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太康道情戏的现状与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太康道情戏的现状与保护

摘要:太康道情是流传在黄淮西部的稀有剧种,源于说唱道情,是梆子声腔系的传统剧种之一。2006年,太康道情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太康道情剧团是传承太康道情戏的唯一载体。太康道情戏曾有一段辉煌岁月,被称为“天下第一团”。但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多元化娱乐方式的出现,人们思想的转变,演员的流失等一系列问题。太康道情戏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本文通过对太康道情戏的调查研究,针对它现在的问题提出一些适时可行的策略,希望有利于它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太康道情;现状;保护;传承

太康道情正式定名于1957年,以太康道情剧团的成立为主要标志,此前称其为“坠子翁”或“蛤蟆瓮”。太康道情戏虽以太康命名,但其流传范围不仅仅集中在太康境内,主要集中在豫东平原和安徽的阜南,颍上。太康道情戏以其独特的唱腔风格和地方特色方言与北方道情和南方说唱道情区别开来自成一家。

一、回顾太康道情戏的历史进程

道情艺术在河南,特别是在豫东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傅惜华说:“元明两代散曲中,此体(道情)颇为不解,其旨唯在超脱凡尘,敬醒顽俗而已。凡歌此曲者,从无伴奏乐器,完全徒歌,仅一手执简板,一手抱渔鼓,相击成声,以为节拍,音调简古。推原时代,最迟亦当于盛元。豫鲁齐各地,均见流传。”[1]仔细分析傅氏之语可知:这种道教传教之曲在豫鲁齐之地的兴盛,当始于盛元以前。这正好与南宋周密所叙情况及《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中国现代曲艺表”中“河南道情戏形成于元代”的记载相吻合。它也说明此时的道情演唱形式还相当简陋,还保留很多道教“新经韵”[2]的诸多特征,并且演出场所也不正规,真正使太康道情走上戏剧舞台的是道情艺人张广志。1905年以后他同李远志、沈长法等在太康干张村首创道情戏班小窝班,到了1925年以后,这个道情班的成员纷纷离团自己组建剧团,成为太康道情戏的黄金时期。下表4—1—1可对当时的盛况做一下了解

[3]

年太康县组建了第一个职业道情剧团,也是现在唯一的一个。文化大革命期间,太康道情

已经完全停演,直到1978年在县文化局的领导下,剧团骨干重新整理才又开始演出,并

取得不错的成绩。下表可以简单反映一下。

[4]

二、太康道情戏的现状

如上文所说太康道情戏在历史上曾经很红火,甚至到现在依然在比赛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在太康及其周边地区广受群众的喜爱,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其目前的状况却令人担忧。主要体现在传承情况、资料保存情况、演出情况和管理情况四个方面。(一)太康道情戏传承情况

太康道情剧团从成立到现在大致有六代传人,笔者通过《太康县戏曲志》和对现任太康道情剧团团长张天印的联系整理出一部分传承名单:

顺序姓名学历家乡

第一代传承人朱锡梅、王永田等小学太康人

第二代传承人蔡青枝、杨同等小学太康人

第三代传承人张天印、王晓灵等高中太康人

第四代传承人李艳灵、吕清丽等初中太康人

第五代传承人罗爱华、丁彩艳等初中太康人

第六代传承人初中太康人通过表中的传承人情况可知,太康道情戏的主力军主要集中在太康县境内,而且学历普遍偏低,没有经过系统的乐理知识的学习。另外笔者还从与张团长的交谈中得知剧团成员约有三份之二有亲戚关系或曾有亲戚在这里工作过,剧团自2004年以来几乎没有招收到新学

员。这些情况也间接说明太康道情戏在影响力方面远远不够,传承前景并不乐观。

(二)太康道情戏的资料保存情况

太康道情体裁种类很多,剧目丰富,“据普查统计有三十多个曲牌、曲调,包括三大类五大品种。道情剧目中古装传统戏一百六十多部(不包括移植剧目),现代戏六十多部(不包括移植剧目),这些剧目在长期的流传中,有很多已经失传。现仅存太康道情传统剧目七十多部,现代剧目四十多部。”[5]但这些剧目也都存在很多问题,传统剧因流传时间过长,又疏于整理,很多剧目也都无法演出。后来在导演李克明的帮助下,重点整理了《双拜寿》、《王金豆借粮》、《王金豆还粮》、《白玉楼》、《王宝钏》、《借妻》、《张廷秀走访》等。现代剧目因为社会的发展很多已经跟不上时代潮流,在观众中反响不强烈,主要演的是《富裕之后》、《恋歌》、《红尘》等。即使是这些整理好的剧目,一部分也没有剧本,主要靠老一代的艺人口授。

(三)、太康道情剧团的演出情况

太康道情戏的演出情况包含几个方面:

首先是演出场所的情况。《太康县志》中有有关情形的记载“演时每择空旷处所,高搭台棚,无处远近村民,均可自由观往。至期,贩卖零食及零用物者亦麋集焉。”[6]现在依然是这样的情况,演出地主要是在公园、广场或直接在村口的空地和请戏个人的家门口搭台唱戏。剧团在剧院的演出很少,除了参加比赛时,就是在接一些市县乡分派的政治任务时,才会在剧院演出。另外剧团在外演出时请戏方是不管吃住的,在城市演出吃住很容易解决,但若是在农村演出,吃饭、睡觉就是一大问题,一般在本地的小学里就地而睡,吃饭需要自己支锅做饭。

其次是观众情况。太康道情戏曾经为广大群众所喜爱,曾在本地流传很多关于太康道情的戏谚:

不怕家中遭了贼,也得看看朱锡梅。

少锄二亩地,不能耽(太康人读dang)误看看道情戏。

宁叫发面酸,不能耽误看看道情班。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多种娱乐方式的出现,这种盛况已不复存在。笔者因家在太康对此很是熟悉,在2004年以前,戏台面前是无法穿越的,到处都是人,而且以年轻人和中年人为主。如果要找到一个好的位置,最好提前两个小时来占位。但是在此之后,观众是逐年减少。如今年2月份,笔者在家附近的程庄观看太康道情剧团演出时,看到戏台前面的人大多是老人很少看到年龄稍小的,即使有也只是以玩乐为主。戏台前拥挤的现象也不复存复在,可以很轻松的走到最前面,可见观众流失是非常严重的。

再次是演出的戏路来源,曾经太康道情的请戏方主要以群体为主,是各个地区的庙会演出的主力军,但随着很多庙会的衰落,现在太康道情剧团的请戏方既有政府、企业(商场),也有个人和群体。政府会为了某一个节日而请戏,如去年的国庆节,在太康县人民广场,道情剧团就连演五天庆祝国庆佳节;商场有时在开业的时候也会请戏,如去年我笔者家集市上汇嘉超市开业也请有戏班和流动舞台。随着社会的发展,以个人名义请戏的越来越多,主要是为了庆祝老人生日或者三周年纪念。但这也仅限于太康范围内及周边地区,戏路来源地域狭窄,根本无法满足剧团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