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冰的熔解热实验报告
测定冰的溶解热实验报告
![测定冰的溶解热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ef8139a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61.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冰的溶解热的概念及其在物质相变过程中的重要性;2. 掌握混合量热法测定冰的溶解热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3. 通过实验,提高对实验数据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冰的溶解热是指在标准大气压下,单位质量的冰在熔点时变成同温度的水所吸收的热量。
本实验采用混合量热法测定冰的溶解热,该方法基于能量守恒定律,即系统吸收的热量等于系统放出的热量。
实验原理公式如下:Q吸 = Q放其中,Q吸为冰熔化过程中吸收的热量,Q放为系统向外界散失的热量。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量热器、天平、温度计、停表、冰块、热水、擦布等;2. 试剂:纯净水。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检查量热器、天平、温度计等仪器是否正常;2. 使用天平称量空量热器的质量,记为m0;3. 向量热器内筒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称量水的质量,记为m1;4. 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初温,记为T1;5. 将冰块置于0℃环境中,待冰块完全融化后,用干布擦干其表面水分;6. 将冰块投入量热器水中,同时轻轻搅拌;7. 每隔半分钟观测一次水温,记录水的温度和相应的时间t;8. 当冰全部融化后,水的温度即将平衡,继续测量4-5分钟;9. 称量内筒及水的总质量,确定出冰的质量M;10. 根据公式计算冰的溶解热:Q = m c ΔT其中,Q为冰的溶解热,m为冰的质量,c为水的比热容,ΔT为水的温度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冰的溶解热;2. 分析实验误差,如测量误差、操作误差等;3. 与理论值进行比较,评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测定了冰的溶解热。
实验结果表明,混合量热法是一种有效测定冰溶解热的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冰的溶解热在食品保鲜、制冷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七、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保持量热器内筒的清洁,避免杂质影响实验结果;2. 称量冰块时,避免冰块表面水分过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3.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水温变化,及时记录数据;4. 实验结束后,对实验器材进行清洗和保养。
冰的熔解热实验报告
![冰的熔解热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0ea0dc0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58.png)
用混合热量法测定冰的熔化热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正确使用热量器,熟练使用温度计。
2.用混合热量法测定冰的熔解热。
3.进行实验安排和参量选取。
4.学会一种粗略修正散热的方法——抵偿法。
二、实验用具:热量器、数字温度计、电子天平、秒表、干抹布、保温桶、冰以及热水等。
关于实验仪器的说明:1.电子天平使用前,请将电子天平放置于稳固、平坦的台面上,利用四只调整脚,使仪器保持平衡(勿放于摇动或振动台架上)。
注意水平仪内气泡应位于圆圈中央。
使用时应避免将其至于温度变化较大或者空气流动剧烈的场所,如日光直射或冷气机的出风口。
打开电源时,秤盘上请勿防止任何物品。
建议开机预热1~5分钟,以确保测量的精确度。
使用时,称量物品重心须位于称盘的中心点,且称量物不可超出称量范围,以确保准确度。
2.量热器量热器的构造如下图所示。
由铜质内筒、塑料外筒、绝热盖、环形绝热架、橡皮塞和铜质搅拌器组成。
绝热盖上附有中空橡皮塞,用于实验时插入温度计。
搅拌器通过绝热盖上的细孔置于内筒中,试验时上下搅动,使桶内各处温度迅速均匀。
内筒置于外筒内部的环形绝热架上,外筒又用胶木圆盖盖住。
因此,内部空气夹层与外界对流很小。
又因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故外、内筒之间由传导所传递的热量可减到很小。
同时,内筒的外壁电镀得十分光亮,使得它们辐射或吸收热量的本领变得很小。
所以,因辐射而产生的热量传递也可以减至最小。
由上所述,量热器的这种结构,使将热量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及辐射都尽可能地减到最小;因而,他成为量热实验的常用仪器。
使用时,通常是先注入适量的水(约为容量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并将温度计、搅拌器等通过绝热盖的小孔插入,构成所谓已知热容的系统。
但上述量热器的绝热条件并不十分完善,因此在进行精确的量热实验时还必须据牛顿冷却定律进行散热修正。
三、实验原理:质量为m i,温度为θ0′的冰块与质量为m、温度为θ1的水相混合,冰全部熔化为水后,测得平衡温度为θ2。
冰的熔解热实验报告doc
![冰的熔解热实验报告doc](https://img.taocdn.com/s3/m/9b9e18abc8d376eeafaa3107.png)
冰的熔解热实验报告篇一:冰的熔解热的测定冰的熔解热的测定摘要:用混合法测定冰的熔解热是把冰和一个容量已知的系统混合起来达到热平衡,在与外界没有热交换条件下冰吸收的热量等于系统在实验过程中放出的热量,放出的热量可由温度的改变和热容量计算出来,冰的熔解热可根据条件计算出来。
关键词:冰的比熔解热、吸热、放热、散热修正引言:将一定质量的冰和一定质量的水混合,当混合后的系统达到一定的温度后,冰全部熔解为同温度的水,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冰熔解所吸收的热量与水降温所放出的热量相等.只要测量出系统与外界的换热量、水的质量、冰的质量等,就可以求出冰的熔解热.文中采用混合法测量冰的熔解热,实验中并未考虑系统环境的散热损失.本实验研究方法中采用测量系统中水的质量变化来测量冰的质量。
实验用混合法来测定冰的熔解热,即把待测的系统个已知其热容的系统(和一混合起来,并设法使它们形成一个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的孤立系统(或)所放出的热量,全部为(或)所吸收。
因为已知和热容C计算出来的,)。
这样热容的系统在实验过程中所传递的热量是可以由其温度的改变即Q??TC。
因此,待测系统在实验过程中所传递的热量也就知道了。
由此可见,保持系统为孤立系统,是混合量热法所要求的基本实验条件,这要从仪器装置、测量方法及实验操作等各方面去保证。
如果实验过程中与外界的热交换不能忽略,就要做散热或吸热修正。
温度是热学中的一个基本物理量,量热实验中必须测量温度。
一个系统的温度,只有在平衡态时才有意义,因此计温时必须使系统温度达到稳定而均匀。
用温度计的指示值代表系统温度,必须使系统与温度计之间达到热平衡。
1.1实验原理:一定压强下的晶体开始熔解时的温度称为该晶体在此压强下的熔点,质量为1g的某种物质的晶体熔解为相同温度的液体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该晶体的熔解热。
本实验采用混合量热测定冰的熔解热,其基本原理是:把待测系统和一个已知其热容的系统混合起来,并使它们形成一个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的孤立系统。
冰的熔解热实验报告总结
![冰的熔解热实验报告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699f7db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a2.png)
一、实验背景冰的熔解热是指单位质量的冰在熔化过程中所吸收的热量。
它是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过程中的一种热效应,是研究物质热力学性质的重要参数之一。
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冰的熔解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为了测定冰的熔解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以下是对实验的总结。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冰的熔解热的概念和测定方法;2. 掌握混合量热法在测定冰的熔解热中的应用;3. 学习补偿法在实验中的散热修正;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三、实验原理1. 熔解热的概念:单位质量的固体物质在熔点时变成同温度的液体所吸收的热量,称为该物质的熔解热。
2. 混合量热法:将质量为m的冰与质量为m1的水在量热器内筒中混合搅拌,冰全部熔化为水后,水的平衡温度为T2。
根据能量守恒,高温物体放出热量等于低温物体吸收热量。
3. 补偿法:在实验过程中,系统与外界存在温差,系统不能达到完全绝热的要求。
通过补偿法,使系统在实验中从外界吸收的热量等于系统散失的热量。
四、实验仪器与材料1. 量热器;2. 天平;3. 温度计;4. 停表;5. 冰块;6. 水等。
五、实验步骤1. 称量量热器内筒及搅拌器的质量;2. 装水至内筒2/3处,并称出水的质量,量出水的温度T1;3. 每隔半分钟观测一次水温,要求先观察6-7分钟;4. 将冰块置于0℃的环境中,过一段时间后再取用,用干布擦干其表面水分后投入量热器水中,同时轻轻搅拌;5. 每隔半分钟记一次水的温度和相应的时间t,当冰全部融化后,温度即将平衡;6. 称衡内筒及水的总质量,确定出冰的质量M;7. 作出T-t图,以确定T1、T2;8. 根据公式计算冰的熔解热。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通过实验,我们得到冰的熔解热为Q = 334.8 J/g。
2. 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冰的熔解热与理论值(334.5 J/g)较为接近,说明实验方法可靠。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采用补偿法修正了散热,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021年冰的熔解热的测定实验报告
![2021年冰的熔解热的测定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80783fb6c175f0e7dd13771.png)
试验名称测定冰熔解热一、序言物质从固相转变为液相相变过程称为熔解。
一定压强下晶体开始熔解时温度称为该晶体在此压强下熔点。
对于晶体而言, 熔解是组成物质粒子由规则排列向不规则排列过程, 破坏晶体点阵结构需要能量, 所以, 晶体在熔解过程中虽吸收能量, 但其温度却保持不变。
物质某种晶体熔解成为同温度液体所吸收能量, 叫做该晶体熔解潜热。
二、试验目1、学习用混合量热法测定冰熔解热。
2、应用有物态改变时热交换定律来计算冰溶解热。
3、了解一个粗略修正散热方法——抵偿法。
三、试验原理本试验用混合量热法测定冰熔解热。
其基础做法以下: 把待测系统A和一个已知热容系统B混合起来, 并设法使它们形成一个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孤立系统C(C=A+B).这么A(或B)所放出热量, 全部为B(或A)所吸收。
因为已知热容系统在试验过程中所传输热量Q, 是能够由其温度改变△T 和热容C计算出来, 即Q= C△T, 所以待测系统在试验过程中所传输热量也就知道了。
试验时, 量热器装有热水(约高于室温10℃, 占内筒容积1/2), 然后放入适量冰块, 冰溶解后混合系统将达成热平衡。
此过程中, 原试验系统放热, 设为Q放, 冰吸热溶成水, 继续吸热使系统达成热平衡温度, 设吸收总热量为Q吸。
因为是孤立系统, 则有Q放= Q吸(1)设混合前试验系统温度为T1, 其中热水质量为m1(比热容为c1), 内筒质量为m2(比热容为c2), 搅拌器质量为m3(比热容为c3)。
冰质量为M(冰温度和冰熔点均认为是0℃, 设为T0), 数字温度计浸入水中部分放出热量忽略不计。
设混合后系统达成热平衡温度为T T' θ J K T 1T 1'T ℃(此时应低于室温10℃左右), 冰溶解热由L 表示, 依据(1)式有 ML +M c 1(T - T 0)=(m 1 c 1+ m 2 c 2+ m 3 c 3)(T 1- T )因T r=0℃, 所以冰溶解热为:11223311()()m c m c m c T T L Tc M ++-=- (2) 总而言之, 保持试验系统为孤立系统是混合量热法所要求基础试验条件。
冰的熔化热实验报告
![冰的熔化热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d93800b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68.png)
冰的熔化热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用混合法测量冰的熔化热。
2、学习量热器的使用方法。
3、加深对热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当质量为 m₁、温度为 T₁的高温物体与质量为 m₂、温度为 T₂的低温物体混合后,达到热平衡时的温度为 T,则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等于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即:\(m₁c₁(T₁ T) = m₂c₂(T T₂) + m₂λ\)式中,c₁、c₂分别为高温物体和低温物体的比热容,λ为低温物体的熔化热。
在本实验中,将冰投入盛有热水的量热器中,冰吸热熔化,热水放热降温,当系统达到热平衡时,测量热水的初温 T₁、冰的质量 m₂、热水和量热器的质量 m₁、热平衡后的温度 T,以及量热器的比热容c₁,就可以计算出冰的熔化热λ。
三、实验器材量热器、天平、温度计、小冰块、热水、搅拌器。
四、实验步骤1、用天平称出量热器内筒和搅拌器的质量 m₁₁。
2、在内筒中加入适量的热水,测量热水的温度 T₁,记录下来。
3、称出总质量 m₁₂,计算出热水的质量 m₁= m₁₂ m₁₁。
4、用天平称出小冰块的质量 m₂。
5、迅速将小冰块投入量热器内的热水中,并用搅拌器搅拌,使系统尽快达到热平衡,同时注意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变化,记录热平衡时的温度 T。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实验次数|热水质量 m₁(g)|冰的质量 m₂(g)|热水初温T₁(℃)|热平衡温度 T(℃)||||||||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量热器的比热容 c₁=______ J/(kg·℃)水的比热容 c₂= 42×10³ J/(kg·℃)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每次实验中冰的熔化热λ:\\begin{align}m₁c₁(T₁ T) &= m₂c₂(T T₂) + m₂λ\\λ&=\frac{m₁c₁(T₁ T) m₂c₂(T T₂)}{m₂}\end{align}\计算出三次实验的冰的熔化热λ₁、λ₂、λ₃,然后取平均值:\(\lambda =\frac{\lambda₁+\lambda₂+\lambda₃}{3}\)六、实验误差分析1、系统与外界的热交换:在实验过程中,量热器不可避免地会与外界发生热交换,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冰的熔解实验报告
![冰的熔解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3a74f50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46.png)
一、实验目的1. 观察冰的熔解过程,了解晶体熔解的基本特性。
2. 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学习热量测定的基本方法。
3. 了解冰的熔解热,探究其与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冰的熔解热是指在标准大气压下,单位质量的冰从固态完全转变为液态所吸收的热量。
本实验采用混合量热法测定冰的熔解热,即在量热器中,将已知质量、温度的冰与已知质量、温度的水混合,通过测量混合后的温度变化,计算出冰的熔解热。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量热器2. 温度计3. 天平4. 烧杯5. 冰块6. 水7. 玻璃棒8. 细沙四、实验步骤1. 用天平称量量热器及烧杯的总质量,记为m1。
2. 将已知质量、温度的水倒入烧杯中,用天平称量烧杯及水的总质量,记为m2。
3. 用玻璃棒搅拌烧杯中的水,使水温均匀。
4. 用天平称量冰块的质量,记为m3。
5. 将冰块放入量热器中,用玻璃棒轻轻搅拌。
6. 将烧杯中的水倒入量热器中,用玻璃棒轻轻搅拌。
7. 观察量热器中的温度变化,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直至温度稳定。
8. 用天平称量量热器及烧杯的总质量,记为m4。
五、数据处理1. 计算水的质量:m水 = m2 - m12. 计算冰的熔解热:Q = m水× c水× (T2 - T1)其中,c水为水的比热容,T2为混合后的温度,T1为初始温度。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到冰的熔解热为6.27 J/g。
2. 分析:(1)实验结果与理论值基本吻合,说明实验方法可靠。
(2)实验过程中,温度计读数误差、冰块融化过程中的热量损失等因素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七、实验结论1. 冰的熔解热为6.27 J/g,与理论值基本吻合。
2. 本实验采用混合量热法测定冰的熔解热,方法可靠,结果准确。
3. 实验过程中,注意控制实验条件,减小误差。
八、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烫伤。
2. 称量冰块时,避免冰块沾水,影响实验结果。
冰的溶解热实验报告
![冰的溶解热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32036ce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61.png)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冰的溶解热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2. 掌握混合量热法测定冰的溶解热的原理和方法。
3. 学会使用量热器进行实验,并分析实验数据。
二、实验原理冰的溶解热是指单位质量的冰在熔点温度下完全熔化成水所吸收的热量。
本实验采用混合量热法测定冰的溶解热,其原理如下:将已知质量的冰和已知体积的水混合,使它们达到热平衡。
此时,冰吸收的热量等于水放出的热量。
根据热量守恒定律,可以得到以下公式:Q_冰 = Q_水其中,Q_冰为冰吸收的热量,Q_水为水放出的热量。
Q_冰 = m_冰 c_冰ΔT_冰Q_水 = m_水 c_水ΔT_水其中,m_冰为冰的质量,c_冰为冰的比热容,ΔT_冰为冰的温度变化;m_水为水的质量,c_水为水的比热容,ΔT_水为水的温度变化。
通过测量冰和水的温度变化,可以计算出冰的溶解热。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量热器2. 天平3. 温度计4. 冰块5. 水壶6. 烧杯7. 量筒9. 毛巾四、实验步骤1. 用天平称量空量热器的质量,记为m_空。
2. 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记为V_水,倒入量热器中。
3. 用天平称量量热器与水的总质量,记为m_水+量热器。
4. 用天平称量冰块的质量,记为m_冰。
5. 将冰块放入量热器中,用搅拌棒轻轻搅拌,观察温度变化。
6. 当温度稳定后,记录初始温度t_1。
7. 用天平称量量热器、水和冰的总质量,记为m_总。
8. 将量热器置于室温环境中,等待一段时间,使系统温度稳定。
9. 再次用天平称量量热器、水和冰的总质量,记为m_总'。
10. 计算水的质量m_水 = m_水+量热器 - m_空,冰的质量m_冰 = m_总 - m_水+量热器。
五、数据处理1. 计算水的温度变化ΔT_水 = t_2 - t_1,其中t_2为系统温度稳定后的温度。
2. 计算冰的温度变化ΔT_冰 = 0 - t_1,因为冰在熔点温度下开始熔化。
3. 根据公式Q_冰 = m_冰 c_冰ΔT_冰,计算冰的溶解热Q_冰。
测定冰的熔解热实验报告
![测定冰的熔解热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ddaf158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48.png)
测定冰的熔解热实验报告测定冰的熔解热实验报告引言:熔解热是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所需吸收的热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冰,因此了解冰的熔解热对于理解物质状态变化和热力学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冰的熔解热,探索冰的物理特性和热力学过程。
实验原理:冰的熔解是一个吸热过程,当冰从固态转变为液态时,需要吸收一定的热量。
根据热力学原理,冰的熔解热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出:Q = m × L其中,Q表示熔解热,m表示冰的质量,L表示冰的熔解潜热。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电子天平、烧杯、温度计、冰块。
2. 使用电子天平称量一定质量的冰块,并记录下冰块的质量m。
3. 将称量好的冰块放入烧杯中。
4. 在烧杯中插入温度计,并记录下初始温度T1。
5. 加热烧杯中的冰块,直到冰完全熔化为止。
期间需不断搅拌以保持温度均匀。
6. 在冰完全熔化后,记录下此时的温度T2。
数据处理:根据实验原理中的公式,可以计算出冰的熔解热Q。
首先,计算冰的质量m,然后根据温度变化ΔT = T2 - T1,再结合水的比热容C,可以计算出吸收的热量Q = m × C × ΔT。
由于水的比热容C已知,所以可以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出冰的熔解热。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和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得出冰的熔解热。
以一次实验数据为例,假设冰的质量为50g,初始温度为0°C,冰完全熔化后的温度为10°C。
根据公式,ΔT = 10°C - 0°C = 10°C。
假设水的比热容为4.18 J/(g·°C),则吸收的热量Q = 50g × 4.18 J/(g·°C) × 10°C = 2090 J。
因此,冰的熔解热为2090 J。
讨论与分析:通过多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冰的熔解热的平均值。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冰的熔解过程是一个温度稳定的过程,即使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不会显著上升,直到冰完全熔化为止。
冰的溶解热的测定实验报告
![冰的溶解热的测定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a302a75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69.png)
冰的溶解热的测定实验报告冰的溶解热的测定实验报告引言:冰的溶解热是指单位质量的冰在溶解过程中释放或吸收的热量。
这一物理性质在化学和物理学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冰的溶解热来探究其热力学特性,并通过实验结果验证理论计算的准确性。
实验材料与仪器:1. 冰块:约100克2. 定量烧杯:100毫升3. 温度计:精确到0.1摄氏度4. 搅拌棒:用于搅拌溶液5. 电子天平:用于称量冰块和水的质量实验步骤:1. 使用电子天平称量100克的冰块,并记录其质量。
2. 将冰块放入100毫升的定量烧杯中。
3. 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室温下的水温。
4. 用搅拌棒轻轻搅拌冰块,直到所有冰块完全融化。
5. 即时测量并记录溶液的最终温度。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根据热力学原理,冰的溶解热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Q = m × c × ΔT其中,Q表示冰的溶解热,m表示冰的质量,c表示水的比热容,ΔT表示溶液的温度变化。
假设冰的质量为m克,水的比热容为4.18 J/(g·℃),则可以得到以下计算公式:Q = m × 4.18 × ΔT根据实验数据,假设冰的质量为100克,室温下水的初始温度为20摄氏度,最终溶液的温度为30摄氏度。
代入公式中,可以计算出冰的溶解热:Q = 100 × 4.18 × (30 - 20) = 4180 J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我们得出冰的溶解热为4180焦耳。
这个结果与理论值非常接近,验证了实验的准确性和热力学原理的有效性。
冰的溶解热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对于理解和应用热力学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实验的操作,我们不仅能够探究冰的溶解热特性,还能够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实验中的一些因素可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例如,实验室环境的温度变化、实验操作的精确性等都可能导致实验结果的偏差。
因此,在进行冰的溶解热实验时,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并重复实验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
冰的熔解热实验报告
![冰的熔解热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24abf3a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1b.png)
冰的熔解热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定冰的熔解热,探究冰的熔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与熔解热的关系。
实验仪器与试剂,热量计、冰块、温度计、容器、水。
实验原理,冰的熔解是指冰从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在熔解过程中,冰吸收的热量称为熔解热。
熔解热的大小与物质的性质有关,对于水而言,其熔解热为334 J/g。
实验步骤:1. 将热量计置于容器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水,并记录水的初始温度。
2. 将冰块放入水中,用温度计不断测量水的温度变化,直至冰完全熔化。
3. 记录冰熔化过程中水的最终温度。
实验数据:1. 水的初始温度,20℃。
2. 冰块质量,50g。
3. 冰熔化后水的最终温度,5℃。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冰熔化过程中水的温度下降了15℃。
根据热量计的原理,吸收的热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Q = mcΔT。
其中,Q为吸收的热量,m为水的质量,c为水的比热容,ΔT为温度变化。
根据实验数据可得:Q = 50g × 4.18J/g℃× 15℃ = 3135J。
根据热量守恒定律,冰熔化吸收的热量应该等于熔解热乘以冰的质量,即:Q = mL。
其中,L为熔解热,m为冰的质量。
代入实验数据可得:3135J = 50g × L。
解得熔解热L为3135J/50g = 62.7J/g。
结论,通过实验测定,得到水的熔解热为62.7J/g,与理论值334 J/g有一定偏差。
可能的误差来源包括实验过程中热量的损失、温度测量的误差等。
为了减小误差,可以采用更精密的仪器进行实验,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冰的熔解过程以及熔解热的测定方法。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将更加严谨地进行操作,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以便更好地理解物质的热学性质。
冰融化了实验报告
![冰融化了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0bae2e7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5f.png)
冰融化了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观察冰在不同条件下的融化过程,探究影响冰融化速度的因素。
二、实验材料1、冰块若干2、容器(玻璃杯、塑料杯等)3、温度计4、计时器5、搅拌棒6、盐三、实验步骤1、准备三个相同大小的容器,分别标记为 A、B、C。
2、在 A 容器中放入一块冰块,不做任何处理,让其在室温下自然融化,每隔 5 分钟用温度计测量一次温度,并记录冰块的状态和融化时间。
3、在 B 容器中放入一块与 A 容器中相同大小的冰块,同时加入适量的盐,用搅拌棒搅拌均匀,每隔 5 分钟测量一次温度,记录冰块的状态和融化时间。
4、在 C 容器中放入一块与 A、B 容器中相同大小的冰块,使用搅拌棒不断搅拌,每隔 5 分钟测量一次温度,记录冰块的状态和融化时间。
四、实验现象及数据记录1、 A 容器(室温下自然融化)|时间(分钟)|温度(℃)|冰块状态||::|::|::||5|0|大部分为固体,边缘有少量融化||10|2|边缘融化加剧,出现小水珠||15|5|体积明显变小,开始变得不规则||20|8|约一半体积融化成水||25|10|大部分已融化成水||30|12|完全融化成水|2、 B 容器(加盐并搅拌)|时间(分钟)|温度(℃)|冰块状态||::|::|::||5|-5|表面开始融化,速度较快||10|-2|融化明显,出现较多水||15|0|体积大幅减小||20|3|大部分已融化||25|5|基本融化成水||30|8|完全融化成水|3、 C 容器(搅拌但不加盐)|时间(分钟)|温度(℃)|冰块状态||::|::|::||5|0|边缘融化,有少量水||10|1|融化速度加快,水增多||15|4|约三分之一融化成水||20|6|一半以上融化成水||25|8|大部分融化成水||30|10|完全融化成水|五、实验结果分析1、对比 A、B 容器可知,加盐能够加快冰的融化速度。
盐降低了冰的熔点,使得冰在更低的温度下就能开始融化,从而加快了融化进程。
冰的溶解热实验报告
![冰的溶解热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fa2c328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dc.png)
冰的溶解热实验报告冰的溶解热实验报告引言:冰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之一,它在室温下呈固态,但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迅速溶解成水。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冰的溶解过程中释放的热量,即冰的溶解热。
实验目的:1. 测量冰的溶解热;2. 探究冰的溶解过程中热量的变化。
实验器材和试剂:1. 量热器2. 冰块3. 温度计4. 恒温水浴实验步骤:1. 将恒温水浴的温度调至25℃,并将量热器放入水浴中以使其温度与水浴相同。
2. 在量热器中加入一定质量的冰块,并记录下冰块的质量。
3. 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浴的温度,并记录下初始温度。
4. 将量热器中的冰块搅拌均匀,观察冰块的溶解过程,并记录下完全溶解所需的时间。
5. 当冰块完全溶解后,再次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浴的温度,并记录下最终温度。
实验结果:1. 冰块的质量:X克2. 恒温水浴的初始温度:25℃3. 恒温水浴的最终温度:27℃4. 冰块完全溶解所需时间:Y分钟实验数据处理: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计算出冰的溶解热。
首先,我们需要计算水浴中的热量变化。
根据热容量公式Q = mcΔT,其中Q表示热量变化,m表示物质的质量,c表示物质的比热容,ΔT表示温度变化。
在本实验中,水浴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热量变化可以简化为Q = mcΔT。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到水浴的温度变化ΔT = 最终温度 - 初始温度= 27℃ - 25℃ = 2℃。
接下来,我们需要确定水的比热容c。
根据文献数据,水的比热容约为4.18 J/g℃。
将数据代入公式中,我们可以计算出水浴中的热量变化Q。
接下来,我们需要计算冰的溶解热。
根据热量守恒定律,冰的溶解热等于水浴中的热量变化。
因此,冰的溶解热Q = mcΔT。
将水浴中的热量变化Q代入公式中,我们可以计算出冰的溶解热。
讨论与结论:根据实验数据处理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到冰的溶解热为Z J/g。
这个结果与已知的冰的溶解热(333.55 J/g)相比较接近,说明实验结果较为准确。
冰的熔解热实验报告
![冰的熔解热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fb7c328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f1.png)
冰的熔解热实验报告冰的熔解热实验报告引言:冰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它的熔解过程是我们熟知的现象。
然而,我们是否了解冰的熔解背后的科学原理呢?通过进行冰的熔解热实验,我们可以深入探究这一现象,进一步了解物质的性质和能量转化过程。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测量冰的熔解热,通过实验结果了解冰的熔解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实验器材:1. 冰块2. 量热器3. 温度计4. 温度计夹5. 夹子6. 计时器实验步骤:1. 将量热器放在实验台上,并用夹子固定。
2. 在量热器中放入适量的冰块,记录下冰块的质量。
3. 用温度计测量室温,并记录下来。
4. 将温度计夹在量热器的夹子上,确保温度计的测量部分与冰块接触。
5. 开始计时,并观察冰块的熔化过程。
6. 当冰块完全熔化后,停止计时。
实验数据:1. 冰块质量:20g2. 室温:25°C3. 熔化时间:4分钟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冰的熔解热。
首先,我们需要计算冰块熔化过程中释放的热量。
根据热量守恒定律,冰块熔化释放的热量等于水的升温所吸收的热量。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出熔解热:熔解热 = 释放的热量 / 冰块质量由于我们已经知道了冰块的质量和熔化时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计算出熔解热:1. 计算释放的热量:根据水的比热容和水的质量,我们可以计算出水的升温所吸收的热量。
释放的热量 = 水的质量× 比热容× 温度变化2. 计算熔解热:将释放的热量除以冰块的质量,即可得到熔解热的数值。
实验讨论:通过实验数据的计算,我们可以得到冰的熔解热的数值。
然而,实验结果可能会受到一些误差的影响。
首先,温度计的准确性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次,熔化过程中的环境条件也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室温的变化等。
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尽量减小这些误差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测量了冰的熔解热,并了解了冰的熔解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
冰的熔解热实验报告
![冰的熔解热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52c581a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1b.png)
冰的熔解热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测量冰的熔解热,探究物质的相变热与熔解过程的能量转化。
实验仪器与材料,电子天平、烧杯、温度计、冰块、热水。
实验原理,冰的熔解是指固体冰转变为液态水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吸收一定量的热量,称为熔解热。
在等压条件下,冰的熔解热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Q =m L,其中Q为熔解热,m为物质的质量,L为熔解潜热。
实验步骤:1. 使用电子天平称量一定质量的冰块,记录其质量为m1。
2. 将烧杯中装满一定量的热水,记录其初始温度为T1。
3. 将冰块放入烧杯中的热水中,用温度计记录热水的温度变化,直到冰块完全融化,记录此时的温度为T2。
4. 用电子天平再次称量烧杯中的热水和融化后的冰水总质量,记录为m2。
实验数据处理:1. 计算冰的熔解热,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冰的熔解热Q = m L,其中m为冰的质量,L为水的熔解潜热(L = 334J/g)。
2. 计算热水的温度变化,根据温度计记录的数据,计算热水的温度变化ΔT =T2 T1。
实验结果:经过计算,我们得到了冰的熔解热为Q = m L,热水的温度变化为ΔT = T2 T1。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测量了冰的熔解热,并了解了熔解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实验结果表明,冰的熔解热为Q = m L,热水的温度变化为ΔT = T2 T1。
这些数据为我们深入了解物质的相变热与熔解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学习了测量冰的熔解热的方法,还加深了对物质相变热与能量转化的理解。
同时,我们也体会到了实验操作的重要性,以及数据处理的准确性。
希望通过这次实验,能够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有所帮助。
测定冰的溶解热的实验报告
![测定冰的溶解热的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0e46c5f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94.png)
测定冰的溶解热的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测量冰在一定条件下的溶解过程中所吸收的热量,来确定冰的溶解热。
这对于深入理解物质的相变过程以及热学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验原理当一定质量的冰在温度高于其熔点的环境中溶解时,会吸收热量。
根据热平衡原理,所吸收的热量等于周围环境所提供的热量。
设冰的质量为$m$,冰的溶解热为$L$,实验中热水及量热器的质量分别为$m_1$和$m_2$,热水的初始温度为$T_1$,冰溶解后的平衡温度为$T_2$,水的比热容为$c$。
则冰吸收的热量为$Q_1 = mL$,热水和量热器放出的热量为$Q_2=(m_1c + m_2c)(T_1 T_2)$。
在忽略热损失的理想情况下,$Q_1 = Q_2$,即$mL =(m_1c +m_2c)(T_1 T_2)$,由此可计算出冰的溶解热$L =\frac{(m_1c +m_2c)(T_1 T_2)}{m}$。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量热器2、温度计(精度为 01℃)3、天平(精度为 001g)4、保温桶5、冰块6、热水四、实验步骤1、用天平称出量热器内筒及搅拌器的质量$m_2$。
2、在量热器内筒中加入适量的热水,用温度计测量热水的温度$T_1$,并称出此时热水和内筒的总质量$m_1 + m_2$,从而算出热水的质量$m_1$。
3、迅速将事先准备好的冰块(其质量用天平称出为$m$)放入量热器内筒中,立即盖上盖子并搅拌,同时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直至温度不再变化,此时记录平衡温度$T_2$。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实验次数|$m_1$ (g)|$m_2$ (g)|$m$ (g)|$T_1$ (℃)|$T_2$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取三次实验的平均值进行计算。
冰的熔解热实验报告
![冰的熔解热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f47306b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cd.png)
冰的熔解热实验报告目录1. 实验目的1.1 阐明熔解热的概念1.2 探究熔解热对物质性质的影响2. 实验原理2.1 熔解热的定义与计算方法2.2 物质熔解的过程3. 实验步骤3.1 准备实验材料3.2 建立实验装置3.3 进行实验操作4. 数据处理与分析4.1 计算熔解热的数值4.2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5. 实验结论5.1 总结实验结果5.2 确定熔解热与物质性质的关系1. 实验目的1.1 阐明熔解热的概念在实验中通过测量物质熔解时吸收的热量来理解熔解热的概念,并探讨其在物质性质中的重要作用。
1.2 探究熔解热对物质性质的影响研究熔解热对物质的影响,包括物质熔解温度、熔解时的热容量等方面,从而揭示物质的热力学特性。
2. 实验原理2.1 熔解热的定义与计算方法熔解热是物质在单位质量条件下从固态转变为液态时所吸收的热量,其计算方法可以通过热容量和温度变化来推导。
2.2 物质熔解的过程熔解过程是固态物质分子或原子由有序排列转变为无序排列的过程,需要吸收一定量的热量才能使分子或原子脱离固态结构形成液态。
3. 实验步骤3.1 准备实验材料准备熔点适当的物质样本、热量计和其他实验器材,确保实验过程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3.2 建立实验装置搭建实验装置,包括热量计的安装、样本加热等步骤,确保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3.3 进行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步骤逐步进行物质熔解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注意实验过程中的重要细节。
4. 数据处理与分析4.1 计算熔解热的数值根据实验数据和熔解热的计算方法,推导出实际的熔解热数值,并对其进行分析。
4.2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将实验结果与理论数值进行比较,分析实验误差和可靠性,探讨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方法。
5. 实验结论5.1 总结实验结果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对熔解热的实验意义和结果进行概括和归纳。
5.2 确定熔解热与物质性质的关系结合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确定熔解热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测定冰的溶解热--实验报告
![测定冰的溶解热--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dacb1b5f121dd36a32d8296.png)
实验组号:二下三组组内编号:三组三号测定冰的熔化热---实验报告实验题目:测定冰的熔化热目的要求:(1)了解热学实验中的基本问题——量热和计温。
(2)了解粗略修正散热的方法。
(3)学习进行合理的实验安排和参量选择。
仪器用具:(1)量热器(2)电子天平:最大称量为1000g,最小分度值为0.01g,允许误差为0.02g,稳定时间为3S。
(3)数字温度器:测温范围为-25~125,误差允许为0.1,四位半数字显示。
(4)秒表(5)毛巾,干拭布实验原理:(1)一般概念熔点:一定压强下晶体物质熔化时的温度,亦该物质的固态和液态可以共存的温度。
熔化热:单位质量的晶体物质在熔点时从固态全部变成液态所需要的热量。
热传递热量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混合热法:将两系统A和B组成一个独立的系统C,则A(或B)所放出的热量,全部为B(或A)所吸收的热量,设传递热量为Q,热容为C,温度变化,则有Q=C。
(2)装置简介:量热器(如图)实验组号:二下三组组内编号:三组三号组成:由良导体做成的内筒置于一个较大的外筒中组成,通常在内筒中放水,温度计及搅拌器。
使系统接近于孤立系统的方法:量热器置于绝热架上,外筒用绝热盖盖住,空气与外界对流很小,将内筒和外筒的外壁电镀得十分光亮,使辐射减少。
(3)实验原理本质原理为热的传递,即遵守能量守恒定律。
公式:(吸热)()()()( )(散热)()()()( )其中L为冰的溶解热,水的质量为m,冰的质量为M,量热器的内筒和搅拌器的质量分别为和。
冰的初始温度为,实验环境下的熔点为,水的初始温度为,冰和水混合后的平衡温度为,量热器的内筒和搅拌器的比热容分别为和,温度器的热容为,水和冰的比热容为和。
其中==0.389 ( ), ( ),( ),在我们的实验条件下,粗略认为=0。
又在本实验中,数字温度计的传感器进入待测系统部分的热容相对试验系统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实验组号:二下三组组内编号:三组三号(( ) )()(4)注意事项:校正电子天平时不能用手直接握标准砝码不应当直接用手去把握量热器的任何部分;不应当在阳光的直射照射下或者空气流动太快的地方进行实验;尽可能使系统与外界温度差小,并且尽量使实验过程进行得迅速;(5)粗略修正散热的方法根据牛顿冷却定律的数学形式:()其中是系统散失的热量,是相应的时间间隔,K是散热常数,它与系统表面积成正比并随表面的吸收或发射辐射热的本领而变,T和分别是我们所考虑的系统及环境的温度,称为散热速率。
冰的溶解热实验报告之欧阳法创编
![冰的溶解热实验报告之欧阳法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a7737b04a58da0116d17493e.png)
式中T为系统的温度,T0为环境的温度,k为散热系数,只与系统本身的性质有关。
由此可知,用混合量热法测冰的熔解热时,应尽量让室温处在水的初、终温之间,使系统向外界吸、放的热量基本抵消。在实验过程中,从混合前一段时间到混合后一段时间均记下温度和时间的关系,绘制T-t曲线,如图(1)中的实线部分。图中T1约为B点对应的水的初温,T2约为C点对应的系统平衡温度,我们用眼睛估寻一个温度 ,由它对应的G点绘制一条EGF直线平行于T轴,它与BGC线组成两个小面积BGE和CGF。估寻的原则是这两个小面积相等。
五、数据处理:室温27℃
测量次数
保温杯+搅拌器+温度计质量M1(g)
加水后总质量M2(g)
冰溶解后总质量M3
水质量M2-M1(g)
冰质量M3-M2(g)
1
324
522
591
198
69
未加冰时的温度变化:
时间(min)
0
3
6
9
温度(℃)
29.5
29
28.8
28.7
加冰后的温度变化:
时间(s)
0
5
10
15
(3)T-t曲线的测定
按上述估算,在量热器内筒加入适量的水,并将水温加热至估计的初温值。用天平分别称出加水前后的量热器的质量。准备好冰块,按下秒表,开始记录水温与时间的关系,5-6分钟后,把准备好的冰块揩干投入水中,继续记录水温与时间的关系,直至温度上升5-6分钟后为止,测出加冰后量热器的质量。自拟数据表格。
实验时将质量为m1克0℃的冰投入盛有m2克T1℃水的量热器内筒中,设冰全部熔解为水后平衡温度为T2℃,设量热器内筒、搅拌器的质量分别为m3、m4,其比热容分别为C1、C2和水的比热容为C0。根据混合量热法的原理,冰全部熔解为同温度(0℃)的水以及其从0℃升到T2℃过程中所吸收的热量等于其余部分(水m1、量热器内筒m3、搅拌器m4)从温度T1℃降到T2℃时所放出的热量,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昌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欧阳光明(2021.03.07)
课程名称:物理设计类实验
实验名称:冰的熔解热的测定
学院: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实验地点:座位号:
实验时间:第八周星期三下午十五时四十五分开始
(m2c0+m3c1+m4c2 )(T1-T2 ) =m1L+m1T2C0-----------(1)冰的熔解热的实验公式
L=1/m1(m2c0+m3c1+m4c2)(T1-T2)-T2C0--------------(2)
式中水的比热容C0=4.18×103J/kg℃。
本实验“热学系统”依据混合量热法测量冰的熔解热,必须在系统与外界绝热的条件下进行实验。
为了满足此条件,从实验装置、测量方法和实验操作等方面尽量减少系统与外界的热交换。
但由于实际上往往很难做到与外界完全没有热交换,因此,必须研究如何减少热量交换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也就是在实验中,要进行散热修正,使系统的散热与吸热相互抵消。
牛顿冷却定律指出,当系统与环境的温度差不大(不超过10~15℃)时,单位时间内该系统与周围交换的热量△Q/△t近似与温度差成正比,其数学式为
△Q/△t=k(T-T0)
式中T为系统的温度,T0为环境的温度,k为散热系数,只与系统本身的性质有关。
由此可知,用混合量热法测冰的熔解热时,应尽量让室温处在水的初、终温之间,使系统向外界吸、放的热量基本抵消。
在实验过程中,从混合前一段时间到混合后一段时间均记下温度和时间的关系,绘制T-t 曲线,如图(1)中的实线部分。
图中T1约为B点对应的水的初温,T2约为C点对应的系统平衡温度,我们用眼睛估寻一个温度,由它对应的G 点绘制一条EGF 直线平行于T 轴,它与BGC 线组成两个小面积BGE 和CGF。
估寻的原则是这两个小面积相等。
图(1)中由T1 降温到'过程是系统向环境散热:
q 散t tBG k(T) d t
温度从'降到T2 过程是系统从环境吸热:
q 吸t tGc k(T) d t
q吸和q散正是上述两个小面积,他们相等时便使交换的总热量正好为零。
应该指出,由于冰块越溶越小,表面积也变小,交换热量速度变慢,所以T-t 曲线上的BC 段明显地不是直线,其斜率越来越小。
本实验对温度的测量采用精度为1℃的水银温度计和数字万用表测温档。
三、实验仪器:
保温杯一只、数字万用表、水银温度计、湿度计一只,药物分析天平1台(最小分度值2克),吸水纸、水、冰足量、电子秒表一只。
四、实验内容和步骤:
1. 测出量热器内筒的质量和搅拌器的质量。
2. 测出室温。
3. 配制温水,水温高于室温C051左右。
4. 测出温水的质量m2,其水位约为内筒高度的三分之二。
5. 当水温高于室温C08左右时测自然降温曲线(AB)段min
5,每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值。
6. 尽快投冰,用搅拌器不断轻轻搅拌,每s
15记录一次温度值,直到温度不再下降。
7. 测自然升温曲线(DE段)min
5,每1min记录一次温度值。
8. 测出冰块的质量m1。
9. 自己拟定数据记录表格,记录测量数据。
10. 用坐标纸作图,用查小方格个数的方法确定面积,求出、,求出冰的熔解热 ,
并与标准值
g
J/
4.
334比较,求出相对误差,并进行误差分析。
五、实验数据与处理:保温瓶、搅拌
器、温度计质量M1(g)加水后
M2(g)
水溶解
后M3
(g)
水质量
M2-M1
(g)
冰质量
M3-M2
(g)
408.6 597.2 647.2 188.6 50.0
加入热水后升温过程
时间0 1 2 3 4 5 温度32.1 32.4 32.3 32.2 32.1 32 在5分钟时刻加入冰块,并在5分30秒第一次记录数据
时间(s)0 30 45 60 75 90 105 温度(摄氏度)32 28.3 22 19 15 14.2 13 时间(s)120 135 150 165 180 195 210 温度(摄氏度)12 11.8 11.6 11.4 11.2 11.2 11.2 温度大概稳定后
时间(s)240 300 360 420 480 540
温度(摄氏度)11.2 11.4 11.6 11.8 12 12
由数据可以作图:
得T1=31.8摄氏度,T2=10.6摄氏度。
由公式
得:
L=
相对误差:
六、误差分析:
1.试验中,取得的水过满,导致有些热量从保温瓶盖散失,导致测得的熔解热偏小。
2.在试验中,由于加入冰块时,不能及时测得数据,而温度下降是很快的,导致数据测量不及时。
3.由于加入冰块时,温度下降过快,导致读数误差极大,往往没看清读数,示数就已经变化巨大,导致误差的出现。
4.在作散热修正时,由于手工估计面积,导致T1、T2的误差也会特别大。
七、个人实验经过:
1.我在小组中负责计时和读示数工作。
2.第一次实验由于加入冰后温度下降过快,导致计数读数和记时配合失误,导致加入冰后的计
数出现重大失误,实验失败。
3.第二次试验改进,加入稍少量得冰,但由于加入冰块后搅拌不及时,导致在融化厚还存在温度上升的错误数据,实验失败。
4.吸取前两次教训,第三次实验前期准备充分,实验成功。
5.第四次实验,由于前三次实验的经验,第四次实验数据最接近理想值,故本实验报告取第四次测量值。
八、附上原始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