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纽约客》看中美高低语境文化差异
从电影中的跨文化因素看中美文化的差异
从电影中的跨文化因素看中美文化的差异
杨含雪
【期刊名称】《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34)005
【摘要】综合文化与跨文化相关的定义,运用相关的文化分析模型,选取一系列以中美文化冲突为题材的电影,对电影中的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并将文化差异分为表层差异,非价值导向型差异,以及核心差异.研究表明:中国文化具有高语境,集体主义,高权利距离,男性化特征;而美国文化具有低语境,个人主义,低权利距离,女性化特征.对于不确定性规避,中美两国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同时,长期导向型和短期导向型特征均在中国文化中有所体现,这意味着一国文化可以同时具有同一维度的不同特征,而非必须极端化.并对其成因归纳总结,最后对如何缓解和避免文化冲突提出相关建议.
【总页数】6页(P37-42)
【作者】杨含雪
【作者单位】悉尼大学商学院,澳大利亚悉尼 NSW2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
【相关文献】
1.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因素与藏汉翻译——跨文化传播视角下藏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J], 普布
2.由中美电影中的花木兰形象看中美文化差异 [J], 马翼梅
3.从电影《喜福会》中女性的婚姻观看中美文化差异 [J], 林欣
4.解析影响跨文化解读美国电影的因素——以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为例 [J], 梁昌明;贾秀花;连俊峰
5.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谈电影《刮痧》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J], 张锫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看好莱坞电影所体现的中美文化差异
文艺理论LITERARYTHEoRY外国文艺看好莱坞电影所体现的中美文化差异杜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栽体,其本身已经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文化的诸多属性。
好莱坞作为全球商业电影制作的中心,已经成为美国的一种文化现象,好莱坞电影也代表着典型的美国价值观。
本文通过对好菜坞翻拍和改编中国题材的电影进行分析,从电影的情感表达和主题选择方面,阐释中美文化的差异性。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J9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6-0053-02一、电影的文化烙印著名电影导演乔治·卢卡斯认为。
文化的烙印是电影的意义之所在。
可以说,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影,就代表着其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好莱坞电影代表着典型的美国价值观,而中国电影则体现着中国式的文化内涵。
因此,分析任何一部电影,都离不开对其文化背景的解读。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今天,各种文化的融合发展日益突显,电影的发展也需要更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观念和不同思想的注入。
作为文化的一种艺术体现,电影也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无论是好莱坞电影还是中国电影,电影的创作者们都会以其自身的文化背景,对作品进行理解与表现。
电影,作为第七艺术,与其他任何一门艺术一样,承载着这个时代的文化精神。
在今天。
好莱坞愿意、也需要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合作,进行自我发展。
直接翻拍或改编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电影和故事是其最为直接的手段。
而这些电影又可以给我们最为直接的展示两种文化间的差异性。
我们所接触的好莱坞电影无一例外都是类型电影,“类型电影的文化价值在于,它蕴涵着一种娱乐的伦理,张扬着电影文化的物质特性,迎合着大众对于电影文化的呼唤,尤其是,它折射着特定区域的文化价值观念、协调文化的各种价值冲突”。
如何让拥有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中国题材转变成西方观众能够接受的形式,好莱坞电影是以怎样的手段来实现这一切,通过审视中美电影所体现出的文化差异将为我们找到答案。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美电影文化内核差异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美电影文化内核差异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中美电影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两国电影产业在这一时期展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和特点。
在这一背景下,中美电影之间的内核差异也逐渐显现出来。
在这一时期,中国电影正处于转型期,影响力不及美国电影业,而美国电影则一直占据着全球市场的主导地位。
在这种背景下,中美电影在审美观念、社会文化背景、电影风格和主题、受众群体和市场需求等方面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为了更深入地探讨这些差异,本文将从不同的审美观念、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电影风格和主题的差异以及受众群体和市场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
通过比较这些方面的差异,可以更好地了解中美电影文化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发展状况。
也可以探讨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性,展望未来中美电影文化的发展趋势。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对中美电影文化的内核差异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为两国电影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2. 正文2.1 不同的审美观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美电影文化在审美观念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审美标准上,中美两国存在着不同的审美观念,导致了影片的表现形式和风格上的差异。
在美国电影中,强调情节的紧凑和节奏感,追求视觉冲击力和效果,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和情感煽动。
而中国电影则更注重情感表达和内心世界的描绘,强调人物心理的刻画和情感交流。
中美两国在审美观念上还存在着对于美学的不同理解。
美国电影更加注重商业价值和票房收入,追求视觉效果和商业成功。
而中国电影更注重文化传承和艺术表达,追求情感共鸣和文化厚重感。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美电影在审美观念上的差异导致了两国电影风格和表现形式的差异,反映出了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电影作品本身上,也影响了两国电影人的创作理念和观念,为中美电影文化的发展注入了不同的动力和内涵。
2.2 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美电影文化的差异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美电影文化内核差异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美电影文化内核差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中美文化交流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电影文化更是在这一时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美电影文化内核存在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分别从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审美观念和文化背景四个方面来探讨中美电影文化内核的差异。
一、思想观念中美电影文化内核差异反映在思想观念上。
美国人强调个人主义和竞争意识,交往模式强调直接和坦率,尊重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而中国人注重集体主义和合作意识,交往方式讲究委婉和含蓄,注重团结和协调。
这种思想观念的差异导致中美电影文化内核的不同。
美国电影中强调的是个人英雄主义和成就感。
例如《终结者2:审判日》中的主角莎拉・康纳,她背负着拯救未来的机遇与承诺,她采取各种手段保护儿子。
而中国电影中更加注重的是群体意识和组织纪律,例如电影《英雄》中的主角精忠报国。
他之所以能够成为英雄,是因为他的忠诚和对国家的贡献。
二、价值观念中美电影文化内核差异也体现在价值观念上。
美国电影强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追求物质和精神上的幸福。
中国电影注重传统的文化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强调爱国、敬业和忠诚。
在美国电影中,经常出现的是成功与金钱的联系。
例如电影《华尔街》中,华尔街的股票交易员以赚取钱财为目的,他们一方面欣赏聪明而又无情的财富王高登,另一方面又无意识地受到他的腐蚀。
此时,电影传递出的是成功和财富的信息。
而在中国电影中,常常强调的是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例如《金城武士》讲述了一名普通草根警察带领群众抵御日本军队侵略的历程,让观众感受到的是爱国和大公无私的情感。
三、审美观念中美电影文化内核差异也反映在审美观念上。
美国电影审美崇尚个性而又多元化。
中国电影注重细节和文化的内涵。
这种审美观念的差异导致中美电影文化内核有很大的区别。
美国电影常常强调的是视觉效果和全球流行的文化趋势。
例如电影《终极警察》中,特工劳伦斯为了追捕恐怖分子而展开了一场跨国大追捕。
这部电影突出了特工们的行动和协作,注重视觉娱乐效果,欣赏的是华丽表演和特技场面。
高低语境文化下中美文化的“内”“外”碰撞——以《别告诉她》为例
高低语境文化下中美文化的“内”“外”碰撞——以《别告诉她》为例摘要:《别告诉她》以一家华裔移民的家庭故事为依托,将内容聚焦于中西方人在面对亲人即将去世时的不同反应,展现出了在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这样的高低语境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
而影片中不时出现的文化冲突正是“文化差异”的体现。
该文将从高低语境文化理论切入,在分析影片中“外部”语言表达方式中出现的差异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美双方在涉及死亡问题的“内部”价值观上的不同,探索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高低语境文化;文化差异;中美文化;《别告诉她》1引言《别告诉她》在国外获得较大反响,先后获得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好莱坞影评人协会奖等多项奖项,而电影主演奥卡菲娜也凭借本影片成为金球奖历史上首个摘得电影类最佳女主角的亚裔演员。
影片改编自真实的家庭故事,故事聚焦于分别居住在中国、美国、日本的一家三代人,因住在中国的奶奶突然确诊癌症,全家人决定瞒着奶奶并借以大孙子浩浩结婚为由,让所有人回家团聚,见奶奶最后一面。
女主碧莉六岁时就随父母一起搬去了美国纽约,这次回去看奶奶是碧莉二十多年来第一次回到中国,而以碧莉为代表,影片展现了中西方文化间的一次碰撞。
许多学者已从文化维度理论、文化适应、文学伦理学等理论视角研究了《别告诉她》中的文化差异与融合,部分学者从影片中的中国形象与功能、身份认同、寻根等主题来分析华裔电影的创作,也有学者从文化冲突视角来分析该影片,但具体到关于差异与冲突理论中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视角的文章较少。
本文将从高低语境文化理论为切入点,在分析影片中语言表达方式上出现的差异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西方在涉及死亡问题的价值观上的不同,并深入探索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意义。
《别告诉她》中以一家三代的家庭故事为背景,展现出了在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这样的高低语境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
以奶奶为家族最大长辈的整个大家庭本已分散到了世界的多个区域生活,如移居日本的大儿子海滨一家,搬到美国定居的二儿子海岩一家,留在中国的奶奶、姨奶奶和姑姑一家,但奶奶突然确诊的癌症将整个家庭再次相聚于老家长春。
从《纽约客@上海》看中西文化差异及融合
作者: 张丽红
作者机构: 聊城大学大学外语教育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68-69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8期
主题词:�纽约客@上海》;文化差异;文化融合
摘要:美籍华人夏伟编导的《纽约客@上海》似乎是围绕一场知识产权案而引起的冲突,其实所展示的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冲突。
本文不仅分析了语言、饮食、礼仪等表层文化差异,更是从集体主义价值观、朋友观、面子观以及行为准则等方面挖掘出了隐藏在表层文化之下的深层文化差异。
通过对中美文化由矛盾、冲突最后走向融合的过程的描述,电影《纽约客@上海》揭示了全球文化由冲突走向融合的趋势。
从高低语境交际理论看中美文化差异
从高低语境交际理论看中美文化差异摘要:本文以Hall所提出的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交际理论为指导,分析了中美两国由于不同语境而造成的文化上的差异。
关键词:高语境;低语境;文化;差异一、引言语言与文化二者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人们通常把语言称作文化的载体,它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语言的使用不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
1987年莱文等把文化比作海洋中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往往很少,大部分隐藏在水下,露出水面的部分指文化的表层,如语言,饮食,穿着等;隐性部分指观念,价值,交际规则等,这属于文化的深层。
[1]语言作为文化表层的一部分,其发展和使用都受到了深层文化的极大影响。
而且文化具有民族性。
本文从霍尔的高语境和低语境交际理论出发,分析中美在文化方面的差异。
二、高语境与低语境交际理论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T. 霍尔( Edward T.Hall ) 在1976 年出版的《超越文化》一书中, 颇有见地地提出文化具有语境性, 并将语境分为高语境( HighContext ) 与低语境(Low Context ) 。
霍尔认为[2]:“任何事物均可被赋予高、中、低语境的特征。
高语境事物具有预先编排信息的特色,编排的信息处于接受者手里及背景中,仅有微小部分存于传递的讯息中。
低语境事物恰好相反, 大部分信息必须处在传递的讯息中, 以便补充语境中丢失的部分( 内在语境及外在语境) 。
”也就是说:“高语境( HC) 传播或讯息即是绝大部分信息或存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而极少数则处在清晰、被传递的编码讯息中。
低语境(LC) 传播正好相反,即将大量的信息置于清晰的编码中。
” 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 高语境中语义的承载主要不是语言性的, 而是非语言和语境性的。
语义主要从存储的非语言及语境中衍生出来,信息不是包含于语言传输中, 而在低语境中。
语义的主要载体是语言本身,非语言的及语境性信息对语义的影响是有限的, 语义主要包含于进行交际的语言中。
从《纽约客@上海》看旅居者的跨文化适应过程和经历
从《纽约客@上海》看旅居者的跨文化适应过程和经历作者:赵富霞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6年第6期赵富霞(淮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淮安223300)摘要:电影《纽约客@上海》描述了美国律师山姆因为工作来到中国上海后的一段经历,他最初对中国社会和文化抱有偏见,遭遇了文化冲击和不适应,后来他改变了态度,并不断学习和反省,最终对当地文化逐渐接受和适应。
跨文化适应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有着显著的现实意义,这部影片对于了解旅居者的跨文化适应过程提供了典型案例。
关键词:跨文化适应;《纽约客@上海》;文化冲击doi:10.16083/ki.1671—1580.2016.06.054中图分类号:G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6—0177—03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对外国人的吸引力不断增加。
每年都有大批外国人来华留学、从事商务或参与其它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为了达到较理想的学习、工作目标,他们必须要较好地适应中国社会和文化。
不论在中国旅居长短,跨文化适应对他们来说都非常重要。
因为“跨文化适应是跨文化沟通的基本途径之一,贯穿于整个交际过程,渗透于交际的各个层面。
当一个人进入新的文化社群,面对不同的语言、习俗、信仰和行为方式,唯有以积极的姿态做出相应的自我调整,才能与陌生人展开建设性的对话,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1]电影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对于文化的展示有独特的方式。
美籍华人夏伟编导的《纽约客@上海》(2012)就描述了美国律师山姆因为工作原因来到上海后的一段经历,对于我们了解旅居者在一个不同于本文化的社会环境中的跨文化适应过程提供了典型的案例。
二、跨文化适应的相关理论(一)跨文化适应的定义和重要性美籍韩裔跨文化学者Kim 对跨文化适应做过较为权威的界定。
她认为,跨文化适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间交际个体通过对新的、不熟悉的或变化了的文化环境的重新定位,与这些环境建立或重新建立起相对稳定、互利和功能健全的关系”[2]。
高低语境视域下的中美广告语言比较
高低语境视域下的中美广告语言比较一、高低语境的概念高低语境是根据维勒斯﹒A﹒麦基尔洛基(Edward T. Hall)的文化交际学理论而提出的。
高低语境指的是在不同文化中,人们处理信息的方式和对外界信息的解读方式不同的现象。
高低语境被认为是文化之间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直接影响着广告语言的传播效果。
1.信息量的多少高低语境视域下,中美的广告语言在信息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美国广告通常以简洁、直接、有效地传递信息著称。
美国的广告语言往往简短明了,注重传达主要信息,让消费者能够快速了解产品特点和优势。
美国麦当劳的标语“我就喜欢”,简明扼要地表达了品牌形象和产品特色。
相比之下,中国的广告语言往往更加详细、复杂。
中国广告常常通过语言的丰富性和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信息。
中国广告常常使用比喻、暗示、讽刺等修辞手法,为消费者打造更加丰富的语境。
中国蒙牛的广告语“蒙牛,更接近天然”,通过比喻的方式表达产品的优质和健康。
2.隐喻与直接性在高低语境视域下,中美广告语言的使用也存在差异。
美国广告注重直接性,对产品的价值、特点直接传达给消费者,拒绝模糊和含糊。
美国广告往往通过幽默、夸张等手法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让消费者在短暂的时间内记住产品。
与之相比,中国广告常常使用隐喻、比喻等手法。
中国广告通常通过与消费者生活经验的共鸣,引起他们的共鸣和共情。
中国联通的广告语“世界因通信更美好”,通过将通信与美好的未来联系起来,激起消费者对产品的期待和向往。
3.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在高低语境视域下,中美广告语言还存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异。
美国广告往往强调个人的需求和个人的权益,广告语言常常注重产品的个性化和个人需求的满足。
美国宝洁的广告语“只有○○,才是真正的神仙水”,将消费者作为个体视角,强调个人的独特和特殊。
相比之下,中国广告注重集体的需求和集体利益。
中国广告通常通过强调社会的认同和团体的价值,让消费者能够从共同体的认同中产生情感共鸣。
从高低语境文化角度浅析中美国际商务谈判
从高低语境文化角度浅析中美国际商务谈判中美之间的国际商务谈判涉及到两个不同的语境和文化,对于谈判的结果和双方的互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以下将从高低语境、时间观念和礼仪等方面浅析中美国际商务谈判。
中美文化在高低语境方面存在差异。
高低语境指的是语言对于信息传递的直接性和间接性的使用方式。
中国文化倾向于高低语境的使用,即通过间接暗示和非言语方式传递信息。
而美国文化则更偏向于低低语境,即直截了当、明确表达。
在谈判中,中国人更注重于非言语的细节、表情和姿态,而美国人更加注重于说话本身的内容和直接表达。
在中美谈判中,可能会面临一些误解和沟通障碍。
中美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文化倾向于“长期主义”,即强调长远的目标和利益,并注重建立长久的人际关系。
而美国文化则更注重“短期主义”,即强调迅速达成结果和满足当前的利益。
在商务谈判中,中国人通常会花更多的时间在洽谈和信任的建立上,而美国人则更倾向于迅速的达成协议。
这种时间观念差异可能会导致在谈判过程中对于进展的期望不一致,需要双方在协商中做出适当的调整。
中美文化在礼仪方面也存在差异。
中国文化注重传统的礼节和尊重,例如以长辈的身份为主导进行交流和谈判,并注重面子和整体利益。
而美国文化则更侧重于个人的自主权和自由,以平等和竞争为基础,更加注重合同和实事求是。
在谈判中,中国人可能会更加注重与对方的人际关系,而美国人则更注重谈判的事务本身。
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在谈判过程中的价值观冲突和沟通问题。
中美国际商务谈判存在着高低语境、时间观念和礼仪等方面的差异。
双方需要认识到这些差异并加以理解和适应,以促进有效的沟通和谈判。
通过跨文化的学习和交流,可以帮助双方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语境和文化,以达到更加积极的商务合作。
疏离与隔膜--中西文化冲突下的《纽约客》
疏离与隔膜--中西文化冲突下的《纽约客》
周佩瑶
【期刊名称】《华文文学》
【年(卷),期】2006(000)001
【摘要】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纽约客>反映了二十世纪下半叶一群旅美华人的命运,这些在二战后从中国到美国去的"纽约客"经受着中西文化冲突之下的种种迷惘、失落、痛苦、挣扎、幻灭.本文从对"纽约客"生存境遇的分析入手,结合特定的历史、社会背景来剖析"纽约客"们与中国文化疏离、与西方文化隔膜的悲剧性命运,进一
步揭示中西文化冲突这一重大主题对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尖锐挑战.
【总页数】5页(P78-82)
【作者】周佩瑶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
【相关文献】
1.论飞散视野下的白先勇"纽约客"创作 [J], 宋彦
2.西方文化霸权下的零余者--对《纽约客》的后殖民解读 [J], 周俊伟
3.客路历程与纽约重构--论白先勇《纽约客》中人物的精神世界 [J], 袁新芳
4.《纽约客》的纽约客 [J], 林东林
5.5个纽约客5张纽约剪影 [J], ;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高低语境文化差异在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的体现
浅谈高低语境文化差异在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的体现作者:谢静黄煦来源:《教育界》2011年第19期【摘要】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中美双方正在加快各个领域相互交流的进程。
然而中美两国又具有较大文化差异,容易引起误解甚至冲突,不利于双方合作交流的进行。
本文尝试从高低语境角度切入,探讨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以期减少交流中出现的理解误差,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高语境低语境跨文化交际一、跨文化交际与语境跨文化交际是一门新兴学科。
近几十年来,语言专家学者们在该领域的研究硕果累累。
在全球化的今天,该学科无论是在经济、教育还是文化融合等方面,都对我国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国际公认的跨文化研究之父、文化学家Edward T. Hall所著的《The Silent Language》(1959)被认为是研究跨文化交际的第一部专著。
Hall认为,虽然文化从表面上看错综复杂,但却是有序的、可以分析和描述的。
而交际与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性质,决定了交际也同样是有序,且可以分析及描述的[1]。
尽管Hall这一“文化就是交际”的思想略显片面和绝对,但对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前提和跨文化培训的基础。
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人们发现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分析和比较文化之间的差异。
要尽可能避免文化交流之间可能出现的误解和失败,就需要理清各类文化的特点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有效地利用这些知识才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率和成功率。
二、高语境文化、低语境文化概念的产生交际最主要的手段就是语言上的交流。
“没有语言的人类文化不可思议”[2],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语言和文化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正是“语言——文化——交际”构成了人类庞大的活动系统。
语言是交际的模式,文化构成交际环境,交际是传递信息的过程。
在整个交际过程中,语言交流是手段,而语境,即交际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等方面所构成的环境,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影响交际者对所传递信息的理解和感知。
从电影中浅析中美文化差异
从电影中浅析中美文化差异第一篇:从电影中浅析中美文化差异从电影中浅析中美文化差异由于历史、政治、经济等的种种差异,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各种差异。
本学期我选修了<中外文化比较>这门课程,更是让我进一步了解了中外文化差异。
当然中外文化差异体现在各个方面,繁多复杂,因此为了方便比较,我通过一个极小的方面来窥视中外文化差异。
电影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
他较之其他艺术形式或精神文化,更为全方位地吸取物质文化的成果,已经上升为现代社会中占据主导位置的文化形态之一,被称之为“电影文化”。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电影是特定民族文化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受民族文化的制约。
因此它更是各国传播本国文化的一种有效工具。
提及电影,就会想到美国好莱坞,每年在它为全世界输送大量的优秀电影的同时,也将美国的文化精髓传播给全世界。
因此我们通过电影这样一个民族文化的极小的缩影,来剖析中美文化差异。
取自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的故事原型,耗资1亿美元,历时2年,集聚700多名艺术家的心血与才智完成的《花木兰》,是迪斯尼公司自1937年制作首部动画片《白雪公主》后的第36部动画片,并且是第9部以女性为主角的迪斯尼动画。
《花木兰》自1998年6月19日起在全美首映的周末三天票房记录就达到2300万美元,仅次于票房收入3100万美元的悬疑科技片《X档案》。
它是迪斯尼以往5年所制作的电影中“口碑最佳”的一部。
然而好莱坞版的《花木兰》虽成绩优异,票房突出,但是却偏离了它的故事原型,变成一部地地道道的美国电影,在中国人看来这并非是我们所熟悉的那首赞颂花木兰的北朝民歌——《木兰辞》中的那个巾帼英雄花木兰,而是一个叫木兰的美国姑娘实现在我价值的奋斗史。
下面我们就通过分析迪斯尼版的《花木兰》于我国古代传说之间的差异,映射出中美文化差异。
首先,《木兰辞》中的木兰是替父从军,以尽孝道。
中国的伦理思想常常是建立在贾婷德基础之上。
与之相反的美国是一个一个人为本的国家。
《纽约客》读后感:城市文化和人性故事
《纽约客》读后感:城市文化和人性故事《纽约客》这部电影让人印象深刻,不仅是因其动人的情节,还因为它蕴含的城市文化和人性故事。
电影讲述了一个叫做“纽约客”的故事。
影片以一位叫做“纽约客”的男子为主角,他是一个梦想家,渴望能够走上成功的路程,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但是他却总是被社会的压力所折磨,最终他只能按照自己的想法走自己的路,毅力地去完成自己的梦想。
电影把纽约的文化和人性的故事结合在一起,以更深刻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纽约的繁华景象。
电影中所描绘的纽约是一座充满活力、繁荣昌盛的城市,也是追梦人和梦想家的天堂。
影片细腻地把纽约的文化和人性的故事结合在一起,把繁华的纽约和苦苦挣扎的人性故事结合在一起,这样的结合就使得电影变得更能够感人,也让观众更能够体会到纽约的特有的精神和魅力。
影片中,“纽约客”的旅程表现出了他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他用他的行动证明了,只要你有梦想,只要你有毅力,总有一天你会实现它。
这也正是“纽约客”最吸引人之处,它让人们感受到一种自由、梦想、经历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也是人们最需要的精神和力量。
此外,电影还把纽约的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街头的繁华到地铁的热闹,从商业的喧嚣到街角的温情,这些构成了纽约这座城市的特殊气息。
电影中的人物也是非常具有纽约味的,他们的语言、行为、思想,都是纽约的一部分,让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纽约这座城市的独特文化。
总之,《纽约客》这部电影不仅表现出了纽约城市文化,更把人性的故事结合在一起,以一种更深刻的方式向观众展示出纽约这座城市的特殊之处。
电影中,纽约客和他的梦想、坚持不懈的精神,也让我们看到了梦想家和追梦人的精神,更是给了我们一种新的感受。
这就是《纽约客》的魅力所在,它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精神和力量,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纽约这座城市的魅力。
电影纽约客观后感
电影纽约客观后感《纽约客观》是一部由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经典电影,该片于1977年上映。
电影以纽约市为背景,讲述了一名退休的摄影师在大城市中追寻自己的目标和意义的故事。
影片通过对纽约市现实生活的客观描绘,展现了人与大城市之间的矛盾与交融。
首先,电影《纽约客观》以其真实的画面取景和真实的生活细节吸引了观众的注意。
电影的开头展现了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在曼哈顿街头穿梭的镜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繁忙的都市生活之中。
观众可以看到人们匆匆忙忙地穿梭于摩天大楼之间,在地铁和公交车上挤来挤去,这些场景都逼真地展示了纽约市独特的繁忙和拥挤。
其次,电影中对纽约市的多元文化和社会问题的描绘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纽约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和各种文化。
电影中展示了不同种族、不同阶层之间的冲突和协调,以及城市中存在的社会问题,如贫困、犯罪等。
这些问题的展示使观众对纽约市的真实面貌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影片中还重点关注了主人公退休摄影师特拉维斯·博克尔的内心变化和自我救赎的过程。
特拉维斯曾是一名海军陆战队员,经历了越战的浴血洗礼,他受到了战争的创伤影响,失去了原先的信仰和人生目标。
退休之后,他独自一人在大城市中徘徊,寻找生活的意义。
通过特拉维斯的角度,观众可以看到他对自己生活的悲观和彷徨,同时也能感受到他不屈的精神和对自由的渴望。
电影通过特拉维斯的角度反映了现代人在大城市中的孤独和人与人之间的疏离。
在现代社会,人们在追逐物质享受的同时,往往忽视了与他人的真实沟通和情感共鸣。
电影中展示的特拉维斯与其他人的相遇和交往,以及他对年轻女子贝特西的关注和救赎,幕后都流露出一种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社会问题的忧虑。
另外,电影中的摄影手法和音乐选择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摄影师迈克尔·查普曼将电影拍摄为了一种冷漠而犀利的视觉风格,通过蓝色的灯光、高对比度的画面和快速的剪辑来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
华语片与好莱坞电影的文化差异比较分析
华语片与好莱坞电影的文化差异比较分析电影作为文化媒体,具有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元素。
华语片和好莱坞电影是全球影响力最大的两种电影类型之一,在观众群体、拍摄手法、文化价值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对华语片与好莱坞电影做出比较分析,从而深入探讨两种电影类型的文化差异。
一、观众群体的不同华语片主要受众是华语族群,包括中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区的华人。
而好莱坞电影则以英语为主要语言,主要面向全球观众,尤其是西方国家观众。
这种差异展现在电影中的人物设定、场景布置、文化元素等方面。
在华语片中,大多数角色设定为华人,并以华人社会的习俗、生活方式等为素材,反映了华人文化的独特性和多元性。
比如《功夫》中的“猴子奶奶”、“奶茶妹妹”等都是与华人文化紧密相关的人物。
另外,在场景布置方面,华语片更注重展现传统社会文化,如《画皮》中展现的古代社会风貌,以及《偷拐抢骗》中体现的现代都市文化。
相比之下,好莱坞电影则更加国际化,角色设定多样化,场景创设更加多元化。
这可以从史诗巨制《魔戒》中展现的中土世界、科幻巨片《星球大战》中的太空世界等进行观察。
此外,在好莱坞电影中的文化元素也比较多样化,如《泰坦尼克号》中展现的维多利亚社会文化、《阿凡达》中的危机生态问题等,这种国际化也是好莱坞电影全球受众的特点。
二、拍摄手法的区别华语片与好莱坞电影在电影制作中的拍摄手法上也存在明显的区别。
华语片更注重阐述人物情感故事,情感深刻、充满温情,同时也加入许多文化元素的体现。
这种情感的表达可以从电影《重庆森林》中观察到,这部电影以所谓“铁三角”关系为主线,展现了神秘而深沉的爱情。
相比之下,好莱坞电影则更注重特效的制作,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动作场面异常刺激,人物形象处理趋向理性化和漫画化。
这种手法可以从科幻巨制《银河护卫队》中体现出来,这部电影运用了CG技术制作许多角色和情节,达到了非常逼真的效果。
三、文化价值的重视华语片与好莱坞电影在文化价值的重视上也存在着不同的立场。
从电影《纽约客》看中美高低语境文化差异
面子观差异 “面子理论”是英国人布莱恩( Brown)和莱温森( Levinson) ( 1978) 在研究语言使用的普遍现象时提出来的 。他们认为,为了保持交际双方良好的社会关系,使交际 在和平友好的气氛中进行,顺利地实现交际,那么说话时 就要在保留面子方面进行合作。西方人的面子其实就是期 望个人的愿望、情绪和隐私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自身行为 不受别人的妨碍和干涉。在中国,面子是人情关系与人际 影响的象征。汉文化社会特别重视人情关系和人际关系的 融洽,情面被看成是个体人际影响度和关系融洽度的标尺 。在人际交往中,给对方以情面,达成关系的和谐,就给 了对方莫大的面子,反之就会驳了对方的面子。
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所用的语言存在着差异,这种差 异会影响语言的交流,导致交际的失败。以上两个例子就 体现了文化差异带来交际的失败。
( 二) 深层文化差异 深层文化差异又称观念文化差异,包括人的价值观念 、行为准则、交际模式、社会关系等。人们很容易掌握语 言习俗等表层文化,但是对价值观等深层文化差异很难捉 摸。在深层文化上,山姆代表的仍是美国的传统文化,具 体体现在集体主义价值观、面子观、朋友观等方面的差异 。
就文化结构而言,文化可分为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 ( 一) 表层文化差异 表层差异多指有形的、让人一目了然的表层结构的文 化差异,比如语言、饮食、礼仪以及闲暇活动等方面的差 异。
电影中,Sam去参加和Marcus Groff的会议,但因为 找不到地方而求助于出租车,于是就出现了ou take me to this place? -- 司机指着前方: 你要到的地方,就在那儿。 -- Sam: Just take me to the address. --司机: 你不需要坐出租车。走过去就行了。 -- Sam: Why are we arguing? --司机: 看见了吗? 前面的大楼就是你要去的地方。 -- Sam: Okay. I get it. I‘m from New York city. So don’t think that just cause I‘m from out of town. You can pad the fare by going the long way. Or whatever. Just take me here. 司机无奈地打表开车。2 秒钟后车停了,司机说了句 “到了”,令Sam尴尬无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比如饮食方面,Sam见到Marcus后, Sam对Marcus说 : Can I get you some coffee? 接着问助理芳芳: There‘s coffee in China, right, FangFang? 芳芳: We have decaf, dark roast, French roast, low fat milk, full fat milk, soymilk, sugar, honey and artificial sweetener. Sam很惊讶: Wow. Marcus : Some hot tea would be wonderful. 等到芳芳把茶水端上来时,Sam看着茶水很纳闷, Sam: There's leaves in my tea. 芳芳说: That's how we drinkit. Sam不了解中国的饮茶之道,竟然把茶叶吃到了嘴里, 闹出了笑话。
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了文化交流中的差异,才造成 了文化冲突,有了这些文化冲突也就预示着最终的融合,冲 突只是文化融合的过程。在这部影片中,导演通过差异的展 现描摹沟通的必然性,是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的生动展现过 程。 Sam在影片相互理解,积极 探索。Sam的这种方法是人类文化共趋的一种探索方式,从 中我们看到了文化共融的希望,虽然这种希望需要经历很长 的时间,但我们坚信,在坚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求同存 异的原则下,东西方文化的互融共解不是一个难题。
面子观差异 “面子理论”是英国人布莱恩( Brown)和莱温森( Levinson) ( 1978) 在研究语言使用的普遍现象时提出来的 。他们认为,为了保持交际双方良好的社会关系,使交际 在和平友好的气氛中进行,顺利地实现交际,那么说话时 就要在保留面子方面进行合作。西方人的面子其实就是期 望个人的愿望、情绪和隐私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自身行为 不受别人的妨碍和干涉。在中国,面子是人情关系与人际 影响的象征。汉文化社会特别重视人情关系和人际关系的 融洽,情面被看成是个体人际影响度和关系融洽度的标尺 。在人际交往中,给对方以情面,达成关系的和谐,就给 了对方莫大的面子,反之就会驳了对方的面子。
朋友观差异 朋友关系在东西方文化中包含着不同的意义。Edward Steward&Motion Benne 认为: “美国人极少有那种很深 而又维系多年的关系。理想的境界是美国式的友谊,建立 在自然发生、相互吸引以及温馨的个人感情的基础上。” 美国人把朋友关系看得并不重要,非常淡薄,他们很少去 请求别人,更不会主动去帮助他人。而中国传统文化讲究 对朋友要讲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赴汤蹈火。
就文化结构而言,文化可分为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 ( 一) 表层文化差异 表层差异多指有形的、让人一目了然的表层结构的文 化差异,比如语言、饮食、礼仪以及闲暇活动等方面的差 异。
电影中,Sam去参加和Marcus Groff的会议,但因为 找不到地方而求助于出租车,于是就出现了如下对话:
-- Sam: Hi,Can you take me to this place? -- 司机指着前方: 你要到的地方,就在那儿。 -- Sam: Just take me to the address. --司机: 你不需要坐出租车。走过去就行了。 -- Sam: Why are we arguing? --司机: 看见了吗? 前面的大楼就是你要去的地方。 -- Sam: Okay. I get it. I‘m from New York city. So don’t think that just cause I‘m from out of town. You can pad the fare by going the long way. Or whatever. Just take me here. 司机无奈地打表开车。2 秒钟后车停了,司机说了句 “到了”,令Sam尴尬无比。
电影讲述的是雄心勃勃的纽约律师Sam,本来在纽约 的事业春风得意小有成就,却突然被上司要求来上海拓展 业务。尽管律师Sam徒有一张亚洲人面孔,却一点中国话 都听不懂。最要命的是,他对中国的发展现状还存在着极 大的偏见,以为上海还是个环境极其落后、不开化的小城。 他来到上海之后才发现,原来这里早已成为高楼林立灯火 辉煌的大都市,连美国市长都要在此寻找创业机会,就更 别提满街遍巷被同化了的许多外国人。由于Sam对当地的 风土人情了解不足,为人做事依然然美国作风,差点丢掉 工作不说,还伤透了对他具有好感的女孩的心。最终,通 过各路神通和爱心人士的出手相救, Sam不仅识破了层 层的危险机关,找出陷害黑手,还立马顿悟,携起爱人之 手,联合众多盟友开始第二次创业。
集体主义价值观差异 中华文明的农耕文化孕育出了东方这片土地上特有的集 体主义价值观,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重视家庭和睦、社 会和谐,看重责任与义务; 与之相反,西方源于海洋的商业 文化孕育了西方民族特有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西方人注重彰 显自己的个性,重视竞争与挑战、看重权力和自由,他们认 为重视自身的价值与需要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依靠个人的努 力来为自身谋取利益也是很正常的事。
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所用的语言存在着差异,这种差 异会影响语言的交流,导致交际的失败。以上两个例子就 体现了文化差异带来交际的失败。
( 二) 深层文化差异 深层文化差异又称观念文化差异,包括人的价值观念 、行为准则、交际模式、社会关系等。人们很容易掌握语 言习俗等表层文化,但是对价值观等深层文化差异很难捉 摸。在深层文化上,山姆代表的仍是美国的传统文化,具 体体现在集体主义价值观、面子观、朋友观等方面的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