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课堂观察表入手,一起来认识一下课堂观察。表一:简单到只需观赛次数。但是一定要根据学校实情、教研组实情来确定观察角度。只观察次数的目的要明确。表二:在同一视角下,要确定不同维度才能更方便操作、便于老师的课上观察与记录。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执教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法。旨在促进课堂的有效性、简约性、合理性、针对性。(结合我校的简约课堂)是课堂研究广为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目前已发展为较为普遍的教研方法。

(1)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

它将研究的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的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的情景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索等,记录相关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2)课堂观察是一种系统行为。

观察主体可以是研究人员,也可以是教师。有明确观察目的(一方面要谋求学生学习状况的改善,另一方面还要促进教师的

专业发展,最终指向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选择观察对象(是课堂运行状况)、确定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信息、呈现观察结果(观察方法和要求)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

(3)课堂观察是一种工作流程。

它包括课前设计(结合学科组教师的共性问题、焦点问题)、课中观察与课后总结三个阶段,共同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反思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改进策略。

(4)课堂观察是一种团队合作。

课堂观察的每一个过程都是团队成员多向互动的过程。研究者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借助共同的课程观察,进行专业对话,促使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学科组内可以分阶段(月、学期、年度)从不同的观察点出发进行观察,特定时期内解决特定的问题)

(5)课堂观察是一种新型的听评课模式。

课堂观察与传统的听评课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课堂观察是在听评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目的和作用是相同的。

二、课堂观察与传统听评课的区别:

1、观察目的不同。

课堂观察的目的性更强,是为了研究而观察,课堂观察使老师在听课时更有目的,更有研究性,而听评课有时是出于常态工

作需要(如:每学期至少15节,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了解教情和学情等)。

2、规范化程度不同。

与听评课相比,课堂观察更科学,更专业化。课堂观察需要根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来确定观察行为,设计观察量表,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将课堂中的复杂教学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这样的听课不再盲目、随意。通过对教学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对观察结果的反思分析推论,这样的评课研讨也不再是模糊、粗略的,而是针对具体问题的实证分析,对课堂诊断更准确,构成了确定问题(确定观察点与观察维度)——收集信息(收集各成员的观察表)——解决问题(评课、议课)的过程,因此课堂观察更利于教师认识理解把握课堂教学事件、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焦点问题,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从而形成新的教学改进策略或方式,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是集约型和粗放型的区别)。

3、关注内涵不同。

与听评课相比,课堂观察更关注执教者与听课者的互动交流,有利于形成合作分享的学校文化。课堂观察包括课前准备、课堂观察与课后总结。课前准备时执教者谈班级学生的学情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设计思路和重难点的解决策略等,使听课者对研讨课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围绕研究问题合作设计观察

量表,这样可以带着自己的思考听课,呈现听课→观课→思课的转变;课中观察时听课教师分工,对多个观察点进行记录与分析;课后会议时执教者围绕目标反思学生课堂的学习行为与效果,观课教师则围绕观察点进行分析、反思、推论,这样的校本教研活动是一种合作的专业研究活动,观察者与被观察者都受益,每位老师都能从自己的观察点进行分析,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分析,教研活动氛围浓了,每位老师都能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4、关注的侧重点不同。

与听评课相比,课堂观察更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师生互动。课堂观察的观察核心是师生活动的有效性、课堂组织的简约性、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比如:符合不符合学生认知结构)、多元目标的达成性。

三、基本步骤(三步:课前、课中、课后)

(1)、课前准备。

A\被观察者说课。B\观察者提问与被观察者解答。C\共同商议,确定观察点。

(个人倾向:开课者在开课前一天与教研组长协商,确定观察点即可)。

(2)课中观察。

指观察者进入课堂,依据所分任务,所选择的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建议深入学生)。通过不同的记录方式,准确地记录信息及思考。所采集信息的科学性、可靠性

关系到课后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3)课后总结。

指观察结束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教学反思)针对上课的情况进行探讨、分析、总结,在平等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最好能形成观察报告。

四、课堂观察表的设计

课堂观察点可以有很多不同的侧重点,主观性很强。

比如:可以观察学生回答问题的速度和准确性,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否跟上教师的思路,完成作业是否有困难,在课堂中举手发言的次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听课的专注程度等;也可以观察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艺术、教具的使用、信息技术的应用、课堂活动的设计、对课堂生成问题的反应与处理能力、课堂提问、课导入、各教学环节所用的时间及其是否合理。

课堂教学教材运用观察量表

课堂教学课程资源观察量表

[5分制:优:5分;良,4分;好,3分;一般,2分

[5分制:优:5分;良,4分;好,3分;一般,2分;尚可,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