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生化学指标与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关系

血清生化学指标与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关系

血清生化学指标与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0-04-30T01:33:00.1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18期供稿作者:田翠峰

[导读] 重型肝炎(Severe hepatitis,SH)是肝病临床的常见病,以病情危重、病变复杂、进展迅速、病死率高为特征田翠峰(呼和浩特市第二医院四病区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31)

【中图分类号】R51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8-0085-02

【摘要】目的认知重型肝炎(SH)的生化学指标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我院收治的97例SH患者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入院首次检测的血清转氨酶(ALT/AS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以及酶胆分离情况按临床转归进行分组统计。结果 TBil 与病死率呈正相关、合并酶胆分离者预后更差(P <0.05),PTA与病死率呈负相关(P <0.05)。结论 TBil、PTA、酶胆分离等生化学指标对SH的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重型肝炎血清学检测生化指标预后

重型肝炎(Severe hepatitis,SH)是肝病临床的常见病,以病情危重、病变复杂、进展迅速、病死率高为特征。为进一步认知SH的生化指标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治,我们对本院收治的97例SH住院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97例SH患者,均符合2000年西安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所修订的SH诊断标准[1]。其中男71例、女26例,年龄21--70岁间,平均40.7岁。临床分型:急性9例,亚急性15例,慢性63例。病因方面:HBV感染73例,HCV感染3例,重叠感染7例,药物性9例,酒精性5例。临床转归:存活39例,死亡58例,病死率为59.8%。

2 方法

97例SH患者,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入院首次检测的血清转氨酶(ALT/AS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以及酶胆分离情况按临床转归进行分组统计。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处理,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

3 结果

TBil、PTA、酶胆分离与SH患者预后的关系。

4 讨论

4.1高胆红素、酶胆分离与SH的预后

SH患者因肝细胞大片坏死和/或严重的凋亡,肝功能锐减,残留的有活性肝细胞已无法代偿而出现为高胆红素血症。本组资料显示,总胆红素的高低与病死率呈正相关(P <0.05),说明胆红素越高,SH预后越差。同时SH合并酶胆分离者较未合并酶胆分离的预后差(P <0.05),提示高胆红素血症合并酶胆分离者预后更差。

4.2 PTA与SH的预后

肝脏不仅是代谢器官,也是各种物质的合成器官。多种凝血因子,如Ⅱ、Ⅴ、Ⅶ、Ⅹ等因子,均合成于肝细胞,且半衰期一般在2—80小时不等[2]。文献报道PTA的高低与肝脏坏死程度呈负相关[3],故肝脏的病变可以通过PTA较早、客观的反映出来。本组资料显示,9例PTA<10%的患者,无一例存活,说明PTA越低,预后越凶险。临床可以将PTA作为SH患者的评估肝脏损害程度、选择治疗方案、观察疗效、判断预后的一项可靠指标。

综上所述,TBiL、AFP、酶胆分离与SH患者的愈后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临床通过以上指标的检测,可以客观评估患者肝脏损伤程度,对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减少医疗风险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并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的诊治.中华肝脏病学杂志.2000,8(4):324.

[2] 田德英.重型肝炎的治疗进展.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4,14(3):129.

[3] 唐中权,郭静雯.重型肝炎的生化指标及治疗方案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5,2(11):1020.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