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学前卫生学思政教学大纲

学前卫生学思政教学大纲

学前卫生学思政教学大纲学前卫生学思政教学大纲学前教育是培养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阶段,而卫生教育则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学前卫生学思政教学大纲的制定,旨在通过思政教育的方式,引导学前教师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培养他们正确的卫生习惯和健康意识。

一、背景介绍学前教育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他们形成卫生意识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关键时期。

卫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儿童正确的卫生观念,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健康素养。

因此,制定学前卫生学思政教学大纲,对于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儿童正确的卫生观念,使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 提高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增强他们的健康素养。

3. 培养儿童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集体活动促进卫生教育的有效实施。

三、教学内容1. 卫生知识的传授:包括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食品卫生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儿童学习和理解。

2. 卫生习惯的培养:通过示范和引导,培养儿童养成勤洗手、勤刷牙、勤洗澡等良好的卫生习惯。

3. 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通过模拟情景和角色扮演,让儿童学会自我保护的基本技能,如火灾逃生、交通安全等。

4. 环境整洁和健康饮食的培养: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引导儿童养成保持环境整洁、合理饮食的好习惯。

5. 团队合作和社交能力的培养:通过小组活动和集体游戏,培养儿童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让他们在集体中学会互助、分享和尊重他人。

四、教学方法1. 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2. 观察教学法:通过观察实践,引导儿童主动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 体验教学法: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让儿童深入感受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4. 情景教学法:通过模拟真实情景,让儿童在情境中学习和实践,提高他们的应对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综合评价:通过观察、记录和口头评价,对儿童的卫生习惯和卫生意识进行综合评价。

《家畜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家畜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家畜环境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7010030学时/学分:48/3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家畜环境卫生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家畜的作用的基本规律,并依据这些规律以制订利用,保护和改造环境措施的一门学科,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与许多课程有着密切关系,是现代畜牧生产必不可少的内容,有利于促进现代畜牧生产的开展。

本课程任务是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全面了解掌握环境因素对畜禽的影响和作用,掌握牧场设计的基本方法和环境控制方法为畜禽创造良好的生活和生产条件,以保持畜禽健康、预防疾病,提高生产性能和降低生产本钱。

二、适用专业动物科学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理论教学局部1.绪论(1 )掌握环境、家畜环境、环境卫生学等概念。

(2)理解环境应激及控制方法。

(3 ) 了解环境卫生学的主要内容、在现代畜牧生产中的任务以及环境卫生学的开展史。

2.温热环境(1 )掌握温热环境、气候、小气候等概念;了解温热环境对畜禽的影响。

(2 )掌握太阳辐射的概念;理解紫外线的生物效应,红外线的生物效应,可见光的生物效应。

(3 )掌握畜体产热途径、散热途径和有关热调节(物理调节、化学调节、临界温度、等热区、舒适区)的基本概念;理解气温对家畜生产性能、生殖和疾病的影响。

(4)掌握湿度的有关概念;理解高温高湿、低温高湿和湿度过低对畜禽的影响。

(5) 了解气流状态的表示方法和对家畜的影响。

3.空气环境(1 ) 了解畜舍的基本类型及特征。

(2) 了解舍内温度、湿度、气流和光照的来源;理解舍内温度、湿度、气流和光照的特点、改善措施和卫生标准。

(3)理解舍内有害气体、噪声等的特点、来源和分布和危害,空气中的微生物分类,传播途径等;掌握舍内有害气体、噪声、空气中的微生物的消除措施。

4.水和土壤(1 )了解水源的种类及其卫生特点;理解水的卫生学特性;掌握水的人工净化与消毒。

(2) 了解土壤的特性。

5.畜牧场的总体设计(1 ) 了解畜牧场的工艺设计(如牧场的性质和规模、主要生产指标、畜群的组成与周转、饲养管理方式、卫生防疫制度、畜牧兽医技术参数和标准、各种畜舍的样式和主要尺寸、附属建筑及设施、环境保护措施)和畜牧场的公共卫生设施(如场界与场内各区间的防护措施,畜牧场的供水,场院内所排水系统,贮粪场的设置等b(2 )掌握牧场场址选择场和规划、布局方法。

《学前卫生学》教学大纲

《学前卫生学》教学大纲

《学前卫生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学前卫生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也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它研究学前儿童的机体与其生活和学习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卫生要求和卫生措施的制定。

通过学习《学前卫生学》,学生应全面掌握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以及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掌握营养学基础知识,了解托幼机构的膳食管理,了解学前儿童常见疾病的有关知识及基本急救措施,熟悉教育环境创设及教育过程中的卫生要求,系统了解学前儿童常见心理卫生问题及教育对策,能够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进行科学的评价,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将来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切实作到维护和增进儿童的健康。

二、教学方法本课程60学时,教材选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万钫编着的《学前卫生学》。

本课程采用讲授、讨论、情景模拟操作、自学的方式进行教学。

对于解剖生理部分,建议教师利用挂图、模型、幻灯、动画等方法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在学习病儿护理技能和意外事故急救处理时,要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采用情景模拟手段,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能真正掌握护理和意外事故急救处理技能。

为了配合课堂教学,本课程安排有课程实习,可安排学生到幼儿园参观实习,并要求写出实习报告。

三、教学内容、要求和课时安排绪论(2课时)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内容和方法。

教学重点: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教学难点: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的具体内容:一.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二.学前卫生学的研究任务三.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内容四.学前卫生学的研究方法第一章生理基础(16课时)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人体的解剖生理结构和幼儿的解剖生理特点,掌握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了解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

教学重点:幼儿的解剖生理特点及生长发育的规律。

教学难点: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

教学的具体内容:第一节小儿的生理特点一.动作的执行者——运动系统二.气体交换站——呼吸系统三.循环不已的运输流——循环系统四.食品加工管道——消化系统五.泌尿、输尿、贮尿、排尿——泌尿系统六.身兼数职的皮肤七.人体内的“化学信使”——内分泌系统八.人体的防御机构——免疫系统九.眼睛——视觉器官十.耳——听觉器官十一.人体的司令部——神经系统十二.幼稚的生殖系统第二节新生儿的生理特点一.降生的瞬间二.新生儿的生理特点三.新生儿的本能四.新生儿的感觉第三节生长发育一.胎儿的发育二.小儿的生长发育第二章儿童营养(10课时)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六大营养素的营养意义及来源,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及利用;了解加强孕期营养和提倡母乳喂养的重要性;了解幼儿的膳食特点和安排幼儿膳食的原则;理解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的意义教学重点:六大营养素的营养意义及来源;幼儿的膳食特点和安排幼儿膳食的原则。

环境卫生学教学大纲

环境卫生学教学大纲

《环境卫生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科学。

它既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又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运用环境卫生学的有关知识和技能研究环境中不良因素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规律,并利用有益因素,提出防治环境污染的原则和措施。

因此,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环境因素与人体健康关系的基本理论,环境污染的数量变化和人体负荷,分析环境质量与机体效应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评价,为制定环境决策,加强环境管理和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二、学时分配总学时为90学时,其中理论课50学时,实习课40学时。

章节内容学时合计讲授实习第一章绪论11第二章环境与健康33第三章大气卫生141630第四章水体卫生101020第五章饮用水卫生61016第六章土壤卫生44第七章住宅与公共场所卫生66 第八章城乡规划卫生22第九章环境质量评价246第十章家用化学品卫生22合计504090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目的]1、掌握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以及环境的定义。

2、了解我国环境卫生学发展简史及工作的主要成熟。

3、熟悉环境卫生学主要的研究内容和今后的任务。

[讲授内容]1、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

2、我国环境卫生学发展简史及工作的主要成熟。

3、环境卫生工作与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

[授课时数]1学时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目的]1、掌握人类环境的基本构成、生物圈、生态系统、生态平衡、食物链2、熟悉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3、熟悉人群对环境异常变化的反应。

4、熟悉微量元素与健康的关系。

5、掌握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基本规律。

6、掌握环境与健康关系研究方法。

7、了解健康危险度的基本组成和应用。

[讲授内容]1、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态学基础:人类环境的基本构成、生物圈、生态系统、生态平衡、食物链;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

2、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

《卫生检疫学》教学大纲

《卫生检疫学》教学大纲

《卫生检疫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卫生检疫的基本概念、作用和任务,掌握卫生检疫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为从事卫生检疫及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
1. 掌握卫生检疫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2. 掌握各类疾病的检疫措施和预防措施;
3. 了解国际卫生检疫标准和规则,为参与国际合作打下基础;
4. 提高学生对卫生检疫工作的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卫生检疫学概述
1. 卫生检疫的定义和作用;
2. 卫生检疫的历史和发展;
3. 卫生检疫的分类和应用。

第二章检疫措施
1. 检疫对象的确定和分类;
2. 检疫流程和程序;
3. 检疫方法和标准。

第三章预防措施
1. 预防接种和免疫;
2. 个人防护和环境消毒;
3. 疫情监测和报告。

第四章国际卫生检疫标准和规则
1. 国际卫生条例和标准;
2. 国际贸易中的卫生要求;
3. 国际合作和信息交流。

第五章卫生检疫的实际操作
1. 实验室检测和诊断技术;
2. 疫情处置和应对措施;
3. 卫生宣传和教育。

四、教学方法
1. 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知识;
2. 实践教学:通过实验、模拟演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
1. 课堂表现:包括考勤、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
2. 期末考试:包括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试;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期末考试成绩和其他实践活动进行综合评价。

环境卫生学-教学大纲

环境卫生学-教学大纲

《环境卫生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672B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课总学时:32 讲课学时: 24 实验(上机)学时:8学分:2适用对象:环境工程先修课程:数学、物理、化学一、教学目标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科学。

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运用环境卫生学的有关知识和技能研究环境中不良因素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规律,并利用有益因素,提出防治环境污染的原则和措施。

目标1:了解和掌握环境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有关防治方法,为制定环境决策,加强环境管理和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1. 环境卫生学的定义2. 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3. 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第二节我国环境卫生学发展简史及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1. 发展简史2. 主要成就第三节环境卫生工作和环境卫生学今后的工作任务教学重点、难点:环境卫生学定义;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全球性环境问题;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

课程的考核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环境卫生学定义、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了解我国环境卫生学的发展简史及主要成就,明确环境卫生工作和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

复习思考题:1. 环境的组成、环境因素的分类。

2. 何谓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有哪些?3. 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哪几方面?4. 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包括哪几方面?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第一节人类的环境1. 人类自然环境的构成2. 生态环境第二节人与环境辩证统一关系1. 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2. 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3. 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4. 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双重性第三节环境改变与机体反应的基本特征1. 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暴露2. 暴露特征与反应3. 环境多因素暴露与联合作用4. 人群健康效应谱与易感人群第四节自然环境与健康1. 自然环境物理因素与健康2. 地球化学因素与健康3. 自然环境生物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第五节环境污染与健康1. 环境污染对人体群的急、慢性危害2. 环境污染与致癌危害3. 环境污染与致畸危害4.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危害第六节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1.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2. 毒理学研究方法第七节健康危险度评价1. 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方法2. 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应用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生态环境与健康及自然环境与健康;环境有害因素对机体作用的一般特征;环境污染对健康的急、慢性危害致癌、致畸作用;环境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及特点。

环境卫生学教学大纲

环境卫生学教学大纲

环境卫生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环境卫生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公共卫生、环境流行病学、环境污染和卫生效应等方面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环境卫生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环境流行病学的基础知识,了解流行病学在环境卫生学中的作用;
3.认识各种环境污染的卫生效应,分析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4.掌握环境卫生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培养环境卫生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内容
1.环境卫生学基本概念
2.环境流行病学
3.环境污染与卫生效应
4.环境卫生管理
四、教学方法
1.传授基础知识和理论
2.案例教学和现场考察
3.课堂讨论和小组研究
4.课外实践和作业
五、评分标准
1.平时表现(20%):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和参与度等;
2.期中考试(30%):主要测试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3.小组研究((20%):以小组为单位,对某个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研究,并撰写报告;
4.期末考试(30%):测试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参考教材
1.《环境卫生学》(丁明扬,(人民卫生出版社;
2.《环境卫生统计学》唐续新等,人民卫生出版社;
3.《中国环境卫生公共管理》刘保全等,中国统计出版社。

七、教学进度安排
1.环境卫生学基本概念(2学时)
2.环境流行病学(6学时)
3.环境污染与卫生效应(12学时)
4.环境卫生管理(10学时)
以上为环境卫生学教学大纲,以供参考。

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Hygiene)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07110021课程总学时(理论总学时/实践总学时):56(40/16)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4/3 学分:3分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五年制临床医学、口腔、麻醉、影像、法医、眼视光、护理等专业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见下表):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表章次内容总课时理论课时实践课时绪论 2 2 0第一章人和环境 3 3 0第二章生活环境与健康 3 3 0第三章食物与健康9 6 3第四章生产环境与健康11 8 3第五章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0(自学)第六章预防保健策略0(自学)第七章社区卫生服务0(自学)第八章医学统计基本内容 2 2 0第九章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12 7.5 4第十章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7 4 3第十一章秩和检验0.5 0.5 0第十二章直线相关与回归 3 2 1第十三章医学科研设计 4 2 2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医学生获得卫生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牢固地树立“预防为主”和“人群健康”的观点,深刻认识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相互关系,了解和掌握主要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危害和卫生评价的方法,通过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来预防疾病、促进个体和群体健康,以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

同时,通过卫生学中医学统计方法部分的教学,使学生具有基本的分析和处理科研资料的能力。

教学基本要求①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以“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为目标,使学生掌握环境与健康关系,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掌握三级预防的策略,掌握预防疾病的技能,并能自觉地运用到临床服务中,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

②掌握医学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概念。

掌握常见的统计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掌握医学科研中统计设计的原则,及常见的实验设计方法,并能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科研工作中一些常见的统计学问题。

学前卫生学实践教学大纲(3篇)

学前卫生学实践教学大纲(3篇)

第1篇一、课程概述学前卫生学是一门研究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

本课程旨在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学前卫生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从事学前卫生保健工作的实际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学前卫生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2)掌握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3)熟悉学前儿童营养、心理、卫生等方面的保健知识;(4)了解我国学前卫生保健政策、法规和标准。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从事学前卫生保健工作的实践操作能力;(3)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与表达能力。

3.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儿童身心健康的情感;(2)树立正确的卫生观念,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内容1. 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特点2. 学前儿童营养与膳食指导3.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保健4. 学前儿童身体锻炼与运动5. 学前儿童环境与健康教育6. 学前卫生保健政策法规7. 学前卫生保健工作实践四、实践教学安排1. 实践教学总学时:32学时2. 实践教学环节:(1)参观学习:组织学生参观幼儿园、托儿所等机构,了解学前卫生保健工作实际;(2)技能训练:开展卫生保健技能训练,如测量身高、体重、视力等;(3)案例分析:分析学前卫生保健案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实践操作: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如制定卫生保健方案、开展卫生保健活动等;(5)总结交流:学生总结实践过程,分享经验与体会。

五、实践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合作、沟通与表达能力的培养。

2. 评价内容:(1)实践操作能力:包括测量身高、体重、视力等技能;(2)案例分析能力:分析学前卫生保健案例,提出解决方案;(3)实践操作能力:制定卫生保健方案,开展卫生保健活动;(4)团队合作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与他人协作,共同完成任务;(5)沟通与表达能力:在总结交流环节,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前卫生学》 课程教学大纲

《学前卫生学》   课程教学大纲

《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学前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数:72学时一、课程性质与地位幼儿教育卫生学就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就是形成幼儿教师完备的知识结构的一个关键部分。

主要使学生介绍幼儿教育儿童的生理解剖学特点和和生长发育规律,为以后的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幼儿教育卫生学与幼儿教育心理学,学前教育专研幼儿园各领域教育活动指导等学科都有著密切联系,并为自学这些有关的学科打下了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1、能忘记、认知教材中个关键的术语、概念和观点。

2、能主动自学幼儿教育卫生学。

3、能够运用《学前卫生学》的一般原理和理论,分析和解决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实践中所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建议绪论【教学目的与建议】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理解学前卫生学的定义、性质、任务、目的、研究对象及范围;了解本学科主要内容、关联学科及研究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学前教育学的兴趣和愿望。

第一章幼儿生理特点及卫生保健(一)教学目的及要求(1)掌控人体的基本形态(2)熟识人体的基本结构(3)了解人体的调节及化学成分(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奇妙的人体1.人体的基本形态2.人体的基本结构3.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和生理功能第二节幼儿各大系统特点及卫生保健1.运动系统2.呼吸系统3.循环系统-1-4.消化系统5.排泄系统6.内分泌系统7.神经系统8.生殖系统9.感觉器官(三)教学形式及方法课堂讲授、图示法和讨论。

(四)作业布置儿童声带、消化器官、膀胱和尿道各有什么特点?怎样对幼儿进行卫生保健?第二章幼儿的生长发育及健康评价(一)教学目的及建议(1)掌握幼儿生长发育的一般状况和影响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

(2)熟悉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价指标及测量(3)了解幼儿的生长发育评价的方法(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幼儿的生长发育1.幼儿生长发育的通常状况2.作响幼儿生长发育的因素第二节幼儿健康检查1.健康检查的时间2.康检查的内容3.生长发育形态指标的测量第三节幼儿的生长发育评价1.评价指标2.评价标准3.评价方法(三)教学形式及方法课堂讲授和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生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Hygiene)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07110021课程总学时(理论总学时/实践总学时):56(40/16)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4/3 学分:3分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五年制临床医学、口腔、麻醉、影像、法医、眼视光、护理等专业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见下表):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表章次内容总课时理论课时实践课时绪论 2 2 0第一章人和环境 3 3 0第二章生活环境与健康 3 3 0第三章食物与健康9 6 3第四章生产环境与健康11 8 3第五章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0(自学)第六章预防保健策略0(自学)第七章社区卫生服务0(自学)第八章医学统计基本内容 2 2 0第九章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12 7.5 4第十章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7 4 3第十一章秩和检验0.5 0.5 0第十二章直线相关与回归 3 2 1第十三章医学科研设计 4 2 2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医学生获得卫生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牢固地树立“预防为主”和“人群健康”的观点,深刻认识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相互关系,了解和掌握主要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危害和卫生评价的方法,通过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来预防疾病、促进个体和群体健康,以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

同时,通过卫生学中医学统计方法部分的教学,使学生具有基本的分析和处理科研资料的能力。

教学基本要求①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以“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为目标,使学生掌握环境与健康关系,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掌握三级预防的策略,掌握预防疾病的技能,并能自觉地运用到临床服务中,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

②掌握医学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概念。

掌握常见的统计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掌握医学科研中统计设计的原则,及常见的实验设计方法,并能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科研工作中一些常见的统计学问题。

熟悉统计软件SPSS的使用,熟悉如何建立数据文件、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及其对结果的正确解释。

③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验教学使用计算器及电脑操作相结合。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临床医学的基础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

本课程先修课程:高等数学、计算机、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诊断学。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推荐教材:《卫生学》人卫第七版,仲来福主编参考书:《卫生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配套第七版教材) 仲来福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临床预防医学》主编傅华叶葶葶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第5版)金泰廙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5版)吴坤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环境卫生学》(第5版)杨克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卫生统计学》主编杨树勤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医学统计学》主编孙振球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医学统计学》主编倪宗赞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SPSS 11统计分析教程》主编张文彤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5、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课程成绩= 85~90%期末成绩+10~15%平时成绩。

课程结束后,由学校教务处统一组织理论考试,实行考教分离。

命题范围:在每份试卷中85%以上为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内容,大纲中要求熟悉或了解的内容不超过15%。

考试内容并不局限于理论课内容。

平时成绩的评定依据:实验课的作业成绩。

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序号内容课时1 计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42 计数资料的统计分析 33 相关与回归、实验设计 34 营养评价 35 职业中毒案例分析 3二、教学内容纲要绪论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卫生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意义,健康概念,三级预防策略,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与基本内容,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特点、工作内容及实施。

(二)了解:卫生学的发展简史,卫生学的内容组成,学习卫生学的目的和要求。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卫生学的概念和战略地位,卫生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意义,健康概念及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三级预防策略。

(二)一般介绍或自学:卫生学的发展简史,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与基本内容,社区卫生服务的概述及实施,卫生学内容组成,学习卫生学的目的和要求。

第一章人和环境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环境污染的概念,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和分类,常见的环境污染物;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和迁移,环境的自净作用;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环境污染对机体健康的损害;公害病的概念;影响环境污染健康损害程度的主要因素。

(二)了解:环境的概念,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人类和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生态平衡的概念,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环境致病因素的健康效应;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公害病,职业病,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环境污染的来源;常见的环境污染物;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迁移和自净;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影响环境污染健康损害程度的主要因素。

(二)一般介绍或自学:环境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的概念,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污染的防治。

第二章生活环境与健康第一节空气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大气污染的来源;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直接危害,间接危害);大气中几种常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光化学烟雾多环芳烃)对健康的影响;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及主要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空气污染的防护措施。

(二)了解:空气的卫生学特征;空气的物理性状(太阳辐射,空气离子,气象因素和微小气候)及其卫生学意义;室内空气污染的卫生评价。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大气污染的来源;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光化学烟雾多环芳烃);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及主要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大气卫生标准。

(二)一般介绍或自学:空气的卫生学特征;空气的物理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室内空气污染的卫生评价;空气污染的防护措施。

第二节水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生活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水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水的生物性污染与介水传染病,水体汞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危害,水的净化和消毒的意义;饮水氯化消毒法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二)了解:水的卫生学意义;各种天然水源的卫生学特征;水体铬、氰化物、酚、多氯联苯污染对健康的危害;水源的选择和卫生防护原则;水的净化的原理和影响因素;饮水的其它消毒法。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生活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我国现行的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汞污染对健康的影响;饮水的氯化消毒法。

(二)一般介绍或自学:水的卫生学意义;水源的种类和卫生学特征;饮水的净化及其它消毒法。

第三节地质环境和土壤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化学性地方病的概念;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克汀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防治措施;地方性氟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土壤污染的特点;土壤镉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二)了解:地质环境和疾病的关系;我国常见的化学性地方病;土壤污染的来源;土壤的卫生防护原则。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地质环境与疾病的关系;碘缺乏病和地方性氟病;土壤污染的特点;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危害(重金属镉污染)。

(二)一般介绍或自学:地方性砷中毒和克山病;土壤污染的来源;土壤的卫生防护原则。

第三章食物与健康第一节营养素和热能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营养与营养素的概念,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内容及意义;食物蛋白质营养学评价常用指标及意义;必需脂肪酸和膳食纤维的种类及生理功能;人体的能量消耗;各类矿物质(钙、铁、锌)和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维生素C)的生理功能、缺乏或过多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食物来源。

(二)了解: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的分类、生理功能、主要食物来源、供给量;热能供给量、来源及适宜比例;各类维生素的理化性质、机体维生素营养状况评价;各种矿物质和维生素供给量。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蛋白质的营养学评价;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氨基酸模式,必需脂肪酸和膳食纤维的种类及生理功能;人体的能量消耗;各类矿物质和维生素的生理功能、缺乏症或过多症、食物来源及影响吸收的主要因素。

(二)一般介绍或自学:蛋白质的生理功能,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脂肪及必需脂肪酸的消化;碳水化合物生理功能、分类及营养价值;各种矿物质和维生素的供给量。

第二节合理营养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合理营养的概念及其基本要求。

膳食调查及其评价。

(二)了解:几类常见食物的营养价值,膳食结构与膳食指南。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合理膳食的基本要求,膳食调查及其评价。

(二)一般介绍或自学:几类常见食物的营养价值,膳食调查及其评价,膳食结构与膳食指南,目前我国人群膳食结构状况及改善措施。

第四节营养与疾病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蛋白质一热能营养不良的病因、临床表现、膳食防治原则。

肥胖病、糖尿病的病因、膳食防治原则。

(二)了解:心血管疾病、肿瘤的病因及膳食防治原则。

二.教学内容:(二)一般介绍或自学:蛋白质一热能营养不良的病因、临床表现、膳食防治,肥胖症的病因、肥胖的判断标准、健康危害和膳食防治。

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的发病危险因素、膳食防治原则。

第六节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食物中毒的的定义、特征与分类;常见的食物中毒的诊断及预防。

(二)了解:食源性疾病的概念,食源性疾病的三个基本特征。

食物中毒的调查与处理。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食物中毒的定义、特征、分类;常见的几种细菌性食物中毒(沙门菌属食物中毒、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肉毒毒素食物中毒)的病原体、好发食品、临床特点、处理原则与预防;非细菌性食物中毒(河豚鱼中毒、毒蕈中毒,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病因、临床表现特征及救治原则。

(二)一般介绍或自学:食源性疾病的概念与基本特征,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原则。

第四章职业环境与健康第一节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损害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职业病的定义、特点、诊断及处理原则;工作有关疾病定义及特点;职业病预防与控制原则;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内容及常见职业健康检查的目的。

(二)了解:职业性有害因素来源和分类;职业性损害类型。

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职业病的定义、特点、诊断及处理原则;工作有关疾病定义及特点;职业病与工作有关疾病的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