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的推动力是什么[1]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9b854b23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af.png)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城市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而经济增长则是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这些变化不仅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
同时,经济增长也为城市化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促进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二、城市化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化进程中,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升级。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第三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快,而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则相对较慢。
这种变化不仅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动力。
同时,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也为新兴产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城市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中,区域经济也在不断发展。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区域内的资源得到了更加合理的配置,区域内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这种变化不仅促进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也为区域外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
同时,城市化也为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保障,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城市化需要政府引导和支持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进行引导和支持。
政府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优化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五、城市化需要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城市化进程中,应该注重创新驱动发展,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应该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城市居民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加持久和可持续的动力。
2020年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城市—第三课时城市化
![2020年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城市—第三课时城市化](https://img.taocdn.com/s3/m/88e035acb7360b4c2e3f64cc.png)
2020年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城市—第三课时城市化考纲内容:城市化的本质;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城市化问题的具体表现命题趋势:以区域图、模式图及相关的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城市化进程和特点;联系实际生活热点,考查城市化带来的影响及解决措施考点一、城市化的含义:1、城市化的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范围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2、意义:(1)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2)带动广大农村发展,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3)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
(4)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5)影响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3、城市化动力机制(1)社会经济发展即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反之就越低。
(2)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
城市的经济增长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密切关联。
典型高考题: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读图回答(1)~(2)题。
(1) 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 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 )A.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B.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C.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D.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1)本题考查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根据图中就业比重的数据可以看出,1995年至2000年的5年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都基本保持在20%左右,A项错误;自1990年以来,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B项错误;题目问的是安徽省的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的表现,材料中没有反映农村人口向东部迁移的情况,C 项错误;随着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区域产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D项正确。
对于城市化的理解与认识
![对于城市化的理解与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9939e92e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c0.png)
对于城市化的理解与认识一、城市化的背景城市化,这个词一提起来,大家都知道。
城市化就是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追求更好的生活。
你想想,曾几何时,大家都在乡下过日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现在呢,城市里高楼大厦林立,车水马龙,五光十色。
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真是像坐上了过山车,一下子就飞快地冲上了顶峰。
1.1 经济发展经济是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
城市里,机会多得很。
你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工作,从技术到服务业应有尽有。
比如说,年轻人毕业后,第一反应就是往大城市跑,哪里能赚到更多的钱,过上更好的生活。
人们都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在城市里,赚钱的机会多,生活水平随之提高。
1.2 文化交流城市化也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交流。
不同地方的人在这里相遇,互相碰撞出火花。
想象一下,在街头小巷里,你可以听到不同口音的语言,看到各种风格的服饰。
这种多样性让生活变得有趣。
餐馆里,泰国菜、意大利面、墨西哥卷饼,应有尽有,让人眼花缭乱。
城市真的是个大熔炉,包罗万象。
二、城市化的挑战不过,城市化并不是一帆风顺。
挑战随之而来,像阴云密布,令人忧心。
2.1 住房问题首先,住房成了大问题。
随着人们涌入城市,房价飞涨,像坐火箭一样。
很多年轻人辛苦工作,却还是租不起一个像样的房子。
“住得起”成了奢侈的梦想。
看着朋友圈里那些豪华公寓,心里难免有些嫉妒。
大家都希望能有个温暖的小窝,安静地享受生活,但现实却不容乐观。
2.2 环境污染再来说说环境污染。
城市里车流量大,工厂排放,空气质量下降。
尤其是冬天,雾霾让人喘不过气来。
走在街上,鼻子里总是能闻到一股刺鼻的味道。
很多人开始关注环保,倡导绿色出行。
骑自行车、走路,这些成了新的时尚。
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城市带来一丝清新。
2.3 社会问题最后,社会问题也不容忽视。
城市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
挤地铁时,总是能看到大家低头玩手机,互不交流。
孤独感在城市里蔓延,很多人身边却没有真正的朋友。
有人甚至说,城市越大,心越冷,这并不是空穴来风。
改革开放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推动
![改革开放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推动](https://img.taocdn.com/s3/m/c8cf7f58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66.png)
改革开放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推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快速而深入的城市化进程。
在中国城市化的推动中,有许多关键因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对城市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针对改革开放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推动进行探讨和阐述。
一、市场经济的推动改革开放带来了市场经济的兴起,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在计划经济时代,城市化进程局限在少数大城市,而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推动使得城市化更加广泛和快速推进。
市场经济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农民进入城市,从而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二、土地制度的变革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受到土地制度的影响很大。
改革开放后,土地制度得到了深刻的变革,农村集体土地经营制度的推出使得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能够直接参与到土地交易中。
这种土地制度的变革为城市化提供了基础,农民通过将农地转型为城市用地,有效地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三、政策的支持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城市化发展的政策,包括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土地使用等方面的政策。
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城市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
四、人口流动的加速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城市化加速了人口流动的进程。
农村人口涌向城市,成为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
人口流动带来了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持,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
五、科技创新的推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科技创新为城市化进程的推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科技的发展带来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六、国际因素的参与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在国际因素的参与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得到了推动。
国际市场的需求和国际资本的流入,为中国的城市化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和条件。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推动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
市场经济的兴起、土地制度的变革、政府政策的支持、人口流动的加速、科技创新的推动以及国际因素的参与,都为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量。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城市管理学》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排序版)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城市管理学》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排序版)](https://img.taocdn.com/s3/m/8ce093a1fab069dc502201ec.png)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城市管理学》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排序版)(电大期末纸质考试必备资料)说明:试卷号:1186;资料整理于2019年9月4日,收集了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中央电大期末考试的全部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题库(已经排序)(A)大都市政府:成立于19世纪末,是最早建立的大都市政府,开创了大都市政府的先例。
[2015年1月试题]A.伦敦(A)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
[2016年7月试题]A.英国(A)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
[2018年1月试题]A.英国(A)在我国城市国家机构中处于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
[2009年7月试题]A.市人大(A)在我国城市国家机构中处于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
[2010年7月试题]A.市人大(A)在整个城市国家机关中处于首要地位。
[2011年1月试题]A.市人大(ABC)是未来区域中心城市行政区划改革的方向。
[2013年7月试题]A.撤市(县)设区B.撤村设街C.人口农转非D.撤县建市(ABD)属于我国城市国家权力政治系统。
[2013年7月试题]A.市人大B.市政府D.市司法机关(ABD)属于我国城市国家权力政治系统。
[2017年6月试题]A.市人大B.市政府D.市司法机关(ABD)属于我国城市国家权力政治系统。
[2018年7月试题]A.市人大B.市政府D.市司法机关(B)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的比例小,幼年人口比例大。
[2014年7月试题]B.增长型(BCD)属于初级城市发展战略观。
[2011年1月试题]B.需求型C.供给型D.资源型(BCD)属于初级城市发展战略观。
[2012年7月试题]B.需求型C.供给型D.资源型(C)社会大分工,这是人类社会中城市形成的直接原因。
[2015年1月试题]C.第三次(C)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
[2011年7月试题]C.工业化(C)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
[2018年7月试题]C.工业化(C)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支撑。
初中历史题目推动城市不断发展的动力有哪些
![初中历史题目推动城市不断发展的动力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15158c4e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15.png)
初中历史题目推动城市不断发展的动力有哪些
城市不断发展的动力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市集中,因此城市不断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大量的劳动力。
2.产业结构的调整:现代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因此城市不断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新兴产业的引入和老产业的更新。
3.科技革新与创新:城市不断吸纳高科技和高层次人才,引导城市技术和文化创新,因此城市不断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技术进步和创新。
4.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城市化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城市不断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公共设施的建设和提升。
5.经济政策的鼓励:政策扶持不同形式的市场主体,促进经济增长,吸引资本,推动城市不断发展。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ab3e80380b4c2e3f5727632a.png)
郊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城市化 逆城市化阶段
2.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3.城市网络化
郊区城市化
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这就是郊区城 市化。
逆城市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大城市中心市区郊区人口向外迁移, 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出现了与城市化相反的人口流动的现象。逆城 市化也称城市中心空洞化。 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 乡差别近于消失、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 设施完善,再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在城市中面对浑浊空气、噪声的大 城市居民到乡村、城镇暂住、定居,从而导致逆城市化现象,如美国、西欧的一 些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具体表现在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迅速发展;乡村人口数量增多,城 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环境问题 生物圈:生物多样性减少。 岩石圈: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土壤污染,地面下沉。 大气圈:空气污染。加剧热岛效应。 水圈: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多;水质恶化;水资源短缺;酸雨。 社会问题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社会保障压力快速加 压,社保缺口难于填补。 经济影响 地价上涨,成本上升。 粮食问题 农民大量离开原耕种土地,弃耕抛荒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粮食进口率 逐渐增高,使得人口大国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存在隐患,这不利于中国国家 发展和政局稳定。
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
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
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
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的体现。
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
![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d1172a86e53a580216fcfe17.png)
3.多元化主体推动的动力机制。政府、企业、农民以及城市居民等各种经济主体对城市化及郊区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其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多元城市化动力替代以往单一的或以二元为主的城市化动力。
4.产业结构变迁演进型动力机制。农业发展给城市化提供基础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核心动力,第三产业发展给城市化以后续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产生和推动力量;经济结构的优化演进为城市化的进程提供了持续动力。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产业向城市集聚以获得聚集效益;科技的进步,必然使城市的产业结构多样化,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换,进而推动城市化;信息化促使市场体系演进,推动着城镇体系升级;信息化带来新型城市间劳动地域分工,参与全球城市体系竞争,发展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区成为城市化的一条途径。信息化在四个方面对城市化有促进性作用。
6. 要素推进型动力机制。从比较利益的角度, 强调区域要素在定了资源、劳动力、资本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主要受市场支配, 它们总是流向那些比较效益高的地区。
7. 教育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城市化与教育之间存在着良性的互动关系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给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教育也不能例外。同时, 城市化的外延表现为城市数目的增多、城市空间结构的扩张、城市人口数量的膨胀; 城市化的内涵则强调城市的经济效益和城市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素质提高的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中关键在教育(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不规则教育)。教育是农业劳动力提高素质步入现代城市生产活动的前提, 是农村人口打破传统生存和生活观念, 融入现代城市生活的基本要求。没有现代化的教育支撑的城市化是低质量的城市化, 是没有发展后劲的。教育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城市化的最终目标:人口素质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上。
高三地理城市化知识点总结
![高三地理城市化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89ea486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e3.png)
高三地理城市化知识点总结城市化是指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规模和速度趋势。
它是当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高三地理学习中,城市化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下面将从城市化的定义、原因、影响和挑战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大规模迁移过程,它是人口向城市集中发展的一种表现。
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不断流入城市,同时城市人口不断增长,使城市功能逐渐强大。
城市化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城镇化和城市发展。
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区域中心迁移的过程,而城市发展则包括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城市规模的扩大。
二、城市化的原因城市化的原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人口增长是城市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农村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人们纷纷选择迁往城市。
其次,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
城市作为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产业投资和人才集聚,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另外,社会变革和人口结构调整也是城市化的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人们对于城市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三、城市化的影响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企业和工厂,吸引了大批的就业者。
其次,城市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
城市生活提供了更多的教育、医疗和文化资源,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另外,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的加大、社会矛盾的增多等。
此外,城市化还对环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城市的扩大和工业的发展使得环境污染程度加剧,生态破坏日益严重。
四、城市化的挑战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国土资源的有限和城市用地的紧张是城市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城市用地的扩大使得农田面积减少,给粮食生产带来了压力。
其次,城市化加剧了社会矛盾和城市贫富差距,城市内部的社会问题逐渐凸显。
高三地理城市化知识点热点
![高三地理城市化知识点热点](https://img.taocdn.com/s3/m/7714a41e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55.png)
高三地理城市化知识点热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
城市化指的是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以及城市地区人口增长和城市功能的不断扩展。
下面我们将逐步介绍高三地理城市化的知识点热点。
第一步:城市化的定义和特点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包含着人口转移、城市扩张、城市功能和结构的变化等方面。
城市化的特点主要有: 1. 人口转移:城市化过程中,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
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工业和服务业的转移,以及农业机械化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2. 城市扩张:城市化使得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的扩张可以表现为人口增长和城市面积的扩大。
这会带来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和土地资源的开发压力。
3. 城市功能和结构的变化: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的功能和结构会发生变化。
城市功能的扩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城市结构的变化包括不同功能区的划分和布局。
第二步: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城市化的推动因素包括: 1.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经济发展会带动城市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2. 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使得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动力增强。
3. 城市化政策:政府的城市化政策也是推动城市化的重要因素。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人口向城市地区转移。
第三步:城市化的影响和问题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城市化的影响主要有: 1. 经济增长:城市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使得城市经济规模扩大,提高了人均产出水平和就业机会。
2. 社会变迁:城市化带来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变迁。
城市化加速了社会流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3. 环境压力:城市化给环境带来了压力。
城市化增加了人口密度,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增加,同时也加重了污染和资源消耗的压力。
然而,城市化也面临一些问题: 1. 城市贫困问题:城市化过程中,一些农民工等人群容易陷入城市贫困。
2019-2020年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单元第3节《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优质课
![2019-2020年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单元第3节《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优质课](https://img.taocdn.com/s3/m/aa9e429e284ac850ad02429d.png)
珠三角地区范围
珠江三角洲 有狭义和广 义之分,广 义的珠三角 包括港澳地 区在内,狭 义的不包括。 这里所讲的 珠三角指狭 义的珠江三 角洲。
珠三角地区位置 113。
115。
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位置——我国的南大门
①从纬度位置看,珠江三角洲处于我 国的哪个温度带?
热带和亚热带
②从海陆位置分析珠三角的交通情况? 水陆交通便利
遍自己写的笔记,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又可以检查笔记中的遗漏和错误。遗漏之处要补全,错别字要纠正,过于潦草的字要写清楚。同时,将自己 对讲课内容的理解、自己的收获和感想,用自己的话写在笔记本的空白处。这样,可以使笔记变的更加完整、充实。 • 三、课后“静思2分钟”大有学问 • 我们还要注意课后的及时思考。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心中快速把刚才上课时刚讲过的一些关键思路理一遍,把老师讲解的题目从题意到解答整个过 程详细审视一遍,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一些关键的解题技巧。所以,2分钟的课后静思等于同一学科知识的 课后复习30分钟。
转出区: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2.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改善; 3.失业人口增加。
转入区:1.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 升级的时间,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2.环境污染加剧; 3.缓解就业压力。
产业结构优化、经济迅猛发展
劳动密集型产业 技术密集型产业
产业升级
2002 1999 1996 1994
1990
① 人口增长快,粮食需求多
;
② 工业、交通和城市建设占用不少耕地
;
③ 农业多种经营使得粮食播种面积有所减少
。
读“长江三角洲地区示意图(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示意 图(乙)”,完成下列各题。
城市化的推动力是什么[1]
![城市化的推动力是什么[1]](https://img.taocdn.com/s3/m/e841e0a501f69e314232941f.png)
1.城市化的推动力是什么?(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4分)(2)农业现代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3分)(3)信息化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3分)2. 学习型政府组织具有哪些特征?(1)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意愿,即组织的共同构想;(2分)(2)组织与各成员均善于学习;(2分)(3)组织结构扁平化;(1分)(4)组织具备极强的自我创造力;(2分)(5)弹性化的组织结构;(1分)(6)能够实现充分的自主管理。
(2分)3. 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1)效益原则。
即应全面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3分)(2)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
土地利用规划主要目标之一在于充分开发土地的经济价值,严格受市场调节。
规划很大程度上应建立在市场基础之上、由市场引导,规划结果是适应这种引导的结果。
同时,土地利用涉及各方面利益,除经济目标外,还必须考虑社会和环境生态效益与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须由国家立法、政府方针、政策来控制完成。
(3分)(3)动态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应随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旧有的规划在一定时间内有指导作用,但从长远看可能会成为有效利用土地的障碍。
(2分)(4)协调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涉及许多复杂部门,牵动方方面面的利益,必须由多个部门共同参与才能保证顺利完成并有效贯彻实施。
(2分)4. 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存在哪些问题?(1)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3分)(2)协议出让,政府让利;(3分)(3)生地出让,效益粗放;(2分)(4)有地没人用,有人没地用;(2分)1. 循环经济3R原则的内容是什么?(1)减量化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一法则是要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因此又叫减物质化;(4分)(2)再利用原则,循环经济第二个有效的方法是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地使用人们所购买的东西;(3分)(3)资源化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三个原则是尽可能多的再生利用或资源化。
(3分)2. 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4分)(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3分)(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高一地理判断题练习试题集
![高一地理判断题练习试题集](https://img.taocdn.com/s3/m/0f4c3cc95a8102d277a22f21.png)
高一地理判断题练习试题答案及解析1.城市化的动力是政府大力发展房地产。
【答案】错误【解析】试题分析: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
一般说来,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考点】该题考查城市化动力。
2.城市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功能越强,彼此之间相距较近。
【答案】错【解析】城市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功能越强,所以彼此之间相距较远。
故错。
【考点】城市的等级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题关键是掌握城市等级与数量、服务范围、相互之间距离的关系。
3.区域间的经济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如发达地区可为落后地区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产品。
【答案】错误【解析】区域间的经济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发达地区较落后地区主要的优势条件为资金、技术和人才,而没有自然资源的优势。
【考点】本题考查区域联系。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在发展上的优势条件的差异即可判断。
4.一般来说,城市规模越大,服务种类越多,服务范围越广。
【答案】正确【解析】成都hi规模越大,一般等级越高,则服务种类越多,服务范围越广。
【考点】本题考查中心地理论。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掌握掌握中心地理论的基本内容,注意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服务种类之间的关系。
5.地球上只有在春秋分日的时候昼半球和夜半球的范围大致相等。
【答案】错误【解析】晨昏线为过地心,与阳光相垂直的地球大圆,故始终平分地球,进而使地球上的昼半球和夜半球范围始终大致相等。
【考点】本题考查晨昏线分布特征。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晨昏线分布的基本特征即可判断。
6.某城市地铁开通后,沿线出现了新的商业网点,这表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带来了商业网点的相应变化。
【答案】正确【解析】材料直接反映了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商业网点布局的变化。
【考点】本题考查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能抓住材料的基本信息,结合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布局的影响分析即可。
对于城市化的理解与认识
![对于城市化的理解与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e822f860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f5.png)
对于城市化的理解与认识城市化,听起来是个很大很复杂的词。
可其实,说白了,就是人们从乡下往城市里搬,追求更好的生活。
想想,我们的生活中,城市化无处不在。
从早上起床,喝杯咖啡,搭上公交,走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这一切都和城市化息息相关。
一、城市化的背景1.1 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首先,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很多人为了找到工作,纷纷涌向城市。
曾经的农田,渐渐被工厂、商场和高楼大厦取代。
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让无数家庭的生活水平提高。
这种变化,虽然给人们带来了物质上的满足,但背后却是对生活方式的巨大冲击。
1.2 文化的交融其次,城市化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城市里,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
各地的美食、艺术和风俗在这里交融碰撞,让人们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生活方式。
这种多样性让城市生活充满活力,但也让一些人感到迷失,面对陌生的文化冲击,适应并不容易。
二、城市化的挑战2.1 生活成本的上升然而,城市化并非都是美好的。
随着人们的涌入,城市的生活成本也在不断攀升。
房价飞涨,让许多人望而却步;租房子也变得愈发困难。
想在市中心找到一间合适的房子,得花不少钱。
这不仅影响了年轻人的生活质量,也让一些原本希望过上好日子的家庭陷入了经济压力。
2.2 环境问题的加剧除了经济压力,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高楼大厦林立,绿地却在不断减少。
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尤其是孩子和老人的健康,往往受到威胁。
尽管一些城市开始重视环境保护,但要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生态平衡,依然是个难题。
2.3 社会关系的疏离再者,城市生活也让人们的社交变得疏离。
曾经小村庄里,邻里之间互相照应,关系亲密无间。
而在大城市中,人们匆匆忙忙,忙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往往连邻居的名字都不知道。
社交网络虽然提供了方便,但面对面交流的减少,让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变得脆弱。
孤独感在这个人潮涌动的城市中悄然滋生,令人堪忧。
我国城市化的新路径
![我国城市化的新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96cb177908a1284ac85043de.png)
我国城市化的新路径城市化是21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诸多结构性矛盾的关节点。
在市场化推进下实现中国的城市化,是中国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核心。
市场化不仅是城市化的第一推动力,而且也是我们研究现代城市发展规律的出发点。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国城市化的新路径——自然城市化,具有必然性,实施自然城市化的重点在于改变政府职能并消除各种制度障碍。
标签:城市化;自然城市化;必然性;实施重点21世纪是“城市世纪”,世界各国都掀起了城市化的浪潮。
中国城市化严重滞后不仅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梗阻,因此,城市化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然而,在新世纪中国选择什么样的城市化战略,在理论界存在着争论,在实践中仍然在不断地摸索。
在市场化推进下实现中国的城市化,是21世纪中国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核心。
市场化不仅是城市化的第一推动力,而且也是我们研究现代城市发展规律的出发点。
在市场化中认识现代城市、研究现代城市、管理现代城市、经营现代城市是21世纪中国城市化中的主要课题。
一、自然城市化的内涵所谓自然城市化战略,就是要发挥市场机制在人口向城市迁移、要素向城市集聚、城市的内部结构调整和外部扩张、城市之间的竞争与协调,以及城乡关系调整等方面的基础性和主导性作用,用市场化的方式,遵循市场的一般规则,依靠各个城市化主体的自主决策、创新和协调,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利益、环境承载力、可持续发展要求和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理念等约束条件下,推动城市化进程。
其核心是城市化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尊重市场的选择,而不应该事先从行政计划和管理的角度,依据决策者对某种规模或类型的城市的偏好来指定城市发展方向,规定城市化的道路。
自然城市化有以下特点。
(一)城市化的第一推动力——市场自然城市化的过程是一个自然的、充满随机选择的过程,特别是城市化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前期,更是一个自发探索的过程。
城市管理学第八章
![城市管理学第八章](https://img.taocdn.com/s3/m/7ff3dfc684254b35effd3411.png)
第八章城乡关系协调与管理第一部分要点一、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城市化发展阶段和特征,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态势,我国现代城市化发展过程,城市中的农村人口的出路如何;理解城市边缘区与城中村的成因,城乡一体化的意义和发展要点;掌握城市化的概念和内涵,城市边缘区与城中村问题的管理对策。
二、教学内容本章从城市化的定义、内涵以及衡量指标出发,就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这一现象分析了城市化浪潮的成因以及国际经验表明的城市化进程的一般发展轨迹。
第二节总结了我国建国以来的现代城市化发展脉络。
第三节提出现阶段城市与乡村发生冲突的关键地带是城市边缘区和城中村,对城市边缘区进行了界定和特征分析,归纳了城市边缘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对策,对城中村进行了概念界定和成因、生命周期、影响的分析,提出了引导城中村城市化的对策。
第四节描绘了城乡协调发展的最高境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练习题一、填空题1、纵观世界历史,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也是逐步实现____________的过程。
P2932、后工业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大多数劳动者不再从事农业和制造业,而是从事____________。
P2953、在工业化、城市化和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中,____________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主线。
P3014、城市化本质上是社会____________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转变的过程,是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的城市社会演变的自然历史过程。
P2935、管理的理念仍停留在____________层面,导致了城市边缘区管理问题的复杂化和治理难度加大。
P3046、____________是随着多种产业集聚逐渐由乡村形态转变为现代化城市的过渡性社区。
P3067、社区建设的重点是搞好社区____________,解决好与社区居民密切相关的生活服务问题。
P3078、在缺乏政策引导及法规约束的条件下,____________往往是城市建设投资主体追求的唯一目标。
新型城镇化的推动力
![新型城镇化的推动力](https://img.taocdn.com/s3/m/1c93f76c27d3240c8447efea.png)
新型城镇化的推动力和发展基础在哪里?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关键转型期,推进新型城镇化应实现从重数量的外延式扩张向重品质的内涵式发展转变,要从“要素驱动”走向“创新驱动”。
城镇化要建立在坚实的产业基础之上,要以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使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同步发展,特别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靠创新引领一个新的经济周期。
新型城镇化要积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实施农民工培训工程,大力提高进城劳动者素质,改变城市对农民工“用而不养”的局面,使农民工能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
通过鼓励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返乡在中小城市创业,使就业者变成创富者,并以创业带动就业。
要加快实施全国统一的居住证制度《瞭望东方周刊》:有人认为城镇化不应是一种政策选择,而应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进程;或者说,有学者在讨论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还是结果。
这一问题的背后涉及到政府的角色定位。
你认为,政府、市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分别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辜胜阻:城镇化是市场的产物,推进城镇化要尊重客观规律。
新型城镇化需要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两只手”相结合,形成“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的双重动力机制,在加大政府对城镇化的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建设。
一方面,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探索多种形式的民间投资模式,通过采取招标、让民间资本直接参与、特许经营等方式构建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模式,更多地吸引民间力量参与城镇建设。
另一方面,要加强政府在包括城镇建设体制、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非农企业产权制度、城建用地制度等方面的体制创新。
同时,政府要推进民营企业在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和社会事业建设中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在投资审批、土地、财税扶持方面的公平待遇,为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瞭望东方周刊》:舆论普遍认为,户籍制度改革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关键,你刚才也提到政府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那么你是怎么看待户籍制度改革的?辜胜阻:户籍本身只是记录和提供城乡居民信息的载体。
房地产金融化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推动力
![房地产金融化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推动力](https://img.taocdn.com/s3/m/c603f42f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9d.png)
房地产金融化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房地产金融化城市化进程成为了各国都在积极探索的发展方向。
在这一进程中,金融化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它对于城市化的推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房地产金融化城市化进程中金融化的重要推动力。
1. 金融创新与住房融资房地产金融化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推动力之一是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为房地产市场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和工具,使得房地产市场能够更好地满足住房需求。
例如,通过证券化的方式,可以将房地产投资组合打包成证券进行交易,这样可以吸引更多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推动城市化进程。
2. 土地市场与金融化土地是房地产金融化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金融化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金融化可以提供土地交易的融资方式,使得土地能够更加高效地配置。
通过土地转让、土地抵押等金融手段,可以吸引更多资金进入土地市场,从而促进城市化进程。
3. 金融机构与房地产市场金融机构在房地产金融化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还提供风险管理等多种金融服务。
金融机构通过提供低成本的融资,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同时,金融机构还可以通过开展金融创新,满足不同需求的借款人,从而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多样化。
4. 政府政策与金融化政府政策对于房地产金融化城市化进程中的推动力至关重要。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的融资,减少融资风险,吸引更多金融机构参与房地产市场。
同时,政府还能通过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机制等方式,推动金融化的顺利进行,进一步促进城市化进程。
在房地产金融化城市化进程中,金融化作为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金融创新与住房融资、土地市场与金融化、金融机构与房地产市场以及政府政策与金融化,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房地产金融化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未来,随着金融技术的不断创新和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金融化将在房地产金融化城市化进程中持续发挥重要的推动力作用,为城市化进程注入新的动力。
《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3ec38300b4c2e3f572763fc.png)
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4.城市问题研究五普标准: 设市区:1.区人口密度大于1500人/km 2,区辖行政地域全部为城市人口。
2.区人口密度小于1500人/km 2,区政府驻地和区辖其他街道办事处人口。
3.区驻地城市建设已延伸到周边的全部人口。
不设市区:1.市政府驻地和市辖其他街道办事处人口 2.驻地城市建设已延伸到乡镇的全部人口。
建制镇:1.镇政府驻地和镇辖其他居委会人口 2.驻地镇建设延伸到村的村委会全部人口。
3.独立的工矿区、开发区、旅游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常住人口大于3000人,按城镇人口计。
注:常住人口为连续剧住半年以上者。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聚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有区域性、综合性、历史性。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简述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①关于城市的产生有着不同的看法,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最初,因谋生不易而过着成群结队的、漂泊不定的生活,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人们谋取生活资料的方式有很大的进步,并依次出现了畜牧业和农业,并且随着农牧业的发展,人类定居下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愈来愈迫切,从而许多村庄陆续涌现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继续提高,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分离开。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了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而且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各自都出现了产品剩余,使产品交换出现,从而导致固定交换场所的形成,后来这些场所逐步演变为市集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即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交换范围,使得农人牧人以及手工业者彼此都有需要,有可能去进行越来越频繁的交换,交换的扩大引起了商品生产的萌芽和发展,交换日益频繁和扩大,逐渐形成了许多手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市集逐步形成为城市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组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城市化的推动力是什么?(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4分)(2)农业现代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3分)(3)信息化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3分)2. 学习型政府组织具有哪些特征?(1)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意愿,即组织的共同构想;(2分)(2)组织与各成员均善于学习;(2分)(3)组织结构扁平化;(1分)(4)组织具备极强的自我创造力;(2分)(5)弹性化的组织结构;(1分)(6)能够实现充分的自主管理。
(2分)3. 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1)效益原则。
即应全面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3分)(2)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
土地利用规划主要目标之一在于充分开发土地的经济价值,严格受市场调节。
规划很大程度上应建立在市场基础之上、由市场引导,规划结果是适应这种引导的结果。
同时,土地利用涉及各方面利益,除经济目标外,还必须考虑社会和环境生态效益与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须由国家立法、政府方针、政策来控制完成。
(3分)(3)动态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应随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旧有的规划在一定时间内有指导作用,但从长远看可能会成为有效利用土地的障碍。
(2分)(4)协调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涉及许多复杂部门,牵动方方面面的利益,必须由多个部门共同参与才能保证顺利完成并有效贯彻实施。
(2分)4. 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存在哪些问题?(1)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3分)(2)协议出让,政府让利;(3分)(3)生地出让,效益粗放;(2分)(4)有地没人用,有人没地用;(2分)1. 循环经济3R原则的内容是什么?(1)减量化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一法则是要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因此又叫减物质化;(4分)(2)再利用原则,循环经济第二个有效的方法是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地使用人们所购买的东西;(3分)(3)资源化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三个原则是尽可能多的再生利用或资源化。
(3分)2. 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4分)(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3分)(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3. 城市人口管理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1)树立人口意识,贯彻基本国策;(2分)(2)正确选择城市人口增长途径;(2分)(3)做好人口普查和人口预测工作;(2分)(4)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2分)(5)制定城市人口发展战略和规划。
(2分)4. 我国城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1)制定和实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2分)(2)不断改革和完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1分)(3)不断调整和优化城市经济结构;(2分)(4)有效控制城市生产力发展规模;(1分)(5)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间接管理和服务;(1分)(6)规划、建设和管理好市政公用设施;(2分)(7)注重全市就业情况。
(1分)1. 循环经济3R原则的内容是什么?(1)减量化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一法则是要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因此又叫减物质化;(4分)(2)再利用原则,循环经济第二个有效的方法是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地使用人们所购买的东西;(3分)(3)资源化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三个原则是尽可能多的再生利用或资源化。
(3分)2. 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4分)(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3分)(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3分)3. 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1)效益原则。
即应全面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3分)(2)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
土地利用规划主要目标之一在于充分开发土地的经济价值,严格受市场调节。
规划很大程度上应建立在市场基础之上、由市场引导,规划结果是适应这种引导的结果。
同时,土地利用涉及各方面利益,除经济目标外,还必须考虑社会和环境生态效益与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须由国家立法、政府方针、政策来控制完成。
(3分)(3)动态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应随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旧有的规划在一定时间内有指导作用,但从长远看可能会成为有效利用土地的障碍。
(2分)(4)协调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涉及许多复杂部门,牵动方方面面的利益,必须由多个部门共同参与才能保证顺利完成并有效贯彻实施。
(2分)4. 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存在哪些问题?(1)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3分)(2)协议出让,政府让利;(3分)(3)生地出让,效益粗放;(2分)(4)有地没人用,有人没地用;(2分)1. 我国市民参政的内容是什么?(1)市民的政治参与,主要包括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政治权利和自由权利,履行公民和市民的政治义务,参与和支持城市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重大决策,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维护市民的合法权益,监督城市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政治行为,实现市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促进市政管理的法制化、民主化和公开化进程;(4分)(2)市民的行政参与,主要包括参与城市政府的行政决策,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向有关部门检举揭发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违法失职和渎职行为,行使监督政府及其公务员的权利;参与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活动,维护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财产的安全,改善城市公共服务;促进行政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3分)(3)市民的社会参与,主要包括参与城市社区、基层居民自治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从事社区服务、拥军优属、残疾人援助和义工活动,参与城市教育、文化、体育、科技、医疗卫生、福利保障等方面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
(3分)2. 城市发展战略包括哪些内容?(1)战略依据,城市发展战略的依据就是城市制定发展战略时的基础和发展条件;(2分)(2)战略愿景,城市的战略愿景即城市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最终将要达到的总体目标;(2分)(3)重点战略,重点战略是作用于对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关键、主导意义而目前发展又比较薄弱,需要特别加强,且在发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的经济环节、产业部门或管理领域的战略举措;(2分)(4)战略措施,战略措施是针对实现战略过程中的矛盾所采取的策略和具体措施;(2分)(5)战略反馈。
(2分)3. 城市人口管理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1)树立人口意识,贯彻基本国策;(2分)(2)正确选择城市人口增长途径;(2分)(3)做好人口普查和人口预测工作;(2分)(4)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2分)(5)制定城市人口发展战略和规划。
(2分)4. 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存在哪些问题?(1)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3分)(2)协议出让,政府让利;(3分)(3)生地出让,效益粗放;(2分)(4)有地没人用,有人没地用;(2分)1. 城市化的推动力是什么?(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4分)(2)农业现代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3分)(3)信息化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3分)2. 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4分)(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3分)(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3分)3. 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哪些特点?(1)综合性;(2分)(2)法治性、政策性;(2分)(3)地方性;(2分)(4)长期性、经常性;(2分)(5)实践性。
(2分)4. 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存在哪些问题?(1)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3分)(2)协议出让,政府让利;(3分)(3)生地出让,效益粗放;(2分)(4)有地没人用,有人没地用;(2分)2. 城市发展战略包括哪些内容?(1)战略依据,城市发展战略的依据就是城市制定发展战略时的基础和发展条件;(2分)(2)战略愿景,城市的战略愿景即城市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最终将要达到的总体目标;(2分)(3)重点战略,重点战略是作用于对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关键、主导意义而目前发展又比较薄弱,需要特别加强,且在发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的经济环节、产业部门或管理领域的战略举措;(2分)(4)战略措施,战略措施是针对实现战略过程中的矛盾所采取的策略和具体措施;(2分)(5)战略反馈。
(2分)3. 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哪些特点?(1)综合性;(2分)(2)法治性、政策性;(2分)(3)地方性;(2分)(4)长期性、经常性;(2分)(5)实践性。
(2分)4. 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存在哪些问题?(1)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3分)(2)协议出让,政府让利;(3分)(3)生地出让,效益粗放;(2分)(4)有地没人用,有人没地用;(2分)2. 学习型政府组织具有哪些特征?(1)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意愿,即组织的共同构想;(2分)(2)组织与各成员均善于学习;(2分)(3)组织结构扁平化;(1分)(4)组织具备极强的自我创造力;(2分)(5)弹性化的组织结构;(1分)(6)能够实现充分的自主管理。
(2分)3. 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1)效益原则。
即应全面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3分)(2)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
土地利用规划主要目标之一在于充分开发土地的经济价值,严格受市场调节。
规划很大程度上应建立在市场基础之上、由市场引导,规划结果是适应这种引导的结果。
同时,土地利用涉及各方面利益,除经济目标外,还必须考虑社会和环境生态效益与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须由国家立法、政府方针、政策来控制完成。
(3分)(3)动态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应随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旧有的规划在一定时间内有指导作用,但从长远看可能会成为有效利用土地的障碍。
(2分)(4)协调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涉及许多复杂部门,牵动方方面面的利益,必须由多个部门共同参与才能保证顺利完成并有效贯彻实施。
(2分)4. 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存在哪些问题?(1)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3分)(2)协议出让,政府让利;(3分)(3)生地出让,效益粗放;(2分)(4)有地没人用,有人没地用;(2分)1. 城市化的推动力是什么?(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4分)(2)农业现代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3分)(3)信息化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3分)2. 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4分)(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3分)(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3分)3. 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哪些特点?(1)综合性;(2分)(2)法治性、政策性;(2分)(3)地方性;(2分)(4)长期性、经常性;(2分)(5)实践性。
(2分)4. 我国城市经济管理具有哪些特征?(1)区域性。
城市经济管理是城市政府及其所属机构,对本城市区域范围内的经济体系和经济活动的管理,因此,城市经济管理实质上是一种区域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