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师范教育思想与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梁启超的师范教育思想与实践

摘要:梁启超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师范教育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师范教育思想开启了我国师范教育理论的先河,促进了我国近代师范教育的产生。他对师范教育的目的、内容、具体设置方法、课程等许多问题,都提出了不少精辟的见解,对当时和后世历史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章试图对此作一点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梁启超;师范教育;思想;实践

一、师范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梁启超对于师范教育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有全新的、更高层次的提高和深化。他将师范教育定位为“群学之基”,梁启超于1986年发表《变法通议论师范》一文,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专文论述师范教育问题。

在《论师范》中,梁启超指出“国之兴,在于兴学,学之兴,系乎教师”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上帝,其道德文章对学生影响很大,在当时的中国教育界,也产生了很重大的影响,其尊师重教的思想受到了广大学生和老师的认可,因此,在当时,梁启超已经意识到,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要将教师的作用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和作用,教师的能力、素质、学识、道德、以及人品等因素都是影响当前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不论在社会层面,还是学校层面,还是从教师和学生自身,都应该强调教师对教育的强有力的作用。

但是,在当时的中国社会背景下,面临着内后外患的重重压力,很多教师根本没有达到教书育人的素养、以及应该拥有的学识、道

德和文化水平,在这其中,虽然不乏有数多优秀人才,但是多数为滥竽充数之辈,因此,在中国教师人才素养层次不齐、滥竽充数,西方教师又存在着种种困惑和问题,所在当时的国内背景下,梁启超提出了中国教育的改革,必须重视教师的培养,教师的培养需要发展师范学校,师范教育,因此提出了:“欲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所以,强化教师作用、提高教师素养、改变洋人教学的问题与困惑、以及改善教师水平等问题,就成为了师范教育的原因和最终的目的!因此,梁启超提出了在中国创办师范学堂的改革。

二、师范学校的学校教育制度以及教学内容的确定

然而作为高等教育的新生事物——师范教育,到底该如何的贯彻和执行?师范学校的学校教育制度以及教学内容又该如何确立呢?为此,梁启超参考在当时师范教育发展较为成熟和规范的日本,并以日本寻常师范学校之制为基础,结合中国当时的具体历史和现实情况,提出了对当时师范教育具有举重轻重作用的六大主张:

(一)须通习六经大义:即要求师范教育必须掌握中国传统的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这一方面,要求教师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仁义道德的熟知和掌握,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将这一知识有效的传递给学生,这样才能够在教学知识的同时,达到教师育人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修养、品行和素养的提高。梁启超这一大主张,对于当今的师范教育

来说,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当今社会阶段,不论是哪个层面的教师,对于师范教育在该方面都应该重视和加强,力求将学生培养成为首先学会先做人,其次才学会做事!

(二)须讲求历朝掌故:要求是师范教育应该做到让每位教师掌握和熟悉中国历代王朝史学,有助于教师在教学时,树立全面的历史观、以史为鉴,同时这一主张与当时特殊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有非常严密的关系,因此当时中国处于维新变法时期,变法派希望在教育领域能够做好舆论的基础和准备,有助于为他们倡导变法提供强有力的环境,因此,在当今社会条件下,作为教师,应该对于国内国外的历史社会有所了解,但是根据各个学科的不同,在我看来,在现阶段,这一要求和主张虽然有可取性,但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三)须通达文字源:要求师范教育应该让教育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字的来源有所熟知和了解,这主要是对于蒙学教育和初级教育中有较为广泛的重要,有利于教师更好更全面的将文字知识传授于学生。在当今师范教育中,仍然有该方面的缩影,例如教师的板书训练以及三笔一画训练等等,主要是培养教师的职业素养,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其中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该主张在当时来说仍然具有很大的作用。

三、师范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具体设置办法

对于师范教育的教学法,梁启超提倡和建议”学习《札记·学记》“而循而用之,殆庶几矣”。这不仅和当时梁启超的教育主张紧

密相连,同时也符合了当时国人的授课和听讲习惯,虽然时至今日,看起来缺乏创新,然而在当时这样的教学法的提出还是具有一定作用。

同时,梁启超进一步指出,必须将师范学堂的设立同小学堂的设立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在有师范学校的地方,必须要有小学堂学校的设置,要求从京师到各省府州县,遍设小学堂,同时辅之以师范学堂。这不仅有利于当时受教育的普遍,同时呢,小学堂之教师由师范学堂之学生充任,以小学堂教学之效果,来检验师范学堂教学之效果。如此,“则天下之士,必争自鼓舞”,“十年之间,奇才异能,遍行省矣。”

梁启超在师范教育上的这一倡议,不仅能够提高师范学堂学生的教学水平,同时也弥补了小学堂师资不足等问题。

总之,梁启超虽然没有对师范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具体操作进行系统论述,但他提出的“群学之基”的光辉思想、强调“欲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堂为第一义以及师范教育六大主张、“而循而用之,殆庶几矣”的教学方法,以及小学堂与师范学堂的设立结合的倡议与尝试,它所表达的重视教育的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揭示了造成中国人才缺乏、民智未开的教育原因,仍使我们感到有不少值得研究和借鉴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李华兴,吴嘉勋.梁启超选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赵小丽(1986.6-),女,浙江温州人,四川大学中美大学战略规划研究所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