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云流水,自然天成——浅谈苏词的艺术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云流水,自然天成
——浅谈苏词的艺术风格
如果把文学与艺术两方面的成就综合起来予以考察的话,苏轼堪称千古独步,整个中国文化史上没有第二个人可以与他并驾齐驱。在古文方面,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宋代最杰出的古文家之一。在诗歌方面,苏轼在北宋诗坛上与黄庭坚齐名,在整个宋代则与陆游齐名,堪称宋代最大的诗人。在词的方面,苏轼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宋词最高成就的代表。在书法方面,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在绘画方面,苏轼的墨竹及枯木怪石在绘画史上享有盛名,他还是文人画的开创者。试问古往今来,几曾有过以一人之身在这么多的艺术领域内登峰造极的巨匠?是什么原因使苏轼能在如此广泛的艺术领域内从心所欲、游刃有馀?
本文从苏轼三类词风中浅析苏轼的艺术气质与文学思想,以诗词为切入点,介绍文学艺术的全才、文艺长河中的璀璨明珠——苏轼。
苏东坡在《文说》一文中有:东坡在《文说》一文中有:“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值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他也在《谢民师书》中借评谢民师的诗赋杂文,指出:“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当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正是基于这种文论,苏轼作文“如行云流水”,也正是由于如此,苏轼之诗文素有“浑涵光芒,雄视百代”的称誉,苏轼所追求的是自然美,是枯淡和绚烂的浑然统一,他勇于革新独创,而不为固定模式所束缚。从形式到内容,在苏轼笔下,或临江观潮,或临溪照影,或汲泉煮茶,无事不可入诗文,并在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他独特而深邃的艺术论,“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一、豪放风格——“成固欣然,败亦同样有所作为”
豪放的风格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
情融于词中,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藩篱,山川风物、田野风光、人情世故、胸襟抱负以及怀古伤今都大量写进词里,词从“樽前”、“花间”走向更为广阔的社会人生、由娱乐遣兴的工具成为一门独立的抒情艺术,而苏词中持续不断的人生思考,其广度和深度在历史上更是前无古人的。
确切地说,苏词豪放的风格主要是“放”,他的词在雄放豪迈中往往呈现出高旷飘逸的气韵、卓然绝尘的智慧。所以胡寅说读苏轼的词,可以使人“超然乎尘垢之外”(《酒边词序》);黄庭坚说苏轼“笔下无一点尘俗气”(《跋东坡乐府》);刘熙载说“东坡词雄姿逸气。高轶古人”(《艺概》);王国维也说“东坡之诗旷”(《人间词话》),都是这个意思。
在苏词中论及豪放风格当推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元丰五年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的。词的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喻,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词的开篇就让读者可以看到一个豪迈和大气的场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宽阔的气势,其气势开阔,词境壮大,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有了极度的拓展。其中作者所选的形象也是特别的大气:大江,指规模之大之宏伟,暗赤这流去的不仅仅是江水,更是时光,更是历史,还是历史上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首句起笔气势雄浑,意境壮伟,接着借用过渡句“人道是”,将江边故垒与周郎赤壁挂上了钩。再来看下篇周瑜的具体形象。苏轼也特欣赏其少年功名,英气逼人。都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周瑜正是最完美的代表。“小乔初嫁“一句刚中有柔,与首篇“风流人物”相应。“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三句特写周喻的战绩,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
指挥若定,这样写只是为了更加突出其风采与才能。而苏轼自己是有宝刀已老功名未就的感愧。壮丽河山,英雄业绩,激起了苏轼的豪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从总的方面来看,这首词,气势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有着宏大的境界。
词中,现实的景与事和想象中的景与事互相映衬,相互交织,形成一种恍虚的画面,却表达出一种同样的情感。仔细品读,便可以感觉诗中那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那丰富的词中意象,那开拓的词的意境,产生广阔的审美空间,便可以好好地欣赏豪放派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在词尾,词人讲”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也是词人回顾自己的坎坷经历,发出的无限感慨。他感觉一切就是像在梦中,虚幻而且迷茫。但是,作者即使在痛苦中,也没忘记豪放。词人将自己的满腔希望寄托在那一杯杯酒上,以一种豪放的姿态借酒消愁。都说”借酒浇愁愁更愁“,却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可谓是余音袅袅。感情高亮沉郁,昂扬而又顿挫,有着无限的感慨与豪放的胸怀,这正是词中虚实结合所能释放出来的。
二、旷达风格——“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胜解”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旷达,是一种放任的、达观的人生态度。它指的是一种超然物外、洒脱达观的审美情趣。旷达的内涵就是解脱超越,改变固有的观念换个角度看问题,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发现事物的美,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旷达的风格最能代表苏轼的思想和性格特点。遭遇“乌台诗案”、贬谪黄州,是苏轼思想和创作的的重要转折点。在这之后,尽管他还以儒家的忠义思想自励,
胸存浩然正气,但已渗入大量的佛、道思想,外儒内佛,身处逆境时得以精神解脱。其中的代表为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所作的《定风波》: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黄州之贬后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静,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