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精品】浅论红楼梦的悲剧意义

【精品】浅论红楼梦的悲剧意义《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一部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的巨著。
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为主线,展示了一个豪门贵族家族的衰落和社会黑暗面的揭示。
本文就从小说的情节和文化背景两个方面探讨其悲剧意义。
一、从情节角度探讨悲剧意义小说主要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为主线,这段悲剧爱情的发生并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由文化和社会的因素所导致的。
贾宝玉自小被人们看作是一个异类,他继承了家族中的文化基因,喜爱诗词、音乐和戏曲等艺术形式。
然而,这与其所处的封建社会文化环境不符,他渴望现代思想的冲击,却又无处寻求。
林黛玉则是身世悲惨的宝贵之女,清高、明理而又内心敏感、脆弱。
她对纯真爱情的渴望,与其所处的贵族家族固有的婚姻制度互相抵触。
两人的相爱相杀,正是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反映。
此外,在小说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悲剧情节,如荣府贾母娘娘的病逝,黛玉的身世揭示和遭受贾宝玉、王熙凤的欺骗等。
这些情节揭示了豪门贵族家族的凋敝,也反映了社会黑暗面的存在,无不折射出小说的悲剧意义。
中国古代文化中有“命运”这个概念,人们多认为命运是由天数决定的,如同《易经》所说的“天人合一”,人的命运是天数合适的结果。
这种思想形成了中国悲剧的根源。
在小说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注定了无法在世俗的礼教中得到认可,他们的命运也注定了失败和悲剧。
以宝玉为例,他是红楼贾家的瑰宝,却同时又受到家族内部的排挤和在封建道德上的囚禁。
他的命运不仅在他自己手中,还与他的家族和整个封建文化密切相关。
从文化背景来看,小说也是对封建文化的批判。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恰恰是中国封建文化束缚人类天性、破坏人性自由与幸福的反映。
总之,《红楼梦》的悲剧意义不仅体现在情节和人物形象上,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封建文化所带来的社会难题和思想体制下的命运掌控。
它的存在和价值,不仅在于对封建社会情感丰富的呈现,更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对人类自由精神的探索。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巨作,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作品中表现出了浓厚的悲剧意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命运不可掌控
在《红楼梦》中,作家对命运的描写几乎贯穿始终。
小说中的人物都承担着使命和责任,然而,他们的命运都是不可预知的、充满了变数的。
比如薛宝钗曾经是高雅、睿智的女子,但是由于父亲的一场丑闻而被强嫁给曹雪芹,最终沦为了病弱、消沉的妇人;贾宝玉虽然是贵族之后,却承受了家族的衰败和贫困,而他对林黛玉的爱情也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实现。
这些例子都表明了作家深刻的命运观。
二、虚幻与现实交错
小说中的世界既是美丽、华丽的虚幻世界,又是严酷、残酷的现实世界。
作品通过虚幻与现实的交错,表现出人生中无法抵御命运巨轮带来的挫折和苦痛。
例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曾经经历过美好的童年和青春期,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开始面对社会艰苦的现实和自己身体和心灵的痛苦。
三、生死与离别
小说中频繁地出现生死和离别的情节,这也是作品深刻的悲剧意识的体现之一。
作家通过人物的死亡和离别,展现出失去和
绝望的悲哀。
例如,贾母、贾琏、林黛玉和薛宝钗等人的死亡,以及园内园外许多亲情友情的离别,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无奈和痛苦。
综上所述,悲剧意识是《红楼梦》的一个重要主题,它不仅使小说形成了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矛盾和无奈的思考。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红楼梦是一部悲剧小说,它突破了中国小说史上没有真正悲剧的历史.既然说到兴衰荣辱,那不免就有世俗人情的悲欢离合,而在红楼梦中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众多人物的悲剧命运.不论是出身高贵的公子小姐还是出身卑微的丫环奴婢,各人都有各人的不幸,竟无一幸免.让我们在悲叹封建制度的残酷专制和没落的同时,更对这些在这种制度下的牺牲品的悲剧命运深深叹息.首先是多位贵族小姐各自不同的悲剧命运.“薄命司”里“有命无运”的宝钗,她固然是与宝玉黛玉三人爱情中的唯一获胜者,但她却是自己婚姻生活中最大的俘虏,宝玉的无情离去,将其一生推入了如同李纨一样的悲剧命运轮回中。
黛玉历来是红学家们笔下最值得同情的一个悲剧形象,她形容娇美,聪明绝顶,才学横溢,而叛逆的悲剧性格则是其悲剧命运的主旋律.在对宝玉的爱情里,她有相濡以沫,有相知相许,但却唯独缺了那份厮守的缘分,最终也在宝玉的洞房花烛的时刻,魂归离恨天在中国古代小说里,向来是多才子,多佳人,封建贵族小姐也是小说家们钟情的对象,但他们通常都有最后的幸福,由崔莺莺,有杜丽娘,而唯独在红楼梦里,我们看到了贵族小姐不足为外人道也的无奈和辛酸.再来看书中最为众多的丫环奴婢的悲剧命运.首推宝玉的丫头晴雯, 他有着美丽的容貌,有着纯洁的心和对宝玉最真挚的爱,但她却被剥夺了爱和生的权利,其次,在人物的悲剧背后隐藏着的其实是整个封建家族的悲剧.应该说整部小说都是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轴线的,主要描写了贾府经济上的日渐衰败、拮据;揭露了贾府生活上的挥霍浪费和持家的腐败无能,以及贾府精神上的堕落空虚,一代不如一代,是封建末世贵族子弟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在这样的一个家庭背景下,可见贾府的家族衰败是无力挽回的..第四,红楼梦中的制度悲剧是在人物悲剧婚姻悲剧家庭悲剧之后最残酷的最彻底的悲剧,科举宗法吏道是残酷的,甚至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也无法改变他们对生命的摧残是残酷的,最残酷的却莫过于我们无法认定谁是悲剧的责任人.。
论述红楼梦的悲剧意义

论述红楼梦的悲剧意义问题一:红楼梦的悲剧意义古今中外许多美学家对悲剧的论述,总是具备这样一个基本特征:从幸福到苦难,从追求到幻灭,从有价值到毁灭。
根据悲剧的这一基本特征,一部《红楼梦》,我们可以看出其悲剧性具有三重意义。
即从写作题材的表层意义看,全书是通过贾府兴衰过程及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来写时代悲剧;从写作题材的深层意义看,是通过几个女子的毁灭过程来写文化悲剧;从写作题材的象征意义看,是通过由好到了、由色到空的变迁过程来写人生悲剧。
下面具体谈谈悲剧的三重意义。
一、时代悲剧:如果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王朝思想钳制造成的精神悲剧的话,那么,曹雪芹通过封建贵族世家盛衰的描写,则较全面地表现了清王朝腐朽没落造成的时代悲剧。
纵观《红楼梦》全书,我们可以得出几点认识――荒淫,是贾府这个贵族世家衰败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贾府上下的男人大都生活 ... ,道德沦丧,荒淫在这个贵族世家被视为平常之事。
贾珍的公媳 ... ,贾琏的“ ... ”,贾赦对鸳鸯的企图,甚至连王煦凤与侄辈贾蓉也有染,等等这些,正应证了老仆人焦大的那句“爬灰的爬灰,养小叔的养小叔”的话。
另一方面,由荒淫所引起的人事 ... 、甚至恶毒的残 ... ,更是不断地动摇着这座封建大厦。
虽然也有不少清白的女儿家门努力地在这罪恶的泥潭里挣扎反抗,但最终也都与这腐朽的家族同归于尽,几乎没能有一个落得好下场的。
奢侈,是这个贵族之家衰败的原因之二。
且不说那些名目繁多的美器珍玩如何填满这个家族的每个角落,也不说那些精心烹调的美味珍馐如何充塞这个家庭的每个盛筵,单就秦可卿之丧事与贾元春之省亲,那奢华靡费程度就够惊人的了。
虽然凤姐、探春等人在最后已感到家庭经济危机的来临,但这时谁也无法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了。
“一代不如一代”,更是这个贵族之家的致命伤。
贾敬访道,贾赦淫乐,贾政的迂腐无能、头脑古板,贾珍、贾琏、贾蓉等纨绔子弟个个沉湎酒色,毫无廉耻,诸如此类,大观园中比比皆是。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答辩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答辩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巨著,同时也是揭示晚清社会腐败的传世大作。
它以“悲剧”的手法以极其深刻的人性视角,将晚清封建君主政权、封建家族制度及其黑暗一面表现出来。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有多方面:
首先,悲剧意蕴体现在社会制度上。
晚清的封建家族制度和官吏腐败给九陌人民带去了很多苦难,使曹家九族在财富和地位的争夺中被彻底毁灭,曹夫人的心灵永远受到伤害,她的一生变得悲惨无望。
其次,悲剧意蕴体现在社会现实与理想间的落差。
贾府的数代管家,陈老太太,偏爱的儿孙,贵族情结等,直接导致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不幸。
贾宝玉充满希望地等待着不一样的天空,然而命运却把他击倒了,在最后,贾宝玉流落到廉川,这就是悲剧意蕴。
此外,悲剧意蕴也体现在人性本身上。
贾宝玉和林黛玉在贾府大宅里困难地生活了多年,内心要有极大的抗争力和求生之心。
然而,他们对死亡的恐惧和本质的柔弱,最终导致他们的遭遇,把他们拖入悲剧的漩涡。
总之,《红楼梦》以悲剧的方式显示了封建家族制度,晚清社会阶级制度及其黑暗一面,同时也深切地表现了人性的本质,揭示了人们在封建社会中的悲剧尴尬。
对红楼梦悲剧意识的理解

对红楼梦悲剧意识的理解《红楼梦》作为一部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名著,自问世以来便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作品本身迸发出的巨大的历史穿透力更使其成为一个永恒性的文学典范。
《红楼梦》的创作可谓多层次整合的结构,而悲剧性主题显然居于中心地位。
作为一部旷世悲剧,《红楼梦》颠覆了中国传统悲剧大团圆的结尾形式,而以人物悲剧性的命运作结,从而使全书都笼罩着厚重的悲剧气息。
也正因此,《红楼梦》被王国维视为“悲剧中之悲剧”。
一中国传统悲剧的审美追求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朱光潜认为:“戏剧在中国几乎就是喜剧的代名词……仅仅元代(即不到100年时间)就有500多部剧作,但其中没有一部可以真正算得上悲剧。
”在他看来,中国人不能理解悲剧的精神,因为中国人一向乐天知命,对人类命运的不合理性没有一点感觉,不愿过多地去探究命运。
但是与此相反,王国维也曾断言:《窦娥冤》、《赵氏孤儿》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
甚至还有人编出了《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
那么,中国到底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一个人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而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
恩格斯说,悲剧冲突是指“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等对立的两极。
悲剧不仅表现冲突和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成为一种审美价值类型的最根本的原因。
西方悲剧的主体特征是刚性的,最重要的审美形态是崇高。
在康德看来,崇高不只是在力与量两方面被绝对地表现出来,而且“美好像是被认为是一个不确定的悟性概念,崇高却是一个理性的概念表现……而且心情不只是被吸引着,并且不断地被反复拒绝着”,也正因为这样,西方传统悲剧的结尾往往异常惨烈,给人以情感上的强烈震撼:《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美狄亚》的主人公的命运无一例外地以毁灭告终,体现了激扬高蹈的悲剧精神。
中国悲剧的主体特征是柔,其表现形式多以大团圆为悲剧的结局。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红楼梦》虽然写的是家庭琐事、闺阁闲情,却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的巨著,内容丰富,意蕴深厚。
读者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剖析,都会为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浓厚的悲剧意蕴所震撼。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认为:《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大体上说,《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生悲剧。
这主要指主人公贾宝玉无材可去补苍天以及探春生逢末世无力补天的人生悲剧。
《红楼梦》开卷从女娲炼石补天神话引申而来,写青埂峰下一块顽石因未能入选补天而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后被一僧一道幻形为通灵宝玉,携至尘寰,亲历了人间的离合悲欢与炎凉世态。
这是《红楼梦》最基本的情节模式。
主人公贾宝玉,其实就是这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石头。
小说第三回有后人的两首《西江月》词,批宝玉极洽。
词中称他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还称他于国于家无望。
这幅形象确是顽石的翻版。
然而,宝玉和顽石不同,他决不因自己无材补天而自怨自叹、悲号惭愧,相反,他根本就不想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块有裨于天的石料,从而走上了一条叛逆道路。
宝玉平生喜爱杂学旁收,却最怕读书,最厌恶八股文。
他认为除明明德外无书,儒家经典都是前人无故生事,而杜撰出来的。
他对科举考试深恶痛绝,斥之为饵名钓禄之阶,嘲笑读书上进的人皆为全惑于功名二字的国贼禄鬼。
他懒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又最厌峨冠礼服贺吊往还等事。
因此,当他会见贾雨村之类的官僚时,便是一副萎靡不振、心不在焉的神态,一点儿也没有与姐妹们相处时的风流洒脱。
尤其是宝玉否定了统治者所提倡的最高道德标准,指斥文死谏、武死战皆非正死,竟何如不死的好。
他从精神上背叛了封建礼教,他所动摇的是支撑苍天的四极。
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他在异端的路上越走越远,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庚辰本第二十一回脂评认为,宝玉有三大病,一是恶劝,二是重情不重礼,三是有情极之毒。
所谓重情不重礼就是以情抗礼,这是他叛逆精神的核心内容。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答辩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答辩《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作品,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蕴。
首先,就悲剧的本质而言,《红楼梦》无疑是一部悲剧佳作。
从它的情节结构来看,整部作品由高潮和低潮组成,先从贾家富贵、家里闹翻天开始,接着芳官衰,文章藉由众人的虚假话语和不负责任的行为,将贾府乃至整个贾家破败至此。
从田间,花丛,宫廷一一追踪众人之种种悲剧,连根拔起,无不让人心碎。
而最终,贾家的败落却成就了这部作品深刻的悲剧意蕴。
红楼梦中的悲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人物的悲剧性格。
比如贾宝玉,他具备了悲剧人物基本的特征——孤独,被自身的爱情折磨,有英雄气概,但终究错失千载难逢的外表,最终死去无人帮助。
当然,不仅仅是贾宝玉,比如林黛玉,她一直挣扎于贾政的权术中,更勇敢地对抗封建的封建背景,但无奈的是,这些挣扎都以失败而告终。
另外,它还有极强的反衬效果,比如凤姐,凤姐虽然是贾家的一员,但在晚年却慷慨大方,完全忘记自己的身份,给她的家庭带来负面影响,这在某种程度上反衬了贾家的悲剧。
此外,《红楼梦》中对人性的深刻内涵也增添了悲剧气氛。
贾母对女儿玉麒麟的爱,决定要把她留在家里帮忙,以至于她最终只能嫁给了收养她的贾家,因为家中有玉麒麟这样一位“可怜见人”害怕招惹到邪恶的关注,这一切终究也把她拖入了娼室。
而把贾宝玉送出贾家的富察皇后,在一开始曾有诸多慈悲的表现,但最终却终于试图把他灭口,把他变成“世态炎凉”的悲剧,原本是一个伟大的慈悲女王,却变为害人的魔王,正是“枉费苦心,反被恶报”的悲剧。
总之,《红楼梦》是悲剧佳作,深刻而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的腐败和封建支配,通过极具深刻诗意的文字,表现了封建时代人物的悲剧性格,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描绘。
其结局也以悲剧收尾,让这部杰作永不磨灭,像一缕春风,满月的孤星,将悲剧的情景永存心间。
论《红楼梦》的悲剧意蕴-本科毕业论

重庆市高教自考本科毕业论文论《红楼梦》的悲剧意蕴准考证号:姓名:指导教师姓名职称考生单位邮编电话专业名称论文提交日期论文答辩日期主考单位2014年10月22日目录一、引言 (1)二、《红楼梦》中的人物悲剧与分析 (2)1、宝黛钗的悲剧 (2)2、王熙凤的悲剧 (7)3、元迎探惜——原应叹息四姐妹的悲剧 (8)4、秦可卿的悲剧 (9)5、丫鬟们的悲剧 (12)三、结论 (15)参考文献 (16)摘要:《红楼梦》是一部意蕴颇深的文学巨著,其中人物悲惨结局的设定包含了曹雪芹先生的一番苦心,正如其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弄懂了这些悲剧的缘由,才能读懂《红楼梦》,也就能读懂那个时代。
在本文中,通过对《红楼梦》中诸如宝黛钗、王熙凤等主要人物的悲惨命逐一运进行解析,从而阐释出这些悲剧所包含的意蕴。
关键词:主要人物,悲剧,解析,意蕴论文正文一、引言《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首,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小说不仅成功的塑造了诸如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各具性格的人物,为中国文学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为当代人研究清朝时代历史提供了众多的资料,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小说,同时也是一部史书。
在这本小说体的史书中,围绕宝黛钗三人磕磕跘跘的爱情,曹雪芹先生为我们写下了一部伟大的古典悲剧史。
悲剧总是比喜剧更加让人深思,让人感动的,这也是《红楼梦》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原因之一。
透过人物的悲剧结局,我们可以读出作者对于当时社会问题的针砭,我们可以对当下自己的经历进行反思。
只有问题能够被指出的社会才会是进步的社会,只有会反思的人类才是进步的人类,这也就是悲剧的意义。
世界范围内,诸如《战争与和平》、《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诸多小说都是以悲剧结束的。
既然说到悲剧,那么就得弄明白什么才算做悲剧。
鲁迅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意即只有有价值的东西身上的毁灭才叫悲剧,那么这里就得先讨论一下何为有价值。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答辩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答辩《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深刻的悲剧意蕴也是其不可忽略的一面。
悲剧是文学中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通过描绘主人公遭遇不幸、境遇逆转、灾难降临等情节,来展现出人类生命的无常和无力,以及人性的弱点和局限。
在《红楼梦》中,悲剧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物的命运被安排得颇为悲惨。
尤其是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他们都出生于富贵之家,但却都面临着种种困境和不幸。
贾宝玉作为大贾家的少爷,却因为母亲的早逝和家族的纷争,始终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和安定;林黛玉作为贾宝玉的表妹,拥有着美貌和才华,却因为家族的衰败和自己的情感问题,最终走向了悲惨的结局;薛宝钗作为名门闺秀,有着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教养,却因为自己的爱情和家族的压力,不得不离开自己心爱的人,最终也无法得到自己的幸福。
其次,情感的矛盾和纠葛也是悲剧的重要因素。
在《红楼梦》中,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错综复杂,充满着矛盾和纠葛。
比如,贾宝玉与黛玉、宝钗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黛玉与宝钗之间的竞争和猜疑,都是导致悲剧发生的重要因素。
这些矛盾和纠葛不仅使得人物的情感生活变得苦涩和痛苦,更使得人物的命运陷入了无法挽回的悲剧之中。
最后,社会的压力和道德的束缚也是悲剧的主要元素。
在《红楼梦》中,人物的行为和命运往往受到了社会的压力和道德的束缚。
比如,宝钗为了维护家族的利益而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爱情;黛玉因为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不符合传统的女性道德规范而受到了严厉的谴责和惩罚。
这些社会的压力和道德的束缚使得人物无法真正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进而导致悲剧不可避免的发生。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红楼梦》中的悲剧意蕴深刻而复杂,不仅是人物命运的悲惨和情感的矛盾,更是社会的压力和道德的束缚,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人物的悲剧结局。
悲凉之雾 遍被华林——论《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作者:祁冰【内容提要】曹雪芹在清醒的悲剧意识观照下,将《红楼梦》全篇叙写成两种性质不同、审美价值各异的悲剧:封建贵族世家自相戕戮、美丑同归、兴衰荣辱迅速更替的家族悲剧;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儿悲剧。
在以上整体悲剧的外围,还弥漫着强烈的死亡意识。
这种由时代、文化乃至生命折射出的大悲剧真可谓"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意蕴;家族悲剧;女儿悲剧;死亡意识曹雪芹创作《红楼梦》这部盖世无双的文学巨著,“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直至“泪尽而逝”,其创作显然是用生命书写的过程。
曹雪芹在经历了由富贵坠入穷愁潦倒的生活,遭遇了大起大落的悲欢离合之后,以其更为敏锐、深刻而又复杂的人生感悟,毅然回归现实,在清醒的悲剧意识观照下,将《红楼梦》创作成一个“悲凉之雾,遍被华林”[1]的悲剧。
于是,《红楼梦》的题材、主题、价值取向、写作背景及表现形式都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前朝名著有很大差别,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美学价值的发掘,更远远高出同时代的才子佳人小说,成为当时文坛及中国小说史上的顶峰之作。
纵观《红楼梦》,从作品的审美意蕴去探寻其中的悲剧内涵,在人生无常的感喟后面,全篇叙写了两种性质不同、审美价值各异的悲剧:“诗礼簪缨之族”、封建贵族世家自相戕戮、美丑同归、兴衰荣辱迅速更替的家族悲剧;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的诸多“异样女子”命运不幸、“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女儿悲剧。
不仅如此,全书在百年望族的繁华衰亡中体验到人生的悲苦,在美的泯灭、情的落空中关涉着强烈的死亡意识。
曹雪芹在其家世遭遇变故后,以悲悯的心态和冷静的思考抒写悲情,正是这种反思和感悟,使作者对悲剧发生的必然性和挽救的无望性进行毫不虚饰地描写,在浓郁的悲凉氛围中,作品完成了对时代悲剧和文化悲剧的揭示,并从繁华落尽、人生无常的感伤和悲叹中超脱死亡,从而唤醒生命意识,肯定生命价值。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红楼梦》虽然写的是家庭琐事、闺阁闲情,却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的巨著,内容丰富,意蕴深厚。
读者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剖析,都会为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浓厚的悲剧意蕴所震撼。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认为:《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大体上说,《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生悲剧。
这主要指主人公贾宝玉无材可去补苍天以及探春生逢末世无力补天的人生悲剧。
《红楼梦》开卷从女娲炼石补天神话引申而来,写青埂峰下一块顽石因未能入选补天而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后被一僧一道幻形为通灵宝玉,携至尘寰,亲历了人间的离合悲欢与炎凉世态。
这是《红楼梦》最基本的情节模式。
主人公贾宝玉,其实就是这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石头。
小说第三回有后人的两首《西江月》词,批宝玉极洽。
词中称他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还称他于国于家无望。
这幅形象确是顽石的翻版。
然而,宝玉和顽石不同,他决不因自己无材补天而自怨自叹、悲号惭愧,相反,他根本就不想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块有裨于天的石料,从而走上了一条叛逆道路。
宝玉平生喜爱杂学旁收,却最怕读书,最厌恶八股文。
他认为除明明德外无书,儒家经典都是前人无故生事,而杜撰出来的。
他对科举考试深恶痛绝,斥之为饵名钓禄之阶,嘲笑读书上进的人皆为全惑于功名二字的国贼禄鬼。
他懒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又最厌峨冠礼服贺吊往还等事。
因此,当他会见贾雨村之类的官僚时,便是一副萎靡不振、心不在焉的神态,一点儿也没有与姐妹们相处时的风流洒脱。
尤其是宝玉否定了统治者所提倡的最高道德标准,指斥文死谏、武死战皆非正死,竟何如不死的好。
他从精神上背叛了封建礼教,他所动摇的是支撑苍天的四极。
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他在异端的路上越走越远,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庚辰本第二十一回脂评认为,宝玉有三大病,一是恶劝,二是重情不重礼,三是有情极之毒。
所谓重情不重礼就是以情抗礼,这是他叛逆精神的核心内容。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内容摘要】《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
本文主要从封建家族的兴衰,宝玉、黛玉和宝钗爱情婚姻以及凤姐、黛玉的人生历程这几个方面探索其中的悲剧意识,形象生动地暴露了封建末年统治阶级的腐朽和丑恶。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意识《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有着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以网状结构构思故事情节,着力表现当时社会生活中普通家庭的兴盛衰落,人们的发家致富和青年男女的悲欢离合。
《红楼梦》以其独特的笔调,以青年男女间的爱恨为表层线索,层层剖析,向人们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描绘出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封建专制下新兴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萌动。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浅谈《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一、从家庭成员看家族悲剧《红楼梦》是通过各种人物的活动,宫廷贵族的勾结与矛盾,各种男女恋爱以及家庭中的日常生活和平凡琐事,生动而又真实地描绘出一幅贵族家庭衰败历史的图卷。
《红楼梦》这一历史悲剧的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绝不是单纯地建筑在贾宝玉、林黛玉恋爱失败的基础上,而主要的是建筑在揭露贵族家庭的骄奢淫逸上。
由於种种的腐烂与罪恶,结果应了秦可卿所说的“树倒猢狲散”的预言,使红楼梦在结构上一反旧有小说的大团圆形式,而创造了极高的悲剧美学价值。
在贾府这个庞大的家族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人的自私自利,人与人之间时时刻刻都有可能爆发尖锐的利害冲突。
赵姨娘可以为了给贾环争取家族继承权而施魇魔法暗害宝玉,险些令宝玉丧生。
置亲人于死地的手段在大观园这个大舞台演绎得“美妙绝仑”。
外表的相亲相爱深深腐蚀着这个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大家族,贾家的灭亡是指日可待的!作为专制家长的贾政,只想到个人的面子与声誉,与儿子宝玉的相处没有一点和乐融融的迹象,反倒是树起其道貌岸然的形象,对宝玉实施严厉的封建管制。
《红楼梦》悲剧意蕴

惜春。
连在一起就是“原应叹息”!
22 2013-12-2
这四位人物的命运,的确是值得人们叹 息的——第一位是元春。
元春才华出众,被选入宫,成了皇妃。 在古代,一个家庭的女儿能成为皇妃,这
对于家庭来说是非常荣耀的事情,因为家 庭变成皇族了。
但对于个人来说,却是双重的,既是非常
第三代是名字文字辈的一代,包括贾敬、贾
赦、贾政,分别是三种典型:
贾敬成天的求仙问道,炼丹吃药;
贾赦,是贪淫腐败的典型;
贾政,第三种典型:缺乏实际的能力;
12 2013-12-2
第四代贾珍、贾琏、贾宝玉、贾环; 第五代贾兰太小,贾蓉与贾珍一路货色。
13 2013-12-2
贾府的老奴焦大:“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 些畜生来,每日偷鸡戏狗,爬灰的爬灰,养 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咱们胳 膊折了往袖子里藏!” 柳湘莲对贾宝玉说:“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 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 净。” 贾母:“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那 里保得住不这么着。从小儿世人都打这么过 的。”
2013-12-2
所以,贾府早已入不敷出,王熙凤说这 几年“出去的多,进来的少,总绕不过湾儿 来”(第83回)。连黛玉都都看出来,“咱们家 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 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 俭,必致后手不接。” (第62回)
要维持家庭,不得不变卖典当家产,比如
鸳鸯就曾经为了帮凤姐的忙,把贾母的几 箱衣服去典当,来维持家庭的经济运转。
28 2013-12-2
第二个阶层:一大批丫鬟。
除了这些贵族小姐以外,小说还描写这些平民 的女儿,也把重点集中在她们的悲剧命运上。 这不仅仅是社会阶级压迫,如果仅仅是社会阶级 压迫,应该写贵族小姐生活非常非常优裕,非常 非常幸福,然后来写这些平民的女儿百般遭受蹂 躏,这样才有阶级的差异与生活的悬殊。 但《红楼梦》不是这样的,它要展示的是一种整 体性的悲剧命运。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答辩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答辩《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腐败和残酷现实。
作为一部悲剧小说,其悲剧意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性的悲剧、家族的悲剧以及社会的悲剧。
首先,作为一部悲剧小说,人性的悲剧在《红楼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小说中的人物都具有各自的欲望和执着,但却陷入了无法实现和终极痛苦之中。
贾宝玉作为小说的主人公,生来拥有财富和权力,但他沉迷于美色之中,却无法得到真正的爱情和幸福;林黛玉则是一个纯真善良的女子,却因为身份问题和宿命的安排,注定无法与贾宝玉相守。
而薛宝钗作为贾宝玉的妹妹,虽然有一切优势,却因为个性冷淡和无法真正进入贾家的内部圈子,始终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
小说中的所有人物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欲望和命运的摆布,使人不禁感叹人性的无奈和悲剧。
其次,家族的悲剧是《红楼梦》另一个重要的悲剧意蕴。
小说以贾府为背景,反映了一个封建家族的兴衰史。
在小说中,贾氏家族本是显赫一时的大家族,府内人才辈出、繁华富贵,代表着封建社会的鼎盛。
然而,由于贾贵人与贾母分庭抗礼,家族内部的明争暗斗、丑闻和勾心斗角不断上演。
贾府渐渐沦为权力的争夺和利益的分割工具,家族的血脉也逐渐消亡。
最终,贾府的命运也呈现出不可逆转的走向,象征着家族的衰落与灭亡,彰显出家族的悲剧。
第三,社会的悲剧也是《红楼梦》中的重要意蕴。
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腐败和残酷现实。
贾府作为一个典型的封建家庭,有着非常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细腻的权谋斗争,家族之内,固步自封,门第观念极为强烈,高高在上,瞧不起社会下层的人,这是社会的悲剧。
小说中,很多人物都成为了社会的牺牲品,他们受尽了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的桎梏,而无法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在这个封建社会中,人们的命运归根到底是被社会关系所决定并被限制的,正是这种社会的不公和不公正,导致了个人的灭亡和家族的衰败。
正因此,《红楼梦》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以及对封建制度的抨击。
综上所述,作为一部悲剧小说,《红楼梦》揭示了人性、家族和社会的悲剧。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着,小说的内容博大精深,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建筑、园艺、饮食、服饰等等方面,它,就是没落的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它的主题思想更是显示出多元化意蕴。
(其中的文学因素:诗、词、曲、辞赋、歌谣、对联、灯迷)一、宝黛爱情悲剧: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红楼梦》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也是《红楼梦》悲剧主题的重要层面。
曹雪芹笔下的爱情是纯洁而美好的,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爱情的美感。
说起这一方面,人们总忘不了第十九回所描写的那个中午。
那个中午,黛玉在床上歇午,丫鬟们都出去自便,屋内静悄悄。
宝玉掀开软帘进来,推醒了她,要替她解闷儿,黛玉让他老实坐着说话,他却也要歪着,并要跟黛玉在一个枕头上。
宝黛爱情的主旋律却不是快乐,而是痛苦,不是笑声,而是泪滴。
宝黛二人的相互选择,不仅是一种感情的投合,更是一种人生志趣和人格价值的相互体认,当他们厌弃传统的价值观念而越来越把心灵靠近的时候,他们也离封建家庭的要求和封建宗法文化的规范越来越远,直到走向了反面,成为一对叛逆。
他们的爱情就变成没有发展前途的幻想,而当他们对此坚贞不渝之时,悲剧就等待着他们了。
二.女子悲剧:(一)金陵十二钗的悲剧:十二钗都是性格鲜明、极具代表性的年轻女性,她们身份地位不同, 但她们一无例外地归属“薄命司”, “千红一哭 ,万艳同悲”。
《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黛玉——金陵十二钗之冠:林黛玉的悲剧意识伴随着她短暂的一生,她终日以泪洗面,身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笼罩在浓重的阴影之中,尤其是她的诗词,无一不闪动着悲剧人生的泪光。
(她生性孤傲,多愁善感,才思敏捷。
和神瑛侍者的转世贾宝玉真心相爱,有共同的价值观、爱情观,但这一段爱情因悲剧性的家族命运而遭到扼杀。
主张红楼梦是反封建爱情小说的红学家认为,黛玉是宝玉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军,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
)宝钗——金陵十二钗之冠:与黛玉相比,薛宝钗似乎是胜利者,但她获得了婚姻,却没获得爱情,后来宝玉出家为僧,使她事实上成为李纨一样的孀妇。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答辩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答辩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古典小说。
它记录了一个古
老的贵族家庭家族悲剧的发展历程。
该小说的悲剧意蕴如下。
首先,故事发生在一个由封建贵族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家庭制度
严格。
这种家庭制度对家族的繁衍和家庭的传承有着严格的规定,并
提出要求家人要尊重礼仪和习俗,不得牺牲自己的利益。
但是由于人
性的弱点,家族成员忽视了这些规则,贪图个人利益,挑起纷争,使
家庭陷入混乱。
此外,红楼梦中的灾难是人性的罪恶造成的,在很多情节中,作
者反复强调了人的上向性,羡慕心理和对权力的渴望,都是导致家庭
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
例如贾宝玉爱上李纨,把身家的财富奢侈享乐,大肆挥霍,把贾府拖累至破产;贾母发起贾珠穿花裙子的事,为了报
复贾宝玉,大打出手,使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发生争执;贾宝玉盲目报
复连珠,把贾府所有女人关入禁闭,甚至把连珠关入重关……都是人
性的罪恶造成的灾难。
最后,在红楼梦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故事,反映了贵族家庭的
悲剧。
家族的变故,不仅是因为人性的缺点,而且也因为封建制度的
局限性而提升。
在这样一个封建贵族家庭里,人们的政治权利都被家
族的贵族掌握,而无权利的人只能任人摆布,家庭的繁衍和家族的流
传也受到严格的限制。
最终,贾家的悲剧就这样告终。
综上所述,红楼梦中的悲剧意蕴反映出贵族家庭中人性的弱点、
封建制度的局限性以及权利不平等的社会现象。
它提醒人们,任何一
种错误的做法都有可能导致家庭悲剧,而在这种悲剧中,最终永远是
无辜受害者。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如下是有关《红楼梦》的悲剧意识:曹雪芹的《红楼梦》向世人昭示一个人们感情上难以承受,但却无可改变的哲理,即人生和社会永远处于无法摆脱的命运悲剧之中。
他从三个层面揭示了从社会到个人、从表层到深层的悲剧意蕴。
(1)社会悲剧《红楼梦》写出了由家庭悲剧构成的社会悲剧。
它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基本线索,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事件,写出了从家庭到社会的悲剧命运。
①封建官僚家庭政治上的腐败是他们必然衰败的根本原因贾府是封建特权阶级,是靠剥夺和奴役维持其生存的。
特权维护贾府,也制造罪恶。
依附贾府的官僚贾雨村故意葫芦判案,开脱薛蟠的人命官司;为贾赦谋夺石呆子的古扇,逼得人家破人亡。
连贾府的少妇王熙凤也可以随意操纵官府,制造冤案。
②从生活的穷奢极欲写出四大家族必然崩溃的结局如一顿螃蟹宴便是庄稼人一年的生活费。
奢侈和荒淫是分不开的,贾府的淫乱无耻已经到了乱伦的地步。
③作者以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的生动描写,揭示出封建家庭自然枯萎的悲剧命运贾宝玉的形象在贾府的社会悲剧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作为社会新思潮代表人物的贾宝玉与作为腐朽的封建势力化身的家庭是格格不入的水火关系。
贾宝玉的爱情悲剧也是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
这个贵族之家即使不发生被抄家的厄运,也难以维持下去了。
(2)道德文化悲剧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思想,它的突出要点就在于一方面它用“仁爱”作为每一个人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另一方面又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服从原则,这是要以牺牲个性价值为代价的。
尤其深刻的是,在小说展示的贾府的生活图画里,显示出维持着这个贵族之家的等级、名分、长幼、男女等关系的礼、法、习俗的荒谬。
主奴名分是天经地义的,奴仆只是主子的活器物,不管是“家生的”或买来的,也不管是高等的还是低等的,都只能是俯首帖耳、唯命是从。
在贾府里,不准女孩子有私情,不容许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纯洁爱情,但却将男主子们的淫乱视为正常的现象。
(3)人生悲剧人生悲剧是从哲学上思考生命的本质,从这个角度来说,《红楼梦》在悲剧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达到中国悲剧作品的顶峰。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答辩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答辩《红楼梦》是一部经典的中国古典小说,由曹雪芹所著。
该书描写了一个家族在历史变迁中形成的家族“大团圆”,并通过家族内部的家庭关系和情感来体现出爱情、人性和社会价值观。
《红楼梦》以宝钗与薛宝钗之间深深的爱情悲剧为特色,直指着明末清初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思想道德规范所引发的女性社会之痛。
湘云作者曹雪芹通过描写宝钗在追求真爱的过程中,对古代女性的封建礼教的批判,以及深刻地揭示了“黄金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命运观念,永远让爱情宣誓的结局始终悬在空中,最终宝钗死于非命,失去了拯救宝玉的机会,使她充满悲剧色彩。
《红楼梦》中,宝钗的家庭背景复杂,是被宠幸却又被关心着,夹在上下斗争之中,她既不愿听从史荀嫣的一意孤行,又不顾母亲与叔父的安排,而立志要追求自己真爱,但被良知、礼教和戒心将其拦截,使她深受痛苦。
这个积极情感交织的家庭中,“文武双全”的宝玉像个舞台上的殉难者,以及宝钗在夹在爱情与责任的抉择中的迟疑,都令《红楼梦》蕴含着悲剧意蕴。
在《红楼梦》中写到:“事业美妻双俱得,说来也是空谈。
”这句话,深深表达出社会历史条件所赋予女性家庭、责任、礼教和恋爱之间巨大的冲突,以及悲剧的态度。
宝钗的悲剧不仅表现在爱情上,也反映在她的整体人生中。
宝钗本身就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化身,而不得不改变礼教,去实现自己的爱情,以及实现家庭的幸福,这样的抉择也让她的人生悲剧化了。
总而言之,《红楼梦》里的悲剧意蕴,既有宝钗之间追求爱情的不得而终,也有宝钗在保持责任感和追求独立情感两者之间的抉择,以及古代封建礼教对女性自由思想和爱情的压抑,都为本书赋予了悲剧意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内容摘要】《红楼梦》作为一部旷世悲剧,颠覆了中国传统悲剧大团圆的结局,并将人生无所不在的悲剧现象上升
到哲学高度,从而使作品成为具有深刻内涵的艺术精品。
这部作品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
本文主要从封建家族的兴衰,宝玉、黛玉和宝钗爱情婚姻以及凤姐、黛玉的人生历程这几个方面探索其中的悲剧意识,形象生动地暴露了封建末年统治阶级的腐朽和丑恶。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意蕴
《红楼梦》作为一部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
义的文学名著,自问世以来便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作品本身迸发出的巨大的历史穿透力更使其成为一个永恒性的文学典范。
曹雪芹以其独特的笔调,以青年男女间的爱恨为表层线索,层层剖析,向人们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描绘出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封建专制下新兴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萌动。
一,木石悲缘
宝黛的爱情是志同道合的真情流露,他们的感情经历了诸多的波折之后,才得以守得云开见月明,然而家族里面的阻隔与个人性格的软弱使宝黛爱情在最后终以悲剧结局。
宝黛之间的共鸣点是思想意识。
在共同的思想基础下,深深地爱上了对方。
然而彼此相爱的两个人却不能有情人终成眷属,实在令人扼腕叹息!一段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在即将修成正果的时候却被宝钗捷足先登,黛玉那一把把热泪,那欲断心肠的情状实令人痛心!但宝黛爱情走到这么伤感的境地,是有一定原因的。
一方面,他们对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不以为然,对功名富贵和与之紧密相连的圣贤经传、忠孝节义的道德规范嗤之以鼻,他们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向往着人际的平等和自由。
另一方面,他们往往不可能超越贵族公子小姐的安乐生活,言行举止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被贵族子女身份所左右。
他们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牢笼向对方诉诸衷肠,可又十分渴望封建家长能够赞同他们之间的爱情,这也是他们爱情走向悲剧的另一个原因。
他们的爱情是坚贞的,又是脆弱的。
最终,黛玉在宝玉、宝钗的新婚之夜以结束生命向世间宣告她对爱情的忠诚,昭示了她的爱之深,悲之切。
在新婚欢悦的气氛下,黛玉的死更显凄惨!作者在天平的两个极端向人们展现了宝黛爱情的悲剧。
二,金玉悲缘
没有爱情的婚姻注定会是一部泣泪的悲剧,没有人可以为你挽救那伤痕累累的爱情驱壳,宝玉、宝钗的婚姻在封建家长的撮合下终以曲终人散的悲惋拉下帷幕。
本是互相关心的两个人却在一纸婚书的束缚下而崩分离析,实是不堪。
男婚女嫁本是一件欢悦的事情,可在这两个人身上却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深深爱着宝玉的黛玉在宝玉、宝钗的新婚之夜伤心死去,这预示着宝玉、宝钗的婚姻将走向坟墓。
宝玉在感情世界里,他有着多情者的因子,对着女子他总流露出无限怜爱之情。
宝钗作为一个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在和宝玉的接触中自然地产生了爱情。
她关心宝玉更盼望他能读书有成,立身扬名。
宝钗在试图争取宝玉的同时也想对他有所改造。
因此她不止一次地规劝宝玉走“仕途经济”的道路。
偏偏宝玉对此深厌之,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得这样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
……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精神上的鸿沟决定着宝钗与宝玉不可能心灵相通。
宝钗作为封建道德文化造就的标准淑女形象,她与宝玉婚姻的最后解体,不仅意味着她的爱情生活的最终失败,同时也标志着她作为淑女典范的彻底失败。
三,王熙凤的悲剧
封建社会里,有忠实的捍卫者,也有激进的叛逆者,但他们都无可逃脱悲剧的人生。
这不是简单的善恶有报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无可逃遁的人生悲剧。
王熙凤的阴毒可谓人人皆知,作为荣府总管,她弄权作势,两面三刀。
她用毒计害死贾瑞,又密谋逼死尤二姐。
她生性尖酸刻薄,到最后害了全家。
王熙凤聪明,特会讨主子的欢心。
她称赞林黛玉“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第三回)表面上夸林黛玉,实则把贾母年轻时的美貌大大的捧了一通。
王熙凤的聪明才干使她成了在贾府可以耀武扬威的主子,使她可以高居众人之上;荣华富贵又成了她罪恶的根源,正如一阵西风(熙凤),暗藏肃杀寒冷之气。
终于,这个“口甜心苦,两面三刀”的封建主子,应了《收尾飞鸟各投林》一曲所唱:“富贵的,金钱散尽;无情的,分明报应”,聪明反被聪明误,得了个“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的可悲下场。
《红楼梦》这部伟大悲剧作品的成功,就在于它对中国传统悲剧意识的颠覆。
它一反中国传统的欢喜结局、完美原则,割去了中国悲剧大团圆的尾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这样的大悲剧深刻崇高而又魅力无穷,使得《红楼梦》无愧为一部震撼人心的艺术杰作。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2】王国维,蔡元培著《红楼梦评论《胡适文存》石头记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3】张俊、沈治钧著《曹雪芹于红楼梦》古代小说评介丛书第六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
年
【4】曹础基主编《中国古代文学》第四册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