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文人思想分析拙政园资料.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拙政园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拙政园拙政园是中国著名的园林之一,始建于明代,建于苏州市虎丘区,其园林建筑与景观极具特色,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从园林文化、景观设计、园林结构、文化意义等方面对拙政园进行分析。
一、园林文化苏州园林建筑具有浓厚的园林文化氛围,它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之一。
苏州园林利用自然山水,取得天人和谐之美,有“人工为自然,天地合一”的园林理念,将自己打造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拙政园创新了园林文化,既积极吸收华夏文化,又吸收异域文化,形成了“灵心所见”的园林特色。
二、景观设计拙政园的场景设计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征,其时空布局设计合理,空间利用充分有效。
整个园林包括了池塘、山水、假山、建筑、花岗石等元素的结构,以及清静、雅致的格调,构建起一派风雅之气。
拙政园园内的景观很有特色,花岗石路上雕刻着名人手迹,墙上也刻有许多文化名人墨迹,这样将追溯文化和历史的气氛完美地融入其中。
古典式建构、精美细致的雕花门、弧形山墙等,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拙政园还采用了互见互联的手法,形成连续流通的空间,在自然中自然寻址,仿佛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三、园林结构拙政园的景观布局以水为中心,园林结构构建了自然美与文化美的结合。
整个园林以池塘为骨架,把人工山水、花草、石块等构成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园内石牌坊、假山、亭阁、廊榭、楼阁等建筑也各具特色。
所有的建筑物都以重重叠叠的园区进行着自然的分隔,中间留出溪流或池塘等自然景观,形成自然的隔断与联系,方便游人欣赏风景。
拙政园的色彩构成也非常注重设计,园内花坛花事更是极具灵光,令游人呼之欲出。
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古典中国园林追求自然的审美意趣。
四、文化意义拙政园的文化意义不仅在于其提供的观赏价值,更体现在其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及思想。
拙政园融合了古典建筑、艺术和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和民族气质,同时也传递了社会重视诗词书画和文化艺术的价值观。
拙政园赏析800字
拙政园赏析800字拙政园,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园林以其精美的园林艺术、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历史背景而闻名于世。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对拙政园进行赏析。
一、园林布局拙政园的园林布局充分展现了我国传统园林的特色。
整个园林以水为主,水面占据了园中大部分的面积,同时辅以假山、花木、亭台等元素,形成了错落有致、曲折深远的格局。
在建筑方面,园中散布着各式各样的建筑,如长廊、楼阁、亭台等,它们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营造出一种“山水画”般的意境。
二、文化内涵拙政园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园林,更是一座文化的宝库。
园中的许多景点都寄托了古代文人的情感和理想。
比如,“芙蓉榭”寓意“清风徐来,芙蓉盛开”,象征着高洁自重;“海棠春坞”则象征着“海棠依旧”的忠贞情感。
这些景点以其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传递着深厚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
三、历史背景拙政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
当时的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返乡后便开始修建这座园林。
随着历史的变迁,拙政园几经易主,直到清朝乾隆年间,才由沈德潜等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
这次修缮奠定了拙政园的基本格局,并使其成为我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
在拙政园的赏析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于自然与和谐的追求,以及对于高雅文化的崇尚。
同时,也可以看到我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精髓和独特之处。
这些都将对我们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艺术价值拙政园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其艺术价值不言而喻。
园中的每一个景点都凝聚了古代艺术家们的心血与智慧。
无论是假山、花木、亭台的布局设计,还是长廊、楼阁、亭台的建筑造型,都展现出了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同时,园中的砖雕、木雕、石雕等装饰也极具艺术价值,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五、总结通过对拙政园的赏析,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我国传统园林的魅力与独特之处。
这座园林以其精美的园林艺术、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历史背景,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调研报告 拙政园
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为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而成。
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将此园命名为拙政园。
王献臣在建园之期,曾请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为其设计蓝图,形成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
王献臣死后,其子一夜豪赌,将园输给徐氏,其子孙后亦衰落。
明崇祯四年(1631)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名“归田园居”。
拙政园占地72亩,是目前苏州最大的古园林。
拙政园历经400余年,后多次易主分割,现园中建筑与景观多为清晚期的风格,由中区拙政园,西区的补园及东区的归园田居三部分组成。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观、景区、景点的营构,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精粹之笔。
拙政园中处处呈现各种造园技法如:“步移景异”、“曲径通幽”、“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拙政园处处体现着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思想与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体现。
拙政园,中区为全园精华所在,整体布局以水为中心,空间开阔,层次深远,建筑精美。
主体建筑为远香堂,三开间单檐歇山,四面玻璃门窗,是主人宴待宾客的地方,在其中可尽四周景致。
西区占地十二亩,中有四面环水小山一座,上建有浮翠阁,为西区最高点。
西区主体建筑为三十六鸳鸯馆,分南北两部分,南馆宜冬居,北馆宜夏居。
拙政园的东区,旧时建筑与叠石多不存在,现多为解放后重修,布局以平岗草地为主,凿池筑山,配以亭阁,保留了传统,又有创新具有清新畅朗之感。
中国古典园林,内容极为丰富,集建筑、山石、水泉、林木花草、鸟兽虫鱼、室内外装修陈设等于一体,包含了体形环境艺术和文化传统的丰富内涵可以说是人间最为优美的居住环境。
然而这些丰富的园林内容中,建筑首推第一,它是其他各种内容的依托。
在拙政园中包含了各种类型的建筑物具有各种功能,如楼、台、亭、阁、桥梁、厅堂、馆榭等,可以说是集各种建筑类型之大成。
拙政园赏析报告
拙政园赏析报告第一篇:拙政园赏析报告拙政园赏析报告苏州拙政园是私家园林理水艺术极其成功的典范,是苏州园林中最大、最著名的一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拙政园位于目前苏州市娄门市内东北街,从建成至今一直是以水景为主的园林。
此园另一大特点,就是院内屋宇稀疏,空间明朗,层次分明,富有自然意趣。
清初,这座私园为吴三桂的女婿王永宁所得,他对此园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建。
但并未破坏它最富特色之处。
中部是全园的主体,占地18亩多,水面就占1/3。
布局以水池为中心,四面因势错落建有堂、亭、轩、阁等。
池有水湾伸而出,上架小飞虹;池内堆砌假山小岛,岛上竹林茂密,岸边芦苇丛生,颇有野趣。
假山小岛以曲形桥相连,优美灵动、飘逸潇洒。
此后拙政园又经几多兴废,目前所见的建筑与格局成形于清代后期。
1.拙政园的构成东园的水面如烟斗形,岸形比较平直,构园者在斗部水面建筑“n”形中心岛,岛上堆筑假山,山巅建造放眼亭,岛在东、南、西建造石板桥与对岸进行沟通。
经此处理,就打破了睡眠的平板,创造了曲折层次的景观。
中园是拙政园的主体部分,亦即全园的精华所在。
面积1.2公顷,水面约占0.5公顷,整个布局,以池水为中心。
全池筑成不规则的“工”字形,北端一横特别粗大,故在水面中心构成两个西大、东小的桃形小岛,岛上各堆筑假山,东岛假山山巅建有待霜亭,西岛假山山巅建有雪香云蔚亭,东岛用独桥与对岸梧竹幽梧亭沟通。
东岛东部用“人”字形堤,曲曲折折,与东岸、南岸沟通,将水面进行在分割。
而在“人”自行的两撇交接点,筑有和风四面听。
可以四面观赏水景、山景。
在西北端水面筑有见山楼,并用曲折石桥与北岸沟通,又将西北端水面分割。
在“工”字形的竖直水面上又建有小飞虹廊桥、小沧浪、松风亭等建筑进行分割。
整个水面经此多重分割,形成了大小不一、方位不一、形状不一的水面共八个。
不同形体的建筑物,均傍水而建,其建筑造型力求轻盈活泼。
八个水面就是八个单元的观景区,既独立,又相连,打破了单独的气氛,衬托了深远,使人感到水中有水,景中有景,景随步移,处处皆景。
拙政园园林艺术鉴赏
拙政园园林艺术鉴赏中国古典园林是一门综合艺术,各学科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充盈着精神内容和物质享受的生活境域。
拙政园的艺术特征就在于由诗入园与人景合一、由画入景与物我圆融、由情入境与情景交融。
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拙政园园林艺术鉴赏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拙政园园林艺术鉴赏我国造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中树立着独特风格。
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在造园之初,就要考虑。
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
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
庭院专主静观。
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
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拙政园”差可似之。
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
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廓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
立意在先,文循意出。
动静之分,有关园林性质与园林面积大小。
象上海正在建造的盆景园,则宜以静观为主,即为一例。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
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山与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简言之,范山模水,用局部之景而非缩小(网师园水池仿虎丘白莲池,极妙),处理原则悉符画本。
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
我曾经用“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与“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路)随地作低平”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从真山真水中所得到的启示。
明末清初叠山家张南垣主张用平冈小陂、陵阜陂阪,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
如果我们能初步理解这个道理,就不至于离自然太远,多少能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且要具有画意。
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
重姿态,不讲品种,和盆栽一样,能“入画”。
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都是一园之胜,左右大局,如果这些饶有画意的古木去了,一园景色顿减。
拙政园园调研报告
拙政园园调研报告拙政园是中国古代私家园林的代表作之一,位于江苏省苏州市。
作为苏州园林的典范之一,拙政园具有独特的设计风格和文化内涵。
本次园调研报告将从拙政园的历史沿革、建筑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拙政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由学士和总督的父亲冯完全所建。
在清代中期,冯氏宅园逐渐破败,后来被平章阁员异乡樵采名为拙政轩。
后来购买者何藩以“拙政”为名,修葺扩建,并重新命名为拙政园。
拙政园的修建历经几代人的努力,最终在光绪年间基本成型。
拙政园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南方园林和北方园林的特点。
整个园林面积为5.2公顷,由东园和西园两部分组成。
东园以湖泊为中心,水面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
西园则以山水、建筑和植物为主要景观。
这种水文特色使得拙政园成为江南水乡的代表,而且还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拙政园的建筑以“因地制宜”为原则,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了丰富的景观。
园中建筑主要分为主轴线和次轴线两个部分,主轴线沿着东西走向,次轴线穿插其中。
优雅的廊架、精巧的小桥、流畅的流水、曲折的石径等构成了拙政园独特的景观。
尤其是园内的春雨廊、轻雾桥和琴台等,更是成为了苏州园林中的珍贵文化遗产。
拙政园的文化内涵深厚,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和文化精神。
园内的各个景点和建筑物都蕴含了人们对生活、自然和艺术的理解。
例如,拙政园内的曲径通幽、雅致的景观,借助它们来表达道家思想的追求;而明代天工石雕凭借独特之技法雄踞园内。
此外,拙政园还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
例如,拙政园内的一座石坊,上面刻有清代乾隆皇帝所书的“拙政园”三个字;还有一座光绪年间的雕刻艺术品——壁虎墙,以其精美的刻画和形象逼真的壁虎雕塑而闻名于世。
总而言之,拙政园作为苏州园林的代表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它展示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博大精深,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建筑的珍贵瑰宝。
对于研究园林文化和传统建筑的人们来说,拙政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研究对象,也是一个不可错过的旅游景点。
拙政园赏析
拙政园赏析拙政园赏析1、园林由来社会背景拙政园最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弘寺。
明正德四年(1509),明代弘治进士、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聘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16年建成,取名“拙政”是因晋朝《闲居赋》的一段话:“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
有朴实之人在自家花园为政的巧意。
拙政园建成不久,王献臣去世,他的儿子在一夜豪赌中,把整个园子输给徐氏。
此后拙政园屡换园主,曾一分为三,园名各异,或为私园,或为官府,或散为民居。
2、历史地位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塑、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3、布局规划拙政园位于苏州城东北隅(东北街178号),占地78亩。
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
花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
园南为住宅区,体现典型江南地区传统民居多进的格局。
园南还建有苏州园林博物馆,是一座园林专题博物馆。
4、主要景观东部明快开朗,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
主要景点有:兰雪堂、缀云峰、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馆等。
中部为拙政园精华所在,池水面积占1/3,以水为主,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
主要景点有: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见山楼、小飞虹、枇杷园等。
西部主体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卅六鸳鸯馆,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装饰华丽精美。
主要景点有:卅六鸳鸯馆、倒影楼、与谁同坐轩、水廊等。
5、艺术特色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士人主要是通过追求自然的生活才对自然的美有所会心的。
园林是作为自然的生活的场所环境, 才被要求自然的风格。
瑰丽的古典园林文化:苏州拙政园
瑰丽的古典园林文化:苏州拙政园苏州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中心,是中国古代园林的瑰宝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它以其精湛的园林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名于世。
拙政园是中国园林的典范,展示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建筑的辉煌。
它的设计和布局充分展示了中国优秀的园林艺术和建筑技巧,被誉为"园中之园"。
苏州是中国古代园林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众多的古典园林。
拙政园是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也是苏州的骄傲。
它占地约2.3公顷,由近百间建筑组成,包括大小不同的园林、庭院、建筑群等。
园内的水系曲折流畅,错落有致的建筑和绿树成荫的景观相映成趣。
拙政园建于明代,原为贾雨村的私家园林。
贾雨村是明代文学家兼进士王磐的父亲,他是一位官员和文学家,拥有广博的知识和文化素养。
他在设计园林时融入了自己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使拙政园成为了一座精致而瑰丽的园林。
拙政园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
东园以水为主题,有着曲折的水流、奇特的石桥和美丽的湖泊。
中园以建筑为主,有着宏伟的建筑群,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蘇園十景",包括明月有愁、群峰院静、寒塘渡雁等。
西园以山为主题,有小山丘和假山等景观,呈现出一片美丽的自然景观。
拙政园的特色之一是其精巧的建筑。
园内有许多精美的建筑,如小曲园、林泉洞、独秀亭等。
这些建筑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和美学理念。
其中,小曲园是拙政园的核心区域,有着许多石径、廊亭和花坛,展现了中国园林的独特韵味。
林泉洞是一座人工山洞,内部有着复杂的通道和水流,给人一种探险的感觉。
独秀亭则是一座独立的亭子,位于园内的湖中央,从这里可以俯瞰整个园林的美景。
拙政园还融入了许多文化元素。
园内的建筑和景观都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丽和博大精深。
例如,园内的假山造型各异,形态多样,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还有许多文人墨客曾在拙政园中作文或赋诗,赞扬它的风景和文化内涵。
园内的雕刻、绘画和文人雅集等也是展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元素。
中国私家园林——拙政园(全面的分析与鉴赏)
中国私家园林特点1.规模较小,一般只有几亩至十几亩,小者仅一亩半亩而已。
造园家的主要构思是"小中见大",即在有限的范围内运用含蓄、扬抑、曲折、暗示等手法来启动人的主观再创造,曲折有致,造成一种似乎深邃不尽的景境,扩大人们对于实际空间的感受;2.大多以水面为中心,四周散布建筑,构成一个个景点,几个景点围合而成景区;3.以修身养性,闲适自娱为园林主要功能;4.园主多是文人学士出身,能诗会画,善于品评,园林风格以清高风雅,淡素脱俗为最高追求,充溢着浓郁的书卷气。
5.在布局上采用灵活多变的手法;善于仿造自然山水的形象;十分讲究园林的细部处理。
在中国,成熟后期的私家园林形成了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地方风格鼎峙的局面,本期我们将着重介绍私家园林中的最经典的作品——拙政园。
拙政园简介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距今(2014年)已有500多年历史,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
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
1991年被国家计委、旅游局、建设部列为国家级特殊游览参观点。
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各区域景观现园大体为清末规模,经修复扩建,分为东区(原“归园田居”)、中区(原“拙政园”)、西区(原“补园”)三部分。
总体布局特点,东疏西密,绿水环绕。
东区秫香馆、芙蓉谢天泉亭、缀云峰中区远香堂枇杷园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要建筑为玲珑馆。
绣绮亭海棠春坞梧竹幽居梧竹幽居亭四面均为园洞门,透过门洞可以看到拙政园中部园景,空间层次极富变化。
绿漪亭绿漪亭又名“劝耕亭”,是分割中部与东部的端头。
亭子突出水中,点染端头,静影沉璧,颇费心机,是园中的死角起死回生,情趣盎然。
一池三山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东海里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上长满了长生不老药,住着长寿快乐的神仙。
苏州园林拙政园建筑
苏州园林拙政园建筑拙政园是江南园林建筑的代表作,拙政园面积不大,门票价格偏高,也许是控制游人的无奈之举吧。
到苏州旅游,走进拙政园,观赏园林建筑风格特点,也是不错的选择。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苏州园林拙政园建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州园林拙政园建筑1. 拙政园概况拙政园位于苏州市的东北部,古城区娄门内东北街178号,南临东北街,北接平家巷,东起道堂巷,西止萧王弄,占地面积约4. 13公顷。
拙政园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是明代弘治进士、御史大臣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胃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取名为“拙政园”。
拙政园大约五分之三为水面,可见园主人的江湖之志。
自建园以来的近五百年间,拙政园沧桑变迁,屡易其主,几度兴废。
原来浑然一体的园林现演变为相互分离、自成格局的三座园林。
现在全园包括东部(原“归田园居”),中部“拙政园”,西部(旧“补园”),三部分,占地62亩。
东部面积约31亩,现有的景物大多为新建。
中部为全园精华之所在,面积约为18. 5亩,其中水面约占1/30。
西部面积约为12. 5亩,有曲折水面与中区大池相接。
清代学者俞越曾以“吴中名园惟拙政”、“名园拙政冠三吴”来赞誉拙政园。
拙政园的地位非同一般,1961年3月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4月,与北京颐和园、天坛一起被国家计划委员会、旅游局、建设部列为全国特殊游览参观点。
1997年12月4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拙政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2. 建筑的分布、形式和处理在苏州古典私家园林中,建筑具有两重作用:使用作用与观赏的双重作用。
建筑不仅是休息场所,也是风景的观赏点。
建筑常与山池、花木等组成园景,构成风景的主题。
拙政园赏析总结
拙政园赏析总结引言拙政园,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
它被誉为“苏州园林之冠”,也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拙政园以其卓越的园林设计和精美的景观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拙政园的历史背景、设计特点以及其所传达的文化内涵进行总结和赏析。
一、历史背景拙政园建于明代乾隆年间,由当时的苏州河道总督袁枚所建。
袁枚是一位文学家、诗人和官员,他以学术著述和政治成就闻名于世。
拙政园得名自袁枚的书法作品《拙政园记》。
建造拙政园的初衷是为了表达袁枚对官场生涯的烦躁和对人生的思考。
拙政园的设计纳入了袁枚的政治理念和生活哲学。
二、设计特点1.融合南北园林风格拙政园巧妙地融合了江南水乡和北方园林的元素。
园林内有水池、大堤、假山、廊庑、花厅等景观元素,既展现了南方园林的柔和和韵味,又体现了北方园林的庄重和雄浑。
2.以山水为主题拙政园以景观居主要地位,以人工山水景观为主题。
园中的池塘、假山、石桥等元素都精心布置,呈现出山水画般的美景。
通过运用不同的水景、山石和植物来创造出变幻的景观,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
3.空间布局合理拙政园的空间布局精心考虑了视线和空间的流动性。
整个园林布置紧凑,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空间结构,使参观者能够沿着景观的路线流畅地游览整个园林。
同时,不同景观之间也有巧妙的过渡,使得整个园林具有统一的主题和风格。
4.注重意蕴和隐喻拙政园在设计中注重意蕴和隐喻,通过景观元素的安排和组合来表达特定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例如,用小桥和流水来象征人生的纷繁和变幻,用假山和花木来表达人生的起伏和荣辱。
这些设计都寓意着袁枚对政治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三、文化内涵1.心境与政治拙政园既是袁枚的心灵寄托,也是他对政治理想的反思和追求。
园林中的景观和环境都表达了袁枚对官场生涯的多愁善感和对现实的审慎态度。
2.自然与人生拙政园运用山水和植物来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园中山水之美和植物的精心安排,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向人们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生命力。
拙政园-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拙政园一、简单概况明正年间,王献臣告知文徵明自己建园林的计划后,文徵明表示愿鼎力相助。
以大弘寺遗址为基础,将低洼处开挖成池,四周林木和间隙较多,以此为竹林,栽植各种花木。
园区分东中西3部分,东部的花园开阔雅致,种植花木用以吸引各类蜜蜂与小鸟,营造一幅生机勃勃的风景画。
中部沿岸植以柳,尽展树木的婀娜。
西部建筑点以芭蕉、翠竹,和以自然之声。
一个树木繁茂的江南私家园林,自然典雅、曲径通幽的园子就这样奇迹般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二、建筑布局(一)整体拙政园全园占地78亩(约52000平方米),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
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
拙政园中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丰九年(公元1850年)拙政园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重建,至清末形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
拙政园是苏州市现存最大的私家园林,整体空间布局效仿于自然,全园以水为中心,建筑临水而建,庭园错落有序,花木秀而繁茂,在有限的面积内构建了丰富的园林空间,整体空间布局富有层次与变化。
全园共分为3个部分,其中中部为全园的精华所在,主要以中心水池为主要景区,池中营筑土山,依水构建主体建筑,配以富有意境的植物,营造山水之间的旷野景致。
拙政园的整体布局与具体景致的空间布局,都具备很强的观赏性。
第一,人的“视觉、触觉、运动觉”是人自身“空间意识”的主要构成因素,也是园林布局的建构依据。
拙政园的景观布局是在顺应人的生理特性的前提下进行建构的,符合观赏者“先大后小,由远及近”的感官知觉顺序。
从整体布局上看,拙政园整体为东西走势,以湖面为主体,在水面上延伸诸多路径,呈放射状串联起各个景观。
主体景观大多悬水而建,周围种植大量绿树花草,以达到“移步换景”的观赏效果。
拙政园共有东、中、西三部分,各具特色。
东花园开阔疏朗,西花园建筑精美,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占地面积广,视野开阔,展现了宏观壮美、灵秀蕴藉的美感。
园林的“半开放”游览模式有利于给人带来“视觉、触觉和运动觉”上的综合性审美体验,建筑师以园林的布局空间为载体,通过“假山、栏杆、长廊”的建构反映和体现“空间意识”。
苏州拙政园:文人雅士所关注之处
苏州拙政园:文人雅士所关注之处苏州拙政园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瑰宝之一,也是中国文人雅士们所热衷的一处名胜。
它以其精致的园林设计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文人雅士的关注,成为他们心灵的寄托和灵感的源泉。
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内城区,是中国四大私家园林之一。
其历史可追溯到明朝时期,当时的主人是江南巨富王熙凤。
后来,该园经历了多次转手,直到20世纪50年代由政府收购并对外开放。
文人雅士对于拙政园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园林设计拙政园以其园林设计的精湛而闻名,被誉为“东方宫廷艺术之巅峰”。
这里有细腻繁复的石桥、曲径通幽的翠竹、幽静清雅的假山和错落有致的花木。
整个园区被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具有独特的景观特色。
前园的景观主要集中在长廊、湖泊和假山上。
长廊是拙政园最为著名的景点之一,其曲折回廊与精心设计的假山相互辉映,形成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
湖泊则给人以宽广开阔之感,倒影着周围的山石和树木,令人陶醉其中。
中园是拙政园的核心,也是整个园林的精华所在。
这里有一座精心打造的典雅大厅,厅内陈设着精美的器具和文人雅士们的书画作品。
周围则围绕着一座座精致的小园,各有特色,令人目不暇接。
后园是拙政园最为私密的地方,也是文人们最喜欢的休闲场所之一。
这里有一片幽静的庭院,四周种植着各种花草树木,给人以宁静和安逸之感。
此外,园内还有一座精致而古朴的精舍,供文人雅士们寻找灵感和创作。
二、文化底蕴拙政园作为古代私家园林,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园内的建筑、古亭、湖泊、假山等元素,都体现着中国人对自然美和人文精神的追求。
拙政园有着浓郁的文化氛围,这主要得益于其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里曾是清代文化名人袁枚的故居,袁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对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人雅士们对于袁枚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他的文学作品和散文风格上。
此外,园内还有一些碑刻和书法作品,这些作品记录了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们的文化成就和艺术追求。
拙政园浅析
拙政园历史渊源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拙政园由王献臣初建,取名“拙政”是因晋朝《闲居赋》的一段话:“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
有朴实之人在自家花园为政的巧意。
史籍上记载王献臣曾委托画家文征明做最早的设计,并存文氏之《拙政园图》、《拙政园记》和《拙政园咏》传世,比较完整地勾画出园林的面貌和风格。
当时,园面积约13.4公顷,规模比较大。
园多隙地,中亘积水,浚沼成池,池广林茂。
有繁花坞、倚玉轩、芙蓉隈及轩、槛、池、台、坞、涧之属,共有31个景点。
整个园林竹树野郁,山水弥漫,近乎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天然野趣。
根据文征明在《王氏拙政园记》中的描述,一开始建造此园时,他就发觉这块地并不太适合盖相当多建筑,地质松软,积水弥漫,而且湿气很重。
因此文征明以水为主体,辅以植栽,因地制宜设计出了各个景点,并将诗画中的隐喻套进视觉层次中。
园中至今仍留有许多文征明的对联与诗,其中以“梧竹幽居亭”中的“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最能带出此园的意境。
此外,园中所栽种的紫藤相传是文征明亲手种植。
由此可看出文征明相当喜爱植物,有学者分析在31个景点中,超过一半的景,都与植物和植物本身的意涵有关。
经历—百二十余年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已破落近三十年并荡为丘墟的东部园林归侍郎王心一所有,王善画山水,悉心经营,布置丘壑,将其重新修复,并将“拙政”改名为“归园田居”,取意陶渊明的诗。
清顺治十年,陈之遴曾购得此园。
1662年,拙政园充公。
康熙年初,曾为驻防将军府、兵备道行馆。
其后还予陈之遴子,再卖给吴三桂婿王永宁,王曾大兴土木,堆帜丘壑,园状大为改变。
康熙十八年,为苏松常道署。
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蒋棨接手此园,并将园中规模略做更改,东边的庭院切分为中、西两部分。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忠王李秀成曾以此园当做苏州的重要基地,改之为忠王府。
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富贾张履谦接手此园,改名为“补园”。
浅谈中国古代文人造园的意境表达——以拙政园为例
围。 因此居 住 区景观小 品设计应 突破 过去 单纯追求美 学效果 的局 限 , 在具 备 良好视 觉美感 的前提下 , 隐喻地 方传 统文化特
色 , 成 审美共 鸣。居住 区景 观小 品与设 施设 计应做 到有机 形
结合 , 其 功能尽 可能 多样化 , 具备 审美愉 悦功 能 的同时 , 使 在
区景观质 量 , 障居 民生活安 全、 保 便利 , 供健康 生 活方式 的 提
有效 载体 。基 于可持 续发展 的观 点 , 居住 区/ 共设施 不仅 要 厶 \
为居 民的 日常 生活提供 各种便 利 , 要 引导和培 养 区 内居 民 还
树立健康 、 环保 的绿色 生活意识 。如 , 内的 照明系统尽可 能 区 使 用节 能灯具或太 阳能灯具 , 减少 能源消耗 ; 分类垃圾 回收装 置方便垃 圾的分 类回收 , 高 回收效率和再利用 效率 ; 提 公共设 施制作 尽 可能使用 能源 消耗低 、 降解 的环保 材料 ; 身 、 可 健 游 乐 设施分布 合理 、 类型 多样 , 鼓励 和吸 引区 内民众参 与健 身活
园林与建筑
A R T D U G A T l N E SE A R C H E o R
响较大 的 沥青材料 , 同时做 到 与 区内雨水 收集系 统的集成 和 配 套。 步行道 设计 的发挥余 地较 大 , 可根 据 区内观景 、 身 、 健 游 乐的需要 予 以设置 。路面应尽 可能使用透水铺 装材料和 技
和 人 性化设 计为手 段 , 从环 境和 社会 两个 方面来展 开设 计思
维, 在考 虑居住 区居 民生理 、 心理 需求 的 同时, 兼顾 环境 的承
载能力 , 最终达 到既满足 当代 人 需求 , 又保 护后代人发展 的 目
拙政园的历史故事
拙政园的历史故事1. 引言拙政园是中国苏州市著名的古典园林,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它以其精美的建筑和精湛的园林艺术而闻名于世。
拙政园不仅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作,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本文将带您了解拙政园的历史故事。
2. 建造背景拙政园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最初主人为明代官员、书法家、画家王献之。
王献之在位期间,他积极参与地方政务,并以清正廉洁著称,因此被尊称为“拙政先生”。
他为了营造一个清幽雅致、追求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而创建了这座园林。
3. 建造过程拙政园的建造过程可以追溯到明代嘉靖年间。
王献之亲自参与了整个建造过程,并邀请了许多当时的名匠和艺术家来参与设计和施工。
拙政园的建筑和园林设计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髓。
3.1 建筑设计拙政园的建筑设计充分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西方建筑元素。
园内主要建筑有“琴韵堂”、“太湖石山”、“苏州街”等。
其中,“琴韵堂”是拙政园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它是一座仿古建筑,以红墙、黄瓦、飞檐、斗拱等传统元素为特色。
3.2 园林设计拙政园的园林设计注重自然景观的营造,以水为主要元素。
整个园区被划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是水景区,西部是山石景区。
水景区中有各种大小湖泊、池塘和小桥流水,如“蕉窗”、“挹翠亭”等;山石景区则以太湖石为主要材料,形成了“太湖石山”的景观。
4. 历史沿革拙政园在建造完成后,经历了多次的改建和修复。
在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年),拙政园曾一度荒废。
直到19世纪中叶,拙政园才得到修复,并重新对外开放。
5. 文化影响拙政园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园林,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
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和哲学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典范之一。
同时,拙政园也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的赞美和创作,成为了许多文学作品的背景。
6. 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拙政园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苏州市姑苏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苏州拙政园分析
苏州拙政园建筑分析中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的园林数量众多、布局别具匠心、建筑巧夺天工、景致变化多端。
而苏州拙政园又是苏州各个园林之中的经典之作。
拙政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始建于公元15世纪初的明代,占地面积52000平方米,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东部山地相间,开阔疏朗,天然野趣。
中部山光水影,花繁树茂,厅楼榭,曲径通幽,是全园的精华所在。
西部水浪起伏庭院错落,水波倒影,清幽恬静。
在这里主要对中园和西园作主要分析。
对于拙政园,可以从空间的对比,仰视与俯视,渗透与层次,堆山理水等多个造园设计原则来分析,因为拙政园符合了私家园林的众多造园手法。
拙政园中的每一个建筑如果经过仔细推敲,其实做得都非常有意思。
下面就对拙政园的建筑和景观依依做一个分析。
私家园林多位于市井之中,所以相对的园林面积不会太大。
而在这种小的空间中展示各种空间,就必须采用对比的手法,其实从整个造园手段上来分析,又无处不用到了对比的手法。
欲扬先抑就是其中一种。
从平面图上看,可以发现,拙政园的入口位于中园的南面。
入口做的很低调,通过一个狭小的走廊之后,暂时在空间上放一放,出现一个相对较缓的空间进入腰门。
利用腰门前的小庭院空间种植黄杨,门左右分别植桂和竹,营造园林幽静恬远的氛围。
园门虽与外界直接相通,但处理的小巧,朴素,淡雅。
进入腰门后,映入眼帘的是用土石垒成的山,在山上大面积种植乔木,花草而形成一个天然屏风来挡住园中的主体建筑——远香堂。
当从游廊绕过土山后,空间就豁然开朗起来,园中大片大片的湖景,筑景顿时袭来,使人从空间上获得愉悦感。
在此用土山代替了常用的影壁,务使人不能一览无余地看到全园的景色。
从入口的处理上不难发现,拙政园的入口采用的也是园林中常用的手法,欲扬先抑——从而在极有限的空间来营造极佳果。
(拙政园入口平面)远香堂不但是中园的主体建筑,而且是整个拙政园的主体建筑,其中中部的诸多建筑都是围绕着远香堂来为中心来展开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拙政园——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结晶
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充满诗情画意,具有浓郁 的江南水乡特色。
造园中的诗情画意是如何表达的?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内东北的齐门和娄门之间,明代弘治年间御史 王献臣 因感 仕宦不达,故日:‘ 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取名拙政园。当时因“居多隙地, 有积水亘其中”,便“稍加浚治,环以林木”,而有水石林木之胜。园内 “凡为堂一 ,楼一,为亭 六,轩、槛、池、台、坞,涧之属二十有三”,共 有31 景 。以植物为主景的共有25 处 ,而直接以植物命名的园景有20处之 多 ,可见园林造景以植物为主。
空间与边界的处理 中国山水画中表现物形的轮廓对应的是园林的
空间,需要组织好空间的高低起伏、错落有致, 同时要求景物配置与空间的搭配自然和谐。
在拙政园的远香堂前,在坡面平缓的土山上建 有雪香云蔚亭,雪香指梅花香,云蔚指四周花 木繁盛,亭子为矩形方亭,在亭子前面有假山 水面和梅树陪衬,后面有苍翠的高大树木衬托, 形成了似乎与云相映,以自然景为胜,四望一 片郁郁苍苍,形成了极有野趣的画面。
散点透视
中国山水画主要采取的透视方法是鸟瞰画法,也就是散点透视,可以把不同空间 的景色集和于一体.而这种移动的连续的风景画构图就是中国式构图的一个准则。
散点透视 园林和山水面的透视方法是相通的,在园林林 中最观就像一幅很长的山水画卷,当游人停下 脚步观赏眼前的景色时.感受到的是静止的景 色,就像在欣赏一幅画作。但当游人沿着同路 行走欣赏眼前的景色时,又形成了连续遥动着 的景观,在这个观景过程中.建筑、假山、树 木造成了视线的阻碍隔,这种遮挡和隐蔽并不 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通过这种障景的手法, 造出空间和视线的转换,最终达到以小见大、 开门见山、豁然开明的视觉效果。
与谁同坐轩——文征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
拙政园名字的由来也和诗词密切相关
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拙政园 由王献臣初建,取名“拙政”是因晋 朝《闲居赋》的一段话:“筑室种树, 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 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有朴实 之人在自家花园为政的巧意。
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拙政园)共同的创作手法
中国古代文人造园的意境表达 ——拙政园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土壤)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业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哲学思维 以血缘宗法为生活底蕴的社会具有“家天下”的浓厚内向性 中国哲学富有人情味,赋予万物以情,寻求人与自然的沟通 顺乎夭而应乎人 中国传统哲学的任务主要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
园林以水为中心,环绕31景: ①若墅堂 ②倚玉轩 ③小飞虹 ④梦隐楼 ⑤荚蓉隈 @小沧浪 ⑦意远台、钓 ⑧
志清处 ⑦柳陕 @水花池 ⑩净深亭 ⑥待霜亭 ⑩听松风处 。。。。 当时在造景上以植物为主,强调 植物的寓意 ;布局上则旷远疏朗,近乎自
然 ,主要建筑临水而筑,正如文震亨( 文徵明曾孙) 在 《 长物志》 “室庐” 中说的那样,“居山水间者为上”。在建筑物的题名上,诸如 梦隐楼、若墅 堂、怡颜处、瑶圃等等,无不表达出明代文 人的那种对社会政治的退避和自 我人格完善的特质。
拙政园是明代文人园林的典型代表,它所追 求的是一种隐逸淡泊的情调 ,抒写的是一种 宁静清寂的情怀,正如 明代吴门画派代表人 物沈周的那种亲切温润的自然风景与平淡天 真的心境完美融合的绘画风格 ,而迥异于商 贾富豪们的穷欲奢侈的雕梁画栋和市侩气十 足的庸俗。
意远台
《 记》: “ 东岸积土为台,日 ‘ 意远台’ 。 ” 《咏》: “ 在 沧浪 西北,高可丈寻。
天人合一 安居理念 神仙思想 君子比德 言不尽意
道法自然 封闭园林 师法山林 人化自然 不拘形似
. . .
中国传统造园艺术受中国传统哲学影响,遵循“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 设计理
念,追求意境美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而《园冶》
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唯一的造园理论著作,讲求“因借”的设计原则,主张 在空间和时
多少年过去了意远 台变成了志清意远 厅
苏州园林里很多的匾都有着深厚的 历史和文化底蕴。 "论语"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的仁厚,智者乐水的智慧. “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古代文人 把造园与诗文 、绘画等结合起来 强调景物的画意生成 。
文征明对拙政园的喜爱体现在了他的画中,他画 的很细致,一丝不苟地将园中的庭院、山石、花 木及建筑的形态表现出来。
老子——“道法自然”,天地人三者一以贯通,人生追求的目的不是认识和征 服自然,而是泛爱万物”。
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孟子——“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荀子——“明于天人之分”。
………………
自然
议论虽殊,取舍不同而已。“天”与“人”相应的观点如出一辙。 园林 人
园林之魂
与谁同坐轩
该轩题额为清 姚孟起的隶书“与谁同坐轩”,款署为“凤生姚孟起”,取 意宋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题额者把答案藏匿起来,非常耐人寻味。
小飞虹
《咏》: “在梦隐楼之前 ,若墅堂北 ,横绝沧浪池中。 ” 图中为一架在 沧浪池的板桥 ,桥为三折 ,是明代常见的平弧形桥梁,文震亨《 长物志》: “ 板桥须三折”,刘敦桢教 授推定大约是明代定制,现在江南一带的古村落 常能见到。
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园林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都建立在了中国传统自然美 学基础上。绘画艺术对造园的影响最广,两 者的关系十分密切,现代园林大师陈从周指 出了“画中寓诗情,画林参画意。诗情画意 遂为中国园林之主导思想”。
一个小园,两三亩地,垒石为山, 筑亭为上,引水为池,种花莳竹, 新句题蕉叶,于焉逍遥。
间上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营造宜人的生态环境。笔者通过对《园冶》的研究,发 现中国传统
造园理论讲究因地制宜、顺应自然规律,重视天人和谐,具有丰富的人性化设 计观念和生态设计意识。
哲学衍生的艺术——诗书画(枝干)
18世纪著名 的园林理论家钱伯斯曾说过中国 的造园家是画家和哲学家的结合体,并不像 其他的国家随便一个建筑师都可以造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