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农田灌溉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种种因素,农田灌溉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并不高,存在着较大的浪费。
测算和分析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对于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指灌溉水在农田中起到实际作用的比例。
它是农田灌溉水安排和管理的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越高,说明灌溉水利用效率越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益越好。
测算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方法主要有几种。
一种是利用水平田块在农田间道上的宽度和与田块的关系来计算。
具体步骤是:首先测量农田间道的宽度,然后测定农田的总面积和功能区面积,最后根据农田间道宽度和功能区面积的对应关系计算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另一种方法是利用农田灌溉水计量设备来测算。
一般利用水表来实时记录农田灌溉用水量,然后根据农田的实际需水量和测量得到的用水量,计算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
这种方法比较直接和准确,但需要安装设备和进行实时监测,成本较高。
还可以利用数学模型来进行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预测和计算。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考虑农田的土壤水分和作物需水量等因素,对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效率进行模拟和分析。
这种方法可以较好地反映农田灌溉水的实际利用情况,并为农田灌溉水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在分析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时,需要考虑农田的土壤水分状况、作物的需水量、灌溉水的供应情况等因素。
同时还需考虑灌溉水的供应方式和农田管理的措施等因素对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准确地评估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全国现状农业灌溉水利用率测算分析
全国现状农业灌溉水利用率测算分析全国现状农业灌溉水利用率测算分析技术方案*1灌溉水利用率定义灌溉水利用率是指某一时期灌入田间可被作物利用的水量与水源地灌溉取表示。
它反映全灌区渠系输水和田间用水状况,是衡量水总量的比值(%),用ηw从水源取水到田间作物吸收利用过程中灌溉水利用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能综合反映灌区灌溉工程状况、用水管理水平、灌溉技术水平。
2 技术路线本次组织开展的全国现状灌溉水利用率测算工作,主要是通过选择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工程状况和管理水平的典型代表灌区作为典型样点灌区,并依据典型样点灌区已有的灌溉用水管理资料、灌溉试验与观测资料和灌溉实践经验等,必要时补充典型观测,通过调查观测、计算分析,得出典型灌区现状灌溉水利用率。
在典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率测算的基础上,采用点与面相结合,调查统计与观测分析相结合,微观研究与宏观分析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按不同分类灌区灌溉用水量进行加权平均,推算各省及全国的现况灌溉水利用率。
具体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
*说明:本技术方案仅限于此次测算应用,未来制度化的长期测算方法还要在此方案基础上进行修改。
图1-1 全国现状农业灌溉水利用率测算技术路线第一,各省对本省灌区情况进行整体调查分析,统计分析大、中、小型灌区和纯井灌区的灌溉状况。
根据本省灌区实际情况,确定代表不同规模、不同水源类型、不同工程状况与管理水平的典型样点灌区;第二,利用本技术方案中推荐的方法进行典型样点灌区的现状灌溉水利用率测算分析,得出各典型样点灌区现状灌溉水利用率测算值。
根据灌溉水利用率影响因素和大、中、小型灌区、纯井灌区状况分析,以典型样点灌区测算值为基础,推算全省大、中、小、纯井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率平均值;第三,根据本省大、中、小型灌区、纯井灌区等不同类型灌区的毛灌溉用水量和平均灌溉水利用率,按水量加权平均得到本省灌溉水利用率的现状平均值;第四,根据各省(区、市)现状水平年灌溉用水总量和现状灌溉水利用率平均值,加权平均得出全国现状灌溉水利用率的平均值。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摘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评价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对于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概念,并详细描述了其计算方法。
接着分析了影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因素,包括土壤性质、气候条件、灌溉方式等。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进行了测算分析,验证了其在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方面的重要性。
最后指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意义,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为促进农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田灌溉、水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因素、案例分析、意义、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田灌溉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由于中国农田灌溉水资源的短缺和浪费现象严重,对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作为衡量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对于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节约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研究中,虽然有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研究已有一定基础,但针对中国当前农田灌溉水资源短缺和浪费问题的研究还显得不足。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影响因素,通过实际测算分析和案例研究,探讨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途径和措施,为我国农田灌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分析,深入探讨农田灌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
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 确定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基础和参考。
2. 分析影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因素,揭示影响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为提高农田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3. 通过案例分析,验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方法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为实际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一、引言农田灌溉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和质量。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消耗,灌溉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衡量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通过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进行测算分析,可以为农田灌溉的合理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高农田灌溉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概念和意义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指农田实际利用的灌溉水量与其需水量之比,它反映了农田对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通常情况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数值范围在0~1之间,数值越高表示农田对灌溉水的利用越有效。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对于评价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情况,指导农民合理使用水资源,避免浪费。
对于农田灌溉水的规划和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田灌溉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 灌溉水需求计算农田灌溉水需要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特点和生长期水分需求来计算。
通常采用灌溉制度系数法或水分平衡法来计算农田灌溉水需求。
灌溉制度系数法一般是指根据土壤水分蒸发量和作物蒸腾蒸发量来计算农田灌溉水需求;水分平衡法则是指根据农田土壤水分平衡来计算作物的生长期间需水总量。
2. 实际灌溉水量测算实际灌溉水量通过灌溉设备的测量和田间水文测定来获得,通常需要结合实地观测和气象数据来确定。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实际灌溉水量 / 灌溉水需求为了更加具体地了解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方法和案例,我们以某农田的玉米种植为例进行测算分析。
该农田的具体情况如下:1. 玉米作物生长期为120天,生长期水分需求为600mm。
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计算该农田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500mm / 600mm = 0.83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可以看出,该农田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83,说明该农田对灌溉水的利用效率较高,能够充分满足作物的生长需求,减少了对水资源的浪费。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一、引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田灌溉则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的压力不断增加,如何有效利用水资源,提高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效率成为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入手,探讨在不同条件下如何提高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以促进农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概念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指在灌溉过程中,作物利用的水量与灌溉总水量的比值。
通俗地说,就是指农田灌溉所用水中,被植物实际利用的部分所占的比例。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大小直接影响农田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的水分利用效率。
通过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分析,可以为农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也有助于通过技术手段提高作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
1. 地理环境因素: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土质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有着显著的影响。
气候干旱的地区,植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较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也相对较高;而在气候湿润的地区,植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相对较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也会相应减小。
2. 灌溉方式:灌溉方式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有着直接影响。
常见的灌溉方式包括地下水灌溉、地表水灌溉和雨水灌溉,而不同的灌溉方式会影响土壤中水分的分布和作物对水分的吸收利用效率,从而影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3. 土壤类型:土壤类型的不同也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有显著影响。
砂性土壤和粘土土壤对水分的储存和释放具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对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也会有所不同。
4. 作物品种:不同的作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也不同,某些作物在相同的灌溉条件下,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水分,从而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5. 土地管理措施:适当的土地管理措施,比如精细施肥、覆膜保墒等,能够优化土壤结构,改善土壤保水性,提高作物对水分的吸收利用效率,从而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1. 土壤水分测定法:通过监测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变化,可以直接测算出灌溉前后土壤中水分的变化量,从而计算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摘要:农业节水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内容,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是“十二五”节水灌溉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因此本文从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基本含义和应用意义出发,以实际案例与资料为依据,以田间灌溉用水效率测算的主要过程为依据,对影响其有效利用系数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系数测算;影响因素在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中,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也是落实新时期水资源管理理念、落实水资源改革发展总基调的重要内容。
中国从2006年开始对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进行计量与分析,制定了《国家农田灌溉用水效率指数测量和分析技术指导细则(2013年12月)》(以下简称“细则”)。
在全国范围内,对其进行估算和分析,可以对其进行科学评估,推动其健康发展。
中国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作物类型,不同的灌溉制度,使得不同地区的农业用水效率存在着不同的地域特点。
基于此,本文将在分析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效率的基本内涵及意义的基础上,对农田灌溉区域的选择和测算方法进行分析,并就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成果合理性和可靠性的影响因素展开论述,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1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效率的基本内涵及意义农田灌溉用水量是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构建节水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是衡量灌溉工程质量、技术水平以及灌溉用水管理水平的综合性指标。
它对于引导我国节水灌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由此可见做好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农作物净灌溉用水量和毛灌溉用水量的比值。
在进行特定的分析时,与农业灌溉状况、用水管理、灌溉技术等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
该指标体系的建立,不仅体现了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且也为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落实提供了科学依据。
农田灌溉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要素,是实现粮食高产优质的关键。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农田灌溉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有效的灌溉水利用是保障农作物生长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关键。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是评价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的重要方法,本文将从测算方法、影响因素和应用价值等方面展开详细阐述。
一、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方法灌溉水利用系数是指实际灌溉水量与作物需水量的比值,它能够反映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测算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常用方法包括水文法、渗透法和水平衡法等。
水文法是指通过地下水位和地下水补给量的测定,统计分析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从而得出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系数。
这种方法适用于地下水丰富且水位变化明显的地区。
渗透法是指通过测定土壤的渗透性和作物的蒸腾蒸发量来计算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
具体操作是根据土壤的渗透性和作物的耗水量,推断灌溉水的渗漏和蒸发量,从而得出水的有效利用系数。
以上三种方法各有其适用的场景,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为合适的测算方法。
二、影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因素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土地条件、气候条件、作物种类和灌溉方式等。
土地条件是影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土地类型对水分的滞留和渗透能力不同,因此其有效利用系数也会有所差异。
气候条件是影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和日照时间等气候要素都会对农田水分蒸发和作物需水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作物种类是影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量不同,一些节水作物对水的利用效率较高,而一些耗水作物则相对较低。
灌溉方式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也有着明显的影响。
传统的地面灌溉和滴灌、喷灌等现代化灌溉方式,在水分利用效率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对于提高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效率至关重要。
以上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因此在具体的测算和分析过程中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农业灌溉有效水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报告
农业灌溉有效水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报告【引言】农业灌溉是提高农田水分供应的重要手段,而农业灌溉中的有效水利用系数对于农田水分管理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对农业灌溉中的有效水利用系数进行测算分析,并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1. 数据收集:通过搜集农业灌溉实验基地的资料,包括灌溉水量、蒸散发量、作物产量等数据。
2. 理论分析:基于农业水文学和水文模型,对农田水分平衡进行理论分析,包括蒸散发、作物蒸腾和地下水补给等过程。
3. 水利用系数计算:根据农田水分平衡理论,计算农业灌溉中的有效水利用系数。
【测算结果】经过对农田实验基地的数据分析,得出以下测算结果:1. 灌溉效率:根据数据分析,农业灌溉的灌溉效率平均为80%左右,即80%的灌溉水量有效供应到作物根区。
2. 作物蒸腾:通过测算,发现作物蒸腾占农田水分消耗的主要比例,平均约为70%。
3. 土壤蒸发:土壤蒸发对农田水分的消耗较小,平均在10%左右。
4. 地下水补给:地下水补给对农田水分平衡起到重要作用,平均补给量占总供给量的20%左右。
【分析讨论】1. 灌溉优化:基于测算结果,可进一步优化灌溉方式,提高灌溉效率,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
2. 节水灌溉:结合作物蒸腾数据,可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减少无效蒸发和作物蒸腾,提高水利用效率。
3. 地下水管理:鉴于地下水补给对农田水分平衡的重要性,需要加强对地下水的监测和管理,防止超采和地下水位下降。
4. 水资源规划:基于测算结果,可为水资源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合理分配农业用水资源,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通过对农业灌溉有效水利用系数的测算分析,我们得出了灌溉效率、作物蒸腾、土壤蒸发和地下水补给等方面的数据。
这些数据对于农田水分管理、灌溉优化和水资源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本报告也提出了优化农田灌溉、采用节水技术和加强地下水管理等建议,以提高农业灌溉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农业生产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而农业生产的基础,就是农田的灌溉水利用。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评价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和分析方法。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指农田从灌溉水中吸收的水分与灌溉水总量之比。
它反映了土地利用效率的高低,是衡量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因此,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数量。
测算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一般采用试验田和实际灌溉面积进行测算。
具体方法如下:1. 对试验农田进行水分平衡试验。
将测量过的降雨量、蒸发量、地下水流量、农田排水量等数据,代入水分平衡公式中计算出农田蒸发量和灌溉水的总量。
2. 测量灌溉面积内的土壤含水量。
每天拔取一些土样,并化学分析土壤中的含水量。
测量土壤含水量的时间间隔取决于灌溉面积的大小和灌溉水的总量。
3. 测定灌溉水量。
灌溉中的水量包括输送、洒水、滴头灌溉、喷灌、滴灌等方式。
需要根据灌溉方式和实际灌溉面积来进行测算。
4. 计算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将试验田中的农田蒸发量和农田从灌溉水中吸取的水分量相除,即可得到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受到多种影响因素。
主要包括土地性质、气候条件、灌溉技术和作物类型等。
1. 土地性质。
土地的类型、土壤的质地、土壤的密度和含水量等都会影响到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因为不同类型的土地所需要的灌溉水量是不同的,而不同的土壤质地也会影响到灌溉水的渗透速度。
2. 气候条件。
气温、降雨量、相对湿度等气候因素都会影响农田灌溉水的蒸发和渗透速度,进而影响到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3. 灌溉技术。
灌溉技术的选择和灌溉方式的不同也会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产生影响。
在灌溉时,合理选择灌溉方式能够提高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4. 作物类型。
不同类型的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量也不同,所以不同类型的作物种植所需要的灌溉水量也会有所不同。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压力的增加,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成为了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农田灌溉水的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往往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和土地的盐碱化问题。
研究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对于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保护土地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各国对于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在实践中仍存在很多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等,因此需要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对于灌溉水利用的影响。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方法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以提高其准确性和实用性。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和优化策略,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水平提供参考和支持。
1.2 研究目的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对于农田灌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方法及影响因素,为提高农田灌溉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目的包括:分析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深入探讨影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因素,介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实测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应用情况,最终提出相关的措施建议。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农田灌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农田灌溉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1.3 意义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意义在于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减少农田灌溉水资源的浪费,促进农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提高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减少农业用水的成本,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提高还可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盐碱化的风险,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研究正文: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一个挺重要但经常被忽视的话题——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
这个系数就像是农田的“水分效率”,它告诉我们每滴水都发挥出了多少效用。
咱们都知道,农业是国之根本,而灌溉又是农业的命脉。
如果灌溉用的水得不到充分利用,那可真是一大浪费啊!咱们得知道什么是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简单来说,就是衡量农田在灌溉过程中,每一滴水到底发挥了多大作用的一个指标。
它可不是简单地看水用了多少,还要看这水是不是真的滋润了土地、帮助作物生长。
那么,如何测算这个系数呢?别急,让我慢慢道来。
先说说测量方法吧。
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测定作物的生长情况,比如看作物长得多高、多壮实;二是直接测量土壤湿度。
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劣,前者直观,后者准确。
但无论哪种,都得有一套科学的标准和操作流程,确保结果靠谱。
接下来,说说影响这个系数的因素。
气候条件,比如降雨量和温度,对作物生长和水分蒸发都有影响。
土壤类型也不容忽视,不同的土质吸水能力和保水能力都不一样。
还有灌溉方式,直浇好还是滴灌好?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水的利用率。
举个例子来说,假设我们在某片农田上做了实验。
一开始,我们按照常规方法灌溉,但发现作物长得并不理想。
后来,我们调整了灌溉策略,采用了滴灌技术,结果作物长得又绿又壮。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得出了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数据。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更精准地评估农田的灌溉效果,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比如,如果某块田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特别低,那可能就得找找原因了,是不是因为土壤太干或者灌溉系统有问题。
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对症下药,提高灌溉效率,让每一滴水都发挥出最大价值。
总的来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是一个既实用又有意义的课题。
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水资源,还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起来,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让我们的农田更加节水高效,让绿色发展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是指供给给定农田面积的灌溉水中,实际用于作物生长的比例。
它是一个重要的农业指标,可以帮助农民和政策制定者更好地了解农田水资源利用的效率,以及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本文将介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方法和分析。
1. 测算方法(实际灌溉面积× 实际灌溉深度)/(灌溉用水量× 农田面积)其中,实际灌溉面积指已经灌溉的实际土地面积,实际灌溉深度指土壤中实际湿润的深度,灌溉用水量指为给定农田面积补给的总灌溉水量。
需要注意的是,该公式只适用于规律性灌溉,不适用于雨养农业和不规则灌溉。
2. 分析结果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值通常在0.5至0.9之间。
如果值较低,则说明灌溉效果不佳,耗费的灌溉水大部分浪费掉了,会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如果值较高,则说明灌溉效果良好,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高,农业生产效率也相应提高。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在不同的区域和季节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在干旱缺水的地区,为了保证农业生产,可能需要提高灌溉水的供应量,从而导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偏低。
在潮湿多雨的季节,由于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已经充足,灌溉水的供给量需要减少,从而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3. 影响因素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大小取决于多个因素,主要包括:(1)灌溉方式。
现代灌溉系统采用微量灌溉、滴灌等技术,可以减少水分的消耗,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2)土壤类型。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不同。
有些土壤能够有效保持水分,避免浪费,从而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3)作物类型。
不同类型的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量不同,有些作物需要更多的水分,从而影响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4)气候条件。
气温和湿度等气候条件会影响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量,从而影响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一、背景介绍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而灌溉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有效利用水资源是农田灌溉的关键,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分析对于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方法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指实际利用于作物生长的灌溉水量与灌溉总水量的比值。
其计算方法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实际利用水量 / 灌溉总水量实际利用水量是指作物需要的水分量,通过作物的灌溉需要量来确定;灌溉总水量是指实际灌溉水量的总和,包括雨水和灌溉水。
对于不同作物种类和不同地区的农田,其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也会有所差异。
三、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影响因素1. 土壤类型:不同的土壤类型对于水分的渗透和保存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
2. 灌溉方式:不同的灌溉方式对于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也有所影响,喷灌和滴灌相对于传统的农田灌溉方式更加节水高效。
3. 大气环境:气温、风速、湿度等气象条件也会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产生影响。
4. 作物类型:不同的作物需水量差异较大,其对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也有所差异。
四、测算分析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分析主要从实际利用水量和灌溉总水量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对农田灌溉的现场观测和数据统计来进行分析。
1. 灌溉水的实际利用量可以通过灌溉水量计算仪器来进行测算和记录。
2. 灌溉总水量可以通过降雨观测和灌溉水量记录统计来进行测算和记录。
3. 通过对实际利用水量和灌溉总水量的测算和统计,可以得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4.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和不同灌溉方式,可以进行多次测算和分析,得出不同条件下的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五、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途径1.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喷灌、滴灌等新型节水灌溉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农田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2. 合理调整灌溉方案:根据作物需水量和气象条件等因素,合理调整灌溉水量和灌溉频次,以减少浪费。
最新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资料
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专题组2015年12月目录前言 (1)1 测算分析工作总体框架与流程 (3)2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 (6)2.1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 (6)2.2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 (6)3 样点灌区选择 (8)3.1样点灌区选择原则 (8)3.2样点灌区数量要求 (8)3.3样点灌区调整条件 (9)4 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 (11)4.1典型田块选择 (11)4.2典型田块亩均净灌溉用水量观测与分析方法 (14)4.3样点灌区年净灌溉用水总量测算 (21)4.4样点灌区年毛灌溉用水总量计算与分析 (23)4.5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4)5 省级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分析 (26)5.1省级区域大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6)5.2省级区域中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6)5.3省级区域小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7)5.4省级区域纯井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7)5.5省级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8)6 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9)6.1全国大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29)6.2全国中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29)6.3全国小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30)6.4全国纯井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30)6.5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30)附录 (31)一、样点灌区基本资料调查表 (33)二、测算分析成果汇总表 (44)三、省级区域水量权重计算 (49)前言发展节水灌溉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和效益。
一直以来,国内外有许多表征灌溉用水效率的指标,说法也不统一。
鉴于目前国内有关资料已广泛使用“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表征灌溉用水效率,为与实际管理工作相衔接,本细则采用“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作为灌溉用水效率的表征指标。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
农田灌溉是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环节,水的有效利用对于保障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提
高农田生产能力至关重要。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分析可以帮助农民和农田管理
者合理安排水资源,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指农田实际利用水量与供应水量之比,反映了农田对供水
资源的利用程度。
该系数的测算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需要测算农田的实际灌溉水量。
实际灌溉水量是指实际向农田供水的数量,可以通过
农田灌溉水表、水井水表等设备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可以通过统计灌溉水表的读数和时
间来计算实际灌溉水量。
需要测算农田的供应水量。
供应水量是指供水系统向农田供应的水量,包括引水渠道、水井、水库等供水设施的供水能力。
供应水量可以通过水量计、供水录井器等设备进行测算,也可以根据供水设施的运行情况和水源情况进行估算。
然后,需要计算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可以通过实际灌
溉水量与供应水量之比来计算得出。
计算公式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实际灌溉
水量 / 供应水量。
若实际灌溉水量为1000立方米,供应水量为2000立方米,则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
需要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进行分析。
通过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
可以评估农田对供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发现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提高农田
灌溉水利用效率。
如果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较低,可以通过改进灌溉设备、调整灌溉
水量和灌溉方式等方法来减少水的浪费,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专题组2013年12月目录前言 (1)1 测算分析工作总体框架与流程 (2)2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 (5)2.1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 (5)2.2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 (5)3 样点灌区选择 (7)3.1样点灌区选择原则 (7)3.2样点灌区数量要求 (7)3.3样点灌区调整条件 (8)4 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 (9)4.1典型田块选择 (9)4.2典型田块亩均净灌溉用水量观测与分析方法 (12)4.3样点灌区年净灌溉用水总量测算 (17)4.4样点灌区年毛灌溉用水总量计算与分析 (18)4.5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19)5 省级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分析 (21)5.1省级区域大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1)5.2省级区域中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1)5.3省级区域小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2)5.4省级区域纯井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2)5.5省级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2)6 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24)6.1全国大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24)6.2全国中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24)6.3全国小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25)6.4全国纯井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25)6.5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计算 (25)附录 (26)一、样点灌区基本资料调查表 (27)二、测算分析成果汇总表 (38)三、省级区域水量权重计算 (43)前言发展节水灌溉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和效益。
一直以来,国内外有许多表征灌溉用水效率的指标,说法也不统一。
鉴于目前国内有关资料已广泛使用“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表征灌溉用水效率,为与实际管理工作相衔接,本细则采用“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作为灌溉用水效率的表征指标。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在某次或某一时间内被农作物利用的净灌溉水量与水源渠首处总灌溉引水量的比值,它与灌区自然条件、工程状况、用水管理水平、灌水技术等因素有关。
为跟踪测算分析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变化情况,科学评价节水灌溉发展成效与节水潜力,根据水利部的要求,自2006年起,在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大力支持下,连续多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工作,取得的成果为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提供了依据。
为统一测算分析方法,水利部农村水利司于2007年8月下发了《全国现状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技术方案》,2008年1月下发了《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南》,规范了各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工作。
为进一步做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工作,适应节水灌溉发展新形势与国家有关部门新要求,专题组在总结各地测算分析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南》进行了修订,重点细化完善了典型田块选取、样点灌区选择及净灌溉用水量测算等内容,同时对附表数量和内容也作了调整和补充,形成《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
本《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的内容包括:前言、测算分析工作总体框架与流程、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样点灌区选择、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省级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分析、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和附录等8部分。
1 测算分析工作总体框架与流程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采用点与面相结合、实地观测与调查研究分析相结合、微观研究与宏观分析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各省”或“各省级区域”)在对灌区综合调研的基础上,分类汇总分析灌区的灌溉面积、工程设施与用水状况等,选择能代表大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A≥30万亩)、中型灌区(1万亩≤A<30万亩)、小型灌区(A<1万亩)和纯井灌区等4种不同规模与类型、不同工程状况、不同水源条件与管理水平的样点灌区,构建相对稳定的省级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网络;收集整理样点灌区有关资料,选择样点灌区典型田块,测算样点灌区典型田块年亩均净灌溉用水量,分析计算样点灌区净灌溉用水量和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以样点灌区测算结果为基础,逐级汇总分析,计算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灌区以及不同区域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具体流程如下:第一,分析评价全省样点灌区的代表性,确定各规模与类型样点灌区;第二,测算分析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进而分析推算省级区域不同规模与类型灌区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第三,各省根据不同规模与类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本省级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第四,由各省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测算分析成果进行评审后,上报水利部农村水利司;第五,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委托测算分析专题组组织专家对各省上报成果进行分析复核,各省根据复核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测算分析专题组根据各省最终上报测算分析成果,计算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之后,测算分析专题组组织专家对全国测算分析成果进行咨询,经进一步完善后形成年度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评价报告。
测算分析工作总体框架与流程如图1-1所示。
图1-1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工作总体框架与流程2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2.1 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根据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定义,《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指导细则》(以下简称“《细则》”)采用“首尾测算分析法”,即直接用灌入田间可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水量(净灌溉用水量)与灌区从水源取用的灌溉总水量(毛灌溉用水量)的比值来计算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W W η=净毛 (2-1)式中 η——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W 净——灌区净灌溉用水总量,m 3;W 毛——灌区毛灌溉用水总量,m 3。
为了能够反映灌区灌溉水利用的整体情况,同时便于汇总分析,计算分析时段采用日历年(每年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2.2 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方法根据不同规模与类型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省级区域相应灌区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再根据省级区域不同规模与类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及其年毛灌溉用水量加权平均,得出该省级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最后根据各省级区域及其不同规模与类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和毛灌溉用水量加权平均,分别得出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及全国不同规模与类型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具体测算分析技术框架如图2-1所示。
图2-1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技术框架3 样点灌区选择3.1 样点灌区选择原则样点灌区应按照具有代表性、可行性和稳定性等原则选择。
在选择过程中,要考虑省级区域内灌溉面积的分布、灌区节水改造等情况,尽量使所选的样点灌区能基本反映省级区域灌区整体特点。
(1)代表性。
综合考虑灌区的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工程设施、管理水平、水源条件(提水、自流引水)、作物种植结构等因素,所选样点灌区能代表省级区域范围内同规模与类型灌区。
(2)可行性。
样点灌区应配备量水设施,具有能开展测算分析工作的技术力量及必要经费支持,保证及时方便、可靠地获取测算分析基本数据。
(3)稳定性。
样点灌区要保持相对稳定,使测算分析工作连续进行,获取的数据具有年际可比性。
所有大型灌区均作为样点灌区纳入测算分析范围,中型灌区样点灌区应基本保持稳定,小型和纯井灌区样点灌区可根据测算条件变化做必要调整,但调整数量不能大于其样点灌区总数的5%。
3.2 样点灌区数量要求(1)大型灌区:所有大型灌区均纳入测算分析范围,即大型灌区的总数量即为大型灌区样点灌区数量。
(2)中型灌区:按有效灌溉面积大小分为3个档次,即1万亩≤A中型(中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下同)<5万亩(当灌区有效灌溉面积小于1万亩时,按实际数据填写灌区基本信息调查表)、5万亩≤A中型<15万亩、15万亩≤A中型<30万亩,每个档次的样点灌区数量不应少于本省级区域相应档次灌区总数的5%,各档次样点灌区有效灌溉面积不应少于本省级区域相应档次灌区有效灌溉面积的10%。
同时,每个档次的样点灌区中应包括提水和自流引水2种水源类型,且数量和有效灌溉面积选取比例应与省级区域该档次比例相协调。
(3)小型灌区:由于小型灌区面积没有下限,为了便于实际操作,本《细则》规定单个小型灌区样点灌区的有效灌溉面积不小于100亩。
一般情况下,小型灌区样点灌区数量与面积宜考虑以下因素:一是样点灌区数量按不少于全省小型灌区取样范围内(100亩~10000亩)数量的0.5%,一般不超过100个,最少不少于10个;当省级区域内小型灌区数量不足10个时,按实际数量全部选取。
二是样点灌区有效灌溉面积不应小于该省级区域全部小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的1%。
三是样点灌区应包括提水和自流引水2种水源类型,不同水源类型的样点灌区数量和有效灌溉面积应与省级区域内同类型灌区有关指标比例相协调。
(4)纯井灌区:以单井控制灌溉面积作为一个样点灌区。
纯井灌区应区分土质渠道地面灌、防渗渠道地面灌、管道输水地面灌、喷灌、微灌等5种灌溉类型选择代表性样点灌区,具体要求如下:在上述5种灌溉类型中,同种主要土壤类型、同种主要作物至少选择2个样点灌区,且要在省级区域范围内分布均匀,作物种类应选择当地该灌溉形式下的主要类型。
对于纯井灌区某种类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占该省级区域纯井灌区有效灌溉面积30%及其以上时,该类型灌区样点灌区数量须按上述选取数量要求的2倍选取。
3.3 样点灌区调整条件当省级区域内同种规模或类型全部样点灌区连续3年的亩均节水改造投入平均增加值与省级区域同规模或类型灌区的亩均节水改造投入平均增加值相差20%以内时,参与测算分析的样点灌区不作调整,以保持稳定;当二者相差大于等于20%时,应经省级区域主管部门充分论证并复核确认后,对参与测算分析的样点灌区进行调整,使二者差值控制在20%之内;再以调整后的该规模或类型样点灌区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值为基础,计算省级区域同规模或类型灌区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4 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首先选取典型田块,然后依照一定方法测算分析典型田块年亩均净灌溉用水量,进而分析计算样点灌区年净灌溉用水量,最后,以样点灌区年净灌溉用水量、年毛灌溉用水量为基础,分析计算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流程见图4-1。
图4-1 样点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流程4.1 典型田块选择典型田块要边界清楚、形状规则、面积适中;综合考虑作物种类、灌溉方式、畦田规格、地形、土地平整程度、土壤类型、灌溉制度与方法、地下水埋深等方面的代表性;有固定的进水口和排水口(一般来说,水稻在灌溉过程中不排水,将排水作为特殊情况考虑,不选串灌串排的田块);配备量水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