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研究综述
近年来“以人为本”理论研究综述
的社 会 。在这 一 社会 里 , 合 起 来 的人 占有 社会 生 联
产力 的总和 , 物质财 富增 长用 于人 自身 的发展 , 自 人 身 的 自由而全 面发展 成为 目的。这 实 际上 就 是 以人
* 作者 : 何 斌 (9 8 ) 中共杭 州市委 党校 教务 处 副处 长 3 00 16 一 , 10 2
的核 心观 点 。如果 离 开 了 世 界 观 和历 史 观 的基 础 ,
、
从 外 到 内 。 以人 为 本 ” “
以人 为本 就成 了空洞 的 口号 。 2 以人 为本 与 社会 主 义 的关 系 。韩 庆 祥认 为 , .
提 出 以人 为本 , 有利 于我们 深入 认识 社会 主义 , 这是
用‘ 以人 为本 ’ 代替 马 克 思 主义 ” 还 有人 认 为 “ 来 , 马
“ 以人 为本 ” 初是 作 为管理 学上 的 一个 新 的管 最 理 学概念 而 出现 的。 随着 2 0 03年 我 们 党 在 十六 届 三 中全会 提 出“ 以人 为 本” 的科 学 发 展 观 以来 , 术 学 界 尤其是 哲 学界对 以人 为本 从 各个 角度 展 开 了深 入
7 6
维普资讯
。何 斌 :近 年来 “ 以人 为本 ”理 论研 究综 述 为本 的社 会 。今天 我们 所 从 事 的社会 主义 事 业正 是
言 , 对 于“ ” 相 官 而言 , 笼统 地讲 可 以视 为 相 对 于统 治
从 实 践上 朝着这 一 以人 为本 的理 想社 会 迈 进 。但 在 社会 主义 建设 初期 , 曾经 把 社 会 主 义 与 以人 为 本 对
一
的管理 实践 之 中 , 越来 越 多 的人 对 这 一 概 念 耳熟 能 详 。但不 可 否认 的 一 个 事 实 是 , 由于 “ 以人 为 本 ” 概 念 本 身 内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丰 富性 、 杂性 , 复 它与 其它 许 多理 论 如 我 国古代 的 民本 思想 、 方 的人本 主义 思想 , 至 与 西 甚 马克 思主义 、 社会 主义 等理 论 的相关 性 , 以及对 它 的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综述
提到 了 “ 以人 为本 ” 的管 理哲 学 。学 者们 认 为 ,传 统 的人事 管 理 和现代 人力 资 源管 理 的主要 区别就 在 于前
者 没有 建立 “ 以人为 本 ”的管 理思 想 。学 者 普遍 认 为 ,在 中 国的 国有企 业改 革 中应 当实 现科 学 的人 本 管理 ,
人 力资 源管 理 的 概念 是在 8 0年代 ,由科 研 人员 和 高 校教 师引 入我 国 。 以说 , 们从 国外 的人力 资 源 可 我
管理 中借鉴 了很 多 的 东西 ,因此对 外 国人 力 资 源管 理 系统 的评价 ,是 目前 人力 资 源管 理研 究 的一个 重 要方 面 。这 种评 价 又分 为 以下 几个 方 面 。 在 人力 资 源管 理理 论 方 面 : 多文 章介 绍 了德 国 、 国 、日本 等发 达 国家 的企 业 人力 资 源管理 系 统 。如 很 美 美 国企 业 的人 力资 源 管理 模式 表 现 出人力 资 源 的市 场化 配置 、人 力 资源 的全 球 化 引进 、 十分广 泛 的人力 资 源 培训 、注重 人力 资 源管 理 中的 “ 业文 化 ”建 设 等特 点 。 企
维普资讯
第 4卷 第 3 期 2002 7月 年
北 京 邮 电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 社
J u n l fBUP o r a o T ( o ilS i n e i o S c a ce c s Ed t n) i
把员 工 当做 客户 ,通 过企 业 优异 的人力 资 源产 品 与服务 ,去满 足员 工 的需 求 。 还 有学 者认 为 人力 资源 管 理发 展 的新 趋势 是 人力 资源 管理 从 基 于工作 转 向基 于能 力 。 以顾 客经验 导 向
党的十六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研究综述
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 中央继承了以往 突 出针对性 、 体现创新性 ; 思想政 治教 育要重视社会环境 、 学校 环
家庭环境的影响。” 的思想政治教育理 论成果 , 并不断丰富 和发展 了思想政治教育 理 境 、 四、 思想 政 治 教 育 的 功 能 拓展
论。 在坚持 以人为本的价值取 向的基础 上注重人文关 怀和心理疏 导, 同时强调思想政治教育 的可接 受性 以及思想政治教 育的功能
树立科学 ‘ 三观 ’ , 塑造政治人 格 , 增强人文底蕴 , 提升精神 是要把人作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中心 ,从 人的工作 生 应该是“ 培育健康心理” 。『 I i 丕 有学 者提 出, 新 时期 思想 政治教育的功 活实际和思想 道德素质发展需要 出发 , 坚持 贴近生活 、 贴近实际 、 状态 ,
关怀和 t l , 理疏导的渠道 ; 学生要有健康心理 , 树 立坚定意志和宏伟 思 想 政 治教 育 的 新 着 力点 . 思 想教 育研 究 , 2 0 0 9 ( 1 1 ) .
理想信念。” ㈧ 三、 思 想政 治 教 育的 可 接 受 性
[ 4 ] 黄红平. 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 中的人 文关怀和 心理 疏导. 社科
拓展。
一
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 的功能 , 学者们存在不同的表述。 有学
者提 出 ,思 想 政 治 教育 的功 能 主要 是 意 识 形 态 功 能 和 人 文 认 知 功
、
以人 为 本 的价 值 取 向
能, 而新时期应该 “ 确立意识形态 与人 文认知并重 的思想政治教育
克 服 思想 政 治 教 育 工 具 化 的 倾 向 , 进 一 步 明确 思 想 政 治 教 学者 们 普 遍 认 为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坚持 以人 为本 ,在 实践 中应 坚 功 能 观 , 育的人文认知 功能” 。 嘞 也有学者认为 ,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持“ 三贴 近 ” 原则 。有 学 者 论 述 了“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坚 持 以人 为 本 , 就
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及其实践意义
作 中却 包含有 “ 以人为本 ”的教 育思想 。这些 提法从教 育的不 同侧 期 的人 文主义教 育思想 ,甚 至希腊带 有 民主色彩 的教育理论 ,它乃
西方人 本主义教育 思想也在 不断发 展演进 。它包 括 :传统人 本 的必然 产物 ;而 “ 以人为本 ”的教 育观则继 承 了我国古代儒 的 “ 人 主义教育思 想 ,现代人 本主义 哲学教育 思想 ,人本 主义心理 学教育 本 ”教 育传统 。
思想 ,人本 主义教育实 践家 的教育思想 。人本 主义教 育思想 的集大
2 哲学 思想 不 同 。西 方人 本 主义 教育 思想 的哲 学基 础存 在 主 .
成 者夸美纽 斯 ,其代表 作 《 教学论 》,提 出 “ 一切知识 交给一 义 ;我 国 “ 大 把 以人为本 ” 的教 育观 的哲学 思想是辩 证唯物 主义 ,遵循 切 人”的 “ 泛智”教 育思想 ;法国启蒙 运动 的旗手卢 梭 ,其 代表作 马克思 主义关 于人 的学说 。 《 爱弥儿一 论教育 》,更是把 人文 主义渗 透其 中 ,主张培养 自然 的 应受教育 者的成长 和发育 ;瑞士 的教育家 裴斯泰 洛齐 、苏 联人本 主 为师 生应 以爱为基 础 ,建立 平等 民主和谐 的师 生关 系 ,并 在教学 中
本 的共 同点就 主张尊重 、关 心 、理解 与棚信 每一个 人 .发展每 一个 . 1 历史 逻辑 不 同 。西方 人 本教 育思 想 继承 了欧 洲文艺 复 兴时 .
是西方 教育思想 特别 是人文 主义 。民 主主义教育 思想长期历 史发展
第三类是 针对教 育学这 门学 科 主张 “ 以人 为本 ”的教育学 改造 。有 人 。不 同点之处 :
学生起 促进者 的作用 ;而 “ 以人为 本” 的教 育观坚 持学生是学 习 的
国内外有关学习方式的研究综述及对我国教学发展的启示
国内外有关学习方式的研究综述及对我国教学发展的启示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有意识的以一定的方式去学习知识、实践技能,以及解决问题的行为策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教育和知识分享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更多的人重视学习方式,并从不同方面深入探究学习方式。
本文从国内外有关学习方式的研究综述入手,总结出当前学习方式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有关发展趋势,并对我国教学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性启示。
一、国内外学习方式研究的现状1、国内学习方式研究从近几十年的学习方式的发展历程来看,国内学习方式研究早期多偏向人格、易学性等心理学视角,其中有较为全面的心理学理论研究和自身水平测验研究,主要集中在小学到高中阶段孩子的学习方式研究上。
后来,随着科技发展,国内学习方式的研究又向信息技术等新的方向发展,也开始对成人的学习方式进行研究,比如集成研究、媒体研究、在线学习等。
2、国外学习方式研究国外学习方式的研究具有跨学科的特点,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
英国学者汉瑟尔(K. R. Hammond)提出“学习方式”一词,并提倡“迁移”(Transfer)理论,认为学习方式不是固定的,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能力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迁移自己的学习方式。
此外,国外的学习方式研究也涉及更多的研究领域,如英文口语学习、智能学习、多媒体学习等。
二、学习方式研究发展趋势学习方式研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1)以人为本。
在学习方式研究中,人因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要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而且关注学习者与知识间如何互动,这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2)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在学习方式研究中越来越重要,如虚拟现实、3D模型等,可以从多角度帮助学习者掌握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3)学习资源共享。
学习资源共享可以让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学习者都有机会去参与,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方式,通过分享经验和互动交流的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
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摘要:高等学校应当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一定的理论指导,具有指导性、它是一个过程范畴,具有过程性和标准性。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经成为高校改革的重要问题,归纳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出现的问题,即市场需求和在校学生的矛盾、课程结构,专业设置不合理、各高校培养模式定位不清和教育实践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并总结给予了解决办法。
关键词: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综述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章第31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围绕人才培养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到底是什么呢?查阅不同的文献,各个学者都给予不同的理解。
龚怡祖教授指出:“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式样和运行方式,它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规范性。
”[1]刘英、高广君在总结了其他学者的理解后,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高等学校为完成人才培养任务而确定的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培养过程和培养机制的系统化、定型化范型和式样。
”[2]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界定还有许多其他的解释,但综合这些学者的看法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相通点。
首先,人才培养模式都基于一定的理念指导,具有指导性。
我们知道一定的行动是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行事的,它制约着其培养目标的设置、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等等。
其次,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过程范畴,具有过程性。
这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各个方面。
最后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标准性。
二、人才培养模式出现的问题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改革中的重要问题。
结合各个高校的现状,各个学者都阐述了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归纳。
关于“人的本质”历史研究综述
经济 学 哲 学 手 稿 》 和 《 关 于 费 尔 巴哈 的提 纲 》 中 的 两个 命 题 提 出的 论
点。他们认为人的本质应该包括人 的类本质和个体本质 ,人 的类本质 是实践或者说是劳动 ,表明人类作为整体与其他事物的区别 ;人 的个 体本质是 “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1 ] ,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根据 。 ( 7 )三重本 质说。这种观点 以赵家祥 、万光侠 等为代表 ,依据 是马克思在 《 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和 《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提 出的三个命题 。他认为 ,人的本质是 由类本 质、群体本质 、个体本质组成的统一体 。这种观点客观地说就 是对马 克 思 关于 人 的本 质 的 三个 经 典 论 断的 完整 再 现 。 ( 8 )四 层结 构 本 质 说 。这 是 以 韩庆 祥 为代 表 的一 些 学者 提 出 的 , 认为 “ 现实 的个人的本质就是 : 从事创造性生产 劳动的,因而是在一定 的社会关系总和的条件下能动地表现、实现和确证其 自由个性和满足 其需要 ”。他们指出,人 的需要、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应该被作为 理解人 的本质的四个核心概念 ,具体地说就是 “ 需要 、生产劳动、社 会关系和个性分别体现的是人的 内在本质、类本质 、现实 的社会本质 和个性本质 ”。这种说法可 以说是整合 了马克思分析人 的本质的多个 角度 ,对我们全面理解该理论具有启发意义。 ( 9 )整体本质说 。这种观 点以陶富源为代表 黼 源认为 , “ 人 的本质是 由人 的生理本质特 性、心理本质特性和社会实践本质特性等 三方面所构成的整体 ”。[ 8 ] 这个整体 中又有主 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 分,社会实践就是人的主要本质 这个观点是从一种全新 的视角 出发 的,对马克思人的本质进行了理解。 ( 1 O )另外还有人的本质是人 的需要、人的本质是 自由、人 的本 质是主体性、人的本质是多种属性的练合等观点 ,无论是那种观 点其 实都是 “ 万变不离其宗”。 2国外研究动态 自马克思 以来 ,现代西方哲学家对人 的本质的探索越来越 深入, 他 们 依 据 社 会 发 展 的 实 际和 人 类 新 的 实 践 结合 自 己的 理 解 , 对 人 的 本 质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 了发展 。目前,国外关 于人 的本质研究的代 表 性 的 观点 主 要有 : ( 1 )人的本质是人 的动物性 与人的社会性 的统一 。但 由于统一 的侧重点不一,这种观点又分为二种:一种是以社会性为主 ,另一种 是 以自然性 、动物性为主。如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质是 ‘ 本我 ’、 ‘ 自我 ’、 ‘ 超我 ’三者相 统一 的结构系统,并且以 ‘ 本能 ’、 ‘ 本 我 ’为 主 。 ( 2 )人的本质在于符号的创造和使用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明确的 提 出了符号说 ,他认为,人是符号 的动物 、文化的动物 ,所 以人 的本 质就是创造和使用符号。 ( 3 )人的本质是人格。人格主义者把人 的本质看作是一种有自我 意识 、自我控制能力的,有感觉、感情 、意志机能的主体——人格 。 ( 4 )人的本质在于精神。如现象学家舍勒认为,人之为人的新原 则,……这就是 ,精神一词。那个精神在其 中在有限的存在 范围内显 现的行为中心,我们要名之 以人本身。在他看来 ,精神是人的本质 , 精神是人与动物 的根本 区别。它使人与环境 、世界和社会有了不同于 动物与环 境、世界和社会 的关系,同时使人具有 了历史性与社会性。 舍勒 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论证 了人就是精神生命化和生命精神化的双重
存在-人本主义理论和以人为本治疗技术综述
存在——人本主义理论及以人为中心疗法的理论及实践一、咨询理论概述1、咨询理论的名称:存在—人本主义理论2、咨询理论的发展史:罗杰斯的整个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下述三个主要阶段(Allen E. Ivey et al, 2008):第一阶段:非指导性(1940—1950)。
这一阶段强调接纳来访者,建立积极的、客观的氛围,相信来访者的智慧,以及给予来访者充分的表达空间。
主要运用来访者的原话来澄清事实。
罗杰斯的著作着重强调了咨询过程中的技术。
第二阶段:以来访者为中心(1950—1961)。
这一阶段着重反思来访者的情感,解决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不和谐,避开对来访者有威胁的情景,将反思作为主要技术。
对技术并不加以强调,而是着重强调咨询师个性化的投入。
第三阶段:以人为中心(1961—1987)。
这一阶段的特点在于更多的个性化投入,更加强调关系问题。
在坚持原先观点的同时,罗杰斯逐渐对治疗场景中的即刻体验更加重视,要求咨询师、集体治疗与个体咨询更为主动及更多地自我暴露,同时关注广泛的社会问题,如文化差异与权利运用等。
对技术的关注降至最低,取而代之的是强调咨询师的态度,强调咨询师将自己看成是与他人相联系的一员。
罗杰斯的观点反应了一种理解性的治疗风格。
3、咨询理论框架以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
理论的基本假定是:所有物质的演化的倾向都是从较简单的形式向较复杂的形式发展。
对整个宇宙为说,是一种创造过程的运转,而不是崩溃过程的运行(形成倾向)。
每个人身上都有解决问题,改变他们的自我概念和日益提高自我指导的创造力,所有人类身上都具有趋向完善或完美的潜能。
心理成长和心理成熟的根源来自个体内部而不是外部力量(实现倾向)。
存在—人本主义的理论框架由关于自我与自我实现、觉知、需要、价值条件等概念组成。
(1)自我与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实现倾向的子系统。
实现倾向指的是个体的有机体经验,即指整体的人,包括意识与无意识,生理与认知。
而自我实现则是指实现意识知觉到的自我倾向。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研究综述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研究综述作者:张海霞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年第8期收稿日期:2012-05-14作者简介:张海霞(1985-),女,陕西延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发展研究。
张海霞(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摘要:人的解放是马克思终身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也是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宗旨。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人的解放”的思想一直是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学术界主要从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地位、形成和发展、内涵、实现途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与相关问题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不断拓展和深化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研究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解放;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B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2)08-0166-02一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地位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地位问题实际上是关于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定位问题。
通过对近些年来相关文献的整理和归纳,可以看出学者们对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定位大体相同,而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对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理解也更加准确、深刻和富有时代内涵。
美国学者杜娜叶夫斯卡娅评论道:“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解放理论,否则它什么也不是。
”我国学者孙正聿在《解放何以可能——马克思的本体论革命》一文中认为“解放何以可能”,这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
王海峰在《哲学与人的解放——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解放”主题》中指出,哲学,就其本性来讲,是关于人的自由与解放的学说,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彻底地体现了这一本性。
学者李兵认为马克思哲学是以人的解放为理论旨趣,以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人的非人的生存状况为理论进路,以探索变革人的生存方式的现实道路为理论内涵的“解放何以可能”的解放论哲学。
另外,一些学者通过选取特别的角度把其他哲学家的解放思想与马克思解放思想进行比较,更加凸出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是指导人们实现真正的自由与解放的思想。
饭店人本管理研究综述
R s 20 o s( 0 4)认为人本管理对招聘和管理现有的饭店 员工有
重 大 意 义 。职 业 前 景 能 激 发 员 工 的 文 化 观 念 和 以 后 的 表 现 。
企业管理者首先要探讨的问题的结论 ;胡进 ( 0 5) 2 0 立足人本 管理的本质 ,对人本管理实施准则及认识误 区进行了探讨;史
国内研 究现状
国内 学术 界 对 人本 管 理 的研 究 普遍 而 广 泛 ,他 们从 不 同的 角 度 和立 场 对人 本 管 理进 行 过 深入 的研 究 ,归 纳起 来 大致 可 分 为基 础理 论研 究 、应用 性研 究和个 案研 究三个 方面 。
一
国外研 究现 状
国外 的 学者 对 于 饭 店 员工 的研 究 大 多数 是 从 人 力资 源 管 理 的角 度 出发 ,通 过 对 工作 环境 分 析 和 员 工 激励 等 途 径进 行 考 察
后 ,认 为适应 的人 力 资源 管理 对 员工 会产 生积 极 影响 。J rmy ee RH yo ,A to yIg l ( 9 9) 到 邓小 平 同志 实行 改革 .u tn nh n n od 1 9 提 开放 政 策 以来 .中 国入 境 游客 空 前 高涨 ,带来 饭 店业 的 繁荣 。 然而 ,落后 的 职 业教 育 成 为饭 店 业运 做 的瓶 颈 。 然而 ,纵观 这 些 研 究 ,只是 从一 个 点 或 多或 少 的 涉及 到 了饭 店人 本 管 理 的基 本 内容 。不 全 面 ,未 能 形成 一 个科 学 的 研究 体 系 和研 究 框架 . 不 能 很好 地 达 到研 究 饭 店 业 员工人 本 管 理 ,提 高 员工 满 意度 和 促 进 员工 良好职 业生 涯发展 的 目的。
小学教师科研业绩综述总结(优秀模板3篇)
小学教师科研业绩综述总结(优秀模板3篇)小学教师科研业绩综述总结第1篇本年度,我上半学年教学一年级语文,做班主任;下半学年教学二年级语文,做班主任。
我给自己定的座右铭是“教孩子一天,为孩子一生。
”围绕这句话,我把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教养素质,关爱外来民工子女,作为班级管理和教学行为的目标。
一、民主管理,增强凝聚力组织主题班会、公布班规(草稿),根据全班学生意见,去粗求精,设立班规,试行一个星期后,形成完整的、容易操作的班规。
执行时,赏罚分明,保证了班规的权威性。
进行班级的文化布置,班级的“书坊”角,“快乐向前冲”铅笔字展览,“书画展览”都很有特色,彰显了文化色彩,在学校的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快乐向前冲”铅笔字展览,还被严辅导员进行了新闻图片报道。
我在观摩丁老师的中队活动后,提前布置学生写竞选演讲稿,比赛时,学生才艺展示、竞选演讲,队员投票、公开唱票后,队员们选举出了自己心目中的中队委员,他们都很有责任心,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在学校组织的评比中,我们班的中队会在年级中获得优评。
本班根据《班级星级评比方案》,每天开展设星、评星的活动,两个星期进行一次物质、精神双重奖励,学生变得积极要求上进了。
在学校校务会上,我被点名介绍了自己班级在教养教育方面的措施。
二、扎实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我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的工作,备好课、备好学生,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后,再进入课堂教学;教学时,关注学生学习状态,不疾不徐,富有节奏感地进行教学,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
学生纷纷反映:“上语文课真有趣呀!”上半年,我执教了校级观摩课《小池塘》,多媒体运用,读写结合,审美教育,得到听课者的一致好评。
下半年,教研室瞿主任来我校,随机抽听了我的一堂课《乡下孩子》,我跟学生师生互动十分自然,课堂气氛融洽,学生学得轻松快乐,得到了瞿主任的赞赏和指点。
三、致力成绩,力争上游。
上半年教一年级时,阅读知识竞赛第一名,看图写话竞赛第一名,期末语文测试成绩第2名。
基于人本需求视角的空间公正研究综述
基于人本需求视角的空间公正研究综述目录1. 内容综述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4)1.3 研究方法和框架 (5)2. 空间公正的理论基础 (6)2.1 空间公正的概念和内涵 (7)2.2 空间公正的评价指标体系 (9)2.3 空间公正的影响因素分析 (10)3. 基于人本需求的空间规划与设计 (11)3.1 人本需求的概念和特征 (12)3.2 基于人本需求的空间规划原则 (13)3.3 基于人本需求的空间设计方法 (14)4. 基于人本需求的城市更新与改造 (15)4.1 城市更新与改造的背景和意义 (16)4.2 基于人本需求的城市更新与改造策略 (18)4.3 基于人本需求的城市更新与改造案例分析 (19)5. 基于人本需求的社区建设与发展 (20)5.1 社区建设与发展的背景和意义 (21)5.2 基于人本需求的社区建设与发展原则 (23)5.3 基于人本需求的社区建设与发展实践 (24)6. 基于人本需求的交通规划与管理 (25)6.1 交通规划与管理的背景和意义 (27)6.2 基于人本需求的交通规划与管理原则 (28)6.3 基于人本需求的交通规划与管理实践 (29)7. 结论与展望 (30)7.1 主要研究发现总结 (31)7.2 研究局限和不足之处 (32)7.3 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34)1. 内容综述空间正义理论:空间正义理论是研究空间分配公平性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经典的马克思恩格斯空间正义观、约翰罗尔斯的差别原则等。
这些理论为我们分析空间公正问题提供了基本的伦理和道德基础。
人本需求:人本需求是指满足人们基本生活、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包括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
研究者认为,关注人本需求是实现空间公正的关键,因为只有在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才能谈论公平和正义。
空间规划与政策:空间规划与政策是实现空间公正的重要手段。
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基于人本需求的空间规划与政策建议,如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推动绿色出行等。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综述-教育文档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综述黄炎培( 1878―1965),号楚南,后改号韧之、任之,江苏省川沙县 (今属上海市) 人,我国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他首倡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推动民初的教育改革,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实验和推广职业教育,直接促成了二十年代学制改革中职业教育地位的最终确立,他结合当时中国国情,提出一系列的职业教育思想,并付诸实践,对推动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职业教育理论的建立作出重要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得到快速的发展,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研究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对审视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现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近20 多年来,学术界关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发表了大量的论文,笔者对此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分析其研究概况、热点和不足。
一、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的概况关于黄炎培思想的研究,主要有两大部分:生平研究和教育理论、实践的研究。
生平研究焦点集中在其以民主人士身份参与抗日爱国运动的事迹,以教育家身份大力提倡职业教育等一系列的人生经历。
主要著作有《黄炎培》、《黄炎培年谱》、《方圆人生》、《八十年来》、《抗战以来》、《断肠集》、《黄炎培诗集》等。
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主要以职业教育思想为中心,分析其教育理论体系的组成、现实价值意义等内容。
研究的参考著作有《黄炎培教育文选》、《黄炎培教育论著选》,目前还缺乏收集和论述黄炎培教育思想的专著。
论文方面,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关于黄炎培的教育思想论文较多,主题大多数围绕职业教育理论体系。
随着黄炎培的研究资料不断增加和挖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了进一步的拓展,研究重点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其研究进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八十年代,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教育的目的、方针、原则等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内容,以及职业教育理论的贡献、黄炎培的教育实践活动等。
九十年代,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教育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研究者把焦点落在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指导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女子职业教育等领域的探索。
三年来以人为本研究综述
2 期 第 2 O6年第 63 2O ( 卷 总第 10期)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Junl f L 蚰j Iste0 ofs ora o AN ntu f Hc P it P i
N 6. 2 O6 o O s】 l 0 3 o.2 ea N .1oV 1 2 = i
收稿 日期 :2O —0 一l O6 8 O
肯定第 二层含义 ( 这是马克思主义者肯 定 的) ,才是 对 以人 为本 的 “ ”的全 面 、准确 的把握 L 。还有 人 8 J
学者认 为 ,人 的世界 、人类社 会是 以人 为本 的。在 人 的世界 、人类社会 中 ,人 并 不 是 附属 品 。世 界是
从人学观上理解 以人为本 。有学 者认 为 ,以人
关于 以人为本 的 内涵 和实 质 ,学界 从不 同角度
或层面进行 了广泛讨论 。 从本体论 和方 法论 上理解 以人 为本 。有 学者 认 为 ,在本体论 上 ,实践 是人 的实践 ,人是 实践 的主
体 ,没有作为 生命个 体和 生命 需要 而存 在 的人 ,也
上 ,有学者认 为 ,以人 为本 指 的是人们 在处 理和解
人。它包括两 层含义 :一 是指 社会 全体成 员 ,二是
指人民。对 “ 人” 的理解 ,只有 从肯 定第一 层含 义 ( 这是许多人本 主义者 和 民本 主义 者肯定 的) ,进到
决问题 时的态度 、方 式 、方 法 ,即人们 抱 着 以人 为
社会之外 ,不可能有 “ 正常状态”的 “ 作为人 的人 ”
的存在 。所谓 “ 正常状态”的 “ 作为人 的人 ” ,是 在 社会 中现实 存在 的 、从 事实 际活 动的人 ,而不是 想
多社会 现实 问题提 出的 ,是对过去 以经济 基础为本 、
“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根基——“以人为本与中华民族凝聚力”学术研讨会综述
的人 ” 以人 为 本 中 的 “ ” 是 价值 论 意 义 上 的 。 本
“ ” 本 ,即 :什 么是 最重 要 、最 根本 、最值 得 我们
民为 本 ” ,主 要是 从 统 治 ( 领导 )层 的视 角 出发 的 ,而 “ 以人为 本 ” ,则是 从法 治 的视 角 出发 的 。 有 些 学 者 也 认 为 ,我 们 党 提 出 的 “ 以人 为 本 ”思 想作 为新 的时代 条 件 下 的 崭 新 发展 理 念 ,
本思 想提 出来 的 。 以人 为 本 中 的 “ ”是 生 活在 人 特定 的社会 关 系 中从事 实 际 活动 的人 。即 “ 现实
人 。人 民是 政治 概 念 ,强调 群体 ( 在不 同历 史 时
期 有不 同内容 ,在 目前 我 国 ,人 民不包 括全 体 社
会成员 ,依 法被 剥 夺政 治权 利 的人 和敌 对分 子 不 属 于人 民 ) :而 公 民是 与 外 国人 相 对 应 的法 律 概
而 “ 以人 为本 ”之 “ ”应 泛 指人类 .就具 体 国 人
家范 畴而 言 ,主体 是公 民 ,但应 覆 盖所 有现 实 的
本次 学术 研讨 会 的主 题是 “ 以人 为本 与 中华 民族 凝 聚力 ” ,因此 .许 多 专 家 学 者 首先 就 “ 以 人为 本 ”的 内涵 与价值 作 了有 益 的探 讨 。有些 学 者指 出 ,现代 社会 中 ,以人 为本 主要 是相 对 于物
吴 灿新 : 以人 为本 ” 当代 中华 民族凝 聚力 的根 基 “ 是
9
它 既不 同于 西方 的 人道 主 义思 想 ,也 不 同 于 中国 传统 的 “ 民本 ”思 想 。首 先 ,在 处理 人 与物 的关
什么是以人为本
论什么是以人文本摘要:阐述以人为本的起源,发展,含义,运用及意义。
一、以人为本的起源与发展(一)西方的起源与发展“人本主义”(Humanis)一词来自拉丁文的“humanitas”,“humanitas”最早出现在古罗马作家西塞罗和格利乌斯的著作中,意思是指“人性”、“人情”和“万物之灵”。
人本主义的思想最早起源于古希腊。
当时的智者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此命题在西方思想史上最早对人自身给予肯定。
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人本主义思想,并揉合了毕达哥拉斯和埃利亚学派的思想,创立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念论”哲学;亚里士多德继承了理性人本主义传统,并提出了“人是理性的动物”的著名命题,使得古希腊理性人本主义传统已基本形成;在经历长时期的神学统治之后,人本主义思想在14世纪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时期得到极大的发展,此时期最大的成果之一就是“人的发现”。
以但丁、彼得拉克、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拉斐尔等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通过不同艺术形式,对人的伟大和人的价值进行了热情的讴歌;17世纪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他提出“我思故我在”这一彻底的命题,与中世纪“我是我所是”的上帝存在的基础命题根本对立;17-18 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天赋人权”出发,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抨击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18 世纪的德国康德通过他的先验自我的哲学,进一步肯定了人的主体性;19世纪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以人学批判黑格尔思辨理性哲学,以人学取代基督教神学,并将自己的哲学称为“人本学”;马克思主义以唯物史观为根本的世界观,为人本主义的理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自由哲学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即有着各种需要的个人。
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孔子研究综述
孔子研究综述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代表。
他的思想和教义,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建设和文化发展,也影响了许多后代弟子和学者,并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经典价值。
因此,人们对孔子的研究也是非常深入的。
从事其研究的学者们建立了“儒家”这个流派,进而把孔子的思想发展成更好的现代思想。
一、孔子的思想历史概述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思潮,是中国古人的圣贤,也是一代博学大师。
据史书有关的传说表明,孔子的祖先生活在春秋时代,他的家族据说来自楚国。
传说孔子是一位聪明睿智的人,从小就表现出了一定的智慧和学习能力,他有着“子实”的绰号。
孔子的思想主要来源于先秦思想,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潮”,以“仁”为最高道德规范,以“礼”、“义”、“智”为核心内容,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以“诚实守信”为根本。
他把仁义礼智信四德作为自己的哲学思想,将教育与政治、道德、经济、文化等统一起来,用以完善社会价值体系,提升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建立起人的精神领域,充分发挥出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孔子的社会主义思想孔子的社会主义思想曾在古代中国占有重要地位,他认为要改革和改善社会,就必须实施“仁义礼智信”的教育改革,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强化仁爱,从而改善全社会的公平正义。
孔子认为,改革的宗旨是普及“学习”,使全社会的人都能受到教育,提高全民的素质,仁义礼智信都是孔子的重点教育内容,他要求学生不仅要坚持学习,而且要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把人的健康性格和学习能力培养好。
孔子还特别强调,实现社会平等就必须落实“君臣大家之义”,尊重君臣之义,尊重大家之义。
君臣大家之义是指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诚实守信,以及职责交往的共同道义,这种君臣大家之义的道义深植于中国社会,为中国社会变革建立起良好的道德规范,为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孔子思想现代价值孔子在古代中国的思想,在现代仍有许多重要价值。
当今世界发展瞬息万变,社会变化迅猛,实用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对人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孔子在此时此刻也仍然有着经典的思想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人为本研究综述
徐国清
《理论前沿》(2006年第2期)
[摘要]近两年来,学术界对以人为本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本文紧跟学术前沿,对当前学界关于“以人为本”问题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梳理,以便促进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 以人为本;人;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党的建设规律和执政规律乃至整个国家建设规律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
中国要在本世纪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坚持以人为本。
本文就学术界关于“以人为本”问题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梳理,以便促进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
一、以人为本中“人”的界定
两年来,学术界对以人为本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深化了对以人为本的认识。
但是尚未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特别是对以人为本中的“人”的界说还存在很大争议。
(一)相对于以民为本而言。
黄楠森、何祚庥等人认为以人为本不同于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要比以民为本更宽泛,以人为本的“人”不仅仅包括人民,而且还包括人民以外意义上的人,包括所有的人。
李士坤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主体是人民,在一定意义上,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
孙显元、王锐生把以人为本的“人”解释为现实活动的人。
作为创造历史的动力的人,主体是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核心就是以民为本。
韩庆祥认为以人为本的“人”,不仅仅包括人民,而且还包括:类存在意义上的一切人;社会群体意义上的人;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个人;一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劳动者;主要是最广大人民群众。
汪金友、赵存生认为在当今的环境下,以人为本等同于以民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
而陈志尚则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人”是现实的人,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社会全体成员,二是指人民。
(二)相对于人本主义而言。
李士坤、隋秀英等人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人”,应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现实的、具体的人,决不能像现代非理性主义哲学那样,把人说成是一种主观意识,也不能像人本主义者那样,把人理解为一般的、抽象的人。
王金福认为“以人为本”中作为“本”的人既不是“类”,也不是个体,而是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统一。
黄楠森则认为以人为本是一种态度、方式、方法,而人本主义是一种观点、看法、理论,两者只是形式上的区别,其内容则是一致的,以人为本的态度正是人本主义观点的应用。
(三)相对于以物为本而言。
黄楠森、汪金友等人认为“人”与“物”是相对的,与以人为本相反的原则是以物为本。
陈志尚认为以人为本与以物为本不是绝对对立的,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并不是否定以物为本,而是要求既见物又见人。
(四)相对以个体为本而言。
有人认为,以人为本的基础是每个个体,以人为本就是以个体的人为本。
李士坤等人认为以人为本不能偏颇地理解为个人,但也不应简单地反对或否定为个人,过去我们只讲为他人、为人民,忌讳提个人,也是一种偏颇。
二、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以人为本,是在对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的反思中,尤其是在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所付出的代价的反思中,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
韩庆祥等学者认为,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有其特定的基本涵义。
其一,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
既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目的地位,又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其二,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
其三,它是一种思维方式。
就是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运用历史的尺度,又要确立并运用人的尺度,既把人当手段,也把人做目的,要关
注人的生活世界,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确立起终极关怀,要关注人的共性、人的普遍性、共同人性与人的个性,要树立起人的自主意识并同时承担责任。
孙显元认为以人为本是对人的历史主体地位的科学概括,是人与历史相互关系的科学总结,是对“人是历史的剧作者和剧中人”的科学表述。
安徽省社科院邓小平研究中心课题组的邸乘光等同志认为以人为本体现了一种历史观,体现了一种价值观,体现了一种方法论。
陈惠雄认为,全面理解以人为本发展观,大致应当从三个方面理解:首先,人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出发点;其次,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最后,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与归宿。
夏甄陶认为,以人为本是贯穿于人的世界的一条根本原则;在人的世界中,人不是附属于某个凌驾于人的世界之上的超人主宰的附庸,不是超人的主宰用来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人本身就是人的世界的根本、主体;同时以人为本还意味着人本身是人的根本,人就是人的最高本质,因而人本身就是人格的主体。
总之,以人为本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不但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而且对马克思主义有重大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由其基本涵义决定,以人为本的具体内容为:第一,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第二,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权利;第三,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第四,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三、以人为本现实的、实践的意义
学者们普遍认为,以人为本在理论上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观,而且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是对我国社会发展动力的深度开发,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有的学者从我党发展的历史视角,分析以人为本的重大意义,认为以人为本是对中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经验的总结,是我党从呼唤现代化走向了反思现代性,是党中央在发展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上对于人本精神的回归。
有的学者认为以人为本是一种进步,站立点更高。
有的学者认为以人为本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了邓小平的“共同富裕”观点。
有的学者认为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我党对拉美经济发展教训的反思,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还有的学者认为以人为本重要思想的提出,不仅具有重大的国内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使我们党、我国政府取得了同各国党、各国政府、世界上各种非政府组织、各国人民沟通、交流、协商、谈判的话语主动权和广阔的论说空间。
四、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第一种观点认为,以人为本的本质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总体素质与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要求还很不相适应,有的甚至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为此,要以创设人文精神和人文环境为导向,以提高人的素质、满足人的需求为主线,以保障人的权利、体现人的价值为核心,在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中实现人自身的发展。
要注重科技文化的发展,始终把人的素质的提升放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位置;要注重市场经济的人文价值追求,始终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终极价值追求;要注重人文精神和人文环境建设,不断提升人的主体意识,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
第二种观点认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首先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正确认识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能力为本等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实现执政理念和领导方式的转变,从制度、体制和机制上入手,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教育制度和管理体制的创新。
第三种观点认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转变发展观念,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努力在全社会创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做到效率和公平并重,将发展的成果惠及到社会
的每一个人,特别是更应该强调和关注弱势群体。
为此,要加强社会主义保障制度建设,健全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改善弱势群体生活与生存条件,提升其生存与发展能力。
第四种观点认为,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纠正过去以抽象的集体利益取代个体利益,以抽象的公共意志抹煞个人的人权现象,尊重人权。
逐步删除现有法律中不合时宜的条款,加快建立现代化的法律制度,加快建立权责分明、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切实保障全体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通过改革真正确立人权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