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死亡,是不是犯罪?
罪过
第二章 刑法 第二节 犯罪
二、犯罪构成 犯罪主观方面 分析: 分析:本案中某甲显然不是有意想害死其
舅舅,故可以排除其故意犯罪的嫌疑。某甲 应该能预见到自己可能会拿错东西,但由于 缺乏必要的警惕,误把砒霜当作白糖放入食 物中,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应负一定的 刑事责任。某甲的行为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 犯罪。
第二章 刑法 第一节 刑法概述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 案例: 案例:甲和乙到丙家行窃,共窃取了价值规律万
元的财物,经销赃后,赃款由二人平分。但甲在行窃 中,瞒着乙偷偷地把一个价值5千元的戒指装入口袋, 据为己有。案子最后被公安机关侦破,一审法院判决 甲有期徒刑5年,而判处乙有期徒刑3年。
问题: 问题:法院的判决正确与否? 分析: 分析:正确,因为甲的盗窃数额明显比乙大,根据
第二章 刑法 第二节 犯罪
二、犯罪构成
自 然 人 主 体
刑事 责任 年龄
犯罪主体
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不满十四 十四周岁的人 十四 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 满十四 十四周岁不满十六 十六周岁的人 十四 十六 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 满十六 十六周岁的人 十六
注意: 十四周岁不 十四 注意:刑法第17条第3款规定:“已满十四
满十八 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十八
第二章 刑法 第二节 犯罪
二、犯罪构成
自然 人主 体
刑事 责任 能力
犯罪主体
我国刑法18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 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 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 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 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间歇性 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 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 行为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 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醉酒的人犯罪, 应当负刑事责任。”
我国刑法第15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 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 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至发生这种结果的, 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 事责任。”
第二章 刑法 第二节 犯罪
二、犯罪构成 犯罪主观方面 案例: 案例:李某某日驾驶“解放”牌卡车为其岳父拉
第二章Biblioteka Baidu刑法 第一节 刑法概述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 案例: 案例:2002年5月26日晚9时许,原绍兴轻纺科技
中心总经理徐建平与其妻丁遐(公司董事长)吃过晚 饭后,先后回到位于柯桥的公司卧室内,因工作及 家庭琐事发生争吵。徐建平借着酒劲,一手拿起茶 杯向丁遐头部猛击,一手使劲猛掐丁的颈部,直至 妻子窒息死亡。作案后,徐建平用钢锯将尸体肢解, 抛入消防蓄水池内。次日,徐建平乘车潜到江苏省 南京市。2002年11月15日,徐建平被公安机关抓获。
第二章 刑法 第一节 刑法概述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刑法第4条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 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 律的特权。”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是指对任何公民,不论其民 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 程度、财产状况等有何不同,都应当一律平等地适用 刑事法律的有关规定。包括:定罪上平等、量刑上平 等、行刑上平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三章 刑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刑法概述 犯罪 刑罚 几种常见的犯罪及其处罚
第二章 刑法 第一节 刑法概述 一、刑法的概念 二、刑法的基本原 则 三、刑法的效力范 围
第二章 刑法 第一节 刑法概述 一、刑法的概念
概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 罚的法律。 念 特 点
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 更加广泛 刑法的强制性最为严厉
第二章 刑法 第二节 犯罪
二、犯罪构成
犯罪客体
正 确 定 罪 量 刑 确 正
犯 罪 客 体 概 念
是刑法所 保护的而 为犯罪行 为所侵害 的社会主 义社会关 系。
犯罪客体是刑法 所保护的那一部 分社会关系。 犯罪客体是犯罪 行为所侵害的社 会关系。
第二章 刑法 第二节 犯罪
二、犯罪构成
犯罪客观方面
第二章 刑法 第一节 刑法概述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 问题: 问题:2003年4月,徐建平在关押期间完成
的3项实用新型技术,被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 局受理。这3项技术发明都与纺织行业有关。 徐本人拥有多项国家专利,还曾被评为200 1年度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先进个人。近200名 知识界人士上书法院请求“刀下留人”,认为 其对中国纺织业有巨大贡献,保留其一命更有 价值。对徐建平应如何处罚?
木材,因手续不符合规定,贾某不让李某将木材拉 出门。李某强行开车,企图将木材拉走。贾某赶来 制止,李某一意孤行,仍继续开车出大门,将车前 面的贾某推挤到墙根处,贾某顺势爬上汽车保险杠, 令其停车。被告人不仅不停车,反而加速行驶,中 途两次急刹车,将贾某摔下。李某见贾某被摔后, 不仅不停车,反而驾车离开现场。贾某被摔成重型 闭合性颅脑损伤,抢救无效而死亡。 罪过
罪过
第二章 刑法 第二节 犯罪
二、犯罪构成 犯罪主观方面
问题: 问题:甲应否负刑事责任? 分析: 分析:本案中,甲已经想到自己喷农药的
行为可能造成幼童中毒的结果,但他轻信风 势已弱,危险不大,最终造成了幼童死亡的 结果。甲的行为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
罪过
第二章 刑法 第二节 犯罪
第三章 刑法的基本原则
三、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 分析: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充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 分析:法院坚持刑法面前人人平等
分调查取证的基础上,对徐建平作出了公正的判 决。2003年4月1日,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 2003 判处犯故意杀人罪的徐建平死刑,剥夺政治权利 终身。徐建平不服,请求二审法院改判。12月 15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裁定,驳 回上诉,维持原判,并依照最高人民法院授权, 核准对徐建平的死刑判决,之后几日对徐建平以 注射方式执行死刑。
第二章 刑法 第二节 犯罪
二、犯罪构成 犯罪主体 分析: 自然 分析:根据我国刑法第17条的规定,不满14
人主 周岁的未成年人属于完全不负刑事责任的年龄 体 阶段,对于其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一律
刑事 责任 年龄 不追究刑事责任。根据有关司法解释,刑事责 任年龄应当是以实足年龄即周岁来计算;具体 计算方式应是周岁一律按照公历的年、月、日 计算;每满12个月即满1周岁应以日计算,而且 是从周岁生日的第2天零点起,才认为已满周岁。 因此,本案中何某的投毒行为不构成犯罪。
第二章 刑法 第一节 刑法概述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 案例: 案例:甲系某县机械厂职工,与女工乙在同一车
间上班。两人有不正当的关系,但两人都已结婚,也 不想离婚。两人的奸情后来被乙的丈夫发现,并向该 县法院告发。经该县法院审理,以通奸罪判处甲有期 徒刑一年。甲不服判决,提起上诉。 问题: 问题:通奸是不是犯罪?
第二章 刑法 第二节 犯罪
二、犯罪构成 犯罪主观方面 案例: 案例:某甲是某县某乡农民。一天,某甲的舅舅
某乙来到其家,并在她家吃中午饭。某甲在做饭时, 误将砒霜当作白糖放入场中。某乙吃过饭后,顿觉 肚痛难忍,一会儿便倒地身亡。事后查明,某乙是 因食用砒霜而致死亡的。
问题: 问题:误将砒霜当作白糖放入菜中,致使客
问题: 问题:这个案件有哪些特征?哪些是犯
罪的构成要件?
第二章 刑法 第二节 犯罪
二、犯罪构成
分析: 行为人达到法定刑事 分析:犯罪分子面貌;行为人达到法定刑事
责任年龄;发生时间;使用暴力 夺取他人 使用暴力;夺取他人 责任年龄 使用暴力 财物;针对妇女;精神正常 精神正常;皮包形状、颜 财物 精神正常 故意等。 色;故意 故意 用红色标记的特征决定行为人的行为构 成抢劫罪,是犯罪的构成要件。 其他特征不是犯罪的构成要件。
第二章 刑法 第二节 犯罪
二、犯罪构成 犯罪主观方面 问题: 问题:李某的行为是故意杀人吗? 分析: 分析:李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李某
明知其通过加速行车并急刹车的方式将贾某 摔下,可能造成贾某脑部损伤而死亡,但为 了摆脱贾某开车出大门,对可能造成贾某死 亡这一结果予以放任。所以说李某对贾某的 死亡结果持一种放任的心理态度。因而,李 某的主观特征是间接故意。 罪过
罪刑相适应的原则,其承担的刑事责任也应比乙大。
第二章 刑法 第一节 刑法概述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刑法第5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 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 应”。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又称罪刑均衡原则或罪刑等 价主义。其含义是,根据罪行的社会危害性的大小, 决定所处刑罚的轻重;罪轻刑轻,罪重刑重,罪刑相 当,罚当其罪。
概 念
是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犯罪 客观方面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以及 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等具体要件。
危害行为是一切 一切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 一切 危害结果是许多 许多犯罪的构成要件。 许多 时间、地点、方法是某些 某些犯罪构成的要件。 某些
第二章 刑法 第二节 犯罪
二、犯罪构成 犯罪主体 概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了犯罪行为,依法 念 应当负刑事责任的公民或单位。
分析: 分析:甲的行为不是犯罪,因为我国刑法并未将通
奸作为犯罪行为加以规定。违背了罪刑法定原则。
第二章 刑法 第一节 刑法概述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
刑法第3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 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 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所谓罪刑法定,是指什么行为构成犯罪,构成什 么罪及处何种刑罚,均须由法律明文规定,即所谓 “法无明文规定者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者不处罚”。
第二章 刑法 第二节 犯罪
二、犯罪构成 犯罪主观方面
概念
犯罪主体对于他所实施的危 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抱的心理 态度。包括罪过、犯罪目的和犯 罪动机等因素。
第二章 刑法 第二节 犯罪
二、犯罪构成
罪 过
犯罪主观方面
我国刑法第14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 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 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 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二章 刑法 第二节 犯罪
一、犯罪的概念 二、犯罪构成 三、排除犯罪的事由 四、故意犯罪形态 五、共同犯罪
第二章 刑法 第二节 犯罪
一、犯罪的概念
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 领土完整和完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 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 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 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 权利和其它权利,以及其它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 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轻微, 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罪过
第二章 刑法 第二节 犯罪
二、犯罪构成 犯罪主观方面 案例: 案例:甲系农民,一日携喷雾器到责任田喷
药灭虫。喷药前,发现下风处有一幼童在田 头割草,便命其远离。因该处青草茂盛,幼 童不愿远离。在甲喷药时又偷偷回到原处割 草。甲虽已发现,但感到风势已弱,危险不 大,便未再命其远离。不久,发现幼童已中 毒昏到,急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第二章 刑法 第二节 犯罪 一、犯罪的概念
犯 罪 的 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即具有 刑事违法性。 特 征 犯罪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即具有应受惩罚性。 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 社会危害性。
第二章 刑法 第二节 犯罪
二、犯罪构成 案例: 案例:某甲是一个瘦削脸庞的男青年,23
岁,精神正常,在元旦的晚上,隐藏在僻静 的胡同里,当他发觉一个妇女,手提黑色皮 包,匆匆从胡同口走过来,他就迎上去,一 拳把那妇女打倒,抢得皮包后撒腿就跑。
自然人主体
单位主体
第二章 刑法 第二节 犯罪
二、犯罪构成 犯罪主体 案例: 案例:何某9岁丧父,与母亲一起生活。后其 自然
人主 母亲与邓某相爱,并商定在春节时结婚。何某 因怀念其亲生父亲,因而对邓某怀恨在心。一 体 天,在其母留邓某在家吃饭时,何某假装给邓
某盛饭,将其事先准备好的一包剧毒农药拌入 刑事 饭中。邓某吃饭后在午睡时毒发身亡。经查, 何某在作案时正好是14岁生日这一天。 责任 问题: 年龄 问题:14周岁生日当天投毒杀人的该不该定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