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第二十章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章小结
7. 脑脊液是充满脑室系统、蛛网膜下隙和脊髓中央管内的无色 透明液体。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缓冲、保护、运输代谢产物和调 节颅内压等作用。它处于不断产生、循环和回流的平衡状态中。
本章小结
思考题
1. 简述脑和脊髓的被膜、排列及其作用。 2. 试述硬膜外麻醉的解剖学基础;硬膜外血肿的解剖学基础。 3. 什么是硬脑膜窦?硬脑膜窦有哪些?
腰椎间进行。
脊髓的被膜
系统解剖学(第9版)
(三)软脊膜 薄而富有血管,紧贴脊髓表面,并延
伸至脊髓的沟裂中,在脊髓下端移行为
终丝。 齿状韧带:软脊膜在脊髓两侧脊神经 前、后根之间形成齿状韧带,呈锯齿状, 其尖端附于硬脊膜上,有固定脊髓的作
用,并可作为椎管内手术的标志。
脊髓的被膜
系统解剖学(第9版)
织、脂肪、淋巴管、静脉丛和脊神经根等。软膜与蛛网膜之间为蛛网
膜下隙,含脑脊液。 2. 硬脑膜由两层合成,与颅盖骨连接疏松,易剥离,当硬脑膜血管损 伤时,可在硬脑膜与颅骨之间形成硬膜外血肿;硬脑膜与颅底各骨紧 密结合,故在颅底骨折时易将硬脑膜与蛛网膜撕裂,引起脑脊液外漏。
本章小结 3. 硬脑膜的内层褶叠形成若干突起(大脑镰、小脑幕、小脑镰、
二、脑脊液的产生与循环途径
左、右侧脑室脉络丛生产的脑脊液→室间孔→第三脑室+第三脑室脉络丛 产生的脑脊液→中脑水管→第四脑室+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正 中孔和左、右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上矢状窦→窦汇→左、右 横窦→左、右乙状窦→左、右颈内静脉
脑脊液为无色透明液体, 充满于脑室及蛛网膜下隙中, 具有运送养料,带走代谢产 物及维持颅内压的作用。
熟悉
1. 硬脑膜与颅骨的关系及临床意义,小脑幕及幕切迹的位置及临床意义,海绵 窦的位置及其与脑神经及颈内动脉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2. 大脑动脉环的组成和位置及其机能意义。 3. 脑室系统的组成、位置及交通。 1. 硬脑膜窦的血液流向。 2. 脊髓的动脉分布概况。 3. 脑和脊髓的静脉概况。
了解
第一节
迹疝压迫大脑脚和动眼神经。
(4)鞍膈:位于蝶鞍上方,封闭垂体窝,中央的膈孔 有垂体柄通过。
硬脑膜及硬脑膜窦
系统解剖学(第9版)
硬脑膜窦:硬脑膜在某些部位两层分开,内面
衬有内皮细胞,构成含静脉血的腔隙,称硬脑膜窦,
脑的静脉直接注入窦内。 硬脑膜窦的特点:无瓣膜,窦壁无平滑肌,缺 乏收缩,当其损伤时出血难止,导致颅内血肿。 硬脑膜窦内血液的流向:
脑的静脉(浅组)
脑的静脉(深组)
系统解剖学(第9版)
(一)脊髓的动脉 有两个来源: (1)椎动脉:发出脊髓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布于脊髓。 (2)节段性动脉:如颈升动脉、肋间后动脉、腰动脉等, 分支布于脊髓。 (二)脊髓的静脉 注入硬膜外隙的椎内静脉丛。
二、脊髓的血管
脊髓的动脉
脊髓内部的动脉分部
第三节
脊髓和脑的被膜
系统解剖学(第9版)
一、脊髓的被膜
(一)硬脊膜 (wk.baidu.com)脊髓蛛网膜 (三)软脊膜
脊髓的被膜
系统解剖学(第9版)
(一)硬脊膜 硬脊膜厚而坚韧,包被着脊髓和脊神经根,上 附枕骨大孔边缘(与硬脑膜相延续);两侧在椎 间孔处与脊神经外膜相延续;平第二骶椎水平以
下变细,包裹终丝;终端附于尾骨。
大脑半球的动脉(内侧面)
脑底的动脉
系统解剖学(第9版)
1.颈内动脉 起自颈总动脉,经颅底颈动脉管入颅,穿海绵窦前行。分支及其分布: (2)大脑中动脉:行于大脑外侧沟内。皮质支布于大脑半球外侧面的大部分和 岛叶;中央支(又称豆纹动脉)营养尾状核、豆状核、内囊膝和后肢。
大脑半球的动脉(外侧面)
大脑中动脉的皮质支和中央支
脑脊液循环模式图
蛛网膜粒和硬脑膜窦
第四节
脑屏障
系统解剖学(第9版)
一、血-脑屏障 二、血-脑脊液屏障 三、脑脊液-脑屏障
脑屏障的结构和位置关系
脑脊液循环模式图
本章小结 1. 脑和脊髓的表面包有三层被膜,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和软 膜。硬脊膜与椎管内面骨膜之间的间隙称硬膜外隙,内含疏松结缔组
二、脑的被膜
(一)硬脑膜
(二)脑蛛网膜
(三)软脑膜
脑的被膜模式图
系统解剖学(第9版)
(一)硬脑膜 硬脑膜由两层合成,兼有颅骨内骨膜及硬脑膜的 作用。 硬脑膜与颅骨的关系:颅顶处连接疏松,易剥离,
当硬脑膜血管损伤时,可在硬脑膜与颅骨之间形成
硬膜外血肿;颅底处紧密结合,故在颅底骨折时, 易将硬脑膜与蛛网膜撕裂,引起脑脊液外漏。 硬脑膜形成的结构:硬脑膜的内层可折叠形成若 干板状突起伸入各脑部之间,更好地保护脑。
4. 试述小脑幕切迹疝的解剖学基础。
5. 海绵窦的位置、交通,与海绵窦密切相关的结构有哪些? 6. 箭头示硬脑膜窦内的血液流向。
本章小结
思考题
7. 蛛网膜下池的概念,有哪些?
8. 简述脑的血液供应。 9. 大脑中动脉的来源、特点以及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 一旦中央支破裂出血会引起什么症状? 10. 简述脑静脉的特点以及分布。
脑的代谢旺盛、耗氧量占全身总耗氧量的20%;任何原因致使脑血流减少或中 断时,可导致脑神经细胞缺氧、水肿或坏死。 (一)脑的动脉 1. 颈内动脉:分支布于大脑半球的前2/3及部分间脑。 2. 椎动脉:分支布于大脑半球的后1/3、脑干、小脑、部分间脑和脊髓。
一、脑的血管
大脑半球的动脉(外侧面)
大脑半球的动脉(内侧面)
脑的被膜模式图
蛛网膜粒和硬脑膜窦
系统解剖学(第9版)
硬脑膜形成的结构:
(1)大脑镰:呈镰刀状,伸入两侧大脑半球之间的大 脑纵裂内。
(2)小脑镰:位于两侧小脑半球之间。
(3)小脑幕:形似幕帐,伸入大脑和小脑之间的大脑 横裂内。其前内缘称幕切迹,与鞍背形成小脑幕裂孔, 有中脑等通过。当小脑幕以上颅脑病变引起颅内压增高 时,海马旁回和钩可被挤入小脑幕裂孔,形成小脑幕切
鞍膈),呈板状伸入脑的各部间隙中,保护脑。
4. 硬脑膜在某些部位两层分开,内面衬以内皮细胞,构成硬脑膜 窦(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横窦、乙状窦、窦汇、岩上窦、 岩下窦、海绵窦),窦内含静脉血。
本章小结 5. 脑的动脉分为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以顶枕沟为界, 大脑半球的前2/3和部分间脑由颈内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后1/3及 部分间脑、脑干和小脑由椎动脉供应。这两系动脉在大脑的分支 (大脑前、中、后动脉)可分为皮质支和中央支。皮质支营养大 脑皮质及其深面的髓质,中央支供应基底核、内囊及间脑等。 6. 脊髓的动脉有两个来源,即椎动脉和节段性动脉。
大脑半球的动脉(内侧面)
脑底的动脉
系统解剖学(第9版)
3.大脑动脉环 由两侧大脑前、后动脉的起始段、两侧颈 内动脉的末端和前、后交通动脉相连而成。 在蝶鞍之上,围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
功能意义:颈内动脉与椎动脉之间的沟通,
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
脑底的动脉
系统解剖学(第9版)
(二)脑的静脉 不与动脉伴行,分为浅、深两组。浅静脉收纳皮质及皮质下髓质的静脉血, 汇入邻近的硬脑膜窦。深静脉收纳基底核、内囊、间脑、脉络丛等静脉血, 最后汇成一条大脑大静脉。汇入直窦。
系统解剖学(第9版)
1.颈内动脉
起自颈总动脉,经颅底颈动脉管入颅,穿
海绵窦前行。分支及其分布: (3)脉络膜前动脉:经海马沟入侧脑室下 角,终止于侧脑室脉络丛。分支布于外 侧膝状体、内囊后肢的后下部、大脑脚
的中1/3和苍白球等。
脑底的动脉
系统解剖学(第9版)
2.椎动脉 起自锁骨下动脉,穿第6~1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在脑桥下缘合成 基底动脉。 (1)椎动脉的主要分支 1)脊髓前动脉、脊髓后动脉,分布于脊髓。 2)小脑下后动脉,分布于小脑下后部。
硬脊膜与椎管内面的骨膜之间有一窄隙,称硬 膜外隙,略呈负压,内含淋巴管、静脉丛、脂肪 和脊神经根等。与颅内不相通。
脊髓的被膜
系统解剖学(第9版)
(二)蛛网膜 为半透明的薄膜,位于硬脊膜与软脊膜之间。 蛛网膜下隙: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的间 隙称脊髓蛛网膜下隙,充满脑脊液。向上与脑
蛛网膜下隙相通。
自脊髓下端至第2骶椎之间,蛛网膜下隙扩 大,称为终池,内有马尾。 蛛网膜下隙穿刺抽取脑脊液(腰穿)或注入 麻醉药(腰麻),临床上常在第3、4或第4、5
第二十章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 及脑脊液循环
作者 : 李 锋 丁文龙 单位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目录
第一节 脊髓和脑的被膜
第二节 脑和脊髓的血管
第三节 脑脊液及其循环
第四节 脑屏障
重点难点
掌握
1. 脊髓和脑被膜的构成;硬膜外隙、蛛网膜下隙的位置与临床意义。 2. 脑动脉的来源、分支及供血范围;重要皮质支及中央支的分布及临床意义。 3. 脑脊液的循环途径。
硬脑膜及硬脑膜窦
系统解剖学(第9版)
海绵窦:位于蝶鞍两侧,窦内有颈内动脉和第VI对脑神经通过;在窦的外 侧壁,自上而下有第Ⅲ、Ⅳ、V1、V2通过。
硬脑膜及硬脑膜窦
海绵窦
系统解剖学(第9版)
(二)脑蛛网膜 脑蛛网膜薄而透明。脑的蛛网膜在上矢状窦附近形成许多绒毛状突起,称蛛网膜 粒,脑脊液经此渗入硬脑膜窦,回流静脉。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间隙,称蛛网膜下隙,内含脑脊液。 蛛网膜下隙较宽大处称为池,如小脑延髓池(以小脑与延髓之间)、桥池(在脑 桥基底部周围)、脚间池(两大脑脚之间)、终池(在脊髓下端至第2骶椎之间,内 有马尾,为腰椎穿刺部位)。
脑底的动脉
系统解剖学(第9版)
1. 颈内动脉 起自颈总动脉,经颅底颈动脉管入颅,穿海绵窦前行。分支及其分布: (1)大脑前动脉:进入大脑纵裂,左、右大脑前动脉借前交通动脉相连。皮质支 分布于顶枕沟以前的大脑半球内侧面、额叶底面的一部分和额、顶两叶上外侧 面的上部;中央支穿前穿质,分布于尾状核、豆状核前部和内囊前肢。
11. 脊髓动脉的来源以及分布。
12. 脑脊液及其循环途径。
谢谢观看
蛛网膜粒和硬脑膜窦
脑脊液循环模式图
系统解剖学(第9版)
(三)软脑膜 薄、内有血管,紧贴于脑和脊髓表面,并深入沟、裂之中,与脑和脊髓的实质 不易分离。 在脑室的一定部位,软脑膜及其所含的血管与室管膜上皮共同突入脑室,形成 脉络丛,产生脑脊液。
蛛网膜粒和硬脑膜窦
脑脊液循环模式图
第二节
脑和脊髓的血管
系统解剖学(第9版)
脑脊液及其循环
系统解剖学(第9版)
一、脑室系统
由左右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及其间的连接部分构成。 侧脑室:左右各一,位于大脑半球内。 第三脑室:位于间脑正中的矢状位裂隙,背侧丘脑和下丘脑 构成其侧壁。 第四脑室:位于延髓上部和脑桥的背侧与小脑之间。
脑室投影图
脑脊液循环模式图
系统解剖学(第9版)
锁骨下动脉及其分支
脑底的动脉
系统解剖学(第9版)
2.椎动脉 起自锁骨下动脉,穿第6~1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在脑桥下缘合 成基底动脉。 (2)基底动脉的主要分支:主要有小脑下前动脉、迷路动脉、脑桥动脉、 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等。
锁骨下动脉及其分支
脑底的动脉
系统解剖学(第9版)
大脑后动脉:为基底动脉的终末支。皮质支布于颞叶的内侧面和底面及枕 叶;中央支穿后穿质,布于背侧丘脑、后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 大脑后动脉起始部与小脑上动脉根部之间夹有动眼神经,当颅内高压时,海 马旁回和钩移至小脑幕切迹下方,使大脑后动脉向下移位,压迫并牵拉动眼神 经,可导致动眼神经麻痹。麻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