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重点整理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fea3355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63.png)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土地与土地经济学1、土地的定义: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水库、山峦、沙漠、森林等自然资源和人工建设的一切可利用的地貌特征。
2、土地的特性:(1)自然特性:土地是一个地理实体,具有三维空间的位置和形状。
土地的空间范围由地表、地下和上下空间组成。
土地的位置和形状决定了土地的空间特征。
(2)经济特性:土地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土地的价值包括内在价值和外部附加价值。
土地的使用价值取决于土地的用途、使用方式和利用程度。
(3)社会特性:土地具有社会属性,受到政策、法律、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
3、土地经济学:土地经济学是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资源配置和土地市场规律的学科。
它综合了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土地资源利用与配置1、土地资源利用:是指根据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将土地投入生产、生活和生态等各个领域的使用活动。
土地资源利用包括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等。
2、土地资源配置: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根据土地资源的适宜性和社会经济需求,合理分配和布局土地资源,以达到土地资源的最佳利用效果。
3、土地资源配置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经济效率原则。
4、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法:主要包括静态和动态配置方法。
静态配置方法主要包括需求预测法、综合平衡法和社会经济评价法等;动态配置方法主要包括趋势外推法、系统动力学方法和多目标决策分析法等。
三、土地市场与土地制度1、土地市场:是指以土地为交易对象的市场体系,包括土地买卖、租赁、抵押等交易活动。
2、土地制度:是指国家对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包括土地所有权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土地规划制度等。
3、土地市场的特点:不充分竞争性、信息不对称性、政策敏感性。
4、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等。
5、我国的土地市场体系:一级市场(政府垄断市场)、二级市场(企业事业单位之间的自由市场)、三级市场(个人之间的自由市场)。
土地经济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土地经济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76bf977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69.png)
土地经济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土地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土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复习土地经济学的要点,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土地所有权、土地市场等方面的知识,为应对相关考试或工作提供帮助。
以下是土地经济学复习的重点总结:一、土地资源的特点和经济价值1.土地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具有固定性和不可再生性。
2.土地资源的经济价值体现在其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反映在土地的市场价格上。
3.土地资源的价值受到土地位置、土地品质、土地用途等因素的影响。
二、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1.土地所有权是指对土地资源拥有的所有权利,通常由政府或私人持有。
2.土地使用权是指在土地所有权基础上对土地进行使用、收益和转让的权利。
三、土地市场与土地价格1.土地市场是指土地所有权的交易市场,通过买卖、租赁等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流通。
2.土地价格是反映土地市场供求关系的市场价格,受土地位置、土地用途、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四、土地与农业经济1.土地在农业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
2.农业土地的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对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五、土地与城市经济1.城市土地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资源配置问题成为关注焦点。
2.城市土地规划和用途管制对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六、土地与环境经济1.土地资源保护是环境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对维护生态平衡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七、土地税收与土地政策1.土地税收是国家对土地资源利用征收的财政收入,是土地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2.土地政策包括土地资源规划、土地资源开发、土地资源管理等方面,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至关重要。
通过对土地经济学的要点进行复习和总结,可以更好地理解土地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和作用,掌握土地市场、土地所有权、土地价格等方面的知识,为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土地经济学考试重点
![土地经济学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e220b379a45177232f60a219.png)
第二章1.人地关系概念: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简称。
其经典解释是人类社会及其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2.人地关系的实质:是人通过自身的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的关系。
3. 人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是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人口与经济,人口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4.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LPC=f [R(t),P(t),C(t)]。
R(t)—农业自然资源条件,P(t)—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C(t)—人口消费水平,t —时间。
5. 区域土地人口承载比:SR=P’/P。
SR—区域土地人口承载比,P—土地人口承载力,P’—预测人口。
SR<1,承载量合理,SR=1满载,SR>1,超载5.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政策路径:稳定人口增长,推行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建设具有多元目标的规划管理体系,积极消除贫困问题,合理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发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机制。
第三章1. 土地的自然供给制约因素:适宜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气候条件;适宜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具有一定的交通条件。
2.土地自然供给静态无弹性,经济供给动态有弹性。
3.土地的经济供给的含义:所谓土地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的土地的供给。
4. 土地经济供给与自然供给的区别和联系:(1)土地自然供给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2)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经济供给则是针对土地不同用途而言的;(3)土地的自然供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定的,无弹性的,经济供给是动态有弹性的,并且不同用途土地的供给是不同的;(4)人类难以或无法增加土地的自然供给,但可以在自然供给的基础上增加经济供给。
土地经济学要点总结
![土地经济学要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2cf825a312b3169a451a41a.png)
第一章导论1.土地经济学:土地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土地利用中人与土地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科学。
2.土地:土地是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土壤、水文、地质、大气和植被等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3.土地的特性一、自然特性:天生固有的特性。
①位置固定性—就地利用②面积有限性—节约用地③质量差异性—因地制宜④功能永久性—合理利用保护土地。
二、经济特性:和人利用相关的特性。
①土地供给的稀缺性(1.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2.某地区土地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3.某种土地的供给与需求矛盾。
)②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土地位置是固定的、所以利用方式是分散的。
由其特点,土地利用应选好区位)③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④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⑤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4.土地的功能①承载功能②生产功能③资源(非生物)功能第二章第一节一、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
土地利用的基本内容:(一)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土地利用程度分析在农业上:①垦殖系数(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②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土地总面积)③水面利用率(以利用水面/全部水面)。
在城市:①建筑密度(建筑物占地面积/用地总面积)②容积率(建筑面积/用地总面积)③土地利用系数(以利用土地/土地总面积)。
2.土地利用结构分析是指在整个土地面积中,各类用地所占的比重。
3.土地利用效益分析二、土地利用的目标从提供的“产品:(1)物质产品(2)服务效用;按作用:经济目标、生态目标、社会目标。
第二节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一、先调查、评价、规划,后开发利用二、以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耕地面积相结合三、在农业有限的前提下,统筹安排用地比例四、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五、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第三章土地集约利用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土地上合理增加物质与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收益。
土地经济学重点整理
![土地经济学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1827c0c964bcf84b9d57be1.png)
第一章第一节土地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一、土地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高效配置的科学。
•具体地,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如何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资源被怎样利用的科学。
资源有限而人类的欲望无穷,经济学用以分析稀缺资源如何被配置以满足人们的各种欲望。
•土地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用一般经济理论研究有关土地经济领域问题的一门学科,研究土地资源的最佳使用和有效配置。
1、资源:一切对人类具有使用价值的物质和条件。
资源分类:一是自然赋予的自然资源;二是来自人类社会劳动的人为因素,包括一切社会、经济、技术因素,可统称为社会资源。
对于经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自然资源,由于附加了人为的因素,一般说来具有双重性质。
具有动态性。
重要特点:有限性和稀缺性陆地上重要的自然资源有六种:(1)淡水(2)森林(3)土地(4)生物种类(5)矿山和(6)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气)2、资源配置:资源配置: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的分配。
相对于人类无止境的需求而言,资源具有稀缺性。
资源合理配置:理论状态是帕累托最优,即要增加一个人的福利必须减少另一个人的福利。
3、资源配置方式:•西方经济学认为,一是市场配置,二是政府配置。
•关于市场配置:完全竞争(完全竞争的世界如同物理学家的无摩擦模型);市场失灵产生原因:垄断或外部效应矫正:政府干预或调控•关于政府配置:如计划经济二、土地经济学是一门部门经济学经济学学科可以分为综合经济学、区域经济学、部门经济学等三个层次。
土地经济学属于部门经济学。
综上,土地经济学:1、研究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土地经济学是研究土地这种稀缺资源如何合理配置的科学。
2、土地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土地资源的需要市场与政府调控两种配置方式。
3、土地经济学是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的分支学科。
第二节土地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土地经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20世纪之前尚未单独研究土地经济问题,大多依附于政治经济学,真正开始研究土地经济问题始于20世纪初期。
土地经济学重点
![土地经济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2fd1d9ccad51f01dc281f1c8.png)
1.土地的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2.土地的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利用的外部性)。
3.土地的基本功能:承载功能、生产功能、资产功能。
10.土地利用的内容: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利用程度、结构、效益分析);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土地保护。
11.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18.农业区位论核心内容: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尤其是农业生产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杜能阐述了对农业生产区位选择进行经济分析的方法。
19.工业区位论核心内容: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该理论是以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为前提的,寻求的是在原材料和消费中心一定的情况下,工业企业的最佳分布点。
韦伯在其区位理论中运用了“区位因素”的概念。
工业的区位选择仅涉及两个因素:运输费用和劳动成本。
20.城市区位论的核心内容:城市区位论的基本内容是关于一定区域内城市和城市职能、大小及空间结构的学说,即城市的“等级规模”学说,被克里斯塔勒形象地概括为区域内城市等级与规模关系的六边形模型。
任何一个确定级别的中心地生产的某一级产品或提供的某级水平的服务,都有大致确定的经济距离和能达到的范围。
中心地的规模与其所影响区域的大小、人口规模,是通过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这个环节而建立起相关关系的。
(经济地理学中的中心地理论)21.市场区位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的特点是把生产区位和市场结合起来分析。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是通过对整个企业体系的考察,从总体均衡的角度揭示整个系统的建立问题。
土地经济学重点归纳
![土地经济学重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6822f00c84254b35effd340c.png)
土地经济学重点归纳绪论1.概念解释:土地、土地经济学。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土地经济学就是研究由土地利用所引起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简述土地的经济特性。
(1)供给的稀缺性(2)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2)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注:土地的自然特性是:不动性;肥瘠程度和位置优劣之别;以及耐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就是在土地开发到某一点以外的时候,它有报酬递减的趋势;土地的经济供应的稀缺;土地适应物价变动的缓慢性。
3.土地有哪些功能?(一)承载功能(二)生产功能(三)资源(非生物)功能4.土地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5.简述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方面,即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资产流转。
土地资源利用是指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具体包括土地资源的勘察、技术经济评价、土地资源利用的规划与计划、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区位利用、土地规模经济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经济问题。
所研究的是人与土地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
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等方面的问题。
所研究的是土地利用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
土地资产流转是指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的市场流转和随之产生的土地收益分配问题,具体包括土地市场的建立及其供求关系、土地使用权流转中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地租、土地作为商品买卖形成的价格、以土地资产作为担保标的物形成的债务抵押关系以及国家参与土地收益分配的具体形式――土地税收等。
土地资产流转所研究的也是土地利用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但它所涉及的仅是土地资产流转和土地收益分配中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
土地经济学要重点
![土地经济学要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f4d2542dcfc789eb172dc8df.png)
土地1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2是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人类劳动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国土1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全部疆域,包括这一区域范围内的全部资源条件2比土地广泛3针对某一个国家主权而言土地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土地经济特性土地供给稀缺性土地利用方式相对分散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困难性土地报酬递减可能性土地利用后果社会性土地功能生产承载资源资源资产全国土地分类农用地耕园林牧建设用商服工矿公用公共住特殊交通水利建设未利用土地经济学研究领域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资产流转土地经济学研究对象生产力组织土地要素与其他要素的配置,包括时间空间数量生产关系调节土地收益分配和权属转移中土地关系的协调土地市场指土地这种特殊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土地市场特点地域性竞争不充分性供给滞后性供给弹性较小低效率性政府管制较严土地市场功能1优化配置土地资源2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3利于保护权利人利益运行条件1良好市场经济环境2土地产权明晰3发达金融市场4良好市场中介机构西方土地市场模式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完全市场模式(美日法)以土地国家所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竞争模式(英)同1土地市场基础是资本主义市场2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3土地市场供给与需求决定土地价格4土地市场进出自由5政府干预土地市场异1土地所有制不同2市场客体不同3市场竞争程度不同土地市场运行机制供给机制(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某一土地市场,某类用途土地在某一价格下)可供出售或出租的数量a土地自然供给无弹性b土地经济供给有弹性,随市场价格变化需求机制()被购买或租出的数量a土地是一种生产要素, 需求是引致需求b土地价格越高, 对土地的需求越小, 反之就越大c土地需求有弹性均衡价格土地价格和地租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二者相互作用在某一价格上相等, 这时, 既没有过剩, 也没有短缺, 出现了市场均衡中国建立土地市场必要性1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的有效途径2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3加强土地管理、保障土地权益的基本前提中国土地市场体系特点1建立与发展是由政府推动2以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为基础3中国城镇国有土地市场是垄断竞争型市场4目前还未建立城乡统一(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国家将一定时期的土地使用权让予土地使用者,土地使用者一次性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和其他费用的行为土地使用权转让国有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再转让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赠与。
土地经济学考点总结
![土地经济学考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93ed37f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e4.png)
★土地: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同时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 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自然特性: 位置的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经济特性: 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功能: 承载功能、生育功能、资源功能、生态功能、财产和资产功能★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领域):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在国名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 研究人与土地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 研究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土地资产流转(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的市场流转和随之产生的土地价值实现问题, 研究的是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另一个侧面)研究方法: 抽象思维、系统分析、微观与宏观结合、定量与定性结合、静态与动态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土地利用: 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 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
内容: ⑴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⑵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利用程度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土地利用效益分析;⑶编制土地利用规划;⑷土地开发(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⑸土地保护基本原则: 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影响因素: (土地能否被利用及利用效率高低): 自然因素\经济因素\行政因素\社会因素,各因素在不同时期不同生产力条件下, 表现出的作用不同生产力水平较低时,自然因素是第一因素, 提高后, 人类具备了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较高能力,就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土地利用的方向与方式★农业区位论——杜能的《孤立国》: 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 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 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 尤其是农业生产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工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 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运输费用和劳动成本:原材料系数=地方性原材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 小于1, 设在产品中心消费区;大于1, 设在地方性原材料产区;等于1, 之间的任何一点劳动系数=劳动成本/地域重量★城市土地分区利用的问题与对策: 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土地利用: A城市规模大, 人流物流剧增, 公共设施不堪重负、工业布局、土地区位利用不合理、交通堵塞B从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调整开始, 借鉴城市布局原理, 优化城市空间各项用地, 特别是各功能区的组合关系。
土地经济学重点整理(修改版)
![土地经济学重点整理(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74bc6e07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8a.png)
⼟地经济学重点整理(修改版)⼟地经济学重点整理第⼀章:导论1.⼟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资源财产资产1)(⼈与地)⼟地资源利⽤——⼟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和使⽤2)(⼈与⼈)⼟地财产制度——⼟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地所有制、⼟地使⽤制、⼟地管理制度3)(⼈与⼈)⼟地资产流转——⼟地资产权属的市场流转和⼟地收益分配2.⼟地的综合性概念1)作为⾃然资源的——是由地球陆地部分⼀定⾼度和深度的岩⽯、矿藏、⼟壤、⽔⽂、⼤⽓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然附属物。
2)现实的——是⼀个由岩⽯、矿藏、⼟壤、⽔⽂、⼤⽓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类劳动的⾃然—经济综合体。
3.⼟地资源与⼟地资产1)⼟地资源是指⼟地作为⾃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们所利⽤并能产⽣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地。
2)⼟地资产是指⼟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地。
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稀缺性)、有⽤性、可占有性和具有价值。
3)联系:⼟地资源是⼟地成为资产的基础4)⼟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内涵。
前者是指⼟地作为⾃然资源,是⼈类⽣产和⽣活的根本源泉;后者是指⼟地作为财产,其有了经济(价值)和法律 (独占权)意义。
4.⼟地的特性1)⾃然特性:⼟地位置的固定性/⼟地⾯积的有限性/⼟地质量的差异性/⼟地利⽤的永续性2)经济特性:⼟地供给的稀缺性/⼟地利⽤⽅式的相对分散性/⼟地利⽤⽅向变更的困难性/⼟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地利⽤后果的社会性5.⼟地的功能承载功能/养育功能/资源功能(强调⾮⽣物资源)/提供景观功能/资产功能(储蓄和增值的功能)第⼆章:地租地价理论1.地租的概念地租是直接⽣产者在⽣产中创造的剩余⽣产物被⼟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是⼟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产关系的反映。
2.地租的分类A.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的分类a.级差地租b.绝对地租(ab资本主义地租的普遍形式)c.垄断地租(个别条件下产⽣的资本主义地租的特殊形式)B.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分类a.契约地租(也称商业地租,是指⼟地所有者将⼟地租给⼟地使⽤者,⼟地承租⼈与⼟地出租⼈签订租赁契约所确定的租⾦。
土地经济学重点
![土地经济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6cd76659fe4733687e21aada.png)
土地经济学重点:
1、土地的内涵、特性、功能
2、土地利用的内涵和目标以及影响因素
3、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4、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图:几个阶段)
5、农业土地分区利用
6、土地规模利用原理、内涵、来源
7、农业土地规模利用
8、土地计划利用的必要性、内涵、政府调节的必要性
9、中国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10、土地产权及其权能构成、基本概念
11、中国现行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和形式、中国现行土地征收制度
12、国有土地、集体土地内涵、范围、土地征收、补偿
13、中国城市现行土地使用制
14、土地市场的一般理论、内涵、特点、功能、运行条件
15、土地的供给、自然、经济供给
16、地租概论、地租、级差地租有关理论、内涵
17、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的基本观点
18、地价理论、土地价格内涵、特点、影响因素
19、土地金融概述、内涵
20、土地税收概论、内涵。
土地经济学考试重点
![土地经济学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c5b816f5f61fb7360b4c657a.png)
导论1、土地定义(综合性概念);从横的角度看:土地是地球的纯陆地部分,不包括陆地的水面,土地是土壤,是地球表面,是陆地及其水面。
土地是最基础的生态环境要素,土地是人类的劳动对象,是人工生态环境和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土地是构成国家三要素(土地、人民和主权)中的基本要素从纵的角度看:英国马歇尔:“土地是指大自然为了帮助人类,在陆地、海上、空气、光和热各方面所赠予的物质和力量。
”美国伊利:“经济学家所使用的土地这个词,指的是自然的各种力量,或自然资源……经济学上的土地是侧重于大自然所赋予的东西。
”综合性概念:土地作为自然资源来说,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土地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3、土地的经济特性;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4、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土地资产流转——土地的市场流转、土地收益分配(人与人);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和使用(人与地);土地财产制度——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土地国家管理制度(人与人)。
第一编1、土地利用的含义;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与土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过程。
土地利用首先是个技术问题;土地利用又是一个经济问题;土地利用是一个动态概念2、土地利用的内容;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土地保护3、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人的文化素质自然因素:指土地本身的状况和自然环境状况(地形、地貌、地质等);它决定土地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可利用性和可行用途;经济因素:影响土地利用后的经济效益、经济价值的因素。
土地经济学(整理)
![土地经济学(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8a0b92683c4bb4cf7ecd121.png)
第一章导论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1、位置的固定性2、面积的有限性3、质量的差异性4、功能的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1、供给的稀缺性2、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3、土地的功能:1、承载功能2、生产功能3、资源(非生物)功能。
4、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方面的问题。
5、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1、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内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土地利用规划4、土地开发5、土地保护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及意义:内容:1、土地利用程度2、土地利用结构3、土地利用效率意义:为更合理的利用土地指明方向。
3、我国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1、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2、土地供不应求与浪费兼有3、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还有待提高。
4、土地利用的目标:1、取得物质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2、取得服务(效用),人类利用土地的目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又可分为:经济目标、生态目标和社会目标。
5、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1、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
2、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更低面积相结合。
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4、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
5、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6、贴现系数:从现在起,第n年的一单位货币量相当于现在的多少7、复利系数:现在的一单位货币量在n年后变成现在的多少倍8、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一套对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最有利的土地利用方案和行动路线的系列决策,是各种土地利用规划的总称。
土地经济学知识总结
![土地经济学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5005b384028915f814dc230.png)
土地经济学知识总结第一章绪论土地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土地、人地关系及其经济问题的科学. 内容安排:土地的综合概念和特性功能;人地关系、土地问题的概念和内涵;土地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定义。
本章要点:土地的概念;土地的特性功能;人地关系内涵;土地问题内涵第一节土地的综合概念和特性功能一.土地的综合概念不同时期、不同学科门类和不同研究目的对土地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土地是一个复杂的多元复合系统,需要逐步地认识其实质内涵,因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分为四个层次。
1.土地作为自然物质,是大自然提供的,先于生命系统而存在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要素(自然性)2.土地是劳动对象、人工生态环境和最基本自然资源(资源资产性)。
作为纯粹自然资源的土地一旦被国家社会和个人占有而成为排他性的财产时,土地所有权就具有了经济和法制的意义,使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内涵和特性功能。
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区别和联系?区别:土地资源(land resource)是指土地是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
土地资产(land assets or real estate property)则是国家社会或个人占有土地作为其财产的权利。
联系:土地资源是土地物质对人类社会需要的不可替代性决定的,是土地称为资产的基础,作为不动产资产的土地资源就包含了自然经济社会法律的综合属性,土地作为商品和经济要素,具有自然、空间、生产要素、消费财贷、位置、财产和资本的多种含义。
3.国土,又称领土,国土资源。
国土是一个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及其上面的领空,是自然综合体加上人工的产物。
4.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
自然、经济和人文、社会的综合特性的基本功能。
二.土地的综合特性与功能土地的综合特性1.土地的自然特性原始性,面积总量的绝对有限性,不可搬动性,质量的差异性,耐用性和生产潜力的无限性,生态整体性、多宜性和多用性2.土地的经济特性经济供给的稀缺性,用途和价格变动的滞缓性,合理利用的集约度,适度规模性,投资效益的积累性和扩散性,土地市场的特殊性,经济区位的可选择性、价值的二元性3.土地的人文社会特性土地利用的社会性、社会经济位置的变动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三.土地的基本功能和用途1.作为“万物基础”的承载功能2。
土地经济学知识重点汇总
![土地经济学知识重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2545fd40aaea998fcc220efe.png)
土地经济学知识重点汇总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土地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土地: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的自然—经济综合体2.土地概念的区分(1)土地与土壤土壤是指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
①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含土壤。
②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是肥力,即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而土地的本质是生产力,它是在特定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或一系列)用途的生产能力。
③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是处在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而土地是由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
(2)土地与国土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包括领土、领空和领海(3)土地与景观土壤、风化壳、大陆沉积物、潜水和地表水、植被、近地表大气及物理化学作用彼此紧密联系的综合体称为景观,例如黄土高原、砂质荒漠、冰川山地等都属于一定的景观类型。
它与土地的最大区别主要在于只考虑自然地理因素的作用,而极少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体”的影响。
(4)土地与土地资源资源: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包括自然界中没有经过加工而以现存形式存在的一切天然财富。
广义的资源包括:资金、设备、人力、时空等。
土地资源:是指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的物质基础和来源,是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
(5)土地与土地资产,土地资本资产:为一定经济主体所拥有的,能够带来一定收益的各种财产和权益的总称。
广义的资产是指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
土地资产:是指归一定经济主体所拥有的(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经过一定的经营方式,能够实现增值的土地。
土地资源与劳动的结合,具有所有权与获益性。
土地资本:为提高土地生产率而投入并固定在土地上的资本。
其收益是利息或经营利润,而不是地租,如灌溉排水工程、施肥等。
3.土地的自然特性①位置固定性②面积有限性③质量差异性④功能永久性4.土地的经济特性①供给的稀缺性②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5.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的关系①土地的自然特性是土地自然属性的反映,是土地所固有的,与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否没有必然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第一节土地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一、土地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高效配置的科学。
•具体地,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如何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资源被怎样利用的科学。
资源有限而人类的欲望无穷,经济学用以分析稀缺资源如何被配置以满足人们的各种欲望。
•土地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用一般经济理论研究有关土地经济领域问题的一门学科,研究土地资源的最佳使用和有效配置。
1、资源:一切对人类具有使用价值的物质和条件。
资源分类:一是自然赋予的自然资源;二是来自人类社会劳动的人为因素,包括一切社会、经济、技术因素,可统称为社会资源。
对于经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自然资源,由于附加了人为的因素,一般说来具有双重性质。
具有动态性。
重要特点:有限性和稀缺性陆地上重要的自然资源有六种:(1)淡水(2)森林(3)土地(4)生物种类(5)矿山和(6)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气)2、资源配置:资源配置: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的分配。
相对于人类无止境的需求而言,资源具有稀缺性。
资源合理配置:理论状态是帕累托最优,即要增加一个人的福利必须减少另一个人的福利。
3、资源配置方式:•西方经济学认为,一是市场配置,二是政府配置。
•关于市场配置:完全竞争(完全竞争的世界如同物理学家的无摩擦模型);市场失灵产生原因:垄断或外部效应矫正:政府干预或调控•关于政府配置:如计划经济二、土地经济学是一门部门经济学经济学学科可以分为综合经济学、区域经济学、部门经济学等三个层次。
土地经济学属于部门经济学。
综上,土地经济学:1、研究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土地经济学是研究土地这种稀缺资源如何合理配置的科学。
2、土地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土地资源的需要市场与政府调控两种配置方式。
3、土地经济学是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的分支学科。
第二节土地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土地经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20世纪之前尚未单独研究土地经济问题,大多依附于政治经济学,真正开始研究土地经济问题始于20世纪初期。
一、依附于政治经济学的土地经济学二、土地经济学的独立三、城市土地经济学的产生:城市化的需求四、我国土地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我国对土地经济问题的系统和专门研究开始于本世纪30年代。
1930年,我国的第一本土地经济学著作——章植的《土地经济学》出版。
•新中国成立后,曾长期忽视对土地经济问题的研究。
直到1978年之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城市土地的合理使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重新开始探讨地租、有偿使用和土地市场问题。
第三节土地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土地经济学以两大关系为主线以基本原理、土地制度、土地利用、土地权属转移、土地收益分配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研究。
一、基本关系1、人与地的关系土地既是一种资源又是一种资产。
如果将土地作为一种资源来看待的话,一个国家或地区应当怎样最有效地利用它、配置它,这是处理人地关系的关键点和着眼点。
2、利用土地过程中产生的人与人的关系主要研究城市土地作为一种财产、资产在人们经济生活中的转移和分配,这种转移和分配是遵循市场供求规律的,也就是研究如何在各种可供选择的、带有竞争性的用途之间,分配稀缺的城市土地。
包括土地市场、土地价格、以及土地收益的分配和转移方式。
二、主要研究内容1、基本原理:规模利用原理、集约利用原理、分区利用原理、计划利用原理、可持续利用原理、供求原理等。
2、土地制度: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土地管理体制3、土地利用:土地的使用、保护和改良4、土地权属转移:土地产权、土地市场、土地价格、土地金融等5、土地收益分配:土地租、税、费等土地收益及其分配方式。
第四节土地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第二章土地制度第一节土地制度基本理论1、土地制度: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因利用土地而产生的对土地的所有、占有、使用、处分等诸方面关系的总称。
土地所有制和土地使用制是土地关系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2、土地制度的构成体系三者关系:土地所有制是土地关系的核心,在各种土地关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土地使用制是在一定的土地所有制下产生的土地使用关系。
土地管理体制是为了维护已经确定的土地所有制和土地使用制。
1、土地所有制: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由国家确认的土地归属制度。
它是土地制度的核心和基础。
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
2、土地所有制的类型:从本质上,土地所有制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公有制和私有制。
具体地,从当前的情况分析,世界各国的土地所有制大致有三种类型:第一类,以美、日、法、德等国家为代表,实行土地私有制,同时又存在相当数量的国有土地。
这些国家土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自由买卖。
第二类,以英国和英联邦国家为代表,其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或国家,不允许买卖,但采用使用权批租制和所有权委托制。
批租制是将土地使用权由国家批租给土地使用者;所有权委托制是将土地所有权委托他人,受委托者有权管理移交给他的土地。
第三类,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以我国为代表。
3、土地所有制的法律形式: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者所拥有的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
土地所有制的法律形式是土地所有权证书。
是一种经国家登记认可的法律文书。
4、土地所有制的变更:•土地所有制的变更就是土地的归属发生变更,这种变化的过程常常发生在社会制度变革时期,也称为土地改革。
1、土地使用制:在一定的土地所有制下对土地使用关系的各种规定。
2、土地使用制的类型:就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的相互关系而言,土地使用制可以分为两类:1.两权合一.两权分离 2 .有偿使用制.无偿使用制3、土地使用制的法律形式:土地使用权是土地使用制的法律体现,因此,经登记取得的土地使用权证书和土地承包合同等法律文书是土地使用制的法律形式。
4、土地使用制的改革:改革的中心内容就是土地使用制各种类型之间的转换和变化。
如无偿变为有偿,两权合一变为两权分离等。
我国当前的土地使用制改革是无偿变为有偿。
1、土地管理体制:国家对全国土地进行宏观管理、监督、调控的各种制度、机构和手段的综合。
2、土地管理的目的:维护已经确定的土地所有制和土地使用制,最大限度地满足全社会对土地的需求,并保证全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和充分有效利用。
3、土地管理的内容:(1)权属管理:是国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合法权益及调整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关系的一种管理,其中包括国家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必要限制。
(2)利用管理:是国家通过各种政策法律确定并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方式,以保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一种管理。
4、土地管理的具体任务:(1)依法保护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
(2)调整土地关系。
(3)对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的必要限制。
(4)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5)征收土地税收。
5 、土地管理的手段:(1)法律手段。
(2)规划手段。
(3)经济手段。
(4)行政政策手段。
(5)教育和科研手段。
6 、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及职能分工:世界上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基本上分为两大类:(1)分类分级管理模式:如加拿大。
(2)垂直统一管理模式:如日本、我国的大陆、台湾、香港。
第二节我国现行土地所有制我国现行土地所有制是单一公有制,有两种具体形式,即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
一.我国土地归属1、国家所有的土地2、集体所有的土地二.城市土地国家所有制的确立1、马克思主义关于土地公有制的思想:社会主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因此,土地也必须实行公有制,但由于具体情况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公有制形式。
2、旧中国城市土地所有制状况:近代中国的土地所有制为私有制,但形式多种多样。
3、城市土地国家所有制的建立:新中国成立之初,并没有马上宣布土地国有化,而是对不同形式的土地私有制采用不同的改造形式:赎买。
接管和没收。
建设征用。
宪法规定。
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条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确立1、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建立1950-1952年,土地改革,建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2、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建立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四。
农村土地国家所有制的确立建国后,国家通过立法将大森林、大水利工程、大矿山、大牧场、大荒地、湖沼和部分土地收归国有,构成了农村国有土地。
1、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通过的《中国土地法大纲》2、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3、1954年《宪法》4、1982年《宪法》5、1987年及以后的《土地管理法》6、2007年《物权法》第三节我国现行土地使用制我国现行土地使用制是:国有土地实行有偿使用制,农村集体土地主要实行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
一.城市土地使用制的建立与完善1、传统城市土地使用制的特点:行政划拨。
无偿无限期使用。
禁止土地使用者转让。
2、传统城市土地使用制的形成与建立:3、传统城市土地使用制的弊端:1.土地使用效率低,土地浪费严重。
2. 国家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不到体现。
3.土地得不到优化利用。
4.不利于调动企业进行改革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积极性。
5.国家投入城市建设的资金无法收回,城市基础设施“欠帐”严重。
4、城市土地使用制的改革:(1)城市土地使用制改革的基本内容: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无偿、无限期、无流动”使用,改变为“有偿、有限期、有流动”使用;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土地配置机制,其核心涉及土地收益的再调整。
(2)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过程:1.征收土地使用费和土地使用税2.实行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转让制度3.建立土地管理机构,修改制定行政法规:第一,制定地方性出转让法规。
第二,修改宪法和土地管理法。
第三,制定全国性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条例。
4.整顿行政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市场。
5、现行城市土地使用制的基本内容和格局:(1)在不改变土地国有化的条件下,通过采取拍卖、招标、协议等形式将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偿、有限期地出让给土地使用者;(2)土地使用者在使用年限内可以将建设用地使用权进行转让、出租、抵押或者用于其它经济活动,其合法权益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3)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期限届满,建设用地使用权消灭。
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期间届满,但建设用地使用权人需要继续使用土地的,应当在期间届满前一年申请续期,除因公共利益需要收回该土地的外,出让人应当同意。
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后,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应当按照约定支付出让金;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国家规定确定。
二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的建立与完善第四节我国现行土地管理体制我国的土地管理体制实行垂直统一管理模式,以1986年原国家土地管理局的成立为标志、同年颁布实施的《土地管理法》为依据。
二我国土地管理的主要内容1、土地利用管理包括土地评价和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建设用地管理、农田保护管理;土地开发、保护、整治管理和土地利用监测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