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脑梗塞临床诊疗体会论文
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外伤性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救治体会
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外伤性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救治体会摘要:目的:分析研究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外伤性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救治方法以及该病症的致病原因。
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4月-2014年5月于本院就诊的40例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外伤性大面积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观察治疗结果并根据诊治过程分析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外伤性大面积脑梗塞的致病原因。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对比数据统计学处理结果具有意义(P<0.05)。
结论:该病症的致病原因主要与严重脑组织损伤、脑部局部血管机械受压、血管内膜机械损伤以及血管内膜机械损伤等因素存在较大关系。
该病症病情严重且预后极差,因此尽早进行积极有效的手术治疗是提高患者预后水平以及生存质量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重型颅脑外伤;大面积脑梗塞;救治方式重型颅脑损伤后出现大面积的脑梗死不但加重了患者病情,同时也在极大程度上加大了救治难度。
相关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该病症的死亡率以及致残率明显高于其他心脑血管类疾病[1]。
近年来,医学上有关该类疾病的文献报道层出不穷,该种现象表明如何利用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来改善该病症患者的预后已经成为了神经外科的主流课题。
本文将就随机抽取2013年4月-2014年5月于本院就诊的40例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外伤性大面积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外伤性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救治方法以及该病症的致病原因,现将分析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4月-2014年5月于本院就诊的40例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外伤性大面积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外伤性大面积脑梗塞的诊断标准[2];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龄:29-78岁,平均年龄(54.3±1.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2例,坠落伤18例;患者就诊时间0.5-5h,平均就诊时间1.4±0.6h;患者在入院时的GCS评分在8-12分之间的有14例,GCS评分在6-8分之间的有16例,3-5分之间的有10例;入院后5例患者出现病情加重,其GCS评分下降到8分之下。
外伤性脑梗塞65例临床诊疗分析
外伤性脑梗塞65例临床诊疗分析
外伤性脑梗塞是指由外力引起的脑中动脉阻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引起脑功能障碍的疾病。
本文对65例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诊疗进行分析,总结了一些诊疗经验。
该研究共纳入65例外伤性脑梗塞患者,其中男性40例,女性25例,年龄范围为
20-70岁。
所有患者均饱受外伤,多数是头部受伤,伴有头皮裂伤、颅骨骨折等。
入院时都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主要表现为肢体无力、语言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
在临床诊断方面,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并进行了脑CT或MRI、血液生化检查等相关检查。
脑CT或MRI显示脑梗塞区域的缺血性改变,血液生化检查显示患者脑缺血时造成的炎症反应和代谢紊乱。
在治疗方面,患者均采用综合干预治疗。
要对伤口进行清洁,切断感染源,防止继发感染。
然后,应根据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认知训练等。
患者还需进行药物治疗,药物选择包括抗凝血、降压、脱水等,以减少脑梗塞范围和缓解症状。
针对65例患者的观察结果显示,经过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但也有部分患者症状无明显好转,甚至出现并发症,如肺炎、脑水肿等。
针对外伤性脑梗塞的治疗需要个体化,早期的综合干预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外伤性脑梗塞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有较大影响。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包括早期康复治疗和药物治疗等。
积极预防外伤的发生,对于降低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外伤性脑梗塞临床分析
外伤性脑梗塞临床分析【正文】外伤性脑梗塞临床分析外伤性脑梗塞(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是指由头部外伤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及细胞死亡所导致的一种脑血管疾病。
外伤性脑梗塞作为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常常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挑战。
本文将从临床分析的角度出发,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病因、症状、诊断以及治疗等方面内容。
一、病因分析外伤性脑梗塞的主要病因可以归纳为两种情况:直接型和间接型。
直接型是指头部受到外力暴力撞击、挤压等直接破坏血管壁,造成血管断裂,血液灌注不足,引起脑梗塞。
间接型则是外伤后由于颅内压增高、血液凝固机制异常等因素导致脑血管阻塞,继而引发脑梗塞的发生。
二、临床症状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眩晕、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
严重病例还可能出现瞳孔异常、肢体无力、言语困难等神经功能障碍症状。
在一些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精神状态的改变,比如情绪波动、抑郁、焦虑等。
三、诊断方法针对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断,临床医生通常会综合运用以下几种方法:1.疾病史询问:包括患者的既往病史、外伤史等。
这些信息对于确定病因、判断发病机制及制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2.神经影像学检查:包括CT(计算机断层扫描)和MRI(磁共振成像)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发现脑梗塞的范围、位置等信息,对于确定诊断、评估病情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3.神经系统体格检查:通过检查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包括瞳孔、肢体运动、语言、感觉等方面,以评估脑梗塞对神经系统的损害情况。
四、治疗方法外伤性脑梗塞的治疗应该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如病情严重程度、既往病史、年龄、合并症等。
1.药物治疗:通过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溶栓药物等,可以改善脑梗塞患者的脑血液循环,减少脑损伤的范围和程度。
2.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外伤性脑梗塞病例,如血肿或出血灶等情况,可能需要手术干预。
3.康复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运用康复理论和技术,包括物理疗法、功能训练等,帮助患者尽早康复并提高生活质量。
外伤性脑梗死临床诊治体会
外伤性脑梗死临床诊治体会作者:杨凯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34期【摘要】目的探讨脑外伤并发脑梗死的发病原因和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41例颅脑外伤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部患者经综合治疗,按GOS评分:良好20例,中残5例,重残6例,死亡8例,植物生存2例。
结论外伤后由于脑供血动脉损伤以及血管牵拉、受压、痉挛,血液的高凝状态等使血栓形成,引发脑梗死,早发现、早治疗可以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颅脑外伤;脑梗死;临床诊治脑外伤后脑梗死是临床颅脑外伤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原因为原发性脑外伤、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血肿的压迫造成局部缺血以及继发性脑水肿、脑肿胀。
随着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脑外伤后脑梗死检出率也逐年增加[1],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人民医院收治的41例颅脑外伤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就脑外伤并发脑梗死的发病原因和临床疗效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41例颅脑外伤患者,颅脑外伤原因:车祸外伤21例,坠落伤8例,打击伤12例。
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11例。
患者年龄18个月~ 70岁,平均39.7岁。
41例颅脑外伤患者人院时均行颅脑CT检查,全部患者均存在脑挫裂伤灶,所有患者均伴颅内出血,其中硬膜外血肿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3例,颅骨骨折11例,患者人院时Glasgow昏迷评分: 3~8分24例,9~12分9例,>13分6例。
41例患者中在入院治疗1~10 d病情出现好转,然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加重、昏迷加深、肢体瘫痪或原有瘫痪肢体加重,严重者出现脑疝。
患者病情加重经复查CT或MRI发现脑梗死,其中18例表现为大片低密度区,其余为基底节区10例,颞叶6例,额叶5例,脑干2例。
1.2 治疗方法患者确诊后给于脱水降低颅内压、冰帽降温减缓脑代谢、活血管药物扩血管、预防感染及并发症,以及功能锻炼治疗。
外伤性脑梗塞65例临床诊疗分析
外伤性脑梗塞65例临床诊疗分析
外伤性脑梗塞是指在外伤性头部损伤后发生的脑梗塞,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颅脑损伤并发症。
本文通过对65例外伤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诊疗分析,总结了其中的特点和治疗策略。
对于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发病时间:外伤后急性脑梗塞的发病时间通常在24小时内,因此早期的CT或MRI检查非常重要;2)损伤机制:头部的加速、减速、摇晃或旋转等机制都可能导致外伤性脑梗塞,应注意与其他颅脑损伤后的合并症相鉴别;3)病因分析:外伤性脑梗塞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血管损伤、血液凝固功能异常、颈动脉夹层等,应该进行详细的病因分析。
对于外伤性脑梗塞的治疗策略,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病情和病因进行个体化的治疗:1)减轻颅脑损伤:外伤后应迅速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减少颅压增高和继发脑损伤,如降低颅内压、维持血氧供应等;2)抗血小板治疗:对于外伤性脑梗塞患者,应积极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以预防再次发生脑梗塞;3)溶栓治疗:对于部分合适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溶栓治疗,以尽早恢复脑灌注;4)病因治疗:根据病因分析,有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夹层修复术、血管瘤栓塞术等。
外伤性脑梗塞的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年龄、损伤程度、时间窗口等。
根据本文的分析,外伤性脑梗塞的预后相对较差,且存在一定的相关因素。
对于外伤性脑梗塞患者的治疗应该尽早进行,并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和干预。
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
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在临床医学领域,外伤性脑梗塞是一种相对较为复杂且严重的病症。
它往往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也给医疗工作者带来诸多挑战。
外伤性脑梗塞,顾名思义,是由于外伤导致的脑部血管阻塞,从而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最终导致脑功能障碍。
外伤可以是直接的头部撞击、颅骨骨折,也可以是间接的如颈部扭伤、低血压休克等。
这些外伤因素通过不同的机制影响脑血管,引发梗塞。
其发病机制多种多样。
首先,头部外伤可能直接损伤脑血管,导致血管内膜破裂、血栓形成。
例如,颅骨骨折时尖锐的骨折片可能刺伤脑血管,造成血管壁损伤,激活凝血系统,促使血栓形成。
其次,外伤后的炎症反应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炎症因子的释放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增加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进而形成血栓。
再者,脑外伤后的脑组织水肿会压迫脑血管,导致血流减缓甚至停滞,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此外,外伤后的低血压和低灌注状态也可能导致脑血流不足,容易引发脑梗塞。
在临床表现方面,外伤性脑梗塞的症状取决于梗塞的部位和范围。
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肢体无力、言语不清、意识障碍等。
这些症状可能在受伤后的数小时、数天甚至数周内逐渐出现。
由于外伤本身可能导致多种症状,如头痛、意识不清等,外伤性脑梗塞的症状有时容易被掩盖,从而给诊断带来困难。
诊断外伤性脑梗塞需要综合多种检查手段。
头颅 CT 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它可以快速发现脑梗塞的部位和范围。
但在发病早期,尤其是 24 小时内,CT 可能表现不明显。
此时,磁共振成像(MRI)尤其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于早期诊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此外,脑血管造影可以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和血流情况,对于明确梗塞的原因和部位有重要意义。
同时,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血脂等也有助于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和寻找潜在的危险因素。
治疗外伤性脑梗塞的原则是尽快恢复脑血流,减轻脑组织损伤。
在急性期,溶栓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手段,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时间窗。
外伤性脑梗死的治疗体会
59CH INA FO REIGN MEDIC AL TRE ATMENT 中外医疗临 床 医 学外伤性脑梗死是颅脑损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研究表明其发生与脑血管痉挛、直径展位效应压迫脑血管、脑血管损伤和血栓形成有关[1],发病率约为0.05%~1.6%[2],如无有效治疗,将加重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造成不良预后。
我院于2006年至2008年收治的55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并对患者临床资料和诊治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6年至2008年收治的外伤性脑梗死患者55例,其中男34例,女21例,平均年龄(33.8±5.9)岁(12~47岁),受伤原因。
交通意外29例,高处坠落伤17例,打击伤9例。
受伤至入院时间(3.7±1.5)h(1~18h)。
1.2 临床表现意识障碍或昏迷23例,其中浅昏迷14例,深昏迷9例;头晕、呕吐24例;语言不清14例;半身偏瘫11例;伴发肢体抽搐5例。
入院后15项GCS评分中8分以下29例,9~12分15例,13~15分11例,单侧瞳孔散大17例,双侧瞳孔散大9例。
1.3 辅助检查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颅脑CT或MRI检查,提示单纯性脑挫裂伤5例,脑挫裂伤伴脑内血肿17例,脑挫裂伤伴硬膜下血肿1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5例。
1~5d内复查颅脑CT或MRI发现均匀低密度梗塞灶,其中腔隙性脑梗死16例,单脑叶型脑梗死24例,多脑叶型脑梗死8例,小脑型脑梗死5例,脑干型脑梗死2例。
1.4 治疗方法根据患者入院后颅脑影像学检查判定脑损伤情况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患者需满足:CT或MRI提示梗死灶呈均匀低密度且直径<4.0cm、中线偏移<1.0cm,且意识逐步恢复,瞳孔无异常改变。
常规给予20%甘露醇1g/kg静脉滴注,同时给予激素、复方丹参、川芍嗪及低分子右旋糖酐等利于防止脑血管痉挛,改善缺血脑组织灌注药物。
外伤性脑梗塞临床诊疗体会
外伤性脑梗塞临床诊疗体会摘要】目的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生机理、临床早期诊断及科学有效的早期治疗方法。
方法根据我院于2005年3月—2012年12月收治62例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的情况。
结果良好42例。
中残11例,重残5例,死亡4例。
结论早期发现外伤性脑梗塞,给予及时治疗,有手术指证及早手术,可明显改善其预后,减少致残率。
【关键词】外伤性脑梗塞早期诊断治疗我院于2005年3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外伤性脑梗塞患者62例,通过早期治疗,均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男32例,女30例,年龄15~73岁。
颅脑损伤原因:高出坠落伤16例,交通事故伤41例,打击伤5例,均伤后1~9h内行头颅CT检查,急诊收入院,患者伤前均无脑梗塞病史,既往患有糖尿病4例,高血压病12例。
2.临床表现:入院时格拉斯哥评分:13~15分6例,9~12分18例,6~8分20例,3~5分18例,5例伴低血容量性休克,3例伴呼吸暂停,脑疝形成15例。
昏迷31例,头痛20例,恶心、呕吐36例,偏瘫25例,单瘫6例,言语不清9例,癫痫发作5例,合并脑脊液耳、鼻漏8例,合并肺挫伤及胸腔积血38例,肝脾破裂2例。
3.辅助检查: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急诊行头颅CT检查,人院后常规多次或病情异常变化时行头颅CT或MRI复查。
其中大脑前动脉供血区梗塞12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塞28例,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塞17例,颈内动脉供血区梗塞5例。
梗塞灶多位于脑挫裂伤部位或受压明显的邻近脑组织[1]。
伤后6h内发现梗塞灶5例,6—24h内10例,24—72h19例,72h至一周内25例,一周以后3例。
4.治疗方法:保守治疗42例,手术治疗20例,肝脾破裂2例均请相应科室手术,对于较大面积有脑疝形成,特别是合并有颅内血肿的患者,及早行开颅血肿清除,术中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去骨瓣,长时间昏迷危重患者、肺挫伤严重患者早期行气管切开。
外伤性脑梗塞65例临床诊疗分析
外伤性脑梗塞65例临床诊疗分析
外伤性脑梗塞是指因外力作用导致血管腔内血栓形成或血管痉挛而引起脑缺血性病变的一种疾病。
本文旨在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治疗经验。
病例资料:收集了65例外伤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41例,女性24例;年龄范围23-79岁,平均年龄53岁。
外伤原因除头部受伤(54例)外,尚包括脊髓损伤(6例)、颈椎受伤(2例)及下肢骨折(3例)等。
诊断: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病变位置及范围,且排除其他脑血管疾病的可能。
治疗:⑴保守治疗: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予以安静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⑵药物治疗:对于血粘度增高的患者可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
用药剂量视患者情况而定。
⑶手术治疗:采取开颅减压术和血管重建术等方法,早期进行手术治疗,可有效缓解头颅内高压症状和改善脑循环。
⑷针灸推拿:中医针灸疗法及推拿手法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功能,有一定治疗效果。
结论:外伤性脑梗塞患者临床治疗应个体化,根据患者年龄、病情、病因及既往病史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
针对不同患者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可达到良好的疗效。
此外,患者应定期复查,未愈部分需长期随访,以防复发。
外伤性脑梗塞65例临床诊疗分析
外伤性脑梗塞65例临床诊疗分析【摘要】外伤性脑梗塞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本文通过对65例病例的临床诊疗分析,总结出了一套诊疗策略。
从病例资料及临床表现分析可得知,外伤性脑梗塞通常表现为急性脑缺血症状,如突发性头痛、意识障碍等。
接着,通过影像学分析可以确定诊断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治疗方案及效果评价方面展示了手术和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同时并发症的处理也需及时干预。
结论部分对外伤性脑梗塞的诊疗策略进行深入探讨,同时指出研究局限性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和借鉴。
整体来说,本文对外伤性脑梗塞的诊疗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外伤性脑梗塞、临床诊疗、病例资料、临床表现、影像学、治疗方案、效果评价、并发症、诊疗策略、研究局限性、展望。
1. 引言1.1 外伤性脑梗塞65例临床诊疗分析外伤性脑梗塞是一种较为罕见但临床上重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完全清楚。
本文旨在通过对65例外伤性脑梗塞进行临床诊疗分析,探讨该疾病的诊治策略,以提高其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表现各异,病例资料及临床表现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该疾病的特点和规律。
影像学分析也是确诊外伤性脑梗塞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病灶的位置、大小和形态等方面的评估,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在治疗方案及效果评价方面,我们将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治疗策略,包括药物治疗、手术干预等多种方法的应用和疗效评价。
并发症及处理也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及时有效地处理并发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预后。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诊疗策略,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治疗的新思路,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展望进行探讨,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有益的参考。
2. 正文2.1 病例资料及临床表现分析外伤性脑梗塞是指外伤引起的脑血管病变,临床上较为罕见。
本研究共收集了65例外伤性脑梗塞患者的病例数据,并对其临床表现进行了详细分析。
在这65例患者中,男性占56.9%,女性占43.1%,年龄范围为25岁到73岁。
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治疗体会(附51例报告)
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治疗体会(附51例报告)冯裕修;陈智国;蔡望青【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 and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 (TCI).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 clinical data of 51 patientswith traumatic cerebral infraction,.including diagnosis,.therapeutic method and outcome. Results Of 51 cases, 34 underwent surgical management, including clearance of hematoma by craniotomy with bone flap, brain contusion and laceration management and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Seven cases were undertaken second operation..Twenty-two patients gained good recovery,.7 cases died..Nine were in moderate disability,.7 were in severe disability,.6 were in 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according GOS classification in two-year of follow-up. Conclusion The clinician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evention and therapy of 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 Early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re essential for reducing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of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塞临床特点及预防、治疗方法。
外伤性脑梗死论文:36例外伤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外伤性脑梗死论文:36例外伤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外伤性脑梗死是临床上较少见的一种继发性脑损害疾病,随着影像学检查技术的不断提高和临床医护工作者对该病的认识,临床上发现越来越多的外伤性脑梗死患者。
我科从2003年至2007年共收治经ct证实的外伤性脑梗死患者36例,经过临床观察和及时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6例,男30例,女6例,年龄14个月~67岁平均年龄4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8例,坠落伤11例,跌伤4例,打击伤3例,闭合性颅脑损伤31列,开放性颅脑损伤5例。
1.2 临床观察动态的病情观察是医护人员掌握第一手资料抓住治疗时机的重要环节之一。
无论伤情轻重,均应建立观察记录单,15分钟到1小时观察及记录一次,患者可不同程度的表现为头疼,呕吐,偏瘫,语言障碍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格拉斯哥评(gcs)3-12分,其中头疼,呕吐者14例,伤后有原发昏迷者9例,其余患者伤后1-2d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包括偏瘫23例,偏盲3例, 偏身体感觉障碍4例,语言障碍11例,出现颅神经障碍8例,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19例。
1.3 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在24h内ct检查均未见脑梗死的影像表现,之后1周内病情逐渐加重,复查头颅ct均发现新的圆形或扇形低密度影,ct值在12~28hu,mrt弥散成像(dwi)提示脑缺血,病灶直径在0.5-3.0cm者22例,3.0-5.5cm者5例,5.5cm以上者9例。
边缘清楚28例,边缘模糊8例,梗死灶位于基底节区22例(61%),额叶5例(14%),颞叶3例(8%),枕叶4例(11%),顶叶2例(6%)。
合并颅骨骨折11例,合并脑挫裂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19例,颅内血肿7例。
1.4 治疗方法保守治疗30例,手术治疗6例(开颅血肿清除或去骨瓣减压术)。
确诊后早期给予钙离子拮抗剂,神经营养药物及脑血管扩张剂等,并同时给予脱水治疗.若病人意识障碍加重,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应用20%甘露醇125-250ml,快速静滴,每日2-4次,连用7-10日,大面积梗死时,治疗时间可适当延长并使用小剂量激素,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每天行蛛网膜下腔穿刺,置换出脑脊液20ml,共5d。
外伤性脑梗死54例诊治体会
A b s t r a c t : a f l e r e r a n i o c e r e b r a l i n j u r y , i s c o m m o n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b r a i n i s c h e m i a , h y p o x i a , i n a d d i t i o n t o t h e 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 t h e s e v e r i t y 0 f i n j u r y .c e r e b r a l i s c h e mi a i s t h e k e y t o i n lu f e n c e t h e p r o g n o s i s o f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t r a u ma t i c c e r e b r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S o i n p a t i e n t s wi t h a c u t e
c r a n i o c e r e b r a l i n j , l r y , a f t e r a d m i s s i o n t o a c t i v e t r e a t me n t , i f t h e i l l n e s s i s a g g r a v a t i n g , a p p e a r n e r v o u s s y s t e m p o s i t i v e p o s i t i o n i n g s i g n s o r n o
外伤性脑梗死28例临床诊治体会
外伤性脑梗死28例临床诊治体会外伤性脑梗死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少见的继发性脑损伤,特指颅脑损伤后继发的局部脑血流供应障碍,从而造成脑组织缺血性损害及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
2000~2010年收治外伤性脑梗死患者28例,进行临床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诊断标准:根据中华神经科学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及临床特点[1],诊断外伤性脑梗死:①有明显的脑外伤史,但外伤前无脑梗死史;②症状距外伤时间有一定的间隔期,多在12~48小时出现,即出现在脑外伤后迟发性局灶症状与体征,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③在病情演变的过程与原发损伤明显不符,新出现的症状、体征与原发损伤明显不符,或病情好转后又出现难以解释的恶化;④头颅CT或MRI检查有明显梗死灶、边界清、病灶部位范围常与颅内血管供应区一致。
一般资料:男20例,女8例;年龄15~75岁。
平均29.6岁;车祸伤17例,坠落伤7例,跌倒伤3例,打击伤1例。
临床表现:入院时病情,GCS计分:3~8分12例,9~12分12例,13~15分4例。
辅助检查:头颅CT示硬膜外血肿7例,脑挫裂伤并硬膜下血肿21例,其中合并脑疝5例。
伤后24小时内首次头颅CT扫描均排除脑梗死,病情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体征复查头颅CT,伤后3天内头颅CT扫描,其中26例发现梗死灶,伤后3~7天内复查头颅CT,有2例梗死灶。
梗死灶CT值8~24Hu,呈新的圆形或扇形低密度灶。
梗死灶直径1~3cm 16例,3~5cm 6例,5cm以上6例。
梗死灶位于基底节区10例,颞顶叶6例,额叶2例,顶枕叶6例,枕叶4例。
治疗方法:本组病例因原发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或去骨瓣减压术11例,术后行脱水、扩血管等治疗。
有2例术后发现脑梗死,占位明显,中线偏移,环池不清,再次手术去除骨瓣减压。
非手术治疗17例,早期应用钙离子拮抗剂尼莫通,抗血管痉挛;应用20%白蛋白或血浆扩容,适度脱水,避免血液高凝状态;应用神经营养药,高压氧治疗等。
外伤性脑梗死20例诊疗体会
外伤性脑梗死20例诊疗体会摘要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诊断要领、防治原则及预后情况等。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以来外伤性脑梗死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诊疗过程。
结果:手术8例,非手术治疗12例,呈植物状态1例,死亡1例。
随诊半年,10例遗留轻度偏瘫、语言功能及智能障碍,8例遗留较重神经功能障碍。
结论:此类病例儿童多见,头部有明显外伤史,病人多亚急性起病,伤后症状与体征较明显,往往与受伤轻重不成比例,CT检查可助诊,临床早期处理很重要。
关键词脑梗死颅脑损伤总结我院近4年来收治的外伤性脑梗死20例,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男12例,女8例,年龄5~62岁。
14岁以下9例,平均36岁,其中车祸伤13例,坠落伤4例,殴击伤3例;11例有颅骨骨折伴颅内血肿,8例有不同程度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4例有胸腹严重合并伤且伤后出现休克经过,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者2例,梗死发生于基底节区12例,额、枕、顶叶者4例,多发性腔梗4例。
临床表现:12例病人有原发性昏迷史,4例昏迷24小时以上。
入院时GCS:13分2例,9~12分10例,5~8分6例,4分以下2例,其中8例伤后迅速出现1例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小脑幕切迹疝表现,8例病人病程中出现应激性溃疡,4例请胸腹外科手术,2例合并四肢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CT检查:因全部病人均在伤后72小时内行头颅CT复查除见脑挫裂伤灶及颅内血肿,继发性脑水肿外,脑实质内见片状低密度区域,CT值8~25Hu,直径5~30mm,呈扇形,有血管供血区分布形态,临床证实为继发性脑梗死。
治疗:8例24小时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其中硬膜外血肿3例,硬膜下及脑挫裂伤5例,6例请普外科及骨科会诊手术,气管切开4例,术后常规甘露醇、纳洛酮、尼莫通、地塞米松、改善脑代谢药物等运用,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保持生命体征稳定,防治并发症等。
结果10例遗留轻度偏瘫、语言功能及智能障碍,生活基本自理,8例遗留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1例植物状态,1例死亡。
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诊疗体会
0 7 2 4 5 0)
摘要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诊 断方式及 治疗效 果。方法:抽取我院于 2 0 1 1 年 1月份至 2 0 1 3 年 l 2月期间收治的 3 2 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为研 究对象 , 并结合其 临床诊 治资料进行 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 半年 以上的治疗,发现全组 3 2 倒 患者 中,有 3 0 例 ( 9 3 . 7 5 %) 存 活,2 例 ( 6 . 2 5 %)死亡 ; 按 照格拉斯哥预后等级 ( G O S) 划分 ,其 中4 ~ 5 分者有 2 2 例 ( 6 8 . 7 5 %),患者恢复生活 自 理能力 ;3 分者 4例 ( 1 2 . 5 %),2分者 2 例 ( 6 . 2 5 %),1 分者 2 例 ( 6 . 2 5 %)。结论 :导致 外伤性 脑梗 塞的致病 因素 多种 多样 ,临床应给予足够重视 ,并通过尽 早诊 断和及 时治疗,来帮助 患者改善 临床症状与预后情况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值得推 广。 关键词 :外伤性脑梗塞 ;诊断 ;治疗
临 床 医学
F 家 庭 心 理 医 生 a m i I Y p s y c h o I o g i c a I d o c t o r
2 0 1 4年 1 2 月第 1 2 期
外 伤性 脑 梗 塞 的 临床 诊 疗 体 会
别、 志英
( 河北 省望都 县 医院 神 经 、 内分 泌科
分者 2 例( 6 . 2 5 %) ,表现为植物状态 ;1 分者 2 例 ( 6 2 5 %), 均治疗无效死 亡; 整体诊治效果较为理想 。
3 讨 论 外伤性脑梗塞是颅脑外伤后所致的一种严 重并发症, 在当前 , 有大量研究认
为, 外伤性 脑梗 塞的致病机制 主要跟脑血管损伤 、 颅内高压机械性 压迫到脑 血管 、 脑血管痉挛 以及氧 自由基缺损和高龄等多种因素有关 … 。 结合本研究来看 ,3 2 例 患者 的年龄 ( 5 2 — 8 3 岁) 均较 高,其中脑血管损伤者有 6例,表现为单侧颈部闭 合性损伤合并半球梗塞 ; 颅 内高压机械性压迫脑血管者 9例 , 检查可见患者有长 时间 同侧颞叶钩 回疝的情况 ; 而在脑血管痉挛方 面 , 有资料指 出, 有超过一半的 外伤性脑梗塞者检查可见脑血管痉挛 ,在本研究 中,蛛 网膜下腔出血后伴发该 病症者有 2 3 例 ( 7 1 . 8 8 %);氧 自由基损伤者有 3 例 ,均在脱水治疗期间发生血 压降低伴发脑梗塞。 现阶段I 艋床在诊治外伤性脑梗塞时 , 往往 由于该疾病 的致病 因素复杂多样 , 没有明确 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而增加了临床诊治 的难度 ,但可通过 C T 、M R I 及 脑血管造影等方式进行检查和复查 , 以及脱水剂 、 氧 自由基清除剂 、 低分子右旋 糖酐等药物治疗和开颅内减压手术治疗 ,以此来 达到尽早诊治 的效果 。结合本 研究结果来看 ,3 2 例患者 经治疗 后,有 3 0例存活 ,2 例死亡 ;按照 G O S 划分 , 其中4 ~ 5 分者有 2 2 例 ,3 分者 4 例 ,2 分者 2 例 ,1 分者 2 例 ;整体诊治效果较 为理想 。 并且 , 有研究指 出, 采用亚低温疗法对外伤性脑梗塞患者进行治疗,还 可起到改善神经功能 ,减少病死情况发生的效果 。 经本研究表明 , 在临床上 , 导致外 伤性脑梗塞 的致病 因素多种多样 ,医院应 给予足够重视 , 并通过尽早诊断和及时治疗 , 来帮助患者改善临床症状与预后情 况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值 得推广。 参考文献 [ 1 ] 章国军,刘补兴,杜杭根. 依达拉奉 治疗 外伤 性脑梗塞 的临床观察 . 海峡 药 学,2 0 1 1 , 2 3( 5 ):1 4 8 . 1 4 9 . [ 2 ] 孙德华,金莉. 外伤性脑梗塞 的临床分析[ J ] . 卫 生职 业教育 ,2 0 0 9 , 2 7( 9 ):
外伤性脑梗塞的100 例临床治疗体会
外伤性脑梗塞的100 例临床治疗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措施。
方法选取我院2011 年8 月到2012 年11月100 例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进行治疗和临床观察。
结果出院时按 GOS 评分:恢复良好57 例,中残28 例,重残10 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3 例。
结论外伤性脑梗塞与血管内膜损伤、血管痉挛、手术减压过快、低灌注及治疗措施不当等有关。
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原发伤及并发伤、正确的手术方式、保持有效的脑灌注、早期应用钙拮抗剂、腰池引流血性脑脊液等对防治外伤性脑梗塞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创作性脑梗塞;预防;治疗疗效外伤性脑梗塞是指继发于颅脑创伤后脑血管发生严重痉挛或闭塞,并致闭塞血管供血区脑组织的缺血、梗死,影响脑的功能,是一种严重并发症。
可为大片脑梗死,如颞叶钩回归引起的枕叶梗死,后者常出现在枕叶内侧部[1]。
选取我院2011年8 月到2012年11 月100 例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及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6 月到2012 年8 月100 例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本组男57 例,女43 例,年龄24~75 岁,平均50.8 岁。
其中车祸伤68 例,高处坠落25 例,摔伤7 例,受伤至入院时间 0.5~14 h。
经确诊均符合外伤性脑梗塞的症状。
1.2 治疗方法外科治疗:(1)每天或隔天1 次腰椎穿刺,缓慢放出部分血性脑脊液(慎重)使CSF加快净化,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
(2)若为颈动脉血栓形成,对早期确诊病例,可行手术摘除;有条件者,早期(3h 内)可考虑动脉内溶栓治疗;若大血管局部严重痉挛导致梗死者可作球囊扩张术。
若血管狭窄则可采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对于椎动脉狭窄还可施行减压术。
(3)对大片脑梗死者,后期可试行颅内外动脉吻合术和架桥术。
也可用大网膜颅内移植术。
内科治疗:(1)血压监护:平均血压于140mmHg以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诊疗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脑梗塞的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提高对外伤性脑梗塞(tci)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tci 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情况。
结果 121例患者按gos结果分级,死亡31例(26%),死亡原因为脑疝引起中枢性脑干功能衰竭。
植物状态18例(15%),重残23例(19%),中残30例(25%),良好19例(16%)。
结论 tci发生机制复杂、并发症多,常引起比较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预后差,病死率高。
早期诊断和早期综合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动态ct或mri检查可尽早发现外伤性脑梗塞,对tci的治疗以多种药物联合必要时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
【关键词】颅脑损伤;脑梗塞;诊断;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231 文章编号:
1004-7484(2013)-06-2999-02
颅脑损伤后可伴发多种并发症,tci是继发颅脑脑损害之一,特别是大面积脑梗塞会严重损害脑功能,导致病情恶化,预后变差,致死致残率较高[1]。
本文就1998年11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121例tci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总结如下,进一步探讨tci的致病因素、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21例,男79例,女42例,年龄3-78岁,平均年龄41岁,均有颅脑损伤病史,包括道路交通事故伤87
例,高处坠落伤21例,打击伤13例。
12 临床表现按入院时格拉斯哥评分(gcs)统计,3-8分41例,9-12分47例,13-15分33例。
入院时有一侧瞳孔变大21例,双侧瞳孔直径变大者14例,有血压下降及休克者13例,失语17例,癫痫发作15例。
13 影像学检查患者入院首次ct检查6h内均无脑梗表现。
硬膜外血肿17例,硬膜下血肿23例,脑挫裂伤59例,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17例,弥漫性轴索损伤5例。
治疗过程中患者若出现意识改变、肢体活动障碍、精神症状等改变及时复查头颅ct或mr。
其中大脑半球梗塞8例,前动脉区域梗塞25例,后动脉区域脑梗塞28例,侧裂区域梗塞31例,小脑区梗塞8例,其他部位梗塞21例。
14 梗塞时段患者梗塞出现时间12h内17例,12-24h13例,24-2天53例,第3天19例,第4天至7天14例,7天以后5例。
15 治疗方法入院后给予积极治疗,包括手术72例,保守49例,其中去骨瓣减压术47例。
针对不同患者的发病时间及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包括迅速补液,扩容抗休克,维持心功能,确保有足够的脑灌注压,促进脑循环,减少继发性脑损害;保持气道通畅,尽快使患者的呼吸循环达到稳定状态;应用脱水剂,氧自由基清除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神经营养药物以及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药物治疗;积极进行高压氧治疗;病情稳定后的康复治疗等。
2 结果
以伤后1年时患者的格拉斯哥预后分级(cos)作为效果评价,
121例患者死亡31例(26%),死亡原因为脑疝引起中枢性脑干功能衰竭,植物状态18例(15%),重残23例(19%),中残30例(25%),良好19例(16%)。
3 讨论
tci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是继发于颅脑损伤后血管痉挛、闭塞、断裂等出现的严重并发症,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主要因素有:①外伤后机体应激状态下会产生炎症因子的异常致血液高凝状态[2];②外伤后的颅内血肿、水肿导致的脑组织受压移位、造成脑血管移位、牵拉,出现梗塞;③颅内高压致脑血管的机械性压迫,使血管闭塞。
本组资料显示,以颅内压力升高为主导致的梗死占295%,特别是脑疝形成的患者所占比率较高,脑疝形成后,脑组织移位,血管卡压在疝环位置,更易形成脑梗死;④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伴发脑血管痉挛的机会大约为5%一60%,出血产生的自由基及炎症因子等对血管刺激产生血管痉挛及血管供血下降,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部位及出血量与tci的发生位置和发生率有紧密联系[3];本组中有87例合并或有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⑤机体的低灌注状态;本组中出现脑梗塞者有13例患者在入院时有低血压或外伤性休克;治疗过程中出现低血压者发生脑梗塞5例;⑥骨窗减压不充分,术中的脑血管保护失当,围手术期脱水,胶体、晶体、止血药物的应用不合理等医源性脑梗死。
tci的早期发现是良好预后的重要环节,外伤后患者多数症状同脑梗死体征会相互掩盖,给临床诊断带来了一些困扰,另外脑梗死
发生的时间跨度较大,从外伤发生直到外伤后2周左右都有脑梗死发生的可能,故早期的严密观察和影像学复查尤为重要。
ct在梗死早期存在一定的诊断缺陷,体征支持的多发区的梗死应及早行mri 排除。
本组患者回顾后发现,患者意识改变、精神症状改变及定位体征出现时,应及早警惕脑梗死的发生,从而为治疗争取宝贵时间。
重型颅脑损伤病例中,低血压与低血氧发生率占l/3以上。
颅脑损伤并有低血压者比血压正常的病人死亡率高1倍。
循环复苏可使血压改善,复苏效果好,提示升血压治疗可改善预后,保证平均动脉压在80mmhg以上[4],保证颅内灌注压,是防治外伤性脑梗塞的重要措施。
高压氧治疗能增加血氧含量,提高血氧分压,使氧弥散距离增加,可有效纠正脑缺氧状态,促进毛细血管再生,加快侧支循环的形成,保护病灶周围“缺血半影区”内的神经细胞,可促进脑组织的修复,对于病情允许的tci患者,应早期行高压氧治疗。
应用冬眠药物及安定剂和降温措施,使患者体温下降,并维持在
32-34℃,以减低脑耗氧量,同时通过脑血流与血压的降低,导致脑体积缩减,从而使颅内压下降[5]。
神经保护剂的使用可阻断缺血瀑布,保护缺血损伤仍有活力的神经元,阻断细胞坏死不同环节,延长脑细胞耐受缺血时间和延长治疗窗,逆转半暗区,减少梗死容积。
治疗途径有:①颅脑外伤后持续的高血糖会增加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与脑损伤患者脑组织的酸中毒有关,同时持续的高血糖会促进伤者的炎性因子释放,从而加重继发性脑损伤,脑缺血后高血糖会加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故早期禁用或慎用葡萄糖,加用胰
岛素控制高血糖;②自由基毒性是影响脑梗死预后的关键环节,清除自由基,是治疗重型急性脑梗死的新靶点。
应用依达拉奉、甘露醇、维生素e、维生素c、脑代谢促进剂等药物的应用可有效清除自由基;③脑活素、神经生长因子及神经节苷等神经营养药物有利于保护神经细胞;④尼莫地平易于通过血脑屏障,即可抑制ca2+向细胞内流也抑制细胞内ca2+释放,使ca2+浓度保持一定水平,尼莫地平的扩血管作用还可以改善微循环,防治脑血管痉挛⑤腺苷可以降低血液的黏稠度、加快红细胞流动,纳洛酮可用来逆转脑组织水肿区半暗带所致的神经功能障碍,可以增加脑缺血区的血流量,促进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
国外有报道在动物实验中应用褪黑素、β-干扰素、m1受体阻滞剂双环维林等可改善脑灌注,减少缺血脑梗塞面积。
tci患者伤后出现血液高凝状态,早期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实行等容量或高容量血液稀释疗法,可获得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灌流,减轻脑水肿及脑继发性损害的良好效果。
icp监护,主要意义是通过icp客观资料,使医生早期察觉颅内血肿、脑水肿与脑梗塞,作为治疗指导。
而脑室脑脊液引流也是一种降低icp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方法。
icp资料还有助于判断预后,icp监护在改善预后上起了重要作用。
对于梗塞面积大的重症患者,经过包括应用降颅压药物、控制体温、防治抽搐、抬高头位,避免颅内静脉回流受阻、镇静、巴比妥疗法、亚低温疗法、过度通气等治疗而颅内压不降低,病情持续加重,应及时开颅行去骨瓣减压手术。
手术适应症为:①降颅压治疗过程中病情恶化,意
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有脑疝表现;②ct检查见大面积脑梗塞和脑水肿,中线明显移位,基底池受压;③颅内压≥5mmhg;④排除其他脏器病变。
血管重建、肌肉贴覆等大骨瓣减压,咬除蝶骨峙,尽量扩大颅底容积,术中人工硬膜应用,减张缝合硬膜,减少骨窗嵌顿,对梗死的治疗也有较好的效果,早期减压也能在早期终止水肿压迫导致血管受压后又加重水肿的恶性循环。
研究发现早期减压后,脑组织氧分压可从08kpa6mm-g上升到307kpa23mm-g从而得到显著的治疗效果,去骨瓣减压术后多数患者的icp明显降低。
总之,tci特别是大面积脑梗塞的患者临床疗效很不理想,早期预防外伤性脑梗塞发生的各种诱因,尽早发现,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才能够更好地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及致残率。
参考文献
[1] 易声禹,只达石颅脑损伤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89
[2] maleam-igashidart-albachvv etalpatientpresentation angiographic features and treatmentofstrangulationinducedbilateraldissectionofthece rvicalinternalcarotidarteryreportofthreecasesjjneurosurg,2000-92-2148
[3] soustiel jf,bruk b,shik b,wt altranscranial doppler invertebrobasilar vasospasm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neurosurgery,1998,43(2):282-293
[4] 刘德强,刘雪刚,戴成达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治[j]浙江创伤外科,june 2010,vol15,no3
[5] 江基尧,朱诚,罗其中现代颅脑损伤[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9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