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爱农》教学设计20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爱农》教学设计
【学情及教学重点】
学生在初中曾学习过《社戏》、《故乡》、《孔乙己》、《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记事写人的作品,对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作品风格已有初步的感受。但是,由于初中学生人生经历相对简单,阅读面相对狭窄,再加上他们对于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及其语言风格存在着一定的隔膜,所以理解《范爱农》如此内容丰厚、情感深沉、思想深邃之文应有相当的难度。也就是说,学生对文章的解读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尚不能穿透动荡变幻的时代来读懂人物看似“个色”的性格,更无法沉入作者的内心世界,领悟其对时代、对人生深刻的思考。所以,导学本文的切近目标可设定为“理解范爱农人物形象特点并探讨其悲剧命运的根源,感悟作者寄寓在文中的真情和思想”。同时,基于本文是学生迈进高中的开山力作,所以“引导学生打开阅读的视野,在主动探究中充实心灵、感悟人生”乃当务之急,可作为恒久目标坚持下去。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中心,学习鲁迅先生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手法。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3、解读文本,深刻理会鲁迅先生通过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的命运,表现对革命的关注和思考。
教学重点:
深入思考时代和人物性格与人物命运的关系。
教学难点:
1、范爱农悲剧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2、范爱农和鲁迅不同的人生命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分析作者所选取的中心事件。
2 掌握本课词语,初步认识人物形象。
一、导入新课
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都在邂逅一个真实的、富有生命气息的灵魂。读《勾践灭吴》,我们感慨于勾践卧薪尝胆的坚忍;读《游侠列传》,我们赞叹司马迁直言敢谏的肝胆;读《范爱农》,我们折服于鲁迅深邃凝重的思想;走进其中任何一个人的世界,我们都会在与其无声的对话中收获心智的富足。
二、阅读文章,简要梳理课文情节
作为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本文写了和范爱农相关的几件事?大致梳理不强求一致。
明确为四件事:①“同乡会”争执。②酒楼叙旧③“报馆案风波”④范爱农之死
可以安排学生复述课文情节
三、分析四个部分的每一件事,勾画出文中能够表现“我”与范爱农感情发展变化的语句,并且探讨一下造成这种感情变化的原因。
第一部分: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第二部分: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
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
岂但他呢,说起来也惭愧……
第三部分:我被摆在师范学校校长的饭碗旁边,王都督给了我校款二百元。爱农做监学,还是那件布袍子,但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谈闲天。他
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
然而事情很凑巧,季茀写信来催我往南京了。爱农也很赞成,但颇凄凉……
我懂得他无声的话,决计往南京。
第四部分:他后来便到一个熟人的家里去寄食,也时时给我信,景况愈困穷,言辞也愈凄苦。
“也许明天就收到一个电报,拆开来一看,是鲁迅来叫我的。”他时常这
样说。
他的女儿景况如何?倘在上学,中学已该毕业了罢。
概括:相互厌恶——互相嘲笑,同病相怜——相互熟悉——消除误解—
—志同道合——理解支持——同情哀悼
四、小结本课
文中写了主要人物的四件事,这四件事都直接或间接的描写了人物,表现了“我”与范爱农之间从相互厌恶到互相怜惜到志同道合、理解支持的过程。对于范爱农的命运结局,作者给予了深刻的同情。下节课,我们将走进范爱农的内心世界,看看人物的悲剧命运是如何形成的。
作业:1、抄写本课词语。
2、结合文中直接或间接描写范爱农的部分,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勾勒人物生平身
世,完成一篇“范爱农小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人物描写的心理、外貌等分析人物性格的读书方法。
2.抓住小说细节,分析人物性格,体会作者构思小说的方法。
3.深入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对人物进行个性评价。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新课:提问,本文所写到的几个重要事件。
明确:
①“同乡会”争执。
②酒楼叙旧。
③“报馆案风波”。
④范爱农之死。
一、结合文章人物描写,分析人物特点以及人物思想情感变化的原因。
1.分析文章的第一部分(在东京的客店里——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⑴为何争执-----发与不发电报 -----体现了各自怎样的性格特征(结合具体的语句)
语言描写:“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范爱农⑤,是徐伯荪的学生。
人物特点:孤傲愤世嫉俗
2.分析文章的第二部分(然而这意见后来似乎逐渐淡薄——“谁知道呢?你问她去。”)。
外貌描写: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
人物特点:落魄
语言描写: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趁了航船进城来。
人物特点:不容于世
“你还不知道?我一向就讨厌你的,——不但我,我们。”
语言描写:“你那时之前,早知道我是谁?”
“怎么不知道。我们到横滨①,来接的不就是子英②和你么?你看不起我们,摇摇头,你自己还记得?”
人物特点:心直口快敏感自尊
3.分析文章的第三部分(到冬初——还怕要被禁止的)。
外貌描写:忽然是武昌起义,接着是绍兴光复。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语言描写:“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
人物变化原因:在拮据的生活中,在苦闷的消沉中,忽然惊闻革命,一扫苦闷抑郁的愁怀,带着“从来没有见过的”“笑容”,连酒也不喝了,表现了爱农革命到来时的“兴奋”。爱农是一个革命者,他对革命热切地向往,革命成功了,他像孩子一样兴奋狂喜。
我被摆在师范学校校长的饭碗旁边,王都督给了我校款二百元。爱农做监学,还是那件布袍子,但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谈闲天。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
人物变化原因:在这部分集中写范爱农的文字不很多,作者以极经济的笔墨,写出了范爱农的变化,表现了革命对他的影响。这一层是写他积极参加革命工作。
然而事情很凑巧,季黻写信来催我往南京了。爱农也很赞成,但颇凄凉,说:——
“这里又是那样,住不得。你快去罢……。”
人物变化原因:这里“颇凄凉”是爱农心境的真实写照,反映了他对辛亥革命的失望乃至绝望的心情。连同他说话语气,我们不难看出他此时此刻的心情。
范爱农是一个革命者,然而他期盼已久革命,最终却是如此的结果,他怎能不绝望。“哀之大莫过于心死”,他的精神理想破灭了,他还能有生之可能吗?所以说,作者在此已经用深邃的笔触,暗示范爱农之死。
二、分析造成范爱农悲剧命运的原因。
1.性格因素
2.时代因素
小结:范爱农始终是有革命理想的一个小人物。在时代巨变和当时各种时代乱象面前,他从希望逐步走向绝望,直至毁灭。
三、谈谈范爱农的悲剧命运给我们人生之路的启示。
在同样的时代面前,是不是每个人都像范爱农一样选择了毁灭自己呢?
我们先来看看鲁迅当时在做什么吧。
有一篇文章中这样说:期待已久的共和国理想的迅速破灭,使鲁迅感到迷惘,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