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基本常识对联基本常识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对联知识。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对联基本常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联基本常识篇1楔子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自产生的那天起,就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站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这是因为汉字的独特造型与结构造就了对联:(1)汉字的方正典雅、齐整庄重,上下联语句的工整对仗,赋予了对联结构上的均称美,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与享受。

(2)汉语音韵的抑扬顿挫,上下联语调的和谐应对,使得对联诵读时表现出神妙的音韵美,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和快感。

(3)就其内容而言,有褒扬、有批判;有抒情、有绘景;有对历史的深思、有对现在的剖析……。

可以说:优秀的对联是集思想、书法、音乐、诗歌、造型艺术于一身的完美的艺术珍品。

它能启迪人们的心智、慰藉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对联的演革与渊源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这是对联最原始的形式。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

例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论语》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更是“奇偶相配”。

隋唐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就是一副对联。

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对联小百科: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

对联小百科: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

对联小百科: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一、对联的定义和起源1. 对联定义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种形式,在汉字文化圈内广泛流传。

对联是由两句一组的短文构成的,前后两句之间呈现出一种相对的对仗关系,而这个对仗的关系是建立在平仄、韵律、字数、词汇、意境等多个方面之上的。

在表达上,要求表现出寓意深刻、富有文化内涵以及形式美感的特点,是一种文学、艺术和文化的完美结合。

2. 对联的起源和演变对联最早出现在汉朝,当时的对联还没有现在这种严苛的结构和形式,只是两句话意思相反,形容事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联不断演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韵律、字数、意境的表达,从而加深对联的内涵和表现。

到了唐宋时期,对联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发展。

二、对联的结构和特点1. 知识结构对联是一种高度艺术化、高度抽象的语言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知识结构。

其中的文化元素包括典故、历史人物、地理、音韵、汉字等方面。

2. 语言表达对联要求语言表达简练精练,不得过多的叙述,每个字和字句必须精准而恰当,以表现出对联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意义。

3. 韵律特点对联韵律的特点是,双语上下句要保持押韵的关系。

对联的押韵并不像诗词那么严苛,而是要求相似、悦耳、通顺,在起到一定的美感作用的同时,更要达到“紧缚双句,一韵相承,形式美感的效果”。

4. 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对联的内容和形式要达到一定的统一,必须发挥结构、表述和意境等各个方面的作用。

对联的形式美感是广大人民群众欣赏和喜爱的重要因素,而对联内容的丰富和深刻也是人们喜欢对联的主要原因。

三、对联的分类和形式1. 分类对联的分类通常有文体类、主题类、字数类三种,其中文体分类包括古体和现代体。

主题分类包括春联、贺联、挽联、寿联、婚联等。

字数分类有四言类、五言类、七言类等。

2. 形式对联的形式包括各种规律的搭配方式,包括平仄韵律、字数平衡、同义反义、连续照应等。

例如,平仄韵律指的是对联的两句话必须用相同的进仄调和韵律;字数平衡指的是对联的两句话必须字数相等,或者字数之和相等。

对联的108个知识点

对联的108个知识点

对联应掌握的108个知识点第一部分:〖综合〗1、【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它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对独立的对联对联的核心是对立统一,其本质是对仗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它既独立于与诗、词、曲、赋、散文、谜语、俚语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形式的特长因过去对联常题写在楹柱上,所以也称楹联2、【对联的历史】目前认为,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广泛地使用从律体文学形式出现的高峰期而论,“清联”可以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并驾齐驱从历史朝代来说,对联的萌芽阶段:从汉晋到唐;发展阶段:从五代到元;繁盛阶段:明清两代3、【桃符】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音“图”)、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即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为驱避鬼怪到五代时,桃木板上的神像就演变为书写文字的对联4、【对联与文字】汉族语言不同于其它民族语言,其它民族语言往往很难做出文字上的两两相对和形式工整协调的对联汉语文字字形方正,结构优美,音节分明,声调匀称因此,汉字便于形成对句,适合创作对联汉字的特点使对联成为汉语言文学所独具的一种艺术形式,各种拼音文字都不可能产生对联5、【副】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6、【言】诗体的“言”以每一句的字数计算,如五言、七言……对联则以上联(或下联)的字数计算,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四言;“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七言长句,尤其是长联,一般称字,而不论言,如昆明大观楼长联称百八十字联,而不称九十言联7、【字】一副对联的字数为全联文字数量的总和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八字;“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十四字;昆明大观楼长联为一百八十字8、【对联的标点】文章中引用对联一般在上联收尾处用标点符号一般而言,单句联联尾用分号为宜;中长联,联中已用了分号、句号,上联尾用句号为宜;至于某些表达特殊语气的标点符号,可使用疑问号或惊叹号等对联贴在墙上或门的两侧不用标点符号9、【上联】对联的前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先为上,故先书的部分为上联上联又称出句、上支、上比、对公、对头……10、【下联】对联的后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后为下,故后书的部分为下联下联又称对句、下支、下比、对母、对尾……11、【全联】整幅对联,包括上联和下联12、【横批】是指挂贴于一副对联上头的横幅,一般指配合春联使用的文字,与名胜楹联配合使用的称横额所谓“横”,指的是横写的书写方式;“批”,含有揭示、评论之意,指的是对整副对联的主题内容起补充、概括、提高的作用因此,横批应当与主题内容相关,应当尤其精炼(实践中多以四字为格),也应当考虑平仄交替横批的字词和内容还应避免与上下联简单地重复横批应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不应当是画蛇添足“横批”之“虚额”:不直书地名,或用典,或拟景,更具文采的横额,如南昌滕王阁的“仙人旧馆”,《红楼梦》中的“有凤来仪”、“杏帘在望”;“横批”之“实额”:直书该处地名、店名的横额,如“黄鹤楼”、“同仁堂”13、【对联的书写与张贴】对联(上下联)的书写格式,可以横写,也可以竖写,在实用中一般是竖写竖写时,如果分成数行,则应注意上联要由右而左书写,下联要由左而右书写上端要平齐,下端最内行(即最末行)应较短使全联成为繁体的“門”字形而在在张贴、悬挂、雕刻对联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此时左右,应以面对对联的人的左右来确定)14、【绝对】又称为片玉对联中所谓的“绝对”一般有两重意思:一、指对联的技巧、用词之高妙达到空前绝后,甚至无与伦比的地步,令人叹绝二、因联句奇巧、新颖、难度大而长时间无人对出的出句,常被称为绝对或片玉如:明月照窗纱,个个孔明逐个亮(谐音镶嵌复姓人名:诸葛亮,字孔明)15、【合壁】或称“双壁”,指将“片玉”之联对上16、【短联】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少于七字的联语17、【中联】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在七至二十之间的联语18、【长联】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各达二十字以上的联语19、【句脚】在多句组成的对联中,每一分句的尾字称之为句脚,在单句联中,句脚即是联脚20、【联尾】上、下联的最末一个字21、【通用联】适用于较大的范围的对联,叫通用联如春联、励志联等22、【专用联】仅用于某一方面或某一特定对象的对联如:铁汉三杯软脚;金刚一盏摇头此联仅适用于酒馆23、【胜迹联】为名胜古迹题写的楹联胜迹联包括山水风光联、园林古迹联、祠庙墓陵联和寺院道观联如:千峰拨地,万笏朝天24、【婚联】为婚嫁喜事所作的楹联,又称喜联如:琴瑟春常润,人天月共圆25、【寿联】为他人(或自己)祝贺寿辰而作的楹联旧时习惯,人到而立之年(年满30)方可称寿,因此寿联主要用于30岁以上的人如:南山欣作寿,北海喜开樽26、【挽联】也叫哀挽联,是在治丧祭祀时悼念死者的,故民间也称丧联如:绿水青山谁做主,落花啼鸟总伤神27、【题赠联】在社会交际应酬中用于题赠酬答的对联叫题赠联题赠联分两种,一是赠人,一是自题如: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28、【行业联】专门用于各行各业的楹联称作行业联如:虽是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29、【游戏联】以知识性、趣味性体现文字游戏的对联如: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30、【节日联】在节日期间书写、悬挂的对联如:春至芳菲入画图,化机活泼悟鱼鸢31、【春联】也叫“春贴”,它是对联家族中出现最早、最为普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个品类五代时,蜀后主孟昶(音“厂”)亲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有确凿记载的最早的一副春联用红纸书写春联始于明初,相传有一种叫“年”的鬼害怕红色,人们为驱邪害,采用红纸明代时,“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例:春回大地,福满人间32、【网络对联】就是以传统对联知识为依托,以现代虚拟网络工具为交流手段的对联第二部分:〖格律〗A、〖基本要素〗33、【对联的格律】是指对联的实用、欣赏和创作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格式和规律。

对联的基本知识与写作技巧

对联的基本知识与写作技巧

对联的基本知识与写作技巧对联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是以诗句为基础,以对仗的方式写成的文学形式。

它以简短的形式表达含蓄深刻的意义,既有节日祝福的对对联,也有展示才华的艺术对联。

对联的写作技巧主要包括押韵对仗、平仄协调、格律整齐、内容互补等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对联的基本知识和写作技巧。

一、对联的基本知识1.对联的定义:对联是以对仗的方式写成的文学形式,它包含两组相对应的文字,一般由前联和后联组成。

2.对联的形式:对联的形式比较多样,有长对联、短对联、对绝句、对律诗等形式。

其中,短对联是最常见的形式,一般由四个字组成。

3.对联的分类:对联可分为吉祥对联、文化对联、艺术对联等。

吉祥对联用于节日祝福,表达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文化对联强调文化内涵,表达传统文化的价值;艺术对联则注重对仗、用典、形象等艺术表现。

4.对联的应用场合:对联广泛应用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如春联、对联题字、对联题画等,还可用于寺庙、楼阁等建筑物上,以及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中。

二、对联的写作技巧1.押韵对仗:对联的前后两联一般采用押韵的方式,通过相似的音韵使对联更加和谐。

押韵可以使用平仄对押,也可以使用声辅韵母对押。

例如:“飞花落而百花香,鸣鸟鸟而乱林响。

”前联和后联中的“香”、“响”形成了押韵。

2.平仄协调:对联通常使用七言或五言诗的词句作为对联的内容,要求前后两句平仄相对,字数相等。

平仄的搭配要符合韵律规律,使对联更加优美。

例如:“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时光难得一见红颜。

”前联和后联中,每句都是七言诗,平仄相对。

3.格律整齐:对联的格式要整齐划一,前后两联的字数要相等,每行的字数也要保持一致。

字体的书写要工整、工整,排版要规整、平衡,注重对联的整体美感和视觉效果。

5.用典巧妙:写对联时,可以巧妙地运用典故、典型的句型、成语等,表达出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用典不仅能提升对联的文化内涵,也可以增添艺术效果,使对联更具有吸引力。

6.形象生动:对联中的词句要尽量使用形象生动、富有想象力的语言,以便更好地描绘出情景或寓意。

对联全部知识点总结

对联全部知识点总结

一、对联的历史来源和发展对联起源于我国秦汉时期,当时以四句诗的形式作对联,又称“四岳贺门”或“四岳庆门”。

后来,随着唐宋时期文学的发展,对联逐渐演变成了以对仗押韵的形式定型。

明清时期,对联在民间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和应用,成为了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如今,对联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

二、对联的结构特点1. 对仗:对联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对仗,也是其独特之处。

对仗即为前后句之间的词语要相呼应、相互呼应。

2. 押韵:对联的第二个特征是押韵,即对联中的句子末尾一定要形成韵脚。

3. 形式简洁:对联的形式要求简洁明了,一般以四个字或七个字为主,少量可用六个字。

4. 含义深刻:对联的另一个特点是蕴含深刻的哲理或情感,能够表达出丰富的内涵。

三、对联的分类对联根据其结构和意义可分为很多种类,如:1. 顶联和联:一般对联由两联组成,上联叫“顶联”,下联叫“联子”。

2. 四言对联和七言对联:根据对联的字数可分为四言对联和七言对联。

3. 对仗对联和押韵对联:根据对联的音韵特点可分为对仗对联和押韵对联。

4. 主题对联:根据对联所表达的内容可分为吉祥对联、励志对联、爱情对联等。

5. 形式对联和抽象对联:根据对联所表达的形式和抽象意义可分为形式对联和抽象对联。

四、对联的应用领域对联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如:1. 庆祝活动:对联作为一种吉祥之语,常常出现在庆祝活动中,如婚礼、生日、节日等。

2. 装饰艺术:对联也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中的一种形式,常出现在门楣、廊柱、屏风等处。

3. 文学作品:对联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也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诗歌、散文等。

4. 文化活动:对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活动中的一部分,如对联比赛、对联展览等。

对联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对联的艺术鉴赏要点包括:1. 对仗:对联的对仗要求前后句之间的字句要相呼应、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对称美。

对联知识要点整理初中

对联知识要点整理初中

对联知识要点整理初中一、对联的定义和历史1. 对联是汉字文化的瑰宝,是一种用对仗的方式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文学形式。

2. 对联起源于古代汉字的书法练习,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

3. 对联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被广泛应用于传统节日、庆典等场合。

二、对联的基本要素1. 上下联: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成,上下联之间需要形成对仗关系。

2. 韵律:对联需要符合一定的韵律规则,如平仄、押韵等。

3. 对仗:对联的上下联需要在意义和结构上形成对仗关系,通常有对偶、对句、对联等形式。

4. 内容:对联的内容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主题,如祝福、励志、嘲讽等,但需要简洁明了,表达准确。

三、对联的分类和形式1. 根据字数:对联可以分为四言、六言、八言对联等,根据字数的不同,对联的形式也有所区别。

2. 根据内容:对联可以分为吉祥对联、庆典对联、讽刺对联等,不同的内容会带给人不同的情感和体验。

3. 根据形式:对联可以分为对偶对联、对句对联、对联对联等,不同的形式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和效果。

四、对联的创作技巧和要求1. 确定主题:对联的创作首先要确定主题,明确要表达的情感或思想。

2. 简洁明了:对联的表达要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重复。

3. 用词精准:对联要使用准确、恰当的词汇,使表达更加准确和生动。

4. 语言优美:对联要求语言流畅、优美,句式要多样化,以增加表达的韵味和美感。

5. 丰富想象:对联可以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丰富想象力,增强表达的效果。

五、对联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1.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 对联可以传递文化信息,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

3. 对联在节日庆典、婚嫁喜庆等场合被广泛应用,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六、对联的习作和欣赏1. 学习对联需要不断进行习作和练习,通过模仿和创新,提高对联的创作水平。

2. 对联的欣赏可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全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

全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

全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对联的基本概念对联是一种有规律的语言形式。

对联一般由前衬和后衬两个句子组成,前衬和后衬在意义上相互呼应,语言形式上相对称。

对联的创作要求用典、工整、完整。

用典是指对联中要用到典故、历史、文学、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体现文化积淀;工整是指对联的排比结构要求匀称平稳、字数相等,形式上要求和谐;完整是指对联要有内容,要有积淀,要有意义,不是空洞的、无聊的文字排列。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中国文学的瑰宝。

二、对联的类型对联可以分为诗对、散对、俚俗对等多种类型。

1、诗对诗对是使用诗体形式的对联。

因此,诗对的前衬和后衬都必须符合诗句的韵律和字数的要求,前后句还可以呼应联想。

诗对需要有诗的意境和韵味,用词需精练。

例如:“春水轻舟跨枝嫩,秋风嘹亮泊叶深。

”2、散对散对是使用散文形式的对联。

散对的排比结构更显灵活,没有严格的音律和字数要求,但前后句意义呼应,句式工整的特点依然需要遵循。

例如:“山高水长有彩虹,花暗莺喧竞蝶飞。

”3、俚俗对俚俗对是指内容多为儿歌、笑话、顺口溜等俚俗之文。

俚俗对是对联中生活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形式上更灵活,内容上富于幽默。

例如:“官有官言不算官,民有民气更难民。

”三、对联的创作方法对联的创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用典、排比、对仗、意境、清新、幽默。

1、用典对联的创作离不开历史典故、传统文化、历史人物等方面的内容。

对联的用典要求在短短的两句话中有所呈现,不但要求在句子中有典故的隐喻,还得结合上下文的含义,在短小的篇幅中传递深厚的文化内涵。

例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篙春水笑吟风。

”2、排比排比在对联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排比是指在对联中,前后句之间在韵律上需要达到一种和谐统一,句式严整对称,套韵工整。

例如:“山寺钟声动地来,夜半猿啼影树花。

”3、对仗对仗是指对联中前衬和后衬的形式对称。

对仗一般可以从音韵上、意义上、句式上等多个方面呈现,对仗使得对联的前后句更加丰富多彩,富有韵味。

通用对联知识点

通用对联知识点

通用对联知识点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用诗文形式表达对仗关系的艺术形式。

它通过对字句的巧妙安排和对仗的艺术手法,传递出深刻的思想和感情。

对联的创作和鉴赏需要一定的知识和技巧。

本文将逐步介绍通用对联的知识点。

一、对仗技巧对仗是对联创作的核心,它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同时在用字、用词、意境上达到平衡和对称。

常见的对仗技巧包括:1.平仄对仗:平仄是指汉字的声调。

对联中,上下联句子的平仄要保持一致,以保持韵律的协调。

2.简练对仗:对联的字数要保持一致,同时要尽量避免冗长和啰嗦的句子。

3.平行对仗:对联的结构要保持平行,即上下联句子的结构和用词要保持一致,以达到美感的平衡。

二、常见题材对联的题材千变万化,可以涵盖各个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对联题材:1.自然景观:对联可以描写山水、花草、季节等自然景观,展示自然美的表达。

2.人物形象:对联可以描绘历史人物、文化名人或普通人物的形象,展示人物特点和情感。

3.社会热点:对联可以反映社会热点、时事问题,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4.寓意哲理:对联可以通过寓意和哲理来传递思想和价值观,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三、名家对联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众多才华横溢的对联名家,他们的作品成为了经典。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对联名家:1.黄遵宪:清代著名对联家,其作品以峭拔雄伟的形象和深刻的哲理闻名。

2.龚自珍:近代著名爱国诗人,他的对联作品以振奋人心的情感和豪迈的气势而著称。

3.雷震子:现代著名作家,他的对联作品以幽默风趣和犀利的语言讽刺社会现象。

四、对联的传承与发展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喜爱和传承。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对联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一些年轻人开始尝试用现代词汇和表达方式创作对联,使其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总之,通用对联是一门独特而精妙的艺术形式。

掌握对仗技巧和常见题材,了解著名对联名家的作品,以及对联的传承与发展,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创作对联。

对联知识点总结

对联知识点总结

对联知识点总结一、对联的由来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中,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唐代诗人黄巢曾在洛阳大行宫建立“联句会”,即对联会,创设风犀会。

此外,据《太平广记》记载,南朝时期,已经有了联句的形式。

而唐代时期,对联的形式发展更为成熟,这是与唐代文学的繁盛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有着密切的联系。

唐代的对联,主要以“七言比对”为主,句式的对仗与字音的和谐相融合,使得唐代对联形式更显得成熟和优雅。

所以,可以说对联在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

二、对联的特点1. 对仗紧密、韵味悠长对联的最大特点就是对仗,即前后句的对称性。

对联的两句必须前后呼应,声韵相对。

在对联中,字音和谐,意思相连,前后句的搭配要形成一种紧密的联系,使得整体显得和谐统一,让人感到句句精彩、韵味悠长。

2. 内容富有诗情画意对联的内容通常是诗情画意的,常常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对事物的理解。

对联的内容可以是丰富多样的,可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以及对人生的感慨等。

因此,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中国文化内涵的方式之一。

3. 表现手法多样、形式丰富对联的表现手法非常多样,形式也非常丰富。

对联可以是以景色为题材,描绘大自然的美好;也可以以历史为题材,抒发对传统文化的赞美;还可以以生活为题材,表现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等。

因此,对联在形式上可以说是非常灵活的,可以适应不同的题材和情感。

4. 寓意深刻、意蕴悠远对联的寓意很深刻,意蕴悠远。

对联常常抓住事物的本质,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让人感到意蕴悠远。

通过对联的表达,人们可以得到一种思想启迪和精神慰藉,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对联的用途对联的用途非常广泛,可以说是无所不包。

对联可以用来点缀文学作品,增添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在古代诗词中,对联经常被用来作为押韵的手法,使得诗词显得更加优美动人。

此外,对联也可以用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对事物的理解,表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对联的十个基本知识

对联的十个基本知识

对联的十个基本知识对联呀,那可是咱中华文化的瑰宝呢!这里有十个基本知识,咱可得好好唠唠。

其一,对联得对仗工整呀!就像两个人站在一起,得相互匹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这才有那味儿。

你想想,要是上联说“红花”,下联来个“绿叶”,多和谐呀,要是来个“蓝球”,那可就不伦不类啦,对吧?其二,平仄得协调。

这就好比音乐的节奏,平平仄仄平平仄,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韵味。

要是平仄乱七八糟,那读起来得多别扭呀,就像唱歌跑调一样。

其三,字数得相等呀。

上联几个字,下联也得几个字,不然一边长一边短,多难看呀。

这就跟人的两条腿似的,得一样长才能走得稳当。

其四,意境要相符。

上联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图,下联要是来个杀猪宰羊的场景,那不是大煞风景嘛。

其五,用词要精炼。

别啰嗦半天说不到点子上,几个字就能表达清楚的,就别长篇大论啦。

其六,要有新意。

老一套的东西大家都看腻了,得有点新花样,让人眼前一亮。

其七,注意韵律。

读起来要有节奏感,就像跳舞一样,一板一眼,有起有伏。

其八,要符合情境。

过年有过年的对联,结婚有结婚的对联,可不能乱套哦。

其九,多学习古人的经典对联。

那可都是精华呀,能学到不少东西呢。

其十,要多练习。

就像练功一样,只有不断练习,才能写出好对联来。

咱平时过年贴的对联,那都是有讲究的呀。

好的对联能让人心情愉悦,还能增添喜庆的氛围。

大家可别小瞧了这小小的对联,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呢!你说要是没掌握好这些基本知识,能写出好对联来吗?所以呀,咱们都得好好琢磨琢磨,把这对联文化传承下去。

让后人也能感受到对联的魅力,这多有意思呀!。

对联知识大全

对联知识大全

对联知识大全对联,又称对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由两句意思相对应、声韵相呼应的诗句组成的文学创作。

对联语言简洁明了,押韵翔实,形式多样,寓意深远,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下面是对联知识的大全。

一、对联的定义对联是由两个相对应意思的诗句组成的对子,常用于年画、楹联、黄梅戏等文艺形式,具有祝福、警策、抒情等多种作用。

二、对联的分类1. 国画对联:与国画搭配使用的对联,多用于写意画和花鸟画上。

2. 山水对联:与山水画搭配使用的对联,通常描绘山水之美。

3. 人物对联:与人物画搭配使用的对联,多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4. 楹联:一种常用于庙宇、宫殿、牌坊等建筑物上的对联。

5. 年画对联:拜年时用的对联,多为祝福之意。

6. 诗联:由两首诗的上半句和下半句组成的对联。

三、对联的要求与技巧1. 对仗:对联两句之间要有对仗关系,包括平仄、声调、声母韵母等。

2. 合乎意境:对联的意境相对应,要体现出主题的内容和情感。

3. 字数对称:对联的字数要保持对称,不可多一字或少一字。

4. 内容鲜明:对联的内容要表达明确,不可模糊不清。

5. 押韵规范:对联的韵脚要规范,要求字音谐和。

四、对联的价值与作用1. 艺术价值:对联是一种艺术形式,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创作才华和审美水平。

2. 文化传承: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3. 教育指导:对联常常用于警策和教育引导,能够表达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价值观。

4. 智力训练:对联的创作需要结合语言的音韵和意义,对于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五、著名对联家1.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对联创作造诣高,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2. 邵雍:南宋理学家,也是一位著名的对联家,对联造诣深厚,作品流传至今。

3. 梅辉祥:晚清著名对联家,对联创作出了许多作品,追求艺术和品质的高度统一。

对联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

对联张贴的基本知识

对联张贴的基本知识

对联张贴的基本知识
张贴对联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 确定上下联位置:一般情况下,右边贴上联,左边贴下联。

但这也取决于横联的起始方向,即横联从哪个方向读,那么上联就在哪个方向的右边,下联则在哪个方向的左边。

- 根据音调平仄分:春联讲究音调平仄,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应为仄音(三四声),而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应为平声(一二声)。

这样,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 按照因果关系分:有的春联是按照因果关系分的,即上联描述原因,下联描述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 按照时间先后分:如果春联的时间顺序写在前面,那么上联在右,下联在左;反之,如果在后面,则上联在左,下联在右。

- 按照空间范围分:通常情况下,小的在前,大的在后。

但如果春联中有特别强调的空间概念,则需要特殊对待。

- 考虑横批:有时可以根据横批来判断上下联的位置。

如果横批是从左往右读的,那么上联在上,下联在下;如果是从右往左读的,则相反。

- 其他特殊情况:对于一些特殊的对联,如从诗词、文章中摘出来的对偶句子,可能会有不同的位置安排。

- 注意事项:贴春联要粘牢,避免春联边缘翘起或脱落;同时,横批不应随意贴,应根据春联的内容和形式来确定。

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

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

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对联定义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

对联又称对子,它是由两句相对的对仗诗组成,上下句的韵脚相对应,具有一定音韵,富有表现力和韵律美。

对联的写作讲究对仗分工和艺术表达,常以平仄对、内容互见、左右呼应为标准。

对联的创作形式和题材多种多样,可以用以祈祷、庆贺、劝诫、讽刺等,是文学艺术的一种丰富表现形式。

二、对联的种类1. 平水对平水对是对联的一种形式,指上下联的内容相对呼应,尽量达到平行、和谐、对应的效果。

对联写作时要求上下联的内容相关性强,要求较高的审美标准。

2. 穿径对穿径对是对联的一种形式,指上下两句的对仗关系穿透得比较深远,富有内涵和抽象意义。

穿径对是对联中的一种高深的表现形式,要求对作者的文字功底和审美要求都较高。

3. 化刺对化刺对是对联的一种形式,指上下两句对仗时具有比较强烈的讽刺和警示意义。

化刺对创作时要求辛辣刻薄、辞藻直截、寓意深刻,具有一定的文学品位和趣味性。

如:天上麒麟过,海中龙神游。

春风送暖日,花开处处香。

三、对联的创作技巧1. 题材广泛对联的题材应用范围广泛,可以应用于节庆祝福、纪念纪念、设施提醒、宣传鼓舞等领域。

对联的创作可以围绕风景、人物、节日、社会现实等方面展开。

2. 语言精炼对联的创作要求用词精炼,表达准确且有力度,避免冗词赘章和含糊不清。

对联中的用语要求贴切、典雅、具有文学品味和审美价值。

3. 内容表达对联的创作要求内容丰富、意境抽象、表达深刻。

上下联的内容要求相关性强,要能达到上下呼应的效果。

同时,对联的写作要抓住时代特点,反映社会现实,对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态度进行塑造。

4. 音韵优美对联的写作要求音韵优美,对仗平稳,上下联的韵脚相对应,能产生一定的美感和节奏感。

对联的写作中还要求注意语音、韵律和声调的搭配,让读者在朗诵中产生一定的享受。

四、对联的欣赏价值对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它富有表现力、韵律美和寓意深刻。

对联的欣赏不仅能够欣赏到文字的艺术之美,还能够深刻理解中国的文学、历史与文化。

对联的基本知识

对联的基本知识

对联的基本知识:1.字数相等。

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

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

2.词性相对。

一般称为【实对实,虚对虚】,上下两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3. 结构相应。

上下两联的句法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等。

4.节奏相合。

上下两联的停顿位置是相同的。

5.平仄相协。

平仄最起码的要求是: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

平仄相协,富于音乐美。

上联贴在大门的右边,下联贴在大门的左边。

6.意义相关。

上下联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上下两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练习题目:1对联寻亲。

下面本是四副完整的对联,但是失散了,请你用线段把它们联接起来,使之重新变得完整。

A.两袖清风存正气 a.琴棋书画自陶情B.竹菊梅兰可养性 b.莫愁两鬓霜雪寒C.且喜满园桃李艳 c.雪压难摧涧底松D.风吹不动天边月 d.一间陋室透书香2、删改下面句子中画线的部分,使它与前面的句子组成对偶句。

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临绿水的轩斋。

3、删改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使之对仗工整。

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五更就忙着起床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修改后上联为:4、删改下面对联的下联,使之与上联对仗工整。

上联: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会亏我。

下联:心田好似大海,能够纳百川亦可容忍他人修改后下联为:5、删改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使之对仗工整。

上联:井冈山,青山此起彼伏,峻岭绵延不断;下联:鄱阳湖,绿水荡漾,碧波粼粼。

修改后上联为:。

6、这幅对联的下联有一处不妥,请修改。

吴敬梓冷眼观世,《儒林外史》讽丑恶;深情怀旧周树人,《朝花夕拾》忆往昔。

7、改下面这副对联划线处有明显对得不工整的地方,请做改动,使之合乎对联的要求。

登高望远见山青水绿千帆过,放歌纵酒喜暖日融泥万木春。

8、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的上联调整下联。

对联的90个知识点

对联的90个知识点

对联的90个知识点1. 对联是由上下两句对称的诗句组成的,通常以七言或五言为主。

2. 对联的结构分为上联和下联,上联放在右边,下联放在左边。

3. 对联的内容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主题,如节日祝福、人物赞美、自然景观等。

4. 对联的韵律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声调相对应,形成和谐的韵律感。

5. 对联的字数一般为4个字或6个字,也有少数为8个字的。

6.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7.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8.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9.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10.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11.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12.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13.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14.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15.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16.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17.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18.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19.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20.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21.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22.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23.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24.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25.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26. 对联的字数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但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减。

通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

通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

通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对联的基本要素1. 对仗:对仗是对联的基本要求,是指上下联在语音和意义上呼应对应。

一般情况下,对仗包括平仗、仄仗、押韵等要求。

平仗是指上下联的音节数相等,如举案齐眉;仄仗是指上下联的音节数不等,但声调、韵母相对应,如波涛汹涌;押韵是指上下联末尾的几个音节相同或相似,如海阔天空。

2. 含蓄:对联的表达要求简练、朴实,不得言过其实,要求言简意赅,提炼表达。

3. 意蕴:对联常常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不能简单地只是句子的堆砌。

好的对联应该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二、对联的体裁1. 庆祝类对联:这类对联常常出现在各种庆祝活动中,如生日庆典、婚庆、节日等。

常常包含着对应场合的吉祥祝福和美好愿望,如团圆喜庆,百年好合。

2. 励志类对联:这类对联常常包含着对人生的思考、奋斗和启示,鼓励人们战胜困难,如凌波微步,谦虚谨慎。

3. 清新类对联:这类对联通常包含着对自然的赞叹和表达,如清风徐来,明月当空。

4. 滑稽类对联:这类对联常常带有讽刺、幽默、调侃的味道,让人捧腹大笑,如虚惊一场,不痛不痒。

三、对联的发展历程对联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碑刻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联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

唐代是对联发展的重要阶段,唐代诗人王之涣、宋之问等都有不少优秀的对联作品。

明清时期,对联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成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融合,对联也得到了创新和发展,不仅在中国,对联在东亚诸国也有留存和传承。

同时,在现代社会,对联也得到了电子媒体的传播和推广,成为了文化传统的一种现代表现方式。

四、对联的学习方法1. 多积累语言知识:对联需要灵活运用汉语语言,因此要注重积累词汇、熟悉常用成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2. 学习经典名句:经典名句常常可以给我们灵感和启示,可以通过阅读古诗文、名人散文等途径,来丰富自己的文学修养。

3. 锻炼想象能力:好的对联不仅要求对仗,更需要通过联想,去创造有趣、富有表现力的对联。

对联基础知识

对联基础知识

对联基础知识一、对联的起源与发展(一)对联概述对联俗称―对子‖,简称―对‖、―联‖;别称―联对‖、―联语‖、―联句‖;雅称―楹联‖、―楹贴‖、―贴子‖、―偶句‖、―应对‖、―对语‖等等,是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

对联的历史悠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传统的实用文体。

与诗的单位叫―首‖,文的单位叫―篇‖的道理一样,对联的单位叫―副‖,古人用―幅‖。

对联由两个等量字句组成,前一部分叫上联,也叫上支、上比、出句或叫对公、对首。

后一部分叫下联,,也叫下支、下比、对句或叫对母、对尾。

上下句合称一联,为全联缺一不可。

楹联是传统的格律文学,具有格律性、典型性。

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就不应称其为楹联。

对联的字数与―言‖有相应的关系。

字数是上下联字数之和,其中和之半为―言‖。

比如传统春联―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是八字四言联,居室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是十字五言联;―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是十四字七言联。

与对联最密切的是横批,也叫―横联‖、―横额‖。

横批贴在两个对联中间上面,一般是四个字的。

它的作用是把上下联的中心思想概括出来,有总结和点化作用。

(二)对联的起源与形成对联与包括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等在内的其它文学体裁、语言、文论术语之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

1、对偶修辞手法孕育了对联对联区别于其它文体最显著、最基本的特征,就在于它的上下联,从字数、句式、内容、到平仄、韵律等,全用对偶。

因此,要探索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就不能不首先涉及到对偶。

对偶是汉语修辞格之一。

对偶是―对仗‖和―骈偶‖两个词的演化综合。

对仗是诗词曲联中语句的一种对偶形式。

―对仗‖缘于古代宫中卫队的行列仪仗队。

这种仪仗队是两两相对地排列的,其队形、人数、服饰、旗号等都整齐对称排列,所以叫―对仗‖;骈偶的―骈‖是指两匹马并驾齐驱,―偶‖指两个人结合在一起。

合成―骈偶‖,也是成双成对的意思。

对联基本知识

对联基本知识

示例
• 而另有些诗句是可以成对联的,比
如: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 又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内容相关
• 上下联的内容如缺乏有机的联系,即使对
偶再工整,也是毫无意义的(另有一种无 情戏对除外)。内容相关就是要使联句置 于同一个特定的范围之中,在表达的主题 上要有必然的联系。
2、 递进关系
• 指上联叙说某一事物某时某刻的状态或人
物动作,下联则进一步说同一事物更深层 次的状态或人物更进一步的动作。
• 如有一古联说新婚夫妇进洞房时,新
郎出联“十八年来未谋面”,新娘对 说“三五朝后便知心”,这联从人类 婚姻发展变化的规律上,从不识到相 亲相爱的渐进过程进行了生动有趣的 描述。又如“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 明月送将来”, 则是从时间上对花影 这一事物的递进说明。
一活动的两个不同时间来叙述。
• 如在《红楼梦》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中贾府姐妹们以雪为题之所有联,都是就雪的 不同物性或不同人事对雪的不同感受来叙说的。 其中不少是并连关系。试看:香菱出联“入泥 怜洁白”,探春对“匝地惜琼瑶”。这联中在 情景上都是说雪从天落地时的形态,是典型的 并列关系。从天落地时,有两个意象:一是洁 白如玉二是清净如琼,又如宝琴出联“烹茶冰 渐沸”湘云对说“ 煮酒叶难烧”这联则从雪 的用途特性上连接。这种关系的联,往往说的 是同物同事或同人等,运用恰当,自是最高境 界,但运用不好,易有合掌之嫌。
联说的是坚贞不屈,慷慨就死的英雄 人物,下联对比说委曲求生,圆滑处 世的小人,一玉一瓦,褒贬分明。
然而,就对联意境而言,还有许多 相关联而并不是同类事物的联语, 不在上述关系之例,如反衬、比兴 等以视使用情况而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基本知识
对联介绍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

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对联的传统习俗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关介绍和评定文字如下:
楹联习俗源于中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西晋时期(公元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

在一
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

楹联有偶语、俪辞、联语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肇始于明代。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对联习俗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春联习俗:春联古称春贴,是一年一度新春佳节时书写张贴的一种时令对联。

春联习俗起源于五代,至宋代已成形,明代已很普遍。

在湖南,贴春联是春节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习俗。

春联具有祝颂性、时效性和针对性特点,并突出一个“春”字。

婚联习俗:婚联是为庆贺结婚之喜而撰写对联,通常张贴于婚娶之家的大门、洞房门、厅堂或妆奁堂上。

其内容多是对结婚双方的热情赞美和良好祝福,带有浓烈的吉祥、喜庆色彩。

寿联习俗:寿联是为过寿的人祝寿专用的对联,其内容一般是评赞过寿者的功业才能、道德文章、祝福过寿者多福高寿,美满幸福,具有热烈而庄敬的感情色彩。

挽联习俗:挽联,有的地方叫丧联,系由挽词演变而来,是一种人们用于对先人、死者表示缅怀、寄托哀思的对联。

往往贴在门口、骨灰盒两侧、追悼会会场两侧、花圈上,一般用白纸配黑字,具有肃穆、庄严和沉痛的感情色彩。

透过联语,唤起人们对死者的追念和尊敬之情。

对联的主要特点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