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短文两篇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故”“去”“汤”“遗”“若”“趋”等实词的词义及“引刀趋机”“嗟来之食”“盗泉之水”等典故2、理解故事的所包含的思想意义3、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对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知识、历史典故的理解教学设想一课时,在诵读的基础上,点拨关键词语,让学生复述,在此基础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思想意义,至于表达技巧等相机略提即可。

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强不知为知,不懂装懂。

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作言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二、学习《两小儿辩日》(一)试读将读不准的字划出来。

(二)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并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

(三)学生齐读(四)学生复述故事通过学生的复述了解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及时作出校正。

(六)讨论1、为什么这两个小儿会有相反的看法呢?2、对两小儿的争论,孔子的态度怎样,可以看也孔子的什么品质?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三、学习《乐羊子妻》(一)试读(二)教师正音后范读(三)学生朗读(四)点拨重点词语(五)学生复述(六)讨论1、这个故事写了乐羊子的妻子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2、第一件事她用什么办法说服丈夫的?表现了乐羊子妻的什么品格?你同意乐羊子妻的做法吗?有没有“捐金于野”必要?3、第二件事,她又是用什么方法说服丈夫的?表现了她什么品格?4、我们从乐羊子妻的身上学到什么?四、现场表演《两小儿辨日》五、作业见练习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篇二1、过程活动化。

我们可以把学生课堂活动是否充分作为检验课堂教学是否改革的标尺。

如果课堂上没有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进行有形式也有内容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升华精神的活动,就没有语文教学的改革。

八年级语文短文二篇的教学设计五篇

八年级语文短文二篇的教学设计五篇

八年级语文短文二篇的教学设计五篇能积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根据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的这一心理,我在和后进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语文短文二篇的教学设计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大家喜欢,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语文短文二篇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生态情况,感受大峡谷的壮丽奇异之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观潮》一课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壮丽的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看那里是怎样一道风景线。

二、初读,感知全文1.出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图片,感受它的美、险、奇。

2.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加字。

3.抽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4.说一说,听了、读了课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介绍,你觉得哪个词最能体现它的特点?再读读课文,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字?梳理归纳出“壮丽”“奇异”5.默读全文,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在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

哪些段落在写它的奇异。

壮丽( 2自然段)奇异( 3-4自然段)三、再读,感悟全文1.齐读2自然段,读一读,哪些句子最能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美。

海拔:3000米长5044米平均深:22686009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

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2.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一争高下”(齐读)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你想说什么吗?3.指导朗读,强调气势。

4.齐读3-4自然段,找一找,你认为哪些现象最能体现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

奇异:山异 (热带雨林、冰川)水异(涓涓细流、滔滔江水)生物的多样性5.指导朗读。

八年级语文短文二篇的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运用好词好句,学会写简短的解说词。

《短文两篇》教案(精选8篇)

《短文两篇》教案(精选8篇)

《短文两篇》教案《短文两篇》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短文两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短文两篇》教案篇1教学目标: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1、导人新课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3、学生自读《谈读书》主要内容。

(1)整体感知——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读书益处:①读书要与经验互补;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③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

(在小组讨论之后,让一部分学生在全班陈述讨论结果,老师作点拨补充)(2)自主、合作、探究①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

②分小组讨论解疑,汇总、对得不到解决的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3)进一步研讨——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老师可引导学生谈对“读史使人明智……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句话的理解,并模仿这一句式续写几句话。

)过渡:前文重点谈读书的益处,该怎样读书呢?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看看马南邨是怎样理解的。

4、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5、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7、拓展训练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辩③“滥竿充数”辩(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陋室铭(刘禹锡)一、预习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2.关于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1.朗读课文。

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

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两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八年级上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上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上短文两篇教案教案标题:八年级上短文两篇教案1. 教案一:《环保手册》短文阅读与理解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短文内容,提取关键信息。

- 学生能够运用阅读策略,如查找词义和推测上下文,理解生词和难句。

-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出关于环保的建议。

教学步骤:1. 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环境问题的图片和视频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环保的思考。

2. 预学活动:(10分钟):- 引导学生提前阅读短文标题、首尾句,猜测文章内容,并分享他们的猜想。

- 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已有的环保知识,并激发他们对环保的兴趣。

3. 阅读活动:(25分钟):- 学生独立阅读《环保手册》短文,快速浏览,获取整体理解。

- 学生再次阅读短文,理解关键信息,并回答提出的问题,加深理解。

4. 确定生词难句:(5分钟):- 教师指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生词和难句,讲解生词意义并给予例句。

- 学生尝试推测难句含义,并加深理解。

5. 理解与交流:(10分钟):- 学生分小组,就文章内容展开讨论,并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你认为什么是环保的重要性?- 你在日常生活中做了哪些环保的事情?- 你还有什么其他环保的建议?6. 拓展与应用:(15分钟):-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写出关于环保的建议,并与同伴分享。

- 教师检查学生的作业,给予反馈和建议。

评价方法:- 阅读理解问题的正确率和解答完整程度。

- 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表达情况。

- 平时课堂参与度。

2. 教案二:《我最喜欢的节日》短文写作目标:- 学生能够独立撰写关于自己最喜欢的节日的短文。

- 学生能够运用写作策略,如组织结构、过渡词汇和形象描写等。

- 学生能够使用正确的语法和拼写。

教学步骤:1. 引入(5分钟):- 师生交流,了解学生对于写作节日短文的看法和期望,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喜欢的节日和原因。

2. 讲授写作策略:(10分钟):- 教师讲解一个关于最喜欢的节日的短文范例,并指导学生注意组织结构、过渡词汇和形象描写等写作技巧。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短文两篇》,使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能够正确书写并理解其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短文两篇》,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

2. 课文的结构、主题和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和段落的理解。

2. 学生对课文主题和写作手法的深入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短文两篇》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重点字词,并查阅工具书理解其含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主题和写作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课文。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的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字词和课文的写作手法。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课文结构、主题和写作手法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情感体验方面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内容:1. 课文《背影》的学习,理解文章背景,把握文章主题。

2.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对环境的描写等。

七、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对课文中的典型描写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八、教学步骤:1. 让学生预习课文《背影》,了解文章背景,阅读课文。

2. 课堂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驱动学生深入思考。

3.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对环境的描写等,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设计《短文两篇》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包括《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两篇短文。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这部分内容作者从仰观、俯察、平视等不同视角,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川的美丽景色,最后以“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结尾,既表达了对山川美景的赞美,又流露出自己能欣赏到这种奇景的自豪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仅84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因被贬谪而有闲情雅致夜游承天寺,通过描写月光下庭院中的景色,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同时文中“闲人”一词,看似自嘲,实则蕴含着作者复杂的心境,既有被贬后的落寞,又有赏月的闲情逸致和自我排遣的旷达。

这两篇短文在语言上都简洁精美,写景生动形象,情感表达细腻且富有深意,是文言文学习中的经典之作。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篇短文,背诵《答谢中书书》。

2.积累文言词汇,如“歇”“颓”“与”“念”“遂”等词的含义,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意境。

2. 引导学生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如动静结合、视角转换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两篇短文所表达的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篇二师生共同赏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预习成果,疏通文意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借助页下注释,读准字音。

2.反馈预习情况。

向大家推荐认为值得积累或要引起注意的字词。

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词请求协助。

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协助学生理解文句。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遂:于是,便至:到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盖:原来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3.请学生翻译全文,要求其余学生能做出中肯评价。

4.全班齐读短文,要求字音准确,句读恰当。

(考虑到本文篇幅不长且难于理解的字词不多,所以本文对于文言基础知识的落实以交流预习成果的形式展开,这样能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诵读,体会作者情感,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的兴趣及水平。

)二、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1.请同学说说对苏轼的了解。

苏轼是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

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2.教师补充对苏轼的看法。

师:关于苏轼,刚才大家都说了,苏轼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地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

看来他们真的该好好地学一学苏轼,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苏轼这里获得使人生快乐的真谛。

(这个环节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了解苏轼,一方面是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另一方面苏轼是中国文学举足轻重的人物,多些介绍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1.文中哪一个词能够让我们看出苏轼此时的处境?如何理解“闲人”一词的含义?苏轼心情如何?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

有诗日:“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两篇文章都擅于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蝉和贝壳这样小的东西都有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

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情感与价值: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重点: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蝉》一、导入同学们,在新学期开学之前,我们刚刚度过了一个炎热烦闷的夏天。

每到夏天,在某个不经意的午后,我们可以若隐若现地听到窗外知了的鸣叫,仿佛在提醒着我们夏天的炎热,增加我们的烦闷感。

那么有谁知道知了,也就是蝉的生长过程呢?蝉在每年7、8月份产卵,产下的卵在泥土里孵化3-5年,在土中完成幼虫的整个生活过程后,成熟的幼虫在5-8月从土中钻出来,爬到灌木、杂草等地方,蜕皮、羽化为成虫,也就是成年的蝉。

实质上,蝉真正的寿命只有2-3个月,也就是一个夏天。

如此煎熬的成长过程,如此短暂的生命,它的生命又怎样体现出意义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篇美文。

品味生命的意义。

二、作者简介师:简要介绍一下作者。

请同学们将第11页注释1和第12页注释4,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

小思,本名卢玮銮,香港作者,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等。

席慕蓉,台湾画家、作家、诗人。

从小酷爱绘画,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

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等。

初二上册语文《短文两篇》精选教案

初二上册语文《短文两篇》精选教案

初二上册语文《短文两篇》精选教案初二上册语文《短文两篇》精选教案你喜爱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初二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欢迎大家参考阅读,期望能够帮忙到大家!初二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的:1、学习文中运用比方、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消失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重点:(1)课文中消失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方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非常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时数:支配1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状况。

分小组竞赛,检查积累材料的状况。

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1)名言警句: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留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名人读书的趣事: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列宁读书趣闻马克思读书趣闻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二、简介导入新课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诞生贵族家庭。

剑桥高校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同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1、指导同学朗读课文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非常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文章内容: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提示:要理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学问归纳、总结。

《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

《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

《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这里是漂亮的小编给家人们找到的《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重点】1、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难点】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课时】2课时。

【课型】综合新授课。

【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教学过程】一课时学习《行道树》一、看导语,默读《行道树》二、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贪婪堕落点缀自豪冉冉苦熬繁弦急管红灯绿酒多姿多彩三、朗读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习方法:《行道树》这样的文章中有精辟的议论,是点睛之笔。

初读要抓住这种文眼,再读,要从文眼入手,回味思考,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引出应有的结论,从而获得教益。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⑴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⑴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⑴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⑴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⑴找出课文中的一个哲理性语句,三个关键词。

老师点拨:⑴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⑴为神圣的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⑴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短文两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短文两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两篇短文的主旨,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学习并运用文中的描写手法和抒情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他们对中国古代文人情怀的理解和欣赏。

教学重点:两篇短文中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及其所蕴含的情感。

学生对中国古代文人观察自然、抒发情感的方式的理解。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深层含义。

激发学生通过文言文学习,体验和表达对自然美景的感悟。

作者简介:陶弘景: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医学家,其《答谢中书书》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的隐逸之情。

苏轼: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其《记承天寺夜游》通过夜游承天寺的经历,抒发了作者的超脱情怀。

教学准备:《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课文PPT课件,包含陶弘景、苏轼的生平简介、作品特点和相关文学背景。

与两篇短文内容相关的自然景观图片或视频资料。

学生作业本、笔、情景模拟卡片、小组讨论记录表、“我与自然”感悟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陶弘景和苏轼的图片及简介,简要介绍两位作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通过自然景观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兴趣。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陶弘景和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文言文的语调和节奏。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如“缥碧”、“婀娜”等,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讨论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及其情感表达。

深入探讨(15分钟)1. 描写手法: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如使用比喻、拟人等,举例说明如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2. 情感与自然:讨论作者如何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短文两篇》的基本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2 教学内容1. 课文《荷塘月色》的阅读与解析。

2. 课文《秋天的怀念》的阅读与解析。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荷塘月色》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的把握。

2. 课文《秋天的怀念》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的把握。

2.2 教学难点1. 对课文《荷塘月色》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表达技巧的理解与分析。

2. 对课文《秋天的怀念》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表达技巧的理解与分析。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对课文中的具体内容和表达进行深入解析。

3.2 教学手段1. 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2. 利用黑板和PPT辅助教学,清晰展示课文结构和重要内容。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让学生提前阅读课文,了解基本内容。

2.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4.2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荷塘月色》和《秋天的怀念》的背景和作者。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3. 内容解析:对课文进行详细解析,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4. 修辞分析: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表达技巧。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

八年级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两篇短文的重点字词、语句。

引导学生分析短文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默读等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熟悉文本。

组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短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和关键语句。

学习短文的写作技巧,如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短文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引导学生将短文的写作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短文的语言美和节奏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讲授法讲解重点字词、语句和写作手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简单介绍短文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2、初读课文学生自主朗读短文,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3、精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段朗读短文,逐段分析讲解。

重点分析短文中的重点语句和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对短文的理解和感受。

4、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短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手法。

总结短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主题。

5、拓展延伸让学生模仿短文的写作手法,进行片段写作练习。

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知识。

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7、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相关练习题。

背诵短文的重点段落。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短文两篇》的内容。

(2)掌握每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述方法。

(3)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学会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道德品质。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短文两篇》的内容。

(2)掌握每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述方法。

(3)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道德品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 运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短文两篇》的背景和作者。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短文两篇》,理解文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

(2)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4. 案例分析:(1)让学生分析具体案例,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2)强调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2. 选择一篇课外文章,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论证方法进行分析,不少于300字。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023年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9篇

2023年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9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9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篇一知识目标:1、掌握生字、文学知识、文言词句2、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朗读背诵课文能力目标:文言阅读能力德育目标:学习古人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重点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句;2、背诵课文策略方法: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学媒体:多媒体课前二分钟演讲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引入复习课提问引出教学目标复习文学知识复习生字强调壁的写法区别:璧玉、碧绿文言文学习是这学期的学习重点,当然也是考试的重点。

针对大家在考试中存在的会说不会写,或者是自以为会写,一写就错的现象,今天这节复习课,要求大家不能光说,要用手写,解决你考试中会,还不得分的现象。

问:复习一篇文言文,应从哪些方面复习?文学知识、生字、文言词句、思想感情,朗读背诵。

二、屏幕出示复习内容: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朝代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______,朝______。

3、两岸石bì()yuán()鸟乱鸣昔日欲颓()沉lín()竞跃与( )其奇者亦未寝()藻xìng()交横三、朗读背诵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出示《答谢中书书》图片出示《记承天寺夜游》图片两副图片同时出现齐读一遍,指出问题后,读第二遍。

指名两人朗读齐诵,指名背诵。

复习文言词句总结翻译规律:1、组词法2、替换法3、调序法归纳思想感情(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念无与为乐者,……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与中庭。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愉悦之情和得意之感《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被贬的悲凉、漫步的悠闲板书设计提纲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愉悦之情和得意之感《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被贬的悲凉、漫步的悠闲《短文两篇》优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导语】《短⽂两篇》即《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

整理了⼈教版⼋年级上册语⽂《短⽂两篇》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短⽂两篇》教案⼀ 教学⽬标 1、背诵并默写课⽂。

2、掌握常⽤⽂⾔词语,理解课⽂⼤意。

3、品味优美语⾔,理解作品意境,体会⽂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2、借助注释和⼯具书理解课⽂;背诵、默写课⽂。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教学内容:《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封书信,作者⽤凝练的语⾔描绘了秀美的⼭川景⾊,表达了作者能够品味⼭⽔之美的⾃豪感。

学习本⽂,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作品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导⼊新课。

简介作者古⼈云:“仁者乐⼭,智者乐⽔。

”⼭⽔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数⽂⼈墨客的⽆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量的歌咏⾃然⼭⽔的优美篇章。

今天,我们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篇⼭⽔⼩品——《答谢中书书》。

⼀、简介作者 陶弘景(学⽣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教师作适当补充)。

⼆、范读课⽂ a.学⽣听读课⽂,注意句⼦的节奏,轻重⾳等,初步感知课⽂。

b.⾃由朗读课⽂两三遍,进⼀步感知课⽂,做到流利地朗读。

三、疏通⽂意 a.学⽣借助注释和⼯具书,疏通⽂意。

如遇有问题,先在四⼈⼩组内讨论解决。

教师明确重点词语 五⾊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欲颓:坠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指欣赏。

b.全⽂讨论,理解⽂章⼤意。

在四⼈⼩组内互相检查背诵。

c.教师抽查背诵。

四、品味、探究⽂章内涵 齐背课⽂,思考下列问题: a.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b.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川景⾊的? 四⼈⼩组讨论交流,明确:表达了作者沉醉⼭⽔的愉悦之情和与能够和古今⼭⽔知⾳⽐肩的得意之感。

“实是欲界之仙都。

⾃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先仰视“⾼峰⼊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平看“两岸⽯壁”“青林翠⽵”,最后⼜分“晓”“⼣”两层来写,⼀句⼀景,次第井然。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短文两篇》的内容。

(2)分析并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3)掌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短文两篇》的内容和主旨。

(2)分析和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

(2)运用文学语言进行表达和创作。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2. 参考资料:相关文学作品、写作指导书籍3. 教学工具:黑板、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激发学生对《短文两篇》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短文两篇》,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标记出不理解的重要词汇和句子,准备与同学交流。

3. 课堂讲解:(1)老师讲解《短文两篇》的内容和主旨,解答学生的疑问。

(2)老师分析和解释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分享自己的理解。

(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补充和评价。

5. 写作练习:(1)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写一篇关于自然环境或社会问题的短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包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作能力的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
个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弄懂句子的含义。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
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感知写景类文章
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提
高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
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
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二、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
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学习了《三峡》,我们无不为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
所陶醉,其实,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
现在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
读过之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
画,是一首流动的诗﹗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
江苏省江宁县)人。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听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

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四季。

(3)歇:消散。

(4)夕日:夕阳。

(5)颓:坠落。

(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鳞,指代鱼。

(7)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8)奇:指奇山异水。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3)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四、教学小结: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五、作业:
1、掌握词语及句子的译文。

2、背诵默写全文。

第二课时
个人教学设计:
一、导入: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古往今来,
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如:
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
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
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

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
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

(板书文题)
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

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
士。

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
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
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

元祐
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
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

经圣元年(1094)。

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
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节奏。

①读准字音:
相与(yǔ)藻(zǎo)荇(xìnɡ)
②读出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
遂,于是,便;至,到。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
去找张怀民。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盖,
原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
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3)找一学生复述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4)背诵课文。

(因课前布置了该项任务,预留2—3分钟,
然后检查背诵。


五、品味写景的妙处。

学生思考、讨论。

1.提问: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提问: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学生想像画面,思考。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

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

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六、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进行研讨。

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明确:1.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2.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寻张怀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

3.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4.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

“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

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学生齐读四句话,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七、、课堂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

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八、布置作业: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一是因为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作者借此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

这也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附: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总------美
分------山水相映之美(静态、形体)(仰视俯视)动静相衬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静态、色彩)(平视)
晨昏变化之美(动态、声响)(听觉视觉)总------感慨收束,其与谢公(谢灵运)比肩之意
记承天寺夜游
绘庭中景色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抒情赏月的欣喜
被贬的寂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