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翻译之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翻译之难
上面只是从理论上讨论了翻译诗歌的重点是什么,实际操作起来并非纸上谈兵那么简单。译诗不易,已是译界共识。许多诗人、学者甚至认为“诗是不可译的”。弗罗斯特(Robert Frost, 1874-1963)的"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之论已广为人知。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 1792—1822)也认为诗歌是不可译的,说译诗是徒劳的,“犹如把一朵紫罗兰投人堆祸,企图由此探索它的色泽和香味的构造原理。”周作人曾说:“诗是不可译的,只有原本一首是诗,其他的任何译文都是塾师讲唐诗的解释罢了。”(周作人,1984:398—399)闻一多在谈到中文古诗英译时,说有些诗句的“好处末玄妙了,太精微了,是禁不起翻译的。你定要翻译它,只有把它毁了完事!”(闻一多,1984:196)翻译大师们、诗人们都说到这个地步了,诗之不可译、诗之难译,可见一斑。然而,“人类生活在同一个物质世界里,人类的语言反映着人类普遍的共性。各民族语言虽然不同,但可以利用相同的概念,称谓事物,解释词义。正是这种共性为不同民族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行性依据,为不同语言的翻译提供了可译性基础”。(王秉钦,1995:13)从十七世纪,或更早,就不断有汉英、英汉诗歌译作出现,在特定时期甚至还有过翻译高潮,其中不乏公认的佳作。因此,“诗不可译”论也就不妨把它看作译者自叹的感慨之词吧!辜正坤在探讨诗耿的可译与不可译问题时,认为诗歌翻译大体上分成五种情形:1)全可译因索;2)大半可译因素;3)半可译因衆;4)小半可译因素;5)不可译因素。全可译因素是指诗歌的行数,一些等值词汇、短语等,某些人名,地名,基本情节(叙事诗),一些句法结构及诗的基本思想等。河北Google推广不可译因素是指韵律、节奏、音节发音、特殊的修辞手法等,也就是凡属于语言本身固有属性的东西往往都不可译。诗歌的可译与不可译还要受到翻译的三要素能、审美趣味和译者读者层次的制约。(参见辜正坤,2003 :373—374)也就是说,任何一首诗都有其可译的成分。因此,一首诗“可译”、“不可译”的二元争论是毫无意义的,对译诗之难的因素进行探讨会更有实际和实践意义。诗是一种特殊的文体,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也就是“诗言志”的志,不像其他文体那么一目了然,它必须具有一种“雾里花”、“水中月”的朦胧美。“话说三分”,才能让读者有更多的想象空间,才箅得是好诗。然而正是这种“欲言又止”,使不同的读者产生不同的理解,所谓“诗无达诂”,箅是翻译诗歌的困难之一。
1.诗无达诂
首先,“诗言志”中的“志”,有时就很难理得清、说得明。诗这一特殊的文学体裁,决定其“有话不明说”的艺术特征。清诗人陈仅在《竹林答问》中说:“诗有十病,总其归曰露。意露则浅,气露则粗,味露则薄,情露则短,骨露则戻,辞露则直,血脉露则滞,典实露则支,兴会露则放,藻采露则俗。”作诗重在“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要体会通晓诗之意旨,不容易。再加上空间上的距离,时间上的跨度,个人境遇的不同等因素,读者更难准确理解诗人的意图,更难体会诗人当时的感受。所以在翻译诗歌时,有的诗义十分隐晦,一字一词之译也可让人“旬月”
2.语言的民族特质
汉语发轫于农耕文化,是一种象形会意文字,而英语则是以西方城邦和海洋文化为渊源的拼音文字,不论是书写方式还是语音体系,英语都迥然不同于汉语。反映在诗歌这种特殊的文体中,更是差之千里。汉语的方块宇可以上下、左右、前后进行对接,组合成诗,而横行的英文只能自左向右延伸,而且不能自由对接。汉诗英译时,连“空间”都被压没了,又怎能上下左右逢源呢?汉语诗歌无论律诗还是词、曲,在行数和字数上都有严格的规定,律诗犹如方正矩阵,水平再高的译者也很难在形式上将它转换为英语。同理,英语的十四行诗汉译时,保持其行数不难,要保全其音韵、音步、节奏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梁实秋曾感慨道:“用中文写十四行诗永远写不像。”(梁实秋,1931)连“写”(指模仿创作)都“不像”,何
况译呢?其实“形”还在其次,有些诗正是利用本族语言特质,无异于玩文字游戏,这时恐怕真个是“不可译”了!宋人梅尧臣听晏殊说古人写诗有全用平声字者,还没见过“全厌诗”,便有意写了一首寄给晏殊,题为《舟中夜与家人饮》:
月出断岸口,影照别舸背。
且独与妇饮,颇胜俗客对。
月渐上我席,暝色已稍退。
岂必在秉烛,此景已可爱。
这首诗的诗意倒是其次,着重证明的是诗也可全押厌声。但这层意思又试问如何翻译出来?同理,“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需梅”,表层意思用英文翻译出来不难,但要再现其中的谐音“荷’(何)、“藕”(偶)、“杏”(幸)、“梅”(媒),真是难于上青天。
3.汉英文化差异
中国与英语国家,远隔重洋,迥然不同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各自独特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孕育了风格迥异的文化,不论在教育、宗教、思维方式、政治体制、经济模式上,还是在饮食、服饰、建筑、婚丧嫁娶等最基本的生活层面都大相径庭。反映在诗歌作品中的文化差异,给其他文化的译者带来不少阅读障碍。翻译异质文化下的诗耿之难,可想而知。如前所述,意象是诗歌中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象的营造离不开诗人所处的现实世界和认知环境,因而意象不可避免地着上本民族的宗教、民俗文化色彩。“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月”在汉文化中是思念的意象、娇美的意象,由此而令人生出感伤、怜爱之情。无论是“旧时月色,箅几番照我,梅边吹笛”,还是“春江花月”、“雁飞残月”、“故乡明月”、“松风山月”、“疏帘淡月”,无不勾起懂汉文化读者的无边遐想和情思。同样,“驼铃声”令人联想到天涯羁旅,“松竹梅岁寒三友”通常是不畏权贵、髙风亮节的象征;“梅兰竹菊四君子”为洁身自好、遗世独立的君子形象;“荷花”具有出污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广牡丹”是富责的象征;“鸳鸯出对”喻雌雄搭配,“阴阳相合”则是情侣、夫妻的象征。在英文诗歌里,“rose(玫瑰)”象征爱情,“cuckoo(杜鹃)”表示春天,“forest(森林)”表未知,“west wind(西风)’,代表春风,“summer day(夏日)”可以形容女子的娇美;“skylark(云雀)”寓意自由,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意象再现到目的语诗歌中,能否激起译语读者与原语读者相同的联想,就是一个未知数了!
4.“诗眼”的翻译
译诗之难,还难在“诗眼”的翻译。所谓“诗眼”,乃是一首诗的点睛传神之处、神来之笔。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说:“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闹”即是宋祁《玉楼春》的诗眼。再如,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孤”与“圆”、杜甫《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的“垂”与“涌”等,都是公认的诗眼,诗的精彩所在,译得不好全诗黯然。现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两个版本的翻译为例。外贸翻译王国维称这句诗行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孤”字点出大漠的空旷与荒凉,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孤独之感;而长河映衬下落日的“圆”,又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孤戚的印象。写景壮观,气势恢宏,无怪乎《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也认为没有比“孤”、“圆”更有情有理的字了。
5.格调的翻译
译诗之难,还难在保持原诗的格调。钱锺书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中说:“在中国诗里算是‘浪漫,的,和西洋诗相形之下,仍然
是‘古典,的;在中国诗里箅是痛快的,比起西洋诗,仍然不失为含蓄的。我们以为词藻够鲜艳了,看惯粉红骇绿的他们还欣赏它的索淡;我们以为‘直恁响喉咙,了,听惯大声高唱的他们只觉得是低言软语。同样,束缚在中国旧诗传统里的读者看来,西洋诗里空灵的终嫌着痕迹、费力气,淡远的终嫌有烟火气、荤腥味,简洁的终嫌不够惜墨如金。”(钱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