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文人思想分析拙政园资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与边界的处理 中国山水画中表现物形的轮廓对应的是园林的
空间,需要组织好空间的高低起伏、错落有致, 同时要求景物配置与空间的搭配自然和谐。
在拙政园的远香堂前,在坡面平缓的土山上建 有雪香云蔚亭,雪香指梅花香,云蔚指四周花 木繁盛,亭子为矩形方亭,在亭子前面有假山 水面和梅树陪衬,后面有苍翠的高大树木衬托, 形成了似乎与云相映,以自然景为胜,四望一 片郁郁苍苍,形成了极有野趣的画面。
多少年过去了意远 台变成了志清意远 厅
苏州园林里很多的匾都有着深厚的 历史和文化底蕴。 "论语"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的仁厚,智者乐水的智慧. “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古代文人 把造园与诗文 、绘画等结合起来 强调景物的画意生成 。
文征明对拙政园的喜爱体现在了他的画中,他画 的很细致,一丝不苟地将园中的庭院、山石、花 木及建筑的形态表现出来。
中国古代文人造园的意境表达 ——拙政园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土壤)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业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哲学思维 以血缘宗法为生活底蕴的社会具有“家天下”的浓厚内向性 中国哲学富有人情味,赋予万物以情,寻求人与自然的沟通 顺乎夭而应乎人 中国传统哲学的任务主要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wk.baidu.com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 安居理念 神仙思想 君子比德 言不尽意
道法自然 封闭园林 师法山林 人化自然 不拘形似
. . .
中国传统造园艺术受中国传统哲学影响,遵循“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 设计理
念,追求意境美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而《园冶》
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唯一的造园理论著作,讲求“因借”的设计原则,主张 在空间和时
拙政园是明代文人园林的典型代表,它所追 求的是一种隐逸淡泊的情调 ,抒写的是一种 宁静清寂的情怀,正如 明代吴门画派代表人 物沈周的那种亲切温润的自然风景与平淡天 真的心境完美融合的绘画风格 ,而迥异于商 贾富豪们的穷欲奢侈的雕梁画栋和市侩气十 足的庸俗。
意远台
《 记》: “ 东岸积土为台,日 ‘ 意远台’ 。 ” 《咏》: “ 在 沧浪 西北,高可丈寻。
老子——“道法自然”,天地人三者一以贯通,人生追求的目的不是认识和征 服自然,而是泛爱万物”。
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孟子——“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荀子——“明于天人之分”。
………………
自然
议论虽殊,取舍不同而已。“天”与“人”相应的观点如出一辙。 园林 人
园林之魂
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
园林以水为中心,环绕31景: ①若墅堂 ②倚玉轩 ③小飞虹 ④梦隐楼 ⑤荚蓉隈 @小沧浪 ⑦意远台、钓 ⑧
志清处 ⑦柳陕 @水花池 ⑩净深亭 ⑥待霜亭 ⑩听松风处 。。。。 当时在造景上以植物为主,强调 植物的寓意 ;布局上则旷远疏朗,近乎自
然 ,主要建筑临水而筑,正如文震亨( 文徵明曾孙) 在 《 长物志》 “室庐” 中说的那样,“居山水间者为上”。在建筑物的题名上,诸如 梦隐楼、若墅 堂、怡颜处、瑶圃等等,无不表达出明代文 人的那种对社会政治的退避和自 我人格完善的特质。
散点透视
中国山水画主要采取的透视方法是鸟瞰画法,也就是散点透视,可以把不同空间 的景色集和于一体.而这种移动的连续的风景画构图就是中国式构图的一个准则。
散点透视 园林和山水面的透视方法是相通的,在园林林 中最观就像一幅很长的山水画卷,当游人停下 脚步观赏眼前的景色时.感受到的是静止的景 色,就像在欣赏一幅画作。但当游人沿着同路 行走欣赏眼前的景色时,又形成了连续遥动着 的景观,在这个观景过程中.建筑、假山、树 木造成了视线的阻碍隔,这种遮挡和隐蔽并不 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通过这种障景的手法, 造出空间和视线的转换,最终达到以小见大、 开门见山、豁然开明的视觉效果。
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园林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都建立在了中国传统自然美 学基础上。绘画艺术对造园的影响最广,两 者的关系十分密切,现代园林大师陈从周指 出了“画中寓诗情,画林参画意。诗情画意 遂为中国园林之主导思想”。
一个小园,两三亩地,垒石为山, 筑亭为上,引水为池,种花莳竹, 新句题蕉叶,于焉逍遥。
拙政园——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结晶
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充满诗情画意,具有浓郁 的江南水乡特色。
造园中的诗情画意是如何表达的?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内东北的齐门和娄门之间,明代弘治年间御史 王献臣 因感 仕宦不达,故日:‘ 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取名拙政园。当时因“居多隙地, 有积水亘其中”,便“稍加浚治,环以林木”,而有水石林木之胜。园内 “凡为堂一 ,楼一,为亭 六,轩、槛、池、台、坞,涧之属二十有三”,共 有31 景 。以植物为主景的共有25 处 ,而直接以植物命名的园景有20处之 多 ,可见园林造景以植物为主。
与谁同坐轩
该轩题额为清 姚孟起的隶书“与谁同坐轩”,款署为“凤生姚孟起”,取 意宋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题额者把答案藏匿起来,非常耐人寻味。
小飞虹
《咏》: “在梦隐楼之前 ,若墅堂北 ,横绝沧浪池中。 ” 图中为一架在 沧浪池的板桥 ,桥为三折 ,是明代常见的平弧形桥梁,文震亨《 长物志》: “ 板桥须三折”,刘敦桢教 授推定大约是明代定制,现在江南一带的古村落 常能见到。
与谁同坐轩——文征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
拙政园名字的由来也和诗词密切相关
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拙政园 由王献臣初建,取名“拙政”是因晋 朝《闲居赋》的一段话:“筑室种树, 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 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有朴实 之人在自家花园为政的巧意。
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拙政园)共同的创作手法
间上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营造宜人的生态环境。笔者通过对《园冶》的研究,发 现中国传统
造园理论讲究因地制宜、顺应自然规律,重视天人和谐,具有丰富的人性化设 计观念和生态设计意识。
哲学衍生的艺术——诗书画(枝干)
18世纪著名 的园林理论家钱伯斯曾说过中国 的造园家是画家和哲学家的结合体,并不像 其他的国家随便一个建筑师都可以造园。
空间,需要组织好空间的高低起伏、错落有致, 同时要求景物配置与空间的搭配自然和谐。
在拙政园的远香堂前,在坡面平缓的土山上建 有雪香云蔚亭,雪香指梅花香,云蔚指四周花 木繁盛,亭子为矩形方亭,在亭子前面有假山 水面和梅树陪衬,后面有苍翠的高大树木衬托, 形成了似乎与云相映,以自然景为胜,四望一 片郁郁苍苍,形成了极有野趣的画面。
多少年过去了意远 台变成了志清意远 厅
苏州园林里很多的匾都有着深厚的 历史和文化底蕴。 "论语"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的仁厚,智者乐水的智慧. “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古代文人 把造园与诗文 、绘画等结合起来 强调景物的画意生成 。
文征明对拙政园的喜爱体现在了他的画中,他画 的很细致,一丝不苟地将园中的庭院、山石、花 木及建筑的形态表现出来。
中国古代文人造园的意境表达 ——拙政园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土壤)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业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哲学思维 以血缘宗法为生活底蕴的社会具有“家天下”的浓厚内向性 中国哲学富有人情味,赋予万物以情,寻求人与自然的沟通 顺乎夭而应乎人 中国传统哲学的任务主要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wk.baidu.com
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 安居理念 神仙思想 君子比德 言不尽意
道法自然 封闭园林 师法山林 人化自然 不拘形似
. . .
中国传统造园艺术受中国传统哲学影响,遵循“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 设计理
念,追求意境美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而《园冶》
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唯一的造园理论著作,讲求“因借”的设计原则,主张 在空间和时
拙政园是明代文人园林的典型代表,它所追 求的是一种隐逸淡泊的情调 ,抒写的是一种 宁静清寂的情怀,正如 明代吴门画派代表人 物沈周的那种亲切温润的自然风景与平淡天 真的心境完美融合的绘画风格 ,而迥异于商 贾富豪们的穷欲奢侈的雕梁画栋和市侩气十 足的庸俗。
意远台
《 记》: “ 东岸积土为台,日 ‘ 意远台’ 。 ” 《咏》: “ 在 沧浪 西北,高可丈寻。
老子——“道法自然”,天地人三者一以贯通,人生追求的目的不是认识和征 服自然,而是泛爱万物”。
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孟子——“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荀子——“明于天人之分”。
………………
自然
议论虽殊,取舍不同而已。“天”与“人”相应的观点如出一辙。 园林 人
园林之魂
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
园林以水为中心,环绕31景: ①若墅堂 ②倚玉轩 ③小飞虹 ④梦隐楼 ⑤荚蓉隈 @小沧浪 ⑦意远台、钓 ⑧
志清处 ⑦柳陕 @水花池 ⑩净深亭 ⑥待霜亭 ⑩听松风处 。。。。 当时在造景上以植物为主,强调 植物的寓意 ;布局上则旷远疏朗,近乎自
然 ,主要建筑临水而筑,正如文震亨( 文徵明曾孙) 在 《 长物志》 “室庐” 中说的那样,“居山水间者为上”。在建筑物的题名上,诸如 梦隐楼、若墅 堂、怡颜处、瑶圃等等,无不表达出明代文 人的那种对社会政治的退避和自 我人格完善的特质。
散点透视
中国山水画主要采取的透视方法是鸟瞰画法,也就是散点透视,可以把不同空间 的景色集和于一体.而这种移动的连续的风景画构图就是中国式构图的一个准则。
散点透视 园林和山水面的透视方法是相通的,在园林林 中最观就像一幅很长的山水画卷,当游人停下 脚步观赏眼前的景色时.感受到的是静止的景 色,就像在欣赏一幅画作。但当游人沿着同路 行走欣赏眼前的景色时,又形成了连续遥动着 的景观,在这个观景过程中.建筑、假山、树 木造成了视线的阻碍隔,这种遮挡和隐蔽并不 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通过这种障景的手法, 造出空间和视线的转换,最终达到以小见大、 开门见山、豁然开明的视觉效果。
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园林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都建立在了中国传统自然美 学基础上。绘画艺术对造园的影响最广,两 者的关系十分密切,现代园林大师陈从周指 出了“画中寓诗情,画林参画意。诗情画意 遂为中国园林之主导思想”。
一个小园,两三亩地,垒石为山, 筑亭为上,引水为池,种花莳竹, 新句题蕉叶,于焉逍遥。
拙政园——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结晶
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充满诗情画意,具有浓郁 的江南水乡特色。
造园中的诗情画意是如何表达的?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内东北的齐门和娄门之间,明代弘治年间御史 王献臣 因感 仕宦不达,故日:‘ 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取名拙政园。当时因“居多隙地, 有积水亘其中”,便“稍加浚治,环以林木”,而有水石林木之胜。园内 “凡为堂一 ,楼一,为亭 六,轩、槛、池、台、坞,涧之属二十有三”,共 有31 景 。以植物为主景的共有25 处 ,而直接以植物命名的园景有20处之 多 ,可见园林造景以植物为主。
与谁同坐轩
该轩题额为清 姚孟起的隶书“与谁同坐轩”,款署为“凤生姚孟起”,取 意宋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题额者把答案藏匿起来,非常耐人寻味。
小飞虹
《咏》: “在梦隐楼之前 ,若墅堂北 ,横绝沧浪池中。 ” 图中为一架在 沧浪池的板桥 ,桥为三折 ,是明代常见的平弧形桥梁,文震亨《 长物志》: “ 板桥须三折”,刘敦桢教 授推定大约是明代定制,现在江南一带的古村落 常能见到。
与谁同坐轩——文征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
拙政园名字的由来也和诗词密切相关
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拙政园 由王献臣初建,取名“拙政”是因晋 朝《闲居赋》的一段话:“筑室种树, 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 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有朴实 之人在自家花园为政的巧意。
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拙政园)共同的创作手法
间上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营造宜人的生态环境。笔者通过对《园冶》的研究,发 现中国传统
造园理论讲究因地制宜、顺应自然规律,重视天人和谐,具有丰富的人性化设 计观念和生态设计意识。
哲学衍生的艺术——诗书画(枝干)
18世纪著名 的园林理论家钱伯斯曾说过中国 的造园家是画家和哲学家的结合体,并不像 其他的国家随便一个建筑师都可以造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