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教学[论文]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学术论文

古代诗歌学术论文

古代诗歌学术论文古代诗歌,非常具有感情意味,是我们继承和发扬这个光荣传统的教材。

这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学术论文,仅供参考!古代诗歌学术论文篇一古代诗歌意境透析摘要鉴赏古代诗歌,必须要把握诗歌意境。

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意象、比较、知人论世等几个方面领悟诗词的意境。

关键词意境原型意象比较鉴赏知人论世每每闭门静坐,聆听名乐,见门前桂影婆娑,屋后桑构掩映,便逸兴遄飞,自然而然地想到大诗人王维的《竹里馆》,总是难忘那令人梦牵魂绕清幽绝俗的境界。

“弹琴复长啸” !那幽竹馆里,诗人独坐其间偃仰啸歌的情景活现于眼前,想像他那精通音律的琴声,想像他那含英咀华的吟唱,想像他置身于深幽茂密的篁竹林,沐浴那空明澄静的月光的情景,自然就领悟到古代先贤们生活的情操,感悟生活的雅趣。

我国为诗之王国,继承和传播中国古代诗歌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我们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阅读古代诗歌的兴趣及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个难点。

诗歌的艺术境界,即诗的意境,是诗人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诉诸笔端的真实情怀,是诗人将内部世界(境的“心灵化”)与外部世界(意的“具象化”)融合而成的充满主观情意的艺术图画,是诗人追求的最高艺术目标。

因此,不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诗的意境,就不能算真正进入了诗歌鉴赏教学,当然也不能获得诗歌鉴赏的最高层次的美的享受。

何谓意境?所谓意境,就是客观物象同作家主观感情高度融合的结晶和语言呈现。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但伟大诗人总是能超越文字的羁绊,在诗歌中把语言文字幻化成直观的视觉的美。

如何才能准确领悟诗的意境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一、感悟原型意象原型意象是解开诗歌奥秘的金钥匙。

这些印在人们头脑中的祖先经验在各个时期被称为“种族记忆”、“原始意象”,而通常称为“原型”。

原始意象是艺术意象的深层原型。

我国诗人历来都很注重运用意象来反映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及其独特的美感。

有许多意象一旦被前人创造出来就往往递相沿袭。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高中古典诗词的美育运用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高中古典诗词的美育运用

高中古典诗词的美育运用摘要:古典诗词富有题材、意境及语言之美。

分析古典诗词中的美育因素,在高中语文的古典诗词教学中予以运用,是教学探究的方向。

诵读诗词、推敲词句与感悟诗意是高中古典诗词美学教育的主要形式与途径。

关键词:高中教学;古典诗词;美育运用学生经历从初中到高中的发展阶段,其审美能力与审美心理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但初中与高中的古典诗词的教学方法几乎一样,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枯燥程度与日俱增。

从古至今,诗词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增强自己的文学体会与美学情趣,在学习古典诗词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健全的人格。

一、古典诗词中的美育因素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诗词采用精美凝练的语句,以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传达出心中的所感所想,这些意蕴丰富的占典诗词,不仅是诗人心中的理想意蕴境界,更是词人对人生的思考,对自然及宇宙的思考。

古典诗词中涵盖的美育因素,可以从文本中的美育因素进行分析,在诗词中具有内容之美,诗词中不仅具有优美的诗情画意、还具有人类之间的感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的《赠汪伦》深刻体现了友情之美。

古典诗词的意境、意象之美是重要的美育因素之一,诗词中的意境是诗词美的重要体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描述枯涩之景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具有独特的意境。

古典诗词以精炼的语言表达情感,富含节奏与情调,具有独特的语言美。

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教育本身也具有教育活动之美,古典诗词蕴含丰富的美育因素,教学活动需要深入挖掘这些资源,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高中古典诗词的教学及美育运用1.传统高中古典诗词的教学形式传统高中诗词教学缺乏层次意识,忽视学生生理与心理的变化特点,虽然教育改革的深入让部分教师对诗词的教学重视程度不断加深。

但对学生各个阶段的能力目标与实际教学中该采取的教学策略较为模糊。

由于教学形式与方法的不恰当,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度也不高,学生缺乏审美情趣,对古诗词的学习较为淡漠,在整个学习与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很难感受到古典诗词的美感,因此,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不高。

古典诗歌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论文]

古典诗歌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论文]

古典诗歌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摘要: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一篇篇古典诗歌闪耀着情感和智慧的光辉,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教学古典诗歌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最佳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情趣激励、设疑引趣、播放歌曲、创设情境和重现意境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融入到诗歌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实现优质高效课堂。

关键词:古典诗歌;学习兴趣;情趣;设疑;情境;意境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古典诗歌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而且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精髓。

但由于时代的差距,社会的变迁,学生的阅历较浅,造成他们对学习古典诗歌并不积极。

再加上传统教学的机械、沉闷和程式化,大大破坏了诗歌的整体美和意境美,使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古典诗歌变得索然寡味,因而一些学生对古典诗歌不免避而远之。

古人讲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

”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标”对诗歌课的评价标准中也强调:“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

”因此教师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古典诗歌的课堂充实而有趣。

以下浅谈几种方法。

一、情趣激励法情趣,是指教学的情感内容所产生的审美趣味,情趣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产生“乐学”的愉悦感。

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典故、趣闻、轶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有了情趣,产生了兴趣,完成了成功课堂的首要环节,才能拉近学生和古典诗歌的距离。

二、设疑问激发兴趣设疑解疑是启迪思维、深化审美的重要方法,用得好不仅会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而且诗歌的意趣会被激活,从而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审美愉悦。

怎样加强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论文

怎样加强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论文

如何加强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摘要]中国古典诗歌历史悠久,以其美感成为古今文学中的璀璨明珠。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已经成为语文教师所探讨的一个教学问题。

本文从把握诗歌背景、诵读、意境、意象等几个方面来探讨鉴赏古典诗歌教学,从而更好地为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服务。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策略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强调:学生要努力提高对古今诗歌语言的感受力,体味诗中的积极情感,提升审美能力和境界。

从新课标当中,我们不难看出当今语文课程改革对诗歌教学的高度重视。

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古典诗歌鉴赏更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诗歌鉴赏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很大作用。

各种文学体裁都有其独特的方面,诗歌教学的重点是品味语言、体验情感,适当传授知识。

教学方法根据不同体裁又有不同,诵读与鉴赏是学习古诗词的主要方法,初步感受诗中所传达的情感,进而通过背诵来积淀语料、加深印象,最后要“披文入情”地进行鉴赏。

一、了解背景,进入情境在古诗词鉴赏课之前,应该首先鼓励学生去搜集诗词的创作背景资料,只有在了解相关背景后,才能丰富学生对于诗词作者、社会现象、历史背景等的认识,使学生真正体会诗词的内涵,积累诗歌知识,为学生自己赏读诗歌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习诗歌有一个重要的步骤,教师要研究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要找到每篇诗歌的妙句之所在,应该说每篇诗歌,如果仔细研究,都能找到调动学生兴趣的突破口。

在学习时,引发学生的兴趣。

如有些诗歌可以利用背景知识及诗人的魅力来调动学生的学诗兴趣。

具体学习诗词中,我讲过柳永的词,我这样介绍柳永:有一位词人不仅是个风流才子,还是个屡试不中的补习生,常喝常醉的酒鬼,出没秦楼楚馆的浪子,仕途坎坷的小官,“奉旨填词”的中国第一位专业词人,浪迹江湖的游客,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歌楼妓女”的铁哥,放荡不羁的花花公子,市井街头的自由撰稿人,惹怒皇帝的笨蛋,敢恨敢爱的汉子,无室无妻的光棍,创新发展宋词的巨匠形象生动而又诙谐的价绍,使学生情绪立刻高涨起来,有时可以利用和诗作有关的感人的故事创设情境,当然也可适当地利用直观、形象的视听手段,来激发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论文10篇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论文10篇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论文10篇第一篇:高中语文古诗词高效课堂教学研究长期以来,高中语文课本都编入了大量古诗词,这些极具代表性的蕴含传统文化精髓的古诗词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在任教学校的高一年级的4个文科班做了一项调查,其结果显示:喜欢上古诗词课的学生仅占21%;认为现阶段中学古诗词课堂教学效果较差和很差的各占36%和12%。

从这些数据反馈,教师认真思考应该如何改善教学模式,达到建立高效课堂的目的?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知识传递方式,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课堂上老师教授的知识是印象最深刻的。

针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教学枯燥、淡化意境、忽视想象等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探索和反思,总结出以下几种打造高中语文古诗词高效课堂的策略。

在导学案中要求学生查找与作者相关的资料和作品的创作背景;设置与所学作品相关的诗句与作品,使学生加强诗词文化的积累,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设计一些鉴赏古诗词的常用方法及示例,如意象分析、比较阅读等,让学生通过导学案的预习,初步了解鉴赏古诗词的一般方法,从而提高诗词的感悟能力。

教学流程在学案中要清晰体现,让学生在课前就知道这节课要做什么。

导学案要求全体学生都参与,教师要具体安排好任务,比如每个小组负责的问题、小组中的成员负责的问题,分工必须明确,这样合作起来才能有效快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要熟知学生的特长,把合适的问题分配给合适的学生,让学生增强自信。

集体备课要多做几种方案,文理生学习可能有不同特点,因此文理科的学案要有所区别,学习程度好的班和稍差的班也要有所区别,对课堂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都要尽可能考虑到。

教师要提高应变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现行的教学体制下,教师并没能拿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从诵读中体会到古典诗词的文字美、情感美、精神美。

在讲授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笔者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很复杂的感情,有对英雄人物的仰慕,有对历史风云更改的慨叹,有对当朝统治者愤懑,有为国献身的豪情,有壮志难酬的苦闷,这些感情学生都可以在朗读过程中区别、体味。

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现状及对策论文

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现状及对策论文

浅析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现状及对策摘要:诗歌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些优秀的古代诗歌出现在现代中学语文教课书上,这些古典诗歌都很具有代表性,但是由于一些客观和主观上的原因,目前的古典诗歌教学现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首先阐述了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现状,针对这种现象,作者就如何进行中学古典诗歌教学进行探讨分析,提出了几点策略。

关键词: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现状对策0 引言诗歌是中华文明中最重要一个组成部分,浩如烟海的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相继出现。

这些诗歌是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也是我们的精神食粮。

诗歌教育自古以来在我国就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诗歌具有审美教育的功能,早在古代,教育家们就大力地提倡诗歌教育的功用。

在今天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诗歌的地位要同样受到重视,这是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感。

在诗歌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就目前的中学诗歌的教学现状,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对此予以足够多的重视。

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查阅相关文献,就如何改变我国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现状进行探讨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旨在提高中学古典诗歌的教学质量,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古典诗歌教学现状在中学诗歌教学实践中,很大一部分老师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往往在课堂上只关注文本本身,但是没有过深的探究诗歌作者的内心世界和诗歌语言本身,也只要求学生能够背诵默写就行,能够应付试卷中的名句填空就可以了。

对于一些传世佳作,在某些教师单调和机械的教学程序下,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韵味和意境,导致学生对古典诗歌失去兴趣,如此的古典诗歌教学必然违背了诗歌教学的意义。

1.1古典诗歌成为文言文教学的附属品在古典诗歌的教学过程中,分解了一首首文情并茂的古典诗歌,把重点放在了字词和文言注释上。

显然这种把古诗作为训练文言能力的材料是不科学的,就算只是为了应付中考,效果也是很差的,在此过程中,却忽视了古诗所具有的独特审美特点,忽视了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论文10篇【语文论文】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论文10篇【语文论文】

第一篇:高中语文古诗词高效课堂教学研究长期以来,高中语文课本都编入了大量古诗词,这些极具代表性的蕴含传统文化精髓的古诗词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在任教学校的高一年级的4个文科班做了一项调查,其结果显示:喜欢上古诗词课的学生仅占21%;认为现阶段中学古诗词课堂教学效果较差和很差的各占36%和12%。

从这些数据反馈,教师认真思考应该如何改善教学模式,达到建立高效课堂的目的?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知识传递方式,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课堂上老师教授的知识是印象最深刻的。

针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教学枯燥、淡化意境、忽视想象等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探索和反思,总结出以下几种打造高中语文古诗词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运用导学案,让学生充分做好课前预习在导学案中要求学生查找与作者相关的资料和作品的创作背景;设置与所学作品相关的诗句与作品,使学生加强诗词文化的积累,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设计一些鉴赏古诗词的常用方法及示例,如意象分析、比较阅读等,让学生通过导学案的预习,初步了解鉴赏古诗词的一般方法,从而提高诗词的感悟能力。

教学流程在学案中要清晰体现,让学生在课前就知道这节课要做什么。

导学案要求全体学生都参与,教师要具体安排好任务,比如每个小组负责的问题、小组中的成员负责的问题,分工必须明确,这样合作起来才能有效快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要熟知学生的特长,把合适的问题分配给合适的学生,让学生增强自信。

集体备课要多做几种方案,文理生学习可能有不同特点,因此文理科的学案要有所区别,学习程度好的班和稍差的班也要有所区别,对课堂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都要尽可能考虑到。

教师要提高应变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诵读,教师要想法设法让诵读成为诗词课堂的一个亮点在现行的教学体制下,教师并没能拿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从诵读中体会到古典诗词的文字美、情感美、精神美。

语文教学研究: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研究精品论文十六篇

语文教学研究: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研究精品论文十六篇

语文教学研究: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研究精品论文十六篇语文教学研究: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研究精品论文十六篇饶水知音古诗词鉴赏教学研究精品论文十六篇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的变形魅力【摘要】中国古典诗歌中因为特殊的需要对一些诗歌语言进行了变形处理变形的,变形主要有词性的改变、词序的颠倒、字词的省略三种类型,变形后的诗歌诗歌语言更加简洁、含蓄、鲜活。

高尔基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

诗歌语言作为特殊的传达媒介则是整个语言家族中的皇后,它高度简约却能涵包巨大内蕴,超强缩浓却不失透剔晶莹是语言的的艺术。

所以诗歌语言同其他文学样式如小说、戏剧等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型、凝练性和跳跃性。

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多半是抒情小诗,一首诗歌里面的一方面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另一方面要借助极节省的语言外壳表达极隽永的思想情感,且要符合音韵的需求,这就需要诗歌必须对诗歌语言进行特殊处理,由此产生独具魅力的中国古典诗歌语言之“变形”。

这里,我就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些常见的语言变形现象作一简单论述。

1中国古典诗歌中词性的改变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

这些词语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诗眼就是一首诗的点睛之笔,是一首诗中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语言意境的凝聚点和升华点,可谓笔力千钧。

如“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春宿左省》杜甫),“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惟),“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等。

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做动词,且一做就做的鲜活生动,境界全出。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春天的勃勃生机就展现出来了。

又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就在读者眼前呈现出一幅热情洋溢的画面:大地复苏,桃树、杏树、梨树竞相开放,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树下成片成片的花一下子全笑了,花枝招展的;成群结队的蜜蜂、蝴蝶往来穿梭。

古诗教育功能论文

古诗教育功能论文

谈古诗教育功能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卷轶浩繁,那数以千万计、灿若繁星、恢弘壮丽的诗歌,至今仍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光芒,尤其是那些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优秀诗篇,受到了历史教育家的青睐,被推祟为育人的好教材。

这些古诗题材广泛,语言精练,形象生动,情感浓烈,文质兼美,用她们来陶冶学生情操、活跃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铸造民族灵魂再合适不过。

一、古诗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功能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诗歌中的情感无疑是丰富的,这为我们的诗歌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也为启迪学生的思想、净化他们的心灵提供了智慧宝库和心灵鸡汤。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校里学习的许多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

但是,人的思想接触过的动心总会在我们的心灵和情感中留下些痕迹。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举目无亲、形影相吊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李白《赠汪伦》一往情深,真挚感人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和《送孟浩然之广陵》孑然远逝,凭栏目送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样的亲情友情颂歌或深刻,或感伤,或浓郁,或隽永。

陆游《示儿》报国无门,饱含血泪的”故土未复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春望》悲切凄然,离恨别愁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林升《题临安邸》浮靡骄奢,忧愤慨然的”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对百姓的悲悯,对时弊的鞭挞,对家国的情感,可见一斑。

李白《早发白帝城》清丽明快,空灵飞动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张继《枫桥夜泊》朦胧隽永,清愁摇曳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杨万里《小池》静谧安详,细腻婉约的”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情动而辞发”的生动写照,神奇变幻的世界在诗人的笔下呈现着或壮美,或幽静,或浓艳,或清新的广阔视野。

《长歌行》中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的感慨,劝勉世人珍惜时光的意愿,《登鹳雀楼》中流露了要目光远大、不断进取的观念,《题西林壁》说明了身在事中往往不能了解事情真相的道理,这些古诗都让学生从童年的无忧无虑中开始接触人生,懂得了一些人生的真谛。

教学法方向毕业论文范例-古典诗词

教学法方向毕业论文范例-古典诗词

内容摘要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积淀起来的瑰宝,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语言素养的民族之魂。

但现在的古诗词教学大多还在走模式化的道路,即以讲解为主,强调字词与解释,强制性背诵。

这种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热情,达不到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的审美目的。

古典诗词大多感情丰富,形象鲜明,意境深远,是诗人心物交感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情感美,独特的意境美,读起来给人以美妙的艺术享受,而且古诗词语言含蓄精炼,音律和谐悠圆,充分体现了汉语的艺术魅力,有很强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要走出古诗词教学的困境,必须把握古诗词的上述特征及其鉴赏规律。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声情并茂的诵读——品味语言的优美;二、身临其境的感悟——再现意境美;三、知人论世的讲演——体验诗词的情感美。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情感意象意境语言AbstractClassical poesy is the rarity that the accumulation stands up for thousands of year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f our country, improve student's humane accomplishment and national soul of the language accomplishment. But present ancient poesy teaching is still taking the road to pattern, rely mainly on explaining, emphasize the words , recite mandatorily. This kind of teaching way has strangled students' enthusiasm, can not mold one's temperament, aesthetic purpose to nourish and cherish soul. give somebody wonderful artistic treat, and the ancient poetry word speech is refined implicitly, there is very strong examine American value, It must hold the characteristic of ancient poesy described above and appreciate the law to go out of the predicament of teaching of ancient poesy. I think I can proceed with several following respects: Read aloud and excellent in voice and affectionly --Sample the grace of the language; Second, feeling on the spot in person --Reproduce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beautifully; Third, know person's theory generation's lecture --It is beautiful toexperience the emotion of the poesy.Key words: Teaching of ancient poesy Emotion Image Artistic conception Language抓住意象入情入境——中学古诗词教学方法探微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璀璨夺目。

中学古典诗歌教学方法论文

中学古典诗歌教学方法论文

浅谈中学古典诗歌教学方法摘要: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代表着文学艺术的最高形式,表达着诗人的情感。

本文主要从诗歌教学方法上进行论述,引领学生体会诗歌的魅力,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诗歌;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42我国是诗的海洋,自“诗三百”以来,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赋,至唐诗宋词元曲,连绵不断两千多年,创造出无数的传世精品,代表着中华文明的博大与精深。

为了让学生体悟诗歌的美、感受诗人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继承和弘扬悠久的中华文明,我们高中语文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品读中华文化的瑰宝——古典诗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强调:学生“要努力提高对古今诗歌语言的感受力,体味诗中的积极情感,提升审美能力和境界”,这说明语文课程改革对诗歌教学的高度重视。

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都认为诗歌比较难教,特别是古典诗歌,往往抓不住其灵魂,作泛泛讲读,先是讲述诗歌产生背景和作者经历,再是复述大意、归纳主题、概括表达方法的诗歌教学老路子,届届如此,课课如是。

这种诗歌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不到诗歌的魅力,体验不到诗歌的美,“层次清晰”的分析反而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逐渐丧失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最终就会出现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想学的尴尬局面。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知道,诗歌是人类语言艺术和诗人情感魅力的融合,是最有感情、最有韵味的文体。

黑格尔曾言:“诗是作者灵魂的一次痛苦的经历”。

在课堂上,我们作为诗人灵魂的诠释者和学生灵魂的引导者,如何用语言带领学生去体验诗人那样一次灵魂的痛苦经历,让学生感受诗的魅力,陶冶情操,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呢?下面谈谈我在诗歌教学中采用的几点方法。

一、教会学生读。

诗歌的学习最重要的当是读,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

诗歌通过节奏、韵律来表达情感,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体味诗人的情感。

“读”,要做到情读、意读和泛读。

初中诗歌阅读教学方法[论文]

初中诗歌阅读教学方法[论文]

浅谈初中诗歌阅读教学方法摘要中国古典诗歌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永远是我们精神生命的源泉,中学语文课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其传承的重要渠道。

如何让学生正解古典诗歌的本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显得至关重要。

通过反复的课堂实践,笔者发现初中古典诗歌的细读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而细读的教学策略又是多种多样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纯粹地使用某一种,都会显得有局限性。

“功夫在诗外”,对于古典诗歌的细读,也只有在不停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前进。

关键词古典诗歌阅读教学教学方法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高度精练,表现为篇幅短小,手法多样,寓意含蓄,又因诗歌创作年代遥远,给诗歌解读带来了难题。

目前的诗歌教学,许多教师往往把诗歌作为背诵材料,让学生知道主旨即可,其设计模式也往往是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领读,学生齐读;然后背诵,分析主旨,而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去引导学生体验古人的感受,没有激发学生的心灵共振和情感共鸣。

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笔者通过不断的课堂实践以及总结,发现孙绍振先生提出的“文本细读”或许能给予我们不少的启发。

所谓文本细读,是指读者通过作品的详细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

孙绍振先生认为从哲学层面上说就是分析的方法,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的操作方法即“还原”和“比较”,并对此作了细致的分类,这对教学实践富有启发意义。

本文就孙先生的观点,结合笔者在初中古典诗歌教学的反复实践,提炼出诗歌解读三种较为可行的方法。

一、知人论世细读法对一切对象的研究最起码的要求就是把它放到历史环境里去。

不管什么样的作品,要作出最深刻的分析,必须放到这些作品的时代(历史)背景中去,还原到产生它的那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艺术的气候中去。

古典诗歌的解读尤应如此。

其实,我国早有类似的文学理论批评方式,那就是知人论世。

追根溯源,《孟子·万章下》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这里,孟子本来谈的是“尚友”之道,即以今人之情上推古人之情,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说,则是读者与古人的对话。

中国古典诗歌教学论文

中国古典诗歌教学论文

中国古典诗歌教学论文摘要: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诗歌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提高人文素质,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等方面都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教师必须具备较为全面的理论知识和必备的鉴赏水平;教学中,紧扣“三美”,创新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善于吟诵,感染学生,在带领学生细心体会诗歌之美的同时,并授予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古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在语文教学中理应占居重要地位。

但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弱化,尤其是古诗词教学弱化的现象十分普遍。

一方面教师感觉诗词难教,另一方面学生认为学习枯燥。

那么该如何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语文教育本应是美的教育,诗歌教学更应该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教师必须结合职业学校的实际,以作品欣赏为目的,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含蕴美、音乐美,培养学生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一、意境美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有境界,有意境是诗歌美的最高境界。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领略作品的优美意境,确非易事。

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鉴赏水平和教学能力。

诗的形象来源于生活或想象中具体可感的事物,诗歌中无论记叙、描写、抒情、议论,都会用到形象。

意象是诗歌中富有典型意义、渗透着情感和意蕴的形象。

意,是作家的思想情感;象,则是客观的具体物象。

作品中的“意”、“象”,一旦凭借文字表达出来,便形成了一个合成的统一信息作用于读者,给人以完整的意象美。

意境在意象的基础上形成,它是意象的组合,是意象的综合与升华后,形成的深邃内蕴,不是简单的情、理和景、境的叠加。

意境是在“意”和“境”有机统一中所反映出来的客观生活的本质的真实。

作为教师不能空洞地介绍诗歌作品的艺术手法或写作特色,关键是充分调动学生想象,指导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感知,分析“象外之象”,挖掘“文外之旨”,并最终能帮助学生品味到诗歌的意境之美。

二、含蓄美情感是诗歌的基础,诗歌可以直抒胸臆,但更多的是通过间接抒情方式来实现情感的含蓄表达。

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方法论文

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方法论文

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方法探讨【摘要】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初中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中,不仅要结合初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篇章的实际内容,还应当根据初中生生理、心理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实现语文学科的文学性和趣味性的双赢。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方法古典诗词作为初中语文的教学的重点之一,原因在于其独特的缜密构思和凝练语言以及优美的意境,在数千年的中国文化传统中,诗词一直是为历代文人所青睐的文学样式。

因此,在初中语文的古典诗词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文本本身所具有的韵律、意境的感性之美,同时也要分析出诗词中推敲、雕琢的理性之美。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

”吟诵诗歌是感受古典诗词意境美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古典诗词所特有的字句整齐,以及其特有的押韵,使得它不仅便于吟诵和记忆,诵读起来往往琅琅上口,还能让人感受到诗词中强烈的音韵美和节奏美。

在引导学生进行古诗鉴赏的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根据语言的节奏诵读。

所谓节奏,指的是长短强弱不同的声音按照一定的规则反复交错形成的抑扬顿挫的音乐感。

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采薇》)韵律则指的是诗词的韵脚以及格律,古诗词一般把同韵的字放在句尾,也成韵脚,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在诗中,”流”和”楼”就是由于押韵而形成声调和谐的韵律美。

朗读应当作为课程教学的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只有这样才能在每一个教学阶段更好地引导学生把握和欣赏。

[1]2.隔岸观火,不如身临其境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的先生曾经说过:”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

”因此,在欣赏短小精悍的古典诗词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多的引导学生领略古典诗歌的整体意境美,感受古典诗词中的诗言之道,诗话之景。

[2]具体说来,就是在诗意的酝酿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知,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情感。

如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初春漫步湖岸愉悦而欣喜地领略诗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场景,甚至可以让学生作画,在想象中激发学生对诗词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力。

古诗词教学论文

古诗词教学论文

古诗词教学之我见摘要:中国古典诗词是一座丰富的宝库,它深刻的思想内涵,高超的艺术手法,对陶冶青少年高尚的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均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典诗词是一座丰富的宝库,它深刻的思想内涵,高超的艺术手法,对陶冶青少年高尚的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均有重要意义。

现在就初中古诗词教学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景,融情于景南宋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就是说写文章的人首先要有感情冲动,然后才能激发灵感,写出好文章来。

欣赏者只有把情感调动起来才能体贴入微地感受到作品的意蕴,才能和作者把作品中不相关的事物协调起来,使作品有生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古代诗词过程中可以利用感情为切入点,激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情感共鸣。

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引入:1、再现情感氛围,激起情感共鸣教师要激起学生情感共鸣,可通过直观教学创设课堂情景,播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见其物”。

我在教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首先让学生了解一下苏轼这位词人的遭遇和思想感情,然后利用有关明月、晚景、天上宫阙等照片、图画,引导学生进入一种孤独和相思的氛围当中,激起学生触景生情,一个特定的夜晚,在朦胧的月色下,一个对酒当歌的人,这时一组组情景,让学生进入角色感受,用看到的图画结合意境,了解诗中传了什么情?写了什么景?情景是如何交融的,让学生心驰神往。

2、音乐激起情感共鸣诗歌语言具有音乐美,如将诗词与音乐有机结合,创设情景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欣赏优美的诗词,从而更好地学习领会诗中的意境。

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这些优美抒情诗词或配乐或吟唱,将诗词中语言符号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这比单纯的诵读效果好得多,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诗与词的情境,既培养学生的吟唱能力,理解能力,又激发了兴趣,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感情投入,气氛活泼愉悦。

聚焦内涵,让古诗词教学走得更远

聚焦内涵,让古诗词教学走得更远

聚焦内涵,让古诗词教学走得更远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古典诗词逐渐进入了基础教育教科书,因此,如何有效地提升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水平,是当前基础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但现代语文的学习与古诗词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区别。

古典诗词具有比较集中的特点,它的语法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区别,其表现形式和用词习惯都与目前学生所用的有较大差异,小学生接触较少。

所以,古代诗歌是比较难学的。

这就需要我们在古诗的教育上下更大的功夫,才能让他们体会到古典诗词的韵味。

在这篇论文中,笔者将对如何在小学中实施有效的古典诗歌教学进行具体的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引言古典诗词作为中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既有中国古人的睿智,又有丰富的生活哲理。

在诵读古典诗词的同时,既能提升自己的学问与领悟,又能学会遇事从容应对的人生智慧。

为此,我们必须在课堂上不断地创造情景,不断地进行教学手段的革新,才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使他们对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体会到古典诗词所蕴含的感情,增强他们在教学中的经验,最后使他们的古诗积累和语文学科素质得到提升。

一、整体教学,在比较揣摩中悟言得意古诗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元素,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近年来,由于语文课外活动的兴起与普及,许多诗歌被组织成一个整体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它也是很多老师所喜欢采用的一种教育方式,它有助于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诗词文化系统,能够让他们对同类诗词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扩大小学生的阅读面,发挥他们的语文素质。

例如,低年级的同学们学习了很多李白的诗词,对作者的基本状况也有所了解,那么老师就可以选择一些与李白相关的话题,例如“从诗词中解读李白的人生经历”,这样的话题不仅值得探讨,而且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通过大量的诗词了解来探究作者的人生。

其次,选取《望天门山》、《静夜思》等课文,指导同学从多个方面进行欣赏。

又例如,在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老师也可以将前面所学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串联在一起,让学生通过诵读、比较,感受苏轼的生活状态,从其旷达乐观的处世之道,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把握诗歌的内涵,从而达到一种主动的、有意识的继承传统的思想。

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试论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我国的古典诗歌教育是从我国的诗歌开始就存在的。

从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河流中不难看出,古典诗歌仍是传播我国传统古典文化的重要方式与手段之一。

因此,现今的国文教育要彻底继承传统的古典诗歌教学,最大限度地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传承文化。

一、现今我国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探析1.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指导思想仍处于不明确的发展阶段自从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的中学教育就开始不断在语文课本中引入古典诗歌文学,但是由于每年的中学大纲都会发生不同变化,使得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内容与课程一时陷入了僵局。

再加上大纲对诗歌的指导思想不明确,使古典诗歌的教学一时陷入了僵局。

例如,在2000年的教学大纲中“诵读古代诗歌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这种模糊不清的指导思想,使得我国古典诗歌教学陷入僵局。

2.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中的教学定位问题由于现今的中学古典诗歌教学往往都是一些无据可依的文章,虽说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但由于大多数文章没有特有的思想文化背景与现实的历史年代性,在一定程度上势必造就中学古典诗歌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很大程度的随意性。

例如,在学《论语》的过程中,只是在教学中简单解释了论语的每一句意思,就让学生进行背诵,使得许多学生认为学习古文只是简单地增加一些文学底蕴,只是为了应付当今的应试教育,天天背背就可以了,完全没有把诗歌的意境学到心中。

3.现今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仍缺乏新意由于现今的教学方式仍是以教师说教为主,使得整个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方式过于陈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整个课堂死气沉沉,没有任何气氛。

这种教学方式使得整个中学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与理念产生严重的分离,在本质上影响了古典诗歌的教学。

二、提高我国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解决对策探析1.最大限度地提高我国中学教学的综合素质水平(1)教师本身要对我国的古典诗歌教学有浓厚的兴趣。

(2)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古典文学素养。

古诗巧妙教法[论文]

古诗巧妙教法[论文]

浅谈古诗的巧妙教法摘要:在中华民族文化银河中,古典诗歌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千百年来,无论汉语言文学如何更迭和发展,古诗仍旧因其生动凝练的语言、和谐优美的音韵和深远清新的意境而被历代传颂。

那么教师在教授教材中的古诗时,怎样才能做到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掌握古人和古文化的精华呢?本文笔者重点从几方面谈谈古诗的巧妙教法。

关键词:诗人;解读诗题;情境;诗句一、了解诗人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我们明白“诗如其人”的道理,所以我们需要根据诗人成长背景、生平经历以及生活态度等方面从侧面来发掘其诗的主题。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诗人,使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及诗人的特点,为其充分理解诗歌打好基础。

那么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对诗人作诗的风格进行介绍。

比如教师在讲授诗人李白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可先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古诗《静夜思》,使学生对诗人一贯的作诗风格有初步接触,然后再将诗人的诗风带入到要学习的诗歌中,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诗人、诗歌的感知。

2.对他人给诗人的评价进行介绍。

比如在介绍孟浩然时,可以引用其他诗人或诗论对孟浩然的评价,孟浩然是唐朝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的诗人,创作出许多不朽的诗篇。

杜甫、李白等都对他的诗高度赞扬。

大诗人李白在《赠孟浩然》这首诗中,毫无掩饰地赞扬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还发出“高山安可仰”的长叹。

杜甫也用“清诗句句尽堪传”来称赞孟浩然。

由此看来,能得到李杜高度赞扬的诗人,其诗歌必定不同凡响。

3.对诗人创作时的背景进行介绍。

比如在讲到杜牧的《泊秦淮》时,教师可以首先满含感情地对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介绍,杜牧是晚唐时期的诗人,当时唐朝开始走向衰败,江山岌岌可危,但是当朝的官宦显贵却不思百姓疾苦,日夜花天酒地。

杜牧在秦淮河畔观见此景,身怀正义、目光长远的他怎能不感到愤怒和悲痛,那些只知听歌女吟唱的官宦显贵们,为什么就不知道亡国之痛呢?二、解读诗题诗题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剖析诗歌的关键,它通常能够透露诗歌的主要内容、写作对象和场景等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诗歌教学浅谈
一位诗人说:“诗者,从言从寺,西方人在教堂里做什么,中国人就在诗歌里做什么。

”我想起了《尚书》中的一句话:“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志”即指诗人的志向、抱负、思想感情等。

西方人把精神寄托在教堂,中国人则把感情寄寓诗歌。

因此,诗歌在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引导学生走进诗歌辉煌华美的殿堂,激发学生继承和传播中国古代诗歌这笔丰厚文化遗产的热情是中学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

下面我就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一、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

其语言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再加上诗歌受平仄押韵等因素的影响,语言本身就具有跳跃性。

因此,鉴赏古诗之前,首先应该介绍一些有关古典诗歌的基本知识,如意象,让学生了解到文学即人学,是用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把人的思想感情借助物象表达出来,那这个载体(物象)就称之为意象,如明月代表思乡、思念亲人、希望团圆之情,暗寓羁旅情怀,寂寞孤独之感;杜鹃(杜宇、子规)——啼血、不如归去——纯洁、失意、哀怨、悲凉思归等;孔雀徘徊、鸳鸯戏水——恋偶、和美自在、幸福美满;鸿雁迁徙——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愁;鸿雁传书——寄托情思,充满浪漫色彩;杨花、柳絮、飞蓬、浮萍——身世飘零、萧瑟悲凉、感伤离别等;燕子——历史变迁,今非昔比,物是人非的兴亡……
了解了诗歌意象后,对于先前富有跳跃性、难以读懂的句子,我
们可以运用想象把意象调整语序后串合起来。

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其完整的意思为:在今晚酒醒以后,只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飘浮,一弯残月,孤零零地挂在树梢头;再如,“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可理解为: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

对诗词的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格律知识也应做一些介绍;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这样才能使学生做到有的放矢。

二、以学生为主体,重视朗读教学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

诗歌仅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

但是,现在的语文课上,教师往往以教授知识为主。

为什么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用美读法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

在琅琅读书声中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揣摩苏轼、
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三、运用多种手段,开展审美教学
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

”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显得非常重要。

中国古典诗词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意境为解读者营造的其实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老师要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欣赏这幅图画,多媒体无疑是教师用来展现诗词图画的一种很好的手段。

例如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不妨先播放一首《三国演义》的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高亢激昂的歌声的感染下,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了。

学《琵琶行》时,可以先让学生听几支琵琶乐曲,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学《扬州慢》时可摄取扬州的竹西佳处、二十四桥、十里长街等画面,选取几首繁华、落寞对比鲜明的古筝作为背景音乐,再加上声情并茂的诗文朗读,将它们有机地连缀成一个多媒体课件并加以展示,使学生首先“情动于中”,产生阅读兴趣。

在接下来的诗歌教学中,教师再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审美体验,呼唤学生展开联想,再造美的形象,使其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达到人性化和艺术化,到了这一步,学生自然而然会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有了共鸣,就能体会到审美的乐趣。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总之,古典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从高考出发,采用更加高效的教学模式和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是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