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循环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
循环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作者:陈延军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第01期[摘要]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度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文章分析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论述我国如何走循环经济之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区域经济;传统经济[作者简介]陈延军,中共新乡市委党校组织科科长,经济师,河南新乡,453000[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08)01-0065-0002循环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全新模式。
党的十六大在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议中指出:目前我国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要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生态良好的小康社会目标。
而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是一种最佳选择。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科学地认识循环经济,并在实践中着力发展循环经济。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循环经济”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型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资源循环型来发展的经济。
循环经济观,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尊重客观规律、探索经济规律的产物。
可见,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度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推进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为重点,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作为可持续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它是一种使资源环境要素与经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的可持续经济,或者说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基础的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与实现我国区域可持续协调发展
循其资源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应全面深刺认识区城资源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循环经济特征, 加强
循 环经济 三大体 系 建设 , 面实现我 国 口、 ” 以全 人 资源 、 境与 区城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环
关键词: 循环经济I 区域人 口} 费潭与环境I 可持续协调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 社 产相 适应, 而人口 数量优化是物 质资料得以 顺利发展的重要 会、 实现区域 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内 在要求。 要推动区域经济 前提 条件。 的增减和人口 人口 的数量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 可 持续发展, 必须正确处理好区 域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的关 的关系不 是简 单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区域经济社会发 系, 在追求区 域经济增长的同时, 注意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 展需 定数量和 要一 质量的 人口, 数量过多或过少都不利 人口
( 收稿 日期丁2 0 —1 —1 o6 0 6
( 作者简介) 吴焕新(94 ,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研究中心经济学研究员。 15一)男,
一
9 — 2
维普资讯
人口 和经济均处于 停滞 状态; 当人口 增长转变的进程步人到 年 就减 低水 状态, 时间 至 平 其下降 平基本 水 上与日 本并驾 齐驱。
A c n( lo tl) se tBr nhy n
中田分类号 :103 F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 1 5 4 ( O 6 0 ~ 0 9 —-5 1 0 — 6 7 2 0 ) 6 O 2 ( )
发展循环经济与实现我 国区域 可持续协调发展
吴 焕 新
(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 湖南 长沙 4 00 ) 10 6
有 效利用, 视人的全面发展, 重 实现区域循环经济建设与人 于 社会经济的 健康发展。 人口 “ 机会窗口 理论认为: ” 在人口 口 资源、 、 生态环境的可持 续协调 发展。 转变的过 程中, 会逐渐形成一 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 年龄 结构, 也就是人口 负担系数比 较低的局面, 总人口 中间大、 “ 区域人口理论与区域经济增长模式 两头 的结构, 小” 使得劳 动力供给充足, 而且人口 社会负担 的 运用“ 机会窗口 理论和区别经济增长的一般模式 相对较轻, 社会经济发 人口 ” 对 展十分 有利。人口 学家称这段时间
我国区域循环经济的制度分析
高 。区域 循环经济的微观层次应该是技术范式 的变革 , 是 但 技术变革 也是制度作用的结果 , 因此区域循环经济的根本 障
碍是 制 度 的 缺 位 。 展 区 域 循 环 经 济 首 先 应 注 重 制 度 的 供 发
循环经济 的正 式制度体 系, 包括技术创新 制度 、 法律 保障制度 、 经济制度 、 信息公开制度 等, 同时要大力培 育有关 的 非正 式制度 , 如加强 区域环境经济 的规划协调 、 培育 民间环保 组织 、 强公众环境教 育等。 加
关键词 : 区域 循 环 经 济 }制度 建 设 ;区域 经 济 ; 学发 展 观 科 中囤分类号 :O15 F 6 .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02 5 ( 0 60 —1 90 10— 39 2 0 )30 1-3
( 为 区城循 环 经 济发 展 提 供 约 束 , 制 区域 二) 抑 内经 济主体 破坏 生 态环境 的机会 主 义
制度作 为一种 规 则 , 以为 区域 循环 经 济发 展提 供 约 可 束, 这主要是指一定的制度可以按照区域循环经济发展 的规 范, 把经济主体 对 自身利益 最大 化 的追 求限 制在 一 定范 围
域在循环经济发展中节约 和有效利用资 源 、 保护环境 的积极
性 很 高 , 另一 些 区 域 则 缺 乏 积 极 性 ; 样 一 个 企 业 在 一 个 而 同
区域进行生产经营时非常 注重采取各种 措施 防治环境 污染 ,
而 迁 移 到 另 一 个 区域 后 却 对 自身 生 产 经 营 所 产 生 的 环 境 污
区 域 经 济 协 调 发 展 是 实 现 科 学 发 展 观 的重 要 内容 , 是 也
发展战略-四川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模式 精品
探索四川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模式[摘要]四川省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在内容上、程度上和要求上也有所不同, 其模式也不可能千篇一律。
四川省各地应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路径, 积极探索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模式,将循环经济机理运用到新农村建设当中来,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区域模式。
[关键词]环境污染循环经济区域模式[Abstract]Sichuan Province around the building a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planning in the content, and requirements are different, their model can not be stereotyped. There should be adapted to local conditions throughout Sichuan Province, and choose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of the concrete path, and explore the building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ctively around an effective model for the mechanism of circular economy ,which would be applied to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select the appropriate regional model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Keywords]Pollution Circular Economy Regional model四川是西部人口大省,肩负着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主体的历史责任。
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及其生态意义
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及其生态意义一、中国特色循环经济模式的背景介绍二、循环经济的定义及类型三、中国循环经济模式的特点和优势四、中国特色循环经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五、中国特色循环经济的展望和挑战一、中国特色循环经济模式的背景介绍随着全球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循环经济成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的重要途径。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取得了很多在循环经济方面的创新成果。
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二、循环经济的定义及类型循环经济是指以资源高效利用、减少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经济模式。
根据循环经济对资源利用的不同方式,循环经济可分为内循环经济、外循环经济和闭合循环经济。
内循环经济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自给自足,通过内部循环利用或再生利用废弃物等资源,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
外循环经济是指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建立资源循环的联系,共同利用资源,如同城市的垃圾互换等。
闭合循环经济则是指将再生能源和废弃物回收利用,其目标是将所有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实现循环再生利用。
三、中国循环经济模式的特点和优势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1.基于国情的创新:中国的循环经济模式对于国情的适应性很强,综合考虑了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点。
2.资源的高效利用:中国的循环经济模式始终坚持“节约为本、保护环境”的原则,实现了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市场化的实践:中国以市场化为导向,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循环经济,采取鼓励、进口、补贴等多种政策手段,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4.政策的支持:中国的循环经济政策较为完善,政府在法规、政策、标准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创造了合适的环境和条件,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5.多元化的发展:中国的循环经济取得了多元化的成果,包括: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转型升级等,这些成果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循环经济的多样性和实用性。
天津滨海新区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多事 物 关 系 时提 出 的概 念 .对 内反 映 事 物 本 质 属 性 的 图
( 废水 、 弃 、 尘 ) 废 粉 排放 对 环 境 可 能产 生 的破 坏 和污染 上 。
产 业 是 指 所 有 创 造 和 满 足 人 类 经 济 需 要 的 物 质 和 非
物质 性生 产 的 、 种从 事 盈 利性 经 济 活动 并 提 供 产品 或服 展 的标 志性 地 区 。 与 其 生态 宜 居型 城 区建设 的国家战 略 各 但
务 的行业 的统 称 . 包括 第 一 产 业 、 二 产 业 和第 三产 业 , 第 发 功 能定 位相 比 , 存 在一 些 差 距 . 实 到产 业 上 , 仍 落 主要表 现
模式 , 重从 源 头 上 减少 物质 资 源 的投 入 , 通 过 两 个 或 注 并 两个 以上 的产 业 生产 体 系或 环节 之 间 的 综合 规 划 . 范 产 规 业 系统 内的 活动 . 使产 业 内部 或产 业 之 间形 成 资 源共 享 和 副产 品交 换 的产业 共 生组 合 . 投 入 产业 系统 内 的资 源 能 使 增加 6 %。因 此 .在 区 域 生态 环 境 容量 较 小 和 国家节 能减 排 、 环 经 济 相关 经 济政 策 要求 的 前提 下 , 海 新 区建 设 循 滨
和特 色作 了具体 阐述 。
关键词: 滨海新区; 产业循环经济; 发展模 式; 能定位 功
一
、
产业循 环 经济 模式 的 内涵
共睹 . 区生 产 总 值 由 1 9 新 9 5的 2 16 4 .4亿元 增 加到 2 0 0 7年 的 23 40 6 .8亿 元 . 均递 增 约 2 % , 为 我 国经 济 快 速 发 年 1 成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及途径研究
内容提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21世纪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必然归宿,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必要保障。
循环经济的发展无论对各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在对国内外学者和机构对循环经济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及其实现途径。
关键词:循环经济理论战略意义途径选择目录一、导论 (1)(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1)(二)相关文献综述 (2)(三)论文的框架结构和内容安排 (5)(四)主要创新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6)二、循环经济概述 (7)(一)循环经济概念的界定 (7)(二)循环经济的运行原则与基本特征 (9)三、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 (11)(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循环经济的经典论述 (11)(二)生态经济理论 (13)(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15)(四)清洁生产理论 (17)四、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 (18)(一)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18)(二)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19)(三)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19)(四)发展循环经济是增强企业竞争力,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20 (五)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20)(六)发展循环经济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 (21)五、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 (23)(一)转变观念,搞好规划,调整结构 (23)(二)健全法制,完善政策,加强领导,强化管理 (23)(三)依靠科技,示范推广,宣传教育 (24)(四)鼓励民间组织的建立和开展活动 (25)(五)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生产 (26)参考文献 (28)论文摘要 (1)Abstract (1)一、导论(一)选题背景和意义当今世界,资源的紧缺、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环境的失衡,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临严重的威胁。
《2024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其政策措施研究》范文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其政策措施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传统的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率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因此,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其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高效可持续的特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深入探讨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及其政策措施。
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原则,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
其核心在于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一)模式类型1. 企业内部循环经济:以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利用为目标,实现废弃物最小化,再利用资源化。
2. 区域性循环经济:在特定的区域内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和资源循环体系,形成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3. 产业间循环经济:通过不同产业间的资源互补和废弃物的再利用,形成产业间的共生关系。
(二)实施路径1. 推进清洁生产: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改革,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排放。
2. 废物资源化:将废弃物转化为可再利用的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3. 绿色消费: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引导消费者购买环保产品和服务。
三、政策措施研究(一)法律法规建设1. 制定循环经济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循环经济的法律地位和责任主体。
2. 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如资源回收利用政策、绿色税收政策等,引导和激励企业实施循环经济。
(二)财政支持1. 设立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循环经济项目和示范企业的建设。
2. 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企业投入循环经济建设。
(三)技术创新与推广1. 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工艺改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废弃物处理能力。
2. 加强循环经济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四)监管与监督1. 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加强对循环经济的监督和评估。
2. 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引导公众参与和监督循环经济的发展。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摘要:循环经济已经在一些发达国家中进行了成功的实践,从企业层次污染排放最小化实践,到区域工业生态系统内企业间废弃物的相互交换,再到产品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都有许多很好的成功实例,循环经济正在有序形成和迅速发展。
本文拟通过对国外循环经济的实践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分析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研究提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循环经济;制约因素;对策一、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第一,循环经济的产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发达国家首先提出来的,这表明当国家的财力和经济实力能够高度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时,人们对资源和环境问题开始高度关注,这时的生产不再是为了温饱而生产,而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生产,采取循环经济这种生产方式,能够在保持生态环境的同时获得经济效益。
第二,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政府通过必要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等行为,来影响、支持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条件。
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
没有企业的积极行动,发展循环经济只能停留在口头上,而不能产生实际的效果。
第三,循环经济是市场竞争的产物。
如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居世界大公司500强第23位的杜邦公司,之所以开始循环经济理念的实验,从传统工业产业中追求产品利润最大化向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本转变,是因为美国的市场化程度高,竞争激烈,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而采取措施的结果。
第四,循环经济需要良好的技术支撑。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
从“减量化”到“再利用”再到“资源化”,循环经济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成熟的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工业链接技术作为支撑,这是循环经济由理论向实践转变的关键。
没有先进的技术就不能支撑这种经济形态,循环经济所追求的经济和环境的目标将难以从根本上实现。
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动因及对策研究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ESCOincentive policies under EPC modeGUO Handing 1,2,ZHANG Yinxian 1,2,ZHAO Qianqian 1,2(1.School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Tianjin 300384,China ;2.Research Center of Ecological Livable City and Sustainabl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Tianjin 300384,China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ESCO incentive for energy-saving renovation of existing buildings 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its market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s.This paper reviewed the ESCO incentive polici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xisting building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broad,analyzed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and problems of ESCO incentive policies for energy -saving renovation of existing buildings in China,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differences of ESCO incentive policies under EPC mode at home and abroad,and got lessons from ESCO incentive policies of existing buildings in foreign countries The experience of incentive policy design can improve the ESCO incentive policy system of energy-saving renovation of existing buildings in China,and enhance the market driving force of ESCO in energy-saving transformation of existing buildings.Keywords:energy saving reconstruction of existing buildings;EPC mode;international comparisonInstruments and Market Mechanisms [J].Journal of Comparative Policy Analysis Research &Practice,2017,108(3):81-92.[17]孙岩,冯立芳.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政策执行的多案例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4(003):77-82.作者简介:张幸(1991-),女,河南南阳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基金项目:深圳大学研究生创新发展基金项目(315-0000470406);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张幸,钟坚(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广东深圳518060)摘要: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国内经济发展形成大循环的同时,国际经济发展也形成一个大循环,两个循环圈在保证各自的循环运行和发展的前提下,形成“以内为主,以内驱外,以外促内,内外互动”,打造国际国内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我国区域循环经济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 研 究 方 法 和 数 据
第2 9卷 第 1 O期 ( 下)
2 0 1 3年 1 0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1 . 1 研 究 方 法
数据包络分析 的方法具有一 定的客观性 ,不 用考虑各
投入产 出量 的权重 和单位差 异 , 使得处理 方便 , 而且 得到 的 结 果较为可靠 .因此 ,本文选 取数据包络分 析方法对 中 国 2 0 0 8年到 2 0 1 1 年 的循环经济效率进行评价. D E A含 松 弛 变 量 模 型 如 下 .设 有 n个 决 策 单 元
i = l
∑ s = r = = 1 , …, s
i= 1
。
全 国的循 环经济效率平均值和 中、东 、西部平均值 做趋势
图, 如图 1 .
≥O =1 , … , n
S
。
> 0, i =l , …, m
1
S / > 0, r -I = , … , s
其中s , s 为松弛变量 , 设 0 , s , s 为 ( 1 ) 的最优解 ,
X j = ( x ¨ ' X 2 j …, x 和Y j = ( Y l i , y , …Y ) T ( i = 1 , 2 , …, n ) , X和 Y
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经验及模式
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经验及模式白利志【摘要】近年来,中国从法律制定、政策试点等方面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在循环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发展机制、关键技术等方面有较大差距。
在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形成了赤道原则、碳金融模式、荷兰银行模式及兴业银行节能减排贷款模式等典型模式。
【期刊名称】《青海金融》【年(卷),期】2012(000)007【总页数】4页(P23-26)【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方式;金融支持模式【作者】白利志【作者单位】交通银行青海省分行,青海西宁8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5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即在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自然生态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从而维系和修复生态系统的经济(吴季松,2005)。
从与环境的关系来看,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经历了“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传统经济模式和“先污染、后治理”的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循环经济则是正在经历的第三种模式。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方式,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开始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将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一、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经验(一)主要国家现状1.德国。
德国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世界前列。
德国循环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2年到1996年,以处理废弃物转向避免产生废弃物为中心的过程;第二阶段从1996年至今,为循环经济大规模开展并不断完善的过程。
德国循环经济发展有两个方面值得借鉴,一是制定了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见表1);二是施行丰富的循环经济激励手段,包括征收环境税、签订环保协议、排污收费及押金退款制度等。
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机制比较研究及启示
摘
要 : 达 国 家 在 工 业 化 危 机 中探 索 出循 环 经 济 的 发 展 道 路 , 逐 步 完 善 其 发 展 模 式 , 世 界 各 国 发 展 循 环 经 济 提 发 并 为
供 了新 的 借 鉴 策略 。概 述 了 国 外 发 展 循 环 经 济 的 主 要 实践 模 式 、 比 其 发 展 的共 同点 与 差 异 , 简 单 的 概 述 了我 国发 展 循 对 并 环 经 济 的 主 要 模 式 、 展 弱 势 的 成 因 , 此 对 比得 出发 展 循 环 经 济 的 先 进 经 验 及 启 示 。 发 据 关 键 词 : 展 循 环 经 济 实 践 模 式 ; 异 ; 势 成 因 ; 示 发 差 弱 启
作 者 简 介 : 鑫 ( 9O 黎 19 一) 男 , 西 吉安 人 , 西 师 范 大 学 商 学 院 国 际 经 济 与 贸 易 专 业 本 科 生 ; 超 权 ( 9o ) 男 , 西 赣 州 , 江 江 黎 19 一 , 江 人 , 西 师 范 大 学 工 商 管 理 专业 本 科 生 ; 江 陈娟 娟 ( 9 9 ) 女 , 西 吉安 人 , 西 师 范 大 学 商 学 院 国 际 经 济 与 贸 易专 18 一 , 江 江
中图分类 号 :2 F 文献 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3 9 (0 1 1—0 30 1 7— 18 2 l) 20 8 —2
循 环经济是 物质 闭循 环 流动 性经 济 的简称 。国外对 循 环经济 的研究 始 于 2 O世 纪 7 O年代 , 8 在 0年 代 有 所 发展 。 随 着 环 境 压 力 的 日益 加 重 以 及 可 持 续 发 展 理 念 在 全 世 界 范 围 内的确立 , 循环经 济作为提 高 资源 利用 效率 、 源头 削减 废 弃物 的经济发展 模 式得 到 发 达 及发 展 中国家 的积 极应 用 。 我 国循 环 经 济 起 步 较 晚 , 着 我 国 经 济 的 迅 猛 发 展 , 们 越 随 人 来 越 关 心 经 济 态 势 的 健 康 稳 定 可 持 续 发 展 , 环 经 济 的 适 循 时而生 , 给我 国经 济 发 展 带 来 了 一 系 列 的 积 极 影 响 。一 , 有 力 的促 进 人 与 自然 的 和 谐 , 轻 环 境 承 载 能 力 ; , 利 于 减 二 有 废弃物 的资源化 , 进资源 的 高效 利用 , 长 了产业 链 ; , 促 拉 三 有 利 于 建 设 小 康 社 会 , 现 经 济 、 会 、 解 的共 赢 。 实 社 缓 目前 , 管循环 经济在我 国各 界 都受 到 了广泛 的关 注 , 尽 但 无 论 是 其 研 究 理 论 还 是 实 践 模 式 并 没 有 形 成 一 套 完 整 成 熟 的发展 体 系 , 与发 达 国家 相 比, 存 在 较 大 的 差 距 。因 仍 此, 我们要 不断 的了解 国 内外循 环 经 济 的理 论 及各 类 实 践 机制 , 比国 内外 发 展循 环 经 济 的对 策 差 距 , 长 补短 , 对 取 进 步 完善我 国循环 经 济理 论 基 础 和实 践 机制 , 为我 国社 会 的可持 续发展增 加有力 的砝码 。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战略重点研究
摘 要 :我 国各 地 区 正在 积 极 进 行 循 环 经 济 试 点 , 由 于 对 循 环 经 济 的 理 论 研 究 和 实践 时 间 短 , 各
地对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模 式与战略 重点的 选择 具 有很 大的 盲 目性 。通 过研 究提 出区域 循环 经济
1 .传统乘数 效应 向产业 生态联 系乘 数效 应转 型 。传统增 长 极 的乘数 效 应 指增 长 极 中的 推进 性
收 稿 日期 :2 0 0 9—1 0 2— 2
作者简介 :慈福义 (9 8 ,男,山东滕 州人 ,山东轻工业学院经济管理 学院教授 ,理学博士,研 究方向: 16 一)
3 .根据李小建 和苗 长虹提 出 的推进性 产业 的
性 质 和相 关 指 标 ,作 者认 为 区 域 主 导 循 环 型 工 业 选 择 必 须 遵 循 以 下 基 本 原 则 : ( ) 较 强 的 创 新 能 1
的循环 利用 即 “ 解 者” 企 业 与 “ 分 生产 者 ”企 业
发展 的 空 间纽 合 战 略 模 式 、优 势 导 向战 略 模 式 和 技 术 创 新 战 略 模 式 的 基 本 思路 , 以及 区域 循 环 经 济 发展 战 略 重 点 的选 择 原 则 。 关键 词 : 区域 循 环 经济 ;空 间 组 合 战 略 模 式 ;优 势 导 向 战 略模 式 ;技 术创 新 战略 模 式
2 1/2 总第34期 000 9
文章 编 号 :10 0 1—1 8 【 0 0)0 4X 21 2~0 0 0 17— 5
商业研 究
C MME CA E E 堡 型 O R ILR S A
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保障 日趋成 熟 , 逐渐连 片整合 , 形成初 具规模 的区域 循 环经济体系。内源推动 、 自下 而上是该 区循环经济模 式
的发展 特 征 。鼓 励 和 发 挥 地 方 政 府 及 各 类 企 业 的 积 极 性, 以雄 厚 的经 济社 会 实 力 , 同错 位 发 展 , 先 全 面转 协 率
工 基 地实 现 物料 连 接 。 区域 层 面 的 “ 循 环 ” 尝 试 建 立 大 ,
1 优化开发 区 : 内源 自生型
大、 环境 资 源 承 载 能 力 开始 减 弱 的地 区 , 需 优 化 升 级 急
, 优化开发地区是经济 和人 口高度密集 、 开发强度 较 循环 ” 以生态产业 园区加强企业 问的代 谢或产业 问的 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 长方式 , 主要集 中在我 国东部沿
形 成 与发 展 。 11 2 三 次产 业 协 同 , 造 区 域 生 态 链 。生 态 工 业 、 .. 打 生 态农 业 和 绿 色服 务业 协 同联 动 , 同打 造 区域 性 生 态 产 共
业 链 。2 0 0 3年 江 苏 绡 合 “ 态 省 ” 设 , 定 了 循 环 型 工 生 建 制
近 年来 , 国 的 循 环 经 济 在 企 业 、 区 和 社 会 三 大 我 园
转型基本 同步。突破行政 界限整合资 源与推进 区域合 作, 在更大的地域空间范 围内建立起物质和能量 问的闭
路循 环体 系 , 解 决 区域 环 境 问题 、 强 长 三 角 城 市 群 是 增 综合 竞 争 力 的 内在要 求 。 11 1 大 、 、 各 层 面 循 环 初 步 建 立 。有 研 究 表 明 , .. 中 小
循环经济发展政策
循环经济发展政策循环经济发展政策循环经济是一种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
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8年)和《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发改环资[2010]801号)中,前者规定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管理制度、政策导向和激励措施等内容,后者是对相关投融资政策措施的深化和细化。
一、循环经济概述(一)循环经济的概念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本法所称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减量化,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
再利用,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产品或者经修复、翻新、再制造后继续作为产品使用,或者将废物的全部或者部分作为其他产品的部件予以使用。
资源化,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
(二)循环经济的发展方针、实施原则和基本要求(1)发展循环经济应当遵循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实施、公众参与的方针。
(2)发展循环经济应当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和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按照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实施。
(3)在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过程中,应当保障生产安全,保证产品质量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并防止产生再次污染。
(三)政府部门管理分工和职责要求1.管理分工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监督管理全国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国务院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循环经济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的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循环经济的监督管理工作。
2.政府职责(1)国家制定产业政策,应当符合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编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等规划,应当包括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容。
论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对经济转型的作用
弃物减 少了在物流过程 中产生 的二次污 染 , 并且 可以低成本地
利 用企业之 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角余料及废弃物 。此外 , 在能源利用 上可 以就
近进行能量循环使 用。第二 , 可以实现 外部性和内部性 的统一。 例如 , 园区内的一家金属制品企业排放 的粉尘危 害了园区内的
循环经 济区域层次 是循环 经济由宏观向微观的渐次发 展 , 是循环经济 的理念在空间层面上的具体体现 。区域 循环经济是
另一家微 电子企业 , 生态园区就有 义务协调这 两家企业使排放
解 决 。这 就 是 外 部 效 应 的 内部 化 。 3 加 强 跨 区域 循 环 经 济 管理 、
3 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加强 区域核心产业 的国际竞争力 、
发展循环 经济对原 有的区域产 业体 系和 结构进行 产业规
划和改造 , 增强和提高 区域核 心产 业的竞争力 。在产业集群 中
域资源一社会化产品一区域再生资源 ” 的物质循环往复 的新 的
流动系统 。区域循环经济是全社会循环经济的子 系统 , 多个 区 域循环经济复合 系统则构成整体 循环经济系统 。
为 宝 、 害 为利 。 化
以区域循环经济为起点 , 对建 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循环经济主要 有四 种模 式 : 第一 种模式是
区域循环经济具有如下特征 : 一是内部性 。内部性 表现在 区域循环经 济内部 的活动 , 不一定对区域外部具有影响或至 少
“ 杜邦模式 ” 也称为企业模 式 , , 是指企业 内部 的循环 经济运行
经济的存在形态 , 区域 循 环 经 济 的 内部 性 、 部 性 . 区 域循 环 外 对
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发展模式探究
环保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发展模式探究◎刘岳伟经济纵引言:对于我国社会而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状况有所影响,已经是一种社会共识。
然而,由于各地区中的自然状况、经济状况有所区别,环保与经济发展之间并不存在一种恒定性的关系。
因此,如何维系环保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在许多地区的地方治理中都没有形成固定模式。
研究双赢发展模式,有利于提升环境保护水平,同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从而实现双赢。
需要对二者给予同等程度的重视,并且重视其平衡性。
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工业化的生产模式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需要大量的应用自然资源,为工业生产提供基本的生产动力与原材料。
由于世界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在世界经济链条中处于的位置存在区别,因此工业生产模式对自然环境产生的破坏状况并不相同。
由于粗放型的工业经济相对要求较低,因此在许多国家地区发展的初期以及中期阶段,都以这种模式为主。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形成了一种环保与经济发展必然对立的刻板认识。
事实上,这种局面的出现以及认识的形成,仅仅是由于人们在工业生产模式的发展中对于以往经验吸取的不足,或者是受到基础发展条件的限制。
在我国当前的大环境下,环保与经济发展是有可能共同进步的。
需要正确的认识环保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多样性联系,选择科学地发展模式,实现双赢。
在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对于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给予了同步的重视。
这一布局为各领域的发展策略制定奠定了基调,在各领域的发展中,都要对经济与环境给予同等重视。
从现阶段的发展状况进行观察,可以较明显的发现,环境状况良好,能够对于经济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首先,良好的环境使得区域的宜居程度提升。
其次,在旅游业以及环境相关产业的发展中,环境的质量对于产业发展本身就具有影响。
另外,在地区人才充足、经济稳定发展的状况下,能够保证环境保护事业得到更多的经济投入,有利于一种特色环保模式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摘要: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社会经济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为了积极推动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构建合理的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是首要任务。
本文阐述了区域循环经济的涵、意义和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并结合国外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分析了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差异性,提出了我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模式。
关键词: 循环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0引言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容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面对经济发展中如影随形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约束问题,我国已经开始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走节约型发展道路。
如同“知识经济”一样,“循环经济”已融入中国主流经济概念当中,成为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的重要路径。
然而,如何能快速顺利地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是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区域循环经济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多围广,为保证区域循环经济的顺利发展和进一步推进,需要为区域制订相应的发展规和标准,使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清晰的目标。
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背景对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一些探索。
1区域循环经济的涵及意义首先,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是一个舶来概念,是西方发达国家在总结了传统经济的种种弊端后提出的人类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生态型经济[1]。
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被称为循环经济的3R原则。
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所谓区域循环经济是指一定的行政区域,以循环经济理念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通过原料、废弃物的互相交换建立生态产业链,组成若干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实现区域企业群体之间的循环,从而达到资源利用的减量化、产品生产的再使用和废弃物的再使用的效果[2]。
区域循环经济建立在区域经济发展基础之上,既要符合区域发展的规律,又要按照自然界的生态循环原则,合理地构造其产业结构,促进发展。
我国正处于大规模快速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大力开展区域循环经济建设,可以有效地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3],转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为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坚实的载体。
2探索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性2.1区域自然资源具有差异性虽然我国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煤炭等多种资源的总量排在世界前列,但多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并且资源分布不平衡,资源禀赋差异大[4]。
从东西部地区的差异性看,东部生产力发达,工业城市集中,能源严重不足;西部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程度低。
如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约占全国可开发水能资源的67. 8%,铁矿集中于辽、冀、晋、川四省,占全国保有储量的60%;磷矿集中于云、贵、川、鄂四省,占全国保有储量的70%[5]。
2.2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我国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提出优先发展沿海地区,推动沿海对外开放,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生产要素大量地向东部地区流动,但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并没有实现,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绝对差距和收入差距逐渐扩大。
虽然中央政府为缓解区域差距进一步扩大,采取了如“西部大开发”等一些政策扶持,但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导致地区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如要素条件、产业基础、区位和人文环境等将继续存在[6]。
2.3区域发展所面临问题的差异性在经济发展凌驾于环境保护思想观念的引导下,我国很多地区,特别是以资源开发和以原材料粗加工为主的地区,工业“三废”的排放量极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环境污染十分严重。
凭借国家政策倾斜和地理优势率先发展的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尤为突出,高耗能、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产业的发展导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煤炭等矿产资源面临枯竭,有些城市面临产业转型。
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农业和自然资源,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开发容易诱发草场退化、荒漠化和沙尘暴等自然灾害[4]。
3国外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经验从事循环经济研究最早的是德国和日本两个国家。
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在循环经济评价体系上的研究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国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有三个层次:首先,从国家层次来看,实现循环经济最具有代表性的模式当属德国双元系统模式; 其次,从企业层次来看,最典型的循环经济模式是美国杜邦化学公司模式; 最后,从区域层次来看,典型模式为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模式。
在发达国家,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大都是通过企业间的工业代和共生关系,形成工业园区。
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模式是面向共生企业的循环经济模式—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从而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4个厂为核心,通过贸易的方式把其他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本企业的生产原料,建立工业横生和代生态链关系,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形成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目前,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奥地利、瑞典、爱尔兰、荷兰、法国、英国、意大利、菲律宾、泰国、印度等国家都在积极建设生态工业园,美国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已经建立了20 多个各具特色的生态工业园;加拿大建起了40 多个[7]。
4对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4.1我国现有的三种发展模式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模式: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自发战略转型模式,具有一定技术经济基础的资源型地区战略转型模式和中西部跨越式战略转型模式。
(1)以南、等地为代表的国发达地区的自发战略转型模式。
、和都位于东部发达地区,都较早地制定了整体层面的循环经济规划。
是我国最早开展循环经济研究和实践的省市之一。
目前,在清洁生产、节能、节水、废弃物资源化等方面已经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在2003 年结合生态省建设,制定了发展循环型工业、循环型农业、循环型服务业和循环型社会的专项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省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开展了全省围的循环经济试点,且进展良好。
则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点、线、面”和“八创建活动”模式,使循环经济的试验示无论在数量、规模和质量上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2)以等地为代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资源型战略转型模式。
省是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的第一个循环经济试点省,在循环经济发展试点方案的基础上,省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循环经济“3+1”发展模式。
“3”是指“大”、“中”、“小”3 个循环,“1”是一个产业。
具体包括:“小循环”,在企业层面推行清洁生产,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消耗量,实现污染物产生量的最小化。
“中循环”,在工业区及区域层面发展生态工业,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大循环”,在社会层面推进绿色消费,建立废物分类回收体系,最终建立循环型社会。
同时,大力发展废物和废旧资源的回收、处理、处置和再生产业(静脉产业),从根本上解决废物和废旧资源在全社会的循环利用问题。
(3)以市等试点地区为代表的跨越式战略转型模式。
市是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的我国首座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也是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进行跨越式战略转型的首次尝试。
市提出了“一个目标、两个环节、三个核心系统和八大循环体系”战略框架,建立和采取了“政府主导、规划先行、制度建设、立足生产、转变观念”的循环经济建设和推进体系。
[1]4.2当前模式存在的问题从目前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这三种模式来看,、、、循环经济实践模式较好地体现了循环经济概念的本质,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特点,基本覆盖了生产和消费两大领域和工业、农业、服务业、废弃物再生利用四类产业,较为合理地规划了发展战略和建设模式。
然而,发展循环经济毕竟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也应该看到,现有实践模式还是存在一些问题:(1)对循环经济的理解不到位,实践中困难重重。
中国的循环经济概念在理解上普遍比较宽泛,这给各方面统一认识和实施操作造成了困难。
例如对循环经济涵理解得不清楚或不全面,例如,的“点、线、面”模式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字面上反映不出循环经济的本质涵,较难用于普遍交流。
的“3+1”模式逻辑上对应的不好,用“3”是指三个层面的资源循环特征,“1”又突然强调一个产业。
另外,不是所有企业都对发展循环经济有正确认识,有些企业总是抱怨效益不好、缺乏资金,拿出种种借口予以推脱[6]。
这些认识上的不足,对循环经济的落实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2)缺乏总体规划和宏观指导,政策法规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还处在初始阶段,国家还没有制定总体规划和推进计划,对循环经济发展指导和引导不够。
尤其是区域循环经济更缺乏总体规划和必要的宏观指导。
同时,还有法规政策之间存在大量的冲突和不协调,存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真空地带,立法工作滞后,经济体制上也存在不相适应的方面。
这些都属于市场失灵的领域,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激励。
(3)缺乏相应的关键技术。
目前我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某些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总体上看,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明显滞后,多数企业还没有能力开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同时也缺乏了解相关技术信息的渠道。
我国的废物和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虽然已经有了基础,但却是技术含量低、废旧物资被降级使用,没有发挥循环经济的最佳效应,也没有与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的有效保证有机地结合起来。
(4)体制运行不顺畅。
循环经济是一种有利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及消费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地方各部门的协调一致。
目前,在这方面国家有关部门之间分工和管理职能不明确;有些法律法规中规定的执行主体消失了,有些主管部门的职能交叉和重叠。
再生和循环利用市场秩序混乱,缺乏有效监管。
[6]4.3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新的探索针对当前面临的问题,通过对我国现有的几种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索以下四种发展模式:[4](1)以优化产业结构为核心的东部发展模式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结构重组与产业升级,因此,该区的循环经济发展应该在充分考虑资源的承受能力、产业优化与技术升级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循环经济的发展质量,形成以优化产业结构为核心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