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塑性力学基本理论及应用 刘土光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教材基金资助 第六章 弹塑性平面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弹塑性平面问题
任何一个弹塑性体实际上都是空间(三维)物体,且一般的载荷严格说来也是空间力系。因此,所有弹塑性力学问题实际上都是空间问题,即所有的力学量都是坐标),,(z y x 的函数。但是,当所考察的物体(结构)及其所承受的载荷具有某些特点时,则可将它们近似地看作平面(二维)问题,即所有的力学量都是两个坐标(如
y x ,)的函数,从而使问题得简化,且所得解答又具有工程所要求的精度。
由第二章知,弹塑性力学平面问题可分为平面应力问题和平面应变问题两种,本章主要讨论弹塑性平面问题求解的一般方法。
6.1 弹性平面问题的基本方程
由第二章己经知道,两类平面问题的基本未知量虽然是完全相同的,但非零的应力分量、应变分量和位移分量不是完全相同的。 1.1平衡方程
无论是平面应力问题还是平面应变问题,由于在z 方向自成平衡,因此,两类问题的平衡方程均为
⎪⎪
⎭
⎪
⎪⎬⎫=+∂∂+∂∂=+∂∂+∂∂00Y y x X y x y
xy xy
x σττσ (6.1-1)
1.2几何方程
由于只需要考虑面内的几何关系,因此,对于两类平面向题均有 x
v
y u ,y
v ,x
u
xy y x ∂∂+∂∂=
∂∂=
∂∂=
γεε (6.1-2) 由式(6.1-2)可得到平面问题的变形协调方程为
y x x
y xy
y x ∂∂∂=∂∂+∂∂γεε2
222
2 (6.1-3) 1.3本构关系
两类平面问题的非零应力分量和应变分量不相同,因此,由广义虎克定律所得本构方程也必然不尽相同。
(1) 平面应力问题
对于平面应力问题,因,0=z σ 0==zx yz ττ,根据广义虎克定律显然有
0==zx yz γγ。因此本构方程为
⎪
⎪⎪⎪
⎭
⎪⎪
⎪
⎪⎬⎫+=+-=-=-=
xy xy y x z x y y y x x E E
E E
τνγσσν
ενσσενσσε)
1(2)()(1
)(1 (6.1-4a)
或
⎪⎪
⎪⎭
⎪
⎪
⎪⎬⎫+=+-=+-=
xy
xy x y y y x x E E E γτνεενσνεενσ)1(2)(1)(12
2
(6.1-4b) (2) 平面应变问题
对于平面应变问题,有0===zx yz z γγε,根据广义虎克定律,必有
)(y x z E
σσν
σ+-=
和0==zx yz ττ。因此,本构关系为
⎪⎪⎪⎭
⎪
⎪⎪
⎬⎫+=---=---=xy
xy x y y y x x E E E τνγσννσνεσν
σνε)1(2)1(1)1(122 (6.1-5a)
或
⎪⎪
⎪
⎪⎭
⎪
⎪
⎪
⎪⎬⎫+=+=-+-+=-+-+-=
xy
xy y x z x y y y x x E E E λντσσνσεννεννσεν
ν
ενννσ)1(2)
()1()21)(1()1()21)(1()1( (6.1-5b)
将上面两种平面问题的本构方程式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只要将平面应力问题本构方程式中的E 换为)1/(2ν-E ,ν换为)1(νν-,就可以得到平面应变问题的本构方程式。 1.3应变协调方程
如果采用应力法求解,还必须将平面问题的应变协调方程(6.1-3)式变换为用应力表示。
(1) 平面应力问题的应变协调方程
对于平面应力问题,将方程(6.1-1)式中的第一式对x 求导,第二式对y 求导,有
⎪⎪
⎭⎪⎪⎬⎫
∂∂-∂∂-=∂∂∂∂∂-∂∂-=∂∂∂y Y y
y x x X x
y x y xy x xy 22
2222στστ 将上式相加后,得
)(21)(2122
222y Y
x X y
x y x y x xy ∂∂+∂∂-∂∂+∂∂-=∂∂∂σστ 因
)(1)1(22
22222y Y x X y
x E y x E y x y x xy xy ∂∂+∂∂+∂∂+∂∂+=∂∂∂+=∂∂∂σσντνγ 将式(6.1-3)中耐x ε、y ε用本构关系式(6.1-4a)入,而y
x xy
∂∂∂γ2用上式代换,可得
0))(1(22
222
2222222=∂∂+∂∂+∂∂+∂∂++∂∂-∂∂+∂∂-∂∂y Y x X y
x x x y y y x x y y x σσνσνσσνσ 化简上式,得
))(1(2
2
222222y Y
x X y x y x y y x x ∂∂+∂∂+-=∂∂+∂∂+∂∂+∂∂νσσσσ
上式可进一步写为
))(1())((2222y Y
x X y
x y x ∂∂+∂∂+-=+∂∂+∂∂νσσ (6.1-6)
如果不计体力或为常体力,则上式可写为
0))((22
22=+∂∂+∂∂y x y
x σσ (6.1-7a)
或用拉普拉斯算符简写为
0)(2=+∇y x σσ (6.1-7b) 式(6.1-6)即为用应力表示的应变协调方程,通常称为纳维方程。 (2) 平面应变问题的应变协调方程
对于平面应变问题,因为平衡方程同样为(6.1-1)式,应力分量x σ、y σ也只是x 、y 的函数,因此应用由平面应力变换到平面应变的对应关系,则平面应变问题的应变协调方程可直接从(6.1-6)中得到,即
)(11))((2222y Y
x X y
x y x ∂∂+∂∂--=+∂∂+∂∂σσ (6.1-8)
注意到,当在平面应变问题中,如果不计体力或为常体力时,则(6.1-8)式也简化为(6.1-7)式,这时平面应力问题与平面应变问题的应变协调方程相同。 由以上可见,如果讨论的问题为D 域上的调和函数,则)(y x σσ+是在区域D 上直到二阶导数都是连续的连续函数。在这种情况下,平面应力和平面应变问题的应力分量x σ,y σ,xy τ的分布是相同的,是是是说,他们在oxy 平面内应力场一致。 1.4边界条件
平面内周边上的应力边界条件为 ⎪⎭
⎪
⎬⎫=+=+Y m l X m l y xy xy x σττσ (6.1-9a)
对于平面应变问题还有
Z z =σ (6.1-9b) 对于平面应力问题.由于z 方向无外力作用,又0=z σ,所以该方向的边界条件自动满足。
从以上的讨论中不难发现,方程(6.1-1和(6.1-7)以及边界条件(6.1-9)中均不含材料常数。由此得出重要结论:对于全部边界为力边界的无(或常)体力的平面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