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1)
青蒿素生物合成研究进展综述
青蒿素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青蒿素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青蒿素,是一种来自植物青蒿中的天然产物,具有治疗疟疾的功效。
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家屠呦呦首次从中提取出青蒿素,为疟疾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随着近年来药物研究的深入,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治疗多种疾病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
本文主要介绍青蒿素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青蒿素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青蒿素的药效作用是由其含有的内酯环、大环和过渡金属等多种结构单元共同作用所致。
由于青蒿素的天然来源极为有限,因此合成青蒿素类化合物成为了研究的焦点之一。
近年来,科学家们在合成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1.1 外消旋青蒿素的不对称合成研究外消旋青蒿素是一种含有两个手性中心的化合物,如何实现其对映异构体的选择合成是一个难点。
研究表明,通过使用手性催化剂或手性辅助剂等手段,可以实现对青蒿素对映异构体的选择合成。
例如,有学者使用氨基醇作为手性辅助剂,在对应的氧化反应中合成了具有高对映选择性的青蒿素衍生物。
1.2 单端基的青蒿素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单端基的青蒿素衍生物通常指在中环上引入一个含有反式-亲核芳香取代反应活性的单端基基团。
其主要药理作用也是通过识别阴性药物靶标来发挥作用。
近年来,研究显示,使用磺酰胺基团或其他亲核基团可以有效引入单端基,实现对青蒿素类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
青蒿素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不仅具有治疗疟疾的功效,还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艾滋病、癌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下面我们将介绍青蒿素类化合物在不同领域中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2.1 抗癌作用青蒿素类化合物在抗癌领域中的应用研究非常广泛。
研究表明,青蒿素类化合物具有广谱的抗肿瘤效应,可以抑制多种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此外,青蒿素类化合物还可通过诱导癌细胞凋亡、调节基因表达和代谢等多种方式发挥作用。
2.2 免疫抗病毒作用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治疗艾滋病等病毒感染方面也具有较好的疗效。
青蒿素合成方法的优化与机理研究
青蒿素合成方法的优化与机理研究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医疗技术的进步,现代人们对于癌症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治疗癌症的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
其中,青蒿素因其神奇的抗癌效果而备受瞩目。
然而青蒿素的合成方法存在着许多缺陷,难以满足现代医疗的需求,因此青蒿素合成方法的优化与机理研究十分重要。
青蒿素合成方法青蒿素是一种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化合物,出现于古老的中药里,从古至今一直都被广泛地运用于临床治疗。
然而,青蒿素的提取效率低,经常会出现物质消耗过大的情况。
针对这种情况,现代国内外的科学家们开始尝试青蒿素的合成,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目前,青蒿素的合成方法主要有化学法和生物合成法两种。
其中,化学法的原理是采用化学合成的方法,通过逐步转化化合物的方式得到青蒿素。
生物合成法则是采用生物合成地方法,通过对所需微生物进化、代谢途径和调制,利用工程微生物生产青蒿素。
青蒿素合成方法的缺陷青蒿素化学合成方法存在着一些缺陷。
首先,当前的化学合成方法中存在着反应过程步骤繁琐,中间体需要经历许多反应才能得到青蒿素的劣势。
此外,当前青蒿素生产的原材料价格昂贵,直接制约着青蒿素合成的规模和水平。
最后,在生产过程中还需要应对催化剂的使用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对于青蒿素的大规模生产和广泛推广造成了阻碍。
青蒿素生物合成法也存在其自身的缺陷。
生物合成法对于生产青蒿素的微生物需要进行进一步改造,这意味着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和投入,因此带来的成本是比较高昂的。
此外,生物合成法的产量和纯度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也制约了其推广的速度和发展规模。
青蒿素合成方法的优化与机理研究青蒿素合成方法的优化与机理研究是目前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国内外的许多科学家们都已经开始加大研究力度,希望能够寻找到青蒿素更好的合成方法。
在化学法研究中,国内科学家着重研究青蒿素前体沃本环醚的合成方法,通过改进沃本环醚的制备方法,直接减少青蒿素的中间体转化环节,加快了反应速度,从而提高了得到青蒿素的效率。
青蒿素的生物合成与药理研究
青蒿素的生物合成与药理研究青蒿素(Artemisinin)是一种世界公认的抗疟药物,它被认为是目前全球治疗疟疾的最有效药物之一。
青蒿素之所以备受瞩目,不光因为它是一种高效的抗疟药物,还因为它的生物合成过程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青蒿素最初由中国的中草药青花蒿(Artemisia annua)提取而得。
这种植物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中国古代医书《神农本草经》中,就曾对青花蒿进行了详细介绍。
直到20世纪60年代,由于西方的研究者发现了青花蒿能治疗疟疾的特性,青花蒿的药用价值才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
青蒿素的生物合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在植物体内,青蒿素通过草酸途径生物合成,其中还涉及到一系列中间体的生成和转化。
不经意间一个短小的分子,就涉及到了许多化学环节,这也是这个分子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已有的研究显示,青蒿素的合成不仅受限于基因因素,还受到许多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比如温度、光照、湿度等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青蒿素的生物合成机理,以及挖掘这个分子的更多生物活性,许多研究者在青蒿素研究领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他们通过外源基因的导入、转基因技术、化学合成等多种手段,对青蒿素的步步生物合成机制及其生物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
其中,应用遗传学、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的方法,探究青蒿素与疟原虫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机理,成为了当前研究的主要方向。
目前青蒿素的抗疟机理已被揭示,它在细胞内可以迅速被代谢成二氧化碳、水和一些亚硝酰阴离子等产物,同时还有大量的自由基产物,这些自由基具有极强的活性,可以直接杀死疟原虫。
有研究人员发现,青蒿素还具有重要的生物活化作用,可以促进免疫复杂与活性物质的释放,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这也为今后应用青蒿素研究其他传染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除了用于治疗疟疾之外,青蒿素还显示出一些新颖的生物活性,比如其对癌细胞、病毒、细菌等的抑制作用。
这些活性的关键,在于青蒿素分子的独特结构。
据研究显示,青蒿素和其衍生物被认为是多种潜在的抗癌化合物,因为它们可以抑制癌症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青蒿素研究
青蒿素研究青蒿素是一种有效的抗疟药物,广泛应用于疟疾的治疗和预防。
本文将以青蒿素研究为主题,探讨其来源、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青蒿素最早是由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野外考察中发现的。
他们在云南的一个小村庄里观察到当地居民使用青蒿来治疗疟疾的传统做法。
于是,他们开始研究青蒿的化学成分,并于1972年成功地从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
屠呦呦因此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青蒿素是一种天然产物,其主要来源是青蒿(Artemisia annua)这种植物。
青蒿素的药理作用是通过抑制疟原虫的生物合成过程,从而杀灭疟原虫。
疟原虫是引起疟疾的病原体,青蒿素的抗疟作用使其成为疟疾治疗的重要药物。
随着对青蒿素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它不仅对疟原虫有抗菌作用,还具有抗炎、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
研究表明,青蒿素能够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减轻炎症症状,并且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这些发现为青蒿素在其他疾病的治疗上开辟了新的应用领域,也为青蒿素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动力。
近年来,青蒿素的研究进展迅速。
科学家们通过改良青蒿素的化学结构,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更好抗疟活性和药理作用的青蒿素衍生物。
这些衍生物在抗疟疗效、抗药性和耐受性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为疟疾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除了衍生物的研究,科学家们还探索了青蒿素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
通过将青蒿素与其他抗疟药物或抗菌药物进行联合使用,可以提高疗效,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并防止疟原虫产生耐药性。
这种联合疗法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尽管青蒿素在疟疾治疗中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青蒿素的合成和提取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在一些贫困地区的应用。
其次,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这对青蒿素的长期有效性构成了威胁。
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降低青蒿素的成本,并寻找新的抗疟药物。
青蒿素是一种重要的抗疟药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青蒿素的合成途径研究(毕业论文doc)
青蒿素的合成途径研究(毕业论文doc)青蒿素是一种来源于青蒿植物的天然药物,因其对疟疾的治疗效果而闻名于世然而,在制备青蒿素的过程中,需要大量使用青蒿植物,并且良好的品质和产量等方面的限制也制约若青葛系的生产。
因此,许多科学家开始探索人工合成青蒿素的方法,并逐渐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一、青蒿素的化学结构和生物合成途径青蒿素(Artemisinin)是一种含氧的类化合物,其化学式为C15H2205。
它的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其中一个来自蒿素(Arteannuin)的结构部分,另一个则来自异氰酸烯酷(Isocyanateester)的反应。
青蒿素的化学结构非常特殊,具有类似过氧化物的活性,因此它有着非常强大的抗疟作用。
青蒿素的原生合成途径非常复杂,需要包括类合成酶和脱氧基替换酶等多个酶催化的反应。
在合成过程中,爆发性的活性氧化物质也会被产生出来,这些物质也被认为是青蒿素具有抗菌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青蒿素合成途径的研究进展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已经采用不同的方法尝试人工合成青蒿素的新途径。
1.化学合成法化学合成法是目前带用的一种人工合成市高素的方法。
其基本思路是在现有的化学合成技术框架下,找到尽可能多的可能性,从而建立一种可行的青高素合成方买近年来,许多学者在化学合成方面取得了不俗的进展。
他们推崇生成青蒿素目标分子的方法,无论是底物催化还是金属催化物,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目前,化学合成法已经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合成青蒿素,并有望实现工业化生产。
2.光合成法光合成法是一种将人工化学合成技术与光催化技术相结合来合成青蒿素的新方法。
光合成法相对于化学合成法更加环保,而且还可以削减合成青蒿素的产生成本目前,光合成法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来提高其效率和稳定性。
3.生物合成法生物合成法是指通过生物过程来实现合成青蒿素。
这种方法与化学合成法不同,不需要大量的有机化学试剂,更加环保;与光合成法不同,不需要复杂的光催化反应条件,更加稳定。
青蒿素的合成与应用研究综述
循环使用ꎬ萃取相用活性炭脱色ꎬ过滤ꎬ回收溶剂ꎬ然后得到浓
溶液ꎬ再冷却结晶得到青蒿素粗晶物ꎬ再用乙醇重结晶得到青
蒿素成品ꎮ 此方法有收率较高ꎬ 成本较低ꎬ 步骤较少ꎬ 操作简
单ꎬ安全等优点ꎮ 溶剂汽油法:取一定量的青蒿枝叶干粉ꎬ用 8
86
山 东 化 工
SHANDONG CHEMICAL INDUSTRY
2019 年第 48 卷
青蒿素的合成与应用研究综述
于德鑫ꎬ刘乃仲ꎬ何 帅ꎬ石 敏ꎬ张艳芬 ∗
( 菏泽学院ꎬ山东 菏泽 274015)
摘要:2015 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ꎬ将中药青蒿素推向了世界ꎮ 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疟疾
早在 1983 年国外的化学家 Hofheinz W 等 2 通过化学研究
发现了青蒿素的化学合成方法ꎬ以( - ) - 2 - 异薄勒醇为原料ꎬ
利用光氧化反应引进氧基得到中间体ꎬ再经过环合反应合成了
最终产物ꎮ 合成倍半萜内酯ꎬ主要有两个限速步骤:倍半萜母
核的折叠和环化ꎻ含过氧桥的倍半萜内酯的形成程ꎮ 1986 年ꎬ
inhibitory effect on tumor and many other diseases. In this paperꎬthe discoveryꎬsynthesisꎬextra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rtemisinin
were reviewedꎬto develop for its furthe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生产ꎬ此类方法明显增加了青蒿素植物的有效利用率ꎮ 碱水提
取酸沉淀法:取一定量的青蒿枝叶干粉加入乙醇搅拌浸提ꎬ得
青蒿素研究进展
青蒿素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青蒿素,源自中国传统草药青蒿(Artemisia annua L.),自20世纪70年代初被发现以来,已成为全球抗击疟疾的重要武器。
由于其独特的抗疟效果和相对较低的副作用,青蒿素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疟疾疫情严重的地区。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应用的广泛,青蒿素的研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青蒿素的研究进展,包括其提取工艺、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以期为青蒿素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提取工艺方面,本文介绍了青蒿素的提取方法、纯化技术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传统提取方法、现代提取技术以及新型提取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进步为青蒿素的大规模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作用机制方面,本文综述了青蒿素抗疟作用的分子机制、信号通路以及与其他药物的协同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青蒿素的抗疟机理,还为开发新型抗疟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临床应用方面,本文总结了青蒿素在疟疾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适应症以及不良反应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同时,还探讨了青蒿素在其他疾病领域的应用潜力,如抗肿瘤、抗炎等。
在面临的挑战方面,本文分析了青蒿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包括资源短缺、耐药性、药物相互作用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生的共同努力和智慧。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青蒿素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推动青蒿素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创新,我们相信青蒿素将在全球抗击疟疾和其他疾病的战斗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青蒿素的来源与提取青蒿素,这一在全球范围内广受瞩目的药物,其来源与提取过程充满了科学与探索的魅力。
它来源于菊科植物青蒿,这是一种在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广泛分布的植物。
自古以来,青蒿便在中医理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然而,青蒿素的提取和发现,则是现代科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最新】青蒿素生物合成
【最新】青蒿素生物合成
青蒿素存在于中草药青蒿的花叶中,茎中不含有,是一种含量非常低的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非常复杂。
现已知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青蒿素的生物合成:
一是通过对控制青蒿素合成的关键酶进行调控,添加生物合成的前体来增加青蒿素的含量;
二是激活关键酶控制的基因,大幅度增加青蒿素的含量;
三是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改变关键基因,以增强它们所控制酶的作用效率。
生物合成过程中,青蒿素的含量受光照、外源激素、芽分化等生理生态因子的影响很大,温度对于生物合成也有极大影响,通过试验研究发现,青蒿幼苗在40℃条件下,处理36h后,青蒿素的质量分数提高到最大为68%。
除青蒿之外,其它植物也可以合成青蒿素,2011年研究人员从烟草中合成青蒿素。
此方法与传统化学方法相比,所用的化学试剂大大减少,有利于环境的保护,且该生物合成方法的受体为烟草,在中国较为广泛,因此原料来源较为丰富,但不足的是用烟草合成青蒿素过程中的某些反应基质并不清楚,还有待开发,但该合成方法仍有较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将一个青蒿基因植入大肠杆菌,改造后的大肠杆菌制造出一种中间化合物,这种化合物经过数步处理就能成为青蒿素的原料——青蒿酸。
把一种特殊的酶植入酵母后,酵母把前面提到的中间化合
物改造成了青蒿酸。
通过微生物工业生产青蒿素的技术链条已经基本成形。
这意味着青蒿素的价格将下降90%。
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研究与利用
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研究与利用青蒿素作为一种有效的抗疟疾化合物,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青蒿素的制造方式一直是通过从中草药青蒿中提取得到,这种方式存在着提取过程繁琐、污染严重以及生产不稳定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对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深入研究,利用基因工程等技术开发新型青蒿素生产工艺已成为一个热门研究课题。
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青蒿素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步骤:色氨酸代谢和单萜生物合成。
在色氨酸代谢途径中,色氨酸首先被转化成柿酮酸,然后通过多个酸碱催化步骤被合成成前体化合物——艾蒿酮。
接着,在单萜类合成途径中,艾蒿酮通过多个较为复杂的转化步骤被合成成青蒿素。
其中,青蒿素是由一种名为环氧化青蒿烯(EPO)的化合物在酶的作用下合成得到的。
整个过程需要涉及大量的酶催化和多个转化步骤,每个步骤都通过不同的基因控制。
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优势相比于传统的青蒿提取法,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具有多个显著的优势。
首先,基于生物合成的技术可以极大的改善青蒿素的纯度,从而提高其药效,减少其与其他药品的相互作用。
其次,生物合成法可以提供更广泛和稳定的青蒿素来源,在抗击疟疾这个全球性社会问题时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生物合成技术可以使得制药过程更加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药成本。
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挑战然而,在实际的开发和应用中,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
最大的难点莫过于如何实现此复杂的合成途径中各步骤相关酶的表达、调控和优化。
此外,由于存在多个酶所参与,每个酶的表达和稳定性都需要令人担忧。
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应用前景尽管存在很多挑战,但面对疟疾这个极其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对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与应用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通过对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可以为其优化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以更高效、低成本的方式生产青蒿素制剂,为控制和治疗疟疾做出更大的贡献。
结语综上,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研究与利用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
青蒿素的生物合成与代谢途径
青蒿素的生物合成与代谢途径青蒿素作为一种重要的抗疟药物,经过几十年的不断研究和应用已经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果。
然而,许多人对于青蒿素的生物合成和代谢途径并不熟悉。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探究一下青蒿素的生物合成和代谢过程。
一、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青蒿素是一种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由多种化学物质经过多步酶催化转化而来。
在青蒿素的合成中,最重要的当属艾滋病疗法药物的前体物质艾洛菲莫的生物合成。
艾洛菲莫最初是由邻苯二甲酸和丙二酸合成,经过一系列酶的催化反应后转化为青蒿酸。
青蒿酸在自身广泛存在的CYP家族酶的帮助下,转化为青蒿素,并被细胞返回到青蒿素的细胞数中储存起来。
在体内,青蒿素的生物合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日夜节律以及病原体的侵袭等。
二、青蒿素的代谢途径青蒿素代谢途径主要包括肝脏代谢和肠道代谢两个过程。
青蒿素在进入人体后,会在肝脏中被CYP450酶家族代谢。
这些酶通过氧化、还原和水解等反应将青蒿素代谢成更易于排泄的代谢产物。
另外,肠道微生物群中的某些细菌也可以通过羟化和磺酸化等反应来代谢青蒿素。
这些代谢产物通过肝脏和肾脏进入血液循环并排出体外。
值得注意的是,在青蒿素的代谢过程中,还涉及到一些代谢酶的物种差异。
例如,在人体中,青蒿素主要被CYP450酶家族代谢,而在老鼠和犬中,则主要依赖于UDP-葡糖醛酸转移酶代谢。
这些差异可能与物种的代谢酶谱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青蒿素的作用机制青蒿素最初用于治疗疟疾,后经发现还具有许多其他的生物活性。
青蒿素的作用机制主要涉及到靶向线粒体、膜和蛋白质等多个生物过程。
青蒿素可以通过与铁离子结合并进入细胞内,与线粒体蛋白质作用从而杀死寄生生物。
同时,青蒿素还可以通过改变细胞膜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影响细胞的功能状态。
此外,青蒿素还可以阻断DNA复制、RNA转录以及蛋白质合成等生物过程,从而发挥药物的效果。
总之,青蒿素的生物合成和代谢途径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研究课题。
通过深入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青蒿素的化学特性和药理学作用,从而更加有效地应用这种药物来治疗疟疾和其他疾病。
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及其生物调控研究
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及其生物调控研究青蒿素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效的抗疟药物之一,由于其广泛的药效和低毒性,被认为是未来抗疟药物开发的主要方向。
在生产青蒿素的过程中,生物合成途径是关键步骤之一。
本文将围绕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和生物调控进行讨论。
一、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色胺酸途径,第二阶段是梗菜酸途径。
1.色胺酸途径色胺酸途径是青蒿素生物合成的第一步,通过此途径可以合成青蒿素前体物质伪黄酮。
首先,色胺酸被转化为4-羟基苯丙酮,接着通过多个反应步骤最终形成伪黄酮。
该途径最后产生的伪黄酮是所有青蒿素类化合物的前体化合物。
2. 梗菜酸途径梗菜酸途径是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第二步,通过该途径可以完成青蒿素的合成。
伪黄酮在梗菜酸途径下,在时相和空相条件下经过多个反应步骤,最终形成青蒿素。
这些反应的主要环节包括:将伪黄酮转化为芳香化二萜中间体、通过氧化、格氏反应和裂环药物催化剂的作用逐步合成青蒿素。
二、青蒿素合成途径中的生物调控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和一般的生物代谢途径不同,它的合成受到多位调控因子的作用,包括转录因子、底物供应和环境因素等。
1. 上机体调控植物体内的青蒿素含量及生物合成途径的活性受到多个上机体调控因素的调控。
其中包括转录因子和激素信号通路调控。
转录因子在生物合成途径中起着重要作用,如MYC2、MYB、WRKY等转录因子等,在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在激活生物合成途径以促进青蒿素合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激素信号传导通路也在和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之间起到调控作用,激素到达植物的细胞内后会发生配体与受体的结合反应,使得激素的作用发生变化,如茉莉酸、赤霉素等则参与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的调控。
2. 下机体调控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的下机体调控主要包括受骨髓样调节子调控和底物供应控制。
与植物自身的调控相比,下机体菌株对生物合成途径的调控具有更为直接和明显的影响作用。
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
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青蒿素(Artemisinin)是一种从中草药青蒿(Artemisia annua)中提取出来的天然产物,具有强大的抗疟疾活性。
它被广泛应用于疟疾的治疗和预防,并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本文将详细介绍青蒿素的发现及其发展历程。
一、发现青蒿素的历史青蒿自古以来就被中国传统医学用于治疗疟疾。
然而,直到20世纪70年代,青蒿素才被西方科学家重新发现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1971年,中国中医药研究院的科学家屠呦呦及其团队开始研究青蒿的抗疟疾活性。
他们通过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并进行大量的实验,最终成功地从青蒿中分离出了青蒿素。
屠呦呦等科学家的发现为疟疾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并为青蒿素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青蒿素的发展历程1. 青蒿素的药理研究青蒿素的药理研究是青蒿素发展的重要一步。
科学家们发现青蒿素通过抑制疟原虫的生物合成过程,从而对疟原虫产生毒性作用。
此外,青蒿素还具有抗炎、抗氧化和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活性。
这些研究结果为青蒿素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2. 青蒿素的临床应用青蒿素的临床应用是青蒿素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1979年,中国开始在临床上使用青蒿素治疗疟疾。
随后,青蒿素逐渐被推广到其他疟疾高发地区,如东南亚、非洲等地。
临床试验表明,青蒿素具有快速有效的抗疟疾作用,且对疟原虫的耐药性较低。
这使得青蒿素成为疟疾治疗的首选药物之一。
3. 青蒿素的制剂研究青蒿素的制剂研究是为了提高其药物效果和治疗便利性。
科学家们通过改进青蒿素的制备方法和剂型,开发出了多种青蒿素制剂,如青蒿素片剂、青蒿素注射液等。
这些制剂具有更好的药物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可以更方便地应用于临床治疗。
4. 青蒿素的合成研究青蒿素的合成研究是为了解决青蒿素的供应问题。
由于青蒿素的天然来源有限,科学家们开始尝试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来生产青蒿素。
他们成功地合成了青蒿素的结构类似物,并通过改进合成路线和工艺条件,提高了合成青蒿素的产率和纯度。
青蒿素-合成生物学_青蒿素在合成生物学中的研究进展
优化措施: 增加基因的拷贝数、启动子修饰、密码子优化、基因替换、增加辅酶数量、优 化或平衡多基因控制的代谢途径
1.Wu W, Yuan M, Zhang Q, et al. Chemotype-dependent metabolic response to methyl jasmonate elicitation in Artemisia annua [J]. Planta Med, 2011, 77: 1048−1053.
3.3提高底物利用效率
提高青蒿素生物合成特异途径中的途径酶效率, 主要通过 两种方式:提高单个基因效率和优化平衡整条途径来实现 这个目的。 对于单个基因效率的 提高, : 主要采取增加基因拷 贝数、密码子优化、 强启动子调控和融合 基因等方式。
对于代谢途径的平衡优化: 主要采用一种基于全局的数学 算法和生物信息分析, 如代谢 流控制分析。相对于单个基因 效率的提高, 整条代途径的平 衡优化显得更为困难和复杂, 对最终产物产量的影响也是最 深刻和直接的。
青蒿素在合成生物学中的研究进展
CONTENTS
简介:青蒿素与合成生物学
青蒿素的生物合成主要包括四大步骤 提高工程菌中目的产物产量的措施 工业化研究进展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Part1 : 简介:青蒿素与合成生物学
青蒿素(artemisinin)是中国科学家于 20 世纪 70年代从传统中草药青蒿或称 黄花蒿中分离提纯的抗疟有效单体, 其化学本质是含“过氧桥”结构(1,2,4-三噁 烷环)的倍半萜内酯。
3.1通过“开源”方式增加前体供应
青蒿素是 一种Βιβλιοθήκη 半 萜, 其生物 合成包括 两部分。
上游部分 (top pathway) 主 要指倍半萜共同前体 法尼基 焦磷酸(FPP) 的形成。通过 MEP 和MVA 两条途径形成的 FPP 池可以为下游各种半萜以 及甾提供前体物质。
天然化学品(青蒿素)
青蒿素研究进展及合成方法摘要青蒿素(artemisinin)是我国自主开发的强效、低毒、无抗性抗疟特效药,尤其是治疗脑型疟疾和抗氯喹恶性疟疾的特效药。
青蒿中的青蒿素含量在0.4%~1.0%之间,从天然青蒿中提取青蒿素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而青蒿素化学合成的工艺复杂、成本高、毒性大、产率低,至今未能实现工业化生产。
目前。
本文对自青蒿素发现以来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比较详尽的综述。
内容包括:中药青蒿和青蒿素的发现,青蒿素的来源,青蒿素的药理作用,青蒿素的全合成,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青蒿素衍生物以及植物组织培养生产青蒿素。
关键词青蒿素;青蒿素衍生物;合成青蒿素(artemisinin)是继氯喹、乙氨嘧啶、伯喹和磺胺后最热的抗疟特效药,尤其对脑型疟疾和抗氯喹疟疾具有速效和低毒的特点,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药品。
青蒿素的抗疟机理与其它抗疟药不同,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干扰疟原虫的表膜-线粒体功能,而非干扰叶酸代谢,从而导致虫体结构全部瓦解。
目前药用青蒿素是从中药青蒿即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叶和花蕾(Artemisia annua L.)中分离获得的。
由于青蒿的采购、收获,直至工厂加工提取,环节较多,费时费力,且不同采集地和不同采集期青蒿品质有很大的差别,同时,大量采集自然资源,必然会破坏环境和生态平衡,导致资源枯竭。
因此,为增加青蒿素的资源,世界各国都在加紧开展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开发研究,长期稳定地和大量地供应青蒿素成为各国科学家面临的严峻考验。
本文将对目前国际上青蒿素研究的现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中药青蒿和青蒿素的发现奎宁和氯喹这类药物对疟疾治疗的成功没有延续太久, 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抗药性的疟原虫, 尤其是在东南亚和非洲地区, 甚至已到了无有效药物可用的地步。
而当时的越南战争则更凸显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热带丛林地区疟疾肆虐, 成为部队大量减员的主要原因。
越南方面向中国提出了协助解决疟疾困扰的要求, 中国领导人接受了这一要求, 确立了由全国多部门参加, 以疟疾防治药物研究为主要任务, 代号为“523”的紧急军工项目。
青蒿素在合成生物学中的研究进展-补充资料
武文波 2015210441 王澳克 2015201103
美国伯克利分校的Keasling课题组构建了一个能 制备紫穗槐-4,11-二烯的E.coli工程菌
成功设计前体细胞
与赛诺菲公司联合制药
2 0 0 6 年 , 美国的 K e a s l i n g从青 蒿腺毛中克隆得到了紫穗槐-4, 11-二 烯氧化酶基因 CYP71AV1。对底物具 有特异性, 只能作用于紫穗槐-4, 11-二 烯。并成功设计出能够生产抗疟疾特效 药“青蒿素”前体的细胞
美国伯克利分校的Keasling课题组构建了一个能 制备紫穗槐-4,11-二烯的E.coli工程菌
甲羟戊酸合成模块(顶部模块, 这3个模块都由一些可拆
top module)
卸的即插即用的元件构成,
因此,既可以方便地对模
FPP合成模块(底部模块, bottom module)
块中的元件进行优化,也 能便捷地将这些模块用于 其他代谢途径的构建,将
Ro D K, Paradise E M, Ouellet M, etal. Production of the antimalarial drug precursor artemisinic acid inengineered yeast. Nature, 2006, 440(7086): 940-943.
进一步研究成果
青蒿素联合疗法(ACTs)
起始于Keasling实验室发现将苦艾 (wormwood)和酵母的基因植入到细菌中, 可使细菌生成一种可化学转换为青蒿素的化 合物。研究证实,其在化学上更接近于现实 药物。利用Keasling实验室的合成生物学技 术,赛诺菲将这一基因与其他的植物基因添 加到工程菌中,促使生成了青蒿酸。
青蒿素的合成与应用研究综述
青蒿素的合成与应用研究综述1.引言青蒿素(Artemisinin)是一种从青蒿(Artemisia annua)中提取的天然化合物,具有广泛的抗疟疾活性。
它以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和优异的药理特性在医药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旨在综述青蒿素的合成方法及其在药物学和生物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2.青蒿素的合成2.1 生物合成青蒿素作为一种自然产物,其生物合成机制备受关注。
在青蒿植物中,青蒿素的合成主要通过青蒿素合成酶(Artemisinin Biosynthesis Enzyme)催化一系列反应而完成。
近年来,通过对青蒿素合成途径的研究,人们对青蒿素的生物合成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2 化学合成除了生物合成外,人工合成也是青蒿素的重要合成途径。
在化学合成领域,不断有新的工艺和方法被开发出来,使得青蒿素的合成更加高效和可持续。
其中,以鲁特维(Lourteig)法和威廉森(Williamson)合成法为代表的合成方法成为了青蒿素的主要制备途径。
3.青蒿素的应用3.1 抗疟疾活性作为一种天然的抗疟疾药物,青蒿素和其衍生物展现出了广谱和强效的抗疟疾活性。
青蒿素通过与疟原虫的铁离子相互作用,抑制其生命周期,进而消除感染。
该药物对于疟疾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3.2 抗癌活性除了抗疟疾作用外,青蒿素也显示出潜在的抗癌活性。
研究表明,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肿瘤细胞中可以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这些发现为青蒿素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3.3 其他应用除了抗疟疾和抗癌活性外,青蒿素还具有抗病毒、抗寄生虫、抗菌和抗炎等作用。
它在临床医学中也被应用于治疗其他疾病,例如肝炎、天花等,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药物开发提供了方向。
4.青蒿素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青蒿素作为一种天然药物,具有许多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其化学结构复杂,合成难度较高。
其次,由于广泛的使用,青蒿素抗药性的出现令人担忧。
屠呦呦研究青蒿素的过程以及进展
惊人地显示出100%的抑制率。 青蒿药材含抗疟活性的部分是在新鲜的叶片里,而非根、茎部位;最
佳的采摘时节是青蒿即将开花的时刻。 屠呦呦又把青蒿提取物成功分离成中性和酸性两大部分。后者毒性大,
溶剂汽油法 丙酮一硅胶柱层析法 稀醇法 甲苯提取法 “甲醇一乙醇一乙醚”法 超声波用于强化石油醚萃取 基本工艺是:干燥一破碎一浸泡、萃取(反复进
行)一浓缩提取液一粗品一精制
超亚临界CO2萃取
超亚临界流体萃取:处于临界区附近的流体可 以像普通流体一样作为萃取剂使用,以高压液化 气体为溶剂,加压逆流和减压蒸发为主导的工艺 路线。
屠呦呦研究青蒿素的最新进展
青蒿素的应用领域得到了拓展,在 抗疟之外,屠呦呦团队正在探索青蒿素 类化合物对其他疾病的治疗。今年,双 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的新药研发已经 取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临床 研究批件,将为红斑狼疮的治疗提供新 的可能性。
青蒿素的功效不仅仅是治疗疟疾, 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如抗病毒、 免疫抑制、抗肿瘤、抗霉菌作用等。
青蒿素的提取
东晋葛洪 《肘后备急方》: ”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浸泡、绞汁?干嘛不用水煎呢?是否害怕水煎的高温或酶的作用,
破坏了青蒿的疗效?
60°C的乙醚冷浸法处理青蒿,然后将提取物注入染有鼠疟的小白鼠, 发现对鼠疟的抑制率一下子有了明显的提高。——证明低温提取是保 障青蒿疗效的一大关键
而且还没有抗疟的功能,屠呦呦除掉这一部分,由此也解决了中草药 含毒的副作用。在证实了中性部分是青蒿抗疟的有效成分后,屠呦呦 又做猴疟的实验,同样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结语
目前,青蒿素的化学合成尚未实现工业化生产,组 织培养细胞中的青蒿素含量甚微,没有很大的产业化
潜力。如果将青蒿素合成途径从植物“搬到”微生物体 内。通过大规模发酵培养实现青蒿素的工业化生产,就
能达到高产,从而达到大规模生产青蒿素的目的。
参考文献 [I]梅林,石开云.青蒿素生物合成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06,15
generationoftransgenic plants[J].PlantCellReports,1966,15(12):
929—933.
[13]Brown G D.Cadinanes from Artemisia annus that may be interme- diates in the biosynthesis of artemisinin[J].Phytochemistry-Ox- ford,1994,36(3):637-641.
Wallwaart T E等[14]在生物合成途径中分离出 了3种关键酶:3一羟基一3一甲基戊二酰CoA还原酶、 法呢基焦磷酸合酶(FDPS)、倍半萜合酶(环化酶)。 杨水平等[17j深入研究了青蒿素的合成途径及关键酶, 获得了以下信息:①青蒿素生物合成的分子代谢调 控,可通过添加生化合成前体,或控制关键酶,或激 活对关键酶控制的基因.或关键酶基冈转化等.大幅 度提高青蒿素含量:②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改变关键酶 基因,可增强控制酶的效率。因此,在青蒿素合成过程 中通过体外调节。使细胞代谢向合成青蒿素的方向 移动,可提高植物细胞培养生产青蒿素的产量m]。
[16]龚苏晓,江纪武.黄花蒿中青蒿素及其生物合成前体的分离及含 量变化[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1,23(4):211-212.
[17]杨水平,杨宪,黄建国,等.青蒿素生产研究进展[J].热带亚热带 植物学报,2004,12(2):189-194.
1 994年Weather P J等[io]在发根农杆菌ATCC 1 5 834诱导的黄花蒿发根培养产物中检测到了青蒿烯。 同年Brown G D[13J在研究由青蒿酸转化为青蒿素的 过程中,从青蒿中获得杜松烯,并推测经杜松烯合成 脱氢青蒿素并最终合成青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1.4二氢青蒿素
近年来,出现了以二氢青蒿素为前体原料的两 种设计合成路线的方法,一种是将二氢青蒿素与三 氟乙酸酐反应制得三氟乙酰基二氢青蒿素,不经分
1青蒿素前体的研究
与青蒿素生物合成有关的中间体有十几种,其 中最重要的是青蒿酸、青蒿素B、青蒿烯、二氢青蒿 素等。 1.1青蒿酸
青蒿酸在黄花蒿中含量高,具有适宜的化学构 象,是合成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手性合成单体及前 体。1983年许杏祥等[2]最先研究了从青蒿酸前体到 青蒿素的半合成,并于1986年报道了以R一(+)一2 香草醛为原料.经14步合成青蒿素的合成途径。 1983年Sehmid G等[3]应用烯醇醚5在低温下光氧 化反应中引进过氧基,完成了青蒿素的全合成。1988 年。汪猷等[4]以青蒿酸为前体,用黄花蒿匀浆体系进 行了青蒿素及青蒿素B的生物合成。实验过程中在 匀浆中加入放射标记的青蒿酸,结果在青蒿素和青 蒿素B中检测到放射性标记,故认为在由(2一-4C)一 3’5一二羟基一3一甲基戊酸一8一内酯[(2_14C)一MVA]合 成青蒿素和青蒿素B的过程中,青蒿酸是一种重要 的中间产物。有研究报道,利用14C标记的青蒿酸和 甲羟戊酸(Mevalonate,MVA)进行了青蒿素体内和 体外的生物合成研究。得到了相似结论【5-6]。Jung M 等【7]的研究表明.青蒿酸在青蒿中的含量几乎为青 蒿素的10倍,而且显示出同样的抗疟活性,由此进
讲 一座-与-综-述……●……….-_--_……一硎”_≯钞牟詹II:爹隧学诼 2009盆F-第10卷第2期
青蒿素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卢文婕 (广州中医药大学体;生物合成;青蒿酸
中图分类号:R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258(2009)02-0069-02
[15]Herman J。woerdenbag H J,Jos F J。et a1.Production of the new antimalarial drug artemsinin in shoot cultures of Artemisia annua L [J].Plant cell,Tissue and organ Culture,1993(32):247—257.
3青蒿素生物合成的研究
3.1青蒿素的生物合成过程中生理生态因子的影响 青蒿素生物合成过程中各种生理生态因子可在
一定程度上影响青蒿素产量.这些因子主要有外源 激素、芽分化及其他因素。 3.1.1 外源激素影响Herman J等[15]在培养时加 入外源激素,如水解酪蛋白或Naftine。发现它们均 能提高青蒿素产量。 3.1.2芽分化影响有研究报道在农杆菌诱导的发 根芽培养时发现.未分化的黄花蒿培养产物青蒿素 含量很低,而分化后含量却很高。这说明培养时一定 程度的分化是青蒿素合成的先决条件。 3.1.3其他因素龚苏晓等[惦1检测了处于生长期的 不同产地的黄花蒿中青蒿素及其生物合成前体青蒿 酸及二氢青蒿酸、倍半萜类的含量。证实了压力可促 使二氢青蒿酸转变为青蒿素的假说。 3.2青蒿素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及其基因调控
万方数据
69
_,桫牟詹II爹阮学诼·刑垤u
2009 V(J1.10 No.2
讲座与综述
离直接与酚类反应;另一种是将二氢青蒿素与乙酸 酐反应制得乙酰基二氢青蒿素后再与酚类反应。
2青蒿素的生物合成路径
青蒿素生物合成途径属于植物类异戊二烯代谢 途径,可分为3步:由乙酸形成FPP,合成倍半萜,再 经内酯化形成青蒿素。Wallwaart T E等…]将青蒿素 的生物合成途径概括为:FPP_+4.1l一二烯倍半萜_+ 青蒿酸_+二氢青蒿酸_二氢青蒿酸过氧化物_青蒿 素。植物类异戊烯生物合成存在甲羟戊酸和丙酮P 磷酸甘油醛两条途径,青蒿素等倍半萜类的生物合 成途径在细胞质中进行,属于甲羟戊酸途径。1987 年Akhila A等[6】通过放射性同位素跟踪法发现青蒿 素的生物合成途径为:FPP_青蒿酸-+二氢青蒿 酸_青蒿素。
[作者简介]卢文婕,女,在读硕士。从事中药生物工程研究 [收稿日期]2008—12—10
一步证实了青蒿酸是青蒿素合成过程的一种重要中 间体。1990年黄敬坚等【8]应用幼苗水插法和顶株扦 插法,在黄花蒿体内以(2-1^C)一MVA为前体,成功 地合成了青蒿酸。1991年夏志强等【9j报道青蒿酸甲 酯经溴化产生溴化物,再经氘解生成(1 5—2H)一青蒿 酸甲酯,再经水解生成(15—2H)一青蒿酸,之后他们 又用同样方法合成了(15—3H)一青蒿酸。1994年 Weather P J等[m]在青蒿毛状根中检测到青蒿酸、青 蒿素B以及青蒿烯,故而认为青蒿酸、青蒿素B和 青蒿烯为青蒿素合成过程的中间体。2003年Abdin M z等…]亦证明了青蒿酸是青蒿素合成的中间体。 1.2青蒿素B
青蒿素(artemisinin)是我国自主开发的强效、低 毒、无抗性抗疟特效药,尤其是治疗脑型疟疾和抗氯 喹恶性疟疾的特效药。青蒿中的青蒿素含量在0.4% 一1.0%之间,从天然青蒿中提取青蒿素难以满足市 场需求,而青蒿素化学合成的工艺复杂、成本高、毒 性大、产率低,至今未能实现工业化生产。目前,青蒿 素的生物合成研究正方兴未艾[-|.利用青蒿素前体 进行生物合成青蒿素的技术极有可能成为大规模生 产青蒿素的重要手段。本文对青蒿素前体、青蒿素生 物合成路径、青蒿素生物合成的研究概况等方面做 一综述。
(19):27-28. [2]许杏祥,朱杰,张联。等.青蒿素及其一类物的结构和合成XXlll.
脱氧青蒿素碱降解产物和内酯构型的结构测定[J].化学学报, 1989,47(8):77i-774. [3]Schmid G,Hofheinz W.Total synthesis of Qiashaosu[J].J Am Chem Sac,1983,105(3):624-625. [4]汪猷,夏志强,周凤仪,等.青蒿素生物合成研究Ⅲ[J].化学学报, 1988,46(i1):1 152-1 153. [5]Sangwan R s,Agarwal K。Luthra R,et a1.Biotransformation ofartean- nuic acid into arlemnnuin-B and artemisinin in Artemi8ia annua [J].Phytachem,1993,34(5):l 031-1 032. [6]AkhilaA,Thakurrs,Poplis P.BiosynthesisofartemisinininArtemisia annua[J].Phytochemistry,1987,26(7):l 927-1 930. [7]Jung M,Elsohly H N,Mc Chesney J D.Artemisinic acid:averstile chirasython and biopreeursor to natural products[J].Planta Medi— ca,1990(56):624-626. [8】黄敬坚。周凤仪,吴莲芬,等.青蒿素生物合成研究I[J].化学学 报。1990。48(5):275—277. [9]夏志强,黄敬坚,汪猷。等.青篙素生物合成研究Ⅱ[J].化学学报, 1991,49(10):1 514-1 518. [10]Weather P J。Cheetham R D,Follansbee E.Artemisinin production by transformed roots of Artemisia annua[J].Biotechnol Lett,1994, 16(2):1 281-1 286. [11]Abdin M Z,Israr M,Rehman R U,et a1.Artemisinin,a novel an— timalarial drug:Biochemical and molecular approaches for el[I- haneed production[J].Planta Med,2003,69(4):289-299. [12]Verganwe A,Cammaert R,Vandenberghe D,et a1.Agrobactefium tumefaciem—mediated transformation of A rtem/s/a dlnn//Mt£.and 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