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研究1
——以吉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为例
闫欢刘绩宏霍美辰2
引言:
随着新媒介技术的蓬勃兴起,新媒介已经成为媒介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人们的生存与发展产生着日益紧密的重要作用,而这种作用的正向或负向性,在很大程度取决与人们对待新媒介态度的正确与否,以及进一步,人们使用新媒介能力水平的高低,归结起来就是取决于人们新媒介素养的高低,而众所周知,大学生群体,由于其所处的媒介环境以及由此决定的媒介习惯的特殊性,新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要程度要更加严重些,相对的,大学生具备相应的较高的新媒介素养,就也成为大学生谋求发展、完善自身、促进自我目标顺利实现的必备能力。由此,我们对长春两所高校(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的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进行了调查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希望能管中窥豹,以小见大反映出当下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的处于的什么样的水平与状态,并由此出发能对更高水平的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更加有针对性、更加有效性的开展做出自己微薄的贡献。
正文:
研究目标:得出大学生新媒介的使用态度和行为概况,以及涵盖6个维度层面的新媒介素养水平。探索出大学生与新媒介环境的互动习惯,以及这种习惯对大学生自我目标的确立、实现的影响。从而更加全面理解并正确引导这种人媒生态互动,建设高水平的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最终为促进传受双方的互利共赢的积极新媒介生态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建议。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
研究对象:长春市大学本科生
被试情况:专业分层情况下的采用PPS(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抽样,从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的本科生抽取被试500名,现场发放问卷,实际回收425份,剔除无效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330份。其中男生174人,女生146人,包含了文、理、工三个专业类型的本科生,年级主要集中在大一、大二两个年级。
研究工具:
1、大学生新媒介素养调查问卷(自编):此问卷由焦点小组讨论并借鉴其它相关调查问1注:本研究得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研究项目的资助。
2闫欢,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副教授;刘绩宏,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2007级新闻专业研究生;霍美辰,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助教。
卷和量表自编而成,考察新媒介对象以网络为主,并辅以手机媒介素养的测量,将新媒介素养操作为六个维度层面,并对应六个变量,从高到低依次为使用、分析、评价、制作、自我完善、促进媒介生态良性发展的传播者。每个维度变量也被进一步的细化操作,通过不同的问题加以考察。2周重测信度分别为0.63、0.65、0.58、0.65、0.68、0.73。自陈与他评显著相关,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这份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问卷详见附录二)
2、调查统计的抽样、录入、分析工具为Excel 2007版、Epidata11.0版SPSS统计软件16.0版本
研究结果:
一、首先、具体变量划分如下(详见附录二)
二、对以上各个变量以及其操作性维度的描述分析如下
1、首先是被试新媒介素养的整体情况,问卷的满分是204分,(除去5道使用情况描述的问题)330位被试的实际有效得值在【104,196】之间,标准差为16.73016,具体分布的线性图1如下所示
可见,被试的新媒介素养得值分布基本上成正态分布,且较集中与127—170之间,最多的人数出现在158,但是即使是人数最多也不过是14人,被试新媒介素养的总体数据的标准差是16.73,可以说处于离散的分布状态,而且从均值145.77看来,被试的新媒介素养整体水平不高,且处于良莠不齐的状态。
2、子变量:操作:技术近用如下表
具体数据频次分布图如下
注:横坐标为各被试的该变量的得分,纵坐标为该变量得分的对应的被试个数,从而可以直观的得到被试该变量得值的分布状况。如无特别说明,此类型图表坐标定义同上。
从图中可见,被试的对新媒介的技术近用大多还是处于较低水平,该维度的满分为43分,但是得值23分以下的被试达到74.5%,结合我们对大学生新媒介使用情况的描述性调查,被试最常使用的网络媒介功能前三位依次是,浏览网页、影音娱乐、聊天,由此可见虽然大学生对新媒介的使用很普及,有57.5%的被试选择网络为生活学习时最常用的媒介但是他们对新媒介的使用还是停滞于较低水平状态。
这种被试得值在低水平集中情况在制作这一新媒介素养维度上也体现的更加明显。
子变量:制作(操作为2个维度)总体情况如下
从上面的线性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被试的分值主要集中在2-5的区间,相对于8分的满分,这实在不能算是高水平,得值在3以下的达到了48.2%,4以下的达到了76.4%,而且整体数据的标准差为1.642,说明被试的调查结果集中性很强,几乎都分布在均值3.86附近。这就进一步表明了大学生被试在技术想过层面的媒介素养的缺失。尤其在层变量的第二操作维度,及对自主参与网络传播活动,管理、制作网络媒介产品的意识、技术能力的考察上,75.4%被试的调查结果为0。可见大学生在新媒介技术素养方面的严重确实,作为使用者,也只是局限于低水平的一些新媒介功能与技术的使用,而作为主动的管理者、制作者,通过自己的媒介行为推动新媒介的技术发展,在这方面,大学生被试的能力构建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更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准确的考察关于技术层面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真实、细致的状况,我们实现对被试进行了非计算机相关专业,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划分,但是通过事后加权之后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即使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这种新媒介技术层面素养的低水平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这不能不说是值得我们媒介素养工作者、研究者注意的问题。作为整体新媒介素养这个能力金字塔的底部基础的技术素养,它在大学生被试上体现出的不足与缺失,必然会制约整个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快速、健康、持续的提高。
各维度数据分析如下
为了更直观的理解,下面给出每一维度的数据分布图,
维度1:了解网络媒介制作、传播的机制与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