵。

同时,现代艺术与人的日常生活日益贴近,通过被解放的艺术的自我意识,人的选择被内化在艺术作品之中,实现一种本质意义上的自由。

1964年,波普艺术主将安迪·沃霍尔(AndyWarhol,1928-1987)展出了一件“特殊”的艺术作品——《布里洛盒子》(BrilloBox),他将用来包装肥皂的布里洛纸盒从超市直接搬运到了一家画廊之中,除了由艺术家亲自印制图案并带领工人拼装胶合板的制作方式有所差异以外,它们与作为商品包装的其他纸盒没有任何实质上的区别。

在作为艺术哲学家的阿瑟·丹托(ArthurDanto,1924-2022)看来,这件作品明确反映了现代艺术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逐步发生改变的现状:艺术品不再向我们展示它们是什么,相反,它们在要求我们思考它们是什么。

在对艺术品的感性体验失效后,艺术的哲学化转变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而现代艺术这种突出的特征,对传统艺术史的写作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阿瑟·丹托的“艺术终结论”19R4年,美国的著名文艺批评家、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教授阿瑟。

丹托将1064年《布里洛盒子》的出现同“艺术的终结”划上等号。

他认为,由于安迪·沃霍尔制作的布里洛盒子在外观上与日常物品并没有显著差异,以至于人们初见它时总是自然而然地提出这样的问题:尽管被置入博物馆和艺术画廊之中,但它可以被视为一件艺术作品吗?这一问题的提出自然地动摇了对艺术的惯常定义,并使得传统的判断标准走向失效因此,所谓“终结”问题的实质在于:日常物品与艺术品之间的区别到底在哪里?美国当代美学家苏珊·朗格(susanneLanger,1895-1982)曾说:“对艺术品的态度是一种极为特殊的态度,这种特殊的反应是一种完全独立的情感,一种超乎一般乐趣的东西”。

试论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历史性意蕴

试论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历史性意蕴
证 ,阐 明黑 格 尔 既 不 是一 个 艺 术 上 的 “ 观 主 义者 ” 悲 ,并 且 他 对 艺 术 哲 学 所 提 出 来 的 很 多 问题 无 疑 具
有不容轻易否定 的革命性 意义 。同时,黑格尔所开辟的有关艺术哲学如何发展的理论 向度 ,必须引起
我们 的高度 重视 。 中 图分 类 号 :B 1.5 56 3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号 :17 — 5 1 (09 6— 0 3一 9 6 1 7 1 2 0 )o 0 6 O
黑格 尔 对 西方 艺 术 哲 学 中 的很 多 重要
问 题 , 是 被 放 在 他 的 整 个 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体 系 , 亦 即
也 引 来 了阿 多 诺 、 马 尔 库 塞 等 思 想 家 的 诸
多 诟 病 。个 中 三 昧 ,确 实 值 得 深 思 !本 文
人类精神 发展 的全部 历史 过 程 中来处 理 的。 为 此 ,他 在 《 学 》 一 书 中说 : “ 们 现 时 美 我
宗 教 ”] 和 哲 学 更 适 合 于 表 现 真 理 。 当 然 ,
这 三 层 意 思 所 包 含 的 历 史 性 意 蕴 , 或 者 已 经成 为 当代 种 种 非 艺 术 乃 至 反 艺 术 的基 本 前 提 , 或 者 尚 有 相 当 大 的 值 得 深 人 讨 论 的 余 地 ,故 我 们 不 能 轻 易 否 弃 。 本 文 先 分 别 考 察 黑 格 尔 上 述 三 层 意 思 的 要 点 ,再 进 而
状 态 — — 但 这 并 不 意 味 着 艺 术 会 陷 入 历 史
主 义 。 】 ・ 5, 掰 一 方 面 他 又 严 厉 批 [‘ 瑚,2 嘲 3獬・ 另 评 道 ,黑 格 尔 “ 古 典 主 义 的 意 义 上 怀 有 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艺术终结论”肇始于黑格尔,丹托的“贡献”在于“发现”并“印证”了艺术终结时刻的到来;德文“终结”一词不单意味着“死亡”,它具有复义性:既有“取消”、“结束”之义,又与“开始”、“再生”相互联系在一起;“艺术”这个术语是近代启蒙现代性的产物,而现代艺术的创新意味着对以往艺术的颠覆,使“艺术”的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艺术终结论”不仅仅是现代艺术的危机,更是现代性的危机,彰显了西方现代人对于自己的处境与遭遇的生命追问;艺术是个人主义的专区,不是纯粹的媒介事件和现象,我们不能将其命运简单地交付给时代;艺术应担当起将沉沦的个体从物化的文化氛围中解放出来的重任,以维护着人类自身的发展。

关键词:黑格尔;文化;终结;艺术;现代性危机;艺术终结论浅谈西方“艺术终结论”丹托等人提出的“艺术终结论”,自当代欧美文化内部“自发”地、“内源式”生成之后,随着愈演愈烈的“全球化”进程,它迅速“介入”了非西方文化区域,特别波及到东亚、南美和北非等地区,成为当代艺术理论研究和文化研究一个热点,成了一个“全球化”的现实话题和学术话题。

“终结”的本义是什么?中国是否也遭遇了艺术的终结?艺术“终结”于何处?“艺术”概念的内涵是什么?它存在着一个“标准形态”吗?它又何以“终结”呢?“艺术”能“终结”吗?我们如何重新建立并坚守艺术对于现实的精神联系?一般认为,“艺术终结论”的始作俑者是黑格尔,丹托提出的“艺术终结论”,一方面是基于西方艺术史的发展观念历程而言,另一方面则是从黑格尔那里获得了艺术的终结的灵感。

丹托的“贡献”不过是“发现”并“印证”了为黑格尔所预言的那个艺术终结时刻的到来。

那么,我们怎样理解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呢?“终结”是否意味着“死亡”呢?这是理解“艺术终结论”的重要前提。

这一问题产生于黑格尔、丹托等人的悖论式表述方式,而使他们的论断有多种阐释的空间。

人们注意到,黑格尔一方面说“我们现时代的一般情况是不利于艺术的”,“艺术对我们现代人已是过去的事了”,“在浪漫型艺术的发展中却形成了终结”;另一方面,黑格尔又说“可以希望艺术还会蒸蒸日上”,“要完成这个艺术之宫,世界史还要经过成千上万年的演进”。

类似的,丹托一边说“艺术随着它本身哲学的出现而终结”,一边说“艺术会有未来,只是我们的艺术没有未来。

我们的艺术是已经衰老的生命形式”;“我的声明绝对不是说艺术将要被停止创作了!艺术终结之后还是有大量的艺术被创作了出来”。

其实这也就是说:“艺术的终结”,其“终点”又往往意味着“起点”,意味着新生命的萌芽。

那么,中国是否也遭遇了“艺术的终结”?如果是又“终结”于何,它又将走向何方呢?朱国华认为,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可分解成两个命题:其一,艺术是否“仍然是对我们的历史性此在来说决定性的真理的一种基本的和必然的发生方式”?这实际上首先讨论的是艺术与真理的关系,艺术的认识论问题。

其二,艺术是否会消亡?这里实际上谈论的焦点是艺术的发展、艺术的功能、艺术的实践论问题。

这里,朱国华指出了黑格尔“艺术”观念中渗透着的辩证思想:一方面,艺术作为“一般”,它是一种与人类共存的精神与情感需求,不会终结。

另一方面,艺术作为“特殊”,它是一种与社会历史实践相结合的有着具体价值功能及形态样式的精神载体,它的确又会随着时代的变迁,技术的更新,新媒介的运用等因素而变化甚至消失,这种“艺术”是可能消亡的(比如古希腊神话)。

个人认为,黑格尔在这里不是对某个特定时期作判断,不是强调某种艺术范式或外在机制的转换或消亡,而是对整体的艺术下判词:“艺术对于我们现代人已是过去的事了”;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1.艺术的哲学化。

艺术被哲学的“观念世界”所代替,成为纯粹“思”的事件。

2.艺术的理想时代已经过去了。

3.“过去”了的艺术没有终止或消亡,而依然是一种心灵的需要和显现的模式,但已经丧失了“真正的真实和生命”。

应该说,这一理解比较贴近黑格尔的本意。

黑格尔所谓“艺术的终结”,用美国哲学家丹托的话说,“并不是说艺术已停止或死亡,而是说艺术通过转向它物——即哲学,而已经趋向终结”。

也就是说,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所谈论的,不是关于艺术的生产,而是关于艺术与我们(人类)的关系;艺术的使命业已完成,不再像早期那样是我们的生活的必需品而具有崇高的地位,它完全疏离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宗教生活;艺术已经转换为观念,人们只是从哲学上、思辨性上来对艺术加以认识;当艺术走到这一步时,就是艺术的终结。

同样,丹托实际上是在叙事的意义上使用“终结”一词,意在宣称某种故事的结束,其所谓艺术的终结“不是指艺术本身停止或死亡了,而是指艺术史的某种叙事内在地终结了”。

有学者则指出,从哲学的视角来看,现实中的“艺术”可能“终结”于“观念”,或回归到“身体”,或是回复“自然”,一言以蔽之,“艺术与生活同一”;当然,未来艺术的这些走向只是猜想而已,可以确定的是,艺术总是某种“过去的事物”,其“终结”是必然的。

其实,“艺术终结论”不仅涉及上述对于“终结”一词的理解,还涉及到对于“艺术”的理解。

丹托指出,“艺术”这个术语是近代的观念的产物。

我们今天视为艺术的东西,在远古、在历史中都不被看作“艺术”的,是逐渐被历史中存在的人建构起来加以认识的。

由此形成了近代艺术史学的建立和发展,成为一门通过观念来建构艺术的历史的认识的学科。

而被意识与观念激活了的历史中的人则被观念推动着,创造、创作着艺术。

艺术从之前的文化和语言框架内的“艺术”,逐渐走向文化和语言框架外的“艺术”,直到现在变得以视觉艺术为主体,而诸如文学、音乐或者表演艺术则成了当代艺术的配角。

那么这对于中国是否是一场文化危机呢?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如数码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中国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与文化的交融、渗透日益广泛和趋于深入。

一方面,日新月异的科技介入使文化创造和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空前加大;另一方面,技术理性在现代社会统治地位的确立,则使曾高居“象牙塔”中的文学艺术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视觉文化”的兴起,成了当今文化生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事件。

这是一种在电子传媒推动下立足于视觉因素,以“形象”或是“影像”主导人们审美心理结构的崭新文化形态,它似乎将已有的文字的传统阐释功能和表现功能排斥殆尽,使文学沦陷到了“边缘化”的位置。

与以高贵、优雅、严肃、庄重为内核的纯文学的沦落同步的,是以狂欢、平面、虚浮、感性至上为特征的大众审美趣味的高扬——图像、影像、视觉文化已然成为当今文化生活中的“关键词”。

无论是“机械复制”时代,还是在“电子媒介”时代,我们都同样看到,技术逻辑使艺术作品降为文化用品,成为一种消费的符号。

“人们内心深处的反应,对他们自己来说都感到已经完全物化了,他们感到自己特有的观念是极为抽象的,他们感到个人特有的,只不过是洁白发光的牙齿以及汗流浃背卖命劳动和呕心沥血强振精神的自由”。

现代人成了“那些能看见却听不见的人”,他们相互盯视,却一言不发。

由于经验的贫乏与贬值、人群的冷漠与麻木,我们变得贫乏了。

当“电视新闻强调灾难和人类悲剧时,引起的不是净化和理解,而是滥情和怜悯,即很快就被耗尽的感情和一种假冒身临其境的虚假仪式。

由于这种方式不可避免的是一种过头的戏剧化方式,观众反应很快不是变得矫揉造作,就是厌倦透顶”。

当今世界,世纪文化沦丧的严重现实被纷繁多变的物象遮蔽;知识积聚只是形成物的膨胀,没有生长肌理;科学成为技术投机;哲学丧失了本土根基;历史学只是权杖的赘生物;物质主义覆盖了哲学的废墟,思想的原生土壤已经流失;尚存的微弱探索冲动使知识分子们不甘心宣称近一个世纪的精神死亡,但惟有历史主义的虚伪断代能带给他们改天换地的虚幻幸福;他们意识不到生存的尊严何在,昏聩和腐朽何谓。

另一方面,公众无法从精神涣散的日常生活中获得灵魂的安宁;理想和信仰被误用和放逐;尊严被毫无痛感地践踏;人性扭曲并套上沉重的枷锁;家园感受淡漠,还乡无处,浮躁的心灵被物所累,排斥爱和信;审美无可辩驳地走入官能症的极端困惑;艺术创造被阻滞,文学已经荒芜。

最严重的危机尚不是这些事实,而是对事实的否认和忽略;最可悲的尚不是悲观心理的蔓延,而是悲剧感被盛世廉价的文化自足感取代。

现在,对文化危机的遮蔽和修改已经习以为常,以至成为规则和秩序。

文化媒介及其操控者、知识分子及其依存的机构都在漠视和麻木中享受现实功利带给他们的安全感,犬儒主义的迷醉和狂欢已经成为智识者最具德性的行为。

很多学者认为我们已经错过了预报这场危机的时机,所以,描述并尽全力遏止这场危机就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事务。

这种危机所发生的语境的特殊性取消了治疗的可参照性。

它将不同于技术经济领域与政治文化领域之间的断裂和冲突,它将不同于资本主义世界的文化危机,因为功能理性和新教伦理精神必将失去作为轴心原则的调节功能。

它将是一个文化心理结构的病变,甚至是基础病变和基因异变,它是文化轴心构造和文化循环机制陷入迷乱的必然结果。

这个文化现实在不断取消生存的超越性诉求,放纵物的追寻所导致的意义迷失,并瓦解了文化对生存的价值体系的建筑。

这场危机连缀着的文化盛衰因素根深蒂固,意味着救赎者将领受几代人推卸掉的责任,清理他们的革命激情和保守心态,并进入漫长的有关自身文化养成的自我驳诘。

这是一场文化危机。

这是需要人们醒觉并继续发现的文化现实。

索尔·贝娄在《拉维尔斯坦》中似乎在替当代中国人说话:“一批揭露者和讽刺者培养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审美趣味和思想倾向。

”现在是走出贝娄式的谶语的时候了。

现在,是获得文化危机的整体感、告别讽刺家的文化英雄情结、开始一次艰难的文化跋涉的时刻,是寻根和前卫之间的文化两难以生长的方式融合为一体的时刻,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聆听某种意味深长的使命召唤的时刻。

纵观权衡,从现代性视域研究和探讨“艺术的终结”,深化了我们对于“艺术终结论”的认识。

宏观地看,“艺术的终结”与整个“历史的终结”间接相关;微观地看,艺术的终结则是与“现代性历史的终结”直接相关的。

显然,隐藏在“艺术终结论”背后的,是西方现代人对于自己的处境与遭遇的生命追问。

而在中国呢?正如有的学者所诊断的,“艺术的终结”不仅仅是现代艺术的危机,更是现代性文化的危机;这种危机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反思“传统与现代”、“先锋与媚俗”、“自我与他者”等二元对立的文化逻辑。

今天的人们往往将其所处的时代称之为“现代”向“后现代”的转向,其实质就是由理性向审美的转向。

在中国,众所周知,大众文化不过是一种媚俗的审美文化,是一种以美的名义绞杀个体审美感悟力的文化。

因此,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让艺术家们无所适从,他们无论是尽情地粉饰还是无情地批判这个时代,都意味着玩脑筋急转弯式的实验艺术的终结。

这同丹托自己后来解释说,《艺术的终结》一文的诞生是“对艺术界的颓废现象的回应”,也就不难理解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