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战时期中国革命歌曲的意义及作用
红歌的发展历史
红歌的发展历史红歌,是指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在革命战争和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所创作的一类歌曲。
红歌作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份,具有激励人民斗志、宣传党的理论和政策、传承革命文化的作用。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红歌的发展历史。
一、起源和初期发展红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革命斗争。
早在1920年代,中国共产党就开始在革命战争中创作歌曲,以激励人民群众的斗志。
这些歌曲多以民间曲调为基础,歌词内容主要表达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抗和斗争精神。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红歌开始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抗日游击队用歌声鼓励人心,团结全国人民抗击外敌。
红军战士们在难点的战斗环境中创作了许多激昂的红歌,如《东方红》、《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等,这些歌曲成为了抗战时期人们的精神支柱。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开始执掌国家大权。
红歌在这一时期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了宣传党的理论和政策、教育人民群众的重要手段。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红歌的创作更加多样化,歌词内容涉及到农村建设、工业化进程、社会主义价值观等方面。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红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红卫兵运动中,红歌成为了青年学生们表达自己情感和政治立场的重要方式。
许多新的红歌涌现出来,如《红旗颂》、《红灯记》等,这些歌曲以其激情澎湃的旋律和歌词,成为了当时社会的热门话题。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红歌的创作也逐渐呈现出新的面貌。
在这一时期,红歌的创作更加多元化,再也不局限于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而是更加关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同时,由于改革开放的政策调整,一些传统的红歌也开始被重新演绎和传唱。
这些歌曲以其经典的旋律和歌词,唤起人们对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回顾和思量。
例如《我的祖国》、《义勇军进行曲》等,这些歌曲成为了中国人民的共同记忆,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革命歌谣体现的时代价值
革命歌谣体现的时代价值
革命歌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时期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艺形式,它通过歌曲的方式传递革命思想、激发群众斗志、推进革命事业。
革命歌谣体现的时代价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见证价值:革命歌谣是革命时期历史的真实记录和见证,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通过革命歌谣,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
2. 文化传承价值:革命歌谣作为一种文艺形式,具有独特的文化传承价值。
它不仅传递了革命精神和理念,更通过艺术的手法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人民的精神世界。
革命歌谣对于我们了解和传承革命文化和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3. 思想教育价值:革命歌谣中蕴含着丰富的革命思想和精神,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等,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传唱革命歌谣,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集体意识,培养人们的奋斗精神和担当精神。
4. 艺术欣赏价值:革命歌谣在艺术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它们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富有感情的旋律,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内心情感和思想诉求,具有很
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革命歌谣的歌词和旋律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可以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
总之,革命歌谣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它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传承和传唱革命歌谣,来铭记历史、弘扬文化、推进改革、激发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美育功能在抗战革命歌曲中的显性
美育功能在抗战革命歌曲中的显性【摘要】抗战时期的革命歌曲承载着丰富的美育功能。
通过对革命歌曲的美学特征、文化传承、教育功能、情感表达和社会影响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歌曲不仅在传达战斗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的也展现了优美的音乐语言和感人的情感表达。
革命歌曲的美育功能在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文化遗产以及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美育功能推动着革命歌曲的创作与传播,进而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激励人们戮力同心,共同抗战敌寇。
美育功能在抗战革命歌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对革命歌曲的推动作用和社会的积极影响更是不可忽视的。
【关键词】美育功能,抗战革命歌曲,显性,美学特征,文化传承,教育功能,情感表达,社会影响,重要性,推动作用,积极影响1. 引言1.1 美育功能在抗战革命歌曲中的显性在抗战时期,革命歌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通过歌曲传达抗战的理念和精神,更通过美育功能对人们的情感、审美和道德进行熏陶。
美育功能在抗战革命歌曲中的显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革命歌曲的美学特征展现了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激励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抗战的支持;革命歌曲的文化传承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相结合,让人们在歌曲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革命歌曲的教育功能引导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信仰,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革命歌曲的情感表达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力量和温暖,唤起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革命歌曲所传达的社会影响激励人们团结一心,共同抵抗侵略者,维护祖国和民族的尊严。
美育功能在抗战革命歌曲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不仅推动了革命歌曲的发展,更对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激励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追求真善美。
2. 正文2.1 革命歌曲的美学特征革命歌曲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其音乐形式和歌词内容上。
在音乐形式上,革命歌曲通常采用简单明快的旋律,易于传唱和记忆,让广大群众能够迅速理解和接受。
其节奏感强,动听易懂,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革命歌曲的编曲也十分用心,配器丰富,音色混合明快,能够提升听众的审美感受。
例谈“红色歌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例谈“红色歌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2-01-07T06:27:51.052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9月27期作者:王丽娜[导读] 红色歌曲是小学音乐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歌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是弘扬时代主旋律、王丽娜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依安县新发乡中心学校摘要:红色歌曲是小学音乐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歌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是弘扬时代主旋律、彰显民族精神的需要。
现如今的小学生都生在和平年代,没有体会过百十年前的硝烟弥漫、民不聊生,他们对红色历史的了解和感悟都比较浅。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红色歌曲正是发挥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意志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昂扬的旋律中感知先辈们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的壮举,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带动学生,使其树立理想信念并健康茁壮成长。
基于此,本文章对“红色歌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红色歌曲”;小学音乐;应用引言红色歌曲的艺术性赋予了其强大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不仅得益于音乐的艺术结构、艺术审美,更多是因为红色音乐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民族情感、时代精神与价值观。
红色音乐丰富的内涵、独特的艺术性,与大众在情感上、心理上、精神上产生共鸣,在传唱的过程中,更加强了大众对红色音乐的理解与认同。
红色音乐不仅延续至今,还在艺术上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时期文化的发展一、红色歌曲的历史文化意义红色歌曲作为音乐艺术的一种,其艺术功能是毋庸置疑的。
早期红色歌曲虽然旋律和歌词都较为简单,但贵在真实,能够充分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社会运动风貌,突显时代精神,一定程度上可作为记录国家民族历史发展的一手史料,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意义。
从音乐学研究角度看,红色歌曲作为与时代命运紧紧相连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创作、传播和发展机制对新时期的音乐创作和音乐研究来说也是一种典型示范,值得相关专业人员进行专题性的深入研究。
但显而易见的是,在红色音乐诞生的那个时代,它的社会功能是大于艺术功能的,无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还是之后的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红色音乐的创作和传播主要作为一种鼓舞人心、提振士气的艺术工具,起到了思想宣传、舆论斗争、鼓舞民心、激发斗志等社会教化作用,对当时所进行的社会运动起到了一定支持作用。
美育功能在抗战革命歌曲中的显性
美育功能在抗战革命歌曲中的显性抗战期间的革命歌曲是中国老百姓追求民族解放的呐喊之声,也是表达民族自豪感和团结力量的象征。
这些革命歌曲通过深情婉转的旋律和激昂的歌词,激发人民斗志,凝聚民族力量,发挥了重要的美育功能。
抗战革命歌曲在音乐旋律上体现了美育功能。
这些歌曲大多采用了激昂豪迈的旋律,通过乐音的高亢激越,使人们产生一种豪情壮志的情感。
例如《义勇军进行曲》的进行曲节奏和高亢激昂的旋律,让人产生勇往直前、气壮山河的感觉。
这种音乐旋律的美感激励了人们的入战斗中,同时也是美育的一种表现。
抗战革命歌曲在歌词表达上也展现了美育功能。
歌词是抗战革命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字的表达,传递出一种激励人心、感人至深的情感。
例如《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歌词写道:“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表达了中国人民为了自由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决心和勇气,激励了人们为国家民族作出贡献的决心。
这些歌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以情感饱满的表达,让人们在歌声中体验到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抗战革命歌曲通过艺术表演形式,提升了美育功能。
抗战期间,这些革命歌曲通过各种艺术形式的表演,如音乐会、舞蹈演出等,向广大人民群众传递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团结力量。
特别是在战斗激烈的战场上,这些歌曲通过军乐队的演奏和军人的歌唱,凝聚了士兵们的战斗意志,激发了他们在战场上勇往直前的信心。
抗战革命歌曲在普及教育方面对美育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抗战期间,这些革命歌曲成为了普通百姓的心灵寄托,也成为了民众爱国教育的重要内容。
通过广播、电影、剧场等多样化的宣传方式,抗战革命歌曲进入了千家万户,让人们在歌声中感受到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这种普及教育的方式,不仅提高了人民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也培养了人们对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抗战革命歌曲在音乐旋律、歌词表达、艺术表演和普及教育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美育功能。
这些革命歌曲通过美妙的音乐和感人的歌词,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凝聚了人们的战斗意志和团结力量。
论歌曲《保卫黄河》的音乐特征和文化意义
论歌曲《保卫黄河》的音乐特征和文化意义尹海军指导老师:孙家国摘要:由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大型音乐作品,曾激励鼓舞着中华儿女英勇抗战奋力反击,堪称中华民族中一部伟大的音乐史诗。
而《保卫黄河》正是选自《黄河大合唱》的第七章。
它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的民族精神,唤醒了抗日期间民族的大团结,激发了中华民族抗日的热情。
《保卫黄河》这部作品诞生以后极大激发了华夏儿女们的抗日热情,充分其中的体现出中华民族当时的苦难和奋斗,是中华民族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预示着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本论文主要从音乐特征、文化意义等方面进行浅析《保卫黄河》。
关键词:保卫黄河;音乐特征;文化意义引言《保卫黄河》是大型合唱组歌《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个乐章。
由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词。
采用了齐唱、轮唱的演唱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是抗日军民中广为传播的一首歌曲。
作品全曲采用了进行曲体裁以短促跳动、振奋人心的音调、响亮的战斗口号、铿锵有力的节奏,以快速大跳的动机和逐渐扩张的音型,使歌曲充满力量和情感。
形象地刻画了当时游击健儿端起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在青纱帐里、万山丛中,战士们为了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战斗的壮丽场景。
即使在今天,当我们唱起这首歌曲,都会情绪激动、热血沸腾、保家卫国的爱国之心懵然而生,久久不能平静,由此,不禁对这首歌曲燃起强烈的好奇心,以一个当代学生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这首歌曲的音乐本体以及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一、《保卫黄河》的音乐特征《保卫黄河》的研究成果有侧重于研究曲式结构分析和侧重于创作背景两种。
侧重于曲式分析研究的有涂园园在中国知网上发表的《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特点分析》、西安音乐学院王德胜在中国知网上发表的《论钢琴协奏曲<黄河>的音乐分析》和张潜在《音乐世界》上面发表的《<保卫黄河>作曲技巧试析》,而1996年赵晓生发表在《钢琴艺术》的《圣彼得堡-北京-纽约-殷承宗先生访谈录》、河北师范大学王琰发表的《浅谈<黄河大合唱>的历史意义和时代精神》和武汉大学陈澜发表的《<黄河大合唱>的经典化研究》这几篇文章主要则是对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过程进行了研究和阐述。
抗战意义的歌曲
抗战意义的歌曲(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抗战时期歌曲的特点和意义1.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团结精神2.传递抗战信念和决心3.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三、抗战歌曲的影响和传承1.对当时战争的推动作用2.对后世的教育意义3.成为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四、结论正文【引言】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在饱受侵略者摧残的同时,也创造了许多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抗战歌曲。
这些歌曲既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战斗的号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奋斗。
本文将探讨抗战时期歌曲的特点、意义及其影响和传承。
【抗战时期歌曲的特点和意义】1.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团结精神抗战时期歌曲最大的特点就是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家国情怀。
歌曲中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对民族复兴的信念。
这些歌曲通过歌唱祖国的山河、民族的尊严以及人民的力量,激发了广大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和团结精神,增强了全民族的凝聚力。
2.传递抗战信念和决心抗战时期歌曲中传递出中国人民抗战的信念和决心。
歌曲直接反映了抗战时期军民的战斗生活,歌颂了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的革命先烈。
这些歌曲鼓舞了人们的斗志,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念,为全民族抗战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3.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抗战时期歌曲中还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歌曲通过对美好生活的描绘和对战争的反思,表达了人们渴望远离战火、实现民族复兴的愿望。
这种向往和平的精神,成为激励人们坚持抗战、追求民主自由的重要动力。
【抗战歌曲的影响和传承】1.对当时战争的推动作用抗战时期歌曲对当时战争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这些歌曲在军民中广泛传唱,成为战斗的号角,激发了人民的战斗意志,推动了战争的胜利进程。
同时,这些歌曲也为战争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忆,成为我们永远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重要载体。
2.对后世的教育意义抗战时期歌曲对后世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这些歌曲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了民族精神,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红色歌曲的作用和意义
红色歌曲的作用和意义红色歌曲,即以歌曲形式表达革命内容、歌颂革命事迹和反映革命情绪的一类音乐作品。
它在中国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够激发人们的斗志,凝聚抗战力量,对于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和壮大具有深远影响。
首先,红色歌曲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歌曲是一种直接、生动、易于传唱的艺术形式,能够通过极为简洁的形式传达丰富的信息。
红色歌曲的歌词内容深入人心,具有情感共鸣的力量,能够迅速激发起人们的爱国情感和革命斗志。
革命时期的红色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通过朴实直接的歌词和旋律,歌颂了英雄人物和革命事迹,号召人们勇敢地投入到革命斗争中去。
这些歌曲深入人心,成为全国人民的集体记忆,凝聚起全国人民的力量,推动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其次,红色歌曲在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长期被列强侵略和欺辱,社会上弥漫着屈辱感和自卑情绪。
而红色歌曲则弘扬了民族英雄主义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在战争与抗争中的牺牲和英勇。
这些歌曲让人们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勇气和智慧,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红色歌曲的力量,激励了人们勇敢地投身于革命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此外,红色歌曲还起到了教育、宣传和启迪人们的作用。
红色歌曲的歌词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能够将复杂的革命理论简化为浅显易懂的语言,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红色歌曲还能向人们传递正能量和积极的精神力量。
革命时期的红色歌曲如《东方红》、《再别康桥》等,通过歌颂英雄事迹和鼓舞人心的旋律,引导人们对社会现象和人生价值的思考,塑造了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此外,红色歌曲还具有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的作用。
红色歌曲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进程,记录了那个特殊时期的人民生活和情感体验。
这些歌曲唱出了人们的心声,并通过音乐的方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
红色歌曲在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传承了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承载了人们对历史的悼念和纪念。
浅析抗战时期革命歌曲的发展轨迹及时代意义
浅析抗战时期革命歌曲的发展轨迹及时代意义作者:柴金萍来源:《丝绸之路》2012年第22期[摘要]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战争,举国上下同心协力、万众一心,将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了中国,赢得了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一次胜利。
而作为抗日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抗日歌曲在中国人民抗击敌人、赢得最后胜利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抗战时期;革命歌曲;红歌[中图分类号]K2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22-0063-02一、红歌的定义及内涵红歌是“红色革命歌曲”的简称,学术界认为,红歌定义分为两个维度:一是时间,特指近代及共产党产生以来;二是内容,歌唱革命歌曲。
本文中的红歌则指抗日战争时期的红歌革命歌曲。
抗日战争时期的音乐大团结,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一次空前的大团结,几乎所有不同创作背景、不同政治态度、不同艺术追求的中国音乐家都汇聚到了一起,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精神基础。
红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四”运动之后,瞿秋白创作的《赤潮曲》,可以看作是近代红歌走向成熟的标志。
特别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全国上下掀起了红歌传唱的热潮,一批批进步的爱国音乐家们为了救亡图存,创作了一大批振奋人心、感人肺腑的革命歌曲,据粗略估计有近万首之多,仅2005年出版的《抗日战争歌曲集成》就收集有6000多首作品。
二、革命歌曲的发展轨迹关于抗战时期红歌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事变”,即从东北三省沦陷到全面抗日战争爆发。
在这一阶段影响最大的音乐家是聂耳,因此又被称为“聂耳阶段”。
第二阶段是从“七七事变”到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
这一阶段成就最为突出的是冼星海,所以又被称为“星海阶段”。
第三阶段是从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到抗日战争胜利。
这时,一批新的音乐家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在歌曲民族化、大众化的道路上大步迈进,自1943年的“秧歌运动”开始,不断创作出一批被广大农村所接受的作品。
论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历程与意义
论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历程与意义作者:左文佳来源:《好日子(中旬)》2017年第12期摘要:193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众多爱国音乐家满怀悲愤地创作抗战爱国歌曲,号召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抵御外侮。
这些爱国音乐家大致分为专业院校音乐家群体和左翼音乐家群体。
正是有了他们的作品,由于这些歌曲的问世,树立了中国革命音乐创作的战斗传统,开创了具有革命的时代精神和大众化、民族化特点的专业音乐创作的崭新局面。
关键词: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历史脉络一、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兴起黄自是中国上世纪30年代重要的音乐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
“九一八”事件后,黄自满怀激愤,写出了气势磅礴、慷慨激昂的《抗敌歌》,这是我国最早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合唱作品。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黄自又创作了四部混声合唱《旗正飘飘》。
左翼音乐家群体代表人物是聂耳和洗星海。
聂耳是中国知名音乐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
“九一八”后,聂耳与任光、张曙等其他左翼音乐家共同发起组织了“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
聂耳以抗日救国为主题内容的《毕业歌》、《前进歌》、《自卫歌》和《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鲜明刻画中国劳苦大众形象,唤起民众筑起血肉长城的革命理想。
冼星海是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被誉为“人民音乐家”。
1935年毕业回国,投入抗战歌曲创作和救亡音乐活动,创作大量群众歌曲,如《在太行山上》、《游击军》、《救国军歌》、《保卫芦沟桥》等,为进步电影《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作曲。
二、传播革命音乐和开展救亡歌咏活动上海是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发祥地。
1935年,吕骥倡导并与沙梅在上海组织成立“业余合唱团”和“歌曲研究会”,培养大批上海的歌咏团体和歌咏爱好者,积极推动上海的救亡歌咏活动。
“歌曲研究会”集体研究共同创作了一批如《牺牲已到最后关头》、《保卫马德里》、《大刀进行曲》、《打回老家去》、《救国军歌》等抗日歌曲和传播《祖国进行曲》、《青年战歌》等苏联歌曲。
中国红色革命歌曲的功能及影响探析
2020-1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中国红色革命歌曲是指五四运动之后至新中国成立期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影响下产生的歌曲。
它有表现斗争生活、革命精神的歌曲,有抒发浪漫情怀与向往新生活的歌曲,有歌颂党、红军的歌曲等等方面,这些歌曲在当时的环境下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中国红色革命歌曲的功能(一)艺术功能对于音乐来说,当它更多用来审美和表达思想感情这种非实用性和非功利性的时候,便具有了艺术功能,音乐更多是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审美功能也就成为音乐艺术功能的基本表现。
针对艺术功能,红色革命歌曲在听感官的体验上就会产生相对应的感觉综合。
例如《在太行山上》、《长城谣》这两首歌曲虽在同一时期,但给予人的听觉感受是截然不同的,表达的情感也是不一样。
《在太行山上》在视觉亮度上给人以亮、明、白的感觉;在情态体验上是积极、向上的态度;在空间知觉上是上、高、远的感觉;在运动状态上是灵巧。
而《长城谣》给人一种在视觉亮度上是暗、昏、黑;在情态体验上是哀伤、消沉的;在空间知觉上是下、深、低的;在空间状态上是笨拙的。
通过这两首作品的比较,可以看出两首作品所给予人的听觉感受,也就是一种审美活动产生的情感体验。
不管哪一首红色革命歌曲,不论是优美、崇高、雄壮,还是压抑……这些体会都属于艺术功能的表现。
(二)实用功能1.教育功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①,从古至今,很多政治家、教育家、统治者等都会把音乐作为教化人的手段,希望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达到教化的目的。
通过对红色革命歌曲有的放矢的了解和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还能唤起学生对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认识,懂得去珍惜,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培养性情、塑造精神世界、完善人格。
1943年由贺敬之填词、马可谱曲的陕北民歌《南泥湾》。
“当年的南泥湾,到处是荒山,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歌颂了开荒的八路军战士,把南泥湾改造成美丽的“江南”。
正是靠着南泥湾精神,八路军冲破了封锁,使得解放区的人民丰衣足食,为胜利奠定了基础。
《义勇军进行曲》:传承民族精神与革命精神
《义勇军进行曲》:传承民族精神与革命精神1. 引言1.1 概述:《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歌曲之一,承载了浩荡的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
这首催人奋进、激励斗志的音乐作品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成为民众共同追随的旋律。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探讨《义勇军进行曲》所体现的民族精神与革命精神。
首先,我们将回顾其历史背景,包括抗日战争背景、创作背景以及曲调与歌词特点。
其次,我们将分析该歌曲传承了民族精神,具体包括民族自强精神、团结抗战力量象征以及唤起民众爱国情感和自豪感等方面。
然后,我们将探究该歌曲如何传承了革命精神,涵盖革命斗争历程中的重要作用、武装斗争与牺牲精神的体现以及激励后代革命者继续前行等方面。
最后,我们将通过总结《义勇军进行曲》传承的意义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呼吁大家继承与发扬这一民族宝藏。
1.3 目的:本文旨在展现《义勇军进行曲》对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的传承,并探索其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与阐述,《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国民族音乐之光,以其凝聚力、鼓舞力和激励力,能够为我们在激烈竞争与挑战中保持团结、拼搏进取提供重要借鉴。
2. 义勇军进行曲的历史背景:2.1 抗日战争背景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全面战争,持续时间长达八年。
该战争于1937年爆发,对中国来说是一段艰苦而残酷的岁月。
在这个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暴行频繁,中国人民遭受了巨大伤害。
2.2 创作背景与意义《义勇军进行曲》是由聂耳创作的一首革命歌曲,在抗日战争中催生并流传甚广。
这首歌曲激励了中国人民坚强的斗志和英勇奋斗的精神。
该进行曲成为了当时国共两党联合抵抗敌人的象征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2.3 曲调与歌词特点《义勇军进行曲》以激昂雄壮的曲调和振奋人心的歌词而闻名。
这首歌通过朴实而深情的词句,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解放和自由的期望和渴望。
歌词中呼唤团结一致,为国家的独立和解放而奋斗,以及宣誓决心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
抗日救亡题材艺术歌曲的历史意义与相关反思
文化学研究抗曰救亡题材艺术歌曲的历史意0与相关反思苏晓霞(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汕头515000)摘要:本文探讨抗日救亡题材艺术歌曲创作,在推动艺术歌曲的发展、发挥音乐鼓舞敌P的精神力量、丰富抗战音乐形式方面的积极意义,研究抗D救亡题材艺术歌曲创作在当时社会大环境下受到的影响,反思“左”的音乐思想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抗D救亡艺术歌曲历史意义反思一、抗日救亡题材艺术歌曲的历史意0抗日救亡时期,受当时政治导向的影响,符合无产阶级和工农兵审美需求的群众歌曲创作是当时音乐发展的主流,艺术歌曲由于高雅的审美特点而不受重视,但仍有部分音乐家凭着对艺术歌曲体裁的热爱与追求,创作了一批反映时代主题的艺术歌曲。
这批抗日救亡题材艺术歌曲的创作在推动艺术歌曲的发展、发挥音乐鼓舞敌V的精神力量和丰富抗战音乐形式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推动艺术歌曲自身的发展抗日救亡题材艺术歌曲的创作,在题材展了艺术歌曲的选材,将艺术歌曲创作与、人民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较以往艺术歌曲题材爱情、、神话而言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主义题材的艺术歌曲创作,地展了艺术歌曲的,有力地了艺术歌曲这一高雅的艺术形式救亡音乐的创作形式。
反映抗日救亡的题材,艺术歌曲在创作的探索与发展,特别是在的探索和戏剧性因素的,无艺术歌曲体裁的发展了的。
抗日救亡题材艺术歌曲创作,无是题材是创作技法都较以往有很大提升,地推动了艺术歌曲在中的与发展。
(二)以音乐的力量为抗战服务爱主义情感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尤其是对处于家亡、与的,是一种伟大的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日救亡题材艺术歌曲的抗战主题、特的艺术力,在抗日救亡题材音乐创作中犹如繁星中的月亮,发出独特,虏获了一大批的,发了反侵略、和平的决心与信心,在他们精神筑起了一道保家卫国的抗战防线。
诚,新音乐在抗战中发挥了一定的历史作,马思聪曾高度评价道:十年来,它的歌声遍布这多难的土地,它是战地的号角,又是黎5的雄鸡,它表扬光5,正义,完善,勇敢,奋斗;它唾弃黑暗,虚伪,罪恶,懦怯,暴力"它具有髙度搏斗的精神,它向一切恶势力挑战。
中国抗战歌曲价值评析
二 抗 战歌 曲 的划 分 1 9 3 1 年至 1 9 4 5年 ,抗 战红 色 歌 曲 的 发展 现 两 个 差 异
舞 人 心 的抗 日歌 曲 。时 至 今 日 ,这 些 歌 曲仍 是 我 们 耳 熟 能 详
的.并深受大众喜爱 ,彰显 强大 的艺术影 响力和 生命力 。
近 期 ,中 央 电视 台 曾连 续 滚 动 展 播 了抗 战 歌 曲 , 目的 是激 发 人 民 的爱 国精 神 与 历 史 责 任 感 。对 开 展 爱 国 主 义 教 育 、唤 醒
当代 音乐 2 0 1 5年Fra bibliotek1 O月 号
M oDERN M Us I C
中国抗 战歌 曲价 值 评 析
王 华琦
[ 摘
要 ] 抗 日战 争 时期 的革 命 歌 曲 ,在 中华 民族 近 现 代 音 乐 史上 占有极 其 重 要 的 地 位 ,是 中 国音 乐
史上最为灿烂的篇章 ,其 具有创作速度快 、题材集 中、流传 广泛、创作 者和 演唱者 热情 高涨 、鼓舞人 心 、 数量 多等特点 ,这是 中华五千年历 史文 明中,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具有的。抗 日时期的红 色歌曲是推动抗 战 胜利不可或缺的重要 力量 .在夺取抗战胜利的过程 中起到 了鼓舞人 心的作用 .对整个 中华 民族取得反法 西 斯胜利有着重要 作用 ,甚至对今 天建设 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有不可替代 的意义。 [ 关键词 ]抗 日战争胜利;抗战胜利歌 曲;展播价值
美育功能在抗战革命歌曲中的显性
美育功能在抗战革命歌曲中的显性抗战期间,革命歌曲在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承载着民族对抗侵略的愤怒和坚决抵抗的意志,激励着广大人民参与抗战斗争。
革命歌曲在其中发挥了明显的美育功能。
革命歌曲通过音乐形式传达了抗战斗争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抗战时期的革命歌曲以激昂、豪迈的旋律和歌词表达了民族团结、抵抗侵略的主题。
比如著名的《义勇军进行曲》以其雄壮的旋律和慷慨激昂的歌词,激发了全国人民抗战斗争的热情,鼓舞了士气。
这些歌曲所传递出的音乐元素和情感,使人们在抗战的时刻感受到了巨大的正能量,激发起对抗侵略的决心和意志。
革命歌曲通过歌词内容表达了抗战斗争中的主旨思想和价值观。
“一二·九”运动期间,李宗仁将军和曾希圣合作创作了《中国游击队之歌》,歌词中表达了游击队员积极参与抗战斗争的信念和决心,歌颂了民族英雄的形象;而《国际歌》的中文改编版本《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则明确表达了推翻侵略者的决心和反帝国主义的立场,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为抗战胜利而奋斗。
这些歌词的内容,使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抗战的意义和目标,明确了抗战的方向和价值观,具有明显的美育功能。
革命歌曲通过演唱形式和传播渠道,将抗战革命精神传播至民众之中。
抗战期间,各级宣传机构组织演唱活动,将革命歌曲传唱至各个角落。
无论是在军队中的战士,还是在村庄里的群众,都能够通过歌唱、传唱的方式参与到抗战斗争中。
革命歌曲也通过唱片、广播等媒体广泛传播,成为鼓舞人心的抗战宣传工具。
这种通过演唱和传播的方式,使人们对抗战的思想和精神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人们对抗战斗争的认同感和参与意愿,发挥了美育的积极作用。
抗战期间的革命歌曲通过音乐形式、歌词内容和传播方式,显著地发挥了美育功能。
它传达了抗战斗争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了抗战斗争的主旨思想和价值观,将抗战革命精神传播至民众之中。
这些革命歌曲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传达的价值观,在抗战期间激发了广大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抗战意志,成为了弘扬民族精神和凝聚抗战力量的重要文化符号。
红歌的发展历史
红歌的发展历史引言概述:红歌是中国革命歌曲的一种形式,具有激励人心、鼓舞斗志的特点。
它在中国革命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在革命战争中起到了凝聚力和动员力的作用,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红歌的起源、发展、风格特点、影响以及现代红歌的创作与传承等五个方面,详细探讨红歌的发展历史。
一、起源与发展:1.1 中国革命时期的红歌起源于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当时的革命歌曲主要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表。
1.2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红歌开始与共产主义运动相结合,红歌的创作与传唱进入了新的阶段。
1.3 1930年代至1940年代,红军长征时期,红歌成为了士兵们的精神支持和战斗动力,如《红旗颂》等经典红歌应运而生。
二、风格特点:2.1 红歌的歌词通俗易懂,直接表达革命主题,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2.2 红歌的旋律优美动听,常采用西方音乐元素和中国传统音乐的融合,以及少数民族音乐的借鉴。
2.3 红歌的演唱形式多样,既有个人独唱,也有合唱、合奏等形式,以及与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的结合。
三、影响:3.1 红歌在中国革命战争中起到了凝聚力和动员力的作用,激励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斗志和抗战意志。
3.2 红歌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深入人心,广泛传唱,对塑造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和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3.3 红歌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中国国内,还扩展到了国际范围,成为了世界革命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现代红歌的创作与传承:4.1 新中国成立后,红歌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创作对象从革命战争转向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现实生活。
4.2 现代红歌在保留传统红歌的风格特点的同时,也吸收了现代音乐的元素,使其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4.3 红歌的传承由政府、学校、社会团体等多方面共同努力,通过红歌比赛、演出、教育等途径,使红歌得到传承和发展。
五、结语:红歌作为中国革命歌曲的重要形式,经历了起源、发展、风格特点、影响以及现代红歌的创作与传承等多个阶段。
革命歌曲历史价值的认识和理解
革命歌曲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环境,而且蕴含了当时的精神文化。
革命歌曲的历史价值在于它们把革命的时代精神传达给社会大众,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激发了人们的斗争精神,把革命思想植入到社会的深处,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革命歌曲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们把革命精神传达给社会大众,激发了革命士气,为革命增添了力量。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革命歌曲对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斗争发挥了重要作用,激发了革命热情,使人们更加坚定地走向革命的道路。
在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歌曲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把抗日斗争在精神上推向高潮。
抗战期间,革命歌曲不仅反映了抗战的热情,而且把民族精神、团结精神传达给社会大众,激发了人们的抗战热情,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革命歌曲的历史价值在于它们把革命的时代精神传达给社会大众,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激发了人们的斗争精神,把革命思想植入到社会的深处,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革命歌曲的历史价值在于它们不
仅是反映历史发展的客观记录,而且是革命精神的载体,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环境,而且蕴含了当时的精神文化,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抗战歌曲价值评析
作者: 王华琦
作者机构: 广西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南宁530004
出版物刊名: 当代音乐
页码: 104-105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20期
主题词: 抗日战争胜利 抗战胜利歌曲 展播价值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歌曲,在中华民族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国音乐史上最为灿烂的篇章,其具有创作速度快、题材集中、流传广泛、创作者和演唱者热情高涨、鼓舞人心、数量多等特点,这是中华五千年历史文明中,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具有的。
抗日时期的红色歌曲是推动抗战胜利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夺取抗战胜利的过程中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对整个中华民族取得反法西斯胜利有着重要作用,甚至对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抗战时期中国革命歌曲的意义及作用摘要:抗战时期中国革命歌曲是中华民族近代音乐史上极为光辉灿烂的篇章, 其题材之集中、创作速度之快, 流传之广、数量之多、演唱者热情之高、歌咏规模之大, 是前所未有的, 超过了中国文明史任何一个朝代, 堪称之最。
这些革命歌曲是夺取抗战胜利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之一,为争取抗战胜利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不仅对于抗战救亡乃至整个中华民族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抗战;救亡;革命歌曲一、概念及时间上下限的界定关于革命歌曲的概念,历来众说纷纭。
在一些文献资料中革命歌曲也称为“革命历史歌曲”,它是革命年代艺术家们深入社会和百姓创造出来的反映革命历史题材的歌曲。
(注1)在这一概念中,革命歌曲似乎只是少数人顺应历史思潮的作品。
在另一些文献资料中革命歌曲的概念又被限定在国家、政体及特定时期的范围,如中国革命歌曲被看作是红歌、老歌等。
如果以学术的眼光去界定,可以发现这些定义皆为从某一狭小角度及层面对革命歌曲特征进行概括,而缺失广泛的包容性。
革命一词,政治学上的经常相对概念是“改革”。
前者指对现行体制的推翻或取代,而后者则是体制内的稍大规模修改,通常是系统性的计划。
在中国,“革命”一词最早喻指改朝换代,例如:商朝对于其推翻夏朝取而代之的行为称为“汤武革命”。
在近代,该词则始于晚清时期,孙中山从日本的翻译著作取出“革命”二字作为推翻满清政府的口号。
通常,现代意义上的“革命”,在社会学以及日常口语中,通常表示一种极端的、常常带有暴力的、对现存政治和交际关系的社会性变革(颠覆)。
这里,“革”指改变,“命”指命令,即“天命”。
(注2)在社会学的范围内进行讨论,如果没有极端的社会变革,只是由一个组织或者一个紧密联系的关系网发动的,且只有相对较小的群众基础,这样的行为,一般称为政变,或者在有军队参与的时候称为“叛乱”。
但这种情况也时常用“革命”代称(注3)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约定俗成的概念内涵。
根据对以上文献介绍、比较、分析后,本人认为:“革命歌曲”中的“革命”,应界定在社会学语境中,以对现存政治和交际关系的社会性变革(颠覆),也应该包括体制内的稍大规模修改,包括系统性的计划及非系统性计划甚至无系统计划。
“革命歌曲”是“革命”特定时空内整个社会群体所创造出来的,直接或间接反映现实,表达明确政治倾向的歌曲形式的音乐艺术作品的总和。
“抗战时期的中国革命歌曲”则应该在广义上指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出现的所有体现特定时期现实生活并带有反侵略情感的作品,这其中不应该包括非反法西斯的外国歌曲和非政治性的中国作品,也不应该包括为日本,日伪推行“大东亚和平共荣圈”“中日满亲善”等反动作品。
如江文也回国初期的一些奴化性政治歌曲(注4)。
在此语境下的“抗战时期的中国革命歌曲”,其概念内涵与广义上的“中国抗战歌曲”、“中国抗日救亡歌曲”等概念接近。
就如同1932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发起与直接领导的左翼音乐运动开始,被重新定义并逐渐狭义化的“新音乐运动”中的“新音乐”概念与“新兴音乐”、“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等概念共通化类似。
(注5)(注6)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受到诸多列强的欺辱和侵略,但其中对中国伤害最大,侵略时间最长,屠杀中国人最多的就是日本帝国主义。
说起日本侵华史实际上始于1874年,那一年日本不仅吞并了当时被中国保护的琉球岛国,还派兵侵犯台湾宝岛。
1895年5月至11月间,日本根据《马关条约》开始登陆台湾,台湾民众曾自发组织抵抗达7年之久,死伤共11万人。
这样算来,日本侵华史前后长达70年之久。
八年抗战,习惯上从1937年“七·七”事变算起,但要讲抗战革命歌曲,则应从1931年“九·一八”开始,甚至要更早些。
所以史学界也有“十四年抗战”一说。
(注7)早在1917年,冯玉祥将军任湖南湘西镇节使期间,曾创作过反对“21条秘密条款”的《国耻歌》。
还有一首流传在民间的山东威海民歌《甲午战争》。
1928年,济南“五卅惨案”发生后,就有三首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唤起民众爱国热情的歌曲一直流传至今:《济南惨案歌》(朱因词、吴伯超曲)、《国耻》(冯国文词、萧友梅曲)、《反日运动歌》(宋寿昌词曲)。
其中《济南惨案歌》石刻现就矗立在趵突泉公园济南惨案纪念堂前,成为济南惨案纪念园重要的组成部分,彰显出这首歌曲在当时号召民众奋起抗日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注8)。
这些歌曲,在某种程度上可算是抗战革命歌曲的先声,但对于研究而言,随九·一八国耻日而起的,方向更加明确的抗日音乐思潮则是从1931年9月18日开始。
(注9)抗日战争是从局部抵抗到全民族全面抗击外敌的年代,是一个血与火的年代,也是全民族唱歌的年代。
其伴随着整个抗日战争。
从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8月15日,既是中国人民长达14年的艰苦抗战,又是抗战歌曲空前的“黄金时代”。
其数量众多,绝不仅仅是著名音乐家吕骥所估计的三四千首,甚至更多可达近万首。
这些饱含着热血与汗水的歌曲是战斗号角,呼唤中华儿女民族意识的觉醒;是精神武器,激励军民的抗战意志信念,誓与日本帝国主义血战到底;是时代强音,鼓舞根据地人民克服困难,战胜敌人。
抗战歌曲是夺取抗战胜利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为争取抗战胜利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二、抗战时期中国革命歌曲的发展阶段、区域性(一)抗战革命歌曲的产生从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中国新音乐的创作主题是多元的,以“启蒙”、“救亡”、“艺术”三元素为主旋律,在此之前,中国的新音乐事业处于比较稚嫩阶段。
但是“九·一八”事变以及随后逐渐升级的战争态势,使得“一切为了救亡”的时代主题逐渐成了音乐创作、歌咏的主元素。
同时,拯救民族于危亡的民族战争也“催生”了中国新音乐歌曲创作的成熟,围绕着抗战事业,曲、词作家的艺术创作能量被极度地开发了出来,甚至是超水平发挥,而中国抗战救亡歌曲的创作、歌咏也由此逐渐走向了成熟,并成为中国新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二)抗战革命歌曲的划分从纵向发展来看,从1931年到1945年,抗日救亡歌曲的创作、歌咏呈现出两个较为明显的阶段性发展。
第一阶段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第二阶段为1937年卢沟桥事变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
前一阶段在音乐史上被称为“救亡歌曲”。
因为在这一时段中真正标志着抗日救亡歌咏运动高潮时期的来临,是以聂耳为代表的一批抗日救亡音乐家从事救亡歌曲写作开始的,即近代音乐史上称之为“救亡派”的产生。
“救亡派”的实质概念是指以创作救亡歌曲作为其使命和生命的音乐家群体。
“救亡派”的诞生,将中国救亡歌曲创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鼓舞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对于促进全面抗战的爆发起到了群众歌曲形式的宣传鼓动作用。
从音乐文化的角度而言,也标志着中国群众歌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第二阶段被称为“抗日歌曲”。
这一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阶段。
从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全国军民抗战热潮的鼓舞下,爱国音乐家所创作的抗战歌曲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时代呼声,在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大后方”掀起了一个抗战歌曲的歌咏热潮。
1938年,继上海后,武汉成了全国歌咏中心,成立了“中华全国歌咏协会”,与此同时,以“歌咏城”延安为中心的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群众歌咏运动,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形成了从未有过的广泛深入的全民族歌唱运动。
可以说,这两个大阶段的发展是与每一个阶段抗日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的,并且各自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特点。
(注10)总体来看,抗日救亡歌曲的创作和发展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至1937年“七·七”事变,这一阶段可称为救亡歌曲时期,在该阶段,根据发展的形式状况,又可划分出两个小的断限:1.救亡歌曲的创作(1931-1934)自1874年对侵略台湾以来,日本觊觎中国领土和财富之举从未间断。
在长期精心策划之下,以1931年6月的万宝山事件、中村事件为实施战争阴谋的先兆,终于在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炸坏了沈阳北郊柳条湖铁道,随即进攻中国军队,史称“九·一八”事变。
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日本侵略军铁蹄很快踏遍了东三省的土地,短短的4个月零18天后,整个东三省成为了日军的殖民地。
上万民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背井离乡。
民族侵略向来都是异常敏感的,日本侵略军对东北人民野蛮的屠杀和蹂躏,点燃了全国人民要求抗日救亡的怒火,同时也激发了许多音乐工作者的爱国良知和热忱“九·一八”事变后,救亡歌曲的创作、歌咏主要分为三条主线在全国各地发展:一是各个音乐院校师生的救亡歌曲创作;二是左翼音乐家的救亡歌曲创作;三是东北抗日军民的救亡歌曲创作。
2.救亡歌曲的发展(1935-1937)1935年是早期救亡歌曲创作和歌咏的一个明显的时间分界线。
这一阶段救亡歌曲的创作与歌咏,是以救亡歌咏运动的开展和左翼音乐家提出并领导的新音乐运动为主。
而这些变化是与当时华北地区再一次面临国家主权不保、领土完整不保、战争形势不断恶化的状况紧密相连的。
第二阶段从1937年“七·七事变”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可称为抗日歌曲时期,这一阶段又可划分为三个小的时间断限,每一个阶段和断限都有自己的发展特点:1.抗战歌曲的创作(1937-1938)“七·七”炮火刚起,上海的戏剧和音乐工作者集体创作演出了三幕剧《保卫卢沟桥》,冼星海等为该剧创作《保卫卢沟桥》(塞克词)等歌曲,发出了“敌人从那里来,把他打到那里去”的愤怒吼声,及时地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全面抗战开始时的斗争和决心。
这一时期歌曲创编活动以反映抗战、鼓动群众为主要目的并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歌咏运动的深入开展和持续发展。
在抗日歌曲的歌咏方面,从1935年开始,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已经波及到全国的各大城市。
不过“七·七”事变后,由于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使大片国土失陷,特别是上海沦陷后,武汉已成为事实上的战时首都,各种群众抗战组织、文化宣传团体以及大批的文化人,都聚集到了这里,因此这时武汉已成为抗战文艺和歌咏活动的一个集中点。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方便开展武汉地区的抗战歌咏运动,文化界和音乐界开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工作。
在武汉成立的“中华全国歌咏协会” 《宣言》中提出:“我们要用歌咏去发动民众,组织民众,把他们唱上战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斗争!但是,我们不能一盘散沙,因此我们把全国歌咏工作者集在一个总体之下有计划地去开展全国广大的救亡歌咏运动”(注11)2.抗战歌曲的发展(1938-1944)1938年10月底武汉失守,11月国民党宣布迁都重庆,抗日战争进入了艰苦的相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