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文献论文

合集下载

对群体性事件的分析

对群体性事件的分析

对群体性事件的分析【内容提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在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结构加快转型、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也逐渐凸出,使得群体性事件进入了高发期。

笔者在本文对群体性事件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字】:群体性事件;矛盾;执法公信力;利益冲突一、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现状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的《社会蓝皮书》表明,从1993年到2003年间,中国的群体性事件数量已有每年的10000起增加到60000起,参与人数也由73万增加到307万,05年达到8.7万起,06年有9万多起,而且影响较大[1]。

最近发生的贵州瓮安事件、云南孟连事件、甘肃陇南事件等群体性事件,参与人数之多、影响范围之广、冲突的剧烈程度之高、破坏程度之大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发生这些群体性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和我们在应对这些事件上的不足之处。

二、群众性事件的概念群体性事件是一种由共同心理或共同诉求的特定或不特定的多数人参与实施的,以自发或有组织的人员聚集为基本特征的,以采用各种干扰和破坏正常社会秩序的极端行为作为手段的,以满足其经济、政治、文化或心理等方面要求为目的的,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造成较大影响和危害的,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其他社会规范的行为[2]。

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对群众性事件的性质进行分析,对其进行充分而理性的认识。

(一)从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观点来看,现阶段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绝大多数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是局部的和非对抗性的矛盾,而不是对抗性矛盾。

但我们不能因为矛盾的非对抗性就掉以轻心,不闻不问。

否则,很可能导致矛盾激化甚至使非对抗性矛盾转化为对抗性矛盾。

(二)从法律的角度看,依照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大部分群体性事件本身在形式上具有违法性。

有的群体性事件构成了一般的治安违法行为,有的甚至已经转化为刑事犯罪行为。

群体性事件引发的治安违法行为和刑事犯罪行为,由于人数众多,行为复杂,侵犯的客体往往具有多重性,而参与者的行为性质也有所不同。

公共管理视角下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综述

公共管理视角下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综述

公共管理视角下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综述一、研究背景群体性事件是指在特定时期内,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的大规模公民群众组织起来,集体行动并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事件。

这类事件在中国社会中时有发生,由于涉及到的群众规模大、影响深远,因此备受学者和公共管理者的关注。

在中国,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及管理,涉及到政府、公共组织、媒体、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各种主体,需要综合运用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进行分析和处理。

对于公共管理视角下中国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有助于为公共管理者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发展。

二、现状分析中国的群体性事件常常表现为民众对政府行为不满所引发的集体行动,主要包括劳工维权事件、因硬性征地引发的抗议、环境污染事件、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抗议等。

这些事件在近年来呈现出频繁发生、规模庞大、影响深远等特点,严峻挑战着公共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这些事件也涉及到多方主体的利益和权力博弈,因此对其进行科学的研究和理性的处理是十分必要的。

在国内,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政治学、公共管理等领域。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群体性事件研究主要关注于政府对事件的应对策略、公共组织的参与及协调机制、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社会团体的组织维护等方面。

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关注的角度较为单一,研究方法相对落后等。

三、研究内容1.政府的应对策略中国政府在处理群体性事件时,通常会采取一系列的应对策略,包括政策调整、社会救助、维护稳定等。

这些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事件造成的社会影响,但是由于政府部门之间协作不畅、政策执行不力等原因,也常常导致事件的升级和扩散。

政府应对策略的科学性和灵活性是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2.公共组织的参与及协调机制公共组织在群体性事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既是政府的执行主体,又是社会利益的守护者。

公共组织参与群体性事件的角色和作用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中,不仅需要关注公共组织的相关政策和法规,更需要对其内部协调机制和运作机制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公共组织在群体性事件中的参与和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

群体性突发事件论文:群体性突发事件 谣言 应对

群体性突发事件论文:群体性突发事件 谣言 应对

群体性突发事件论文: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谣言研究【中文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突出,整个社会结构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政府在新形势下的治理能力尤其是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并未与时俱进。

社会公平正义未得到充分体现,群众的许多正当诉求无法得到政府积极或正面回应,导致近年来我国群体性突发事件频频发生。

任何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都伴随着大量的谣言,谣言与突发事件相辅相成。

谣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传媒,它的形成绝非偶然,而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当时的信息状态、当地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心理基础。

谣言常常是一系列深层次问题通过非正常信息途径的畸形反映。

谣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传播模式和作用机制。

在网络时代,突发事件中的谣言往往形成两个阵地,一是现实阵地,直接影响事件的发展;二是网络阵地,扩大事件的关注度。

谣言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常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或成为事件的导火线,或为事件的发展推波助澜,或者在事件平息后继续兴风作浪。

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因事件参与人数众多,矛盾冲突比较激烈,事件影响巨大,因此突发性事件中谣言的主要破解者是政府,政府必须在谣言产生的第一时间公开信息,反击谣言。

同时,主流媒...【英文摘要】At present,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s rapid,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is widening, social contradictions has push out.The entiresocial structure has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 but the Government’s capacity to gover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s not well, especially the local government’s ability. Socialfairness and justice have not been fully reflected.thelegitimate aspirations of many people fail to get positive or positive response of the government, leading to mass...【关键词】群体性突发事件谣言应对【英文关键词】Mass emergencies rumors response【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目录】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谣言研究摘要4-5Abstract5-6第一章绪论9-16第一节群体性突发事件概念的提出9-10第二节谣言的概念解析及研究现状10-12第三节如何应对谣言的研究现状12-13第四节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应对谣言的两个正反案例13-16一、谣言应对的成功案例:瓮安事件14-15二、谣言应对的糟糕案例:石首事件15-16第二章群体性突发事件中谣言的形成机制16-28第一节谣言产生的信息状态16-19一、信息黑市滋生谣言16-17二、谣言本身的”事实”内核17-19第二节谣言产生的社会环境19-23一、地方政治生态恶化19-22二、民众诉求长期被忽视22-23第三节谣言产生的心理基础23-28一、紧张情绪借谣言来释放23-24二、刻板印象加剧情绪对立24-25三、从众心理导致人云亦云25-26四、集体记忆增加事实基础26-28第三章群体性突发事件中谣言的传播模式及作用机制28-34第一节谣言的传播模式28-31一、现实环境中的人际传播28-29二、网络环境中的扩散传播29-31第二节谣言的作用机制31-34一、成为引发事端的导火线31-32二、为事件的发展推波助澜32-33三、事件平息后仍煽风点火33-34第四章群体性突发事件中谣言的应对措施研究34-42第一节瓮安官员与石首官员在应对谣言行动上的差别34-37第二节群体性突发事件中谣言的应对措施37-42一、政府承担应对谣言的主要职责37-39二、主流媒体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39-40三、群众加强谣言防范和应对意识40-42结语42-43参考文献43-45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硕士)45-46致谢46。

群体性事件治理研究——基于对孟连事件的分析

群体性事件治理研究——基于对孟连事件的分析
摘 要 :我 国经济发 展和 社会 转 型所 带来 的社会结 构和 利益格 局 的深 刻调整 和 变动 ,民众 利 益诉 求 日趋 多元 化 、差异 化 ,昭 示着 民 生 时代 和 民权 时代 的到来 。与此 同 时, 由于 社会 结构 和利 益格局 的调 整变 动所 引发 的社会 局部 矛 盾也不 断 出现 ,这 些社 会 局部 矛 盾如 果 不能 得 到及 时有效 化解 ,其 可能 引发 的结果 就是 上升 为社会 冲突 ,直接 导致 群体 性事件 的发 生。在 众 多群体 性 事件 中, 因为经 济利 益 的调 整 而 引发 的群体 性事 件是 当前 中 国梦 时期重要 的类 型。 我 国一些地 方政府 在应 对此 类事件 时,缺 乏对 事件 应 有 的基本 判 断和 认 识 ,加之 事件 处 置方 式 失 当,致使 事件 对整个 社会 造成 严重 不 良影响 。本文 通过对 孟连 事件进 行 宏观 概述 的前 提 下 ,积极 探 索群体 性 事件 的预 防和 治
理 的途 径 。 关键 词 :群体 性 事件 ;治理 研 究;孟连 事件 中 图分 类号 :D E 洽1 文献标 识码 :A 1 孟 连 事件 宏观概 述 文章编 号 :1 6 7 2— 5 8 3 2( 2 0 1 6 )0 7- 0 1 3 9- 0 1
当地政府 在处 理群 体 性 事 件 中 需要 其 它 事件 的有 益 经 验 。改
地 民警 和 公务 人 员 当成 了攻 击 的 对 象 ,进 行 猛 烈 的 围攻 和 劈 砍 。 目标 ,在 制度层 面积 极建构 科 学合 理 的分 配 制 度 和 科 学 合理 的成 在 此 情况 下 ,多名 民警 受 伤 。在 多 次劝 告 无 果 的 情 况 下 ,公安 民 果共享 制 度。实施 廉政 工程 ,以权 力 矫正 权 力 ,以权 力 约 束权 力 , 警 被 迫用 防暴 枪进 行 自卫 ,导 致 两 名 群 众在 自卫 中不幸 身 亡 。 除 挤兑 权力 寻租 的制 度 空 间 ,促 进市 场 公 平竞 争 ,使 公 共 权 力 的使 此 之外 ,嗨哟 ! 9名群 众和 约 4 O 多 名 民警 受 到不 同程度 的伤 害 ,多 用与社 会公 共意 志相 统一 ,努力 重新 塑造政 府的权 威形 象 。

浅谈我国群体性事件及应对策略

浅谈我国群体性事件及应对策略
(四)危害后果日趋严重
基于以上三个方面,其直接结果就是危害后果日趋严重,参与人数的增多导致人们法不责众的心理效果加强,且相互效仿、相互影响的心态促使参与个体的行为更加不受社会固有规则的限制。而矛盾复杂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协商机制不能兼顾所有诉求,促成事件向更严重的阶段发展。严重的危害后果是暴力对抗手段升级的直接表现。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 处置 策略 稳定
Abstract
comes this year, increases day by day by each kind of social contradictory initiation communitive event, and assumes increases sharply the condition, has become the current influence reform,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social stability prominent question, it has, the widespread distribution frequently and the more and more obvious resistance form, already aroused the social various aspects widespread interest, became all levels of party committees,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security organ governs social, a guarantee stability and unity aspect important pares with the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community event practice, the handling communitive event strategy research, about the handling communitive event measure, the strategy extremely is specially weak.If this condition continues for a long time, will certainly to cause in the policy vacillating, affects to communitive event prompt handling.This article take studies, the discussion effective handling communitive event countermeasure as a goal, first elaborated the communitive event characteristic, next embarked from the reality had pointed out our country communitive event occurred the reason, finally and practiced two aspects from the law to obtain, has thoroughly studied the handling communitive event strategy.

浅谈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论文

浅谈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论文

浅谈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近年来,随着社会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受各种复杂矛盾因素的综合影响,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

不少事件规模较大,突发性较强,对社会的危害及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给政法部门处置这方面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

政法工作如何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笔者认为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深刻认识、准确掌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本质特征深刻认识事件的本质特征,是采取对策与措施的先导。

要正确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首先要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群体性、突发性、规模性、后果严重性和发展规律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了解和把握。

只有这样,才能在摸清现场情况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制定正确的处置方案或者按照已有的预案正确实施处置。

第一,了解掌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本情况。

对群体性突发事件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如事发的前因后果、时间、地点、目的、动机、组织者、参与者、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规模程度等基本情况,要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心中有数。

第二,要及时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

信息直接影响认识、判断和决策,信息不灵,工作被动。

因此,在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无论是处置行动前,还是事中、事后,都要准确的掌握情报信息,尽早捕捉苗头,准确的分析事态的发展变化,科学的制定下步行动计划,也只有准确的掌握群体性事件的情报信息,才能预见性的分析事态发展变化,才能制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案,采取有效的措施,处置群体性事件。

第三,要清楚应急工作任务。

各参与处置的部门和力量要清楚自己所承担的工作任务,明确自己的职责位置或角色,是主力军,还是协同配合,是主力军就得承担主要职责,是协同配合就得积极主动配合。

二、正确把握处置行动的原则群体性突发事件有其群体性、突发性、情况复杂性和事态易变性的特点,处置难度比较大,稍有不慎,有可能导致性质演变,后果加重。

为此在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中要把握如下原则:一是坚持依靠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分级负责的原则。

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是一项牵涉面广、政策性强、任务艰巨和难度较大的工作,公安机关和有关参战部门必须紧紧依靠各级党委、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和支持,必须坚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分级负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有序地开展处置工作。

群体性事件论文

群体性事件论文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2011—2012-2学期形势与政策论文学院商学院班别 11营销1班学号 11211129姓名高悦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原因及其解决的路径选择[摘要]群体性事件是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频率明显增加。

群体性事件出现及发生频率的增加反映出我国已出现了多元化的利益群体。

这些多元化的利益主体出于某些原因,采取公开集体抗争的形式来维护和实现自身的利益,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

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大多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本文通过对各类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分析其内在的联系,尝试提出如何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弱势群体;群体性事件;解决方案一、群体性事件的内涵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

还有一点需说明,所谓“群体性事件”,必须是3人以上参与,才称之为“群体性”事件。

二、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特征及原因分析(一)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特征(1)数量增多规模扩大2000年以来,中国频繁发生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上访、集会、请愿、游行、示威、罢工等群体性事件,数量多、人数多、规模大,从1993年到2003年间,中国群体性事件数量已由1万起增加到6万起,参与人数也由约73万人增加到约307万人(2005年中国《社会蓝皮书》统计数据)。

到“2007 年更是上升到8 万余起”。

2008 年至今,我国的群体性事件仍呈现高发态势,参与人数动辄数千人,其中“贵州瓮安事件”、“湖北石首事件”参与人数更是达到数万人。

(2)涉及的部门行业多主体成分多元化参与主体多元化既表现为群体性事件的部分参与者是与事件起因有关的直接利益相关者,而另一部分参与者则非直接利益相关者们当中有些人是出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目的,有些人则是利用群体性事件来发泄长期积累的对其他社会问题的不满,还有些人抱有其他目的,不排除少数“别有用心”的人企图借群体性事件扰乱社会秩序,达到其非法目的而参与其中。

群体事件论文

群体事件论文

群体性事件产生的社会心理学分析——以瓮安事件为例【摘要】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日益频繁,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政治性质逐渐显现,均表现出群众参与多元化、表达方式激烈化等特点,成为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突出问题。

本文以瓮安群体事件为例,从社会心理角度为群体性事件研究的切入点,探讨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社会心理形成机理以及应对策略,以期有利于该领域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和对该方面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瓮安事件社会心理学心理互动引论社会群体性事件,是由一定人数参加的,表达某种利益诉求或受某种社会情绪影响,而形成的无组织的违反社会规范的群体性事件。

1社会利益冲突与博弈直接导致近年来我国大量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在社会群体性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同的阶段参与者伴随着不同的社会心理,能否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确保稳定大局,是对政府执政能力和社会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考验。

以瓮安群体事件为例,看似是一场由极小事件处理不当引发的大规模骚乱,但其背后却影射出社会矛盾的尖锐化和群众长期心理的压抑。

通过群体性事件产生过程中的心理分析,合理地进行心理疏导,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瓮安事件始末2008年6月22日凌晨瓮安县公安局接到报警称,在县西门河大堰桥处有人跳河。

雍阳镇派出所接到110指挥中心指令后,迅速派值班民警赶赴现场开展救捞,将溺水女孩打捞上岸后急救人员证实其已死亡。

此后派员进行了现场勘查、尸检和调查工作,县公安局法医对死者进行了尸检,作出李树芬系自己跳河身亡,属自杀,并将调查处理意见告诉了死者家属。

死者家属不接受,认为有奸杀的嫌疑,要求进行DNA鉴定,并于23日到县信访局上访。

24日,县公安局通过调查认定死者溺水死亡系自杀,不构成刑事案件,决定不予立案。

死者家属不接受,再次上访。

25日下午,黔南州公安局派法医到瓮安对死者进行复检,系溺水死亡。

死者家属当时表示认可,但不安葬死者,要求公安部门责令王某、刘某、陈某等人赔偿50万元。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

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摘要】群体性事件是指一起涉及多人或多方的事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十分深远。

社会不平等、种族歧视、经济危机、政治冲突以及教育资源不均衡等因素往往是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

解决群体性事件的关键在于加强社会公平,促进民族团结,改善经济状况。

通过消除社会不平等、根除种族歧视、稳定经济发展、解决政治冲突以及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可以有效预防和缓解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为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各个方面都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共同努力解决导致群体性事件的根本问题,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繁荣。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社会不平等,种族歧视,经济危机,政治冲突,教育资源不均衡,社会公平,民族团结,经济状况1. 引言1.1 群体性事件的定义群体性事件是指在特定社会背景下,集体性地出现的具有明显社会影响和代表性的事件。

这类事件往往涉及大规模的人群,其规模和影响力超越了个体行为的范畴,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公众性。

群体性事件可以是各种形式的集体行动,如示威游行、罢工罢课、暴动骚乱等,也可以是由特定社会问题引发的群体冲突、群体事件等。

这些事件通常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反映了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的集中体现。

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包括:规模大、影响深。

群体性事件往往涉及较多的人群,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信息传播迅速、影响持久。

随着新闻媒体和社交网络的普及,群体性事件的消息可以在瞬息之间传播至全国乃至全球,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和目的性。

群体性事件往往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或操纵,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和目的性。

对于这些特点,我们需要认真分析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解决途径,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1.2 群体性事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群体性事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这类事件往往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冲击,不仅影响到个体的生活和发展,也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群体性事件论文:群众理论视野下的群体性事件及其防治

群体性事件论文:群众理论视野下的群体性事件及其防治

群体性事件论文:群众理论视野下的群体性事件及其防治摘要:从马克思主义群众理论的视角来看,当前我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其性质大多数是激化了的人民内部矛盾;发生的根源是官僚主义严重脱离群众;防治的根本之道是学会做群众工作,努力将尊重群众、了解群众、关心群众、教育群众和掌握群众贯穿于日常工作之中。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人民内部矛盾;群众观点;群众工作;防治对策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1)05-0006-03近年来,对现阶段我国社会出现的群体性事件,学术界分别从社会学、政治学和法学等学科进行了多角度研究,但从历史唯物主义群众理论的视角进行系统研究的尚不多见。

笔者认为,这些多学科多角度研究虽然不乏参鉴意义,但终究不能代替党的群众工作,而且也只有在与群众工作相结合中才能发挥其效力。

有鉴于此,本文拟从马克思主义群众理论的视角来解读群体性事件,分析其性质和产生根源,并提出防治对策。

一、群体性事件的性质:激化了的人民内部矛盾在国外,群体性事件一般称为“集群行为”,认为它是“在集体共同的推动和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一种情绪冲动”。

[1]在我国,由于受不同时期的政治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贬义词到中性词的演变过程,建国初期一般称为“聚众闹事”,20世纪80年代称为“群众性治安事件”,90年代称为“治安突发事件”,21世纪初称为“群体性治安事件”。

[1]目前对群体性事件的界定颇多争议,如有人认为是“由利益要求、观念主张相同或相近的群众形成群体,聚众以非法的形式或手段来主张合法权益表达意愿的,有较大社会危害性应依法妥善处置的事件”,[2]还有人认为是“由一定数量人参与并形成一定组织和目的的集体上访、集会、阻塞交通、围堵党政机关、静坐请愿、聚众闹事等,并对政府管理和社会造成影响的群体行为”,[3]另有人认为是“突然发生的规模较大,参与人员较多,以扩大事态、加剧冲突甚至实施暴力为手段,以满足需要为目的,扰乱、影响、破坏社会治安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群体性事件论文:群体性事件的多维解读

群体性事件论文:群体性事件的多维解读

群体性事件论文:群体性事件的多维解读摘要随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突出问题。

探讨群体性事件,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一项重要课题。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表现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态势,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预防和处置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加以努力。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社会转型社会稳定现阶段,由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突出问题。

2004年11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意见》中第一次明确使用“群体性事件”这一概念。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将“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写进了党的文献。

2010年1月,《瞭望东方周刊》刊文指出,“未来10年中,群体性事件将是中国社会稳定最大的威胁,也是对地方政府执政能力最大的挑战。

”本文将对群体性事件作些初步探讨,祈望对群体性事件的解决有所裨益。

一、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分析所谓群体性事件,在国外一般称为“集群行为”,认为它是在集体共同的推动和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一种情绪冲动。

豍在我国,群体性事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谓。

建国初期称之为“聚众闹事”,20世纪80年代称之为“群众性治安事件”,90年代称之为“治安突发事件”、“治安紧急事件”,21世纪初称之为“群体性治安事件”。

豎目前,由于认识角度的差异,学界对“群体性事件”的界定不一,主要有四种代表性观点:一是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认为群体性事件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与处在既定社会规范制约下的群体行为相对而言的集群越轨行为。

豏二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出发,认为群体性事件是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由一定数量人群参与并形成一定组织和目的的集体上访、阻塞交通、围堵党政机关、聚众闹事等,并对政府管理和社会造成影响的群体行为。

豐三是从利益的视角出发,认为群体性事件是由某些利益要求相同或相近的群众,在其利益受损或不能满足时,采取静坐、集会、游行、上访、罢工等方式向党政机关施压,以求得解决问题,并造成或引发某种治安后果的事件。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文献综述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文献综述

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文献综述【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和工业化的发展加快,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环境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类有具有代表性的维权性群体性事件,具有突发性、破坏性、高度参与性等特点,对公共秩序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本文试图通过对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环境违法行为的犯罪成本进行比较分析,找出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有效解决途径。

【关键词】环境群体性事件环境纠纷环境权【引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群众权利意识的增强,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

基于各类环境污染的投诉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污染事件造成的环境纠纷逐渐增多,甚至因此引发的群众与企业对立、群众与政府对抗的事件也不断出现和蔓延,严重威胁着社会稳定。

目前,环境问题排在全国群体性事件十大原因第九位,据有关数据显示,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增长速度排第七位,其年增长率为29.8%,重特大环境事件高发频发,2005年以来,环保部直接接报处置的事件共927起,重特大事件72起,其中2011年重大事件比上年同期增长120%,特别是重金属和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呈高发态势。

国家环保部副部长潘岳指出,“目前,我国有 1 /4 的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1 /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污染对公众健康的危害将引发社会的强烈不满。

”我们可以从这些数据中得知: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了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多发期,不仅数量激增,而且规模化和对抗性日益明显,因此研究这一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环境群体性事件及其研究概述所谓环境群体性事件,指的是由环境污染引发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参与的、通过非正常渠道表达诉求的群众性抗议、抗争的事件。

它有别于环境纠纷,具有更明确而具体的群体行为发生及后果显现。

环境群体性事件长期以来吸引了众多的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视角进行研究。

经济学分析主要是在福利经济学的产权理论、集体行动理论中的公地悲剧假设等基础上探讨环境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如作为微观污染主体的企业的经济行为,以及一般意义上的政府失灵;信访机构的不作为从而导致了问题的激化;政治学注重探讨地方政府的治理困境并由此对环境群体性事件做出解释;社会学的学科视野则更为强调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所具有的结构性因素以及参与者的行动逻辑是有关各方相互建构的产物;而作为法学学生,其研究则主要从环境权与环境纠纷的角度研究环境群体事件,如公民权利救济渠道不畅,信访机构的不作为从而导致了问题的激化。

群体性事件论文预警机制论文:刚柔并济

群体性事件论文预警机制论文:刚柔并济

群体性事件论文预警机制论文:刚柔并济摘要: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我国体制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和冲突,使我国进入了社会矛盾的高发期,群体事件不断发生,且呈愈演愈烈之势。

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在群体性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何完善公安机关在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中的处理机制,是目前我国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应急处置;追踪反馈中图分类号:d631.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14-0095-02一、公安机关在处理群体性事件中的工作定位英、美、法、德等西方国家在《宪法》或《公务员法》中都明确规定警察行政中立的原则。

[1]这意味着,对合法的群体性活动,不论对其诉求的主题是否喜欢,对其表达的意识形态是否接受,只要不违反集游法的禁止性规定,警察应本着服务的理念,协助民众进行意思的表达。

对出现违法现象的群体性活动,要本着"公权力不容妥协"的理念,以超然公正的立场进行处置,否则,一旦警察失却中立立场或有所倾向,就会使群众产生对警察的猜忌与不信任,从而导致更大的抗议和冲突,不但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使事态更趋严重。

英国警方认为:政治问题需由政治家来解决,警察无力解决政治问题、失业问题、剥夺问题和种族歧视问题。

警察的任务在于延缓矛盾爆发的时间,使政治家及相关部门有充分的时间加以解决。

警方必须明确警察的干涉是出于维护法律的需要,而不是针对群众的合法行为,是在群众与政府之间起缓冲作用,而不是加剧冲突。

在执法过程中,"王国政府的任何一位大臣都无权指使警察局长……警察局长对法律,也只对法律负责。

"警察中立虽有其合理的一面,却不适合我国的现行体制。

我国实行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

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公安机关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坚持党的绝对领导。

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预防论文

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预防论文

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预防摘要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一旦发生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而目前高校预防群体性事件的措施主要是以堵为主,本文从容易引起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分析“以疏为主”的预防措施,说明此方法能够最大程度的避免大学生群体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预防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转型和多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社会关系呈现复杂化和多样化的趋势,同时在高等教育中教育环境、教育理念以及大学生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心理特点等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变得比以前更成熟,更有思想,这就要求我们高校教师特别是辅导员老师认识到学生发生的变化,积极做出应对措施来更好的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稳定。

高校群体性事件是指在学校常态下,突发的严重干扰教学、工作、生活运行秩序,对学校日常工作造成重大冲击或对师生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的事件。

这些事件的发生,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学生的健康和财产安全,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甚至会突破校园边界上升为社会危机或者政治危机。

而在这些事件一旦发生,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既是事件的参与者也是受害者,所以我们要尽量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现在对于预防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研究,主要是防堵结合,但笔者认为堵不是预防群体性事件的有效手段,正确的疏导才是预防群体性事件的最佳方法。

我们可以对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来做出相应的措施,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来避免事件的发生,或者将事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按照我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年1月8日)》的分类,可能威胁大学生的突发事件表现为:自然灾害事件、事故灾害、卫生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下面我们将对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一一分析并给出一些相应的疏导建议。

一、自然灾害事件自然灾害事件是指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发生的异常现象,他们之中既有突发性灾害,也有渐变性灾害,也有人类活动导致环境灾害,主要有洪涝、台风、冰雹、地震等灾害,是比较难预防的突发事件,但是我们可以在平时做好预警措施,对应着相应的自然灾害做出相应的预案,并且在平时多加演练,多加关注国家气象部门的气象报告,这样在灾害发生时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群体性事件论文

群体性事件论文

群体性事件特征及应对摘要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转型,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增多,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成为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会的突出问题,成为各级党政机关急需研究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近几年,群体性事件的频频发生,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后果,而政府对群体性事件的处置不当,进而使矛盾激化,利益冲突加剧,影响了社会和谐和社会稳定。

怎样正确的处理及防治群体性事件成为近几年来政府及党着力解决的重点和难点,也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亟待解决;利益冲突;矛盾激化;热点问题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further reform and open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arket economy, social benefit pattern adjustment, the new problems and new contradictions is on the increase, the group events is rising and become influence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and Will the prominent question of, become the government offices at all levels and the urgent need to study the problems to solve an important issue. In recent years, the group incidents occurred frequently, caused serious consequences, and government to the disposal of the masses event improper,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interest conflict, the impact of the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of society. How to do a proper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group incidents become in recent years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arty is to solve the key and difficult point, also become the hot spot of the social problems.Key words:Problems to solve; Conflict of interest; Contradictions sharpened; Hot issues目录1.绪论…………………………………………………………2.群体性事件的定义及特征………………………………………2.1 群体性时间的定义…………………………………………2.2 群体性事件的特征…………………………………………3.群体性事件的类型及应对方法……………………………3.1群体性事件的类型…………………………………………3.2 不同类型群体性事件的应对方法……………………………1.绪论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引发了社会系统全面的,结构性的调整,加速了利益分化和频繁的社会流动,使社会趋于更加复杂化,多元化。

我国近五年群体性事件研究——基于案例的宪政分析

我国近五年群体性事件研究——基于案例的宪政分析

我国近五年群体性事件研究——基于案例的宪政分析我国近五年群体性事件研究——基于案例的宪政分析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了一系列群体性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

这些事件不仅对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对我们认识和思考宪政体制的问题提出了挑战。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基于案例的分析,探讨我国近五年群体性事件所涉及的宪政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近五年发生的一些群体性事件。

从唐山爆炸事故到卢森堡商城针刺事件,从南京反日抗议到香港特区修例风波,无一不显露出我国宪政体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这些事件揭示了我国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上存在的漏洞,以及公众对政府决策的信任度下降、意见表达的渠道狭窄等问题。

一方面,这些事件让我们看到了法律法规在群体性事件处理中的重要性。

在唐山爆炸事故中,一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违法违规,导致了重大事故的发生。

这种现象表明,我国在法律法规制定与执行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另一方面,在一些事件中,政府对群众的意见表达和信息公开缺乏足够的重视。

例如,香港特区修例风波中,政府对于公众的关切和抗议没有做出有效回应,导致局势不断升级。

其次,这些事件还暴露了公众对政府决策的信任度下降的问题。

公众对政府决策的不信任可导致群体性事件的不断发生。

例如,南京反日抗议爆发的背后是公众对于政府对待日本问题的态度的不满和不信任。

这提示我们,政府应当及时回应公众的合理诉求,提高与公众的沟通和互动,增加公众对政府决策的信任度,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此外,群体性事件还暴露了我国宪政体制中公民参与的问题。

宪政体制强调公民的参与和讨论,但是在一些事件中,公众参与决策的过程有限,导致了决策的合法性和可信度受到质疑。

以香港特区修例风波为例,政府未能充分听取民意,导致法案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抗议。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开放、透明和包容的决策机制,推动公众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增加公众对决策的认同和接受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群体性事件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群体性事件屡有发生。

近年来,学界对群体性事情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

学界近年来有关群体性事件的界定、特点、成因及治理对策等方面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研究在数量上呈增长态势,但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有:对于群体性事件进行的相关研究同质性较强;研究视角上较为单一,缺乏深度的理论建构;对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研究较少。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特点;成因;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4-0085-03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了社会利益结构的巨大变化,由此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屡有发生。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群体性事件从1993年的1万起增加到2004年的7.4万起,年平均增长17%;参与人数由73万多人增加到376万多人,年平均增长12%;其中百人以上参与的由1 400起增加到7 000多起。

2005年全国群体性事件的数量一度下降,但从2006
年起又上升到6万多起,到2007年达到了8万多起。

2009年,全国共发生近9万起各类群体性事件。

由此看来,群体性事件总体上呈现增长的态势。

群体性事件直接危及了社会的稳定,不利于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学界也对此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一、群体性事件的界定
笔者在对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后认为,目前学界对于群体性事件的界定虽未达成共识,但对群体性事件不同的界定,都含有一些共同的要素。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2002)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群体性事件是指因人民内部矛盾而引发,由部分公众参与并形成有一定组织和目的的集体上访、集会、阻塞交通、围堵党政机关、静坐请愿、聚众闹事等群体行为,并对政府管理和社会造成影响。

应星(2009)指出,群体性事件是指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10人以上群众自发参加的、主要针对政府或企事业管理者的群体聚集事件,其间发生了比较明显的暴力冲突、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违法行为,对社会秩序造成了较大的消极影响。

而邱泽奇(2004)认为,“群体性事件”不是一个学术术语,而是为达成某种目的而聚集有一定数量人群所构成的社会性事件,包括了针对政府或政府代理机构的、有明确利益诉求的集会、游行、示威、罢工、罢课、请愿、上访、占领交通路线或公共场所等。

陈奇(2007)对于群体性事件的界定的落脚点在于“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是指某些利益要求相同或相近的群众或个别团体、个别组织,在其利益受到损害或不能得到满足时,受人策动,经过酝酿,最终采取静坐、集会、游行、上访、罢工、罢课、罢市等方式向党政机关施加压力,甚至冲击党政机关和其他要害部位,阻断交通,乃至采取打、砸、烧、杀等破坏公私财物,危害人身安全方式,以求解决问题,并造成甚至引发某种治安后果的扰乱社会秩序的事件。

王二平(2012)也将群体性事件的
界定立足与“冲突”之上:群体性事件是指部分群众与当地党政部门或强势社会集团(通常为当地的国有或民营企业)的对抗性冲突。

而刘晓梅(2005)则从法社会学的角度指出,群体性事件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集群越轨行为。

笔者认为,对群体性事件的界定,不应局限在对其自身特质的归纳上,而应当将群体性事件的概念与类似概念进行学理上的比较,从而严格界定群体性事件的内涵。

曾海若(2010)在其研究中将群体性事件与骚乱事件、暴乱事件及社会泄愤事件作了较为全面的比较。

同时,笔者认为,应当进一步将群体性事件与以下具有相似特征的事件进行区分:发生在农村地区的村落间或宗族间的冲突;黑恶势力之间由于争夺利益、“抢地盘”而造成的规模较大的暴力冲突;人民群众受反动势力指使、挑拨引发的对国家权力机关的冲击;发生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带有民族、宗教因素,甚至是妄图分裂国家的恐怖事件。

这些比较性研究能够准确地对群体性事件作出内涵的界定,为各级党政部门准确定性、及时处理相关事件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因而,对群体性事件特点的研究与总结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群体性事件呈现的表面特征,我们能够分析出其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次因素。

向德平、陈琦(2003)从社会学的角度对群体性事件的特点作了如下概括:自发性、失范性、复杂性、可变性、情绪性。

于德宝
(2006)在其研究中指出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呈以下特征:数量增多,规模扩大;涉及的部门行业多,主体成分多元化;城乡群体性事件的指向对象不同,维权内容不同;表现方式激烈,内部矛盾逐渐对抗化;组织程度高,经济矛盾趋向政治化;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处置难度加大。

陈奇(2007)认为,群体性事件具有起因多样性、主体的多元化、组织的策划性、矛盾的复杂性、表现的激烈性等特征。

杨瑞清、余达宏(2005)在其文章中指出,目前我国的群体性事件有如下特征:事件规模日趋扩大,参与人员众多,“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心态明显;事件的非理性因素增多,冲击性趋强,行为的危害程度加大,社会影响恶劣;引发事件的原因复杂,解决难度大,反复性强;事件发展的扩展性强,各种矛盾相互交错,具有很强的联动性和示范效应;事件参与者的有组织化程度越来越明显,有逐渐向组织化群体发展的趋向。

三、群体性事件的成因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当前我国学者在群体性事件的成因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一些观点。

于建嵘(2010)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群体性事件仅仅是一种“外在形式”,而吏治腐败才是群体性事件的“推手”,而官民矛盾的实质就是当前的公权力代表组织和机构的权限过大,缺乏一种制衡其被滥用的力量才是深层次的原因。

王二平(2012)也在其对群体性事件深入分析后,总结性的指出:各地党政部门的管理失误是
群体性事件的根因。

腐败和不良工作作风、制度设计的纠错机制失效,是群体性事件的重要贡献因素。

刘晓梅(2005)的研究指出,社会的转型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宏观社会背景;而人民内部矛盾在现阶段的集中凸显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此外,基层组织社会控制弱化,社会权威结构失衡,是目前群体性事件产生的体制性根源;而社会心理的失衡是催发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因素。

向德平、陈琦(2003)则认为,群体性事件的产生是社会变迁过程中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各种“利益冲突”的集中体现。

这些转型期的因素集中体现为:社会张力的增大引发群体性事件;人们需求增长与需求满足之后之间的矛盾激发群体性事件;社会控制弱化导致群体性事件;个人现代化受挫诱发群体性事件;社会不公引起群体性事件。

金太军、赵军锋(2011)的研究有别于对群体性事件的其他研究。

他们从政治生态学的角度,通过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文化技术环境、国际环境等维度对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进行了生态分析,并认为群体性事件是在以上诸维度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笔者认为这项研究对全面认识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背景有重要作用。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2002)较为全面地总结了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官僚主义作风和腐败现象严重;经济发展程度不够,体制转型与利益格局调整引发一系列矛盾;改革措施不到位,政策未落实;一些地方出台政策不周,执行不力,且缺乏思想政治工作;政治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缺乏
社会自我调节机制;一些领导干部缺乏应有的政治敏锐性和责任意识;一些群众观念滞后,法制意识淡薄;不排除个别事件有境内外敌对势力插手、煽动、操纵,加剧矛盾的复杂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