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社会经济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为了积极推动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构建合理的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是首要任务。

本文阐述了区域循环经济的涵、意义和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并结合国外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分析了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差异性,提出了我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模式。

关键词: 循环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0引言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容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面对经济发展中如影随形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约束问题,我国已经开始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走节约型发展道路。

如同“知识经济”一样,“循环经济”已融入中国主流经济概念当中,成为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的重要路径。

然而,如何能快速顺利地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是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区域循环经济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多围广,为保证区域循环经济的顺利发展和进一步推进,需要为区域制订相应的发展规和标准,使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清晰的目标。

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背景对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一些探索。

1区域循环经济的涵及意义
首先,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是一个舶来概念,是西方发达国家在总结了传统经济的种种弊端后提出的人类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生态型经济[1]。

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被称为循环经济的3R原则。

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所谓区域循环经济是指一定的行政区域,以循环经济理念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通过原料、废弃物的互相交换建立生态产业链,组成若干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实现区域企业群体之间的循环,从而达到资源利用的减量化、产品生产的再使用和废弃物的再使用的效果[2]。

区域循环经济建立在区域经济发展基础之上,既要符合区域发展的规律,又要按照自然界的生态循环原则,合理地构造其产业结构,促进发展。

我国正处于大规模快速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大力开展区域循环经济建设,可以有效地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3],转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为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坚实的载体。

2探索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性
2.1区域自然资源具有差异性
虽然我国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煤炭等多种资源的总量排在世界前列,但多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并且资源分布不平衡,资源禀赋差异大[4]。

从东西部地区的差异性看,东部生产力发达,工业城市集中,能源严重不足;西部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程度低。

如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约占全国可开发水能资源的67. 8%,铁矿集中于辽、冀、晋、川四省,占全国保有储量的60%;
磷矿集中于云、贵、川、鄂四省,占全国保有储量的70%[5]。

2.2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我国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提出优先发展沿海地区,推动沿海对外开放,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生产要素大量地向东部地区流动,但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并没有实现,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绝对差距和收入差距逐渐扩大。

虽然中央政府为缓解区域差距进一步扩大,采取了如“西部大开发”等一些政策扶持,但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导致地区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如要素条件、产业基础、区位和人文环境等将继续存在[6]。

2.3区域发展所面临问题的差异性
在经济发展凌驾于环境保护思想观念的引导下,我国很多地区,特别是以资源开发和以原材料粗加工为主的地区,工业“三废”的排放量极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环境污染十分严重。

凭借国家政策倾斜和地理优势率先发展的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尤为突出,高耗能、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产业的发展导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煤炭等矿产资源面临枯竭,有些城市面临产业转型。

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农业和自然资源,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开发容易诱发草场退化、荒漠化和沙尘暴等自然灾害[4]。

3国外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经验
从事循环经济研究最早的是德国和日本两个国家。

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在循环经济评价体系上的研究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国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有三个层次:首先,从国家层次来看,实现循环经济最具有代表性的模式当属德国
双元系统模式; 其次,从企业层次来看,最典型的循环经济模式是美国杜邦化学公司模式; 最后,从区域层次来看,典型模式为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模式。

在发达国家,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大都是通过企业间的工业代和共生关系,形成工业园区。

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模式是面向共生企业的循环经济模式—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从而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4个厂为核心,通过贸易的方式把其他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本企业的生产原料,建立工业横生和代生态链关系,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形成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目前,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奥地利、瑞典、爱尔兰、荷兰、法国、英国、意大利、菲律宾、泰国、印度等国家都在积极建设生态工业园,美国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已经建立了20 多个各具特色的生态工业园;加拿大建起了40 多个[7]。

4对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
4.1我国现有的三种发展模式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模式: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自发战略转型模式,具有一定技术经济基础的资源型地区战略转型模式和中西部跨越式战略转型模式。

(1)以南、等地为代表的国发达地区的自发战略转型模式。

、和都位于东部发达地区,都较早地制定了整体层面的循环经济规划。

是我国最早开展循环经济
研究和实践的省市之一。

目前,在清洁生产、节能、节水、废弃物资源化等方面已经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在2003 年结合生态省建设,制定了发展循环型工业、循环型农业、循环型服务业和循环型社会的专项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省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开展了全省围的循环经济试点,且进展良好。

则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点、线、面”和“八创建活动”模式,使循环经济的试验示无论在数量、规模和质量上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2)以等地为代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资源型战略转型模式。

省是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的第一个循环经济试点省,在循环经济发展试点方案的基础上,省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循环经济“3+1”发展模式。

“3”是指“大”、“中”、“小”3 个循环,“1”是一个产业。

具体包括:“小循环”,在企业层面推行清洁生产,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消耗量,实现污染物产生量的最小化。

“中循环”,在工业区及区域层面发展生态工业,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大循环”,在社会层面推进绿色消费,建立废物分类回收体系,最终建立循环型社会。

同时,大力发展废物和废旧资源的回收、处理、处置和再生产业(静脉产业),从根本上解决废物和废旧资源在全社会的循环利用问题。

(3)以市等试点地区为代表的跨越式战略转型模式。

市是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的我国首座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也是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进行跨越式战略转型的首次尝试。

市提出了“一个目标、两个环节、三个核心系统和八大循环体系”战略框架,建立和采取了“政府主导、规划先行、制度建设、立足生产、转变观念”的循环经济建设和推进体系。

[1]
4.2当前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这三种模式来看,、、、循环经济实践模式较好地体现了循环经济概念的本质,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特点,基本覆盖了生产和消费两大领域和工业、农业、服务业、废弃物再生利用四类产业,较为合理地规划了发展战略和建设模式。

然而,发展循环经济毕竟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也应该看到,现有实践模式还是存在一些问题:(1)对循环经济的理解不到位,实践中困难重重。

中国的循环经济概念在理解上普遍比较宽泛,这给各方面统一认识和实施操作造成了困难。

例如对循环经济涵理解得不清楚或不全面,例如,的“点、线、面”模式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字面上反映不出循环经济的本质涵,较难用于普遍交流。

的“3+1”模式逻辑上对应的不好,用“3”是指三个层面的资源循环特征,“1”又突然强调一个产业。

另外,不是所有企业都对发展循环经济有正确认识,有些企业总是抱怨效益不好、缺乏资金,拿出种种借口予以推脱[6]。

这些认识上的不足,对循环经济的落实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2)缺乏总体规划和宏观指导,政策法规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还处在初始阶段,国家还没有制定总体规划和推进计划,对循环经济发展指导和引导不够。

尤其是区域循环经济更缺乏总体规划和必要的宏观指导。

同时,还有法规政策之间存在大量的冲突和不协调,存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真空地带,立法工作滞后,经济体制上也存在不相适应的方面。

这些都属于市场失灵的领域,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激励。

(3)缺乏相应的关键技术。

目前我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某些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总体上看,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明显滞后,多数企业
还没有能力开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同时也缺乏了解相关技术信息的渠道。

我国的废物和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虽然已经有了基础,但却是技术含量低、废旧物资被降级使用,没有发挥循环经济的最佳效应,也没有与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的有效保证有机地结合起来。

(4)体制运行不顺畅。

循环经济是一种有利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及消费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地方各部门的协调一致。

目前,在这方面国家有关部门之间分工和管理职能不明确;有些法律法规中规定的执行主体消失了,有些主管部门的职能交叉和重叠。

再生和循环利用市场秩序混乱,缺乏有效监管。

[6]
4.3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新的探索
针对当前面临的问题,通过对我国现有的几种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索以下四种发展模式:[4]
(1)以优化产业结构为核心的东部发展模式
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结构重组与产业升级,因此,该区的循环经济发展应该在充分考虑资源的承受能力、产业优化与技术升级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循环经济的发展质量,形成以优化产业结构为核心的发展模式。

一是,调整和优化农业部结构。

农业要向优质、高效、高产方向发展,向立体农业、观光农业、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方向发展,建立和完善农业部共生产业链,形成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型农业模式。

二是,优化工业部结构。

工业要向微电子、生物、新材料、航天和核能等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新兴行业发展,通过发展清洁生产技术的方式对传统产
业进行技术改造,变速度增长为质量增长和效益增长。

三是,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特别是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半岛和辽东半岛形成合理的地域分工体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是,以现有的产业集群为基础,调整和优化园区布局,在各类企业之间要建立和形成相互交流为纽带的生态工业链,并形成高级的生态工业网络系统。

图1 东部、中部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以节能降耗为核心的中部发展模式
在中部地区,有我国重要的煤炭、钢铁、有色金属和磷矿等原材料基地,但长期以来受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资源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资源开采浪费严重,靠山吃山,靠矿吃矿,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影响中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

因此,中部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应该立足于资源与环境的现状以及所承担的区域分工来考虑。

一是,整顿矿产资源利用格局,实行关闭小矿,发展大型矿业集团,以减轻对生态的破坏,提高资源的开采能力与回采率。

二是,实施矿产资源与电力、冶金等行业联产运作,形成煤炭-焦煤-电力-钢铁、煤炭-焦煤-电力-化工产业链。

三是,发展工业垃圾、污水处理
行业的静脉产业。

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工业污水的产生量会随之增加,实施垃圾资源化和污水的净化利用,有利于推进清洁生产。

四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紧密结合东部地区的产业移,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资源的利用程度和能源的使用效率,提高企业的清洁生产能力,形成节约资源、降低能源消耗为中心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的西部发展模式
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薄弱,开采的资源输往东部进行加工制造,制成品又在西部地区销售。

这种垂直地域分工不但不利于西部地区工业的发展,还对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

对此,发展西部地区的循环经济,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承载力,把发展地区特色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

一是,对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

二是,引进适合西部地区需要的先进技术,发展与当地资源加工密切的产业。

以清洁生产为导向,延长产业链条,使上游排放物成为下游的生产原料,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是,建立以节水、防退化为中心的农牧业生产体系。

在种植业领域大规模发展滴灌,依靠西部地区的光热资源,发展葡萄、啤酒大麦等特色有机农业,并实施畜牧业和种植业的耦合,利用生物肥料提高土壤肥力,从而构建生态种植-饲料加工-生态养殖-有机绿肥-生态种植的良性循环。

(4)以资源转型为核心的东北发展模式
东北地区虽然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与原材料基地,但经过数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开采,资源日益枯竭,不少企业已经破产或即将破产。

因此,实施以资源转型为中心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理想之路。

一是,调整产业结
构,发展资源替代型产业[8]。

淘汰资源与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的设备、工艺和产业。

实行绿色能源战略,开展传统企业、传统产业及行业的生态化改造,积极发展资源消耗少、经济效益好的替代产业。

二是,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资源型城市要根据市场供需信息,找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对于主导产业已有相当规模和竞争力的资源型城市,可通过纵向拓展产业和细化分工的方式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并逐步实现第二产业中的闲置生产力向其他产业转移[9]。

三是,建立废物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通过对废物的整个生命过程中物质、能源的输入以及相应的环境排放物进行识别和量化,评估各个阶段的物质和能源利用效率以及排放物的环境影响,尽可能地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

5结论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对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优化运行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性指导作用,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将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向生态化建设高速迈进的有效实现途径。

尽管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从总体上看,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和障碍,需要大力开展研究,创新技术,尤其是为促进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具体思路和方案设计。

参考文献
[1] 肖华茂.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其评价体系研究综述[J]. 生态经济. 2007(04): 52-55.
[2] 丘兆逸.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成本-收益矛盾分析[J]. 统计与决策. 2006(11): 92-93.
[3] 肖华茂,剑. 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 2007(06): 44-47.
[4] 马永欢,周立华. 我国循环经济的梯度推进战略与区域发展模式[J]. 中国软科学.
2008(02): 82-88.
[5] 胡鞍钢. 中国资源与经济发展[J]. 中关村. 2005(12): 32-39.
[6] 肖华茂.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索[J]. 工业技术经济. 2007(01): 3-7.
-
[7] Roberts B H. The Application ofIndustrialEcologyPrinciplesandPlan-ning Guidelines
for the DevelopmentofEco-industrialParks:AnAustralianCaseStudy[J].JournalofCleanerProdu ction,2004, 12(8~10): 997~1010.
[8] 朱显成,则渊,钱堃. 东北老工业基地实施循环经济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06(12): 83-86.
[9] 邵学峰,磊. 循环经济发展与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J]. 长白学刊. 2006(04): 78-80. - . - 总结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