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与比喻妙解

象征与比喻妙解
象征与比喻妙解

象征与比喻妙解

四川射洪实验高中陈玖地喻善平

?初二之前,我们对‘比喻’这种修辞格的把握,觉得很轻松。到了初三,阅读中增加了‘象征’的知识点,觉得它与比喻似是而非,于是往往张冠李戴。尤其是到了高中,经常在阅读中遇到区分‘象征’与‘比喻’的问题,令人十分头疼。?——学生甲如是说

?到了高中阶段,文章的深度增加了,特别是‘现代派’文学作品,‘象征’是突出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具有隐晦、含蓄的特点。阅读时,对其更是捉摸不定,把握起来颇费思量。?——学生乙如是说

?其实,老师也给我们讲了‘象征’与‘比喻’不是一回事,我们也多次上网搜查,但还是不得要领。?——学生丙如是说

以上学生透露的困惑,既是高中语文阅读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困扰我们的一个教学难点。学生在阅读中常常把比喻和象征混为一谈,分不清何谓比喻何为象征,更分不清比喻和象征的作用,感到难度很大。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对这二者的把握没有明确要求,二是比喻和象征本身易混淆难分辨。特别对“现代派”文学作品中象征意义的解读,更是捉摸不定,把握起来颇费思量。为此,就“如何区分、把握象征与比喻”的课题,我们在近期加大了研讨的力度,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并在阅读指导中加以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此,我们谈一点体会与做法,还望同行指正。

一、引导学生从概念上弄清象征与比喻的特质及作用:象征重在“神似”,作用是增强艺术作品寓意的含蓄性与深刻性;比喻重在“形似”,作用是增强文章的语言表达效果

1、要弄清象征和比喻的概念和特质。

从近年修辞学的研究看,一般把象征放在《修辞学》中进行讲述。如杨鸿儒的《当代中国修辞学》,张志公的《修辞概要》等。我们则倾向于吴士文先生的看法,象征是文艺创作中融情于物、藏意于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它是“故意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①即“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辞海》)”。虽然象征体与本体之间有相似关系,但这种“相似”指的是“神似”。即二者之间内在精神气质上的相似。如松柏的“岁寒不凋、索取少、予人多”与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强、乐于奉献”,二者在内在气质上神似如斯,则构成了象征。除约定俗成的或点明寓意的特例外,象征一般不会把意思直接了当地说出,往往借助暗示,使读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

促使读者自己去理解,达到具体事物和抽象含义之间水乳交融、难以剥离的境界。如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而这种象征意义则是通过联想和想象领悟的。这种领悟的逻辑起点是本体与象征体之间“神似”上的相似相近之点。

比喻也称打比方,《辞海》对比喻的解释是“修辞学上辞格之一。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相似点,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叫比喻。”比喻重在“比拟”,强调“形似”,是以物比物或以事喻理。比喻常借助常见的易懂的喻体来打比方,除通过引述一个故事来打比方外,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只是在文中某一句或几处文字中出现。一般而言,抓住了比喻的喻体与本体之间形似点,抽象的陌生的事物或事理就鲜活起来。像《拿来主义》的“大宅子”,用它来借喻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外国的文化。“大宅子”是实实在在的物,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这一抽象的事物是不同类的,但它们有相似点,都是人们继承和享有的财富,在作者设置的具体的特定的语境中二者构成了比喻关系,从而增强了说理的形象性。

另外比喻是语言运用技巧,属狭义修辞,一般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文学作品与非文学文章中皆用;象征,是写作或艺术构思手段,属表现手法,一般不出现本体,具有隐晦、含蓄的特点,大多应用在文学或其他类艺术作品中。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

2、要分清比喻和象征的作用。

比喻与象征的作用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比喻是一种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具体来说,比喻的作用有二:(1)用比喻来描绘事物,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并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2)用比喻来说明事理,可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形象化,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如“谎言是一只心灵的蛀虫,将人的心蛀得面目全非;谎言是一个深深的泥潭,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谎言是一个无尽的黑洞,让人坠入罪恶的深渊万劫不复。”用“蛀虫”“泥潭”“黑洞”来暗喻谎言,能更形象地突出了谎言的可怕性,比“谎言可怕”四字生动形象得多。

而象征是一种含蓄的变平凡为深刻的表现手法。它集中描写某一特定的形象,借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某种精神品质、思想感情,但又似此实彼,让读者咀嚼品味形象背后的象外之旨、弦外之意。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还可以延伸作品的意蕴,增强作品寓意的含蓄性与深刻性,达到一种艺术境界。如鲁迅《药》中“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是具体

而常见的,但其在典型的社会环境中所蕴含的特殊意义是丰富而深刻的。再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3课《囚绿记》,作者陆蠡就用生命力蓬勃顽强、向往光明和自由、固执的绿——一株常春藤,象征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争取民族的自由和解放、顽强抗争的中国人民,文章立意高远,隽永深刻。

二、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探讨方法,鼓励学生多比较,在不断比较中加深体会,产生顿悟,结合写作背景、人文环境挖掘象征潜藏的隐晦点寻找破解之法,并参考其它文学手法及表达方式作多元解读。

1.找准例子,结合特质和作用,从比较的角度加以辨别。

区别比喻与象征,需要我们在阅读中不断积累。在积累中,对比喻与象征的实例加以体会,从比较角度入手,更易把握。如茹志娟的《百合花》中“枣红底,上面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的感情的花,盖上了……的脸上”与杨朔的《茶花赋》中“如果用最浓最艳的朱红,画一大朵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岂不正可以象征着祖国的面貌”这两段文字,“百合花”和“童子面茶花”谁是比喻谁为象征呢?首先我们指导学生抓住各自的特质加以比较,“百合花”不是用来比拟新媳妇的美貌的(文本中有此妇的直接外貌描写),而是着眼于该花“洁白无瑕”的色彩,与通信兵和新媳妇的“纯洁”品质神似,并且“百合花”在文中反复出现,只要结合人物言行与构思、表现手法分析,“百合花”与象征意义之间的神似点就显露出来了(且文中直接点明了特定的象征意义)。“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生气勃勃的情态、美姿与祖国欣欣向荣的气象何其形似,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形似上又特别充分,因而构成了生动形象的明喻。其次,从象征与比喻的作用看,茹志娟用“百合花”来象征通信兵与新媳妇心灵的纯洁美好,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纯美的情感,优美圣洁的意境让人久久难忘。而杨朔用“童子面茶花”比喻祖国的新面貌,直抒胸臆,赞美了祖国欣欣向荣的气象,笔笔写茶花,处处赞祖国,即便文中明白用了“象征”一词,也只能是比喻。

2.知人论世,从时代背景上把握。

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也是一种寻找。任何文学作品都会烙上时代的印记,尤其是运用了象征手法的作品,往往和时代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引导学生分析高尔基笔下的《海燕》,整篇文章中虽无一字点明海燕象征着革命者,但从象征的定义出发,品味作者对海燕这一有特定指向的形象的突出描绘,再结合时代背景,海燕与革命者不畏艰险的神似之点就凸显出来了。这样,我们就不会误判海燕是构成比喻的喻体了。如阅读北岛的《迷途》,诗中所表现的正是文革中受伤的一代青年,他们并不是一味的迷惘和颓废,

而是在迷途中苦苦的探寻和追求。而这种探寻与追求又体现在思想、意象及语言的朦胧中,显然,象征手法的运用正得其宜。在课外阅读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朦胧诗的特点再结合“文革”这一特殊背景进行分析。就会明确作品不是用暗喻而是“运用象征手法,以‘哨音’象征天使般的召唤,以‘森林’象征着遮挡日光的障碍因素,以‘蒲公英’象征共同追求的同伴,以‘湖泊’象征追寻的归宿,其中‘你’和‘眼睛’象征着理想,描写了文革后青年在迷茫的境地里追求着理想中美好事物的足迹。”②这样我们就可以抓住时代背景,准确把握象征及其作用了。

再如阅读闻一多的《死水》,如果学生不了解作者的人生(情感)经历以及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是很难深入品味作品的内涵的。因此,我们在深入分析前,要让学生明确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知人,了解闻一多。他在1922年赴美留学,深切感受到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激发起强烈的爱国热情,强烈怀念和由衷赞美如花的祖国。在《祈祷》、《我是中国人》、《七子之歌》等诗中,表现出同时代诗人罕见的民族自豪感。二是论世,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他1925年回国,看到的却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惨景,于是心中的梦幻猝然破灭。他失望痛心,爱之深则恨之切,面对路边一汪死水,心生灵感,于是融情于物,藏意于象,抓住死水与旧中国的黑暗腐臭的内在本质,将死水作为象征体,构思吟成《死水》。同时也设置了不少生动鲜明的比喻,故意夸丑为美,为彰显象征意义增色不少。并用“这里断不是美之所在”“不如让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等语句,倾注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愤激憎恶之情,这是用反讽配合象征表达了祖国必将旧去新生的坚定信念,颇有“病树前头万木春”的那种深切的弦外之意。这样,抓住了知人论世,对“死水”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就顺理成章了。

3.从象征意义的隐晦性及与之相关的表达技巧上把握。

象征作为表现手法,一般不像比喻那样通俗、直观、形象,而显得隐晦含蓄,尤其是暗示性象征更是这样。因此,在阅读中,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象征表意上的隐晦性,通过文中作者给予的暗示,运用联想和想象,把作者不便或不宜直接表达的内心真实悟出来。如阅读鲁迅先生的《药》时,要让学生明白尾段的作用,就必须引导学生弄清在万马齐喑的时代氛围里,支持革命只能根据文体特点含蓄地表达。这样学生就会明白此处坟顶的花环蕴含深意,它运用象征,隐晦地表达了不便明确表达的意味:革命者是后继有人的,革命也是有希望的。这样学生就能准确把握尾段的象征意义了。

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在世界文坛活跃着一个新的文学流派——“现代派”。其作品为表现现代人的生存困惑,探求人物的内心真实,

着重表现难以直接描述的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象征是被广泛采用的艺术手法之一。现代派文学的出现使象征的内蕴呈现出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它或象征作者自己的人格、情感等个体性的某些内容,或象征某团体、某种族、某类人的某些内容。面对这类内蕴丰富的象征,我们必须指导学生从象征体本身的性质、特征、文中的暗示及特定时空的人文环境等方面进行揣摩,以求突破。如阅读卡夫卡的小说《城堡》,作品主人公为进入城堡,千方百计想谒见城堡长官。然而,他费尽周折,精疲力竭,却根本见不到城堡长官。《城堡》中那座庞大的城堡分明看得见,却走不到,进不了!“城堡”在这里明显具有虚幻性、隐晦性的象征功能,闪烁着迷离恍惚的意蕴之光,体现出类似于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设象写意、虚实相生的构思之妙,与只是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比喻的确各有庐山面目。所以,一般认为作者用“城堡”这个象征体,象征虚幻的世界和官僚政治。③对它的象征意义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作多种诠释:或象征统治阶级的政权与民众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或象征着目标的可望而不可及;或是犹太人无家可归的寓言……不一而足。④总之,对这些复杂的象征,应引导学生结合心理暗示、烘托等手法多元解读,促使他们进入“见仁见智”的自由解读空间,获得多角度的审美愉悦,决不可将意义限定在单一层面,作出定向分析和单一判断。

而比喻在这一方面相对容易把握。除隐喻外,一般表意单一,一喻一义,一般少有这种多义性,比较容易捕捉其内涵。

另外,运用象征手法的作品,都会在行文中通过适当的抒情、议论来突出作者的情感倾向,揭示文章的内涵。因此,在阅读中,我们除了引导学生认真关注作者为表现象征意义而配合的其他表现手段外,还应该积极关注作者在行文中的抒情、议论。

注释:

①吴士文《修辞讲话》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2页

②杨圭言等主编《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64页

③任仲伦主编《文艺基础理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92页

④许自强主编《文艺基础理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17页

作者简介:

陈玖地,男,四川射洪实验高中语文高级教师。市级名师。语文教研组组长,曾在《新课程研究》、《现代语文》等杂志上发表论文数篇。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奖获得者。

喻善平,男,四川射洪实验高中语文高级教师。被维普期刊网评为“高影响力作者”。四川省教科所兼职教研员,曾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十余篇,曾多次获国家级、省级论文奖。

象征与比喻手法辨析

象征与比喻手法辨析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是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作此词时,陆游因力主对金用兵而受贬,他用“群芳”象征当时官场中卑劣的小人,以梅花象征自己,表达了自己即使历尽艰辛,也不会趋炎附势,只会坚守节操的决心。 如果要求赏析这首词中的艺术手法,不少同学会写:“作者用梅花自比,用群芳比喻官场中的小人……”殊不知,比喻和象征并不同。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用外在形象或特性相似的事物来描绘、说明另一事物。使用比喻,是为了使表达生动鲜明。 比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纷纷扬扬的大雪与大漠扬起的沙尘、弯弯的钩子与挂在山边的月亮,自然是形似。 又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思与春水一样,无尽连绵,这是比喻的双方在某个特性上相似。

北宋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梁启超曾将下阕中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赞为“新奇的比喻”。“飞花”和“梦”、“丝雨”和“愁”本是截然不同的事物,词人却别具匠心地发掘出它们在某个特性上的相似点:“飞花”与“梦”都是轻柔的,“丝雨”与“愁”都是细密不断的,“飞花如梦”“丝雨如愁”,颇有意境。 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比如牡丹象征富贵、莲花象征品质高洁、红豆象征相思等。使用象征,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情感、思想、志趣。象征手法常常贯穿于整首诗中。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作者会使用象征手法呢?一是生活中有些事情有深刻意义,但比较复杂,一下子讲不清楚;二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意思不便直说,于是以象征手法来委婉表达。 比如宋代诗人郑思肖的《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整首诗描述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郑思肖是宋末元初人,他一生忠于大宋、鄙视异族侵略者,诗中的菊花象征着作者不屈的情操,表达了作者宁死不向元投诚的决心。 看到这里,有些同学也许会问,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双关与象征的比较

双关与象征的比较 内容提要: 在汉语的运用中,我们通常可以用很多的修辞来使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更加生动活泼,以增加文章的表现力。双关与象征即就是在这方面较常见的两种修辞格。她们都在某些特殊语境中,在不同程度上使表达含蓄曲折,她们在表达上都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达效果,耐人寻味。 但就是在很多情况下很难区分这两种修辞格,下面就双关的特点,用法特点,表达效果以及双关与象征差别逐一加以论述,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二者区分开来。 关键词:双关象征双关与象征(暗征)的区别 有关双关 双关(多义关联)就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词的多义与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与内里两种意思,并以内里意思为重点,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辞格。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双关》:“双关就是用了一个语词,同时关顾着两种不同事物的修辞方式。例如鲁迅《哀范君三章》:‘风雨飘摇日,予怀范爱农。华颠萎寥落,白眼瞧鸡虫。’鸡与虫都不值得重视,用来比争权夺利的可鄙人物。当时自由党主持人何几仲,排挤范爱农,为范爱农所鄙视,所以说白眼瞧鸡虫。鸡虫就是‘几仲’的谐音,这里就是一语双关。” 从表达效果上来瞧这句话不直接提及所要贬低批评的对象何几仲,而用“鸡虫”产生的双关来委婉表达。从发范围上来瞧,她将所要抨击的对象扩大到了以何几仲为代表的争权夺利的可鄙小人,从表达效果就是您过来瞧,更就是形象生动,入木三分。 双关的类型: 双关分为两种基本类型,谐音双关与语义双关。 谐音双关就是利用同音或音近的条件使就是词语或句子语义双关。谐音双关在民歌,民谣以及歇后语中有较多应用。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对这类双关举了大量实例进行分析,说明了汉语的同音字在修辞上具有独特的作用。 谐音双关在表达上的作用基本有以下几点: 1、利用双关隐语来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慕之情,多见于民歌。如, 一家女儿做新娘,十家女儿瞧镜光。 街头锣鼓声声打,打着心中响啷啷。 ——《民歌》 以“响啷啷”谐“想郎郎”来表现未婚女子急切待嫁的心情。 2、利用双关隐语曲折表达人民群众的愤恨情绪。如, 大总统 洪宪年 正月十五卖汤圆 则以“圆”谐“袁”,汤圆又称元宵,通“袁消”,即袁世凯完蛋。用以讽刺袁世凯称帝,改年号为洪宪的史实。 3、利用双关隐语表现一种幽默感。如, 我心想,大不了您当家长,我当副家长,叫人笑我气管炎。 ——郑九蝉《能媳妇》“气管炎”即“妻管严”,这一双关语如今已被人们广泛接受,大有定型化的趋势。

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 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 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和象征的区别是什么? 以物喻人,是一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就是用某一种事物来比喻某一种人,使其性格、形象更为鲜明。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是间接表现主观

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象征和托物言志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者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 的豪情壮怀。 托物寓意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前者是用物来说明一个哲理,道理. 后者是用物来表明自己的志向,理想. 象征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也就是托物言志,即将深刻的思想寄寓在具体的浅显的常见的事物中。生活中有些事情比较复杂而意义深刻,但一时又不易讲清楚,或者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意思不便明说,便采用象征的手法让读者自己去意会,由于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有某种相似的特点,能使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以此使主题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从而使作品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高中语文阅读解难比喻与象征把握你俩费思量

高中语文阅读解难——象征与比喻:把握你俩费思量 四川射洪实验高中陈玖地喻善平 “初二之前,我们对‘比喻’这种修辞格的把握,觉得很轻松。到了初三,阅读中增加了‘象征’的知识点,觉得它与比喻似是而非,于是往往张冠李戴。尤其是到了高中,经常在阅读中遇到区分‘象征’与‘比喻’的问题,令人十分头疼。”——学生甲如是说 “到了高中阶段,文章的深度增加了,特别是‘现代派’文学作品,‘象征’是突出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具有隐晦、含蓄的特点。阅读时,对其更是捉摸不定,把握起来颇费思量。”——学生乙如是说 “其实,老师也给我们讲了‘象征’与‘比喻’不是一回事,我们也多次上网搜查,但还是不得要领。”——学生丙如是说 以上学生透露的困惑,既是高中语文阅读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困扰我们的一个教学难点。学生在阅读中常常把比喻和象征混为一谈,分不清何谓比喻何为象征,更分不清比喻和象征的作用,感到难度很大。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对这二者的把握没有明确要求,二是比喻和象征本身易混淆难分辨。特别对“现代派”文学作品中象征意义的解读,更是捉摸不定,把握起来颇费思量。为此,就“如何区分、把握象征与比喻”的课题,我们在近期加大了研讨的力度,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并在阅读指导中加以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此,我们谈一点体会与做法,还望同行指正。 一、引导学生从概念上弄清象征与比喻的特质及作用:象征重在“神似”,作用是增强艺术作品寓意的含蓄性与深刻性;比喻重在“形似”,作用是增强文章的语言表达效果 1、要弄清象征和比喻的概念和特质。 从近年修辞学的研究看,一般把象征放在《修辞学》中进行讲述。如杨鸿儒的《当代中国修辞学》,张志公的《修辞概要》等。我们则倾向于吴士文先生的看法,象征是文艺创作中融情于物、藏意于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它是“故意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①即“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辞海》)”。虽然象征体与本体之间有相似关系,但这种“相似”指的是“神似”。即二者之间内在精神气质上的相似。如松柏的“岁寒不凋、索取少、予人多”与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强、乐于奉献”,二者在内在气质上神似如斯,则构成了象征。除约定俗成的或点明寓意的特例外,象征一般不会把意思直接了当地说出,往往借助暗示,使读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

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如《白杨礼赞》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该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 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它和比喻修辞手法有相似之处。正如比喻要求喻体和被喻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一样,象征也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不过,比喻属于修辞范围,它可比喻抽象的事物,也可比喻具体的事物;而象征则属于艺术手法,它与构思相关,属写作构思技巧,而不只是语言加工问题。象征一般都用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也就是说,它是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让读者自己去意会,从而让读者获得美的享受。这是一种隐晦、含蓄而又能使读者产生体会愉悦的美感的技巧。另外,象征是针对全篇而言,而比喻是针对某一句而言;运用象征手法的文章中是不会出现本体的,而比喻往往是会出现本体的。象征是在不能、不敢、不愿的前提下,运用的写作手法,而比喻的目的只象征手法,一般常见于散文作品,尤其是抒情散文作品中。 象征手法包括象征体和本体两个方面,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必须要有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依靠联想建立,就是从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也就是从本体想到象征体的相似点、相近点,从而使抽象的思想、意义、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例如在高尔基的散文《海燕》中,作者由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它们在大海上飞翔的雄姿,表现了乐观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由此作者联想到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勇无畏”有着相似点。再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另外,联想可以是纵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只要放得开,收得拢,做到形散神聚即可。但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并没有固定的联系,因为象征体的属性是多侧面的,在不同的场合,同一事物也可以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例如高尔基的散文《海燕》中雷电象征反动势力,而在郭沫若的剧本《屈原》中,雷电则成了歌颂对象。 【象征和比喻】 象征这种表现手法,它和比喻有着相似之处。比喻就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也就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一样,比喻也包含本体和喻体两部分,它要求喻体和本体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点,可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二者之间常用“象、似、若、好象、如同、仿佛、象……一样、如……一般”等比喻词连接起来,如巴金的《月》一文中,“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这句话,就是运用了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明月的特征。再如《海燕》一文中,“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这句话中,就是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海燕飞翔的敏捷、迅速,把海燕飞翔速度之快,身姿之矫健、勇猛形象地表现出来;“高傲”一词又用了拟人手法,表现了海燕对恶劣的环境无所畏惧的精神。象征和比喻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比喻属于修辞范畴,它可以比喻抽象的事物,也可以比喻具体的事物;而象征则属于艺术的手法,它与构思相关而不只是语言加工问题。它一般都用来表明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也就是说,象征是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不言中让读者自己去意会。二是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散文作品中。比如本单元的几篇抒情散文就使用了象征手法。而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 【象征手法的含蓄特点】 象征和含蓄是分不开的。散文中,尤其是抒情散文,象征手法经常被运用。象征给予人们的启示意义,不在于形象本身,而在于形象所暗示的意义,即黑格尔所说的“象征所要使人意识到的却不是它本身那样一个具体的个别事物,而是它所暗示的普遍性的意义”。比如巴金的《曰》中,作者描写飞蛾,其用意不在于飞蛾本身,而在于它所暗示的追求光和热而不惜牺牲一切的意义。所以在象征性散文中,象征的本体只是手段,寄情寓意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目的。 【联系课文】 1、鲁迅《雪》一文中,北方的雪有什么象征意义?(提示:作者通过对比,十分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倾向,对直面严酷社会现实并敢于抗争的北方的雪——勇士的高度赞美。) 2、巴金《短文两篇》中,飞蛾、夸父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提示:飞蛾和夸父追求光和热,象征着=志士为了祖国不惜牺牲生命。作者赞美飞蛾、夸父,就是赞美用鲜血保卫祖国的=战士。) 3、高尔基《海燕》文中的海燕、海鸭、企鹅各象征什么?(提示:海燕象征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海鸭和企鹅象征当时各种害怕革命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什么是象征手法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如果您对此知识点也感兴趣,欢迎加入我们的学习与讨

比喻象征的区别

文体常识 1、散文诗与诗的区别 散文诗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在本质上它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和想象;在内容上它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在形式上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散文诗一般表现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触﹐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这些特点﹐决定了它题材上的丰富性﹐也决定了它的形式短小灵活。散文诗是一种现代文体﹐是适应现当代社会人们敏感多思﹑复杂缜密等心理特征而发展起来的。 2、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1)象征中的象征体都是具体的,被象征的本体,即“概念、思想和感情”都是抽象的,比喻中的喻体和本体通常都是具体的,当然,也有的比喻句中喻体是抽象的思想感情,但这种用法较少,而且它是着眼于语句表达,不是着眼于篇章。 (2)象征是着眼于全文的构思,是文章技法,象征也有用于文章局部的,但它至少是文章的一个层次,属于文章局部的表现方法,决不会是一个单句。而比喻则通常是以句子的形式存在。 (3)象征和比喻常常结合而用,即象征中必有比喻,而比喻中不一定有象征。

(4)象征讲究象征体与本体之间的“神似”,而比喻只讲究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形似”。 三、文学常识 1、《雪》选自散文诗集《野草》作者:鲁迅: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代表作小说集《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散文集《朝花夕拾》。 2、《雷电颂》选自浪漫主义历史剧《屈原》作者: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省乐山县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代表作诗集《女神》,话剧《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楚国人,著作《离骚》、《九歌》、《天问》,是我国最早的一位诗人。文体:抒情散文诗。 3、《短文两篇》选自《巴金选集》,原载散文随笔集《龙?虎?狗》作者:巴金,现当代著名文学家,原名李尧棠,1927年写成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4、《海燕》选自《高尔基全集》,《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

双关与象征的比较

双关与象征的比较 内容提要: 在汉语的运用中,我们通常可以用很多的修辞来使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更加生动活泼,以增加文章的表现力。双关和象征即是在这方面较常见的两种修辞格。他们都在某些特殊语境中,在不同程度上使表达含蓄曲折,他们在表达上都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达效果,耐人寻味。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很难区分这两种修辞格,下面就双关的特点,用法特点,表达效果以及双关与象征差别逐一加以论述,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二者区分开来。 关键词:双关象征双关与象征(暗征)的区别 有关双关 双关(多义关联)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并以内里意思为重点,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辞格。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双关》:“双关是用了一个语词,同时关顾着两种不同事物的修辞方式。例如鲁迅《哀范君三章》:…风雨飘摇日,予怀范爱农。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鸡虫。?鸡和虫都不值得重视,用来比争权夺利的可鄙人物。当时自由党主持人何几仲,排挤范爱农,为范爱农所鄙视,所以说白眼看鸡虫。鸡虫是…几仲?的谐音,这里是一语双关。” 从表达效果上来看这句话不直接提及所要贬低批评的对象何几仲,而用“鸡虫”产生的双关来委婉表达。从发范围上来看,他将所要抨击的对象扩大到了以何几仲为代表的争权夺利的可鄙小人,从表达效果是你过来看,更是形象生动,入木三分。 双关的类型: 双关分为两种基本类型,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谐音双关是利用同音或音近的条件使是词语或句子语义双关。谐音双关在民歌,民谣以及歇后语中有较多应用。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对这类双关举了大量实例进行分析,说明了汉语的同音字在修辞上具有独特的作用。 谐音双关在表达上的作用基本有以下几点: 1、利用双关隐语来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慕之情,多见于民歌。如, 一家女儿做新娘,十家女儿看镜光。 街头锣鼓声声打,打着心中响啷啷。 ——《民歌》 以“响啷啷”谐“想郎郎”来表现未婚女子急切待嫁的心情。 2、利用双关隐语曲折表达人民群众的愤恨情绪。如, 大总统 洪宪年 正月十五卖汤圆 则以“圆”谐“袁”,汤圆又称元宵,通“袁消”,即袁世凯完蛋。用以讽刺袁世凯称帝,改年号为洪宪的史实。 3、利用双关隐语表现一种幽默感。如, 我心想,大不了你当家长,我当副家长,叫人笑我气管炎。

比喻象征的区别

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1、象征中的象征体都是具体的,被象征的本体,即“概念、思想和感情”都是抽象的,比喻中的喻体和本体通常都是具体的,如“燕山雪花大如席”,“文似看山不喜平”等就是。当然,也有的比喻句中喻体是抽象的思想感情,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这种用法较少,而且它是着眼于语句表达,不是着眼于篇章。 2、象征是着眼于全文的构思,是文章技法,如《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都是运用的象征手法。象征也有用于文章局部的,如鲁迅小说《药》的结尾处,在瑜儿的坟头平空地添上一个花环,用以象征革命的前景和希望。但它至少是文章的一个层次,属于文章局部的表现方法,决不会是一个单句。而比喻则通常是以句子的形式存在。所以,说“北方的农民像白杨树”,这是比喻,但茅盾先生那般热忱的刻画白杨树伟岸挺拔的形象,那般深情的礼赞“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那就不再是比喻,而是象征了。 3、象征和比喻常常结合而用,即象征中必有比喻,而比喻中不一定有象征。 4、象征讲究象征体与本体之间的“神似”,而比喻只讲究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形似”。 例句导引 请看下列句子: (1)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2)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4)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争上进的精神。 例(1)中毛泽东同志运用了暗喻这一形式,说明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这里用大家熟悉的“万里长征”和“第一步”来作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民主革命胜利后的路更长。抽象的道理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说明,读者一目了然。 例(3)是比喻中的喻体和本体都出现的例子。“月光”月光“是本体,”“流水”是喻体,连接本体和喻体的“如”是比喻词。 例(2)中的“海燕”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它是通过海燕这一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

意象及象征

一、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它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如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意象是具体事物的,意境是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二、与象征的区别: 意象是指在抒情性作品中,借助景物描写来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如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借助景物形成意象,来表达心中的那种寥廓孤寂之情;而象征则是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让读者自己去意会。如《爱莲说》中的菊:与世无争,隐居深山的人,淡泊名利的隐士,如陶渊明;牡丹:追求富贵,争名夺利的人,如当世的人;莲:卓而不群的君子,品德高尚

的人,如周敦颐本人。 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它和比喻修辞手法有相似之处。正如比喻要求喻体和被喻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一样,象征也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不过,比喻属于修辞范围,它可比喻抽象的事物,也可比喻具体的事物;而象征则属于艺术手法,它与构思相关,属写作构思技巧,而不只是语言加工问题。象征一般都用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也就是说,它是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让读者自己去意会,从而让读者获得美的享受。这是一种隐晦、含蓄而又能使读者产生体会愉悦的美感的技巧。另外,象征是针对全篇而言,而比喻是针对某一句而言;运用象征手法的文章中是不会出现本体的,而比喻往往是会出现本体的。象征是在不能、不敢、不愿的前提下,运用的写作手法,而比喻的目的只是为了是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属于修辞手法。 象征诗派的基本观点 ①他们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的、痛苦的,人们内心的“另一个世界”才是美的。主观唯心主义 ②诗歌应表现自我的“内心梦幻”而不是再现现实。 ③用象征来沟通两个世界:外界事物与人的内心世界是互相感应契合的,可以用有声有色的物象来暗示微妙的内心世界。 ④崇尚朦胧晦涩:“诗是必须有谜。”马拉美“诗写出来原是叫人一点一点地去

象征与比喻妙解讲课讲稿

象征与比喻妙解 四川射洪实验高中陈玖地喻善平 “初二之前,我们对‘比喻’这种修辞格的把握,觉得很轻松。到了初三,阅读中增加了‘象征’的知识点,觉得它与比喻似是而非,于是往往张冠李戴。尤其是到了高中,经常在阅读中遇到区分‘象征’与‘比喻’的问题,令人十分头疼。”——学生甲如是说 “到了高中阶段,文章的深度增加了,特别是‘现代派’文学作品,‘象征’是突出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具有隐晦、含蓄的特点。阅读时,对其更是捉摸不定,把握起来颇费思量。”——学生乙如是说 “其实,老师也给我们讲了‘象征’与‘比喻’不是一回事,我们也多次上网搜查,但还是不得要领。”——学生丙如是说 以上学生透露的困惑,既是高中语文阅读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困扰我们的一个教学难点。学生在阅读中常常把比喻和象征混为一谈,分不清何谓比喻何为象征,更分不清比喻和象征的作用,感到难度很大。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对这二者的把握没有明确要求,二是比喻和象征本身易混淆难分辨。特别对“现代派”文学作品中象征意义的解读,更是捉摸不定,把握起来颇费思量。为此,就“如何区分、把握象征与比喻”的课题,我们在近期加大了研讨的力度,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并在阅读指导中加以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此,我们谈一点体会与做法,还望同行指正。 一、引导学生从概念上弄清象征与比喻的特质及作用:象征重在“神似”,作用是增强艺术作品寓意的含蓄性与深刻性;比喻重在“形似”,作用是增强文章的语言表达效果 1、要弄清象征和比喻的概念和特质。 从近年修辞学的研究看,一般把象征放在《修辞学》中进行讲述。如杨鸿儒的《当代中国修辞学》,张志公的《修辞概要》等。我们则倾向于吴士文先生的看法,象征是文艺创作中融情于物、藏意于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它是“故意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①即“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辞海》)”。虽然象征体与本体之间有相似关系,但这种“相似”指的是“神似”。即二者之间内在精神气质上的相似。如松柏的“岁寒不凋、索取少、予人多”与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强、乐于奉献”,二者在内在气质上神似如斯,则构成了象征。除约定俗成的或点明寓意的特例外,象征一般不会把意思直接了当地说出,往往借助暗示,使读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

————————————————————————————————作者: ————————————————————————————————日期: ?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 一、草木类: 1、草木的繁盛(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开满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点出了时代更替、物是人非的盛衰兴亡之感。 2、草( 离别、荒凉、思乡怀人) 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黄叶、枫叶、落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时光飞逝,漂泊。) 如《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黄叶就是勾起游子思乡的东西,异旅他乡,仰望苍穹的碧蓝,只见黄叶飘飞,不由使游子联想自身漂泊异乡的怅惘,勾起寂寞乡愁。 4、松柏(正直,高洁、傲岸,常青、顽强的生命力)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傲正直耐寒的品格。如:《青松》(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5、竹(气节、正直、虚心、高洁、积极向上、顽强的生命力)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 《竹岩》(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本诗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

如何区分象征和比喻

如何区分象征和比喻 象征和比喻有不少类同之处,它们都由比喻与被比喻,象征与被象征的事物或道理两者所构成,往往都用具体的事物,使人产生形象的感觉、鲜明的印象,从而对所接受的事物或道理感到更亲切、更深刻。 它们的不同在于: (一)象征时文章的写作方法,而比喻则是用词造句的一种修辞方法。 (二)象征一般是约定俗成的。例如:火炬象征光明,又可以象征意志和情绪的热烈、高涨与坚定。红色象征革命,又可象征喜庆。这些都为大家所公认。只有在写作上运用象征手法,才由作者特殊选定。如高尔基用海燕的形象来象征战斗的无产阶级;茅盾选用白杨树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众。而比喻,一般都是特定的,由说话或者写文章的人所特定使用的。 (三)比喻不分地域,也很少有什么民族特色;而象征则往往带有民族特色和地区色彩。例如,中国人用红色象征喜庆,而有的国家却以白色象征喜庆。 (四)象征一定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示抽象的意念和思想感情,而绝大多数的比喻的喻体和本体两者都是事物,只不过常见和不常见或者更加具体形象罢了。 (五)被象征的意念或思想感情往往是不容易简单说明或不便说明,如高尔基的《海燕》以及鲁迅《药》的结尾中关于花环的描写,用的都是曲笔。而比喻则是为了让别人更加直截了当地理解作者所说明的事物或道理。 (六)象征较比喻含意更为丰富深广。例如,我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之一的梁祝故事,写的是一个动人心魄的爱情故事,故事结尾的“化蝶”,一对色彩美丽的蝴蝶在天空中翩跹飞舞,它不仅象征了梁祝的纯洁、高尚、生死不渝的爱情,而且更象征了在封建礼教的迫害下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和婚姻自主的愿望,因而它能深深打动人心,激起读者和观众美丽的遐想,它的作用就不是一个比喻所能概括、代替得了的。 【相关链接】 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国古代称为“比”、或者“譬(辟)。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为比喻下的定义:比喻是认知的一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如以“梅” 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托物言志是借助 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 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 情。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区别是什么?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

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二者在某些时候是可以相融的。总的说,它们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象征和托物言志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者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的豪情壮怀。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比喻、象征

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相似: 比喻,喻体和被喻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象征,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 不同: 比喻属于修辞范围,它可比喻抽象的事物,也可比喻具体的事物;而象征则属于艺术手法,它与构思相关,属写作构思技巧,而不只是语言加工问题。象征一般都用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是一种隐晦、含蓄而又能使读者产生体会愉悦的美感的技巧。 例如,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梧桐常在描写秋天的诗中出现,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象征”的修辞意义与比喻相近,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另外,象征是针对全篇而言,而比喻是针对某一句而言,目的只是为了是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属于修辞手法。象征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是就文章构思方面来说的,它可以拓深拓宽文章的主题、内涵,丰富文章的意蕴,所以它甚至可以用来贯穿全篇文章,当然也可以作为文章的一部分来使用;而比喻作为语言修辞格的一种形式,是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使文章更艺术化的一种手段,一般一个比喻不会贯穿全文的。 一、两者的表现不同:象征的象征体与本体之间要求“神似”,比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则要求“形似” 二、两者介绍的对象不同:象征是以物示义,即不把意思直接说出,而让读者去理解。比喻是以物比物,比喻的对象一般是让人看的见、听得见或摸得着的一种具体事 (现代文中的象征手法:例如: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但是《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则只是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的,不

比喻与象征——以《在山的那边》为例来说明

比喻与象征——以《在山的那边》为例来说明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比喻与象征都关涉两个不同类的事物,两个事物具有相似点,并存在一虚一实的关系。因此用比较异同的方法来教学,学生很容易接收。下面以《在山的那边》为例来说明。 1、比喻与象征所取用的事物都相同,但是主宾的位置不同。例:“困难是山”及扩展的情况如下: 困难好象山山象征困难 重重困难好象群山群山象征重重困难 克服困难好象翻山翻山象征克服困难 克服重重困难好象翻越群山翻越群山象征克服重重困难 战胜困难好象翻过山翻过山象征战胜困难 战胜重重困难好象翻过群山翻过群山象征战胜重重困难 …… 2、比喻与象征的表达效果相同,都是用具体的、明明白白的事物表现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事理,例:“困难是山” 困难好象山山象征困难 本体(虚)比喻词喻体(实)象征体(实)象征词象征义(虚) 一般来说,比喻中的喻体、象征中的象征体是具体的、明明白白的事物,如“山”,比喻中的本体、象征中的象征义是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事理,如“困难”。运用比喻和象征,使表达达到具体、生动、鲜明的效果。 3、使用范围不同。比喻是语句的表现手法,习惯称为修辞手法;象征是一篇文章主要的或基本的创作手法。 A、比喻为一种修辞手法,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在句中,明喻的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常用比喻词“象”、“好象”、“……似的”、“……一样”等来连接;暗喻的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常用比喻词“是”、“就是”、“成为”、“变成了”等来连接;借喻往往依靠前文内容的表叙,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只有喻体出现,但读者依靠前后文的内容一看就明白是比喻。例如

象征比喻类作文

学生作文微笑像一缕温暖的阳光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的老师有无数个,而在我的心目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我敬爱的杨老师,他的笑脸如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路。 杨老师,虽然现在您已不再我身边,但我的脑海中仍不会消逝您那谆谆教导的声音,那孜孜不倦的身影…… 还记得那是一节晚自习,教室里同学们都安静的做着自己的作业,依稀只能听见那“唰唰”的写字声,您不知何时从后门转了进来,那时的我刚好听到开门的声音,就好奇的回过了头,没想到正好与您四目相对,吓得我赶忙转过了头去,心扑通扑通的跳,我的心情还来不及平静下来、却发现您已经站在我的身后,您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出来一下”,我想:“这下完了,老师会不会认为我上课不认真啊?会不会训我啊?”就这样,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我跟着您进了办公室,没想到您那阳光般的微笑让我一下卸下了心防,没有了开头的那么紧张。 我本以为您会训斥我一顿,然后自己会委屈的流泪,可我只猜对了一半,您没有训我,可我确实是哭了,但不是委屈的泪花…… 您说:“今天我碰见你爸爸来,和他聊了一会儿。”杨老师只这一句就把我吓得手足无措,我想:糟糕,最近没犯什么错吧!他们会谈些什么啊?您似乎是看出了我的疑问,便继续说:“听你爸爸说你在家有些挑食啊,你家开饭店,自然少不了好吃的,可也得多吃青菜才好啊,我儿子和你挺好的,我在家就让他多吃蔬菜,这样才好长身体啊,以后可不能挑食了啊!我可得看你和我儿子谁听话,呵呵!”听着您的话,我不觉震了一下,您把我叫来竟是为了这个,我连忙点了点头。接着,您和我像拉家常一样地说了一些寻常小事…… 出了办公室,我心潮澎湃。杨老师,您真好,就像是我的亲人一样,我想,您应该对待每个学生都像是亲人一样关心吧,就像是阳光呵护花草一般,不知不觉,眼角竟有些湿润…… 杨老师,您用慈爱的微笑接纳了我,让我感受到父母般无私的爱,您的微笑犹如一缕金色的阳光,温暖了我的心田,照亮了我生活的道路,让我更加奋勇向前。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托物言志是借助 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区别是什么?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 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二者在某些时候是可以相融的。总的说,它们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象征和托物言志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象征是以物喻人,和

比喻和象征的区别

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具体形象(象征体)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使用象征手法的句子一般都由象征体和本体两部分构成,而且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必然有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往往依靠联想建立,而且是从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即是想到本体与象征体的相似点或相近点,从而使抽象的思想、意义、概念形象化、具体化。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使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赋予文章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与咀嚼回味的余地。 比喻也称打比方,通常是用熟知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陌生或抽象的事物。使用比喻说明或描写事物,可以使不具体、不生动的事物变得生动鲜明。写作中通过联想或想象从其他的人、事、物、景中找出与要记叙的人、事、物、景类似的特点“借彼喻此”,可以使读者对文章描写的对象(人、事、物、景)产生完整而清楚的印象。由此可见,比喻的作用是突出事物的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具体来说,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可以使语言生动形象;二是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三是可以把深奥、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比喻的功用也有三个方面:一是帮助说明;二是形容美化;三是起暗示作用。 由以上分析可总结出象征与比喻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象征是一种文艺创作中的表现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格,二者的这一根本性区别已经决定了它们各自的性质和使用范围:象征属于文章学范畴,比喻属于修辞学范畴;象征的使用范围小——只限在“文章”范围内使用,比喻的使用范围大——可在包括“文章”在内的一切语言文字范围内使用。 第二,象征往往以某一具体的事物表现一个相似或相近的抽象事物,如概念、思想和感情等,而且是绝不停留在某一具体事物上,比喻的喻体和本体则往往都是具体的事物。这里,对于比喻我们就不用再赘言了,单看象征就可以。杨朔先生的散文《茶花赋》中,红艳艳的“童子面茶花”象征的是伟大祖国欣欣向荣的未来美景,就是用具体的“童子面茶花”象征了抽象的“未来美景”。一句话,象征的本体往往是抽象的——即便本体是具体的,也不会停止在一事一物上,而是有着深广的内涵,这一点与比喻不同。比如,高尔基的《海燕》就是以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而且正是这一“战士”的光辉形象展现了1905年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前夕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宏大图景和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无私无畏。 第三,象征往往是通过某一具体事物表达某一种概念、思想和感情,一般贯穿在某一句群、段落甚至是整篇文章中,含蓄而深沉,比喻则是打比方,仅仅是为了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鲜明生动,一般只局限在某一具体的句子中。比如,茅盾的《风景谈》结尾处整个段落都是象征。此外,高尔基的《海燕》、陶铸的《松树的风格》、茅盾的《白杨礼赞》等,更是象征贯通全文。 第四,象征中的象征体一般都是作为重点事物来写的,如《白杨礼赞》就是重点写白杨,《海燕》就是重点写海燕,《松树的风格》就是重点写松树,比喻中的喻体则会明显地显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