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针灸学.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学
绪论
1.针灸学: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针刺技术和治疗方法,探讨针灸防治疾
病规律,阐明针灸作用机理的一门学科。
2.最早的针刺工具:砭石
3.1973 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反映出了经络学说的雏形。
4.《黄帝内经》是对战国以前针灸学术的一次大总结,创立了针灸理论体系。
5.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除《灵枢》外首推《针灸甲乙经》,是继《内经》后对针灸学术的又一次
大的总结。
6.杨继洲编撰的《针灸大成》是继《内经》、《针灸甲乙经》之后对针灸学术的第三次大总结。
7.《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五色“明堂三人图”,成为历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发现并
取用阿是穴,还创用指寸法取穴定位。
8.北宋时期针灸学家王惟一撰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第一章经络总论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
第一节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经脉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1. 经络系统十二皮部
十五络脉
络脉孙络
浮络
十二经脉:系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三要素:十二经脉由手足、阴阳、脏腑。
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1)十二经脉左右对称的分布在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2)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
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
(3)手足阳明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4)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 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 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任脉肾经胃经脾经肾经膀胱经
腹部背部
3.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阴经主里,属脏络腑,阳经主外,属腑络脏。
4.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经脉名称属络的脏腑联络的器官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胃上口喉咙
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下齿,口,鼻
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鼻,上齿,口唇,喉咙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注心中挟咽,连舌本,散舌下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上肺挟咽,系目系
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抵胃咽,目内、外眦,耳,鼻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络脑,目内眦,耳上角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上贯肝,入肺中,络心循喉咙,挟舌本
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
手少阳三焦经属三焦,络心包耳后、上、中,目锐眦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目锐眦,耳后、中、前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胃,肺阴器,目系,环唇内5. 经脉的循行走向
食指端鼻旁足大趾内端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心中↓交接
足小趾端目内眦↓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
胸中↓交换
↓无名指端目外眦足大趾外端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走向规律:手三阴从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腹
针灸学
6.循行的交接规律
(1)相表里得阴经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换
(2)同名得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换
(3)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换
7.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
脉共 8 条,故称奇经八脉。
8.一源三歧: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
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为一源三岐。
9.. 奇经八脉中有督脉和任脉,其各有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
10.十五络脉: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任脉的别络从鸠尾分出后
散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脾之大络从
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
11.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特点:( 1)加强了十二经脉的内在联系,更加强了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2)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行的不足,扩大了经穴的主治范围,使得十二经
脉中的阴经和头部发生了联系。
13.六合:十二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会合成六组,故有“六合”之称。
14.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十二经筋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15.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作
用: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和反应病症的作用。
16.经络的作用: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第二章腧穴总论
第一节腧穴的分类和命名
1.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
针灸的施术部位。
2.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十四经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362 个。
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
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