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第二节 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学案 中图版选修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
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
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掌握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荒漠化的产生
【自主学习】
1.荒漠化的含义
荒漠化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2.荒漠化的产生
(1)自然因素:气候异常;干旱多风;暴雨;河流改道、河水泛滥以及鼠类的破坏。
(2)人为因素:过度农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其他人类活动。
【合作探究】
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教材P47探索材料。
材料二教材图3-2-5“中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气候因素”,图3-2-10“枯萎的胡杨林”和图3-2-11“中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各种人为因素所占比重(%)”。
(1)比较1989年与2000年浑善达克沙地中沙丘(包括流动、半固定和固定沙丘)所占比重有什么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据图3-2-5,分析西北地区气候特征和成因及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
(3)据图3-2-10,分析胡杨林枯萎的原因是什么?
(4)据图3-2-11,分析土地荒漠化的各种人为因素所占比重较大的是哪些?
提示:(1)2000年与1989年比较,浑善达克沙地中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比重增加,固定沙丘比重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自然原因主要是气候变异;人为原因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破坏植被(森林、草地等),导致土地荒漠化所致。
(2)由于受夏季风的影响程度不同,本区自东向西距海越来越远,干旱程度增强。本地区不仅降水少,而且降水变率大。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
由于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强,故西北地区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3)新疆的塔里木河,由于上游农业大量用水而使下游河水流量剧减以至断流,导致下游地下水位下降,胡杨林缺水枯萎。
(4)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所占比重较大。
【核心归纳】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的形成原因
1.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2.荒漠、戈壁、沙漠、沙地以及荒漠化、沙漠化等概念的区别及联系
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极少、蒸发强烈、植被贫乏,以及物理风化强烈、风力作用强劲的一种自然景观类型,包括戈壁、沙漠和沙地;戈壁即石质和砾质荒漠,沙漠即沙质荒漠,沙地即沙质荒漠化的土地。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一些半湿润地区,生态环境遭破坏造成的土地生产力衰退或丧失而形成荒漠或类似荒漠的过程,沙漠化是指单纯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
【跟踪训练】
近几年春季,受高压影响,我国北方多次发生大面积沙尘暴,其中,河北怀来县的“天漠”沙丘向东南北京市方向移动了大约1千米。据专家介绍,如果不控制这种局面,不出十年,沙漠就会逼近北京。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内容,完成(1)~(2)题。
(1)近几年沙尘暴、扬沙、浮尘天气愈加频繁,除自然原因外,人为原因主要是( )
①过度垦殖②过度放牧
③地表沙化④过度采伐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
(2)最容易使华北地区发生强沙尘暴的冷空气活动是( )
A.冬季的寒潮爆发B.春季的冷锋活动
C.夏季的快行冷锋D.秋季的冷空气南侵
解析:人口的迅速增长,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草原破坏和沙漠扩大,进一步加剧了荒漠化趋势。地表沙化是气候变化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的结果,是导致沙尘暴的原因,但不是人为原因。
答案:(1)C (2)B
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自主学习】
1.合理控制人口数量
人口增长过快是我国土地荒漠化发生发展的重要诱因,合理控制人口数量,有利于荒漠化的治理。
2.生态恢复与建设
(1)发展立体生态农业: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和高效。
(2)加强草场建设。
(3)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农林牧业,优化林业结构。
(4)开发新能源:开发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开发农村小水电、沼气等能源。
【合作探究】
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教材P52阅读材料。
材料二教材P54阅读材料。
材料三教材P54~55案例研究材料。
(1)科尔沁左翼后旗的生态经济模式是如何改善当地土地沙化的?
(2)科尔沁左翼后旗的生态经济模式在协调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方面有何借鉴之处?
(3)建设“三北”防护林生态建设工程的目的是什么?
(4)“三北”防护林对保护中国生态环境起了哪些作用?
(5)沙坡头治沙的主要技术和经验是什么?
提示:(1)该模式以户为单位,实行封闭式管理,对同一块地在生态建设、农业开发、牧业利用等方面,实行统一经营。基本步骤如下:
①用铁丝网在沙质草地上围建3~7公顷的地块。②对围栏地块进行生态建设,防止流
沙侵入,避免地块再次沙化。③平整圈内土地,改良土壤。④打井、整畦。⑤科学布局田块,合理安排农牧业生产。
(2)科尔沁左翼后旗的经营模式体现了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这一模式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使农牧业得到迅速发展,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成为半干旱沙区值得广泛推广的模式。这说明只要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经济,是能做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丰收的。
(3)为治理北方及西北地区水土流失及土地沙化,1979年,国家决定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即带、片、网相结合的“绿色万里长城”。
(4)“三北”防护林在防风固沙、水土保持、保护农田等方面发挥了较大的生态效益。
(5)主要利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铁路沿线的流动沙丘上扎设方格状防护网,设立自然保护区,区内既有防风固沙为目的的植被,又有荒漠草原半灌木植被。
【核心归纳】
1.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2.生态农业模式的一般特点
我国其他地区荒漠化类型及成因
江南丘陵云贵高原华北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