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生物第二章了解生物圈同步检测题

合集下载

人教生物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二章《了生物圈》测试题

人教生物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二章《了生物圈》测试题
A.①⑤ B.①③ C.①④ D.④⑤
18.下列不属于非生物环境的是( )
A.土壤 B.水分 C.阳光 D.细菌
19.地衣生活在岩石上,可以从岩石中得到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地衣又能够分泌酸性物质,对岩石有腐蚀风化的作用,这一事实说明( )
A.生物只能适应环境B.生物只能影响环境
C.生物依赖环境D.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1)请列举出文中所描述的生物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说明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百草园中影响蟋蟀生存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其中前者包括_____关系、_______关系、 _______关系 、 _______关系 ,后者包括______ 、 ______、 ______ 、 ______ 等。
A.生物圈的范围很大,包括大气圈、岩石圈和水圈的全部
B.生物圈由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组成,各种生态系统是有密切联系的
C.生物圈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D.阳光、大气和水蒸气都会影响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
17.在进行“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实验时,需要准备的实验器材包括( )
①干湿表 ②显微镜 ③放大镜 ④酒精灯 ⑤计时器
22.下列生态因素中不属于非生物因素的是
A.阳光、温度B.花粉、病毒C.水分、土壤D.空气、温度
23.关于生物获取营养的方式,下列哪种方式是不可能的?( )
A.一种动物捕杀另一种动物为食
B.动物以植物为食
C.植物靠光合作用获取其营养
D..珊瑚虫通过光合作用获取
2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1.2了解生物圈同步测试【含答案及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1.2了解生物圈同步测试【含答案及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1.2 了解生物圈同步测试【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选择题1. 在大气圈中生活的生物不包括()A.杜鹃B. 蚯蚓C.细菌D.苍蝇2.当宇航员乘坐宇宙飞船飞向太空时,可以不带的物质是()A.淡水B. 土壤C.食物D.空气3.下列与其他生物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是()A.蜈蚣B. 蜥蜴C.龙虾D.蛇4.生物圈是指()A. 各种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B. 各种动植物和细菌C. 各种生物的生活环境D. 由各种生物及其生活环境所组成的环绕地球的一薄层5. 下列现象体现出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是()A. 小麦、玉米等植物只有在阳光下才能生长的好B. 有些动物在繁殖期间,雄性为争夺雌性个体而相互争斗C. 山七在背阳向阴的环境中生长得好D. 香蕉、菠萝不易在北方栽种6. 一片森林中,对于某一棵树来说,影响它生存的环境是A. 阳光、空气和水分B. 森林里的所有动物C. 森林里的其他植物D. 非生物因素和其他生物7. 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其血液内红细胞的数目比平原地区的人多,影响红细胞数目的因素是()A. 阳光________B. 温度__________C. 水分__________D. 空气8. 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出现矛盾,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 修改假设B. 修改实验数据C. 重新进行实验D. 进一步查找相关资料9. 在天气炎热的夏天,气温高的时候人会大量出汗,这主要利于()A. 获得营养________B. 降低身体内部温度___________C. 使体温升高 _________D.生长发育10. 百灵鸟借助保护色可以避免肉食性鸟类的攻击,但常常被嗅觉发达的狐所食,这说明()A. 生物普遍适应环境 ___________B. 生物与环境存在着生存斗争C. 生物之间存在捕食现象 ____________D. 生物与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11. 田鼠吃农作物,猫捕食田鼠。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测试题(含答案)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地衣是两类生物共生在一起形成的,这两种生物是()A.细菌和真菌B.细菌和藻类C.真菌和藻类D.真菌和苔藓2.细菌和真菌通常与人或动物或植物生活在一起,下列现象中,属于共生的是A.小麦叶锈病B.玉米瘤黑粉病C.豆科植物的根瘤D.动物的禽流感3.食物网的特征为()A.一种植物可以被多种动物捕食 B.有很多互有联系的食物链C.一种动物可以吃多种植物 D.A、B、C都正确4.下列能表示生物圈中食物链的是 ( )A.虎→狼←羊→草→阳光 B.阳光→草→羊→狼→虎C.草→羊→狼→虎 D.鹰→蛇→蛙→昆虫→草5.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A.生物圈B.森林生态系统C.陆地生态系统D.海洋生态系统6.某防晒霜宣称防晒效果显著,暑假期间,几名学生相约徒步旅行,准备利用此机会做一个关于防晒霜防晒效果的实验,看它是否有效,设计实验方案如下表。

你认为谁的实验方案最合理?学生实验方案甲一只手背上涂上防晒霜,另一只不涂,一天后,比较两只手背被灼伤的程度乙第一天,两只手背都涂上防晒霜,第二天都不涂,比较第一天与第二天被灼伤的程度丙脸上涂上防晒霜,两只手背上都不涂,一天后,比较脸与手背被灼伤的程度丁在另一同学的两只手背上都涂上防晒霜,自己不涂,一天后,比较A.甲B.乙C.丙D.丁7.玉米和水稻不能间作套种,起限制作用的主要生态因素是A.阳光 B.空气 C.水分 D.温度8.“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所描绘的自然景象反映了A.生物适应环境B.环境影响生物C.生物影响环境D.环境适应生物9.苹果树不宜在热带栽种,荔枝龙眼不宜在北方地区栽种,起制约作用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A.阳光 B.温度 C.寄生虫 D.水10.蚯蚓能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肥力,这说明了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生物对环境的影响C.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D.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11.下列各项中,属于非生物因素的是A.空气 B.草 C.肉食动物 D.微生物1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组成是()A.食物链和食物网 B.物质循环,能量流动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13.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为什么每组装置至少要用10只鼠妇A.采集方便,材料充裕 B.为了设置重复,减少误差C.为了方便数数 D.为了方便对鼠妇进行处理1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所描述的自然现象反映了()A.地域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B.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C.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D.人类对植物生长的影响15.下列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包含的食物链是:螳螂→蝉→黄雀B.蝉、螳螂和黄雀都属于消费者C.螳螂和蝉都是生产者D.蝉是生产者16.在“草→昆虫→鸟→蛇→鹰”的食物链中,若蛇被大量捕捉,则昆虫和鹰的数量会()A.增加、减少 B.减少、增加 C.减少、减少 D.增加、增加17.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这一事实说明A.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B.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巨大的C.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只能一成不变,否则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D.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越少越好1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是单向流动的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以循环使用C.可使大气中的碳进入生物体的是呼吸作用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能19.下列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是()A.我们的学校B.卧龙山公园里的所有生物C.一块农田里的所有非生物D.涪江中的鱼类和水20.“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句谚语中体现的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A.温度B.光照C.水分D.土壤21.人要想最经济的利用生产者固定下来的太阳能,应选择哪一组食物?( )A.鱼和鸡蛋B.谷物和蔬菜C.兔肉和水果D.豆腐和牛肉22.生物种类较少,结构简单,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生态系统是()A.森林生态系统B.草原生态系统C.农田生态系统D.海洋生态系统23.下表为长江武汉段四种生物的调查实统计数据,正确的食物链书写是()A.甲→乙→丙→丁B.丁→丙→乙→甲C.丙→甲→乙→丁D.乙→甲→丙→丁24.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A.生物限制环境的发展 B.环境限制生物的发展C.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D.生物只能适应环境但不会影响环境二、连线题25.将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对应角色连线。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检测题(含答案)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检测题(含答案)

《了解生物圈》检测题一、单选题1.“大树底下好乘凉”体现了()A.生物能影响环境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C.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D.生物不能影响环境2.菜农在冬天种植大棚蔬菜时,要经常:浇水,施肥,松土,白天把草帘卷起、晚上将草帘放下,寒冷的数九天需要点燃火炉。

这体现了生物的生存需要的一些基本条件,请选出正确的对应顺序()①营养物质②水③温度④阳光⑤空气A.①②③④⑤B.②①⑤③④C.②⑤④①③D.②①⑤④③3.自然界的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它们依赖于环境,对环境又有一定的影响,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A.采集田七、人参等要到森林深处是因为它们的生长受阳光的影响B.蛇等变温动物到了冬天要进行冬眠,这是为了适应环境,更好的生存C.“大树底下好乘凉”,说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D.“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悲”从生态学角度看,诗词说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4.随着湖水的富营养化,消费者的数量在不断下降,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光照强度增加 B.湖水中的氧气减少C.湖水温度上升 D.二氧化碳浓度减少5.大气圈的空气主要含有()等气体①氧气②二氧化碳③氮气④氢气⑤一氧化碳A.①②③B.①⑤④C.②③④D.⑤④6.下列不属于生物圈范围的是A.地心 B.大气圈的底部 C.水圈的大部分 D.岩石圈的表面7.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生物圈II号”实验失败原因的是()A.空气质量越来越差 B.氧气越来越少C.二氧化碳的浓度越来越高 D.1/3的生物死亡8.蚯蚓的钻穴和取食等活动使土壤变得疏松和肥沃,这说明了()A.生物必须适应环境 B.生物也能影响环境C.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D.生物与环境毫不相干9.下列生物的栖息地为沙漠的是()A、骆驼B、野鸭C、梅花鹿D、海豚10.壁虎身体的颜色与环境色彩几乎融为一体,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角度看这属于()A.警戒色 B.保护色 C.拟态 D.以上都是11.维持生态系统的存在,下列不是必需成分的是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阳光、水、空气等12.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环境相适应的特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的是()A.树木在寒冷的冬天落叶 B.蚯蚓的活动使土壤疏松C.青蛙冬眠 D.芦苇的地下茎中有发达的通气组织1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下列可以体现这一现象的正确食物链是A.螳螂→蝉→黄雀 B.树→螳螂→蝉→黄雀C.蝉→螳螂→黄雀 D.树→蝉→螳螂→黄雀14.为了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课题中,变量是()A.温度 B.光照 C.水 D.湿度15.下列各项中,能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A.草→虫→鸟 B.阳光→草→虫→鸟 C.鸟→虫→草 D.阳鸟→虫→草→阳光16.下列描述的共生现象,不正确的是()A.地衣是真菌和藻类共生形成B.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形成根瘤C.牛羊的胃肠内生活着一些细菌与其共生D.过多服用抗生素时,抗生素与人体共生17.海洋中大量的藻类植物都分布在浅海区域,而在海洋深处却无迹可寻,导致这一分布现象的原因是()A.温度 B.阳光 C.水18.下列选项中,说明生物能影响环境的是()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B.千里之堤,毁于蚁穴C.风声鹤唳,草木皆兵D.种瓜得瓜,种豆得豆19.关于生态平衡的正确理解是A.生态平衡是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有增多或者减少,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中B.生态平衡是指名种生物之间的一个相对稳定状态,和非生物无关C.生态要能维持平衡,一定要有人类的参与和调控D.生态平衡就是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不变20.2014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向污染宣战”。

《了解生物圈》章练习 同步测试卷【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了解生物圈》章练习 同步测试卷【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同步测试一、选择题1.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理念,强调了生态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统一发展的自然系统。

关于上述观点理解不正确的是()A.习总书记提到的“山水林田湖草”属于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B.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相互联系的C.各种生态系统的总和是生物圈,它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构成D.我们应该科学统筹治山、治水、治林、治田、治湖和治草等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描述错误的是()A.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森林生态系统B.某些有毒物质会随着食物链不断地积累C.从地域关系来说,各类生态系统是相互关联的D.生物圈中的氧气主要来自于海洋生态系统3.下列有关生物圈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B.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C.保护生物圈,我们责无旁贷D.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A.森林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B.草原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最多C.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D.不同的生态系统之间彼此独立5.下列对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海洋生态系统B.为了保护羊而把狼全部猎杀,这对草原生态系统没有影响C.人类的生产活动过度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6.为了消灭蚊子,人们向其生活的湖里喷洒杀虫剂。

只要杀虫剂含量在950ppm以下,都不会对脊椎动物有毒害作用。

然而第二年人们发现大量食鱼鸟死在湖中。

根据下表(第二年测得的湖中生物体内杀虫剂含量)和能量金字塔,分析错误的是()A.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浮游植物是生产者,浮游动物、鱼、食鱼鸟是消费者B.“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食鱼鸟”是该湖泊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C.由能量金字塔可推断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递减D.食鱼鸟营养级别最高,杀虫剂通过食物链在其体内积累超过致死量7.如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B.图中最高等的动物是猫头鹰C.不同食物链中,猫头鹰的营养级不同D.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汞污染,则图中蛇体内汞的含量最高8.如图为某生态系的食物网简图。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2章 了解生物圈 测试题(解析版)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2章 了解生物圈 测试题(解析版)

第2章了解生物圈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下列地区中,不能称为生态系统的是()A.一片草原B.一片草原所有的动物C.一个湖泊D.一片森林2.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丁四种生物的数量关系如图所示,假设这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丁能够进行光合作用B.甲、乙、丙都是消费者C.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丁→乙→甲→丙D.若甲的数量增加,则丁的数量将减少3.沼气的主要成分是()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甲烷4.越南某县境内有毒蛇咬人,于是人们全都起来捕捉这些蛇,直至把蛇全部消灭。

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蛇消灭后老鼠猖獗起来,造成大片农田减产。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蛇是天然的猎手,它能吃掉老鼠,使庄稼生长很好B.蛇和鼠都属于消费者C.庄稼、鼠、蛇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D.人们不采取措施的话,鼠的数量会一直增加下去5.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一个生态瓶(如图所示)。

下列对生态瓶的分析错误的是()A.该生态瓶就是一个微型生态系统B.该生态瓶中有一条食物链:水草→小鱼→细菌C.若河水被污染,一段时间后小鱼体内污染物含量最多D.该生态瓶中的能量转变顺序是:光能→化学能→热能6.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特点是()A.各级相等B.逐级减少C.逐级增加D.反复循环运动7.蚯蚓穴居于土壤,以植物枯叶朽根和其它有机物为食,在土壤中活动时可以使土壤疏松,它的排出物又可增加土壤肥力,这是()A.生物适应环境B.生物影响环境C.环境影响生物D.生物即适应环境,又影响环境8.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下列哪一项不能体现出生物影响环境()A.大树底下好乘凉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C.蚯蚓的活动使土壤更加疏松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9.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这属于()A.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环境对生物的制约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0.对“植物→鼠→蛇→山鹰”这个食物链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是生产者B.鼠是第一营养级C.蛇是次级消费者D.保护蛇可以抑制鼠11.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的生存都会因食物关系对别的生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测试题(含答案)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下列地点或区域,不能称为生态系统的是()A.一片草原 B.一片草原上所有的动物 C.一个湖泊 D.一片森林2.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丁四种生物的数量关系如下图所示,假设这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丁能够进行光合作用B.甲、乙、丙都是消费者C.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丁→乙→甲→丙D.若甲的数量增加,则丁的数量将减少3.沼气的主要成分是()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甲烷4.越南某县境内有毒蛇咬人,于是人们全都起来捕捉这些蛇,直至把蛇全部消灭.但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蛇消灭后老鼠猖獗起来,造成大片农田减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蛇是天然的猎手,它能吃掉老鼠,使庄稼生长很好B.蛇和鼠都属于消费者C.庄稼、鼠、蛇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D.人们不采取措施的话,鼠的数量会一直增加下去5.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一个生态瓶(如图所示)。

下列对生态瓶的分析错误的是()A.该生态瓶就是一个微型生态系统B.该生态瓶中有一条食物链:水草→小鱼→细菌C.若河水被污染,一段时间后小鱼体内污染物含量最多D.该生态瓶中的能量转变顺序是:光能→化学能→热能6.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特点是()A.各级相等 B.逐级减少 C.逐级增加 D.反复循环运动7.蚯蚓穴居于土壤,以植物枯叶朽根和其它有机物为食,在土壤中活动时可以使土壤疏松,它的排出物又可增加土壤肥力,这是()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C.环境影响生物 D.生物即适应环境,又影响环境8.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下列哪一项不能体现出生物影响环境()A.大树底下好乘凉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C.蚯蚓的活动使土壤更加疏松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9.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这属于( )A.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B.环境对生物的制约 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0.对“植物→鼠→蛇→山鹰”这个食物链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是生产者 B.鼠是第一营养级C.蛇是次级消费者 D.保护蛇可以抑制鼠11.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的生存都会因食物关系对别的生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检测试卷

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检测试卷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检测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一、单选题1."雨露滋润禾苗壮"体现了影响植物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是()A.阳光B.水分C.空气D.温度2.地球上,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家园是()A.海洋生态系统B.森林生态系统C.湿地生态系统D.生物圈3.“大树底下好乘凉”说明的是()A.生物能影响环境B.环境能影响生物C.环境能适应生物D.生物能适应环境4.在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中,兔和鼠吃草,鼠被狐和蛇捕食,兔又常被狐和鹰捕食,蛇也可以被鹰捕食。

这种现象说明自然界中的生物是()A.不断进化的B.多种多样的C.谁也离不开谁的D.相互制约的5.陶渊明在《归田园居》曾写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锄禾归。

”草是影响豆苗生长的()A.非生物因素B.寄生者C.争夺者D.生物因素6.《韩非子·喻老》中诗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从生物学角度说明了什么()A.环境影响生物B.生物影响环境C.生物适应环境D.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7.在生态系统中,能够将枯叶、粪便、剩菜剩饭变为无机物的是()A.消费者B.分解者C.生产者D.水、光照8.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A.一片农田B.一块草地C.一条河中所有的水草D.生物圈9.假定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仅由草、鹿、狼组成。

如果狼的数量急剧减少,鹿群的数量将会()A.缓慢上升B.保持稳定C.迅速上升D.先上升后下降10.下列食物链表示正确的是()。

A.草→昆虫→青蛙→蛇B.昆虫→蟾蜍→蛇C.草→兔→狼→细菌D.阳光→草→兔→狼1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A.森林生态系统B.陆地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D.生物圈12.下列生态系统中有绿色水库之称的是()A.草原生态系统B.海洋生态系统C.森林生态系统D.农田生态系统二、判断题13.地球上存在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其生存环境和生物种类各不相同,所以各生态系统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优质】2018生物七年级上人教版1.2 认识生物圈章节检测及答案

【优质】2018生物七年级上人教版1.2 认识生物圈章节检测及答案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了解生物圈本检测题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决定荒漠中植物种类稀少的主要环境因素是()A.温度B.阳光C.水D.土壤2.叶圣陶先生曾这样描述爬山虎:“那些叶子铺在墙上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如右图)。

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这种现象体现了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A.阳光B.温度C.空气D.水分3. (2019 四川绵阳)“蝗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了捕食关系,但不构成食物链,根本原因是A. 无生产者B. 无分解者C. 无能量流动动D. 无物质循环4.西双版纳密林中,动植物种类繁多,生态环境优良,这主要与下列哪一项有关?()A.土壤和空气B.阳光和温度C.水和空气D.水和肥沃的土壤5. (2019 湖南长沙)“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靑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描写了燕子生儿育女的艰辛。

诗中涉及到的食物链书写正确的是A. 青虫→燕子B. 植物→青虫→燕子C. 青虫←燕子D. 植物←青虫←燕子6.诗词歌赋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瑰宝,其中许多诗词蕴含着生物学道理。

以下诗句能体现生物间竞争关系的是()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D.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7.沙蒿在西北干旱贫瘠的土壤中生长,并且能固沙,这说明()A.生物能影响环境B.生物能适应环境C.生物对环境没有影响D.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8.雷鸟的羽毛在冬天呈白色,春天换为灰色,这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现象。

下列现象与此不相类似的是()A.蚯蚓活动使土壤更肥沃B.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颜色而变化C.仙人掌的叶退化成针形D.有些树木秋天落叶,有些树木四季常青9.a→b→c→d是一条食物链,下面有关这条食物链的叙述错误的是()A.c与b之间是捕食关系B.物质和能量是沿食物链流动的C.b、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D.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进入这条食物链,d体内含量最多10.(2019广东)在我省生长着外来物种薇甘菊,它茂密的藤蔓缠绕或覆盖住当地植物,夺走本属于当地植物的阳光和养料,严重影响当地植物的生长。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检测题(含答案)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检测题(含答案)

《了解生物圈》检测题一、单选题1.下列食物链正确的是( )A.草←蚱蜢←食虫鸟←蛇←鹰 B.蚱蜢→草→食草耔的鸟→鹰→狐C.狐→鹰→食虫鸟→蚱蜢→草 D.草→蚱蜢→食虫鸟→蛇→鹰2.下列现象能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A.陆生植物的气孔主要分布于下表皮B.森林能净化空气、调节气候C.缺含硼的无机盐,油菜只开花不结果D.枯叶蝶与枯叶的形态颜色基本一致3.在繁殖季节,雄兰花蜂专门采集花的香味物质,然后聚集在一起,将香气释放出来,吸引雌蜂前来交尾。

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兰花与兰花蜂之间是寄生关系B.兰花蜂采集花粉属于先天性行为C.兰花蜂属于节肢动物D.兰花蜂的这种行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4.下列动物中,可寄生在人体内的是()A.涡虫B.血吸虫C.水母D.海葵5.下列选项不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是()A.枯叶蝶形似枯叶B.箭毒蛙体色艳丽C.变色龙根据环境改变体色D.蚯蚓疏松土壤6.“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你认为草和豆之间的关系是()A.共生 B.捕食 C.合作 D.竞争7.下列食物链不正确的是()A.青虫→山雀→雀鹰B.牧草→野兔→狐狸C.水草→小虾→黑鱼D.草→蝗虫→山雀→雀鹰8.某专家选取学校附近鱼塘中5种生物消化道内食物和体内的两种主要污染物含量进行了测定。

其结果如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几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C→E→B→D→AB.汞和某种杀虫剂在生物体内比较稳定,不易分解,且是生物体无法排出的C.河蚌和水蚤构成的关系是捕食关系D.小鱼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小球藻9.下列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实例是()A.蚯蚓能够疏松土壤 B.森林里空气湿润C.香蕉在南方生长良好,在北方无法生长 D.荒漠中的骆驼尿液很少10.下列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是:A.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光 B.鱼生活在水里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D.森林能净化空气11.日照时间长短直接影响万寿菊开花,秋季日照时间短,夏季日照时间长,而万寿菊盛开在秋季。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测试题(含答案)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测试题一、单选题1.下列食物链正确的是:()A.草→蚱蜢→食虫鸟→蛇→鹰 B.蚱蜢→食虫鸟→蛇→鹰C.草→蚱蜢→食虫鸟→蛇→鹰→细菌 D.蚱蜢→食虫鸟→蛇→鹰→细菌2.制作生态瓶时,下列哪项做法将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生态瓶要放置在有光照的地方B.生态瓶中的清水可以用蒸馏水代替C.生态瓶中要添加一定数量的分解者D.生态瓶中要留有一定量的空气3.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观点的理解,错误..的是A.各类生态系统共用阳光、空气等B.许多生物可以被带到不同的生态系统C.生态系统多样并且相互联系D.每种生物都能在不同生态系统中存在4.当一位科学家通过实验宣称在某领域获得一项重要发现时,判断这项发现是否可信的最好理由是()A.该领域其他专家的意见B.实验报告撰写的详细程度C.该科学家是否为这一领域的权威D.他人能否重复其实验并得到相同的结果5.在“青草→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鸟→猫头鹰”中,占生态系统总能量比例最多和最少的生物是()A.猫头鹰和食草昆虫 B.青草和猫头鹰C.食草昆虫和猫头鹰D.食草昆虫和青草6.下列属于生物间合作关系的是( )A.七星瓢虫捕食蚜虫 B.一群蚂蚁抬蝗虫回巢C.两只狗为争骨头而争斗 D.豆科植物与根瘤菌7.植被丰富的山坡不易发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这说明()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C.生物对刺激能作出反应 D.生物能从外界获得物质和能量8.农田里水稻和杂草的关系是()A.捕食B.竞争C.寄生D.共生9.在干燥多风的沙漠地区进行绿化,选择的最理想植物是()A.根系发达、矮小丛生的灌木(如沙棘)B.根系发达、树冠高大的乔木(如杨树)C.根系浅小、地上部分较大的植物(如仙人掌)D.根系浅小、生长快速的大叶植物(如白菜)10.某小组的同学在观察如图时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是①在该生态系统中,草、鼠、蛇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②如果人们大量捕杀蛇,草的数量短期内会减少③在该生态系统中,草的数量是最多的④由于杠杆不平衡,所以该生态系统属于不平衡状态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11.提倡“不使用一次性木筷”的出发点是()A.保护森林B.减少固体垃圾C.减少经济支出D.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12.有一种鸟类的生活习性一是白天休息,晚上觅食;二是到秋天从北方飞往南方越冬。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综合测试(含答案)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综合测试(含答案)

第一单元第二章综合测试班级:姓名:成绩:一、选择题1.生物相互之间关系错综复杂。

下列彼此间表现相互有利的一组是()A.人与艾滋病病毒 B.水稻和杂草C.大豆与菟丝子 D.蜜蜂与槐花2.鱼儿水中游,鸟儿天上飞,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这体现了()A.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B.与食性相适应的现象C.与体型相适应的现象 D.以上三项都正确3.下列各项中属于共生现象的是()①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形成根瘤②黑粉菌导致玉米形成黑粉瘤③某些藻类与真菌形成地衣④细菌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供植物光合作用⑤牛胃内的瘤胃细菌,可以帮助牛分解和利用纤维素⑥红色毛癣菌导致人患足癣和手癣A.④⑤⑥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①②③4.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说法中,最为确切的是()A.油菜之所以在秋天开花,与秋天日照时间变短有关B.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C.石门坊的黄栌树叶在秋天因温度降低而变红D.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各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5.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南橘北枳”,反映了环境因素对生物性状的影响C.叶片退化为刺的仙人掌,可以适应干旱环境D.“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这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6.“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中,所用鼠妇的数量,你认为最合适的一项是()A.1只 B.10只 C.100只 D.多少只都行7.下列生物属于捕食关系的是()A.狼与羊B.蜂巢中的两只蜜蜂 C.狗与其身上的跳蚤 D.松树与水杉8.下列属于生物因素的是()A.玉米地里的土壤 B.降雨量 C.玉米螟虫 D.光照强度9.下列现象中,反映生物对光照强度变化适应的是()A.蛾类在夜间活动B.仙人掌的叶变成刺C.大雁往南方飞D.菟丝子的叶片退化10.对生活在草原上的野兔而言,环境就是()A.草原上的植物、狼等 B.阳光、水、温度、土壤C.草原上的细菌、真菌等 D.以上都是11.下图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据此判断下列哪项叙述是错误的()A.草属于生产者,其他都属于消费者B.蚱蜢、螳螂、蜥蜴属于消费者C.通常情况下,蜥蜴的数量最少D.箭头表示生物之间的进化关系12.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池塘中的所有生物B.一片森林中的树木C.水田中的水稻D.一个池塘13.关于生态系统槪念的叙述,正确的是()A.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形成的统一整体B.在一定区域内,所有相同和不同生物之间形成的统一整体C.在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形成的统一整体D.每一个生态系统都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14.澳大利亚曾发生牛粪太多破坏草场现象,后来从中国引进一种动物﹣﹣蜣螂,有效地解决了牧场上大量牲畜粪便堆积问题.请问,蜣螂在生态系统中属于()A.生产者B.分解者C.消费者D.消费者和分解者15.如图为贺州园博园全景图,可见图中有人工河、小树林、草地、城池等.另外,河中有鱼儿嬉戏,林中有鸟儿鸣唱…据此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A.生物圈 B.生态系统 C.食物网 D.食物链16.如图中能较好反映生态平衡时某生物数量变化情况的是()A. B.C. D.17.在食物链草→鼠→鹰中,如果鹰的数量大量减少,鼠的数量就会大量增加,则草的数量会()A.增加B.减少C.变化不大D.不确定18.下列生物中,属于生产者的是()A.蘑菇 B.河蚌 C.水草 D.鼠妇19.下列能够称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是()A.一片菜地上的所有生物及其环境 B.一片森林中的所有植物C.一片草地上的所有无机环境 D.一个池塘中的所有动物、植物20.图中的食物网是由()条食物链构成的A.4条B.6条C.7条D.9条21.下列被称为“绿色水库”的生态系统是()A.森林生态系统 B.海洋生态系统 C.淡水生态系统 D.农田生态系统2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A.水圈 B.大气层 C.生物种类 D.生物圈23.生物圈是指()A.地球上的全部动物B.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C.地球上的全部植物D.地球的整个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24.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废弃物带离南极,还必须把人的尿液、粪便等废弃物带离南极,这是因为( )A.人迹罕至,没有消费者B.缺乏必要的治污设施C.微生物(分解者)很少D.废物利用或研究需要25.下列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是()A.淡水湖及其中的全部生物B.毛竹林中的全部竹子C.动物园中全部生物D.农田中全部的白菜和菜青虫26.自然界中的任何生态系统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动态平衡,其主要原因是()A.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反复进行B.具有较复杂的营养结构C.生产者的数量多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27.如果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关系,在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丙是消费者B.甲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C.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可表示为:丁→乙→甲→丙D.在一段时间内,若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丙、丁的数量增加,甲的数量下降28.在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小的是()A.锡林郭勒草原B.亚马逊热带雨林C.亚寒带的针叶林D.极地苔原带29.下列生态系统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A.城市生态系统 B.海洋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 D.草原生态系统30.在一块稻田里,稻卷叶虫、蝗虫是危害水稻的害虫,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生物第二章了解生物圈同步检测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在草原中,羊吃草、狼吃羊…形成了复杂的食物关系,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除动、植物外,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必须有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B.狼的数量增减只与羊的多少有关,与草的数量无关C.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可写成:阳光→草→兔→狼D.在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中,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最强2.下列各项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不相对应的是()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形象地说明生物影响环境C.“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间的竞争关系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该食物链可以表示为“蝉→螳螂→黄雀”3.蝉在火热夏天的正午鸣叫得最厉害,可是当气温降低到24℃以下时,就停止鸣叫.这个现象说明影响蝉的这一生活习性的环境因素是()A.温度B.阳光C.空气D.水4.“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根据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功能可知,将“落花”化作“春泥”的是()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阳光5.将大小二种草履虫放在一起培养,它们会由于争夺食物,最终导致其中一种死亡.这二种草履虫之间的关系是()A.捕食B.竞争C.合作D.寄生6.下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实例中,哪一项描述与其他三项不同A.仙人掌叶特化为刺B.骆驼刺有非常发达的根系C.蚯蚓改良土壤D.竹节虫与竹的枝叶相似7.某兴趣小组选取了校园内三个不同的地点,在早、中、晚三个时间点进行了空气湿度的测量,并绘制成如图.其中,裸地、草地、灌木丛所对应的曲线依次是()A.①②③B.③①②C.②③①D.③②①8.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物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环境B.生物能适应各种环境C.生物的生命活动会影响环境D.“雨露滋润禾苗壮”说明环境能影响生物9.俗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形象地体现了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若用食物链表示,正确的应该是()A.大鱼→小鱼→虾B.大鱼→小鱼→虾→浮游植物C.浮游植物→虾→小鱼→大鱼D.虾→小鱼→大鱼10.在“草→蝗虫→食虫鸟→蛇→鹰”食物链中,储存能量最少的动物是()A.蝗虫B.食虫鸟C.蛇D.鹰11.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稻、昆虫都属于生产者B.该图可以代表一个生态系统C.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D.青蛙和鸟是捕食关系12.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A.淡水生态系统B.湿地生态系统C.森林生态系统D.海洋生态系统13.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

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生物圈是由地球上所有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组成的B.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与生物种类的多少有关C.生物圈中的生物与生物之间只有合作关系和竞争关系D.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1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无论大小,都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构成B.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C.动物和植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D.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15.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食物网有3条食物链B.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水稻C.若昆虫数量锐减,蛇的数量不会受到影响D.最长的食物链是由水稻、昆虫、蜘蛛、青蛙和蛇二、实验探究题16.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鼠妇。

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鼠妇很快就爬走了。

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某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将他探究活动的过程填写完整。

(1)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2)作出假设:______(3)制定并实施探究方案:在铁盘内洒一层湿土,一侧盖上不透光的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在铁盘中央放10只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

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4)如果在铁盘中央放2只鼠妇能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为什么?______(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5次,结果如下表:你从中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6)做完实验后,你是怎样处理这些鼠妇的?______.三、综合题17.如图为一个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请根据图分析回答:(1)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这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______。

(2)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这个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的生物有______种。

(3)该食物网有______条食物链。

(4)在草→鼠→蛇→鹰这条食物链中,如果有毒物质DDT污染了草,那么积累有毒物质最多的生物是______。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______的。

(填有限或无限)18.某科研小组对一个乌鱼塘进行了长期研究。

表l是该池塘中5种生物的捕食关系(其中乌鱼捕食泥鳅,其余类推),表2是整个生长季节里,该池塘生态系统中相关能量数值(单位:kJ)。

请回答:表1:表2:(1)据表1写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表1分析,水蚤和泥鳅的关系是___。

(3)表2中能量不能100%流入下一营养级,原因是___。

整个生长季节,乌鱼能从鱼塘获取的能量是___kJ。

(4)乌鱼可做药用材料,体现了生物多样___价值。

19.甲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简图;乙图是该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的相关数量关系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问题:(1)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

”阳光是影响生物生活的___因素。

(2)若乙图表示昆虫所在的最短食物链中四种生物在某一时间的相对数量关系,则B 对应的生物是___。

(3)毛头鹰与蛇除构成捕食关系外,还可以构成___关系。

在该食物网中猫头鹰同时占有___个营养级。

(4)甲图土壤中含有某种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则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___。

(5)在“草→鼠→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如果猫头鹰获得了1千焦的能量,则至少需要消耗草___千焦。

(6)生态系统有能量流动,也有物质循环,其中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之间是以___的形式循环的。

参考答案1.A【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详解】A.草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因此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A正确。

B.由题干可知:草→羊→狼构成一条食物链,狼和羊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羊的数量会影响狼的数量;草和羊之间也是捕食关系,草数量的多少会影响着羊的数量,草数量减少会导致羊的数量减少,狼由于吃不到食物而导致数量减少,因而草的数量也会间接影响到狼的数量,B不正确。

C.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起点应为生产者,而不是阳光,C不正确。

D.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少很,缺乏高大的植物,动植物种类比森林生态系统少,所以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不是最强的,D不正确。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生态系统的组成。

2.D【分析】【详解】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从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

所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A正确;生物能够适应环境也能够影响环境,所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形象地说明生物影响环境,B正确;草和豆苗共同争夺阳光、水分、空间、养料等,所以“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间的竞争关系,C正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隐含的食物链可以表示为“植物→蝉→螳螂→黄雀”,D错误。

3.A【解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夏天正午温度较高蝉鸣叫得最厉害,而温度降低到24℃以下时,就停止鸣叫。

这一现象说明对蝉的生活习性有影响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

【学科网考点定位】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名师点睛】生态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4.C【解析】试题分析:在自然界中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不会保留着,因为大量的腐生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会把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它们作为分解者促进了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说的就是分解者把落花这种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了无机物,归还土壤,再被植物吸收利用。

考点: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5.B【解析】大小两种的草履虫之间相互争夺氧气、有机物和生存的空间,属于竞争关系。

在竞争中弱势的一方得不到足够的有机物,发育不良,最终导致死亡。

6.C【解析】仙人掌叶特化为刺、骆驼刺有非常发达的根系、竹节虫与竹的枝叶相似都是生物适应环境,ABD错误;蚯蚓改良土壤是生物影响环境,C正确。

【学科网考点定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名师点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

7.D【分析】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以气体的形式从叶片散失到外界的过程,进行其的主要器官是叶。

【详解】由分析可知植被越茂盛,植物通过蒸腾作用蒸发到大气中的水蒸气越多,空气的湿度越大,森林、草地、灌木丛和裸地这四者相比,从茂盛程度上看,最茂盛的灌木丛①,植物比草地多,再次是草地②,植物比灌木丛的少、但比裸地的多,最后是裸地③.故选D.【点睛】考查蒸腾作用的应用。

8.B【解析】环境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动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因此生物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环境,此选项正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但并不是生物能适应所有的环境,当环境的变化超出了生物的适应能力,生物就会灭绝,这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例如:将鲫鱼放到海水中,不久鲫鱼就会死亡,这说明生物不能适应各种环境,此选项不正确;生物的生命活动会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此选项正确;水是非生物,“雨露滋润禾苗壮”,体现了水(非生物因)影响了生物禾苗的生活,此选项正确。

9.C【解析】大鱼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并把大鱼、小鱼、与虾米的捕食关系弄反了,A错误;虾米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B错误;大鱼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浮游植物→虾→小鱼→大鱼能够正确反映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C正确;该食物链正确的表示了浮游植物与大鱼、小鱼、虾米它们之间捕食的关系,并把大鱼、小鱼、虾的捕食关系弄反了,把整个食物链都写反了,D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