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齐鲁文化的特点及其诚信传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蔡德贵( —

),男,山东招远人,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巴哈伊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博士生导师。

年第 期总第 期 齐鲁学刊QILU

J OURNA L No.

General No.

论齐鲁文化的特点及其诚信传统

蔡德贵

(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山东济南 )

摘 要:齐鲁文化不是一个文化传统,而是两个文化传统。齐鲁文化各有其不同的特点,齐文化具有兼容性、变通性,是智者型文化;鲁文化具有单一性、守常性,是仁者型文化。齐鲁文化既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两个文化传统都重视诚信。齐鲁文化的诚信传统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齐鲁文化;诚信;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X ( )

今天的山东在历史上属于齐鲁文化的范畴。过去一直认为齐鲁文化是一个文化传统,近年来,学术界有个普遍的认识,认为齐鲁文化不是一个文化传统,而是两个文化传统。所谓“齐鲁文化”,实际上有两层含义。广义上,从地域文化圈来讲,它与中原文化、秦晋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等相并提,是一个有别于这些文化的独立的文化体系;其地域范围,当以古齐、鲁领地,即今山东地区为主;时限上则贯通古今。狭义地讲,“齐鲁文化”是指先秦时期齐、鲁两国的文化,是各自独立又互相渗透融汇、各有特点的两种文化。秦汉时期,它们完全融于传统文化之中,而不复单独存在了。齐鲁文化的两层含义,也是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广义的“齐鲁文化”是狭义的“齐鲁文化”互相渗透融合的产物。进一步从字面上来表述,广义的“齐鲁文化”写作“齐鲁文化”,而狭义的“齐鲁文化”则似应写作“齐、鲁文化”。只是因为方便和习惯,一般都通用“齐鲁文化”来表述。

一、齐鲁文化各有其不同的特点

如果简单地用一句话来区别,我们可以说,齐文化是商业文化传统,鲁文化是农业文化传统。它们

各有其不同的特点。

首先,齐文化具有很强的兼容性。齐国是沿海国家,开放程度比较高,对外来文化能够兼收并蓄。齐文化中先后容纳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兵家、术士、方士等等百家之学,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和百家融合的主要基地。“天下谈客,坐聚于齐。临淄、稷下之徒,车雷鸣,袂

云摩,学者翕然以谈相宗”[ ](《

齐东野语序》)。鲁文化则是单一性的文化。鲁文化是在鲁国单一农业经济基础上产生的文化,以儒家思想为宗,排他性特别强,因为只有儒家思想才适合农业社会的国情需要。

其次,齐文化具有很强的变通性。代表齐思想文化的《管子》一书指出,“圣人者,明于治乱之道,习于人事之终始者也。其治人民也,期于利民而止,故

其位齐也。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 ](《正世》

)。这里所说的,就是指齐文化崇尚的是一种变革

精神。

鲁文化则表现出守常性。鲁国一直保存先王之遗风,所谓“周礼尽在鲁矣”,就是指此而言的,因此,鲁文化倾向于保守,不主张变革。《论语・先进》载:“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

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 ]孔子对闵子骞2

3

所提出的“仍旧贯”三字表示赞同,说明他是反对“改作”的。而“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雍

也》)中的变,要求的是齐变而为鲁,鲁变而为道,也就是更进一步向周礼回归。因为在孔子看来,齐变至鲁,是要变功利为礼教,变夸诈为信义。鲁变至道则仅是举废兴颓,以恢复周公之旧,扶衰救弊以还文王武王之初。

再次,齐文化是智者型文化。齐国作为沿海国

家,其环境颇似于地中海沿岸国家希腊。沿海国家

“水滨以旷而气舒,鱼鸟风云,清吹远目,自与知者之

气相应”[ ](卷四)。所以,在齐国,科学技术比较发

达,天文学家甘德、邹衍,医学家扁鹊,军事家孙武、

孙膑,逻辑学家公孙龙,修辞学家邹奭(被称为雕龙

奭),方仙道者流徐福,等等,或是齐国人,或长期在

齐国居住过。科学著作《考工记》,医学著作《素问》

等也是出在齐国。

鲁文化是仁者型文化。鲁国作为大陆国家,多

山地丘陵,“山中以奥而气敛,日长人静,响寂阴幽,

自与仁者之气相应”,“乐水者乐游水滨,乐山者乐居

山中”[ ](卷四)。孔子一生有很长时间是居住在鲁国

的,虽然去过齐国,但居留时间相当短,一部《论语》

中,只有一处提到海,就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

我者,其由与?”[ ](《公冶长》)孔子是在周礼行不通的

情况下才想飘洋过海的。孟子在齐国居留的时间比

孔子长,受齐文化影响比较多,对海的感触也比孔子

深。《孟子》一书提到海的地方有 次,而体会较深

的一句话是:“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

为言。”[ ](《尽心上》)只在内陆生活的人,是不会有这

种体会的。鲁国内陆仁者型文化的主干,是“尊尊而

亲亲”,因为孝悌是仁的根本,这正是适合农业国家

的国情的。

二、仁智合一———齐、鲁文化的

汇合与中国传统文化

齐文化和鲁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有不

同的氛围和特点。因此,这两个文化体系在互相接

触的时候,就难免发生摩擦和冲突。即以思想学术

文化为例,它们之间的矛盾斗争和公开对战就不少。

春秋时期代表鲁文化的孔子和代表齐文化的晏婴,

发生过这样的对立: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

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

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

诸!”他日又复问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

景公悦,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曰:

“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居傲自顺,不可以

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

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

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

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

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

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

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

之间待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

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

鲁。[ ](《孔子世家》)

鲁定公十年(公元前 年),在著名的夹谷齐鲁外交之会上,以孔子为代表的鲁文化和以齐景公、晏婴为代表的齐文化又发生了一次激烈的冲突,齐景公约鲁定公在夹谷(今山东莱芜境内)订立盟约,摄相事的孔子做鲁定公的“相礼”。一开始,齐国就奏出了“四方之乐”。这些都是夷狄音乐,不符合周礼乐制度的规定,属于开放型的齐国音乐文化。这自然对墨守鲁文化周礼系统的孔子有很大刺激,竟气得他“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齐景公又命奏“宫中之乐”,一时间,“优倡侏儒为戏面前”,这也都是些不拘泥于周礼的音乐,孔子愤怒地说:“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 ](《孔子世家》)再从代表鲁文化的孟子和齐文化的冲突,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两种不同文化体系之间互相排斥一面的认识。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而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

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

则王乎?”[ ](《梁惠王上》)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婴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

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公孙丑上》)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这些例子确凿无疑地证明,齐、鲁两种文化体系之间相冲突的一面。

然而,不同文化体系之间在互相接触时还不仅只是冲突,还有相互影响、甚至融合的一面。齐文化、鲁文化之间互相影响和融合,开始于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最后由汉代董仲舒加以完成。

齐桓公田午所创办的稷下学宫,经过齐威王、齐宣王的努力,规模扩大,著名学者灿若群星,淳于髡等七十六人被尊为上大夫。由于齐国统治者采取优

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