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中温阳学术思想析微_朱杰
《2024年解析名老中医传承扎根理论研究实施中的常见问题》范文
《解析名老中医传承扎根理论研究实施中的常见问题》篇一一、引言中医作为我国独特的医学体系,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有效传承和发扬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成为当前中医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解析名老中医传承扎根理论研究实施中的常见问题,以期为中医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二、名老中医传承的重要性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中医宝贵的财富。
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有助于保持中医的独特性和优势,推动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
同时,传承名老中医的经验,对于培养新一代中医人才,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理论研究实施中的常见问题1. 理论传承不系统在名老中医传承过程中,往往存在理论传承不系统的问题。
这主要表现为对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缺乏全面的整理和归纳,导致后学者难以全面、系统地了解和学习。
2. 实践应用不足理论学习是传承名老中医经验的重要环节,但实践应用同样不可或缺。
在实际的传承过程中,往往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导致学者对名老中医的经验难以真正掌握并应用于临床。
3. 缺乏创新与发展在传承名老中医经验的过程中,应注重创新与发展。
然而,在实际的传承过程中,往往存在过于墨守成规、缺乏创新与发展的问题。
这导致中医的理论和实践难以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需求。
四、解决措施与建议1. 完善理论传承体系建立完善的名老中医理论传承体系,对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进行全面的整理和归纳,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便于后学者学习和掌握。
2. 加强实践应用培训在传承名老中医经验的过程中,应注重实践应用培训。
通过临床实习、病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提高学者对名老中医经验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3. 鼓励创新与发展鼓励学者在传承名老中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技术,进行创新与发展。
通过开展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等方式,推动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
4. 建立完善的师承制度建立完善的师承制度,为学者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海派徐氏儿科温阳法源流探究及学术思想传承
海派徐氏儿科温阳法源流探究及学术思想传承发表时间:2015-10-26T10:04:29.290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25期供稿作者:宋莹朱慧华[导读]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儿科温阳学派的开山鼻祖是南宋陈文中,陈氏力倡补养脾胃,固养小儿元阳,以擅用温补扶正治疗见长。
宋莹朱慧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 200000)【摘要】文章立足海派中医重要分支徐氏儿科,探究温阳法在中医儿科学中的源流发展以及时代影响,阐述儿科大家徐小圃以及后代传人独具特色的温阳法在儿科临床中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徐氏各医家的临证心得,为现代中医儿科学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路。
【关键词】徐氏儿科;温阳法源流;学术思想【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5-0013-03Shanghai hsu pediatric origin to explore this method and academic thoughtsSong Ying, Zhu Huihua. Yueyang Combin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N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0000,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important branch of Shanghai TCM pediatrics, hsu and to explore the origin of this method in pediatr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velopment era, expounds pediatric everybody Xu Xiaopu descendants and offspring of this unique method in pediatric clinical academic thoughts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summed up the hsu's acknowledgement of clinical experience,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TCM pediatrics and train of thought.【Key words】 The hsu pediatrics; This method of origin; Academic thought1.海派医学源流及徐氏儿科的形成海派中医是具有深厚海派文化特质的地域性中医,萌芽于明清,形成于近代上海,通过广泛而深刻的承古融今,互通互融,形成了“名医荟萃、流派纷呈、学术争鸣、中西汇通”鲜明的时代特征,引领了中国近代中医发展的潮流。
《2024年解析名老中医传承扎根理论研究实施中的常见问题》范文
《解析名老中医传承扎根理论研究实施中的常见问题》篇一一、引言在中医药的悠久历史中,名老中医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的瑰宝。
他们承载了数代医者的智慧和经验,其深厚的理论根基与精湛的医术令人赞叹。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变化与医疗模式的更新换代下,名老中医的传承与发展遭遇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围绕当前名老中医传承过程中遇到的理论研究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二、常见问题概述1. 传统与现代医学融合的难题:名老中医的医学理论体系根植于传统哲学思想,与现代医学的理论基础存在较大差异。
在传承过程中,如何将传统理论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成为一大难题。
2. 传承方式单一:目前,名老中医的传承方式多以师承为主,缺乏系统、规范的培训和教育模式。
这导致后继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难以全面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3. 理论研究滞后:在新的医学环境下,中医理论研究相对滞后,未能及时更新和完善,使得名老中医的经验难以有效传承。
4. 缺乏创新与突破: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缺乏对现代医学技术的探索和创新,导致在临床实践中难以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
三、问题原因分析1. 教育模式滞后:现有的教育模式未能很好地融合传统与现代医学理论,缺乏有效的培养体系,使传承者在理解与实践过程中面临困境。
2. 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对于名老中医的理论经验,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使得后继者难以全面掌握其精髓。
3. 创新氛围不足:受传统观念影响,对于创新与突破的重视不够,缺乏对现代医学技术的探索与研究。
四、解决策略与建议1. 构建融合传统与现代医学的教育体系: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构建一套系统、规范的培训和教育模式。
这需要加强对中医理论的现代解读与验证,以及加强现代医学技术在中医药中的应用研究。
2. 加强理论研究与创新:深入挖掘名老中医的理论精髓与实践经验,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验证和完善。
同时,鼓励创新与突破,积极引进和探索现代医学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
李中梓的医学学术思想研究
Zhongzi’S knowledge in turn.In addition,he also had other students,such Hongdu,and
as
Li Yanshi,You Shengzhou,Guo Peilan,Dong on.Li Zhongzi’S academic thought spreads
学术渊源及其著述1学术渊源11素难诸经的启示李氏十分重视研究医理认为内经乃三坟之一其在医宗必读卷首即设读内经论在此指出只有精深儒典涮彻玄宗通于性命之故达于文章之微相遇将默通有熊氏于灵兰之室伯高少俞对扬问难究极义理如此才能担负关乎病者性命的神圣使命
河北医科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李中梓的医学学术思想研究 姓名:陈志杰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医基础理论 指导教师:牛兵占 20070301
was formed
position of importance in
TCM history.
Li Zhongzi and his works. study theory of
Second,the academic origin of Li Zhongzi attached importance
to
and analysis
on
and treatment. experience of syndrom diagnosis
Making researches into Li Zhongzi’S academic thought that
summarized from hi摘要
确处理医生与病人,与病人亲友,医生与医生之间的关系, 对疾病的诊治大有裨益。《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是对孙思 邈一句名言的感受与解释。他从孙氏“行欲方而智欲圆,心 欲小而胆欲大”中悟得了为医之真谛,便结合自己的见解与 临床实践对这四个临诊条件发挥的尽善尽美。明确指出医之 神良不仅要具备高明的医术,还要拥有良好的品德。 4医学学术思想及诊治经验 李氏提出了“先后天根本论”、“水火阴阳论”、“化源论”、 “辨疑似论”等重要学术思想,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 位。在其长期临证实践中总结大量经验如:治疗因人、因地、 因时制宜;注重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处方主张不以一定 之方应无穷之变;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肝肾同治;治 病求本、脾肾并重;治泻九法和治癃闭七法等。 5注重养生
基于扶阳学术流派学术思想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认识探讨
基于扶阳学术流派学术思想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认识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疾病,自2019年底以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
病毒的传播速度之快和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使得科学家和学者们都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来加深对这一疾病的认识。
在此过程中,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思想对于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认识和探讨发挥了重要作用。
扶阳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方法,对COVID-19的认识和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
扶阳学术流派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重要学术流派,主要强调“扶阳”、“固本”、“振奋”等思想。
在对于急性传染病的治疗和防治上,扶阳学术流派提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理论。
在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一全球性传染病时,扶阳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对于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和探讨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下面,我们将从扶阳学术流派的角度来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认识和探讨。
扶阳学术流派强调“扶阳”、“固本”。
“扶阳”即强调调节体内气血的运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帮助机体渡过疾病期。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治中,扶阳学术流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理念和方法。
扶阳派强调运动养生,主张适当的运动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加快新陈代谢,提高肺部功能等。
这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扶阳派还强调饮食调理,主张食疗养生,通过饮食调理可以使得机体气血平衡,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扶阳学术流派主张“振奋”。
“振奋”即强调精神状态的良好,积极的心态对于疾病的防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治中,保持心情愉快,保持积极的态度对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扶阳派强调通过平和正气,提高身心健康水平,调节情绪等方式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减少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
扶阳学术流派强调“治未病”。
在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认识和探讨中,扶阳派提出了预防疾病的方法和理念,即通过饮食调理、适量运动、良好的心态等方法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减少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
《2024年解析名老中医传承扎根理论研究实施中的常见问题》范文
《解析名老中医传承扎根理论研究实施中的常见问题》篇一一、引言在中医药的悠久历史中,名老中医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宝贵财富。
他们的经验和学识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在名老中医传承扎根理论研究与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常见问题。
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详细解析,以期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些思考和参考。
二、名老中医传承的理论基础与重要性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这些宝贵的学术资源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三、常见问题及解析1. 传承方式单一,缺乏系统性当前名老中医传承多以师承方式为主,虽然能够较好地传承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但缺乏系统性、规范化的教育方式。
这导致后继人才的成长周期长,成才率低。
为此,应加强系统化、规范化的教育培训体系,包括教材编写、课程设置、实践培训等方面,使传承更具科学性、系统性。
2. 理论理解浅薄,实践应用不足在名老中医传承过程中,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往往脱节。
一些后继人才过于注重理论学习,缺乏实践锻炼;而一些实践型人才则对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深入。
因此,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后继人才在掌握扎实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3. 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发展动力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而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惯性。
然而,这也可能导致后继人才在创新方面缺乏动力和勇气。
为解决这一问题,应鼓励后继人才在继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创新,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和临床经验。
4. 传承人才匮乏,培养机制不完善当前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机制尚不完善,导致传承人才匮乏。
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强中医药教育体系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包括招生、教育、实践、就业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中医药事业。
四、实施策略与建议1. 强化系统化、规范化教育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包括教材编写、课程设置、实践培训等方面,使传承更具科学性、系统性。
中医针灸学术思想总结
中医针灸学术思想总结中医针灸学术思想的总结中医针灸学术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医针灸学术思想以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为基础,通过经络论、脏腑学说、精气神理论等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并探索并提出了针灸治疗的原理和方法。
以下就中医针灸学术思想进行总结。
一、整体观念是中医针灸学术思想的核心。
中医针灸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针灸治疗的目标是通过调节人体内外环境的阴阳平衡来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在针灸治疗中,针灸师不仅要注重局部的病变,还要关注整体的气血、脏腑等系统的功能状态,进行全面的辨证施治。
二、辩证施治是中医针灸学术思想的基本方法。
中医针灸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个体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针灸师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辨别疾病的病因、病机、病情等,然后选择相应的针灸方法进行治疗。
辨证施治的方法有针灸、灸疗、刮痧、拔罐等,可以根据病情的不同进行综合应用。
辨证施治的目的是通过针灸刺激,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激发人体自身的生命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三、经络学说是中医针灸学术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
中医针灸强调通过刺激经络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经络,经络是人体内部的通道,贯穿全身,并将身体的脏腑组织连接起来。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经络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保持人体健康。
针灸师在治疗过程中要选取穴位刺激经络,通过调节经络的气血运行来治疗疾病,达到调和阴阳的作用。
四、精气神理论是中医针灸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
中医针灸认为人体是由精、气、神组成的,精气神是人体的重要生命基础。
精是人体的生命之源,气是人体的运动力量,神是人体的活动中心。
精气神理论强调人体的精气神应该调和统一,才能保持人体的健康。
在针灸治疗中,针灸师要通过刺激经络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激发精气神的活力,从而实现治疗疾病的目的。
(完整版)名老中医学术思想
张晓明名老中医骨伤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在骨伤科科中,中医骨伤科的许多行之有效地治疗方法,如痹症的辨证论治,预防保健,中药外敷等方法,或被遗忘或未完全继承,导致学术思想及经验失传,张晓明主任医师为滨州名老中医,所处地方靠近海边,气候潮湿,痹症发病率高,在治疗痹症方面积累丰富经验,通过调查研究,跟师学习,文献检索,,整理分析总结原始资料,继而跟随张晓明主任学习,临床见习,观摩,总结资料,将其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痹症是指因感受风寒湿邪,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引起肢体关节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内经》提出病因以风、寒、湿邪为主,《素问,痹论》云:“所谓痹者,各以其时感于风寒湿也”.“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阐述了痹症的病因,《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厥阴有余并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提示脏腑与痹症的关系。
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诊并治》认为“历节痛,不可屈伸”,“其痛如挚”,“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若脱”是其主症,病位在肝肾,病因是由于汗出入水中,风寒湿合而为邪,伤及筋脉,水湿浸淫骨关节所致。
叶天士对于痹久不愈者,有久病入络之说,倡用活血化瘀及虫类药物,搜剔宣通筋脉。
病因病机:痹症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等有密切的关系,正虚卫外不固是痹症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症发生的外在条件。
外因有风寒湿邪,风热湿邪:内因有正气不足,体质亏虚.一般情况外因是致病条件,内因是发病基础。
张晓明主人认为本病病因病机复杂,概括起来有邪、痰、瘀三方面,外邪浸入人体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因素,具体有风寒湿热诸邪,临床表现为外邪侵犯肌表,阻闭经络,导致机体气血运行不畅,关节筋脉失养,瘀阻成痹,出现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发为本病。
如果患者素体虚弱,阳气不足,则会发为寒痹,如果平素身体较好,肌体抵抗力强,则正邪相争,寒邪从阳化热,形成热痹,而较少见到直接感受热邪而致病者.这里所说的瘀是指痰浊淤血,是风寒湿痹或风湿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血滞而为瘀,津停而为痰,淤血痰浊痹阻经络,可见关节肿大,屈伸不利。
中医学术思想研究报告总结
中医学术思想研究报告总结中医学术思想研究报告总结中医学术思想研究,是对中医学术理论体系和思维方法进行系统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通过对中医学术思想的研究,可以深入理解中医学术的本质和内涵,发挥中医学在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一、中医学术思想的特点1.整体观念:中医学术思想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强调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强调整体调节和平衡。
2.阴阳思想:中医学术思想中,阴阳观念是核心概念之一。
阴阳观念体现了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强调了平衡和调节的重要性。
3.五行学说:中医学术思想中的五行学说,是对自然界和人体生理状况的描述和解释。
五行学说以金、木、水、火、土为基本要素,通过相生、相克等关系来描述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4.辩证思维:中医学术思想强调辩证思维的重要性。
中医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相对的差异,要通过辩证思维方法来寻找疾病的根源和治疗的方法。
二、中医学术思想的应用1.临床实践:中医学术思想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根据患者的整体状况和病情特点,寻找病因、分析证候,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科学研究:中医学术思想的研究,对于中医学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中医学术思想的深入探讨和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中医理论体系,提高中医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中医学术思想研究的问题与展望1.理论研究不深入:目前,对于中医学术思想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一些传统理论资料的翻译和整理仍存在不足,另一方面,一些关键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2.理论与实践脱节:中医学术思想的研究应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将中医学术理论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同时,还需要与现代科学方法相结合,加强中医学术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医学术思想研究应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学术成果,推动中医学的国际化发展。
总之,中医学术思想的研究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针灸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总结
针灸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总结针灸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疗法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在针灸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名老中医留下了宝贵的学术思想,对针灸学的理论和实践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就针灸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以期能更好地理解针灸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在总结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针灸名老中医强调了针刺技法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针灸的疗效与针刺的手法密切相关。
比如,景岳全书中提到了“取之中而投之于上”,即通过采用不同的针刺技法,如提拿、偏刺、旋转等,来调整和改善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
他们还对不同的针刺手法有着不同的治疗效果,如引气、导引、导泻等。
这些手法的运用能够帮助患者平衡体内的阴阳,达到调理气血的作用。
其次,针灸名老中医注重了经络理论的研究。
经络学说是针灸学的重要理论基础,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经络系统,通过这些经络可以使气血得以运行和调节。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了经络与疾病的关系,他认为经络的刺激可以疏通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此外,名老中医们还提出了五脏六腑与经络的相互关系,认为通过刺激经络可以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另外,针灸名老中医还关注了腧穴的研究。
腧穴是针灸治疗的重要部分,通过对腧穴的刺激,可以调节和改善人体的机能。
名老中医们深入研究了各个腧穴的位置、功能和治疗效果,形成了腧穴学说。
比如,《灵枢·本腧论》中对腧穴的分类及其作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他们认为,腧穴是身体的能量交通点,通过对特定腧穴的刺激,可以影响相关脏腑器官,达到调理和治疗的效果。
此外,针灸名老中医还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疾病状况都不相同,因此在针灸治疗中应该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选择疗法。
名老中医们往往十分注重观察患者的脉象、舌象、面色等,以便确定适合的治疗方法和方案。
他们还提出了“针刺有得无得”、“先表里后里表”等个体化治疗的原则,倡导根据病情变化来改变治疗方法和方案。
老中医周文泉学术思想
周文泉精于辨证、治养结合的老年病专家周文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礼记·学记》周文泉于1940年9月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63年毕业于长春中医学院医疗系。
在5年的学习期间,立志远大,勤奋刻苦,除了掌握教科书上的内容外,业余时间几乎全部是在书馆中度过的,阅读了大量的中医古代文献,写下了百余万字的读书笔记,为将来步入中医学这个广阔的天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毕业后分配到重庆市中医研究所工作,从此,作为一名医生,紧张而忙碌地工作在临床第一线。
为了开展中医急症和肾病的研究,收治了大量的急危重病人,虽然十分辛苦劳累,但却提高了业务水平,练就了一身扎实的临床基本功,周氏长期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先后对心血管病、老年医学(延缓衰老、老年高脂血症、老年高血压病、老年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症、老年痴呆、震颤麻痹等)进行了研究,有着精湛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当代知名的中医专家。
他学识渊博,躬行实践,扶掖后学,医德高尚。
临证时,既坚持中医的辨证施治,又勇于吸收和借鉴现代医学的方法和理论,力求对疾病做出符合实际的全面诊断,从而更有助于正确遣药组方,提高疗效。
对于老年病,他十分重视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用药必周密筹虑,不仅要求祛邪而不伤正,还要做到治养结合,寓防于治,防治结合。
周氏认为,科学研究就是探索未知世界,是永无止境的。
永不满足,不断追求是他的人生座右铭。
在繁忙的诊务之余,周氏仍挤出时间,笔耕不辍。
多年来在国家各类医学杂志上已发表学术文章130余篇,主编《中国传统老年医学文献精华》、《中国养生学精萃》、《中国传统养生术》、《老年病学临床研究》、《实用中医临床手册》、《实用急症临床手册》等,参加编著了《实用中医内科学》、《传统老年医学》、《传统养生康复医学》、《实用中医保健学》、《实用中成药》、《清宫医案研究》、《慈禧光绪医方选议》、《实用中医药膳治疗学》等20余部医学专著。
温阳法临床运用体会
温阳法临床运用体会
梅庆文;陈宝树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4(020)011
【摘要】《内经》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意为阳气内化精微养于神,外为柔软以固于筋。
虽然如此解释并不能完全达意,但对于临床的启示却是有益的。
笔者通过临床实践,按阳气能养神立论,以温阳法治疗神倦、精神萎靡、情绪抑郁、低落等患者,收到较满意效果,现举例如下。
【总页数】1页(P653-653)
【作者】梅庆文;陈宝树
【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福建,福州,350005;福建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福建,福州,350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7
【相关文献】
1.“微信群”在血液科护理临床带教中的临床运用体会 [J], 周燕
2.温阳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观察 [J], 陈静;刘晓玲
3.温阳法治疗硬红斑/结节性血管炎临床分析 [J], 李凯;夏云;周小勇;陈柳青;段逸群
4.益气温阳法配合中药保留灌肠辅助治疗IV型心肾综合征的临床效果研究 [J], 蔡雪
5.补气温阳法治疗老年性胸腰椎骨折中后期便秘临床研究 [J], 王彩霞;韦林;李春玲;范小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扶阳学术流派学术思想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认识探讨
基于扶阳学术流派学术思想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认识探讨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爆发,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危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在这场疫情中,各种医学流派和学术思想都在积极地对病毒进行认识和探讨。
扶阳学术流派作为中医学中的一支重要学术思想,在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认识和探讨中也有其独特的观点和方法论。
本文将围绕扶阳学术流派,探讨其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认识中的作用和价值。
一、扶阳学术流派简介扶阳学术流派是中医学中的一种重要学术思想,它主要强调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治疗原则。
扶阳学术流派的核心观点是“阳气为正气”,强调阳气的作用和重要性。
在扶阳学术流派中,阳气被认为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基础,维持着人体的正常功能和代谢。
扶阳学术流派特别重视保护和增强人体的阳气,以达到治疗疾病和维护健康的目的。
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认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疫情。
在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认识中,扶阳学术流派强调了阳气的作用。
扶阳学术流派认为,阳气是人体免疫力的基础,可以抵抗各种病毒和病原微生物的入侵。
阳气不足则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患上感染性疾病。
扶阳学术流派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生与人体阳气的减弱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扶阳学术流派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治建议1、保护阳气、增强体质扶阳学术流派提出,在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保护阳气、增强体质。
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调理、适当的运动等方式,增强自身的阳气,提高免疫力,降低感染的风险。
中医药中的一些药物和治疗方法,如温补、益气等,也可以被应用在预防和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过程中。
2、调整阴阳平衡,改善机体环境扶阳学术流派强调了调和阴阳的重要性。
在对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调整阴阳平衡,改善机体环境。
通过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草药治疗等,调整人体阴阳失衡的状况,增强体内的阳气,提高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
《2024年解析名老中医传承扎根理论研究实施中的常见问题》范文
《解析名老中医传承扎根理论研究实施中的常见问题》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名老中医的传承工作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这种传承不仅仅是对传统医学的继承,更是对中华文化的弘扬。
然而,在名老中医传承的实践中,扎根理论研究与实施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
本文旨在解析这些问题,并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名老中医传承扎根理论研究与实施的重要性名老中医的传承是中医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传承,可以将传统医学的精髓和经验传递给新一代的中医,使其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同时,这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理论研究与实施中,应注重挖掘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为中医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三、常见问题及分析1. 理论传承断层问题在名老中医传承过程中,往往存在理论传承断层的问题。
这主要是由于新一代中医对传统医学理论的理解不够深入,无法全面掌握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
此外,现代医学的发展也对传统医学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使得一些年轻医生对传统医学的信心不足。
2. 实践经验不足问题名老中医的实践经验是宝贵的财富,但在传承过程中往往存在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
这主要是由于新一代中医缺乏足够的临床实践机会,无法全面掌握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
此外,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也使得一些地区的中医生无法接触到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
3. 传承方式单一问题传统的师徒传承方式虽然有其优点,但在现代社会中已显得过于单一。
这种传承方式往往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指导,使得新一代中医在传承过程中无法全面掌握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四、解决方案与建议1. 加强理论学习与培训为了解决理论传承断层问题,应加强新一代中医的理论学习与培训。
这包括加强传统医学理论的学习,深入理解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以及学习现代医学知识,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
2. 增加临床实践机会与资源投入为了解决实践经验不足问题,应增加新一代中医的临床实践机会。
顾植山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探析
顾植山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探析周薇1老膺荣1蒋俊民2银1.广东省中医院名中医学术传承与创新研究团队,广东广州510120;2.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肝病科,广东广州510006[摘要]顾植山教授是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全面继承了龙砂学派“重视《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与临床运 用,运用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和结合辨体质指导运用经方,基于肾命理论运用膏方养生治未病”的三大流派特 色,其在五运六气学说的研究及应用方面,造诣尤为深厚。
顾植山教授认为五运六气是中医学中探讨自然变化的 周期性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影响的一门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和渊源。
研究五运六气源流,需立足 中华文化视角,并将阴阳气化规律凝炼为“三阴三阳太极时相图”,从阴阳解“三生万物”,以动态看六经功能。
他 坚持严谨治学态度,反对五运六气玄化和简单化。
在五运六气辨治方面,顾植山教授强调运气思维优势,诊疗“辨 象-辨时-握机”;以开阖枢析“欲解时”,以拓宽经方应用思维;并践行运气辨治思路,力荐三因司天方药。
对于龙 砂膏滋的认识,顾植山教授认为需未病先防藏精培元,膏滋调处必先岁气;他强调中医大健康观,认为医者需摆 脱治病思维束缚;催生了开阖六气针法,丰富了龙砂特色技术。
在疫病预测预警方面,顾植山教授强调基于“候 气”预测疫病,反对常位刻板推算;并运用多个因子动态分析,关注异常运气状态。
[关键词]顾植山;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五运六气;理论研究;临床辨治;疫病预测[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21)6(a)-0146-06 Analysis of Professor GU Zhi-shan^s academic thought and clinical experienceZHOU Wei1LAO Ying-rong JIANG Jun-m ing2银1. Research Team of Academic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Famou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ctor, Guangdong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120, China;2. Hepatic Department, University Town Branchof Guangdong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006, China[Abstract] Professor GU Zhi-shan is a representative descendant of Longsha medical school. He has fully inheri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directions "pay attention to the theory of five movements and six qi in H uangdi's Inner Canon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apply the theory of 'opening and disconnecting shuf of three yin and three yang and combine with the guidance of constitution differentiation to apply the prescription of jing, and apply the prescription of ointment to keep healthy and treat the diseas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kidney life" of Longsha school. He has great attainments in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five evolutive phases and six climatic. Professor Gu Zhi-shan believes that five evolutive phases and six climatic is a theor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explore the periodic law of natural changes and its impact on human health and diseases, and is the basis and origin of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order to study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five evolutive phases and six climatic, we should base on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culture, condense the law of yin and Yang into "three yin and three yang Taiji phase diagram", interpret "three generate all things" from yin and yang, and look at the function of six meridians[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1704100、2018 Y F C1704102);广东省中医院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 作室建设项目(中医二院[2014]89号)[作者简介]周薇(1987-),女,广东广州人,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五运六气学说的临床应用、名医学术思想传承与 研究银通讯作者:蒋俊民(1974-),男,甘肃临洮人,硕士,主任中 医师,主要从事肝病内科、中医肝病及五运六气学说的临 床应用方面的工作dynamically. He insisted on a rigorous academic attitude and opposed to the metaphysical and simplification of the five evolutive phases and six climatic. In the aspect of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of five evolutive phases and six climatic, Professor GU Zhi-shan emphasized the advantage of the thinking of five evolutive phases and six climatic, diagnosed and treated "distinguish the image, distinguish the time and grasp the rule". To analyze the "alleviative time" by opening and closing, broadened the146 CHINAMODERNMEDICINE Vol.28 No.16 June 2021applicaLion Lhinking of classical prescripLions and pracLiced L h e Lhinking of differenLiaLion and LreaLm enL of climaLic, and recommended L h e formulae of sanyin. As for L h e undersLanding of Longsha plasLer, Professor Gu Zhi-shan believes L h a L iL is necessary L o prevenL diseases before diseases, and prescribedherbal depending on five evoluLive phases and six cli- maLic; he emphasizes L h e concepL of greaL healLh of LradiL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geLs rid of L h e shackles of L reaLm enL Lhinking. He promoLes L h e opening and closing six climaLic acupuncLure meLhod, enriching Longsha characLerisLic Lechnology. In L h e aspecL of disease predicLion and early warning, Professor Gu Zhi-shan emphasized L h e predicLion of epidemic diseases based on "waiLing for climaLic", opposed L h e sLereoLyped calculaLion of normal posiLion, and used dynamic analysis of mulLiple facLors L o pay aLLenLion L o abnormal sLaLe.[Key words] GU Zhi-shan; Academic LhoughL; Clinical experience; Five evoluLive phases and six climaLic; TheoreLical research; Clinical exploraLion; Epidemic disease predicLion顾植山教授是江阴致和堂中医药研究所所长、安 徽中医药大学教授,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第 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从事中医 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四十余年,学验倶丰。
论温阳法在老年心脑血管疾病中的运用
论温阳法在老年心脑血管疾病中的运用
尹方;陈学忠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10(008)011
【摘要】@@ 根据中医理论阳气在人体中的重要性,结合古代医家对老年病的认识,分析阳气虚损是老年心脑血管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探讨温阳法在老年心脑血管病中的治疗作用和意义.
【总页数】2页(P212-213)
【作者】尹方;陈学忠
【作者单位】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研究所,610031;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研究所,61003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温阳法在肺间质纤维化中的运用研究 [J], 王龙;兰智慧
2.温阳法在黄褐斑治疗中的运用 [J], 邵燕
3.温阳法在辨证治疗髌骨软化症中的运用 [J], 吴俊哲;王伟群;苏培基
4.林爱珍运用温阳法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的经验 [J], 肖文洁;林爱珍
5.吴生元教授运用温阳法治疗老年失眠的诊治经验 [J], 王亚东;李倩雯;杜义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温阳补肾法的临床运用
温阳补肾法的临床运用
范仁忠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学报》
【年(卷),期】2000(015)002
【摘要】温阳补肾法的应用范围甚广,且用之得当,收益卓著。
兹将其立法旨趣、主要功效及其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疑难病证的应用,略抒管见于后。
立法依据肾阳亦称真阳、元阳,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具有生精化气、温养脏腑、促进生长、发育和繁衍生殖及主司水液代谢等多方面生理效应。
其肾阳须臾不停地发挥着温煦、生化功能,是激发和推动脏腑、经络、四肢百骸。
【总页数】3页(P49-51)
【作者】范仁忠
【作者单位】安徽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7.525
【相关文献】
1.补肾法在妇科临床运用体会 [J], 周新意
2.针刺补肾法及其临床运用 [J], 王锐
3.补肾法临床运用举隅 [J], 梁恩培
4.补肾法临床运用体会 [J], 范云仙
5.妇科临床运用补肾法验案 [J], 黄永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成无己治伤寒学的学术思想浅析
成无己治伤寒学的学术思想浅析
徐荣庆
【期刊名称】《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0(9)3
【摘要】无
【总页数】3页(P5-7)
【作者】徐荣庆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伤寒论》"邪热与有形之邪相结" 辨治的学术思想探讨 [J], 吴玉泓;殷银霞;梁永林
2.浅析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学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J], 尹桂平
3.浅析吴谦治伤寒学的特色 [J], 吴曼衡
4.梅国强研治伤寒的学术思想 [J], 张广武
5.清代医家以运气治伤寒的学术思想浅述 [J], 李敏;储全根;金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唯象角度认识中医现代化走向的实质
从唯象角度认识中医现代化走向的实质
蔡辉
【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年(卷),期】2005(009)032
【摘要】目的:认识中医现代化走向的实质.方法:从中医学唯象的整体性,从中医学唯象的辨证性,从中医学唯象的直观性,从中医学唯象的本质性等角度认识中医现代化走向的实质.结果:从中医学唯象的整体性出发,把握局部微观客体;从中医学唯象的辨证性出发,把握现代医学疾病的概念;从中医学唯象的直观性出发,把握逻辑性;从中医学唯象的本质性-"证"出发,在微观分析和形态结构上下功夫、找突破是正确把握中医现代化走向的几个重要方面.结论:从唯象角度认识中医现代化走向的实质,对于中医现代化来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页数】3页(P178-180)
【作者】蔡辉
【作者单位】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江苏省,南京市,210002【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
【相关文献】
1.关于中国象科学的思考——兼谈中医学的认识论实质 [J], 刘长林
2.把握唯象发展中医 [J], 蔡辉;王艳君
3.从认识论角度谈中医现代化的途径 [J], 华新宇;杨庆堂
4.创新中医证实质研究,丰富中医理论内涵,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访中医诊断学学科带头人、北京中医药大学陈家旭教授 [J],
5.发展中医的途径——唯象中医学研究 [J], 邹伟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 OURNAL OF NEW CHINESE MEDICINESetember 2013Vol.45No.9[收稿日期]2013-04-03[基金项目]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编号:国中医药发(2012)19号]陈文中,字文秀,南宋医家,生卒年不详,宿州符离(今安徽宿县)人,后迁居涟水(今属江苏涟水)。
医名卓著,时人称之宿州陈令。
为传播经验,使“目之所不见、力之所不及者”亦能免遭夭横之痛,遂于公元1241年及公元1254年,先后著成《小儿痘疹方论》与《小儿病源方论》(以下原文引用均引自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陈氏小儿病源·痘疹方论》),篇幅虽非巨制,学术特色鲜明。
尤以温补见长,认为小儿“五脏未实,肌肉尚虚”,“药性既温则固养元阳,冷则败伤真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宋以来吴之专家者,曰陈曰钱二氏,陈以热,钱以凉,故有火与水喻者”(语出明·刘凤),陈文中与钱乙齐名[1]而异军突起,无忝为儿科温阳学派之开山。
笔者试就其温阳学术思想作一浅析,以就正于方家。
1温阳之由1.1胎禀怯弱,譬犹阴地草木胎孕之时,尤其在豪门,常恣意坐卧慵懒,不劳力,不运动,饮食生冷辛辣,五味偏嗜,先天元阳不足,导致脏腑虚寒,胎受软弱。
加之儿生之后,藏于帏帐,不见风日,因而少有坚实。
阳气具推动、温煦、气化、卫外、固摄、营养功能,阳虚胎弱之象可见:外肥里虚,。
宜预服长生圆以防慢惊风。
长生圆以槟榔、枳实、木香、砂仁、半夏、丁香、肉豆蔻(面裹煨),全蝎(去毒尖)组成。
功能补脾益肾,行气化痰,宽上实下,熄风定惊。
药物分别用麸炒、姜制、面裹,并以乳汁或粥汤下,以护胃气。
同时反映了把握先机、治病之先的治未病思想。
1.2摄养失和,冷则败伤真气陈文中指出,“吃热、吃软、吃少,则不病。
吃冷、吃硬、吃多,则生病。
”现代社会普遍使用空调、冰箱,贪凉饮冷,寒伤阳气,卫阳、脾阳、真阳受戕者比比皆是。
养子若要无病,关键在乎摄养调和。
人之所生,犹树木而有根本。
若根本壮实,则耐风寒,免得中年之后元气更衰,脾运失健,不能克化,才不得不服脾胃药、灸丹田和足三里,其为时已晚矣。
在“养子十法”中,重视温养元气,以助长养发育。
如:背暖,防肺经受寒;肚暖,冷则不消谷;足暖,防寒从下起;脾胃要温,盖脾胃属土而恶湿冷,过用表解宣利,或以凉药镇心,致脾土虚弱,肝木盛冷,徒败伤真气。
至于“频揉肚”,是因为脾健在于运,脾阳不振,则运化无力;“少洗浴”,旨在防止冷热失宜,或囿于卫生条件,“肌肉宽缓,腠理开泄,包裹失宜,复为风邪所乘”。
1.3治不对证,药物伤脾败阳陈文中论下胎毒:小儿始生落草之时(古人称产妇为蓐妇,蓐者,陈草复生也,引申为草垫子,草席。
如《高僧传·四》载针灸助产:“妇人在草甚急……针之须臾,羊膜裹儿而出。
”故小儿始生,谓之落草),便服朱砂、轻粉、白蜜、黄连水,欲下胎毒,反伤脾元,吐泻痰喘,后患蜂起,腹胀惊悸,变证丛生。
特别是轻粉损心气,朱砂损神气,性皆寒冷,多致损害。
良言劝告病者:“有病不乱服药,先当择医,若不择医,恐不死于病,而死于药”。
又岂是死于药,实乃死于医者失察、用药差舛,能不慎欤!即使是痘疹,“若小儿首尾平和,自有勿药之喜”,盖小儿脏腑柔弱,易为虚实,必不得已,才施药物,折其太过的同时,更要益其不足。
经云:谈方论药易,明脉识证难。
而“最莫难于小儿也”。
若迷邪谤正,则顺同恶异,病淹日久,缠绵难愈。
当代儿科临床,过度治疗、妄用寒凉屡见不鲜,滥用抗生素于今尤烈,伐生无数,令人忧心忡忡。
2温阳之施2.1惊风:非独热而生风陈文中谓,热极生风而外,寒、暑、燥、湿之极,亦能生风,“非独热而生风也”。
若不察形气虚实,一例用牛黄、朱砂、脑、麝之类凉药镇心宣导,误之深矣!“急惊属阳,属腑,当治以凉”,“慢惊属阴,属脏,当治以温”。
如小儿面青白,身无热,口中气冷,多啼不寐,目睛上视,项背强直,牙关紧急,呕涎潮,或自汗,此慢惊风证。
多因惊怖,风冷之气蓄于咽喉,气机阻滞,痰涎壅闭,因而作搐。
惊风具体治法宜先去痰涎,次固元气,灵活变通。
冀元气盛则津液行,血气流转,自然不搐。
服药次序为:先服芎陈文中温阳学术思想析微朱杰兴化市中医院,江苏兴化225700[关键词]陈文中;儿科;温阳;学术思想[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256-7415(2013)09-0161-02161··J OURNAL OF NEW CHINESE MEDICINE Setember2013Vol.45No.9蝎散,遇痰气壅塞不能咽药,用一指于儿喉厌腭中探,手法斡去寒痰冷涎,使气稍得通,再以药灌之。
次服油珠膏,润心肺,补脾胃。
后服益真汤,温壮元气。
助服前朴散,宽上实下。
这一序贯治疗,作为惊风急症之通用预案,方案合理,路径明确,流程简明。
“真气者,元阳也”,突出温中下气、温养固元的重要性。
对于小儿忽见非常之物,或见未识之人,嬉戏惊触,因而作搐者,亦宜补心温气药治之。
所列治惊十二方中,除补脾益真汤外,大多为中成药,便于应急,且结合手法应用,尤其值得深入研究。
当下儿科临床,许多传统中成药正面临萎缩或消亡,亟待关注。
陈文中多次提到“斡痰手法”的应用,值得有识之士加以研究挖掘。
当代儿科大家王霞芳教授继承董氏儿科“压火丁”手法[2],临床科研获得重大进展,应当给我们启示和鼓舞。
2.2痘疹:温补托毒外泄钱乙《小儿药证直诀》[3]载:“疮疹证此天行之病也,惟用温凉药治之。
”陈文中认为,钱乙之书“止见其方,未见其源。
”为补钱乙之未逮,遂总结祖辈与自己的临床经验,“盖守此方三十余年,全活者甚众。
”陈文中认为,痘疹先分表里虚实,表虚难出,里虚难厌。
“大抵遇春而生发,至夏而长成,乃阳气熏蒸,故得生成者也。
脏腑调和,血气充实,则易出易靥。
盖因内无冷气,外常和暖也……不可妄作热治。
”指出:“凡痘疹出不快,多属于虚,若误谓热毒壅盛,妄用宣利之剂,致脏腑受冷,荣卫涩滞,不能运达肌肤,则疮不能起发,充满后不结实,或痂痒塌,烦躁喘渴而死。
”出迟倒塌、阳气虚寒者,宜用辛热之剂补之,得热则气血和畅。
对疮疹已出未出之间,陈文中创制3个代表方剂:疮疹不光泽、不起发、不红活之表虚,急用十二味异功散;泻渴、腹胀、气促之里虚,急用十一味木香散;表里俱虚者,急用十二味异功散,送七味肉豆蔻丸。
“大凡痘疮始末,皆系脾胃之气所主。
”对于邪毒炽盛者,先用仙方活命饮以解其毒,再以托里消毒散以托其毒,毒气将尽,形体倦怠,邪气去而正气虚,宜四君、八珍、人参理中、七味白术、十全大补之类补益元气。
又常用食疗之法,如芹菜汁,既是佳蔬,又是良药,有平肝健脾、清热祛风之效。
3温不避凉陈文中在“养子真诀”、“养子十法”中虽说要“吃热”,但同时也要“头凉”、“心胸凉”、“忍三分寒,七分饱”。
力主温阳,如十二味异功散:木香(三钱半)、官桂(二钱,去粗皮)、当归(三钱半)、人参(二钱半)、茯苓(一钱)、陈皮、浓朴(二钱半,姜制)、白术(二钱)、半夏(姜制,一钱)、丁香、肉豆蔻(二钱半)、附子(炮,去皮,一钱半)是典型的温阳之剂,但并非滥施热药,更非长期、大剂使用,与活跃在当今杏林之“火神派”迥异。
对于小儿热证,“两腮红,大便秘,小便黄,渴不止。
上气急,脉息急,足胫热”,明言断“不可服热药”。
遣方用药不避清热解毒甚至苦寒直折,如解毒汤(黄连、金银花、连翘),大连翘饮(连翘、瞿麦、荆芥、木通、赤芍、当归、防风、柴胡、滑石、蝉蜕、甘草、栀子、黄芩)等。
但具体应用须中病即止,“慎不可过剂,恐复伤胃气而变他症”。
“小儿亦有下虚上实、里寒外热之证”,配伍注意苦寒辛散两顾,寒热并用,攻补兼施。
平心而论,钱乙虽有偏胜,并不偏废,“所谓用温凉药治之者,盖有虚寒症,止宜温养;有实热症,止宜清凉,不可投大辛热、太苦寒之剂,极于一偏也。
”张山雷之评极为中肯。
陈文中在学术上主张温阳,必先“矫枉过正”,分之以究其极,而后又能合之以汇其归。
后学亦当能分能合,能入能出,不应水火不容,偏执一端。
让温凉两派学术思想互为羽翼,相得益彰,方不失前贤本意。
总之,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小儿病源方论》,语言洗练,删繁就简,文风质朴,切合实用,结合歌诀,易于记忆,配合手法、食疗、外治,“图其形状,别其证候,迹其方论”,以冀读者按图索骥,识证用药,书册在手,迷津有渡。
特别是以温养阳气独树一帜,开宗立派,有力地推动了儿科学术的发展。
即使是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亦能承其余绪,不仅列桂枝汤为《温病条辨》第一方,在“解儿难·儿科用药论”中,还痛陈小儿率用苦寒之弊:“世人以小儿为纯阳也,故重用苦寒也。
夫苦寒药,儿科之大禁也……不知儿科用苦寒药,最伐生生之气也”[4]。
吴鞠通振臂一呼,恰恰道出陈文中温阳学术思想对指导当代儿科临床实践的核心价值。
自大医徐小圃、江育仁之后,当今儿科泰斗汪受传教授弘扬温阳学派之精髓,继往开来,拓展应用于麻疹肺炎心阳虚衰、阳虚久泻、阳虚久热、Hp相关性胃炎、癫痫、胎怯、体虚复感等领域[5],获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昭示了运用温阳学说辨治儿科疾病的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1]汪受传.固护元阳,温补见长──陈文中儿科学术思想探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4(3):19-22.[2]王霞芳,陈家树,林洁,等.按压“火丁”治婴儿吐乳症的机理探讨———附337例疗效评估[J].辽宁中医杂志,1994,21(3):115-117.[3]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25.[4]清·吴鞠通.温病条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77.[5]汪受传.儿科温阳学派的起源与现代应用[J].中医儿科杂志,2008,4(2):10-16.(编辑:黎国昌)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