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二轮复习生物江苏专版:专题专项检测卷(五) 生态 B卷——重点增分练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卷——重点增分练
一、选择题
1.(2018·扬州期末)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为性别比例,人类的性别比例接近1∶1
B.②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C.④为年龄组成,可以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
D.③为种群数量,其增长方式在自然界中一般呈“J”型增长
解析:选B 种群的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所以图中①表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所以图中②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图中④表示性别比例;③表示种群数量,其增长方式在自然界中一般呈“S”型增长。

2.科研人员研究了喷洒某种农药对棉花蚜虫种群密度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如下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通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棉花蚜虫的种群密度
B.施药后第1 d内蚜虫数量急剧下降可能与药物毒力和种群迁出有关
C.施药后第3~9 d内,蚜虫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D.研究表明,该农药防治不仅污染环境,而且药效维持时间短
解析:选C 由曲线图可以看出,在施药后第3~9 d内,棉蚜种群密度曲线斜率越来越大,说明种群增长速率也在增大。

3.右图中两条曲线表示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
的是( )
A.曲线①可表示森林火灾前后的演替过程
B.曲线②可表示发生在火山岩上的演替过程
C.M、N点物种组成基本不会发生改变
D.①类型的演替速度明显快于②类型
解析:选C 由起点可知,曲线①②分别表示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

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的物种组成在发生变化,M、N点处物种数目相同,但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

4.某植物上栖息着以该植物为食的甲、乙两种昆虫和以乙昆虫为食的蜘蛛。

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

甲昆虫采食该种植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甲昆虫的种群密度
B.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类型为化学信息
C.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利用了物理信息
D.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乙昆虫的天敌数量减少
解析:选B 甲昆虫在植物上生活,活动范围小,可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乙昆虫在夜晚活动,是受光照(属于物理信息)影响,受物质X的影响属于化学信息;蜘蛛捕食利用振动频率,属于物理信息;因为物质X可以驱赶乙昆虫,导致乙昆虫的天敌食物减少,数量减少。

5.(2018·南通调研)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生态系统能量金字塔,其中a~d代表能量值。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所示的各种生物成分组成一条食物链
B.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分别属于第二、第三营养级
C.能量c可代表生产者呼吸释放的热能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D.在生态系统中,b的值不可能超过d的10倍
解析:选C 图中的各种生物可能构成多条食物链;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分别属于第三、第四营养级;能量c可代表生产者呼吸释放的热能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但也可能低于10%,因此b的值有可能超过d 的10倍。

6.荒漠化是人类需面对的环境问题之一,人类通过对沙漠的治理使沙漠变绿,物种增多。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沙漠旅游、沙漠中草药加工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在沙漠变绿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不变
C.在沙漠变绿过程中,群落结构会发生改变
D.在沙漠变绿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增大
解析:选B 旅游观赏和药用价值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在沙漠变绿的过程中,环境逐渐改变,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在沙漠变绿的过程中,物种种类增多,群落结构会发生改变,丰富度增大。

7.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两个营养级能量流动及相关生理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能量从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递减的原因只是b的消耗
B.图中流入空白方框处的能量不能被再利用
C.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c×100%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a
解析:选D 能量逐级递减的原因有呼吸作用散失、未被利用或被分解者利用,b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由图可知,图中空白方框处表示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可以被再利用,如蘑菇被动物捕食;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a,因此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a×100%;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a,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8.下列有关抗霾措施的叙述,不恰当的是( )
A.植树造林、种花种草能吸附尘土,以缓解霾的发生
B.网络搜索信息显示:吃青菜能防治雾霾中毒,该措施可大力推广
C.转变生活方式,提倡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D.转变生产方式,尽量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可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
解析:选B 植树造林、种花种草能有效地吸附和稳固尘土,可以缓解霾的发生;青菜含有大量可溶性膳食纤维,可以吸附胃肠道内毒素,但不能吸收呼吸系统内蓄积的粉尘;提倡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尽量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均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减少雾霾的产生。

9.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B.外来物种入侵会破坏生物多样性
C.森林能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遗传多样性比较高的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
解析:选C 森林能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10.(2019届高三·海门高级中学调研,多选)如图为某草场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中Q表示牧草在一年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Q1、Q2、Q3分别表示流入昆虫、牲畜、鼠体内的能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鹰属于次级和三级消费者,占有两个营养级
B.Q与(Q1+Q2+Q3)的差值为牧草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C.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传递
D.保护鹰和食虫鸟,利于人从生态系统中获得更多的能量
解析:选ACD 题图显示:在牧草→鼠→鹰这条食物链中,鹰处于第三营养级,属于
次级消费者;在牧草→昆虫→食虫鸟→鹰这条食物链中,鹰处于第四营养级,属于三级消
费者,即图中鹰属于次级和三级消费者,占有两个营养级。

Q所示的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总量的去路是:①用于自身呼吸消耗,②流向下一营养级,即(Q1+Q2+Q3),③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

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伴随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的消耗,因此在能量流动的
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传递。

保护鹰和食虫鸟能够控制昆虫和鼠的数量,利于人从生态系统
中获得更多的能量。

11.(多选)人工鱼塘里的某种淡水鱼,成鱼营底栖生活,捕食贝壳类;幼鱼生活在水体表层,滤食藻类和浮游动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幼鱼与浮游动物具有捕食和竞争关系
B.幼鱼和成鱼处于同一营养级
C.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大于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D.成鱼和幼鱼在水中的分层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选AC 幼鱼滤食浮游动物,两者是捕食关系,幼鱼和浮游动物都可以藻类为食
物,两者有竞争关系;幼鱼处于第二、三营养级,成鱼只处于第三营养级;人工鱼塘中输
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为输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成鱼和幼
鱼是同一种群。

12.(多选)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鼠是初级消费者。

现将某动物新物种X引入该生态系统,调查鼠与X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表所示。

若不考虑气候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
列叙述错误的是( )
时间(年)12345678
鼠种群
18 90019 50014 50010 5009 5009 6009 5009 600
数量(只)
X种群
100120200250180170180170数量(只)
A.鼠和X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的结果表现为相互抑制
B.客观上物种X起到促进鼠种群发展的作用,两种生物共同进化
C .引入物种X 后,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X 种群的K 值是250
D .在第5年时,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
解析:选ACD 由表中的信息可知,X 种群数量逐渐增加至稳定,伴随着鼠种群数量逐渐减少至稳定,结合两者数量的差异,初步推断两者可能为捕食关系;物种X 吃掉的可能大多是鼠种群中年老、病弱的个体,客观上促进了鼠种群的发展,两种生物共同进化;引入物种X 后,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X 种群的K 值大约是175;第5年后,鼠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

二、非选择题
13.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相关项目调查,试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回答:
调查时

调查项目
1953年1973年1984年1996年叶面积指数
2.48 6.6111.2817.76光能截获率(%)
20.342.388.995.9总初级生产量
(t·hm -2·a -1)
17.4355.50116.61150.81净初级生产量
(t·hm -2·a -1) 1.5014.5223.8826.00
(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演替,从数据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是________。

对该地区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在测定群落中植物丰富度的同时,要注意调查不同物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况,以获知群落的垂直结构。

(2)请在所给坐标图中绘出生产者呼吸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曲线。

(3)统计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各项调查数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可判断此生物群落发展到了顶极群落。

解析:(1)从题干信息可知,群落演替的起点不是原始裸地,而是从原来的植物群落所发生的演替,故为次生演替,演替的结果是群落物种的丰富度增加。

对不同物种在垂直空间上的分层情况的调查可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

(2)生产者的呼吸量=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根据表格数据中相应叶面积指数下的总初级生产量和净初级生产量可以得出生
产者的呼吸量。

(3)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演替过程中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加,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也增加。

(4)生物量演变的规律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逐渐增加,最终趋于稳定。

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环境下的演替都会最终达到一个成熟阶段(顶极群落),这时候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

答案:(1)次生 逐渐增加 在垂直空间上的分层(2)见下图
(3)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 (4)长时间地在一定范围内波动(长时间地相对稳定)
14.(2018·盐城三模)图1为小岛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

有人向小岛引入一定数量的卷尾鬣蜥(主要以沙氏变色蜥和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为食),跟踪调查该生态系统及其对照组的变化,发现沙氏变色蜥和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较大(见图2),而其他生物数量变化相对较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流经该小岛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能量流经网蜘蛛种群的示意图,若图中C表示网蜘蛛自身呼吸消
耗量,则D中能量的去向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卷尾鬣蜥处于第________营养级,其与沙氏变色蜥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

(3)引入卷尾鬣蜥后,沙氏变色蜥的主要活动范围从树基部向上转移,而网蜘蛛的织网位置略有下降。

此现象表明生态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________发生改变。

(4)引入卷尾鬣蜥后,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

结合其他生物的数
量变化信息可以看出,小岛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______________能力。

解析:(1)流经该小岛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柳仔树等植物固定的太阳能。

图3为能量流经网蜘蛛种群的示意图,若图中C表示网蜘蛛自身呼吸消耗量,则A表示网蜘蛛同化的能量,D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因此D中能量的去向是传递给下一营养级和流向分解者。

(2)分析食物网可知,在地面落叶→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卷尾鬣蜥中卷尾鬣蜥属第三营养级,在植物→其他草食动物→沙氏变色蜥→卷尾鬣蜥中卷尾鬣蜥属第四营养级,而在植物→较小飞行草食动物→网蜘蛛→沙氏变色蜥→卷尾鬣蜥中卷尾鬣蜥属第五营养级,卷尾鬣蜥捕食沙氏变色蜥,卷尾鬣蜥与沙氏变色蜥共同捕食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说明二者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

(3)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各生物种群分别占有不同的空间使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是垂直结构的特点;由题意可知,引入卷尾鬣蜥后,沙氏变色蜥活动区域向上转移,而网蜘蛛的织网位置略有下降,说明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改变。

(4)由题意可知,卷尾鬣蜥以沙氏变色蜥为食,引入卷尾鬣蜥后,网蜘蛛的天敌沙氏变色蜥的数量减少,使得网蜘蛛的数量先暂时增加,网蜘蛛的数量过多会捕食更多的较小飞行草食动物,使得较小的飞行草食动物数量减少,随后因食物减少而使网蜘蛛数量又减少,因此引入卷尾鬣蜥后,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趋势是先增加后减少(并最终趋于相对稳定)。

分析题图可知,本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比较复杂,因此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答案:(1)柳仔树等植物固定的太阳能 传递给下一营养级 流向分解者 (2)第三、第四和第五 捕食和竞争 (3)(垂直)结构 (4)先增加后减少(并最终趋于相对稳定) 自我调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