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领导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与式领导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摘要:本文研究的是参与式领导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以组织信任为中介变量。参与式领导作为一种领导风格正被广大学者研究,我们发现:(1)参与式领导对团队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2)组织信任氛围在参与式领导与团队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
关键词:参与式领导;团队创新绩效;组织信任氛围
1、研究的问题与目的
近年来,创新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基于团队的创新更是创新成功的保证。不同的领导风格对团队的创新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如何发现最优的领导风格,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1]。本文是研究参与式领导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以组织信任氛围为中介变量,来研究领导风格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
参与式领导这种领导方式的核心在于领导者注重向下属们分享权力。通过主动倾听和采纳他输得意见,能够使下属做出自主自发的努力,进而完成目标。领导者采用参与式领导风格,会使组织的信任程度增加,团队更和谐,更有权利去进行开发创新,所以团队的创新绩效就会提高。本文的研究框架如下:
研究框架
2、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
2.1参与式领导与团队创新绩效
根据下属的参与程度不同,参与型领导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咨询类型。(2)共识型。(3)民主类型。目前,针对团队创新学术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1)分析组织创新团队层面,即从组织的角度分析了团队创新的过程。(2)分析组织创新小组活动过程。团队是当今时代越来越重视的话题,只有很好的协调合作,才能发挥集体的智慧,实现组织目标。合作是永久不变的话题,团队的创新越来越被认为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参与式领导给予下属充分自由权,并且,创新团队拥有一定的权力来决定他们的创新,所以,会提高团队创新绩效。基于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参与式领导对团队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
2.2组织信任氛围的完全中介作用
根据costigan的观点,组织信任的氛围是一种特殊的气氛(organizational climate)[3]。这个定义强调了组织的主要成员在组织内对整个环境的信任评价[4]。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气氛、组织信任氛围具有以下特性:(1)其他成员的组织行为和组织系统和政策可以影响个体组织信任感知;(2)组织信任是对他们个人在组织环境的主观判断;(3)对组织目标的个人情况和事件的主观解释的组织气氛的影响感知。
costingan和berman提出了组织信任的三维结构模型[3],它包括组织的成员对直接领导的信任,同事的信任和对企业高层管理者的信任。员工在企业的主要联系对象是直接领导和同事们,他们每
天与这些人一起工作。所以个人整体组织信任的环境评价主要来自于个人对这两组人的信任。个人对于这两个群体信任主要为人际信任,这个别为最高管理层的信任是不同的。参与式领导会促进组织信任氛围的形成,在良好的信任氛围下,团队成员之间、领导与下属之间形成良好的信任关系,能够促进团队的创新绩效。基于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参与式领导对组织信任氛围有正向作用;
假设3:组织信任氛围在参与式领导和团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起着完全中介作用。(作者单位:山东大学)
参考文献
[1]mumford m d,licuanan b.leading for innovation:conclusions,issues,and directions[j].leader ship quarterly,2004(15):163~171.
[2]west m a.sparkling fountains or stagnant ponds:an integrative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mplementation within groups[j] .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2002,51(3):355~ 386.
[3]costigan r d,ilter s s,berman j j.amulti- dimensional study of trust in organizations.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es,1998,10(3):303 ~ 317
[4]patterson m,warrp,anizational climate and
company productivity:the role of employee affect and employee level.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2004,77:193~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