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进水辐流式二次沉淀池计算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49
0.046305629
h2'=
5
v2 2g
0.020229358
ζ6= h3=
6
v '2 2g
0.97 0.040045872 m
h3'=
6
v2 2g
0.091666245 m
ζ7= v3= v3'= h4= h4'=
kQ max nNL 2
kQ s nNL 2
7
v32 2g
7
v3 '2 2g
中心进水幅流式二沉池计算书
工艺计算 序号
污水处理 一
(一)
设计参数 进水水量
项目 工程设计规模 总变化系数 平均日、平均时流量
最高日、最高时流量
二次沉淀池 沉淀池池体计算
设计水量 沉淀池个数 表面水力负荷
沉淀部分水面面积
符号 Q总= Kz= Qh= Qs= Qmax= =
沉淀,去 除水中SS
Q= n= q=
4.70 m 5.00 m
4Q max nπ D 2
1.266647365 m3/(m2·h)
24( 1 R)Q X
nF D/h2=
172.8 11.00
kg/(m2·d)
0.6~1.5m3/(m2·h)
0.6~1.5m3/(m2·h) 0.6~1.5m3/(m2·h)
1.5~4.0h 0.2~1 ≤2h
1
m/s
0.028030961 m2
0.188918311 m
0.2 m
ia=
0.000912 v2 D1.3
(1
0.867)0.3 v
0.002226984
im=
0.00107 v'2 D1.3
0.004884943
L= hf= hf'= ζ1= n1= ζ2= n2= ζ总=
hj=
im×L= ia×L=
外堰非标准堰板长度
内堰标准堰板数量
0.9Q0.4 内堰非标准堰板长度 标准堰总数量 非标准堰总数量 中心筒导流筒计算
流量倍数 中心筒流量
Q1= k= B= = hk'= hk= hO'= h0= h1= h= 单边堰出 水 Q外堰均= Q外堰大=
b= d=
r外=
l外=
q外均= q外大=
p= = α= N= = q单均= q单大= h均=
(五)
中心筒流速 中心筒截面积
中心筒直径
中心筒内半径 中心筒壁厚 中心筒外半径 中心筒环壁截面积 导流筒内流速 导流筒过流部分截面积 导流筒总面积
导流筒直径
中心筒出水孔流速 出水孔总面积 出水孔个数 单个出水孔面积 单个出水孔边长
中心筒排泥孔流速 排泥孔总面积 排泥孔个数 单个排泥孔面积 单个排泥孔边长
0.024456532 m
0.029067197 m
0.05 m
2.44 m
27.16705076 块
取值
26
块
2.84760386 m
取值 2.3 m
三角堰出水
h=0.021~0.200时,用 公式
5
Q 1.4 h 2
≥h大
1+R= kQs/n=
2 0.173611111 m3/s
污泥回流比100%
根据土建条件 ≤1.7L/(s·m)
l外/p=
q外均*p/1000=
q外大*p/1000=
2
( q 单均 ) 5 1.4
2
( q 单大
)外/L单= l外-n堰×L单=
100.00 mm
0.1 m
90
°
662.88 个
取值 660 个
0.000130953 m3/s 0.000201668 m3/s
2.5 h
2
m
Qt n
781.25 m3 1
4500 4.5 9000
mg/L kg/m3 mg/L
2
h
2T( 1 R)Q X
(X Xr) V/n=
4V '
π D2
1666.666667 m3 833.3333333 m3 2.193328771 m 取值 2.2 m
0.5 m
0.3 m
h2+h3+h4= h1+h2+h3+h4=
0.55×ζ1=
n1ζ1+n2ζ2=
总
v '2 2g
25
m
0.12212357 m
0.055674596 m
0.9
2
个
0.495
1
个
2.295
0.216880445 m
hj'=
总
v2 2g
0.094747706 m
h1= h1'= ζ5=
h2=
hf+hj= hf'+hj'=
v '2 5 2g
0.339004015 m 0.150422302 m
1.38944794 m/s
0.086805556 m3/s
1
m/s
0.086805556 m2
0.332451903 m
取值 0.35
0.2~0.3m/s
0.02~0.03m/s
0.1~0.4m/s 假设为正方形孔
0.1~0.2m/s
0.7~2.0m/s DN500
0.7~2.0m/s,符合要求 0.7~2.0m/s DN350
962.5 m3/h
0.267361111 m3/s
备注
Qh=
Q nq
625.00 2 0.8
m3/h 个 m3/(m2·h)
390.625 m2
4F π
4Q
nπD 2 4Q max nπD 2
q*t=
22.30720657 m
取值
22
m
0.822081332 m3/(m2·h)
1.266005251 m3/(m2·h)
管道系统计算 进水管流量
进水管自流速度 进水管截面积
进水管直径
校核最大流量时进水管内流速
出水管流量 出水管自流速度 出水管截面积
出水管直径
校核最大流量时出水管内流速
排泥管流量 排泥管自流速度 排泥管截面积
排泥管直径
v= S=
D=
= r1= d= r2= S0= v0= S1= S2=
D1=
= v1= S3= N= S4= L=
生物池到二沉池总水头损失 生物池到二沉池总水头损失
h5=
h1+h2+h3+h4=
0.429545967 m
h5'= h1'+h2'+h3'+h4'= 0.264084835 m
按高峰流量计算 按平均流量计算
计算值 设定值
反校值 已知条件 设计标准
1.06 0.278501157 m/s 0.180844907 m/s 0.004190452 m 0.00176693 m
0.7~2.0m/s,符合要求
0.7~2.0m/s
DN200 平均流量时管内流速 v=0.9m/s<1.2m/s,采
用公式11-6 高峰流量时管内流速 v'=1.38m/s>1.2m/s,
4、
中心筒出水过流孔洞局部水头损失
中心筒出水过流孔洞局部水头损失
v2'=
T= Q3=
= v3= S3= D3=
=
RQ max
n( 1 π D 2 )
4
V0 V ' T
Q3/3600=
Q3/v3=
4S3 π
1.38944794 m/s
16
h
100.9114583 m3/h
0.028030961 m3/s
集水槽壁厚 外堰距池壁距离 内堰距池壁距离
外堰半径 内堰半径 外堰长度 内堰长度 校核外堰平均负荷 校核外堰最大负荷 内堰平均负荷 内堰最大负荷 反较总负荷 单池内外堰总长度 单个堰口宽度
堰口开口角度 堰口个数
单堰口平均流量 单堰口最大流量
平均流量过堰水深
最大流量过堰水深
校核堰口高度 标准单堰板长度 外堰标准堰板数量
4
RQs/n=
Q2/v2=
4S2 π
0.173611111 m3/s 0.9 m/s
0.192901235 m2
0.495590036 m
取值 0.5 m
1.361658981 m/s
0.086805556 m3/s 0.9 m/s
0.096450617 m2
0.350435075 m
取值 0.35 m
2
1
0.675 m 0.863937965 m2
0.02 m/s
Q/V0= S+S0+S1=
8.680555556 m2 10.12319722 m2
4S2 π
3.590160894 m
取值 3.6 m
Q/v1= S3/N=
0.2 m/s
0.868055556 m2
6
个
0.144675926 m2
R= X= = Xr= T=
V=
V'=
h3=
= h4= h1= h5= h6=
q校=
校核固体负荷
G=
校核径深比
(二)
沉淀池集水槽计算
单池集水槽流量
Q=
公式
Q总/24= Qh/3600=
Qh*Kz= Qmax/3600=
计算值
单位
15000 m3/d
1.54
625
m3/h
0.173611111 m3/s
F=
池体直径
校核平均流量时表面水力负荷
校核高峰流量时表面水力负荷 沉淀时间
沉淀部分有效水深 沉淀部分有效容积
污泥回流比 前端生物池污泥浓度
二沉池底流污泥浓度 贮泥时间 污泥区容积
单个沉淀池污泥区容积 污泥区高度
缓冲层高度 超高
池内水深 沉淀池高度 校核最大水量时的表面水力负荷
D=
D=
q均=
q大=
t= h2= V0=
S4
Q/v2= S5/N1=
0.380362887 m
取值 0.4 m
0.15 m/s
0.578703704 m2
6
个
0.096450617 m2
S6
0.310564997 m 取值 0.3 m
Q=
Q0/v=
4S π
kQmax n( 1πD2 )
4
Qs/n=
Q1/v1=
4S1 π
Q max
n( 1 π D 2 )
数量 总阻力系数
进水管局部水头损失
进水管局部水头损失
1、
进水管路总水头损失
进水管路总水头损失
生物池出水口阻力系数
2、
生物池出水口局部水头损失
生物池出水口局部水头损失
中心筒进水口阻力系数
3、
中心筒进水口处局部水头损失
中心筒进水口处局部水头损失
中心筒出水过流孔洞阻力系数
中心筒出水过流孔洞流速
中心筒出水过流孔洞流速
= v2= S5= N1= S6= L1=
=
Q0= v= S=
D=
=
v'=
Q1= v1= S1=
D1=
=
v1'=
Q2= v2= S2=
D2=
=
Q/v=
0.3 m/s 0.578703704 m2
4S π
0.858387123 m
取值 0.85 m
D/2=
0.425 m
0.25 m
r1+d=
πr 2πr 2
用公式11-5 从曝气沉砂池到初沉池
按高峰流量计算 按平均流量计算
按高峰流量计算,从曝 气沉砂池到初沉池
按平均流量计算,从曝 气沉砂池到初沉池 按高峰流量计算 按平均流量计算 按高峰流量取值 按高峰流量计算 按平均流量计算 按高峰流量取值 按高峰流量计算 按平均流量计算
按高峰流量计算 按平均流量计算 按高峰流量计算 按平均流量计算
h大= h口高=
L单= n堰=
= L非标=
=
k= Q=
Q/2=
0.043402778 m3/s
1.5
0 . 9 ( kQ 1 ) 0 .4
0.301776921 m
取值 0.3 m
0.75×B=
0.225 m
Q2
3
gB 2
0.204359348 m
1.25×B= 1.732*hk=
h0+h1=
0.375 m 0.353950391 m
0.6~1.5m3/(m2·h) ≤150kg/(m2·d)
6~12
Qs/n=
0.086805556 m3/s
(三) (四)
单池半个圆形集水槽流量 安全系数
单池集水槽宽度
集水槽终端水深
校核集水槽出口临界水深
集水槽起端水深 校核集水槽起端水深 集水槽自由跌落水头
集水槽深度 沉淀池出水堰计算 单池外堰平均出水量 单池外堰最大出水量 单池内堰平均出水量 单池内堰最大出水量
0.7~2.0m/s,符合要求 ≥0.8m/s DN350
校核最大流量时排泥管内流速 放空时间 放空管流量
放空管自流速度 放空管截面积
放空管直径
(六)
水头损失计算 平均流量时进水管水力坡降
高峰流量时进水管水力坡降
进水管长度 进水管沿程水头损失 进水管沿程水头损失 阻力系数1(90°弯头)
数量 阻力系数2(30°弯头)
0.125 m 0.5 m
Qh/3.6n Qmax/3.6n
86.81 L/s 133.68 L/s
1.2~1.5 最经济断面槽宽
hk<hk' hO<hO'
B+b=
D/2-d 2πr外= Q外堰均/L外= Q外堰大/L外=
0.15 m 0.45 m
10.55 m
66.29 m
1.31 2.02
L/(s·m) L/(s·m)
0.046305629
h2'=
5
v2 2g
0.020229358
ζ6= h3=
6
v '2 2g
0.97 0.040045872 m
h3'=
6
v2 2g
0.091666245 m
ζ7= v3= v3'= h4= h4'=
kQ max nNL 2
kQ s nNL 2
7
v32 2g
7
v3 '2 2g
中心进水幅流式二沉池计算书
工艺计算 序号
污水处理 一
(一)
设计参数 进水水量
项目 工程设计规模 总变化系数 平均日、平均时流量
最高日、最高时流量
二次沉淀池 沉淀池池体计算
设计水量 沉淀池个数 表面水力负荷
沉淀部分水面面积
符号 Q总= Kz= Qh= Qs= Qmax= =
沉淀,去 除水中SS
Q= n= q=
4.70 m 5.00 m
4Q max nπ D 2
1.266647365 m3/(m2·h)
24( 1 R)Q X
nF D/h2=
172.8 11.00
kg/(m2·d)
0.6~1.5m3/(m2·h)
0.6~1.5m3/(m2·h) 0.6~1.5m3/(m2·h)
1.5~4.0h 0.2~1 ≤2h
1
m/s
0.028030961 m2
0.188918311 m
0.2 m
ia=
0.000912 v2 D1.3
(1
0.867)0.3 v
0.002226984
im=
0.00107 v'2 D1.3
0.004884943
L= hf= hf'= ζ1= n1= ζ2= n2= ζ总=
hj=
im×L= ia×L=
外堰非标准堰板长度
内堰标准堰板数量
0.9Q0.4 内堰非标准堰板长度 标准堰总数量 非标准堰总数量 中心筒导流筒计算
流量倍数 中心筒流量
Q1= k= B= = hk'= hk= hO'= h0= h1= h= 单边堰出 水 Q外堰均= Q外堰大=
b= d=
r外=
l外=
q外均= q外大=
p= = α= N= = q单均= q单大= h均=
(五)
中心筒流速 中心筒截面积
中心筒直径
中心筒内半径 中心筒壁厚 中心筒外半径 中心筒环壁截面积 导流筒内流速 导流筒过流部分截面积 导流筒总面积
导流筒直径
中心筒出水孔流速 出水孔总面积 出水孔个数 单个出水孔面积 单个出水孔边长
中心筒排泥孔流速 排泥孔总面积 排泥孔个数 单个排泥孔面积 单个排泥孔边长
0.024456532 m
0.029067197 m
0.05 m
2.44 m
27.16705076 块
取值
26
块
2.84760386 m
取值 2.3 m
三角堰出水
h=0.021~0.200时,用 公式
5
Q 1.4 h 2
≥h大
1+R= kQs/n=
2 0.173611111 m3/s
污泥回流比100%
根据土建条件 ≤1.7L/(s·m)
l外/p=
q外均*p/1000=
q外大*p/1000=
2
( q 单均 ) 5 1.4
2
( q 单大
)外/L单= l外-n堰×L单=
100.00 mm
0.1 m
90
°
662.88 个
取值 660 个
0.000130953 m3/s 0.000201668 m3/s
2.5 h
2
m
Qt n
781.25 m3 1
4500 4.5 9000
mg/L kg/m3 mg/L
2
h
2T( 1 R)Q X
(X Xr) V/n=
4V '
π D2
1666.666667 m3 833.3333333 m3 2.193328771 m 取值 2.2 m
0.5 m
0.3 m
h2+h3+h4= h1+h2+h3+h4=
0.55×ζ1=
n1ζ1+n2ζ2=
总
v '2 2g
25
m
0.12212357 m
0.055674596 m
0.9
2
个
0.495
1
个
2.295
0.216880445 m
hj'=
总
v2 2g
0.094747706 m
h1= h1'= ζ5=
h2=
hf+hj= hf'+hj'=
v '2 5 2g
0.339004015 m 0.150422302 m
1.38944794 m/s
0.086805556 m3/s
1
m/s
0.086805556 m2
0.332451903 m
取值 0.35
0.2~0.3m/s
0.02~0.03m/s
0.1~0.4m/s 假设为正方形孔
0.1~0.2m/s
0.7~2.0m/s DN500
0.7~2.0m/s,符合要求 0.7~2.0m/s DN350
962.5 m3/h
0.267361111 m3/s
备注
Qh=
Q nq
625.00 2 0.8
m3/h 个 m3/(m2·h)
390.625 m2
4F π
4Q
nπD 2 4Q max nπD 2
q*t=
22.30720657 m
取值
22
m
0.822081332 m3/(m2·h)
1.266005251 m3/(m2·h)
管道系统计算 进水管流量
进水管自流速度 进水管截面积
进水管直径
校核最大流量时进水管内流速
出水管流量 出水管自流速度 出水管截面积
出水管直径
校核最大流量时出水管内流速
排泥管流量 排泥管自流速度 排泥管截面积
排泥管直径
v= S=
D=
= r1= d= r2= S0= v0= S1= S2=
D1=
= v1= S3= N= S4= L=
生物池到二沉池总水头损失 生物池到二沉池总水头损失
h5=
h1+h2+h3+h4=
0.429545967 m
h5'= h1'+h2'+h3'+h4'= 0.264084835 m
按高峰流量计算 按平均流量计算
计算值 设定值
反校值 已知条件 设计标准
1.06 0.278501157 m/s 0.180844907 m/s 0.004190452 m 0.00176693 m
0.7~2.0m/s,符合要求
0.7~2.0m/s
DN200 平均流量时管内流速 v=0.9m/s<1.2m/s,采
用公式11-6 高峰流量时管内流速 v'=1.38m/s>1.2m/s,
4、
中心筒出水过流孔洞局部水头损失
中心筒出水过流孔洞局部水头损失
v2'=
T= Q3=
= v3= S3= D3=
=
RQ max
n( 1 π D 2 )
4
V0 V ' T
Q3/3600=
Q3/v3=
4S3 π
1.38944794 m/s
16
h
100.9114583 m3/h
0.028030961 m3/s
集水槽壁厚 外堰距池壁距离 内堰距池壁距离
外堰半径 内堰半径 外堰长度 内堰长度 校核外堰平均负荷 校核外堰最大负荷 内堰平均负荷 内堰最大负荷 反较总负荷 单池内外堰总长度 单个堰口宽度
堰口开口角度 堰口个数
单堰口平均流量 单堰口最大流量
平均流量过堰水深
最大流量过堰水深
校核堰口高度 标准单堰板长度 外堰标准堰板数量
4
RQs/n=
Q2/v2=
4S2 π
0.173611111 m3/s 0.9 m/s
0.192901235 m2
0.495590036 m
取值 0.5 m
1.361658981 m/s
0.086805556 m3/s 0.9 m/s
0.096450617 m2
0.350435075 m
取值 0.35 m
2
1
0.675 m 0.863937965 m2
0.02 m/s
Q/V0= S+S0+S1=
8.680555556 m2 10.12319722 m2
4S2 π
3.590160894 m
取值 3.6 m
Q/v1= S3/N=
0.2 m/s
0.868055556 m2
6
个
0.144675926 m2
R= X= = Xr= T=
V=
V'=
h3=
= h4= h1= h5= h6=
q校=
校核固体负荷
G=
校核径深比
(二)
沉淀池集水槽计算
单池集水槽流量
Q=
公式
Q总/24= Qh/3600=
Qh*Kz= Qmax/3600=
计算值
单位
15000 m3/d
1.54
625
m3/h
0.173611111 m3/s
F=
池体直径
校核平均流量时表面水力负荷
校核高峰流量时表面水力负荷 沉淀时间
沉淀部分有效水深 沉淀部分有效容积
污泥回流比 前端生物池污泥浓度
二沉池底流污泥浓度 贮泥时间 污泥区容积
单个沉淀池污泥区容积 污泥区高度
缓冲层高度 超高
池内水深 沉淀池高度 校核最大水量时的表面水力负荷
D=
D=
q均=
q大=
t= h2= V0=
S4
Q/v2= S5/N1=
0.380362887 m
取值 0.4 m
0.15 m/s
0.578703704 m2
6
个
0.096450617 m2
S6
0.310564997 m 取值 0.3 m
Q=
Q0/v=
4S π
kQmax n( 1πD2 )
4
Qs/n=
Q1/v1=
4S1 π
Q max
n( 1 π D 2 )
数量 总阻力系数
进水管局部水头损失
进水管局部水头损失
1、
进水管路总水头损失
进水管路总水头损失
生物池出水口阻力系数
2、
生物池出水口局部水头损失
生物池出水口局部水头损失
中心筒进水口阻力系数
3、
中心筒进水口处局部水头损失
中心筒进水口处局部水头损失
中心筒出水过流孔洞阻力系数
中心筒出水过流孔洞流速
中心筒出水过流孔洞流速
= v2= S5= N1= S6= L1=
=
Q0= v= S=
D=
=
v'=
Q1= v1= S1=
D1=
=
v1'=
Q2= v2= S2=
D2=
=
Q/v=
0.3 m/s 0.578703704 m2
4S π
0.858387123 m
取值 0.85 m
D/2=
0.425 m
0.25 m
r1+d=
πr 2πr 2
用公式11-5 从曝气沉砂池到初沉池
按高峰流量计算 按平均流量计算
按高峰流量计算,从曝 气沉砂池到初沉池
按平均流量计算,从曝 气沉砂池到初沉池 按高峰流量计算 按平均流量计算 按高峰流量取值 按高峰流量计算 按平均流量计算 按高峰流量取值 按高峰流量计算 按平均流量计算
按高峰流量计算 按平均流量计算 按高峰流量计算 按平均流量计算
h大= h口高=
L单= n堰=
= L非标=
=
k= Q=
Q/2=
0.043402778 m3/s
1.5
0 . 9 ( kQ 1 ) 0 .4
0.301776921 m
取值 0.3 m
0.75×B=
0.225 m
Q2
3
gB 2
0.204359348 m
1.25×B= 1.732*hk=
h0+h1=
0.375 m 0.353950391 m
0.6~1.5m3/(m2·h) ≤150kg/(m2·d)
6~12
Qs/n=
0.086805556 m3/s
(三) (四)
单池半个圆形集水槽流量 安全系数
单池集水槽宽度
集水槽终端水深
校核集水槽出口临界水深
集水槽起端水深 校核集水槽起端水深 集水槽自由跌落水头
集水槽深度 沉淀池出水堰计算 单池外堰平均出水量 单池外堰最大出水量 单池内堰平均出水量 单池内堰最大出水量
0.7~2.0m/s,符合要求 ≥0.8m/s DN350
校核最大流量时排泥管内流速 放空时间 放空管流量
放空管自流速度 放空管截面积
放空管直径
(六)
水头损失计算 平均流量时进水管水力坡降
高峰流量时进水管水力坡降
进水管长度 进水管沿程水头损失 进水管沿程水头损失 阻力系数1(90°弯头)
数量 阻力系数2(30°弯头)
0.125 m 0.5 m
Qh/3.6n Qmax/3.6n
86.81 L/s 133.68 L/s
1.2~1.5 最经济断面槽宽
hk<hk' hO<hO'
B+b=
D/2-d 2πr外= Q外堰均/L外= Q外堰大/L外=
0.15 m 0.45 m
10.55 m
66.29 m
1.31 2.02
L/(s·m) L/(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