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中印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百度文库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

中国和印度同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既有古老的文化传统而又始终没有间断的仅有的两个文明古国和世界大国,两国的文化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璀璨夺目的两颗明珠,在世界的发展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推动世界的向前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印度文化神秘瑰丽,中国文化大气磅礴,文化的不同特点使得他们相互吸引,从而交流频繁。而两国地域上的的临近又为这种频繁的交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在两国的文化中有着众多的相似和相通之处,这是他们相互借鉴,相互交差的结果。这种融合同时又促进了其自身更快的发展。

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多条纽带,例如宗教,舞蹈,文字,音乐等等,不胜枚举。而佛教作为这条纽带上关键的一环,历来被人们所重视,它在中印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是人们研究的重点。原本对佛教以及它在中印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只是略知一二,认识肤浅。在读了季羡林先生的《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后有了不小的收获,关于佛教及其作用有了更多的了解。

一、关于佛教

1.佛教起源的背景

公元前第五六世纪,自公元前二千年左右起从今天的阿富汗,巴基斯坦一带侵入印度的雅利安人的势力已经遍布整个北印度,恒河和朱木拿河汇流的地方成了婆罗门教的文化中。新雅利安人继承并发展了“印度河流域的文化”,北印度由青铜器时代转入铁器时代,商品经济也已经很发达了。在雅利安人统治比较集中的地方,新兴的国家都是君主制,在婆罗门文化圈外,或许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不同,政治制度迥然不同。在这些国家中,阶级关系的表现形态之一就是所谓的种性制度,它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混合产物,或许就是这种种性制度的存在,使得社会底层的人民渴望找到一种精神寄托来逃避现实的残酷,获得自我安慰,这就给佛教的产生培植了深厚的土壤。但是季先生讲在当时的印度阶级斗争并不是很激烈,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平静的,安定的。而且政治秩序比较稳定,商业和手工业都比较发达,因此,佛教兴起时的印度,同基督教兴起时罗马正处在经济,政治,精神和道德普遍瓦解的状况是不一样的。

当时的思想界盛行着两种思想,一种是代表着上层社会即统治者的雅利安人的带有乐观主义的思想,称为婆罗门;另一种则是与它相反的代表着那些被征服了的原始居民的带有悲观主义的思想,称为沙门。两者在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有着很大的区别,婆罗门相信吠陀里面的大神,而沙门相信轮回转生。由于政治上的对立,这两种思想也是根本对立的,是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反映。在婆罗门教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接受沙门的一些东西,到了公元前第五六世纪,印度思想界呈现出空前的活跃。

2.佛教的起源

佛陀最根本的教义是所谓十二因缘,四圣谛,八正道。每一个都带着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这与它基础继承的是沙门的传统是分不开的。而佛教产生的地区和环境决定了它的根本教义只能是这样的,佛教产生的摩揭陀国是僻处在婆罗门文化圈之外的边远地区,从这一点看,此地应是沙门教盛行的地方。而且当时

必定存在一定的民族压迫,佛教的悲观主义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比较普遍的情绪,扎根在被压迫的原始居民中间,提出一切皆苦的学说,拥有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从另一方面讲,佛教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大城市中新兴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因此才会不断发展成为有世界影响的大宗教。

3.佛教与婆罗门教的区别

佛教相信轮回业报,从而反对种姓制度。它基本上是无区别地对待一切种姓的,它不像婆罗门那样排斥异己,不会把社会分割的七零八碎。它反对婆罗门杀牲祭祀,投合了农民的愿望。佛教还主张使用人民大众的语言,这就比婆罗门使用梵文大大地有利于接近人民,宣传教义。

二、佛教传入中国

1.佛教传入时中国的社会状况

佛教在西汉时通过中印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与佛教产生时印度的社会状况不同,当时的中国已经进入封建社会,封建制制度已逐步完善,小农经济盛行一时,手工业也相当发达,但是到了西汉末期,政治极端腐败,官场黑暗,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再加上土地兼并严重,使得广大农民痛苦不堪,无以聊生。佛教就在这时适时的传入中国,为广大人民提供了一个精神寄托。另一方面,佛教传入中国时,正是谶纬(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神学迷信附会儒家经义的一类书)之学盛行的时候。当时的一些皇室贵族,都相信谶纬之学。佛教为了在中国站稳脚跟,必须依附于一个在中国已经流行的、有了基础的宗教学说,谶纬便是这样一个合适的载体,因此,首先信仰这个外来的宗教的并不是普通的老百姓,而是一些上层的统治阶级的人物。

2.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起初,人们认为佛教的学说就是鬼神报应,而佛教是一种道术,称之为佛道或释道。佛道并提是当时固定的流行说法。从三国开始一直到魏晋时代,佛教又依附于玄学。玄学在当时是为门阀士族地主阶级服务的,佛教的教义因而得到承认与发展。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随着南北分裂形成了两大派,南方重理论,偏于思辨,不重禅法;北方重修持、禅定,倾向于苦行。这是政治上南北对立在宗教上的反映。唐朝时,玄奘创立了法相宗,提出了“三性”、“三无性”的学说。佛教传入中国后,其发展阶段,几乎完全与印度本土佛教的发展相适应。

3.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首先便表现在政治上,佛教的传入与其说是为底层受压迫的劳动人民提供了一个精神寄托,倒不如说是成为统治者加强统治的工具,统治者借助佛教的轮回报应理论,让被统治者相信他们所受的苦是因为上辈子做了错事,削减他们反抗的意识,从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其次,佛教的传入也对经济产生了影响,寺院经济在南北朝时期蓬勃发展,与官府争夺税源,大量税款流入寺院,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另外,寺院的发展也成为南北朝时期户口大量流失的重要原因。

第三,表现在文学上,大量佛经的翻译,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被各民族编译成不同的文本广为流传,如傣族的《兰嘎西贺》,蒙古的《Jivaka 王》,《嘉言》,《水晶镜》等。另外,《西游记》也似乎受到了它的影响。

最后,表现在艺术上,建筑上,东汉已有白马寺,魏晋南北朝时期大规

模的修建寺庙。雕塑上,佛像大规模的雕塑始于北魏,兴于唐,如大同的云岗石窟,洛阳的龙门石窟和最为著名的敦煌莫高窟。绘画上,佛像画日渐兴起,石窟上精美的壁画多于佛像有关,堪称画中瑰宝。

三、佛教在中印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1.中印文化交流简介

中印的文化交流是于何时的并没有一个极为确切的时间,到了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印度的文化也随之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中国的文化也传入印度,同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此后,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就趋于频繁,两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进行交流,促进了两国的共同发展。

2.佛教在中印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作为中印文化交流的纽带,佛教有着与丝绸之路一样重要的作用,在这其中,佛教代表的不仅仅是它本身,它的身上还依附着众多的东西,如一些政治理念,经济方式,文学艺术,这些都是通过佛教这根纽带来联系的,正是这种不可替代的作用决定了要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就不得不研究佛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