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阅读教学一些尝试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阅读教学的一些尝试

摘要:语文教学就是在学习字词句篇的具体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在学习语言文化的同时,又要塑造出学生美好的心灵,既我们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出一代“志向高远,人格健全,基础扎实,特长明显”的现代文明人,这个任务也就落在了具体的阅读和写作教学之中。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尝试

下面就谈谈我在从事语文阅读教学方面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领会词句抓“语境”

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读一般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这里说的“语言环境”即“语境”,要求我们在教学时,不仅要单个指出词句的本义,更要结合语言环境指出其转义、反义、同义复出,描述例解等意义,培养学生语言活用的基本能力。例如:四册《理想的阶梯》中写到,在通往四化的征途上,坎坷、曲折、荆棘、浪涛是不会少的。其中的“坎坷”的本义是指道路坑坑洼洼。而这里则用的是比喻义,喻指人生道路的曲折不平,象这类词语,一般不应单独解释,而应在了解本意的基础上,由学生去结合语言环境进行具体的理解。再加: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中引用了宋代辛弃疾的词句“沙场秋点兵”,意思是秋天在沙场上阅兵。阅读课文时可引导学生去想象延安军民大生产运动中纺线那种宏大场面,去体会那种热闹的、非同一般的巨大气魄,从而领略出延安军民那豪迈的气概和乐观的志趣。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发挥发散性思维,即创新意识。在未明确词的意义之前,要先让学生去猜测它的意义。如:讲解“缘木求鱼”时老师先出示卡片让学生各自理解,有的说:“木头引出了鱼”,“有的说:“钓鱼杆是用木头做的”,还有的说:“木是树的意思,爬到树上找到了鱼”猜测不一而足,在学生思维活跃纷纷发言的基础上,老师可和盘托出答案。并强调大家要把答案记在笔记本上,切实要记住它的意思。

二、探求文章思路抓特征

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大纲中有意避开了使用“层次”的提法,而用了“文章思路”的说法,这是针对当前阅读分析时某些程式化、教条主义的繁琐哲学倾向而提出的意在引导学生从全文整体出发,沿着作者写文章的思路去一步步的认识和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因此,我注意了从作者思路“外化”的形式特点,既文章结构语言去探寻作者表达的思路脉络。如讲《白杨礼赞》在理解文章的结构时就紧紧抓住了“白杨树是不平凡的”这一反复出现的语句,文章9个自然段,而不平凡则在①②⑥⑧四段出现,“不平凡”一词每次出现,都是独立成段,以示强调,文章写出了白杨树生长环境不平凡,外部形态不平凡,内在气质不平凡。由面到点,由外到内,作者的文思脉络跃然纸上。再如,第四册《论雷锋塔的倒掉》一文在学习时,不少同学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去理解文章的脉络,如何理解呢,还是抓特征,它的“外化”特征是:①段“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锋塔倒掉了”,③段我希望雷锋塔倒掉,④段“居然倒掉了,

则普天之下的人民,其父欣喜为何如?”⑨段说“法海禅师当初造塔……竟设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其思路是听说倒掉——希望倒掉——居然倒掉——终究要倒。抓住了这个思路,文章的意思就好理解的多了。再如:《谁是谁可爱的人》中的,“难道你不觉得他们是最可爱的人吗”的反复反问。另如杨朔散文中的景物——人物——感情思路都是有特征可循的。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方法,要多挖掘,多教给学生。

三、品味语言抓语感

中学语文大纲中要求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还需要在语文实践中逐步积累,需要有一个从直接感受到理性认识再到直接感受的过程。前一个“感受”层次较低,后一个“感受”却升华了。语感训练的主要内容有:形象感、意蕴感、情味感、音声感、正误感、分寸感、畅达感、节奏感、美丑感等等。如讲授《沁园春雪》,在品味咀嚼语句之后,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的画面一幅幅便会展现来,在此基础上老师带领学生再次深入联想,那美丽的意境出会呈现在大家面前:

1936年二月的一个冬日,陕北高原风雪飘飘,大河冰封,远处山景隐隐,天地间只剩一片苍茫,此刻毛泽东这位巨人高大的身影出现在海拔千米的塬上,顶天立地,意兴豪迈,指点江山,构思治国方略,遥想未来辉煌;天晴雪停,丽日当空,红白交映,气象万千,河山象一位红妆素裹的少女,青春焕发,朝气蓬勃。再如《周总理,你在哪里》运用反复的手法,创造了一种“询问——呼唤——寻找

——回答”的新形式,亿万人民热切呼唤,四处寻找,天地万物为之动情。人民爱总理,总理爱人民,血浓于水的激情味从字里行间洋溢了出来。

语感的训练,能够拓宽语文教学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我们要加强这个方面的训练,特别是要通过朗读的训练来予以加强。

四、文学作品抓赏析

初中教材中编排了相当数量的文学作品,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在教学中,就是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欣赏作品,辨别真假、善恶、美丑,逐步提高欣赏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如讲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就要使学生紧紧抓住一个“变”字,由情节析原因。文中警官先生一会儿说小狗“名贵”的动物、“蛮伶俐”的,到一会儿又是“下贱坯子”、“野畜牲”,一系列的变化都是围绕狗是否是将军家的变来变去,从而暴露出了他沙皇资产阶级看家狗的丑恶嘴脸。再如,学习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就要求学生高度概括出一个“骗”字,再分析故事情节中老大臣骗子、皇帝互相欺骗的无耻行经,进而揭示出其根源是一个“私”字,并理解“私”是万恶之源,从而使学生受到了明辩事非的教育。

另外,象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则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抓住主要人物菲利浦夫妇,面对于勒有钱、无钱的境况来分析他们的言行举动。全篇紧紧围绕一个“钱”字展开情节,于勒有钱菲利浦夫妇就朝思

暮想,无钱则弃之不理冷酷无情。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际金钱关系使学生得以领略,菲利浦夫妇的市侩则为学生所不耻。

综上所诉,关于语境语感的教学训练,培养学生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都是一些全新的要求,需要一个语文工作者去刻意探索研究,我愿于同行仁人一同去努力尝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