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研究对象及基本问题》
《人类传播活动发展历程:口头-文字-印刷-电子》
《传播过程》
《传播类型》
《传播规范理论》
《传播符号与意义》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受众观》
《传播效果研究:子弹论、有限效果论、宏观效果论》
《传播学奠基人与传播学派》
《传播学研究对象及基本问题》
I.传播与信息
1.信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是一切
表述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香农“消除事物的不
确定性”
2.信息的分类: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3.社会信息的特点:
a.物质属性---共性
b.精神内容---个性
II.传播的定义、特点
1.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特点
a.信息共享活动
b.社会传播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c.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d.传播成立的前提是传受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e.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交流
III.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1.社会信息系统的五个基本类型
a.人内传播
b.人际传播
c.群体传播
d.组织传播
e.大众传播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a.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b.社会信息系统是由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c.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d.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a.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b.传播隔阂:沟通方面的问题
4.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a.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b.研究任务:通过对系统的考察、探索、发现、克服传播障碍和传
播隔阂的方法,找到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
全发展。
《人类传播活动发展历程:口头-文字-印刷-电子》
I.
A.传播时代
a.人类最基本、最常用、最灵活的传播手段
b.局限性:近距离、保存性差、受时间空间限制、小规模的传播
B.文字传播时代
a.文字是第一套体外化的符号系统
b.信息长久保存
c.不受时间限制,人类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的依据
d.不受空间限制,扩大传播规模
e.局限性:传播效果低、规模小、成本高
C.印刷传播时代
a.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与复制
b.1445年德国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D.电子传播时代
a.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
b.音声、影像的体外化系统的形成
c.人脑的体外化
II.信息与信息传播
A.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能源同等重要的或比之更重要的资源,整
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B.哈特的传播媒介观:
a.传播媒介分为三类:
i.示现的媒介系统:即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
ii.再现的媒介系统:信息发送者需使用的物质工具、机
器,而接受者不用如绘画、文字、印刷、摄影等。
iii.机器媒介系统:信息传受双方均需使用物质工具
b.媒介是按照先后顺序依次累积出现的
III.信息社会发展历程
A.初级信息化阶段:50年代到80年代
i.报刊广电传媒得到高度普及
ii.电话、录音等个人媒介日趋多样化
B.高度信息化阶段:80年代末至今
i.大众媒介进一步发达,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跨国传
播。
ii.PC普及到个人家庭
iii.多媒体化、互联网络代表的新传播
《传播过程》
I.
A.传播者
B.受传者
C.讯息
D.媒介
E.反馈
II.传播过程模式
1.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五W模式
a.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的
b.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S—TO WHOM—
WHITH WHAT EFFECT
c.意义:第一次将传播活动明确地表述为五个环节、要素构成的过
程。
d.局限:单向直线模式,缺失了双向性、互动性;孤立性缺乏系统
观点;传受双方角色固定。
2.循环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a.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进行的》提出
b.图示:
c.意义: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
d.局限:传播双方完全平等的状况与现实情况不符;适应面对面的
传播,不适合大众传播;孤立性,缺乏系统性。
3.控制模式: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a.图示:P66
b.初级群体:亲友、家庭等。
c.较大的社会结构:学校、社区、医院
d.总体社会系统:民族、国家
《传播类型》
I.
1.定义:个人接受外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2.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和要素
a.感觉:人的感官对事物个别属性刺激的直接反映。
b.知觉: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分散的个别信息
属性进行的综合。
c.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
d.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反映。
e.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维活动。
f.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的属性关系的思维
活动。
3.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a.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反映人内传播双向、互动的理论
a.自我可以分解为主我和客我,或说人的自我是主我和客我
的互动关系中形成的。主我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
—形式,客我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
我—内容
b.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双向性显而易见。
b.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a.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
b.本质上是社会互动内在化—即社会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
c.非简单的再现
II.人际传播
1.定义: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2.人际传播的动机
a.获得信息
b.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c.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了解自己和他人,又要他人了解自己
d.自我认知理论——库利“镜中我”
e.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3.人际传播的特点
a.渠道多、方法灵活
b.信息意义丰富、复杂
c.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d.非制度化传播——传播关系的成立具自发性、自主性、非强制性
4.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a.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核心媒介是语言
b.姿态的传播功能
1.体态的五种功能:
a.强调语言
b.补充语言
c.代替语言
d.控制语言
e.表达超语言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