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结题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一)文化缺失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在全球化条件下文化渗透日益加剧的今天,未成年人已成为国际范围内媒体影响和争夺的主要对象。文化渗透往往是由发达国家向不发达国家和地区渗透,如近年来“韩流”、“日流”、“过洋节”和“跨国界追星”在我国未成年人群体中越来越流行。这些一方面为我们增添了新的文化元素,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面对伴随着MP3、卡拉OK、VCD光盘、卡通读物、网络视屏等一起扑面而来的高强度的外来文化冲击,本民族文化根基薄弱、生活阅历浅和鉴别能力弱的未成年人极易迷失文化方向,从而丧失文化自信,成为文化缺失的一代。另一方面,中华文明以其顽强的凝聚力和隽永的魅力,历经沧桑而完整地延续下来,使之拥有5000 年的文明史。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因此,如何使学生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打牢民族文化的根基,在拥有开放的文化心态的同时拥有民族文化的自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文化传人成为学校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我校学生的民族文化现状分析

为了解和掌握我校学生对于民族文化了解的现实状况,我们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一次“民族文化知多少”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就学生的传统节日、经典文学作品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接触和吸收相当薄弱,在发放的500多份有效问卷中,知道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只有67%的学生,52.6%的学生知道中国的文房四宝,所以增加学生在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就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突破口之一。

(三)相关研究领域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国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处于介绍阶段,没有找到系统的可用于课题研究的参考资料。

国内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实践研究,其中影响较大的如云南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尹绍亭编著的《中国民族文化专题研究丛书》,以专题的形式多方面、多角度地探讨中国各民族的民族生态,生产生活、社会结构,婚姻家庭,礼仪节庆、信仰禁忌、语言文字、科技文艺等方面的传统文化与变迁。虽然关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校教育实践事例较多,但理论研究方面找不到什么可用于该课题研究的支撑性理论,而且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几乎是空缺的,可借鉴的学习资料少之又少,更没有关于此类的系统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总体设计

(一)概念界定

【文化】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标志,而民族传统文化则是特殊意义上的大众文化。

【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它是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是沉积着自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活化石”。民族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民族歌舞、民族音乐、民族艺术、民族文字、民族文学、民族工艺、民族文物、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节庆、民族饮食、民族宗教,还有社交礼仪、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等。

课题组认为:我们所指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指在原生态的基础上,已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文化遗产,与普通自然资源相比,它属于无形资产,价值难以量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可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

【渗透】“渗透”是指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渗透的一端是汩汩的倾注,渗透的另一端是真诚的吸收。科学、艺术、哲学情感的震颤渗入学生的肌体,学生的血液。【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是帮助学生确立全面的文化选择观,对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文化导向,从多学科多角度多方面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二)研究目标

1、促进学生发展。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了解品味广博厚重的民族文化在传承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保证学校培养目标的落实①。

2、促进教师发展。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我校教师转变工作方式,体验到民族教育的乐趣和价值,唤醒教师们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努力进行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形成一批既具备新课程理念,又具备新课程教学能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3、形成课程特色。生成一批由师生共同创生的课堂教学案例、课堂教学实录、综合实践性课程方案等新资源,探索形成我校教育特色的活动模式。

(三)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资料文献法、问卷调查法。

(四)研究阶段

理论学习与资料收集阶段(05年9月——06年1月)

全面渗透与课例实践、反思研究阶段(06年2月——07年6月)

资料整理、总结、阶段(07年9月——07年12月)

(五)主要研究人员

①“培养具有民族精神、优良文化素养和显著特长(古筝、脸谱、武术等)的合格中学生”是我校对人才素质的定位,每一个朝阳中学的学生应该具有不同于其它学校学生的独特品质和显著特征。

三、提升课题研究能力的举措

(一)专家引领

学校每学期请市教研室专家来校进行专业引领,鲁兴树主任的“教师如何做课题”、王俊老师的“教师研究如何深入”、汪履平副主任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三个要素”等专题报告,通过引领,提升课题研究的水平。

(二)同伴互助

每学期开展智慧论坛,交流研讨课题研究进展与心得;一学年组织一次课研究报告会,将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介绍给全校教师;每期关于“民族传统文化”专题论坛与师生的优秀作品都在校园网上公开交流与学习;学校专门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京剧脸谱”制作和太极拳的活动,了解其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发展历史以及人文精神,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教师的民族传统文化修养。

(三)自我学习

学校除专门购置教师教育研究用书外,还为课题组成员定购了多种书报杂志,校园网推荐优秀书目和文章,促进教师的自我学习与提高。

四、课题的研究过程

(一)以常态的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实施学科渗透

1.挖掘学科内可渗透的民族传统文化元素

依托校本资源,整合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以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为突破口,发动全校师生充分挖掘各类优秀、健康、向上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并整合成符合初中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的教育资源,以多种形式呈现于课堂,多方位的在各个学科教学中渗透。【精选课例1】

音乐学科在歌曲《黄河少年》一课教学时,在学习歌曲的同时,课题组成员挖掘西北音乐的特点,注入民歌的介绍和地方音乐的知识,加入西北安塞腰鼓的知识点,让学生在学习歌曲的同时,除了会唱歌曲,还了解当地的地方音乐文化,丰富学生的知识,寓民乐教育于各种教学手段之中,并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精选课例2】

语文学科教学中,语文学科结合课本中的古诗词,教师指导学生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议,将《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中的部分诗词,编排经典系列,让学生诵读最优秀的作品,在诵读、感悟、赏析中进一步体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时间安排:每两周一节课。按照诵读系列安排专题讲练,举办唐宋诗词朗诵会,帮助学生的学习内容向纵深拓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

【精选课例3】

体育学科教学中,武术项目,在学校原有活动累积的经验基础上,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武打明星着手,列举华人武打明星受全世界欢迎的原因,明星的成长史……引出学生对学习武术的兴趣,从而介绍武术的产生、发展、分类;介绍武术图解知识、礼仪等等,制作大量图片课件,真正把学生引入武术的神圣殿堂。课堂教学中除了教授适合青少年演练的各类简单拳路,器械,还引导学生了解练习“五禽戏”、“八段锦”等我国历史悠久的养生功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