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度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课时达标训练:417解放战争含解析)语文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第17课 解放战争课时练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 第17课 解放战争课时练 新人教版必修1

必修1第17课解放战争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出现了一个由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中中国共产党进行政治斗争的基本内容是A.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B.进行重庆谈判,商讨建国大计C.召开政协会议,改组国民政府D.揭露美蒋阴谋,避免全国内战2.1945年,在努力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中,毛泽东告诫全党:“我们当了人民的代表,要代表得好,不要像陈独秀。

”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一切为了和平B.不首先挑起内战C.防止国共合作再次破裂D.对国民党要做两手准备3.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时,蒋介石希望达到的目的是A.将发动内战的责任加在共产党身上B.借谈判之机,诱使共产党交出人民军队C.建立一个联合政府D.借谈判之机,进攻解放区4.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没有就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达成协议的根本原因是A.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B.二战后冷战局面的消极影响C.民族矛盾已不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D.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根本不同5.标志着全面内战爆发的事件是国民党军队进攻A.陕甘宁解放区 B.中原解放区 C.晋冀鲁豫解放区 D.大别山区6.下列不符合中共解放战争时期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的是A.没收地主的土地B.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C.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D.废除土地私有制7.“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同中国共产党的土改政策密不可分”。

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土改打击了封建地主,削弱了蒋介石统治的基础B.土改促进了解放区经济的发展C.土改调动了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D.通过土改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8.毛泽东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动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这里所说的转折点是A.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B.三大战役的胜利C.南京解放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9.在人民解放战争期间,中共与国民党先后进行了两次谈判,其主要目的是A.争取国内和平 B.尽快结束内战 C.共建联合政府 D.为战争作准备二、非选择题: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内战爆发前后美国对国民政府援助统计训练军事人员材料二:战争初期国共双方军事实力对比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战胜利后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和目的。

20182019学年度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课时达标训练:4.17解放战争(含解析)-文档资料

20182019学年度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课时达标训练:4.17解放战争(含解析)-文档资料

课时达标训练:解放战争一、选择题1.1946年10月10日,梁潄溟(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到上海去见周恩来,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

次日梁潄溟返回南京,下车见报载“国军已攻下张家口”,不禁惊叹地对记者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和平已经死了”是因为( )A.国民党发动内战,撕毁政协协议B.国人和平建国的要求脱离实际C.中国共产党抵制国民党的和谈请求D.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解析:审清时间限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此时,国民党已经发动了全面内战,企图消灭人民民主力量。

答案: A2.“1947年年中似乎标志着战争形势的一个转折点。

……共产党军队的规模已稳步地扩大……共产党在1947年下半年发起了全面进攻”。

下列属于这一“转折点”中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行动是( ) A.挺进大别山 B.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解析:由题目中信息“共产党在1947年下半年发起了全面进攻”可知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掀起战略反攻序幕,故A项正确;平津战役是三大战役之一,时间是194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淮海战役是1948年开始,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渡江战役是1949年4月,故D项错误。

答案: A3. 1947年底,毛泽东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扭转了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匪帮的车轮,使之走向颠覆的道路,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毛泽东作出该判断的背景是( )A.解放军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B.解放军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C.东北全境获得解放D.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解析:依据题干时间1947年以及材料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扭转了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匪帮的车轮,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说明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故本题选择B项。

答案: B4.下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是()答案:A解析:此题所列的四幅图中,后三幅是三大战役形势示意图,第一幅是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形势示意图。

2019学年高一历史必修1课后同步练:(人教版)第17课时 解放战争

2019学年高一历史必修1课后同步练:(人教版)第17课时 解放战争

人教版必修1 第4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第Ⅰ卷一、选择题。

本卷共12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45年8月,《大公报》社评说:“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民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

”该报道反映出当时国人期盼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B.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C.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D.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2.1946年2月1日《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指示》指出:“由于这些决议的成立及其实施,国民党一党独裁制度即开始破坏,在全国范围开始了国家民主化。

这就将巩固国内和平,使我们党及我党所创立的军队和解放区走上合法化。

这是中国民主革命一次伟大胜利。

”材料中所指的“决议”出自A.《双十协定》 B.《政治协商会议决议》C.《国内和平协定》 D.《马关条约》3.中共某部队曾于1946年向中央发出此电文:“我们提议中央能允许我们在本月底即开始实施主力突围的计划,即经鄂中分两个纵队分别向陕南及武当山突围,然后转至陕甘宁边区”。

该电文发出的背景应该是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B.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C.国民党军队进攻陕北解放区D.解放军决定进行战略反攻4.1947年,为躲避国民党进攻,毛泽东被迫从延安转移到陕北的一个小地名——张冠。

毛泽东当时作词《五律·张冠道中》描述“踟蹰张冠道,恍若塞上行”纪念该事件。

这里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是A.国民党对解放区进行全面进攻 B.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C.国民党对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5.读下图,1947年春国民党的重点进攻针对的区域是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6.“敌人是‘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我们要砍断这个‘把’。

山东按着敌人的脑袋,陕北按着两条腿,我们拦腰砍去。

……一年来敌我悬殊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敌人的力量还是很大的。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时同步练习:第17课 解放战争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时同步练习:第17课 解放战争

第17课解放斗争一、选择题1.漫画往往能一语道破地揭露现实的本质。

下图漫画反映了抗战成功后蒋介石政府的真实意图是()A.建设民主国家B.反对一切外国侵略者C.坚持独裁内战D.惩治政府腐败现象答案C2.国民党《中心日报》就国共关系的某一事务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当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的确的保障。

”这指的是()A.国民党“一大”召开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C.《双十协定》的签订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答案C3.(2019·天津滨海新区高一期末)《新中华报》发文称“蒋氏的谈话,指出了团结的深切意义,承认了共产党人在全国的合法地位”。

这一文章出现的背景是()A.国民党一大召开B.国民大革命起先C.抗战的全面爆发D.重庆谈判启动时答案C4.(2019·福建厦门高一期末)1947年5月9日,中共中心军委电令刘伯承、邓小平:“面对蒋管区,把斗争引向更远的敌后。

”随后刘、邓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渡过黄河南下。

这支部队的作战意图应是() A.战略反攻 B.主力决战C.解放南京D.会师会宁答案A5.(2019·河南焦作高一期末)它“实行无后方作战和围魏救赵战法,直捣国民党军战略纵深大别山地区,调动和吸引了大量国民党军于自己的四周,协作陕北、山东战场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

材料中的“它”()A.变更了国共内战形势B.干脆协作了延安保卫战C.保证了淮海战役的成功D.变更了国共军力的差距答案A6.(2019·天津滨海新区高一期末)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取得了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的巨大成功,并难能珍贵的是使古都的文物完整的保存下来。

这段史料叙述的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答案C7.“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江苏江阴到江西湖口的千余里战线上,分东、中、西三路进军。

20日晚,中路军只用了30分钟就把敌人苦心经营的所谓‘天险防线’‘立体防线’撕开一个长达10公里宽的口子。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训练:第17课 解放战争-精选教育文档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课时训练:第17课     解放战争-精选教育文档

第17课解放战争一.选择题1.1945年毛泽东从重庆回到延安以后,在延安干部会上说:“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谈了四十三天。

谈判的结果,已经在报上公布了。

现在两党的代表,还在继续谈判。

这次谈判是有收获的。

”题中所说的“收获”是指A.解放区政权取得了合法地位 B.签订了《双十协定》C.成立了民主联合政府 D.建立了统一战线【答案】B【解析】国共两党重庆谈判的最终结果是签订了《双十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

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排除A项;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是之后政协会议的内容,建立统一战线与重庆谈判没有关系,排除C、D两项。

2.抗战胜利后,中国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和平时期”。

这一时期政治斗争的基本内容是A. 反对美国侵略,实现民族独立 B. 消灭封建剥削,分配农民土地C. 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D. 发展民族经济,保障人民权利【答案】C【解析】抗战胜利后,阶级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国民党内战独裁”成为政治斗争的基本内容,故C正确;A不是这一时期政治斗争的基本内容;B、D 不属于政治斗争,排除。

3.下面是中国近代某次会议与会各党派代表人数统计表。

这次会议C.标志着中国实现了真正的民主 D.促进了内战的爆发【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参加会议的党派代表可知这次会议为1946年召开的政协会议。

国共第二次合作是在抗战时期,故A项错误。

政协会议的协议最终被国民党撕毁,故B项正确。

该次会议并未实现真正的民主,故C项错误。

政协决议反对内战,故D项错误。

4.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给山东战区的一份电报中指出:“敌军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机……让敌占领莱芜、沂水、莒县,陷入极大困境,然后歼击,并不为迟。

”这是为了( ) A.消灭国民党的主力B.粉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C.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D.奠定解放长江以南的基础【答案】B【解析】分析题干材料“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战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人民解放军与山东有关的军事行动是粉碎国民党军队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2019高中历史 第4单元第17课 解放战争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1

2019高中历史 第4单元第17课 解放战争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1

第17课解放战争一、选择题1.近代《华西晚报》的一篇评论认为:“如果对中国命运应负重大责任的国民党确具有结束一党专政与在野党团结合作的诚意,毛泽东此行……将可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

”此事应是( )A.西安事变B.重庆谈判C.1946年政协会议D.北平和谈解析:B 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之后,国共两党就怎样和平建国,进行的一次谈判,在谈判中,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提出国民党应结束一党独裁的局面,毛泽东也参加了此次谈判,其内容与材料信息相符,B项正确。

2.右图漫画《小距离》选自1945年8月《自由画报》。

它反映出( )A.双方皆缺乏和谈诚意B.共产党做好应对策略C.国共由合作走向对抗D.谈判没取得实质进展解析:B 共产党为了早日结束战争参加重庆谈判,表现了和谈的诚意,蒋介石政府却是“假和平,真内战”,缺乏诚意,A项错误;图画中代表共产党的人物手拿打狗棒,体现了共产党做好了应对的策略,B项正确;1946年国民政府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内战爆发,国共由合作走向对抗,C项错误;漫画没有谈判结果的信息,D项错误。

3.1947年5月9日,中共中央军委电令刘伯承、邓小平:“面向蒋管区,把战争引向更远的敌后。

”随后刘、邓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渡过黄河南下。

这支部队的作战意图应是( ) A.战略反攻 B.主力决战 C.解放南京 D.会师会宁解析:A 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1947年5月9日”“刘、邓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渡过黄河南下”可以得知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故A项正确;战略决战是在1948~1949年的三大战役,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解放南京是在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会师会宁是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在1936年,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4.(2018·广东惠州期末)由著名导演吴宇森执导,章子怡、金城武、宋慧乔、黄晓明等联袂主演的史诗影片《太平轮·彼岸》于2015年7月30日在中国上映。

历史必修一课时训练 第四单元 第17课 解放战争 含答案

历史必修一课时训练 第四单元 第17课 解放战争 含答案

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中共某部队曾于1946年向中央发出此电文:“我们提议中央能允许我们在本月底即开始实施主力突围的计划,即经鄂中分两个纵队分别向陕南及武当山突围,然后转至陕甘宁边区”.该电文发出的背景应该是()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C.国民党军队进攻陕北解放区 D.解放军决定进行战略反攻2、“新民主主义革命”即“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对此概念理解正确的是()A.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领导权掌握在谁的手中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建立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体现在革命的对象和斗争方式上3、 1944年,时任美国驻华外交官约翰·S·谢伟思来到延安,他写道:“延安是一座满城旗帜飘扬的城市。

每星期天,都照例把旗子高悬起来。

旗子当然是中国国旗。

”这里的国旗是4、一位在上海的美国旅行者在写给国内的信中说道:“他的名字在所有的阶级中都是一文不值—他们对他的感觉就像美国人……对赫尔伯特·胡佛的感觉一样。

美国使馆在以最快的速度撤回自己的侨民。

”该信中的“他”最有可能是()A. 甲午战争时期的李鸿章 B.辛亥革命时期的袁世凯C.国民革命时期的孙中山 D. 解放战争时期的蒋介石5、《李宗仁回忆录》记载,他于4月22日晚由杭州返回南京时,“四郊机枪之声不绝,首都已一片凄凉。

平日最繁华的通衢大道,如中山路、太平路等地商民全部关门歇业,街上行人绝迹,只有少数部队在作撤退的准备”。

该回忆说明当时( )A.太平天国军队即将攻陷南京 B.国民革命军北伐时兵临城下C.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南京 D.渡江战役中解放军迫近城郊6、国民党编写的战史对于某阶段战略失误做出如下检讨:当时的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此为战略构想上的最大之失误”。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 第17课 解放战争 课后练习-文档资料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 第17课 解放战争 课后练习-文档资料

第17课解放战争一、选择题1.(2019·浙江学业水平测试)1949年,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诗人用“时间开始了”讴歌新时代的开篇。

这场革命的意义是()①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扫清障碍②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③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④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 D2.(2019·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1949 年4 月21 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从而打响了()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答案 D3.(2019·广东佛山高一期末)1948年12月30日,新华社发表了毛泽东起草的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

这里的“革命”应该是指()A.土地革命B.国民大革命C.新民主主义革命D.文化大革命答案 C4.“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江苏江阴到江西湖口的千余里战线上,分东、中、西三路进军。

20日晚,中路军只用了30分钟就把敌人苦心经营的所谓‘天险防线’‘立体防线’撕开一个长达10公里宽的口子。

”该段记载描述的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答案 D5.(2019·天津滨海新区高一期末)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取得了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的巨大胜利,并难能可贵的是使古都的文物完整的保存下来。

这段史料叙述的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答案 C6.(2019·河南焦作高一期末)它“实行无后方作战和围魏救赵战法,直捣国民党军战略纵深大别山地区,调动和吸引了大量国民党军于自己的周围,配合陕北、山东战场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

材料中的“它”()A.改变了国共内战形势B.直接配合了延安保卫战C.保证了淮海战役的胜利D.改变了国共军力的差距答案 A7.(2019·福建厦门高一期末)1947年5月9日,中共中央军委电令刘伯承、邓小平:“面向蒋管区,把战争引向更远的敌后。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课时作业17解放战争新人教版必修1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课时作业17解放战争新人教版必修1

时分层作业(十七)(限时20分钟)[合格基础练]1.柳亚子赠毛泽东诗云:“阔别羊城(今广州)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今重庆),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尚休。

”据此推断此诗创作于( )A.武昌起义期间B.北伐战争期间C.抗日战争期间D.重庆谈判期间D [根据“重逢握手喜渝州(今重庆)”判断,柳亚子的这首诗创作于重庆谈判期间,是对毛泽东“弥天大勇、一身系天下安危”精神的赞美之作,故D项与题意相符。

] 2.1946年,梁漱溟(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到上海去见周恩来,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

次日梁返回南京,下车见报载“国军已攻下张家口”,不禁惊叹地对记者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和平死了”是因为( )A.重庆谈判国共双方未达成一致意见B.国人和平建国的要求脱离实际C.国民党发动内战,撕毁政协协议D.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C [“1946年”“国军已攻下张家口”,表明内战的爆发,说明中国国内和平的可能性已不存在,故选C项。

]3.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给山东战区的一份电报中指出:“敌军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机……让敌占领莱芜、沂水、莒县,陷入极端困境,然后歼敌,并不为迟。

”这是为了( ) A.消灭国民党的主力B.粉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C.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D.奠定解放长江以南的基础B [由题干中“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战区”等信息可知,本次军事行动是粉碎国民党军队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A、D两项分别是三大战役的结果和意义;C项的标志是人民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4.共产党和国民党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时,解放战争的形势是( )A.解放军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B.解放军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C.国民党军主力部队基本被消灭D.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C [1949年4月国共两党在北平举行谈判,当时三大战役已经结束,国民党军主力部队基本上被消灭,故C项正确。

]5.1949年5月,解放上海的战斗结束,成千上万的解放军战士整齐地睡在马路上。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单元 第17课 解放战争 课时跟踪训练.pptx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单元 第17课 解放战争 课时跟踪训练.pptx

解析:注意时间信息:1946 年。这一年,国民党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全面内战。 答案:A 2.图示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右图描述了解放 战争期间某一阶段的战略态势,图中的箭头表示的是( ) A.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B .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C. 华东、 中原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
D.百万雄师过大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问题关键是抓住解放战争 的阶段特征。1947 年,国民党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发起重点进攻,因此国民党的中 原地区防御空虚,中共抓住有利时机,举行战略反攻,1947 年 6 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 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图示的战略态势就是 1947 年 6 月的 战争态势,故 B 项符合题意。
海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由材料可以判断出此战役发生的范围在淮河流域和长江以北,符合的应该是淮 海战役。辽沈战役发生在东北地区,平津战役发生在华北地区,渡江战役却是要渡过长江 去,解放全中国。
答案:C
学无止 境
4.三大战役胜利的最重要的意义是( ) A.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推翻了 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 C.基本消灭了国民 党军队的主力 D.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全部 领土 解析:三大战役是国共双方的战略决战,其主要意义在于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 力。
答案:B 3.在某次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给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提出:“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
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的问
题。”“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据此判断,这
一战役是( )
A. 辽 沈 战 役 B. 平 津 战 役 C.淮
答案:B 7.国民党爱国将领张治中先生(安徽巢湖人),一生为和平而奔走,被誉为“和平将军”。 1945 年以后,他曾代表国民党当局先后与中共进行两次和平谈判。你认为这两次会议应该 是 ()

高一历史必修1课后训练:第17课解放战争 含解析 精品

高一历史必修1课后训练:第17课解放战争 含解析 精品

课后训练第17课解放战争一、选择题1.抗战结束后,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对此,国民党《中央日报》总主笔陶希圣对报社的编辑们说:“我们明知共产党不会来渝谈判,我们要假戏真做,制造空气。

”他们要制造的“空气”是()。

①国民政府热爱和平②共产党没有和平的诚意③调和国共矛盾只有依靠美国④国民党早已把共产党当作敌人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近年来,张学良的一封写于1946年、尘封了五十多年的密信公之于世:“别来十年,时为想念,兄(周恩来)当有同感。

现日寇已经逐出,实(为)最快心事。

尔来兄又奔走国事,再作红娘,愿天相(助),早成佳果,此良所视想(者)也。

”“兄又奔走国事,再作红娘”指周恩来促成()。

A.国共合作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C.国共和谈D.国共合并3.1946年10月10日,著名爱国人士梁漱溟到上海去见周恩来,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

次日,梁返回南京,下车见报载“国军已攻下张家口”,不禁惊叹地对记者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导致“和平……死了”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党拒绝与中国共产党和谈B.国民党不断扩大内战规模C.美国等国际势力的插手D.中间派无法左右国民政府4.观察下图,下列相关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毛泽东在转战陕北的途中A.毛泽东转战陕北是在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之后B.在转战途中毛泽东指挥着全国的解放战争C.毛泽东通过在陕北的转战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D.毛泽东转战陕北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策略的灵活性5.1947年7月23日毛泽东电令:“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的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建立根据地。

”此电令发出时,人民解放军正在()。

A.开始战略反攻B.进行辽沈战役C.进行淮海战役D.进行平津战役6.山东莱东县农民唐和恩老人使用过的一节竹棍上,刻着他在解放战争时期支援前线所经过的路线:莱东—平度—临淄—蒙阴—临沂—徐州—萧县—宿县等地,包括了山东、江苏和安徽三省的有关城镇和乡村的地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达标训练:解放战争一、选择题1.1946年10月10日,梁潄溟(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到上海去见周恩来,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

次日梁潄溟返回南京,下车见报载“国军已攻下张家口”,不禁惊叹地对记者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和平已经死了”是因为( )A.国民党发动内战,撕毁政协协议B.国人和平建国的要求脱离实际C.中国共产党抵制国民党的和谈请求D.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解析:审清时间限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此时,国民党已经发动了全面内战,企图消灭人民民主力量。

答案: A2.“1947年年中似乎标志着战争形势的一个转折点。

……共产党军队的规模已稳步地扩大……共产党在1947年下半年发起了全面进攻”。

下列属于这一“转折点”中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行动是( ) A.挺进大别山 B.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解析:由题目中信息“共产党在1947年下半年发起了全面进攻”可知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掀起战略反攻序幕,故A项正确;平津战役是三大战役之一,时间是194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淮海战役是1948年开始,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渡江战役是1949年4月,故D项错误。

答案: A3. 1947年底,毛泽东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扭转了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匪帮的车轮,使之走向颠覆的道路,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毛泽东作出该判断的背景是( )A.解放军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B.解放军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C.东北全境获得解放D.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解析:依据题干时间1947年以及材料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扭转了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匪帮的车轮,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说明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故本题选择B项。

答案: B4.下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是()答案:A解析:此题所列的四幅图中,后三幅是三大战役形势示意图,第一幅是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形势示意图。

1947年6月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这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5.1948年底,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

据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正在进行的与之有直接关系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解析:故宫、颐和园、雍和宫都在北平,说明战役的地点跟北平有关,辽沈战役主要在辽宁沈阳,故A项错误;平津战役主要发生在北平和天津,故B项正确;淮海战役主要在淮河、海河,故C项错误;渡江战役主要在长江中下游,故D项错误。

答案: B6.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覆灭的标志是( )A.三大战役胜利B.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C.全国大陆基本解放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解析: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攻占国民党总统府,那是一个让全世界瞩目的中国历史永久铭刻的伟大时刻,它标志着国民党统治的覆灭。

所以正确答案为B项。

A项时南京的反动政权仍然存在着。

C、D两项前蒋介石的反动政权在大陆的统治已经覆灭,所以答案选择B项。

答案: B7、1949年蒋介石元旦“求和”声明的直接意图是…()A.缓兵之计B.屈服求和C.划江而治D.国共合作答案:A解析:由于国民党在三大战役中的失败和国内舆论的压力,蒋介石被迫于1949年元旦发出了“求和”声明,其真正目的是以和谈为掩护,作缓兵之计,等待时机。

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具体体现在( )①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②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③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残余势力④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②③④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具体体现在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没有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残余势力。

③表述错误,排除含③的A、B、D三项。

答案: C9、抗战胜利后国共关系的总特点是由合作走向决裂,造成这种局面的最基本的原因是()A.中共的政治、军事力量得到了迅速壮大B.国民党顽固地坚持一党独裁制度C.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主次地位发生变化D.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答案:C解析:抗战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国共两党能够联合起来,共同抗日;抗战胜利后,中日民族矛盾基本解决,而阶级矛盾则上升为主要矛盾,由于国共两党分别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两党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最终导致国共关系的破裂。

10、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曾在山西白云观抽签,得一“下下签”,他叹息败局已定。

不久,毛泽东也恰巧来到白云观,为助兴也抽了一签,得“上上签”。

此事后来蒋介石知道了,说:“天意。

”毛泽东却说:“民意。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蒋介石的失败具有历史必然性,这是“天意”B.“民意”指反蒋符合人民的意愿和利益C.蒋介石夸大了失败的偶然性,未看到失败的真正原因D.中共通过土地改革等措施,“得人心者得天下”答案:A解析:蒋介石的失败主要是他逆历史潮流而动,推行反动独裁统治,违背民意,不能说他的失败是天意。

11、关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曾先后肩负起民主革命使命B.划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依据是领导力量和指导思想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D.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民主革命任务的彻底完成答案:D解析:此题中A、B、C三项所述都是正确的,只有D项不正确,新中国的成立只能说标志着民主革命的任务“基本”完成,不能说“彻底”完成,因为新中国成立后所进行的如土地改革等仍然属于民主革命的任务。

12、中国共产党继承了孙中山的未竟事业,这主要表现在()A.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B.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C.实现了平均地权,把土地分给了广大农民D.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了公有制答案:A解析: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局限性,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这一任务最终是由中国共产党来完成的。

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战争结束后不久举行之政治商谈之目的固在和平,即动员戡乱之目的亦在于和平。

但今日时局为和为战,人民为祸为福,其关键不在于政府,亦非我同胞对政府片面的希望所能达成。

须知这个问题的决定,全在于共党。

国家能否转危为安,人民能否转祸为福,乃在于共党一转念之间。

所以我们同胞要解决这个问题,先要问明共党对和平之意向究竟如何。

只要共党一有和平的诚意,能作确切的表示,政府必开诚相见,愿与商讨停止战事,恢复和平的具体办法。

只要和议无害于国家的独立完整,而有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只要神圣的宪法不由我而违反,民主宪政不因此而败坏,中华民国的国体能够确保,中华民国的法统不致中断,军队有确实的保障,人民能够维持其自由生活方式与目前最低生活水准,则我个人更无复他求。

——《蒋介石新年文告》(节录)1949年1月1日请完成:(1)蒋介石文告中说:今日时局为和为战,其关键不在于政府,全在于共党。

这个观点是否正确?(2)为什么说蒋介石的文告是假和平?参考答案:(1)不正确。

因为:①全面内战是蒋介石集团不顾人民的和平愿望和共产党的和平诚意,一手挑起来的。

②蒋介石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奢谈“和”“战”,实际上是为自己和国民政府开脱战争责任,企图嫁祸于中国共产党。

(2)蒋介石企图在保存伪宪法、伪法统和反动军队,即继续维持国民党统治权的前提下与共产党和谈,显然缺乏诚意,其目的是争取喘息时间,编练军队,企图卷土重来。

这充分暴露了文告的虚伪性。

解析:由于国民党军队在三大战役中的大溃败,再加上美国和国民党内部的压力,蒋介石于1949年元旦以新年文告的形式向中共发出了“求和”声明,从文告内容可以看出蒋介石想把进行战争的责任完全推给共产党,想保存其伪宪法、伪法统和他的反动军队。

这显然是缺乏诚意的,其和谈也只是作为缓兵之计,目的是等待时机,准备卷土重来。

所以蒋介石的“求和”声明是假和平。

14、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渡江作战无疑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这胜利表示了敌人在长江以南的一支最大的最有组织的力量的覆灭。

经过了东北的辽沈战役、华东的淮海战役、华北的平津战役,国民党反动派剩下的最大的军队就是放在长江以南这一战线上,他们再没有比这更大的有组织的军队了。

渡江歼灭了敌人40多万,就表示国民党再没有有力的抵抗了。

这胜利在政治上表示了反动的南京政府的灭亡。

人民解放军在军事上将再不会遭遇到更严重的抵抗了,肃清残余敌人的时间不远了,最后解放全国的时间也不远了。

——邓小平《从渡江到占领上海》请完成:(1)三大战役胜利的军事意义是什么?(2)渡江战役胜利的军事意义是什么?(3)渡江战役胜利的政治意义是什么?(4)渡江战役后人民解放军的军事任务将是什么?参考答案:(1)基本歼灭国民党军队主力,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使其无法再组织有力的抵抗。

(3)国民党政权覆灭。

(4)肃清残余的国民党军队,解放全中国。

解析:此题所提出的几个问题都很直接,要认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的有关知识回答。

15、南京见证了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今天,南京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阅读下列有关南京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位于南京下关的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

——《光明日报》(1)“南京静海寺的大铜钟高1.842米”,这跟哪个历史事件有关?材料二、先生的陵墓,位于紫金山麓,坐北朝南,建筑宏伟。

其祭堂的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的横额。

中山陵每年吸引观光游客达500万人次。

(2)据材料二,分析中山陵成为旅游胜地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1949年4月)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重要历史事件?有何伟大意义?解析:第(1)问提取材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南京、1.842等,结合所学的知识:1842年8月《南京条约》签订,割让香港岛。

第(2)问在解答的时候要注意一方面从孙中山本人的丰功伟绩分析,另一方面不要漏掉中山陵自身建筑价值和旅游价值。

第(3)问先根据材料中的“百万雄师过大江”“不可沽名学霸王”等,结合所学分析,材料描述的是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