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运动学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总论
1.康复治疗是综合的、协调地应用各种专科治疗手段,促进功能的恢复、改善或重建。

(P1)
2.人体运动学研究人体活动的运动规律,如人体或人体特定部位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

(P1)
3.人体运动学的基本形式、规律及其生理意义的总结:人体运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形式;人体运动是多系统协调工作机制,需要呼吸运动和血液运动的支持;人体运动时,肌肉温度升高,温度升高会加速神经信号的传导,提高神经感受器的灵敏度,使神经肌肉间的协调作用得到增强。

(P1)
4.制动:至人体局部或者全身保持固定或者活动被限制,常用于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的保护性治疗,以减少体力消耗或脏器功能损害,稳定病情,帮助疾病恢复。

(P2)
★对身体的影响:①制动对心血管系统影响很大,②局部制动对肌肉和骨关节系统的影响很大,③导致呼吸功能下降,④易产生尿路结石导致泌尿系统感染反复发作,⑤使皮肤产生萎缩和压疮,⑥导致代谢和内分泌障碍。

★对心理的影响:产生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和神经质,或出现感情淡漠、退缩、易怒、攻击行为等,严重者具有异样的触觉、运动觉、幻视与幻听。

认知能力下降,判断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记忆力、协调力、精神运动能力、警觉性等均有障碍。

5. 人体重心的位置:人体重心一般在身体正中面上第三骶椎上缘前方7cm处。

(P12)
6.在所考察的截面某一点单位面积上的内力称为应力;结构内某一点受载时所发生的变形,称为应变。

(P13)
7. 始发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双目平视,双足并立,足尖向前,双上肢下垂于体侧,掌心贴于体侧。

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双目平视,双足并立,足尖向前,双上肢下垂于体侧,掌心向前于躯干两侧。

(P14)
8.人体关节的运动形式:①屈曲与伸展,②内收与外展,③内旋与外旋。

(P15)
9.杠杆原理在康复医学中的运用:主要起到省力、获得速度、防止损伤的作用。

(P17)
10.能量代谢的生物学意义:磷酸原功能系统、糖酵解功能系统、有氧代谢功能系统。

(P19)
11.梅脱:能量代谢当量,每公斤体重从事1分钟活动,消耗3.5ml的氧,其运动强度为1MET。

用公式表示为:
1MET=3.5mlO2/(kg·min)。

(P20)
第二章骨骼肌肉系统运动学
1.骨重建过程:①休止期,②激活期,③吸收期,④转换期,⑤形成期。

(P26)
2.骨的力学功能:支撑功能、杠杆功能、保护功能。

(P27)
3.骨的生理功能:钙、磷贮存功能,物质代谢功能,造血功能,免疫功能。

(P28)
4.骨的载荷:①拉伸载荷,②压缩载荷,③弯曲载荷,④剪切载荷,⑤扭转载荷,⑥复合载荷。

(P29)
5.肌肉周围结缔组织:肌膜、肌腱、韧带。

(P41)
6.肌肉的类型及特性:红肌纤维、白肌纤维。

红肌纤维对刺激产生较缓的收缩反应,也称为慢肌;白肌纤维对刺激常产生快速的收缩反应,也称为快肌。

红肌能承受长时间的连续运动;白肌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巨大的爆发力,但随后极易陷入疲劳。

(P41)
7.肌肉的运动形式:肌肉的运动是肌肉的内力与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肌肉运动产生两种基本的运动形式:静力性运动和动力性运动。

(P42)
8.肌肉的功能:肌肉是人体运动的发动机,产生运动是肌肉的基本功能。

此外,肌肉还具有支撑骨、维持姿势、保护身体和产热的功能。

(P43)
9.肌肉的功能状态的指标:肌肉的收缩必须具有完好的神经支配,一个前角细胞,它的轴突和轴突分支,以及它们所支配的肌肉纤维群,合起来称为肌肉的运动单位。

(P43)
10.影响肌力的主要因素:①肌肉的生理横断面,②肌肉的初长度,③肌肉的募集,④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的关系,
⑤杠杆效率。

(P44)
11.多关节肌:跨过一个关节的肌肉叫做单关节及,如肱肌。

跨过两个或两个以上关节的肌肉叫做多关节肌,如股直肌。

12. 多关节肌“主动不足”:多关节肌作为原动肌工作时,其肌力充分作用于一个关节后,就不能再充分作用于其他关节,这种现象叫做多关节肌“主动不足”(其实质是肌力不足)。

(P45)
13.多关节肌“被动不足”:多关节肌作为对抗肌出现时,已在一个关节处被拉长后,在其他的关节处再不能被拉长的现象,叫做多关节肌“被动不足”(其实质是肌肉伸展不足)。

(P45)
14.超量恢复原理:运动过后在休息中,物质消耗得到补充,生理功能也逐渐得到恢复。

在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后,会出现一个超量恢复阶段,即肌肉各项生理指标继续上升并超过运动前的水平。

(P50)
15.肩袖肌群:包括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

(P55)
16.肩肱节律:在正常的肩关节,盂肱关节外展和肩胛胸壁关节(肩胸关节)上旋之间存在有运动节律和时间顺序。

当外展、前屈继续进行时,肩胸关节开始参与并与肩肱关节活动成1:2的比例活动。

(P69)
17.肘关节:由肱尺关节、肱桡关节、上尺桡关节组成。

(P70)
18.对掌运动:拇指向掌心、拇指尖与其余4个指尖掌侧面相接触的运动。

(P87)
19.腕的稳定性:腕关节中近侧关节的腕中关节的存在形成了双铰链的系统,能提供其固有的稳定性。

(P88)
20.有力握是手指在三个关节弯曲时进行的有力的动作,物体握在手指和手掌间;精细握包括在一个精确控制方式中拇指和手指屈肌之间对小物体的控制。

(P98)
21.脊柱的主要功能:①保护功能,②承载功能,③运动功能,④全身运动协调控制功能(P101)
22.脊柱的功能单位:又称为脊柱的运动节段,它包括相邻的两个脊柱及其之间的链接结构。

脊柱功能单位是脊柱节段运动的基本结构单位,影响脊柱整体运动功能。

(P102)
23.椎间盘的结构:由髓核、纤维环、软骨板三部分组成。

(P102)
24.椎间盘的结构:承载并分散负荷,同时能制约过多的活动。

(P103)
25.脊柱的主要韧带: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椎间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横突间韧带、黄韧带、关节突关节囊韧带。

前纵韧带有助于对抗脊柱的过度后伸;后纵韧带可以防止椎间盘向后脱出,保护脊髓免受椎间盘突出物的压迫;椎间韧带保护脊柱免于过度屈曲。

(P104)
26.脊柱的稳定机制:指承受内在及外在负荷的情况下,组成脊柱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移保持在正常生理范围内,不会引起神经的损害。

(P108)
27.椎间盘发挥的特殊功能:①保持脊柱的高度,维持身高;②连接椎间盘上下两椎体,使椎体间有一定活动度;③使椎体表面承受相同的力;④缓冲作用;⑤维持后方关节突间一定的距离和高度;⑥维持脊柱的曲度。

28.髋关节的运动幅度:髋关节,屈曲:0°~125°,伸展:0°~15°;外展:0°~45°,无真正意义的内收;内旋、外旋范围分别为0°~45°。

(P128)
29.膝关节的可动性和稳定性:可动性由骨性结构提供,稳定性主要来自软组织(韧带、肌和软骨)提供。

(P130)
30.半月板的功能:半月板位于胫骨平台表面,加深了关节窝的深度,加强了膝关节的稳固性,能吸收部分体重和地面的反作用力,能起缓冲作用。

(P132)
31.足弓:人类进化过程中为了负重行走和吸收震荡,足跗骨和跖骨借助韧带牢固相接,构成具有少许活动的凸向上方的弓形骨骼结构,称为足弓。

足弓可分为前后方向的纵弓和横弓。

(P158)
纵弓:包括内侧纵弓和外侧纵弓两部分,均止于跟骨结节。

横弓:在前足的横切面,由骰骨、三块楔骨与跖骨排列而成,向前足背隆起的足弓。

32.足弓的功能:①支持体重,②缓冲震荡,③保护作用,④增强适应,⑤推进作用。

(P159)
第三章运动与心肺功能
1.最大心率:每个人的心率增加都有一个限度,即达到一极限值为最大心率。

(P161)
最大心率=210-0.8x年龄最大心率=220-年龄
2.最大摄氧量及正常值: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通常以每分钟为计算单位)所能摄取的氧量成为最大摄氧量(VO2max)。

我国正常男子最大摄氧量绝对值约为
3.0~3.5L/min,相对值为50~55ml/(kg·min);我国正常女子最大摄氧量绝对值约为
2.0~2.5L/min,相对值为40~45 ml/(kg·min)。

(P168)
3.乳酸阈: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乳酸阈。

它反映了机体内的代谢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过渡到无氧代谢为主的临界点或转折点。

(P168)
4.耐力运动处方组成:运动形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运动注意事项。

其中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是运动处方的三要素。

(P170)
5.耐力运动训练方法:持续训练法、循环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法特莱克速度游戏等。

其中持续训练法是耐力运动处方采用的主要训练方法。

(P172)
6.耐力运动分析:通常一次全身耐力训练分成准备活动、运动训练和整理运动三个部分。

(P172)
7.耐力运动处方运动:健身、预防、治疗、康复。

(P172)
8.运动对高血压的降压作用:运动治疗是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措施,它对于高血压发挥控制和调节作用。

运动降压的机制:①通过作用于大脑皮质和皮质下血管运动中枢,调整其功能状态,使血压下降;②调节自主神经功能,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使血管扩张;③运动中肌肉的节律收缩与舒张,可以起到对血管的按摩作用。

这有利于缓解小动脉痉挛,使周围血管扩张,降低外周阻力从而降低血压;④运动可以改善情绪,减少血压波动幅度。

(P177)
第四章运动控制与步态
1.联合反应:是指偏瘫患者的健侧肢体用力做随意的抗阻收缩时,引起患侧肢体不随意的紧张性活动。

是失去上位中枢对运动的随意控制所释放的反应。

是较为原始的异常的张力性反射。

(P183)
2.共同运动:是指肢体在做随意运动时不能做单个关节的分离运动,只能做多个关节的同时运动。

(P184)
3.脑桥、延髓水平的反射:①紧张性颈反射(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②紧张性迷路反射;③阳性支持反射;④抓握反射。

(P185)
4.中脑水平的反射:①静力反射(迷路翻正反射、颈翻正反射、驱赶翻正反射);②静力-动力反射(保持运动中身体的平衡和矫正身体位置的反射、头和眼的旋转反射)。

(P185)
5.大脑水平的反射:①视觉翻正反应;②平衡反应。

(P185)
6.随意运动:有意识地执行某种动作,主要由锥体束来支配。

(P186)
7.不随意运动:是指不受意识控制的“自发”动作。

肌的不随意运动主要由锥体外系和小脑系统来调节。

(P186)
8.影响运动控制的因素:①个体内活动、知觉和认知的关系;②人物对运动控制的影响;③环境对运动控制的影响。

(P187)
9.姿势控制:是指控制身体在空间的位置以达到稳定性和方向性的双重目的。

(P189)
10.步态周期:行走是一系列运动循环的结果。

行走最基本的组成单元是步态周期。

步态周期始于一侧足跟与地的接触止于同侧足跟再次着地。

因此,一个步态周期包括左足的一步与右足的一步,共两步(P191)
11.步态异常:可能是特殊的损伤或代偿的直接反应。

脑瘫和脑血管疾病患者,肌肉痉挛通常发生在伸肌群,因此步态模式就表现为下肢僵硬、划圈和拖步;剪刀步态是由于髋关节的过度内收引起的。

帕金森病的步态通常表现为慌张步态。

失用症是指随意运动障碍,主要发生于老年人。

(P2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