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影响创造力的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人类的创造力源自哪里?

人类的创造力源自哪里?

人类的创造力源自哪里?人类创造了许多奇迹,从火轮、风车到更加先进的人工智能,人类的创造力源源不断。

但是,人类的创造力到底源自哪里呢?其实,这个问题有很多答案。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角度来分析。

1、人类的创造力源自内在的激情人类自古以来一直在不断探索,不断追求更高的知识和智慧,这一切都源自内在的激情。

人类的智慧和热情让我们能够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东西,从生活的实用工具到最先进的技术设备,人类的创造力始终来自内在的激情和热爱。

在另一方面,科学家们认为,这个激情和热爱的来源可能是来自于我们的基因。

因为人类的创造力源自于我们的大脑和心灵,并且这也在基因水平上被体现出来。

2、人类的创造力源自于环境环境的影响对于一个人的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好的环境,能够激发出一个人最深层的潜力,从而所创造的东西也更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

因此,我们需要一个开放、支持和有创造性的环境。

此外,人类的创造力还来自于外在环境的刺激,包括来自不同文化、不同学科等等的刺激。

只有在外在环境的刺激下,我们才能够拥有更加独特和新颖的创意。

3、人类创造力源自于创意和自由创意和自由给予了人类的创造力一定的自由度。

人类的创造力需要足够的自由空间,这样我们才能有更好的发挥余地和创意输出。

因此,创意和自由的保护和宣扬,是支持和激发创造力的重要因素。

此外,人类的创造力也需要不断创新,不断的突破边界。

想象能够让我们超越自我,带给我们更多机遇,从而更加建设性地发挥人类的创造力。

4、人类创造力源自于教育教育对于人类的创造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掌握知识和技能,充分发挥潜力和天赋,更好的迎接未来的挑战。

此外,这里也涉及到一个再发现的过程——学习。

学习是知识积累和自我提高的过程,是创造力的源泉。

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充实自我,我们才能够更加充满创造力地适应和应对未来发展的需求。

总结人类的创造力源自哪里是一个非常广泛和深刻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从内在激情、环境、创意和自由和教育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产业技术人员创造力影响因素分析

产业技术人员创造力影响因素分析

产业技术人员创造力影响因素分析摘要:当今时代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企业若想在这一时代背景中求得更大发展,就必须重点关注产业技术人员创造力的提升,因为产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一线工作,其创造力水平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

影响产业技术人员创造力因素主要有组织、团队和家庭等。

为此,应从加强组织引导力度、提升团队培养能力和提高家庭保障程度三方面入手,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以进一步提升产业技术人员的创造力。

关键词:产业技术人员;创造力;科技创新;创新文化建设;激励机制;创新能力;考核制度;创新素质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5)02-0085-05一、引言当今时代是经济迅猛发展、信息无限扩张、科技飞速进步、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一个国家要想在这样的国际大环境中保证平稳立足并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依靠强大的国力,而提升国力的最根本的途径就是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这就迫切要求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各行业的企业实现升级和转型。

而企业若想在激烈竞争中实现升级和转型,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这一根本途径。

因此,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保证一国经济能够平稳、快速、健康增长的重要力量。

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

他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他还指出创新可以分成五种情况,即:采用新产品、采用新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控制新供应来源和实现新组织。

后人将其归结为五个创新,依次对应为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组织创新。

从熊彼特对创新概念作出的界定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不论是哪种创新,都是由人这一创新主体实现的。

根据创造力理论,任何人不管从事何种工作,都具有创造力,在适当的环境下其创造力都会被激发出来。

作为直接工作在生产一线的产业技术人员,他们是否能够在工作中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直接影响着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战胜竞争对手扩大自身优势。

国外创造力的研究途径综述

国外创造力的研究途径综述

一、创造力的定义和理论模型
创造力的定义因人而异,但通常指在特定领域内产生新颖、有价值的思想或 产品的能力。在创造力的研究中,不同的理论模型被提出,以解释创造力的本质 和过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模型包括:
1、阶段模型:该模型认为创造力产生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即准备、酝酿、 启发和验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需要收集信息、思考问题、进行尝试和实验, 最终产生有价值的想法。
其次,学校教育也是影响青少年创造力的主要因素。研究指出,教育方式、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以及学校的学习环境,都会影响学生的创造力。例如,以项目 为基础的学习、鼓励学生提问和解决问题的教育方式,以及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 时间,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此外,社会文化因素也对青少年的创造力产生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 环境会塑造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进而影响青少年的创造力。例如,某些 文化更注重集体主义和遵循传统,可能限制了个人的创新和独立思考。
1、实践和经验积累:通过实践和经验积累,个体可以锻炼自己的技能和能 力,从而不断提高创造力水平。例如,艺术家可以通过不断练习和研究来提高自 己的绘画技巧和创作能力;科学家可以通过不断实验和研究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领 域和提高创新能力。
2、多样性和开放性的文化氛围:多样性和开放性的文化氛围可以激发个体 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例如,多元化的社会文化背景可以让个体接触到不同的观 点和价值观,从而拓展视野和提高创新能力;开放性的工作环境可以让个体自由 地表达想法和尝试新的方式,从而促进创新和发展。
此外,经验评估法也常被用于评估创造力水平,例如通过评估个体的艺术作 品、文学作品或科技发明等成果来衡量其创造力水平。认知神经科学评估法则通 过分析个体的神经活动来评估其创造力水平,例如脑电图(EEG)和功能性磁共 振成像(fMRI)等技术。

创造力的类型与影响因素

创造力的类型与影响因素
2020/2/4
第一节 创造力的类型
一、创造力定义
所谓创造力( Creativity )是指每个正常 人或群体在支持的环境下运用已知的信息, 发现新问题,并对问题寻求答案,以及产生 某种新颖而独特(novel) 、有社会价值或 个人价值(appropriate)的物质或精神产品的 能力。
简言之,就是人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维与 实践的能力。
2020/2/4
2、创造精神因素
指创造过程中积极的、开放的心理状态,包括怀疑精 神、冒险精神、挑战精神、献身精神、使命感、责任感、
事业心、自信心、热情、勇气、意志、毅力、恒心等。创 造精神也可以简单地说成是创造的胆略。在创造活动中, 创造精神往往是成功的关键。
研究表明,智能因素是创造活动的操作系统,非智力 因素是创造活动的动力系统。非智力因素虽然不直接介入 创造活动,但它以动机作用为核心对创造活动起着极其重 要的作用。
2020/2/4
二、知识与创造力
(一)知识与创造力的地基观
知识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如同地基与大楼之间的关系,知识越丰 富,创造力就会越高。一个人只有积累了足够的知识才会有所创造。
(二)知识与创造力的张力观
知识与创造力之间应保持适度的张力。一方面,知识是创造力 的基础;另一方面,丰富的知识经验又会使人囿于常规,妨碍人的创 造。因此,个体在一个领域里拥有中等程度知识水平时最有创造性, 知识和创造力的关系是一种倒U型的关系。张力观的核心在于,知识 不是越多越好,太多的知识会限制个体的思维方式,从而阻碍其创造 力的发挥。
Sternberg(1986) 认为分析能力体现在以下的步骤:
1.问题的认识与界定-承认问题的存在,并找出问题是什么。 2.问题信息的心理呈现(整体与全面)-指心理上如何看待问题。 3.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与资源调度-指解决问题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影响个体创造力的因素分析

影响个体创造力的因素分析

影响个体创造力的因素分析梁阳,汪安佑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北京(100083)摘要:本文通过考察伽利略、居里夫人、爱因斯坦、高尔基、爱迪生、贝多芬、皮埃尔·杜邦、梵·高、瓦特、法拉第、库克、亨利·福特等创新人才的成果与方法、家庭背景、社会环境、人格特征、工作经历等情况,分析了影响个体潜在创造力和现实创造力的主要因素,包括基本能力倾向、差别能力倾向、经验、专业意识、认知基础、情商、交流等;并结合具体的创新实例得以验证。

关键词:个体创造力;创新;潜在创造力;现实创造力1. 引言本文在涉及产生新颖事物的时候,大部分使用的是“创造”,很少使用“创新”。

创造力也叫创造性,是指一种提出或产生具有新颖性(即独创性和新异性等)和适切性(即有用的、适合特定需要的)的工作成果的能力[1]。

即:创造力首先必须是源自一个或多个个体的合力,其次施力作用的结果能够发挥与众不同的效用。

个体与创造力相关,主要体现在解决工作和日常生活的问题上,也可以仅仅局限在创新人才个体的思维活动中。

无论哪一种情况,创造的结果都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进而构成个体创造力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本文主要探讨影响个体创造力的因素。

2. 分析层次本文将按照潜在创造力和现实创造力两个层次展开分析。

潜在创造力不仅体现于个体的能力倾向、人格特征,还包括后天的成长因素,比如与同事的交流、组织的能力集合等;它产生于个体机制内,但却是内部与外部、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的合力。

现实创造力是在潜在创造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研究结论之后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心理特质。

因此,现实创造力更有灵性,其结果可以是新的文学艺术、新的产品实物、新的技巧方法、新的理论研究等。

3. 影响个体创造力的因素分析3.1 潜在创造力影响潜在创造力的因素主要包括能力倾向、专业素质、创造性技巧、人格特征和后天情境。

各个因素下面又有几个分支,对于不同研究领域的创新人才,各因素的重要性是不同的。

创造力的影响因素及开发

创造力的影响因素及开发
这就是人的个性差异的根源所在
智商的影响仅占20%
美国有位记者后改行做企业管理,有一次他在 同学会上就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当时班上读 书的成绩平平的,反而都获得了成功,而当时 成绩最好的,智商高的,后来有不少人进了社 会后,成就平平。那么其他的班是不是也会这 样?他也了解了其他班级,几乎也是如此,于 是他经过大量的统计分析得出一个结论,在一 个人成就之中,智商只占 20%。那还有80% 是什么呢?
墓碑铭
让人们欢呼这样一位多么伟大的人类荣耀曾经 在世界上存在
达芬奇
意大利艺术三杰之一 列奥纳多·达·芬奇 米开朗基罗 拉斐尔。
多才多艺
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 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 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 师和军事工程师。
兴趣
兴趣广度、兴趣深度、兴趣稳定性 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都具有广泛的兴趣和一个兴 趣中心 威廉·赫歇尔(发现了天王星)是音乐界和天文 学界的双星
牛顿
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
英国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自 然哲学家,其研究领域包括了物理学、数学、 天文学、神学、自然哲学和炼金术。牛顿的主 要贡献有发明了微积分,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和经典力学,设计并实际制造了第一架反射式 望远镜等等,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有 影响力的科学家。
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情商的内涵很丰富,单就创造能力而言,我们重点关 注如下非智力因素: 兴趣、理想、自信心、责任感、意志力、团队精神、 快乐的心境、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积极主动的工作态 度。
积极的情绪能促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挥,从而增大人 们成功的几率,并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与创造力相关的三个维度

与创造力相关的三个维度

与创造力相关的三个维度1.引言1.1 概述创造力是指在解决问题、创造新颖和有价值的想法、产品或方法时表现出的能力。

它是人类进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无论是科学家、艺术家还是企业家,都需要具备创造力来应对日益复杂和变化的挑战。

本文将讨论与创造力相关的三个维度。

这三个维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和培养创造力。

在第一个维度中,我们将探讨创造力与个体思维方式、知识背景和经验之间的关系。

第二个维度将关注创造力在团队合作和协同创新中的作用。

最后,第三个维度将探讨创造力在不同环境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和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这三个维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创造力的本质,并找到提高个体和团队创造力的方法。

同时,对创造力的探索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创造力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详细介绍每个维度的背景和要点,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性的视角,促进对创造力的全面理解。

通过本文的阅读,我们希望读者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创造力,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用这些洞察力,从而释放自己的创造潜能。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三个维度探讨与创造力相关的内容。

首先,在第一维度中,我们将介绍创造力的背景和相关概念,以便读者对创造力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接着,我们将探讨第一个维度的要点,这些要点将帮助我们理解创造力的基础特征和影响因素。

在第二维度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创造力的内容。

我们将首先介绍第二维度的背景和相关概念,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创造力的多样性和发展模式。

然后,我们将讨论第二维度的要点,这些要点将探究创造力的不同表现形式和实践方法。

最后,在第三个维度中,我们将探索创造力的未来趋势和发展方向。

我们将首先介绍第三个维度的背景和相关概念,以帮助读者预测和解读未来的创造力趋势。

然后,我们将讨论第三个维度的要点,这些要点将揭示创造力的新兴领域和挑战,以及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通过对这三个维度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将得到对创造力多方面、多层次理解的机会。

浅谈国外关于幼儿创造力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分析

浅谈国外关于幼儿创造力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分析

浅谈国外关于幼儿创造力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分析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创造力对个体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创新人才培养观的教育理念逐步深入,关于创造力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幼儿与生俱来就具有创造潜能,Fishkin (1998)将幼儿与生俱来的创造力称为“创造力的萌芽”,这种萌芽主要表现在婴幼儿的操作、探索和实验活动中,以及他们使用面部表情,发现他人情感的情境中。

幼儿时期的大脑发育速度是个体一生各发展阶段中最快的,这一时期幼儿大脑皮质各区的功能都已接近成人水平,语言不断丰富,各种精细动作都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因而,这一时期的幼儿可塑性最强,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

幼儿的创造力,尤其是创造力倾向是需要保护的。

梳理和总结国外关于幼儿创造力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对于加深我们认识幼儿创造力、培养幼儿创造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国外最早对创造力进行探讨的是古希腊的柏拉图,他对创造力的研究最初是将其作为天才儿童研究的一个部分展开的。

而科学的创造力研究始于19世纪中期。

高尔顿于1869年出版了《遗传和天才》一书,将创造力的研究带入心理学研究领域,由此,人们开始对创造力进行了专门、深入、系统的研究。

1950年,吉尔福特在美国心理学会举行的一场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创造力的概念。

紧接着,他在1956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演讲中又进一步指出了创造力研究的重要性。

由此,学界也开始大规模地开展创造力测验、创造力培养等相关研究。

二、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特点1.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年龄特点上述研究表明,幼儿的创造力在各个时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3~5岁是幼儿创造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学校和家长应该充分发挥关键期的优势,为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提供条件。

创造力的构成包含了很多理性和非理性的成分,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合。

个性是创造力构成中的关键因素,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创造力的培养需要哪些因素

创造力的培养需要哪些因素

创造力的培养需要哪些因素在当今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创造力成为了一项至关重要的能力。

无论是在艺术、科学、技术还是日常生活中,拥有创造力都能让我们更好地应对问题、开拓新的领域,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

那么,创造力的培养究竟需要哪些因素呢?首先,宽松自由的环境是培养创造力的基石。

当一个人处在充满压抑、限制和批评的环境中时,往往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大胆地去尝试和创新。

相反,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能够给予人们充分的空间去思考、探索和实践。

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不会因为害怕犯错而畏手畏脚,而是能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哪怕这些想法在一开始看起来有些离经叛道。

比如,在学校里,如果老师能够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允许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的探索和尝试,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标准答案和传统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的创造力就能够得到更好的激发。

同样,在家庭中,父母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方式去玩耍、学习,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丰富多样的知识储备也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因素。

创造力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建立在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之上。

只有当我们对不同领域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够在这些知识的交叉点上产生新的想法和灵感。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只了解数学,而对文学、艺术、历史等领域一无所知,那么他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路就会相对狭窄。

而如果他能够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就有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解决方案。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人们多读书、多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为创造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好奇心和兴趣是激发创造力的内在动力。

当一个人对某件事情充满好奇和兴趣时,他会主动地去研究、探索,不断地寻求答案。

这种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往往能够促使他发现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从而展现出创造力。

比如,很多伟大的发明家都是因为对某个现象或问题充满了好奇心,从而不断地进行实验和改进,最终创造出了改变世界的发明。

教育心理学创造力影响因素

教育心理学创造力影响因素
意识最终是由性格决定的,因此创造成功的非智力因素,最主要的还表现在个性的性格特征上。根据科学家发明家的自述和事迹调查表明,创造性与性格的关系是密切的。
1955年,卡特尔等人挑选了一些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要求他们完成16种人格因素测验。他们发现,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科学家与普同人相比,更加内向、聪明、刚强、自律、多愁善感和勇于创新。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在对创造力进行详尽的因素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上述三维结构中处于第二维度的“发散思维”。于是他和他的助手们(托伦斯等人)着重对发散思维作了较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发散思维的四个主要特征:流畅性、灵活性 、独创性 、精致性。
智力因素
J.P.Guilford:吉尔福特(1897-1987),美国心理学家,主要从事心理测量方法、 吉尔福特人格和智力等方面的研究。他因应用心理测量方法和因素分析法进行人格特质的研究,特别是对智力的分类而驰名世界。1950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4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64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
周鹏冉
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
生理因素 年龄和性别 知识和智力 学校、家庭和社会文化因素 心理因素
智力因素
创造力本身是智力高速发展的结果。
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一定的智力发展水平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影响个体对问题情景的感知、表征以及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等过程,即影响信息的输入、转译、加工和输出过程。
遗传因素
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
任何创造活动都是左右脑密切配合、协同活动的结果。 左右脑虽然在功能上有主次之分,但这种区分只是相对而言的,两者的使用是相互补充的、协同工作的。

中美学生创造力发展影响因素的比较及其启示详细内容

中美学生创造力发展影响因素的比较及其启示详细内容

中美学生创造力发展影响因素的比较及其启示详细内容【摘要】中美学生创造力发展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本文通过比较中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发现了一些共同影响因素和差异影响因素。

在共同影响因素方面,包括教育制度、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因素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而在差异影响因素方面,中美学生在创造力发展的理念、教育资源分配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差异。

在中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启示方面,可以借鉴彼此的经验,共同探讨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创造力。

最终结论表明,加强中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合作与交流对提升学生创造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比较分析中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可以为促进全球教育领域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中美学生、创造力、发展、影响因素、比较、启示、合作、交流1. 引言1.1 中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性中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能够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面对越来越复杂和多变的挑战,需要具备创造力的个体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困难和难题,找到新的解决方案。

创造力的培养能够促进中美学生的全面发展。

创造力不仅包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重要的是能够开拓思维,发现新的可能性,激发个体的潜能并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中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对于推动社会的创新和进步至关重要。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具备创造力的个体和团队才能不断引领社会前进的步伐,推动科技、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中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对于个体、社会和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希望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合作,能够为中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更多有效的路径和方法,推动创造力教育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2. 正文2.1 中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共同影响因素中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共同影响因素包括多方面因素,如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文化等。

在家庭环境方面,中美学生都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创造力发展。

创造性的影响因素。

创造性的影响因素。

创造性的影响因素。

知识、智力、人格都影响着创造性的发挥,为了解这些影响因素,我们需要对它们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懂得它们对创造性的作用。

(1)知识在创造性中的作用。

知识在影响创造性的发挥时具有两面性,即创造性与知识之间存在着正相关,也存在着负相关,所以它们的关系是矛盾的。

(2)智力在创造性中的作用。

目前对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较为一致的看法是,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在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问题上,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智力是人的一种偏于认知方面的心理特征或个性特点,而创造力则是智力的高级表现。

(3)人格在创造性中的作用。

随着创造性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影响个体创造力水平的自身人格因素,并把这种人格因素作为创造力静态结构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影响音乐创作的创造力因素分析

影响音乐创作的创造力因素分析

影响音乐创作的创造力因素分析音乐创作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领域,各种因素都可以影响一个音乐人或歌曲创作者的创造力。

这些因素十分复杂,既包括内在的心理因素,也包括外部的的社会、文化因素等等。

本文将从多方面对影响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内在因素对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影响内在因素往往是最核心的因素,因为它们直接与音乐人或创作者的创作态度、思维方式、审美品位等方面有关。

以下是几个有代表性的内在因素:1、个体心理特质音乐创作者的个体心理特质对创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例如,坚韧不拔、技巧娴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常常决定一个音乐人能否将自己的创意转化为优秀的音乐作品。

另外,音乐人的个性特质也影响着他们的音乐创作。

例如,自律、执着、感性等特质,都是音乐人常见的心理特质。

2、音乐语言的掌握能力音乐语言是音乐创作者和音乐人必须掌握的语言,只有通过它们才能表达自己的音乐想法和创意。

模仿意味着学习,换言之,就是用自己的方式模拟另一个作品。

听过的音乐家的作品和在练习中模仿的技术都是增强音乐人创造力的关键。

3、音乐创新的追求音乐创新在音乐创作中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主动去创新,破背旧有的框架,去尝试无数不同的乐器、和声等等。

这样可以为他人制造意外的音乐效果,从而产生许多反思和探索的空间。

二、外在因素对音乐创作创造力的影响外在因素同样是影响音乐创作和创造力的重要因素,外在因素的影响更然面向公众、面向社会、面向大众。

1、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是决定音乐作品和音乐创造力的外在环境,音乐作品的受众群体、文化、背景和时代氛围都是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方面。

例如,在不同时期,不同的音乐类型受到不同文化背景影响。

2、音乐教育的推广音乐教育往往是影响音乐创作的因素之一,它会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力,同时也会影响到教育者的创造力。

在音乐教育中,打破传统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们的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去开发自己的创造性和鼓励自我表达,则会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才能。

浅议创造力的影响因素

浅议创造力的影响因素

浅议创造力的影响因素摘要:本文从认知、人格、社会和生理方面概述了创造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创造力/创造性创造型人才影响因素创造力或创造性(creativity)指产生新颖而又有价值的成果的能力,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吉尔福特(J.P. Guilford)题为《创造性》的著名演讲为标志。

随后,关于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

近30年来,创造力研究的重点倾向于系统研究创造力的本质和内部机制。

创造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1认知特点1.1思维方式早期关于创造力的研究开始于对思维方式的探索。

发散思维被认为是创造力的核心成分,它是指针对一个问题产生多种不同的思路,从多方面解决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更灵活、更能开启丰富的联想。

Guilford从因素分析的角度,把创造性思维分解为思维的发散性、独创性、流畅性、灵活性和精细性等若干方面,[1]并且也从大量高创者的思维习惯的事实得到了证明。

但是后来研究者发现,聚合思维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成分,它主要在发散思维后的方法抉择阶段发挥作用。

近来关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在更广的意义上得到了展开,除了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外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也被认为在创造性思维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创造性思维实际是多种思维形式的交互作用的结果。

[2]1.2认知过程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信息加工的过程,针对创造性的过程华莱士从现象学的角度提出了著名的四阶假说,即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验证阶段。

[3]假说认为在创造的开始阶段需要有大量原始资料的准备,它们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和启发思路的各种素材;然后就进入对这些大量无序资料的分析与整理阶段即酝酿阶段,此阶段各种思维形式都会参与进来,创造主体百思而不得其解;在进行了前面两个阶段的大量工作后,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思路突然迸发,问题得到了解决,这便是创造的明朗阶段;最后再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验证。

从创造思维的整个过程来看似乎只有明朗段才是思路奔涌、问题豁然开朗的关键,但是华莱士认为大量的原始资料的准备和之前对问题的苦苦思索是获得达到明朗阶段的必要准备,对创造思维的产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作不具备创造力及整改措施

工作不具备创造力及整改措施

工作不具备创造力及整改措施工作的创造力是企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很多人在工作中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是缺乏创造力。

下面将探讨工作不具备创造力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一、原因分析1.1 缺乏激励:部分员工在工作中缺乏来自领导、同事或者组织的积极激励,导致他们无动力去创造或者提出新点子。

1.2 环境限制:企业或者组织的工作环境未能提供给员工良好的创造性发展空间,限制了他们的创造力的释放。

1.3 经验不足:某些员工缺乏相关领域的经验或者知识,无法通过创造性的思维解决问题,从而影响了工作的创造力。

二、整改措施2.1 激励机制的建立:领导和组织应该制定激励措施,激励与员工的创造力相关联的工作表现。

例如,通过奖励制度或者晋升机制来鼓励员工提出新的点子和解决方案。

2.2 创造性工作环境的营造:组织应提供自由、开放的工作环境,鼓励员工进行创新性的尝试。

同时,组织还可以通过技术设备的提升和办公设施的改善来优化工作环境,并且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

2.3 培训和知识管理:组织应鼓励员工参与技能培训、学习相关的知识,提升员工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

在知识管理方面,组织应建立起有效的知识分享平台,促进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2.4 开设创新小组:组织可以设立专门的创新小组,由多个部门的员工组成,通过集思广益的方式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激发员工的创造力。

2.5 激励创新思维:领导可以鼓励员工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鼓励他们尝试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同时,领导本身也应树立榜样,展示创新思维和行为,激励员工学习和模仿。

总结起来,工作不具备创造力可能是由于员工缺乏激励、环境限制和经验不足等原因造成的。

然而,组织可以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创造性工作环境的营造、培训和知识管理、开设创新小组以及激励创新思维等整改措施,来提升员工的工作创造力。

只有充分激发员工的创造力,才能促进工作的创新发展,推动企业和个人的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创造力的主要特点
• (2)智力不等于创造力 • 智力是侧重于认识方面的综合能力,创造力侧
重于创新和发现;创新离不开认识,认识却未 必包含创新。根据大量心理测验研究结果表明: 智商低的人其创造力不会高,但智商高的人其 创造力也不一定很高,创造力高的人其智商都 在中等以上。由此可见,智力和创造力两者不 是包含关系,但也不是毫无关系,一定水平的 智力是创造力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智力 教育不能代替创造力培养,在知识教学和技能 训练的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创造力。
• 1)发明专利:是指新的方法、 新的工艺。
• 2)实用新型专利:是指有一定 形状的产品结构设计。
• 3)外观设计专利:是指图案、 形状、颜色的设计。
二、 什么是创造力
• 创造力(creativity)一词源于拉丁语creare。根据 Webster Dictionary的阐释,创造力意谓“创造的能力, 才艺智力的开发”,如:
• 总之,人们对创造力的定义各种各样。有的研究者强调主观创新, 有的研究者强调创造的目的性,有的研究者侧重创造的结果,有 的研究者侧重创造的过程,有的研究者从创造认知方面出发,有 的研究者从创造的动机人格因素入手,或者二者兼顾。
• 实际上,创造力不是一种单一的心理活动,而是一系列连续的高 水平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它要求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的高度紧张, 以及创造性思维在最高水平上的运行。目前,林崇德把创造力定 义为: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 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智力品质。 这里的产品是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它既可以是一种新 概念、新设想、新理论,又可以是一种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米开郎琪罗的雕像《大卫》,贝多芬的《命 运交响曲》和曹雪芹的《红楼梦》均属创造力的表现形式和产品。
第二节 制约创造力的多因素理论
• (2)创造力与知识技能 知识即有关的经验体验、知识结构,它 给创造性思维提供加工的信息,帮助创造者了解其在某个领域中 所处的位置,并且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知识技能是创造力 的基础。新颖独特的产品和观念的产生,从内容上说是制约于知 识的。知识是创造的原料,创造是知识的重新组合。没有前人知 识经验的继承,个体知识经验不广不深,就难以发现新的观念和 关系的,创造也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知识的准确有据、层 次系统、概括全面,都有利于创造。日本有一个调查表明:学过 三个专业的创造性居首位,具有两个专业的居其次,只有一个专 业的居末位。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告诉学生,学习偏科不利于创造, 文理渗透,多科综合有利于创造。
• 没有相应的知识技能,某一领域的创造便不可能产生。但有了知 识技能也不一定能创造。经验主义者和教条主义者的知识经验可 能不少,但都不可能有创造性。有研究表明:创造性与学业成绩 的关系不大,影响创造力的关键是意识。
第二节 制约创造力的多因素理论
• (3)创造力与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即认知活动 过程的风格和倾向性。斯腾伯格和洛巴特认为 认知风格有三种:立法式认知风格(即乐于建 立自己的规则和善于解决非预制的问题)、执 行式认知风格(偏向于用现成的规则解决具有 形成结构的问题)和司法式认知风格(用判断、 分析和批判倾向看待事物,他们乐于对规则和 程序做出评价,对现有的结构作出判断,从而 来检验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创造型个体常常 具有立法式认知风格;
4、科技发明:是原来没有的,是想象出来 的创新设计(如电灯、电脑等)。
5、科学知识:是指把发现、发明总结上升 为理论;可分为自然科学(如数、理、化 等)和社会科学(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管理科学等)。
6、科学技术:是指科学理论具体实现的方 法(如电子技术等)。
第一节 创造力的含义 一、有关概念
• 创造(creating),或有能力创造(able to create); • 产生(productive), 所谓产生就是“新、从前没有”
的意思;
• 具有或是表现出想象力和艺术的或者发明才能 ( having or showing imagination and artistic or intellectural invention);
创新教育简明教程
制作:孟现柱 mengxz@




响创造力源自大力士来扛光盘的因

第一节 创造力的含义 一、有关概念
• 1、创造:简单说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 • 1)有形物的创造:发明创造,具有三性: • A.新颖性:是指过去没有的。 • B.创造性:也叫先进性,是指比原来的有明显
• ①托兰斯以小学生为对象进行两种测验,结果 发现高智力组与高创造组的相关为0.1。但高 创造的儿童,多数智商在120左右。
• ②推孟等利用40的年时间追踪研究了1000名高 智商者的发展情况,发现其中也没有高创造才 能的。
第二节 制约创造力的多因素理论
• ③吉尔福特对智商在70—140 的中小学生进行创造性测验, 然后把两个测验的得分按代 数原理找出它们的坐标点, 发现这些点汇集在一个三角 形地带上。如图所示。它说 明:从整体上看,智力与创 造力有正相关的趋势,但智 力高的不一定有高创造力。 创造性和智商的关系是一种 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 相关的非线性关系。
三、 创造力的主要特点
• (1)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
• 任何人都有创造的禀赋。大多数人都具有中等 水平的创造力,创造力极高和极低的人数极少。 人的创造力不是先天就有的,先天的禀赋是后 天发展的基础。创造力的禀赋虽有差异,但不 能决定创造力发展的水平,后天的环境、教育、 训练与儿童少年本身的努力才是创造力发展水 平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创造力是可以培养的, 可以通过创造性的基本训练,开发和培养创造 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活动能力。
• 对想象和发明的原动力的刺激(stimulating the imagination and inventive powers)
• 可以看出,创造力似乎与想象和发明两个词意相近。
二、 什么是创造力
• 对创造力的理解,一些人认为,要正确理解创造力的概念,必须 从创造力的结果入手,另外一些人认为,要正确理解创造力的概 念,必须从创造力的过程入手。
第二节 制约创造力的多因素理论
• 以上研究,大体上说明了: • ①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 • ②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 ③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任意。 • ④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 虽然高智商者未必有高创造,但未达到中上智 力者,是不可能有高创造的。说明一定发展水 平的智力是创造的基本条件。多数学者认为: 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创造性不仅与知识技能、智力有关,还与人格 有密切关系。
三、 创造力的主要特点
• (3)创造力发展的总趋势是随着年龄增 长的,但各年龄段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 幼儿期是儿童创造力的萌芽时期,3~4 岁是幼儿创造性想像发展较高的时期,5 岁以后有下降趋势;小学阶段学生的创 造性想像,低年级比高年级丰富。由此 可见,创造力的培养宜早不宜迟,应从 幼儿开始就要鼓励他们多动脑筋培养创 造精神。
第二节 制约创造力的多因素理论
• 1993年斯藤伯格(R.Sternberg)和洛巴 特(T.Lubart)提出了创造力多因素理论, 认为制约创造力的因素包括智力、知识、 认知风格、人格特征、动机、环境六个 因素。他们在这一理论中特别指出:创 造力充分发挥的关键是创造力六种因素 的投入和他们之间的凝聚方式。在一定 程度上,低创造力的原因在于人们没有 投入足够和合适的成分,这六种因素须 经有效聚合后才能产生出高创造性。
• 7、奇思妙想与科学幻想 • 1)奇思妙想:是指贴近生活,
较容易实现的新奇设想。 • 2)科学幻想:是指离生活较远,
很难,甚至是不可能实现的,如 到其它星球旅行(将来是可以实 现的),驾驶宇宙飞船考察宇宙 黑洞(不可能实现的)。科学幻 想不能是迷信的东西。
第一节 创造力的含义 一、有关概念
• 8、专利:是指用法律来保护公 开的技术。
的进步。 • C.实用性:A)是指利用现有技术可制造;B)可
使用。 • 2)无形物的创造:指思想、思维方法。如邓
小平理论、一国两制、孙子兵法等。 • 2、创造分类: • 1)广义创造:指本人独立自主的首次行为。 • 2)狭义创造:符合发明创造的三性的创造。
第一节 创造力的含义 一、有关概念
3、科学发现:是原来就有的,是对客观存 在的事物的新认识(如牛顿定律等)。
第二节 制约创造力的多因素理论
• 意识最终是由性格决定的,因此创造成功的非智力因素,最主要的还表现在个性 的性格特征上。根据科学家发明家的自述和事迹调查表明,创造性与性格的关系 是密切的。1955年,卡特尔等人挑选了一些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要 求他们完成16种人格因素测验。他们发现,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科学家与普同人 相比,更加内向、聪明、刚强、自律、多仇善感和勇于创新。1958年,德列夫代 尔和卡特尔研究了艺术家和作家的人格特征,发现他们的人格特征和科学家差不 多,只是更加多仇善感,内心世界也更加紧张些。美国心理学家Macrinnon(1962) 列出了富有创造力的建筑工程师的人格特征;Helson(1980) 研究了富有创造力的 数学家的人格特征;Bachtold Werner(1970) 研究了富有创造心理学家的人格 特征。从这些人的性格特征上可以看出他们都勇于创新,具有创新意识。美国心 理学家温伯格说:科学家“很重要的一个素质是‘进攻性’,不是人与人关系中 的进攻性,而是对自然的进攻性”,即改变自然、求变的意识。我国心理学家张 德也提出:创造者最重要的特质乃是 “进取的志趣和努力的热忱”,即进取(求 变)的意识。美国托兰斯的调查也发现高创造的儿童有三个特点:①顽皮、淘气 与放荡不羁;②所作所为,有时逾越常规;③处事待人不固执,较幽默,但难免 带有嬉戏。这说明高创造的儿童不因循守旧,具有求变的意识。人本主义者马斯 洛也提出,创造性可分“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和“特殊才能”的创造性。并指出, “自我实现”的创造性来自于“成长动机”。以“成长动机”来生活的人,求变 化甚于求恒常;(正由于具有求变化的意识导致)求紧张甚于求松弛;求未来甚 于求现在;求困难甚于求享乐;求自由独立甚于求依赖保护。人正是通过这种严 峻的人生体验来达到“自我实现”的。由此可见,求变意识(即创新意识)是创 造的动力,是创造成功的保障,因此,进行创新教育时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意识放 在首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