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第8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原则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性感染
又称亚临床感染,机体抗感染免疫力强, 或侵入的病菌毒力弱,数量少,感染后对 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仅出现轻微的症 状,称为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
当机体抗感染的免疫力较弱,或入侵的病 原菌毒力强,数量多时,则机体组织受到不 同程度的损害,生理功能紊乱,出现一系列 临床症状称为显性感染。
显性感染在临床上按病情缓急不同分为: l、急性感染
繁殖与扩散
❖ (1)局部扩散: ①局部表层扩散 ②局部深层扩散
❖ (2)全身扩散:
(二)毒素(toxin) 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等不同分为
外毒素和内毒素
wk.baidu.com
1、外毒素(exotoxin)
❖来源: 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 ❖化学成分:蛋白质 ❖稳定性: 不耐热,化学因素不稳定 ❖抗原性 :强 类毒素 ❖组成: 结合亚单位、毒素活性部分
第三节 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一、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长期种系发生和进化 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防御功能。
(一)屏障结构
1、皮肤与粘膜屏障 (1)机械性阻挡与排除作用 (2)分泌杀菌物质 (3)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2、血脑屏障 3、胎盘屏障
(二)吞噬细胞
1、吞噬细胞的种类 ①小吞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
发病急、病程短,只有数日至数周。 2、慢性感染
发病慢、病程长,有数月至数年。
临床上按感染发生部位与性质不同,又分为: l、局部感染 病原菌局限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病变。 2、全身感染
病原菌或毒素向全身扩散,引起全身症状。
病原体配体与受体的结合具有种属特异性,并决 定了不同病原体有不同的组织趋向性。
组织趋向性举例
微生物 脑膜炎奈瑟菌 淋病奈瑟菌
霍乱弧菌 幽门螺杆菌 A群链球菌 空肠弯曲菌
组织 鼻咽上皮、血管上皮
尿道上皮 肠上皮 胃黏膜 鼻咽上皮 肠上皮
➢荚膜和微荚膜
➢ 侵袭物质
侵袭素 侵袭基因编码
➢ 侵袭酶 透明质酸酶、血浆凝固酶等 细菌生物被膜 细菌附着在有生命或无生命的材料表面后,由 细菌及其所分泌的胞外多聚物共同组成的呈膜状 的细菌群体。
一、毒 力
其
❖毒力的物质基础是侵袭力和毒素。
毒力
侵袭力 内毒素
毒素 外毒素
一、毒力
(-)侵袭力
病原菌突破宿主机体的防御功能,在 机体内定居、生长繁殖和蔓延扩散的能力 称为侵袭力。
侵袭力与菌体表面结构和某些胞外酶作 用有关。
侵袭力
➢黏附素
菌毛黏附素 非菌毛黏附素
黏附素以配体和受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 组织趋向性
②大吞噬细胞 即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器官 中的巨噬细胞,统称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2、吞噬杀菌过程 一般分为四个主要步骤:
①趋化
②黏附
③吞入 ④杀灭与消化
3、吞噬作用的后果
①完全吞噬 大多数化脓性细菌属此类。 ②不完全吞噬 常发生在某些胞内寄生菌。 在免疫力缺乏或低下的机体中,虽被吞噬却不 被杀灭是为不完全吞噬。 ③组织损伤
❖ 可引起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作用
病原菌侵入机体能否致病与细菌的毒 力、数量、侵入部位以及机体的免疫力、 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
细菌
免疫力
一、毒 力
❖ 微生物致病力的强弱称为微生物的毒力。
❖ 毒力的测定方法:半数致死量或半数感染量 LD50或ID50
❖ LD50或ID50:在一定条件下能使50%实验 动物死亡或50%的组织细胞发生感染的细菌数量 或毒素剂量。
直接损伤 间接损伤 相互作用的损伤
❖ 能引起宿主感染的细菌称为致病菌或病原菌 (pathogen )。
❖ 能引起疾病的性能称致病性或病原性。
❖ 有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但在某种特定条 件下可致病,这类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或称机会致 病菌。
第一节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一、正常菌群
正常菌群:在人体各部位经常寄居而对人 体无害的微生物。
❖毒性作用:
毒性强,具有选择性毒害作用 种类繁多,功能或作用机制复杂多样 对宿主靶细胞亲和性和作用机制不同分三类:
神经毒素、肠毒素、细胞毒素
2、内毒素(endotoxin)
来源:革兰阴性菌 化学成分:LPS
稳定性:耐热,160℃2-4小时 抗原性 :较差 毒性作用:大致相似。
(l)发热反应 (2)白细胞反应 (3)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第7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第8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
法与原则
第七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细菌的感染 微生物在宿主体内的生活中与宿主相互作用
并导致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的过程。
微生物
宿主体内 宿主体外
❖ 来自宿主体外的微生物,通过一定的 方式从一个宿主传播到另一个宿主引起的 感染又称传染。
❖微生物作用的结果:
(三)体液中的抗菌物质
l、补体 2、溶菌酶 3、防御素
二、特异性免疫
❖ 体液免疫 ❖ 细胞免疫
抗菌免疫
❖胞外菌感染的免疫 ❖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外毒素感染的免疫
第四节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一、细菌性感染的来源
1、外源性感染 ①病人及带菌者
带菌者(carrier)指恢复期传染病患者以及携 带有某种病原菌但未出现临床症状的健康人。
正常菌群主要生理作用
❖ 生物拮抗 ❖ 促进消化 ❖ 营养作用 ❖ 免疫作用 ❖ 抗衰老作用 ❖ 抑瘤作用
二、条件致病菌
❖ 致病条件: ①寄居部位改变 ②免疫功能低下 ③菌群失调 是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 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
❖ 由菌群失调产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称为菌群失 调症 。
(4)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5)免疫调节作用
二、 细 菌 的 侵 入 数 量
具有毒力的病原菌侵入机体后,还需有足够的数量才 能引起感染。一般情况下,毒力愈强,引起感染的细 菌愈少,反之则需要量大。
三、 细 菌 的 侵 入 部 位
病原菌与机体作用引起特定的感染,必须通过适 当的侵入途径才能实现。这与病原菌生长繁殖需要一 定的微环境有关。
②病畜及带菌动物
2、内源性感染 3、医院内感染 :
二、传播途径
1、呼吸道 2、消化道 3、皮肤 4、节肢动物 5、性传播
三、细菌性感染的类型
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是宿主体和致病菌 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
不感染 当机体具有高度免疫力,或侵入的 病菌致病力很弱或数量不足,或侵入部位 不适当则病菌迅速被机体的免疫系统消灭, 不发生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